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优秀的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昏昏、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麻沸散这一中药麻醉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有如此悠久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4、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华佗发明麻醉剂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感悟句子的含义。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华佗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伟大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其中一位有名的医学家——华佗的故事。(板书:华佗读准多音字:华huà)
2、简介华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随机出示课文第一节。
3、出示课题:第一个发现麻醉剂的人
(1)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中的“发明”能否改为“发现”?
(3)讨论:发明与发现的不同用法。(发现是已经存在了,而发明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创造新事物的活动。)
那么华佗发现了什么,从而发明了麻醉剂?
二、感知课文,了解华佗。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
2、回答问题:华佗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1)华佗发现病人动手术时很疼痛。
(2)华佗发现喝酒之后人会昏睡,手术就不会有痛苦了。
3、从这些发现中你觉得华佗是个怎样的人?(关注病人、善于观察)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写了华佗从医生涯中的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在这两件事情中,他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呢?
出示表格:
手术看到听到想到
给小孩动手术活蹦乱跳
给喝醉酒的汉子动手术
2、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交流随机解决:“活蹦乱跳撕心裂肺惨叫呻吟任人摆布沉思”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
(2)根据表格,老师穿插指导朗读,尤其是两个问句。
①有什么办法能使动手术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②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通过改变句式和反复朗读,体会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高尚医德)
(3)练习说话: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3、两件事虽小,可是给了华佗启发,使他思考,更促使他去研究。(板书:思考研究)
4、齐读课文第2—7节。
5、引读第8节,然后完成填空:
从此华佗(),()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成了世界上()。
6、比较句子:
①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②从此,华佗留心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入睡,手术结束后才苏醒。
(1)分组读句①②。
(2)体会“时时、处处、昏昏、慢慢”等叠词的作用:更表现出华佗对医学的执著,对病人的关心。
(3)齐读句①。
7、学到这儿,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华佗是怎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的?
8、(出示最后一节),用赞美的语气齐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师总结:课文记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的大夫华佗为了减轻手术病人的痛苦,研制出麻沸散,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这个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说明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地位。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要为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而自豪。
2、作业:(1)完成课后说写双轨道的练习。
(2)收集的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病孩:痛苦挣扎——深感不安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华佗醉汉:任人摆布——陷入沉思合成麻沸散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积累“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挣扎、呻吟”等描写病人痛苦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经过,感受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品质。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媒体出示: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二、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12课,指名读,跟老师写课题,注意:“醉”左边西里面有一横。
2、齐读课题,读了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1)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
(2)麻醉剂有什么作用?
(3)他是怎样发明的?等等。
3、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媒体出示:勉强、凑巧、挣扎、大夫、折了腿、撕心裂肺出示图片,介绍: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的大夫叫华佗。由于他医术高超,被人们称为“神医”。
出示:“高超”泛红。初读课文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文中找找答案。
正音,读准词语:勉强、凑巧、挣扎、折了腿、撕心裂肺
重点解决(1)、(2)问题
1、解释“麻醉剂”。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找找句子,再看看它对病人有什么作用?文中指麻沸散——一种中药麻醉剂。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读句。
2、谁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华佗)用书上的句子介绍华佗。
A、什么叫“高超”?能不能给它换一个词?
B、谁能变换一下句式再来介绍一下华佗?研读课文
出示:表格着(),华佗心想。出示: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又想起()。出示: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出示:8、9小节的内容。出示: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这样,华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
出示:华佗,三国时,东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华佗从小就喜欢读书,通晓各种经书和养生的学问。他立志以医救世,为民众解除病苦。华佗行医遍及很多地方,深受群众的爱戴。
三、研读课文
学习2—7小节
1、师过渡:作为一个“神医”,华佗也有深感不安的时候。课文向我们写了华佗两次动手术的过程,分别是:给小孩动手术、
2、给喝醉酒的汉子动手术(出示表格)。华佗在给这两个不同的病人做手术时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结果怎么样?又想到什么?请你们静心读课文,并完成课后表格。手术看到听到想到给小孩割去毒疮乱蹦乱跳给跌折腿的醉汉做手术
4、读课文第四小节,完成练习。
(指导学生先用课文中的说法说,然后再换一个说法说。)
5、这句话是什么句?
