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好的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3、从文中找出描写孩子表现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

师生共同演唱歌曲《让我们当起双桨》

(目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伙伴们荡舟游玩的愉悦心情,也与本单元主题“舟船”联系起来)

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歌声中开始今天的学习。上课!问好!

一、整体单元简介

同学们,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舟船)板书:舟船

这单元有哪些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了解本单元的大概内容:《跳水》、《沙漠之舟》、语文天地中的两首古诗,还有开卷有益中的一首诗歌《初航》和一篇新闻。

师:对,这些文章文体不同、内容不同,借助“舟船”的主题组合起来,告诉我们船上发生的故事、船周围的风景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跳水》。板书:跳水

二、读题,了解作者

1、读课题,了解作者

一起读,(跳水)作者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你了解他吗?

(有则让学生说,但大多数学生不了解)

来一起看!(指名读)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作品大多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2、再读课题,质疑

再来读课题,(跳水)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教师梳理,在黑板左侧板书: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

(师相机鼓励,评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起读)课件出示:

1、认识2个生字,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3、从文中找出描写孩子表现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师:有没有信心完成?(有)自信是成功的动力!

四、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用笔圈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词语,5分钟后比一比谁掌握得又快又好!

(这是根据第一个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给学生的指导,并且明确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紧张、主动地学习,为下面的交流做准备。)

好,开始!

(学生自主读、圈画、描红等5分钟)

2、检测:

来,看看掌握得怎么样?

(1)词语(幻灯:词语)

a、指名一竖行读(分三行读),指导:词语也有感情色彩的!

b、齐读(再一起读)

(2)多音字(想想“咽”还有那些读音?)在语句中掌握多音字

a、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b、人们清醒过来后,发现他们已倒在血泊中,一发弹片正中咽喉部。

c、今天的饭菜很香,我狼吞虎咽地吃着。

(生读----指名读)

自己读这三个句子!一字多音,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博大精深!

(3)写字

师:光会读不行,课后还有8个字要求会写。金钥匙告诉我们:同学之间可以自己出题、测试、评阅,互相检查学习字、词的情况。来,

大家挑两个比较难的字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比如:“逃”、“端”,学生评价,老师引导要注意它在田字格的位置,写规范)

(4)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有,则让学生互相解决)

师:课文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五、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扫清了字词障碍,我相信一定能把课文读流利!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做批注笔记。)

交流:

1、指名说,了解文章大意。

2、文中有几个角色?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相机板书:猴子、孩子、水手、船长、

a、先后指名2人到讲台上用箭头边画边解说人物关系,师相机让生补充,说正确: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b、师用课件演示人物关系

c、自己练说。

小结:可见,事物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这也就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你看,大家很轻松地就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

老师并相继擦掉黑板左侧“六要素”,即由课题质疑的问题。

(这样让学生更明晰,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六、浏览课文,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目标

过渡: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1、找句子

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孩子表现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2、读句子

3、谈体会

小结: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哄笑让孩子由“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最后走入绝境。在这危急时刻,船长救了孩子,那文中是怎样写船长的?你对他有什么看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跳水

课堂检测:达标检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跳水》这篇小说主要讲在一艘轮船上,由于()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更加放肆;又拿()取乐,使孩子去追猴子,促使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由于()的机智、沉着和水手的勇敢,使孩子脱险。

二、看拼音写词语。

xiōngtáotuōdòuduān

(恶)(挑)(顶)

wùcuòkòng

(醒)(不知所)(制)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3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观察(或查找)家禽──鹅、复习唐朝骆宾王《鹅》、了解作者丰子恺、自学课文。

2、教师准备:

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课

1、教师:唐朝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儿诗《鹅》大家还记得吧!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同学们都喜欢鹅吧!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鹅。

(抽生用粉笔在黑板上简笔画鹅。)

请同学们相互简单评一评。

2、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39;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与自己的画比较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

3、是的,画家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就其根本的原因,那是画家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

4、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

教师板书课题:

白鹅

(学生可以简单介绍丰子恺。)

二、营造氛围学课

1、请学生独立朗读课文:

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

2、读生字及词语:

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3、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课文。

全文主要写了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

三、生字以及词语的处理

1、读音:

有“颈、吭、倘、供、郑”(后鼻韵)、“饮、邻等”(前鼻韵)。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

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坑、躺、共”;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郑”。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

指导“厉、餐、侍、脾、蹲、邻”时,要注意、它们与其他字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生词。

3、自由读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理解课文

1、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又是怎样展开写的?你有发现就可以与同伴交流,你有疑惑也可以去与朋友讨论。

(学生分组可以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课件出示: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的。

2、课件出示: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这句话同学们交流之后的感悟是什么?

