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有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1

教材分析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

学情分析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科学地认识和了解,在阅读中能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生活并宣传破除迷信活动,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磕头、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点评:课堂学习伊始,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轻松的交际空间,通过课题引出课文的主人公,并做一简单介绍。设置悬念,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点评:学生与教材初步对话后,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培养学生概述的能力,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2)读一读:老大爷是怎样回答的。

2、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

[点评:读、写、思相结合,强调学生参与的过程,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做到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潜能释放的自主性学习。]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西门豹已经知道了原因,但是他却故意说(生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西门豹到底有何打算呢?那么他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看一看西门豹是如何设计破除迷信的?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巧妙吗?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板书:惩治官绅)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板书:破除迷信)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巧妙之四: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板书:教育百姓)

[点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以上文本能体现人物巧妙的句子很多,但学生最能感悟到的,感悟最深又最具文本特点的就是西门豹的语言,对巫婆、官绅头子、官绅的四次语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淋漓尽致地展现西门豹计谋的巧妙,把握这一条主线,大胆地删枝去叶,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充分的时间、充足的空间展开对话。]

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设想一下,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按照常理下禁令,抓巫婆,对官绅头子治罪,相比较哪种方法更好、更有效?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科学不发达,许多人都非常迷信,使人们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比劝说、命令不知好多少倍!)

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

6、表演送新娘这段故事。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从这里,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1、小结提升:西门豹用什么计策来惩治他们的?在三十六计中叫什么计?(将计就计)还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1)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

(2)以巫婆、官绅的河伯娶媳妇办法来惩治他们。

2、补充题目:()的西门豹

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

[点评:将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延伸而又不脱离文本,将课外学习的知识运用于课堂学习之中,使学生充分地学以致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平等、民主对话,使学生直抒胸襟,真诚对话。]

五、作业布置

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趣味性作业:以魏王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

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点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将作业分为知识性作业和趣味性作业,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巩固教学成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人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大意。

3、紧扣课题,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身的阅读感受。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3、感悟设问句的作用和学习文章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阅读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与家人研讨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

2、尽可能访谈调查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的生活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与梦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20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人类在这100年间,发明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纪,去看个究竟。

2、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考虑: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3、交流感受:

你觉得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打开课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⑴读读写写:

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自身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难写的多写几遍。

⑵想想说说:

课文主要讲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2、小组检查交流:

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的读书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反馈:

⑴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检查自学情况:

①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②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③抽生字认读,开火车组词。

④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⑶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四、紧扣课题,学习第1、2自然段

1、集体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语言简洁的特点:

应读出“坚定、不容质疑”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1句:

“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

⑵出示句式:

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同学比较,感悟设问句的作用。

⑶齐读第二自然段。

⑷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能呼风唤雨?

指导朗读第2、3句,体会感悟。

⑸练习:

选词填空,在语境中理解“发现”和“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异同:

①爱迪生()了电灯。

②地质学家在这里()了大油田。

③由于下雨,我们()了郊游计划。

④在大家的努力下,学校环境得到了大大的()。

⑹小结:

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发明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原本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发明。

3、同学结合自身的感受自由口头填空:

20世纪是个()的世纪。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改观改变

发现发明

现代科学技术人类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复习导入

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发明奇迹、幻想变成实际、人类生活大大改观的呼风唤雨、非同凡响、神通广大的世纪。在这个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究竟有多么大的不一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探究。

二、独立阅读,拟小标题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进行了调查访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的第3、4、5自然段。

2、独立自由朗读课文第3、4、5自然段,给每一个自然段拟个小标题。

3、选择自身最喜欢或信息储藏最多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1、教师出示三个专题:

⑴昨天的幻想(第3自然段)。

⑵今天的实际(第4自然段)。

⑶明天的憧憬(第5自然段)。

2、出示研读方法:

⑴找出最能反映本专题的词句。

⑵细细品读这些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和想法。

⑶讨论怎样读好这一段落。

⑷独立练读,再小组朗读相互评议。

⑸小组互相交流,补充各自搜集、调查到的资料。

3、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你们最想研读哪个段落?

4、按要求合作研读、交流、评议。

四、专题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交流第3自然段──“昨天的幻想”:

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举例说说人类是怎样“依赖自然”的。

⑵“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怎样的身手?结合所看电视节目谈认识。

⑶猜测古时候人们还会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梦想。

⑷结合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实际。

⑸你最喜欢哪些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重点句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汇报交流4自然段──“今天的实际”:

⑴书中举出了哪些科学技术成绩事例,涉和哪些方面?