(1)指导朗读。
(2)你能不能抓句子中关键词语提问?预设:沉思是什么意思?华佗沉思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沉思?
(3)根据问题提出讨论。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指导学生给“任人摆布”换个说法)
(4)华佗这样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前面的句式上加上:“又想起()。”
(5)从中看出华佗是个怎样的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7、师生合作读2—7小节。
8、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当第二次手术做完以后,病人竟一点儿痛苦也没有,人们十分惊讶。想象一下,这时,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练一练,说一说。小结:前面我们通过读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及深入思考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华佗是一个能为病人着想的、有良好医德的人。
学习8—9小节
1、华佗究竟是怎样发明麻醉剂的呢?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默读8、9小节,用学过的抓重点词语提出问题的方法先找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然后根据词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
2、先交流第8小节,根据学生交流,点出重点词语:时时、处处。
(1)华佗时时、处处搜集,这说明了什么?(写出华佗随时随地都注意观察,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2)说话练习:开动脑筋,想象华佗在发明麻醉剂时是怎样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3)“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这项发明是极不容易的,华佗为取得理想的效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交流第9小节
(1)根据学生交流,重点词语泛红。
(2)“第一个”“一千多年”等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麻沸撒是医学上的重大发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超前和发达、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值得我们自豪。)
(3)齐读句子。(赞美、敬佩)
5、简单介绍华佗。
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华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因为他具有善于从最常见的和偶然的事件中发现问题并刻苦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因为他具有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好品质,他不愧是神医。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也能创造出一个个世界第一来,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⑴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⑴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选址)
⑵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⑶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画画蟋蟀的住宅,并同桌间介绍一下。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重点难点:
1、理解信中小作者的呼吁,体会小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查字典了解多音字给血吁丧钉的读音;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查找蓝盔的资料。
2、教师:搜集人们在战争生活中的图片,并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每天都在享受幸福安宁的生活,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世界许多地方,人们却生活得并不幸福、安宁。今天武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图片,下面就让我们仔细来地看一看这些图片。
出示课件,教师介绍:你们看这张图片,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小女孩一脸手足无措、惊恐万分的表情;再来看看这一张,这个年轻人在慌忙逃跑的过程中,他的胳膊被炸弹残忍地炸断了;再看这一张,妇女儿童面对亲人的离去,它们只有哭泣、哭泣、无助的哭泣;还有这一张,受伤的小男孩被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居官抱着,或许他还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人世。这是一个孩子受伤时候被救出的画面。这一张图片里,面对孩子已经冰冷的尸体,这位母亲只有悲伤、无助地哭泣。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张有一张悲惨的画面,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感受
小结:通过刚才交流,我们的内心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战争给人们了无尽的伤痛,给人们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沉痛的灾难,我们是多么的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战争,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安宁的生活啊!好了,课前我们就先交流到这里。从你的文具盒里拿出一支笔来,做好准备,让我们开始上课吧!
二、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有关战争的话题,有一个中国孩子,他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曾遭受过战争的摧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一个来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师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这个中国孩子是谁啊?(雷利)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声呢?(指着一名学生说)为什么雷利会发出这样的呼声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三、检查预习,生字、句子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能不能把下面的老师要出示的词语读正确。
1、(1、2名学生读词语)卓越这个词语大家读得很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读。
2、教师强调"卓越"的读音
3、读得真棒!课文中有一些句子需要我们先来读一读,你们看一看这些变红的生字,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多音字)这些多音字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一定要特别注意啊!
(第一句谁来读?)