3、是啊!全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来展开的,那现在你对“高傲”这个词语有了哪些不同的理解。

4、作者写“高傲的白鹅”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5、作者经过仔细观察,认真了解鹅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后,用生花妙笔表达了自己的对鹅的喜爱之情。那你想从本课中,学习些什么呢?

同学们相互启发议论。

6、主要内容:

⑴词语通俗、准确:

左顾右盼、厉声呵斥、三眼一板、从容不迫……

⑵句子生动有趣: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⑶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来写:

“鹅是高傲的动物”。

⑷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鹅的高傲:

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和吃相高傲。

二、感悟课文,并拓展

1、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地方?

2、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的、怎样嬉戏、休息等等。

3、把说的内容整理一下,然后写下来。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语言表达特点。了解说明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理解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20世纪的科学成就资料。

2.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祖辈们的不同生活。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确立中心

1.齐读课题。

2.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题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句话去学习课文。

二、围绕重点研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四节,思考:20世纪的百年间,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把相关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一)交流第4自然段:

预设:

(1)生:我是从“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我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20世纪人类能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20世纪的科技十分发达。(相机变字体为红色,出示相关图片。)

(2)生:“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可以读出来,在20世纪的时候,人类有程控电话、因特网、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村子。让我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重点理解“地球村”。1.为什么地球会变成村呢?2.地球怎么会变成村呢?出示图片,师简介)

(3)我是从:“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师小结:“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0世纪科技如此令人瞩目,我们怎能不高兴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5)其实我们的家庭也享受到了很多科技带来的方便,请随便说一说吧?

师:20世纪取得这么伟大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手指板书)。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交流第3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1)出示课件:“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指名读。

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生回答,师相机变红字

说话训练: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展示课件:农耕社会的图片。

(2)祖先的愿望是什么?

生答后,出示课件:“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指读,相机变红字。

师:是啊,他们的生活这样贫乏。多么希望有一双千里眼能看得更远,有一对顺风耳能听得更远,会腾云驾雾能走得更远。

20世纪都帮他们实现了吗?生回答后教师课件箭头显示“千里眼“------望远镜、网络视频;“顺风耳”------电话、耳麦;腾云驾雾------航天飞机。

师:何止这3个幻想,人类上百万年的很多幻想20世纪都一一实现了。你随便代祖先说一个幻想,现在一定能实现。嫦娥奔月------宇宙飞船;去海底------潜水艇等。

师:20世纪上天入地、咫尺天涯都变成了现实。

人类上百万年的幻想,20世纪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都实现了。所以说(手指板书)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古今对比

板书:一百年>上百万年

师:是啊,20世纪的科技成就,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更加幸福。课文中用了一句诗来赞扬20世纪的成就。

(4)体会变化之大。

出示这句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引导学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

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从农耕社会到20世纪科技变化之大,之多,之快。

师:20世纪,科技翻天覆地,令人振兴鼓舞,我们可以激动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

师述:20世纪的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呼风唤雨,英国的一位数学家哲学家这样说……

1.出示波特兰·罗素的名言: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2.指读,变时间(20__年——20__年)齐读

3.师述: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而且还会带来更多……

4.出示课件:指读最后一节

四、回应开头,突出中心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和过去的对此,还是举出的实例,引用诗句都是在围绕一句话写的。哪一句话?能一起告诉我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那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呀?

预设:

生自豪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激动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高兴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同学们,20世纪已经过去,21世纪已经来到。21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六、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这本书是路甬祥先生特意为少年儿童写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请大家去读读。课件展示这本书的简介。

七、小练笔:《孙悟空来到21世纪》

师述:同学们,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连天上的孙悟空也知道了……

孙悟空西天取经后,在天庭时间待长了,觉得很没有意思。又听说凡间已经到了21世纪,便决定去看个究竟。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悟空会有哪些奇遇呢?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6

解题:重点在于思。

第一部分:

看到桥想到桥是路,桥也是路,看似重复,其实是更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桥是作为路的延伸,也是没有路的地方的路。从不同的方面说。

可以问:桥都有哪些基本功能?