⑵你还能举出哪些科技成绩方面的事例?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⑶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重点句子: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3、汇报交流第5自然段──“明天的憧憬”:

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描写科学意义的句子。

⑵说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体现在哪里?“科学正在为人类发明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

五、回读全文,抒发感受

1、为科学技术发明的奇迹而自豪,根据自身的体会、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师总结全文:

我们在享受20世纪科技效果同时,也应该立志为21世纪做点什么?老师将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最主要的是:对科学的喜好;考虑问题的无限耐心;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勉;一种发明力和丰富的常识。”。

六、选做作业

1、小练笔: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再把家长说的写下来。

2、组织“奇思妙想擂台赛”:

古代的幻想,今天的实际。是幻想让我们有了努力的目标,是努力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发明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现在你就是未来设计师,尽情地描绘你的梦想吧!

〖板书设计

登上月球电视

潜入深海20世纪程控电话

洞察天体呼风唤雨的世纪因特网民航飞机

探索原子核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汉代史学家褚少孙补写的《史记滑稽列传》中相关章节改写,讲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西门豹管理邺地时,惩治恶人、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故事。全文结构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表现了西门豹的智慧,巫婆、官绅的奸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能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从西门豹的言行中,感受他的智慧。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智慧课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检查效果

出示检测习题:(具体见课件)

二、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引出课题: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和西门豹一起到了民间去调查,从老大爷的口中我们知道了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谁能向大家交代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学生回答:a河伯娶媳妇给闹的;b巫婆官绅骗钱害人;c有女儿又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d年年闹旱灾。板书:人祸天灾)看来同学们都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吗?西门豹是如何去应对的,他是怎样巧妙地惩治巫婆、官绅,为民除害的,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出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第10--14自然段,西门豹先后惩治了那些人?用“——”画出描写西门豹西门豹言行的句子。

(根据学生反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惩治巫婆的巧妙之处:课件出示:“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首先:让学生朗读句子,潜心思考:西门豹为什么说姑娘不漂亮?预设学生能说出:这是西门豹救出姑娘的一个借口。

然后,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西门豹,会不会对巫婆客气?(学生一定会说:当然不客气。)

我再问:那他为什么跟巫婆说话的时候,还用“麻烦”这个词呢?仔细想一想,看谁能想到西门豹的心里去。估计学生无法一下子就体会出来,我会提示: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会在什么时候用上“麻烦”一词?学生肯定能说出:是在请求别人做某事的时候。对方也是可以拒绝的。我顺势引导:西门豹是在请求巫婆吗?巫婆可以拒绝西门豹吗?相信引到这儿,学生一定恍然大悟,原来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这正是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的巧妙所在。(板书:将计就计)

最后,演读这句话:如果你就是西门豹,你会怎样说这句话呢?(请生读,评价: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把三个“不:读得特别坚决)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西门豹态度强硬。不置分辩而没有商量余地的语气。

(2)。体会惩治官绅头子的巧妙,课件出示:“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我是这样引导的:西门豹,你已经把巫婆投进漳河了,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也投进漳河里?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再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交流,预计学生可能会说:(①他和巫婆勾结骗钱害人。②不投官绅头子,就不能吓唬别的官绅,逼他们说出真相。③不杀他,他又会叫别的巫婆来骗钱害人。

老师小结:原来,西门豹叫官绅头子去催一催,这样实际上就非常巧妙地铲除了官绅头子。这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指导朗读:把你的巧妙读出来吧!朗读体会惩治官绅头子的巧妙。(教师指导:“巫婆怎么还不回来”还可以读的再急一点,“麻烦”一词还可以读得更客气些。西门豹本来就要严惩官绅头子,但是要不露声色,这样才更能体现西门豹做法的巧妙。生读生评再齐读。)

(3)。学习教育官绅和百姓,体会西门豹得饶人处且饶人:就这样,西门豹借着送新娘,不费口舌、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当众处死了“人祸”的首恶分子。作为县官的西门豹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仅仅这样做够不够?(学生说:不够)对!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面对漳河站了很久。惩治巫婆后西门豹是等了一会再惩治官绅头子,现在面对漳何站了很久,此时此刻,官绅们怎样呢?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句子“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看图想象官绅求饶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说话训练。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都投到河里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明确:(①其他官绅不是首恶;②这样可以逼他们说出真相;③表现西门豹惩罚有度,方法巧妙。)

看到此情此景,老百姓明白了什么?(齐读句子: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小结:西门豹就这样巧妙地破除了迷信。(板书:破除迷信)

2、拓展延伸,感受“巧妙”

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让大家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文中说,这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官绅、乡里的书生、老百姓、小孩,你可以写一句话,也可以写几句话)

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大伙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由此可见他的做法的确很巧妙啊!

3、解决天灾

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呢,也不再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请同学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兴修水利)

小结:日久天长,背井离乡的人们陆续回到这里安居乐业、辛勤耕耘,人们逐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四、感受人物形象

你觉得西门豹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最佩服他的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提示,复述课文,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2、去读一读与西门豹有关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26、西门豹治邺

巧妙

人祸——将计就计破除迷信

天灾——兴修水利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词,分层理解部分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朗读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 生自由谈喜欢的动物。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那种动物?