读的不对:这位同学读的对吗?(再找一名同学来读)看来这个字的读音对于同学们来说挺难的,大家看,血:在书面语或者词语中一般读—xuè;在口语中或者作为单个字念的时候读—xiě
钉:读对了的话:(你读的真棒!)这个字在这里就读钉,让我们一起来读钉在。
读错:你同意这样读吗?(应该读什么读音啊?)是啊,读四声dìnɡ,让我们一起来读。它还有一个读音,组词是气喘吁吁。
丧:老师课前查了字典,请同学们对照字典中的解释,想一想在课文中它应该读什么读音?课件出示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判断,然后再来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词语和句子我们都掌握的不错了,相信大家课文会学得更好。下面我想找几名同学接读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这封信,(谁愿意来?)其他同学要一边读一边想,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接读课文
这些同学都读得非常好,相信咱们学习完课文之后,你们会读的更好。同学们,这封信都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
1、这个中国孩子叫雷利,他的爸爸牺牲了。
教师:对于一个才12岁的孩子来说,失去自己最亲爱的.父亲该是一件多么悲痛的事情啊!(板书:痛失父亲)
其他同学呢?信中还写了哪些内容?
2、雷利向世界发出呼吁,那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板书:呼吁和平)
学生先自己说一下板书,然后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看,雷利在信中先写了他痛失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然后又写到了他在悲痛之余,向全世界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五、细读课文
(一)爸爸在雷利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指着板书说)失去爸爸之后,作为儿子的雷利,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痛。在儿子雷利心目中,这位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一边思考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3、同学们,在雷利的心目中他,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划出的语句。(学生说)
4、同学们,这是我们找出的描写雷利父亲的句子,请你们把这几句话连起来看一看,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出色的人)教师:你真会读书,就像你说的那样:爸爸多么优秀啊!
你为什么这样说啊?(学生说)你真会读书,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棒!还有吗?你说的非常好。(热爱和平的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从这些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爸爸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还是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呢!要是你有一个这样的爸爸你会感觉怎样啊?(骄傲)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赞扬一下这位伟大的爸爸吧!
1、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曾经对我的爸爸有如此至高的评价,他说爸爸是:——学生读
2、我的爸爸特别优秀,还精通四国语言呢,读!——学生读
3、让我更骄傲的是爸爸还是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呢——学生读
同学们,像爸爸这么优秀的人才,如果能生活到今天,一定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二)回忆临行之前的那份约定。
1、在失去爸爸的日子里,雷利一家人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雷利永远无法忘记的是:爸爸临行前与他们家人深情告别的那一幕。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临行前,雷利一家人都相约了什么?
2、学生说:
(1)带着鲜花迎接爸爸;
(2)爸爸对来之后要送我一定蓝盔。
3、同学们,那爸爸为什么要送蓝盔给自己最亲爱的儿子啊?
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蓝盔:(出示蓝盔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维和部队的帽子蓝盔,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地球与橄榄枝图案,蓝盔代表着和平,只要蓝盔回来,就代表着爸爸带着胜利的消息凯旋而归了!
4、想象:同学们,你们希望爸爸带着蓝盔早点归来呀?(音乐响起)让我们和雷利一起想象一下,爸爸带着蓝盔,胜利归来的情景吧!飞机缓缓降落,舱门慢慢打开,爸爸从飞机机舱里面走出来,他手中高高挥舞着蓝盔,冲着雷利高喊:见到宝贝儿子,爸爸该是多么激动啊!来体会着爸爸的心情再来说一遍好吗?雷利看到爸爸高高挥舞的蓝盔,激动的说:。(1名学生说)瞧,雷利笑的是多开心啊!
下了飞机,爸爸亲手把那代表着和平的蓝盔戴在了雷利的头上,并抚摸着雷利的头说:雷利一遍一遍的抚摸着那心爱的蓝盔,兴奋地对爸爸说:。)(1名学生说)
多么的美好一幕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重温这美好的一刻吧。我永远都忘不了,爸爸临行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1名学生)
教师范读: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爸爸出征之前的信心满满,对和平……
无限期盼之情。一起来读。
接读:是啊,我们和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捧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三)爸爸牺牲归来的情景
1、师:盼啊盼啊,雷利天天盼着爸爸这顶蓝盔能够早一点归来啊!