回答:沟通、交流——这也是这首诗的一个关键词语。板书

沟通、交流:三层含义

路面的沟通——第一部分

情趣的沟通——第二部分

情感的沟通——第三部分

四段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桥,用两种方式来说明,一种是列举,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桥,列举时一般不超过3、4个。特点是直接点出事物。而此处桥的列举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古老到现代。

一种是排比,不仅写出了桥的名称,还抓住了桥的特点。我在备课时,想到这里是一个排比,但是应该再问一个为什么这里要用一个排比,什么意思。排比句子可以做一个句式练习——比如文具盒。我的文具盒里有各种各样的笔,有需要灌钢笔水的钢笔,有更换笔芯的圆珠笔,有需要铅芯的自动铅笔,有需要使用转笔刀的铅笔。

第二部分:

引申平地有桥,城市乡村也有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桥。

第三部分:

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搭建的?

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

德育渗透。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3、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读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森里是那么美好。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学生自读

3、组织交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4、小结:是啊,森林里的景美,相应投影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对他说句什么话?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5。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请同学们读描写雨景的语句,划出体现雨大的词。

①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疾风骤雨暴雨如注

③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6、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划出萨沙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说每一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在书上做标注。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学生默读自学。

2、组织交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读后交流。

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做出回答大家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交流第二句,这是什么句?(反问)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反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笑着说———生读,这下萨沙该怎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语段和图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是懂得的,那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图和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指名读,并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投影出示三次对话分角色读,读好母子对话。

3、总结

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联系生活,检测导结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投影出示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乌塔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

(1)再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2)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3)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9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0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教学难点

★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布置学生收集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4个生字,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教学时可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如读生字卡片,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求会认的字中,“姗、辰”两个字是前鼻音,也是翘舌音。

要求会写的8个字中,“魅”和“丐”较难写,书写时要作重点指导。“魅”是半包围结构,第七笔竖弯钩写时要稍拉长,以托住里面的“未”字,注意提醒学生“未”不要写成“末”。“丐”字共四笔,第四笔是竖折弯钩,书写时要注意它是一笔写成。“酸”左边是“酉”,不要写成“西”。

词语的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也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词典。

(三)朗读感悟、理解

1.本文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文章语言精练,情感丰富,人物对话简洁。教学应让学生多朗读,多体会。先让学生整体阅读,从读通开始,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探究课文意思,并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鼓励学生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道理,体验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可通过朗读课文,把“我什么也看不见”和“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领会加了几个字后,盲老人行乞的效果为什么大不一样。要提醒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话,要求边读边想象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对于“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不叫人陶醉呢”这一句,教师可作指导:让·彼浩勒加的那几个字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说一说。使学生体会到万紫千红的春天多么美,可是盲老人“什么也看不见”多么不幸。这样,学生就自然地体会到加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后,语言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就能打动人心,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因此,盲老人会收到很好的行乞效果。这一部分的朗读,语调应是抒情的。教师可范读指导。此外,学生朗读时,教师要作适当的指点,让学生读出无限的感慨。

3.这个故事还可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演完后,可让一个同学扮演小记者,其他的同学扮演采访对象。采访的对象有: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老人,一位的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打扮漂漂亮亮的小姐,衣着寒酸的职员,普通市民。采访的问题依对象而定,如,(1)老爷爷,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2)先生,您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3)太太,您看到木牌上的字后是怎样想的呢?(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那么多钱?

4.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在班上说一说。如:移动电讯广告词“手握移动的世界”,公园草坪上的警示语“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等。在学生的广泛交流中,进一步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积累生活中富有魅力的鲜活语言。教师也可以补充这样的语言材料。

(四)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要你们制作一个简易的提示牌,放在水塘边,或草坪边、花坛边、电灯开关旁,你们想写上什么话呢?几个同学一起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的提示牌。先想一想写上什么话,再试着写一写。看哪些小组提示牌上的话有魅力,能打动人心。

(五)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无动于衷:衷,内心。内心毫无触动。

衣衫褴褛:衣服破烂。

姗姗:指走路缓慢从容。

2.让·比浩勒简介。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魔语》和《太阳路》。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五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感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打动人心的原因。

4、联系生活,根据一定的目的尝试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话。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在原来的那句话前加上几个字就能让它产生魅力的原因,感悟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书“魅力”,指名读。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这节课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课文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有魅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在你认为难懂的词句上做上记号。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对容易出错的地方终点强调。

读准下面的词:

魅力、衣衫褴褛、佝偻、寒酸、欣慰、陶醉、莺歌燕舞、辛酸、漆黑、绅士

注意下面字的写法:

牌:左边的上半部分是“白”字里面有一撇;

讨:注意与“付”区别。、;

币:不要多了一横。

“钱”与“残”区别。

你觉得还有哪些字值得你注意,把刚才提到的几个字和你觉得不太好写的字写两遍,课后在自己的生字表上描红。

3、交流汇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把你读后的问题说一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预设:(1)诗人为什么加上“春天到了”?(2)为什么加了几个字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的的魅力?