师:看来,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你知道吗,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经过仔细观察,创作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2. 欣赏丰子恺《白鹅》图,了解“鹅”字的衍变;出示课题。

师:这是的画家丰子恺老爷爷(课件,)请欣赏他画的鹅,(白鹅画)仔细看看。

师:这是鹅字的另一种写法,大家看,人骑在鸟身上,太不公平了,现在废除了。变成左右结构,人和动物平等相处,真好。

师:丰子恺爷爷还为它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也叫《白鹅》,(师板书),今天我们就走近

这只白鹅。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走近白鹅

1. 初读课文

师:丰子恺爷爷喜欢白鹅什么?大家把书翻到63页,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默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师巡视提醒:注意呀,课文里藏着金钥匙,它总的告诉我们丰子恺爷爷喜欢白鹅什么,爱动脑筋的孩子才能找到。

2. 从中心句、过渡句入手,理清脉络。

师:说说看,你们找到了哪句话?

(1)生1:“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谁也找到这句话,

师:从这句话你读懂作者喜欢白鹅什么?

师:真会读书,文章围绕白鹅的“高傲”来写,“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是文章的中心句(点击课件)。

(2)师: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师:从中你读懂作者喜欢鹅的什么?你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看书,发现了吗,这句话的前半句承接第一自然段的….,生齐,(出示中心句),后半句引出课文的第三、四、五段,提示高傲表现在哪三方面呀?板书:叫声、步态和吃相。它像一座桥,前半句承接第一自然段,后半句引出下文的内容,这段话就叫过渡段。

师:我们读书时,可以先找找文章里的中心句、过渡句、过渡段。有了它,就能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课文,这是阅读的金钥匙。

3.学习生词,整体把握。

师:哪个小组来开火车读一读。全班小朋友读一读。

师:预习得不错,做个游戏吧,大家对照课文,想想这些词分别描写白鹅哪方面的,帮助他们找找家,谁来把词语送回家。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课文围绕鹅的“高傲”来写,高傲表现在姿态中,…..高傲更表

现在叫声中:……;高傲表现在步态中……高傲表现在吃相中:……

(点击课件白鹅图)通过读书,这只白鹅慢慢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三、品读课文,走进白鹅

1. 初识高傲

(课件:p4 ---1,白鹅画) 师; 再认真看画,对照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大作家用哪些

语句描写图上的鹅?

师:这姿态,给丰子恺爷爷的第一印象是——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如果他这么说,“一个高傲的动物。” 请大家比一比哪句好,好在哪儿?

生交流。

师:好,现在老师来读,你们留心少一个好字,多一个好字,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好”字融进了作者对白鹅的喜欢、欣赏。这个“好”字用得真准哪,让我们把作者喜爱鹅的情感读出来。生读。

2. 欣赏高傲

(1)欣赏高傲的叫声:师:(比划板书)欣赏了鹅的姿态,我们再来听听鹅的叫声吧,再读词语。我们把它们送进课文读一读,大声读第三自然段,白鹅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叫?

(2)读中感受白鹅的尽职,感悟作者喜爱之情。

师:听过鹅的叫声吗,谁来叫叫?师: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是怎么叫?

师:不是这样的,看来还不明白词语意思,其实,汉字非常有趣,它是有声音的, 数一数“嚣”字,有几个口,听到声音了吗?这声音怎么样?汉字是有表情的“厉声”,叫的表情,声调是…

生3,请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一生读,齐读“厉声叫嚣”,…

师:汉字是有形的,吭:喉咙,看到引吭的样子了吗,

生4读词语,读出它的意思。齐读“引吭大叫”

师:现在我们全都是白鹅,来,拍拍翅膀,伸伸脖子,叫一叫——说话练习。

师:读懂了白鹅的心声,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这叫声凶巴巴的,真是不亚于狗的狂吠,咦,明明写鹅,为什么提到狗?

一生自由说,读读书,鹅和狗比什么?结果怎样?

师:看来,这句话表面上写白鹅很凶,实际上是夸它对主人尽职,夸她对主人有感情。我们再读这句话。

(3)欣赏步态的高傲,品读赞赏之情。

师:声声叫声,让我们感受到了“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人们常说鹅行鸭步,可是,善于观察的作家却发现,他们步态的不同。默读第四自然段,请细细欣赏。

A读书贵在有疑。那些词不理解画一画?(出示文本,课件红字标识,)生自由提问。看是否要梳理,

B解惑: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播放课件(课件视频1鸭鹅走路;视频2净角出场。有意思吧,谁也能演一演净角出场,评价。

C你们能把课文里白鹅请出来吗。读一读

师:傲然的意思是?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说说看从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师:傲然这词,看出爷爷对这只鹅的赞叹,它敢与人斗,多么勇敢,甚至还要人,多么神气,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

四、比较阅读,升华情感

(1)师:这是丰子恺爷爷笔下的鹅是高傲得很,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走来了。出示课件,一生读。这只白鹅给我们的印象是: 。