(点课件)现在这顶蓝盔真的回来了,可是它却是……
我们天天都盼着爸爸能早一点回来啊,可盼到的却是……
2、面对眼前的一切,雷利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啊?(2学生)
随机语言:
(1)我们似乎听到了雷利悲伤的哭泣!
(2)(照应板书)我知道你和雷利一样的悲痛!
(3)、此时透过那泪眼朦胧的双眼,雷利看到了那钉在灵柩上的蓝盔,还会对爸爸说:——!
3、朗读
同学们,相信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为爸爸的牺牲而感到悲痛,为雷利痛失一位这么优秀的爸爸而感到悲痛!下面就让我们体会着雷利这悲痛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吧!(自己先来读一读吧)
谁能通过朗读表达此刻你那悲痛的心情?(1名学生)
我看到了同学们眼中闪烁的泪花,相信你的朗读打动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谁能体会着雷利悲痛的心情再来读!(个别读)
爸爸就这样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缅怀这位伟大的爸爸吧!(齐读)
4、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爸爸呼唤的是——(指着课件说)
(1)启发个性朗读:爸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呼唤和平啊。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朗读才能替爸爸发出他在生命最后一刻,那对和平的无限企盼呢?你会怎样来读呢?来试一试吧!
谁来替爸爸发出对和平的无限期盼之情呢?(学生读——)你为什么这样读啊?(爸爸的愿望特别强烈)是的,我们听出了爸爸对和平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呼唤。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替爸爸呼唤,他呼唤的是:低——高——高
我们还能怎样来读,也能读出爸爸对和平的企盼呢?
(学生说出:请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答)是啊,爸爸是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用尽全力呼唤和平,让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说不出的时候:同学们,爸爸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来呼唤和平,又是怎样来呼唤呢?(学生来读)爸爸就这样呼唤着,直到生命的终结,他呼唤的是:高——低——
这句话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读?(学生无语)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仔细听,一会说一说你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教师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他呼唤的是低——高——低)
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很坚定、和平太重要了)
我们体会到了爸爸对和平的坚定信心!
(2)体会之后,再朗读三次和平: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替爸爸发出他内心的呼唤吧!
此时雷利听见了,他听见了爸爸生命奄奄一息的最后一刻发出的呼唤,爸爸呼唤的是:高——低——低
妈妈听见了,他听见了爸爸对和平的坚定的呼唤,他呼唤的是:低——高——低
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向世界发出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呼唤,那就是:低——高——高
小结:虽然我们的朗读方式不同,但却表达了和爸爸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对和平的企盼之情!
(五)通过资料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那么,在我们和爸爸共同的期盼中,我们的世界因此而变得美好、和平了吗?(没有)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
2、质疑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问题:
(1)和平之花为什么那么娇嫩啊?
(2)罪恶的子弹是什么?
(3)什么是和平之花啊?
(4)在如今和平的年代,我们却遗憾的看到,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我们痛恨战争,不要战争!
3、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则战争的资料,相信读完以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体会。(朗读资料)
4、交流感受:读完这则战争的资料,此时你还有什么最强烈的感受?
学生:儿童、妇女死亡的太多了。
教师:你们看,罪恶的战争竟然夺走了35亿人的生命啊!我们痛恨战争、我们永远要远离战争!(板书痛恨战争)
教师:这则资料还有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
学生:世界各个地方都在发生战争。
教师:我们遗憾的看到,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可怕的是这些战争就发生这和平的年代,在我们的身边一次又一次的上演。
教师:还有吗?