师依据学生质疑归纳核心问题:为什么诗人在木牌上加几个字就产生这么大的魅力?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自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2、交流:

① 老人很可怜:

你抓住了哪些词句读到老人很可怜?这是对老人什么的描写?

(衣衫褴褛、佝偻、头发花白、表情木然、双目失明。)

盲老人站在木牌旁,期待着路人的帮助,路人却无动于衷,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思考: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指名读,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 诗人很善良、很有爱心

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老人的不幸和读人的善良。

4、学习第二段

(1)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师重点指导。

(2)诗人前后的变化,对比着读。诗人添上这几个字以后,人们一改原来的无动于衷,纷纷解囊相助。

齐读人们看了木牌以后的反应。(抓住“大都、无论——都”等词语来体会这诗人加上的几个字的魅力。)

绅士、贵妇、少男少女:掏;寒酸的小职员:摸。这里为什么用上了两个不同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相机理解:寒酸、华丽。)

诗人看了以后也欣慰的笑了,谁来给“欣慰”换一个词。(满意、高兴)

(3)指名读,一人读添字前的内容,一人读添字后的内容。其他同学想想前后语气有什么不同?

(4)同桌互相练一练。

四、小结: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几个字就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一、二段的内容

2、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自由读有关段落,找出答案,画下来。

二、品读文本,加深感悟

出示第三段第一句话,齐读一遍,你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3“春天到了”我们会想到什么?(春天美丽的景象)

找出书中这一句读一读,谁来填这个空。

根据括号中的内容想象一下这叫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好吗?

春天到了,我看见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怎能不让我陶醉呢?

4、师有感情地说:春天到了,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尽情地歌唱;小鹿在小溪旁欣赏着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我们在绿树红花间追逐嬉戏;那红的、黄的、粉的……各种各样的野花盛开怒放,真是如诗如画的春天。(板书:万紫千红)

指名读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自由练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师:春天多美啊!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板书:一片漆黑)

盲老人一生什么也看不见,会更难受,这多么令人心酸呀,多么令人同情啊!

5、人们的同情之心犹然而生。他们纷纷解囊相助。板书(解囊相助)

6、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生自由发表。师:一句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魅力在哪里?(这几个字和“我什么也看不见”合在一起,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老人的不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反差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打动了人心,触动了人的情感,唤醒了人们藏在深处的同情心。拨动了感情深处的心弦,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三、齐读最后一段,练习背诵。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短短几个字就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啊!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有魅力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总结全文

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好的语言,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有句名言说得好,"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好语文,让你们的语言也具有巨大的魅力吧!

板书设计

2、语言的魅力

漆黑一片 万紫千红

长叹一声 产生同情

解囊相助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2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背诵《观潮》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3、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准备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图片生字卡片背景资料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

六、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3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己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

郑燮

板书: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反思: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

语文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记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2.认识一些俗语,知道它们的意思,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

3.通过读句子,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合理运用。

4.按笔顺规则写几个本单元的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阅读欣赏短文《恐龙》,了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生存和灭绝的时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6.语文生活,通过融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为一体的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培养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词语、俗语、关联词的学习重点在于运用。

2.阅读欣赏短文,了解短文内容,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3.通过社会小调查及相应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文明、卫生等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组织社会小调查,进行专题讨论,指导习作。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时数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第一组是ABB型叠词:油光光香喷喷圆溜溜甜津津

第二组是AAB型叠词:软软的细细的湿湿的青青的

3.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例1:白花花金灿灿

例2:高高的胖胖的

4.选词填空。

白茫茫甜津津灰蒙蒙

()的天空()的葡萄()的雪地

清清的黏黏的韧韧的

()的柳条()的河水()棉花糖

5.你能照样子说吗?