(2)中国古代诗人的骆宾王的《咏鹅》。这只白鹅给我们的印象是: 。齐读。

五、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白鹅高傲的叫声、步态,下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丰子恺爷爷去看看鹅的一丝不苟的吃相。

六、家庭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抄一抄、背一背。

2.课后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教案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考查本课生字及新词的掌握情况,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能力训练点: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3、德育渗透点:自主感悟,体会出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在生活中,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表达美。

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2、学生学法:读中感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公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与《白鹅》的对比阅读,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了解“反语”的写作特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激趣导入,组织学生阅读感悟与讨论、交流,提供媒体展示;相机点拨。

2、学生活动设计:阅读感悟、小组讨论、汇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板书:白鹅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是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白鹅会有哪些特点呢?

3、板书课题:在白鹅的中间加一个字鹅。白公鹅齐读课题

让学生说说今天的课与上一节课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

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生字和好词好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情况:指名逐段读文。

3、阅读提示: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4、小组学习汇报。

师板书:姿态叫声步态吃相玩相

师:好一只用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样呢?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列表,引导对比阅读

⑴再读课文划出重点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⑵从表中你发现什么?

(相同点、不同点)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⑶小组讨论:

同是白鹅,但不同的作家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⑷生汇报,师归纳总结:

相同点:抓住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

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突出其高傲。后者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荣膺,再解释说明中写出白鹅特点。

我们写作文时,也应抓住事物特点,突出其特点。

2、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文中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表示注释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表示话题转移。

四、品读词语,体会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⑴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⑴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选址)

⑵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⑶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画画蟋蟀的住宅,并同桌间介绍一下。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型:精讲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通课文,对词、句进行理解。

2.读懂人物的对话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今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二)看插图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脊旁是万丈深渊。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

暑假铁链似乎犹豫奋力攀着手脚并用

终于辫子鼓舞决心居然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5.再读书,读后知道全文共有几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1.读书。

2.读词语。

3.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通过学习字、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知道记叙的顺序。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书。

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爬天都峰的时间:是暑假;知道了谁爬天都峰:“我”和爸爸;还知道了干什么去:爬天都峰。)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说说第2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3句)

3.再指名分句读,读后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提问:“我”来到天都峰下,看到天都峰,心情如何?学生找出重点句,读出来。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重词“发颤”。依据这个词再追问为什么发颤?(学生找到描写天都峰高与陡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体会。)5.体会两个语气词的作用。(“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6.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和陡?(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与力量。

7.指导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8.让学生说说第2自然段主要的意思。(天都峰又高又陡。)

(三)学习第3~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3~9自然段。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

2.解决“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的问题。(在爬天都峰时,“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这位老爷爷的年纪怎么样?从哪儿知道的?(老爷爷的年纪是大的,头发“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

学法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解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①指名读6、7自然段。

②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③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读一读,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括号里“奋力”一词更能表现出小作者鼓起劲,不怕困难,努力向上攀登,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具体,鲜明。)

(2)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表示“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4.看黑板的板书说说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5.解决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的问题。

①指名读8、9自然段。

②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③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④体会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内容是相互道谢。)

⑤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6.处理“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①找,②读,③体会“也”的作用。(表面似乎双方都有点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7.小结,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说的话是第二次对话,这两人的对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这个“勇气”已经包含在第一次对话中。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少怎敢爬天都峰呢?

8.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的第三句话,“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一词,意思是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敢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找出爸爸说的话。

2.理解词语:汲取、吸取。

3.爸爸说这句话再告诉我们什么: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进步。

三、总结

(一)指名读课题回答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补充完整后回答: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我俩相互鼓励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二)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看板书总结课文记叙的顺序。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积累“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挣扎、呻吟”等描写病人痛苦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经过,感受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品质。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媒体出示: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二、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12课,指名读,跟老师写课题,注意:“醉”左边西里面有一横。

2、齐读课题,读了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1)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

(2)麻醉剂有什么作用?

(3)他是怎样发明的?等等。

3、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媒体出示:勉强、凑巧、挣扎、大夫、折了腿、撕心裂肺出示图片,介绍: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的大夫叫华佗。由于他医术高超,被人们称为“神医”。

出示:“高超”泛红。初读课文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文中找找答案。

正音,读准词语:勉强、凑巧、挣扎、折了腿、撕心裂肺

重点解决(1)、(2)问题

1、解释“麻醉剂”。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找找句子,再看看它对病人有什么作用?文中指麻沸散——一种中药麻醉剂。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读句。

2、谁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华佗)用书上的句子介绍华佗。

A、什么叫“高超”?能不能给它换一个词?