学生:几乎每一年都发生战争或者其他。
和平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美丽、圣洁,然而在罪恶的子弹面前,它却显得那么弱小与娇嫩。
(六)呼吁和平
1、看了这则资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1,学生2)
2、大家也说出了雷利的心声,雷利向全世界发出了呼吁——他呼吁的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谁愿意做雷利向世界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雷利1。你就是雷利,说出你的心声吧!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雷利,共同向全世界发出的强烈的呼喊: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3、教师读:为了——为了——为了——
学生接读:我们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真正成为阳光、鲜花的人类家园。
4、合作朗读发出呼吁:同学们,最后让我们一同合作朗读,我读蓝色的部分、同学们读红色的部分,让我们一同向全世界发出我们心底最强烈的呼吁!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期盼: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痛失父亲
痛恨战争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二、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39;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和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语文要素】
2.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驻、钞”等12个生字。
3.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4.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5.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2.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积累有关提问的名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重点)
2.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驻、钞”等12个生字。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2.交流阅读体验,梳理提问策略。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交流学到的提问策略,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梳理。
预设:
(1)从《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学到了既可以针对课文局部提问,也可以针对课文整体提问。
(2)从《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学到了可以从内容、写法、获得的启示等角度提问。
(3)通过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明白了要提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3.总结运用提问策略阅读的好处。
(1)指名学生汇报自身的阅读体验,交流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
(2)读一读课文中学习小伙伴的话,总结好处。教师相机激励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敢于提问、主动提问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提出、交流运用提问策略存在的问题。
预设:针对写法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把针对《夜间飞行的秘密》的写法提出的问题汇集起来,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再读一读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加深感受。
二、识字加油站
1.学生自由读读每一组汉字,读准字音。
2.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1)第一部分由六组读音相同的形近字组成。每组汉字的左边为较熟悉的字,右边为生字;第二部分由三个汉字组成,每组的两个生字偏旁相同,读音和字义不同。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第一部分生字的学习,引导学生先根据形旁猜汉字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组成词语,最后查工具书验证。“驻”和“钞”的形旁表义,马字旁结合古代的交通工具来理解,金字旁结合古代的钱币来理解。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先说说形旁所表示的意义,再尝试通过组词来理解,最后查工具书验证。如,“账”字,学生可以通过回忆较熟悉的字“财、货”等,猜测含有贝字旁的字与金钱有关。然后尝试着组词“账本、还账”。最后查工具书验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重点)
2.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重点)
3.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难点)
一、词句段运用
(一)反复
1.学生朗读两组句子,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否一样。
2.学生交流每组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
(1)第一组中的第一句反复运用“没有”,在句中出现四次。第二句中只有一个“没有”;
(2)第二组中的第一句反复使用“叫”,第二句没有反复使用。
3.学生反复对比所读的句子,说说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带给自己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1)第一组中的第一句更能凸显那时候什么也没有,十分落后。
(2)第二组中的第一句更能凸显那条狗十分爱叫。
4.引导学生尝试表达。如,让学生照样子改写“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水和人烟”。
(二)自问自答
1.学生自由读句子,读后交流三个句子的特点。
2.出示非自问自答的句子:
(1)人类呼风唤雨。
(2)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竺可桢去北海公园是为了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自问自答表示强调的效果。
4.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里找出自问自答的句子,并读一读,加深体会。
如,《走月亮》中的“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组织学生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二、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
2.学生自由说说这些句子的大致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讲解。
(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狭隘。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地分辨,切实地履行。
(3)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学生熟读、背诵。
4.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名句抄写在卡片上,把卡片放在自己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主要突出质疑这一主题,“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从“交流平台”中的质疑方法到关于质疑的名言、问句仿写,都体现了疑问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我让学生从本单元的主题入手,从整体上树立起质疑意识,注重方法的交流与领会,自己仿写问句,再到借名人名言重申质疑的重要性,遵循了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讲练结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水浒传》的喜爱。
4、学习作者通过具体情节、事例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工具书,理解字词。
2、通过朗读、默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通过默读、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4、通过品读具体情节、事例、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
录音、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默读,适当点拨,在读中体会、领悟、理解。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画出足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3、自己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4、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熟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读书感受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体会到作者喜欢读《水浒传》?