如:胖乎乎的脸蛋黄黄的麦子

二、词语超市(俗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评议纠正,指导再读。

3.认识俗语: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多是劳动人民从生活经验中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

4.说说你知道(本题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例:敲边鼓

意思: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造句:小林是我的好朋友,很多事情我一出马,他就给我敲边鼓。

5.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三、读读想想。

1.投影出示句子,读一读。

2.说说带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说,老师补充,边读边议,认识关联词语的作用。

“不但……而且……”和“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尽管……还是……”表示转折关系。

3.选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话。

4.你还学过哪些关联词,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四、作业。

搜集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提问: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田字格的位置、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书写整洁等)

2.认一认要求写的六个字:歇、剥、蝴、蝶、株、桩

3.辨别字形,说说笔顺规则。

4.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上黑板范写,大家评议。

6.学生先描再写。

二、阅读欣赏。

1.谈话导入。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一亿多年之久,大约在6500万年前,它们竟神奇地灭绝了。这种生物是什么?

对,恐龙,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篇关于恐龙的短文。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自由说一说。

3.读短文,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4.检查。

(1)分段读短文。

注意纠正字音:沼泽、覆盖、卵生。

积累词语:千奇百怪、庞然大物、望而生畏、展翅高飞。

(2)汇报:说说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恐龙的种类、大小、食性…….

(3)你还想知道什么?

梳理问题:对于能解决的问题课内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课后查资料解决;有的问题至今无法解决的,激励学生通过学习长大后研究解决。

5.启发质疑。

大约一直到7000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在此后不到500万年之间——也就是6500万年前,它们全部绝灭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等。但任何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必须能解释当时除恐龙外,其他许多动物种群同时灭绝的原因。恐龙灭亡之谜,至今科学家仍在继续研究中。

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有朝一日,你们中也许会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述自己在银行取钱,目睹顾客自觉排队,员工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换零钞的事。

2.学生评议这种社会想象。

3.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那么相应的人们的文明卫生等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的变化。板书:身边的变化。

二、引导讨论,明确内容。

1.同桌或邻桌互相讨论:你发现了身边的哪些变化?

要求:(1)真实;

(2)具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语言动作……

2.推荐代表说。

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概括板书:

超市:文明购物排队付款

车上:自觉投币主动让座

校园:文明用语环境卫生

书店:爱护书籍文明选购

医院:讲究卫生(病人)态度热情(医生)

…………

3.学生列举这些事例的过程中,有可能谈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但要注意导向。如果没有学生谈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并讨论改进方法。

如:菜市场乱丢垃圾乱设摊点

街道张贴广告乱涂乱画

车上不讲究公共卫生

…………

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

(1)加强文明卫生的宣传;

(2)提高人的素质。

4.看到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人们的文明卫生习惯正逐渐养成,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布置任务,具体指导。

1.明确任务。

在我们的生活中,讲文明、讲卫生等好习惯在许多地方、许多人身上大量存在,但一些不良习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好的典型,我们要及时发现、表扬,不好的问题,我们更要及时发现、改进,所以老师现在布置大家一项社会调查任务,内容是——身边的变化。

2.指导分组。

8人一组,自由组合,老师协调。

推荐负责人,明确其职责。

3.发放调查表,指导填写。

(1)说明:此表为样表,学生可根据实际进行修改,也可根据需要复制多份。一事一份,小组交流后整理一份综合表。

(2)指导填写。

4.强调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加强自我保护;讲文明礼貌,树立红领巾新形象;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及时记录整理资料等。

四、小组讨论,做好调查准备。(调查时间为一周)

附:“身边的变化”社会调查表

组次

负责人

组员

调查内容

记载时间

地点

人物

现象

结论

需改进的方面

收获与思考

第四课时

一、汇报交流。

1.导入。

通过一周的调查,你们一定有了很多新的发现,现在请各小组负责人组织本组成员在小组内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

2.分组整理,选取典型现象准备汇报。

要求:有调查方法、有过程、有自己的思考。

3.汇报交流。

要求:汇报内容各异;汇报人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4.老师小结,引入习作。

二、作文指导。

1.明确习作任务。

结合这次调查活动,整理调查资料,写一篇反映身边变化的习作。

2.比较调查汇报材料与习作的异同。

(1)学生自由说。

(2)老师补充。

同:都是调查所得的亲身体验,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

异:调查材料重现象,重结论,要求多、实;习作重具体场面、过程、细节的描写,如: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还重自己的思考,要求细、异,描写仔细,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习作内容。

4.小组内互相说。

5.指名说,大家评议补充。

可以从以下方面评议:

内容恰当,描写具体;观点明确,态度明朗;语言通顺,条理清楚。

6.老师小结。

第五课时

一、当堂习作。

学生当堂习作,老师巡回指导:发现优秀习作,向大家展示学习;发现问题习作,及时给予辅导。

二、修改作文。

1.自读自改;

2.同桌互读互批;

3.个别学生的作文老师面批。

三、誊写上交。

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