B、谁能变换一下句式再来介绍一下华佗?研读课文

出示:表格着(),华佗心想。出示: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又想起()。出示: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出示:8、9小节的内容。出示: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这样,华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

出示:华佗,三国时,东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华佗从小就喜欢读书,通晓各种经书和养生的学问。他立志以医救世,为民众解除病苦。华佗行医遍及很多地方,深受群众的爱戴。

三、研读课文

学习2—7小节

1、师过渡:作为一个“神医”,华佗也有深感不安的时候。课文向我们写了华佗两次动手术的过程,分别是:给小孩动手术、

2、给喝醉酒的汉子动手术(出示表格)。华佗在给这两个不同的病人做手术时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结果怎么样?又想到什么?请你们静心读课文,并完成课后表格。手术看到听到想到给小孩割去毒疮乱蹦乱跳给跌折腿的醉汉做手术

4、读课文第四小节,完成练习。

(指导学生先用课文中的说法说,然后再换一个说法说。)

5、这句话是什么句?

(1)指导朗读。

(2)你能不能抓句子中关键词语提问?预设:沉思是什么意思?华佗沉思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沉思?

(3)根据问题提出讨论。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指导学生给“任人摆布”换个说法)

(4)华佗这样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前面的句式上加上:“又想起()。”

(5)从中看出华佗是个怎样的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7、师生合作读2—7小节。

8、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当第二次手术做完以后,病人竟一点儿痛苦也没有,人们十分惊讶。想象一下,这时,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练一练,说一说。小结:前面我们通过读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及深入思考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华佗是一个能为病人着想的、有良好医德的人。

学习8—9小节

1、华佗究竟是怎样发明麻醉剂的呢?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默读8、9小节,用学过的抓重点词语提出问题的方法先找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然后根据词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

2、先交流第8小节,根据学生交流,点出重点词语:时时、处处。

(1)华佗时时、处处搜集,这说明了什么?(写出华佗随时随地都注意观察,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2)说话练习:开动脑筋,想象华佗在发明麻醉剂时是怎样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3)“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这项发明是极不容易的,华佗为取得理想的效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交流第9小节

(1)根据学生交流,重点词语泛红。

(2)“第一个”“一千多年”等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麻沸撒是医学上的重大发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超前和发达、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值得我们自豪。)

(3)齐读句子。(赞美、敬佩)

5、简单介绍华佗。

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华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因为他具有善于从最常见的和偶然的事件中发现问题并刻苦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因为他具有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好品质,他不愧是神医。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也能创造出一个个世界第一来,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有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认识课后11个生字,会写“岭、旋”等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都不太了解长城是吗?听老师说,长城始建于20__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明两代又大规模修筑。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们谈的万里长城,主要指的是明代长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师:大家再看,这就是长城。你能看出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吗?对,第一幅图是远看长城,第二幅图是走近长城。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板书:远、近)。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长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师:打开书,轻轻地翻到90页。自由地朗读13课长城,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要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开始。(生自由读课文)

2、解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琅琅,分外醉人。这课有很多的生字词语。有一些还不太好读呢,都读准了吗?谁愿意接受挑战?

(1)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形容词,像蛇一般弯来扭去。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气魄雄伟——气魄指魄力有气势,形容雄壮而伟大。

(2)嘉峪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长城最西边的关口。

八达岭——是北京西北方向的山峰名字。

瞭望口修筑垛子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智慧供

3、有了这些词语的理解,我们再去读课文,就容易多了。快略读一边课文,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精读课文

(一)、远观长城

1、师:这么短的时间就知道了这么多,真不简单。但同学们知道吗?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理解到长城的内在精神。所以请你再默读一遍课文,有没有哪个句子读起来栩栩如生,就像眼前浮现出了长城的壮丽景象一样?开始——找到了举手告诉老师。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齐读)

(2)、师:这句话中,把长城比作了什么?(长龙)咱们来找一找,长城跟长龙之间,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长度、姿势、气度)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相似,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相似......

(3)师:刚刚你们说长城和长龙都很长。长城有多长?用书中的话告诉老师。

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

师:你们看!这是一幅中国地图。这是长江,这是黄河,这——是长城。它东从山海关经辽宁、河北,西至宁夏、甘肃到嘉峪关,横跨11个省及直辖市。长不长?称之为万里长城,真是——名副其实。但是同学们请注意,在现实生活中真有长龙吗?长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真真切切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上,他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壮丽。所以当你体会到这一点,再读这个句子,是不是会有别样的感觉?

生1:不错,听得出每个字你都在用心读。

生2:好样的,巾帼不让须眉。

生3:一条巨龙在你的朗读声中腾空而起,让我们一起——(齐读)

3、师: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用心中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看起来真——板书:长、壮观、雄伟)

(二)、近看长城

1、师:这就是壮观的长城,这就是雄伟的长城。你绝对不会甘于远远观望,让我们走近他,观察他,触摸它,体会他。细看长城,你又会有另一种感觉。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你都从文字当中,看到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你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

预设(1)、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师:巨大的条石和城砖,这是修筑长城的材料。你愿意用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脚下的长城?