(1)学生交流。
(2)出示重点语段。
“九岁时,我读四年级了,……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看下去。”
“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尽管…仍然…”这两个分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早上在晨曦中……看个没完。”
从中得到的体会。
(3)自由读这些重点语段。
二、质疑探究
1、质疑:文中的第1、2、3、6自然段,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2、学生交流。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围绕一个中心选材,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叙事结构完整,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三、指名口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小结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妻、虱”两个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虱子、梭子、百发百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的经过,并能复述课文内容。
3、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在学习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地前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的经过,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2、练习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29课寓言两则中的一则《纪昌学射》。
2、齐读课题,解释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3、学生质疑,师帮助学生理顺问题。
4、过渡小结: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纪昌学射、妻子、梭子、虱子,学生读。
3、指导学生书写:昌、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质疑: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默读课文。
2、出示词语:请教、练眼力、开弓、放箭、百发百中。
3、利用这些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用“纪昌学习射箭,他先(),后(),最后(),终于成了()”句式概括。
四、深入课文,品读感悟纪昌练眼力的经过
1、质疑:纪昌是怎样练习眼力的?从文中找出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划出来。
2、品读感悟第一次练眼力
出示句子: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3、品读感悟第二次练眼力
出示句子;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4、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谁知道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眼力,而不是要他先练开弓放箭呢?
6、纪昌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取得了成功,如果你是纪昌你会对你的老师飞卫说什么?
五、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主要内容感悟品质
纪请教认真
昌练眼力扎实实现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0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老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1
一、课堂导入:
1、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你们还记得黄山有什么吗?黄山不仅有奇异的巨石,还有险峻的山峰呢,而黄山最高最陡的山峰就是天都峰。
2、板书天都峰
3、PPT展示图片。孩子们快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天都峰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4、天都峰简介。
5、孩子们,你们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去攀登这又高又险的天都峰啊?但是你们的经过挑战才能乘上去天都峰小火车呢,你们有信心吗?
二、字词教学:
三、理解课文
1、用朗读将字宝宝、词宝宝送回课文中吧,将字音读准,将句子读通。
2、同学们,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人物、地点、干什么。
3、第二自然段。
(1)天都峰有什么样的特点?
(2)用横线将课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句子画出来。
(3)用三角形标出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关键字词。
(4)有感情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
(5)面对险峻陡峭的天都峰,我心里肯定特别,这时我在想什么呢?
4、自由朗读3—5自然段。
(1)正在这时候谁来啦?
(2)老爷爷说了什么?
(3)为什么老爷爷要用一个“也”字呢?
(4)为什么我也要用也呢?
(5)分角色朗读,读出疑惑之情。
5、齐读6—7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个自然段写什么?
(1)我和爷爷爬天都峰。
(2)我是怎么爬的,用横线画出来。
(3)在横线中用三角形标出关键词。
6、
(1)我和爷爷为什么要互相感谢?
(2)我在爬的过程中在想什么?老爷爷在想什么?
(3)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2
《火烧云》课文原文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评赏,教师的点拨,了解火烧云色彩的绚丽和形状的变化多端。激发学生爱美、爱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评点中了解火烧云的特点。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整体入手,捕捉重点。
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那绚丽的霞光把地面照射成了一个多彩奇妙的世界,而天空的火烧云又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神奇、美丽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颜色、形状)
2.指名学生读书,师生评点
评:读的流利、正确,洋溢着喜悦之情。
语言活泼,充满了对火烧云的喜爱。
3.过渡
二、师生互动,精读精评。
1.自由朗读第二段,想想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2.讨论,交流:
生评:颜色多:红通通、金灿灿……
师点:屏显相关文字、颜色。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生评:颜色多: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
师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天空可能有的其他颜色。
生评:颜色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含义。
(屏显以下文字:)
(1)、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2)、有时红通通的,有时金灿灿的,有时半紫半黄,有时半灰半百合色。
生评:形状多:马、狗、狮子
生评:形状变化快:一会儿、眨眼间、跑着跑着……
师点: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看,天空里又飘来一朵云。(屏显动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展开想象,说出云朵的变化。
3.小结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又多又快,同学们可以用哪两个词来概括?
引导学生说出:五光十色、瞬息万变
三、总结学法,赏读课文。
1.火烧云实在是太奇妙了,可还没等人们欣赏够,它就下去了。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余兴未尽)
2.是啊,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那么短暂,但作家却能将这瞬间的美丽化作永恒,想想作家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
引导学生概括出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注意积累
3.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火烧云的神奇与美丽,选择你最喜爱的一段,用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
4.齐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四、迁移运用,内化情感。
1.同学们,学完《火烧云》,你最想干什么?(看火烧云)老师这里有一段火烧云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屏显动画)
2.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多变的云》,可以运用学过的词句,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要求说真话,吐真情。
火烧云教学反思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关于火烧云的视频和优美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导读,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重点朗读。
(三)、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部分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
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3
一、说教材
《西门豹治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二、说学情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2、会读、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西门豹的语言、行为,了解他为人民做的好事,体会他为民除害,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为百姓除害的。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是
“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分为五大环节,分别是: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
(一)激情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提供图片、文字等信息,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名人,他们解除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激发情感。主要让学生了解西门豹在历史上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2、提出文中不明白的问题,主要解决“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找找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几个问题,学生有困难的是西门豹问的第一个问题,因为书上并没有直接些西门豹是怎么问的,所以我建议学生联系上下文看看第一个问题是怎么问的。第二步是让学生同桌读读两人对话,说说从对话中了解了哪些情况。我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思、说、读、悟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胆质疑然后在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一到邺地就进行调查?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
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
③新娘从哪儿来?
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4、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进而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所达到的效果,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精讲点拨
1.全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2、通过全文的理解,你们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通过自读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若不兴修水利,破除迷信将不会彻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五)巩固拓展
1、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练习排演课本剧。
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进一些语言和动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
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发生、发展
调查原因、掌握证据体察民情惩邪恶
西门豹治邺高超:严办首犯,教育百姓兴修水利造福多
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2.认识猫。
(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予以师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5.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词
(一)自学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二)形近字练习。
虑()稿( )要( )
虚()搞( )耍( )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希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巩固词语。
忧虑呼唤 抓痒 遭殃 责打 生气勃勃
2.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3.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3自然段
1.讲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找一试,用画出来。
学生汇报。(师相机辅导)
(3)师肯定引导:对,大家一起读一读句子,注意要读出猫的古怪来。
(又老实又贪玩)
继续汇报。
(4)师引导:说得对,现在大家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5)解词:谁来说说“尽职”与“屏息凝视”的意思。
“尽职”指尽到责任。
理解“屏息凝视”的站起来说一说再做一做。
一生讲并演示以加深理解小猫的尽职。
“屏息凝视”:指控制呼吸并专注地看。
(6)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
大花猫的性格真古怪,它又又 又。
(7)师相机板书
(8)这样的猫,大家喜欢么?喜欢的站起来读一读。
2.自读第2自然段。
(1)刚才大家学了第一自然段,谁知道老师是抓住哪一句话来讲的?(第一句话)
(2)现在我们自学时也要抓住重要的词、句来学习,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分钟自学,讨论)
(3)评讲:读懂第二自然段的举手。
学生汇报。
归纳引导:文中的“几朵小梅花”能否改成“几个小脚印”?(不能,“几朵小梅花”写出了老舍先生对大花猫的喜爱之情。)
师归纳引导:大家说得对,这高兴与不高兴变成反义词怎么说?
高兴──生气
师:这高兴与生气时的表现也是猫的性格,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这只大花猫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古怪)
(4)对,大家把这只古怪的大花猫读一读。
(5)这只古怪的大花猫给你什么印象?说一说。
这是一只(古怪、可爱)的大花猫。
3.独立学第3自然段。
(1)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迁移独立学第3自然段。
(2)师检查辅导;
①找也一对反义词。
(害怕)──(勇猛)
②把体现害怕与勇猛的句子读一读。
③这害怕与勇猛也是大花猫(古怪)性格的表现。
三、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论(喜欢)。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2、3题。
关于四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