——高大坚固。(板书)你还能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引入预设2)

预设(2)、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师:好!你从城墙顶上了解了长城。还有吗?(出示长城图片)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师:你看到了城墙外沿的构造,有垛子,能告诉老师,哪里是垛子吗?瞭望口和射口呢?还有?

生: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师:好,你发现了长城的城台。(点击)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词语,你是否知道了,长城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是啊,这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来防御外族侵略。所以他必须建造得——坚固。(哪句话说出了他的坚固?引入预设1)

3、师:现在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各个兄弟民族之间也早已化千年干戈为玉帛。而这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却历经千百年风雨,依然耸立。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用心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建造得真——坚固、高大、精巧)

(三)展开想象

1、师: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是的,面对这样雄伟坚固的万里长城,谁见了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万分。因为长城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走近这些古老而厚重的故事。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哪些文字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疑问、让你浮想联翩?

(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那句话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预设(1)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哪些文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哪些又让你体会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呢?(引入预设3、4)

预设(2)

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师:因为这长城就是劳动人民一点一点修筑的!还有那句话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引入预设3、4)

预设(3)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一吨多重。

师:多少块条石?有多重?

a:那么重,用塔吊车应该会轻松不少吧?那他们是怎样把石头抬上去的?

b:那得多少人啊!你看————(引读)

预设(4)

生: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为什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年代久远)对啊!六百多年前,那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科技十分落后的年代,那还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更是一个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年代!条件落后,这山更——险峻。任务却—重!(引入预设3)看————(引读)

在烈日炎炎下,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

在冰天雪地中,是这些衣衫褴褛的人——

在饥肠辘辘中,是这些思乡心切的人——

3、师:好沉好沉的血汗和生命啊!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城砖条石组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铸成的。可他们做到了!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这里面有多少汗水,这里面有多少献血,这里面又充满着多少智慧,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带着你所有的联想所有的赞美,再读这句话,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齐——(齐读3段)。

4、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字透漏出的画面,是作者亲眼所见吗?对,这是联想。是踏着方砖,扶着条石不由自主地与历史重逢。所以现在,你还认为长城仅仅是雄伟壮丽、高大坚固吗?此时此刻,长城不再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建筑,把你的想法写下来。长城它让你感觉————?

(长城,我为你——骄傲、自豪)

(四)赞美长城

1、师:是谁最初设计了长城,是谁一步步建筑了长城,是谁一次次守护了长城,又是谁在千百年后赞美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书中的那句话来评价长城?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你,连作者也这样说——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作者,全世界去过长城的人都想说——

师:是你们的朗读提醒了我,这句话不应该是读出来的,应该是喊出来的——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2、师:同学们,想再看看长城吗?(视频)同学们,这就是长城。这是雄伟壮丽的长城,这是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是气魄雄伟的长城,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长城。山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同学们,巨龙已经腾飞,必将在你们的欢呼声中飞得更高更远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齐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9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老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10

教学内容

走月亮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主备教师

王素娟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沟、牵”等15个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

教学准备

云南走月亮的资料、课件,生字卡片、拓展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听写词语:

第一课时:柔和新鲜河床修补满意招待传说

第二课时:鹅卵石庄稼葡萄风俗水稻成熟坑坑洼洼牵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多媒体出示有关云南风景图片。师: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有一个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

2、了解作者

3、板书课题走月亮这个“走”是什么意思?

4、师: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走过月亮吗?你有什么感受?

5、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走月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指导读好重点句子:A细细的流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B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2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以哪个句子为线索?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了哪些地方?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3、同桌交流。

4、班级汇报

课文以“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个句子为线索。

第1—3自然段,写月亮升起,“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4—5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6—7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村道、田埂上走月亮。

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抒写“我”和阿妈之间的亲情。5、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小组内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2、班级考查:

(1)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镀、埂、烁”指名认读。

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浴”是形近字。

(2)指导书写:“淘、鹅、坑、洼、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淘:注意后半部分里面是个“缶”字,一竖不能出头。

卵:左高右低。第一笔是短撇,第二笔是竖提,第四笔是撇,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跃:足字旁的最后两笔是竖、提。右边第一笔是撇,运笔时注意从右上往左下,要写得短一点儿。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课堂检测

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风俗(súgǔ)稻穗(huìsuì)

2、看拼音写汉字。

pútɑotiàoyuèzhuāngjiɑqiānshǒu()()()(三、3、仿写词语。

闪烁——闪闪烁烁

()——()()——()

答案:1、súsuì

2、葡萄跳跃庄稼牵手

3、香甜——香香甜甜高大——高高大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把课文读熟。

2、正确书写课后生字。

3、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走月亮》一课,我和妈妈走月亮经过了哪些地方?

2、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想象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

二、精读课文,想象画面。

(一)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像。五分钟后和同学说一说。

(二)学生自读课文。

(三)小组交流。

(四)班级汇报:

1、想象“月亮升起”图,感受月夜的明亮和柔和。

(1)抓住“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这个句子体会到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教师板书:月明亮柔和)

(2)带着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3)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4)你能把这幅画起个名字吗?——月亮升起图

2、想象“月下溪边”图,感受月夜的祥和。

(1)第4自然段,抓住“溪水流香”“水塘抱月”“洗衣做船”,几个句子生理清这个自然段的主要画面。想象画面,并体会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

(2)你喜欢哪个画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3)给这幅画起个名字——月下溪边图

(4)试着背诵这一段。

3、想象“月下田园”图,感受月夜下的丰收景象。

(1)自由读第6自然段时,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起一个名字,如“修补村道”“虫唱鱼跃”“果园飘香”“种菜栽稻”。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小画面,或描述,或朗读,或交流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4)给这幅画起个名字——月下田园图

4、想象“月亮牵星”图,感受浓浓的亲情。

第9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39;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有感情地朗读9、10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1、同学们,你有没有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仿照第六自然段写写。

四、课后作业: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到两个,描述课文中那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写具体。(课下写到积累本上)

柔和新鲜河床修补满意招待传说

鹅卵石庄稼葡萄风俗水稻成熟坑坑洼洼牵手

2、继续背诵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计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通过检查预习,能及时发现学生对课文朗读、字词认读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巩固生字词掌握情况。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链接学生学习起点。提出这节课学习目标,同时渗透阅读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

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好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读写结合,写法迁移

当堂训练

一、比一比,组词语。

牵()填()饿()

奇()镇()鹅()

二、写出加横线词语的反义词。

1、月盘是那么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2、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三、我会填。

秋虫()着,夜鸟()着翅膀,鱼儿()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四、填一填。

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shuò)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句话运用了()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阿妈在月亮下散步的幸福和温馨。

【答案】

一、牵手好奇填写城镇饥饿白鹅

二、1、黑暗僵硬

2、平平整整

三、唱拍打跃出

四、拟人

主题阅读篇目

夜石林(节选)月迹(节选)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生:好听)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走月亮》(板书课题7《走月亮》)走月亮是什么意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

照亮、阿妈、洒满、香味、灰白色、抱着、运载、温暖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听课文朗读录音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生谈感受: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很温暖;太美丽了;我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我感受到了快乐……)嗯,你们说的可真棒!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美丽)。

有的同学觉得这篇课文很美,在柔和的月光下,这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与你的小伙伴来分享吧。谁第一个带我们去感悟它的美?(学生汇报):

(1)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出示小黑板)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吸引你?

生:月亮圆圆的发出柔和的光,把一切事物照得特别美丽。

师: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应该怎样读呢?

生:声音应洪亮,大点声。

师:是需要大声读吗?

生:应该温柔点,小点声。

师:你们自己试一试吧。(学生自己试读,指名读)

师:谁还想读?想一想这月光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

生:有可能照亮荷塘;有可能照亮小溪;有可能照亮草地……

师:多美呀,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师:多温暖呀!那这句话“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是怎么感受的?

生:溪水在流动,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风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随着溪水飘啊飘,月光洒在溪水里,溪水流动月光也跟着动)

师:这迷人的夜晚,动听的旋律,读读它蕴含的感情吧!生读文有的同学说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那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哪吸引了你?

(3)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师:多温暖呀!

(4)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生: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妈妈拉着我就像美丽的月亮拉着小星星;我感到了他们的母女深情)

师:说得可真不错,你能再读读吗?生读这一段。

师:自己再读一读,看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生自读)

师:谁愿意给老师和同学们再读读?(学生读)

师:文中还有没有吸引你的地方?

(5)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什么?(生:白天和妈妈在一起,晚上还和妈妈一起去走月亮,很快乐)

三、小结

这诗情画意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满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读课文吧!(学生配乐读全文,指名读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呀?

(生:妈妈,我爱你!妈妈我也想和你一起去走月亮;妈妈我们之间的母子情最深……)

师适时地给以表扬说到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么的温馨、幸福和快乐。

四、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摘抄在你的小本本上,或者是把你和妈妈在一起时发生的最快乐、幸福的事情记录下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12

一.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通过学习课文明白观察的重要性,逐渐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设置游戏猜一猜。通过播放蟋蟀的叫声,学生猜测,引入课题。蟋蟀不仅是有名的歌唱家,还是著名的建筑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蟋蟀的住宅吧!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齐读课题。

2.开火车读词语,复习巩固。

(二)品读课文,重点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章是通过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两个方面来写的。(板书)

学习蟋蟀住宅的`特点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板书蟋蟀住宅的特点。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2.蟋蟀是如何选址的呢?作者写出了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之处,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那么蟋蟀会慎重地选择怎样的住址呢明确: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上我们知道了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肯随遇而安”。拓展: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肯随遇而安”的意思。

明确:“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不肯随遇而安”是指蟋蟀对自己的住宅要求很高。

3.认真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蟋蟀的?这样写给人什么感觉?学生通过圈画关键句子,朗读体会作者对于蟋蟀住宅的描写。明确: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弯弯曲曲、有门、有平台。内部特点——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通过作者的描写,你想象出一个怎样的住宅?非常安全舒适的住宅。作者的描写非常细致,这依靠的都是作者细致地多角度的观察。

4.朗读描写蟋蟀的住宅外部特点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生动的表达。明确:作者运用了精确地语言、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集舒适和休闲于一体的蟋蟀的住宅。通过仿写拟人句,进一步体会其表达的生动之处。学生想象:在明亮的月夜、蟋蟀在平坦舒适的平台上,迎着微微的晚风,悠闲地弹起了琴,这是一种怎样的舒适与惬意啊!

5.“蟋蟀的住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找出来。明确:“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6.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明确: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学习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1.小组学习:自由读课文第7—9自然段,思考: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修建住宅经过的句子。明确: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

2.圈出表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朗读要抓住重点的动词,从而进一步体会:从这些动词中,我们能体会到蟋蟀建造过程的艰辛,从而体会到蟋蟀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3.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重点语句: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4.朗读体会,谈谈自己的理解。明确:蟋蟀建造住宅从秋天开始,到了冬天还在不停的整修,说明它非常的勤劳、非常的努力,我们应该向它学习。

5.学生从时间、挖掘过程、整修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通过再次介绍,进一步体会蟋蟀的品质。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这真是一只吃苦耐劳、不随遇而安、具有坚持不懈精神的小蟋蟀啊!我们应该向它学习。

学习作者的观察态度和方法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建造住宅的写得这样形象、具体、生动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观察还要做的多角度:眼看、耳听、心想。通过分享法布尔关于观察的名言,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其观察的精神和方法。作者观察昆虫时是从外到里,不同的角度、连续不断地观察才能发现别人忽略的特,写出如此动人的文章。

(三)品读感悟,解读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肯随遇而安”的意思。

明确:随遇而安是什么地方都可以,都会满足。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与其他昆虫的对比,进一步突出蟋蟀对于选址的慎重。同时,通过蟋蟀会选择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利用现成的住宅三个方面来表现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安全舒适,而且还具备了休闲娱乐的功能。生动的语言还蕴含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明确:“我”看得都不耐烦了,可蟋蟀还在认真修建住宅,更加反衬出了它修建住宅时能吃苦耐劳。抓住细节,理解反衬手法的精妙之处。

(四)疑难探究

师:作者为什么要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呢?通过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明确: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有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工具非常简单、柔弱。但是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的住宅却是那么清洁、干燥、卫生,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了蟋蟀的建造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真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五)拓展延伸

巩固运用

1.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学习写观察日记,通过进一步交流体会细心观察的乐趣并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的方法。

(六)课堂小结

这样伟大的工程,作者是怎样的观察到的呢?就是凭借着细致地、多角度的观察,作者才能把蟋蟀建房的特点、过程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在这里,老师跟同学们分享一句法布尔的话,让我们一起学习作者的认真观察的精神,去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它们独特的美!

(七)随堂练习《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_。他通过介绍________和

__________,运用_____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蟋蟀的___________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_____________

(八)作业超市

1.课后阅读《昆虫记》。

2.尝试连续一周观察某种动植物,把每天的观察发现写成日记,一周后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13

《火烧云》课文原文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评赏,教师的点拨,了解火烧云色彩的绚丽和形状的变化多端。激发学生爱美、爱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评点中了解火烧云的特点。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整体入手,捕捉重点。

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那绚丽的霞光把地面照射成了一个多彩奇妙的世界,而天空的火烧云又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神奇、美丽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颜色、形状)

2.指名学生读书,师生评点

评:读的流利、正确,洋溢着喜悦之情。

语言活泼,充满了对火烧云的喜爱。

3.过渡

二、师生互动,精读精评。

1.自由朗读第二段,想想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2.讨论,交流:

生评:颜色多:红通通、金灿灿……

师点:屏显相关文字、颜色。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生评:颜色多: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

师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天空可能有的其他颜色。

生评:颜色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含义。

(屏显以下文字:)

(1)、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2)、有时红通通的,有时金灿灿的,有时半紫半黄,有时半灰半百合色。

生评:形状多:马、狗、狮子

生评:形状变化快:一会儿、眨眼间、跑着跑着……

师点: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看,天空里又飘来一朵云。(屏显动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展开想象,说出云朵的变化。

3.小结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又多又快,同学们可以用哪两个词来概括?

引导学生说出:五光十色、瞬息万变

三、总结学法,赏读课文。

1.火烧云实在是太奇妙了,可还没等人们欣赏够,它就下去了。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余兴未尽)

2.是啊,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那么短暂,但作家却能将这瞬间的美丽化作永恒,想想作家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

引导学生概括出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注意积累

3.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火烧云的神奇与美丽,选择你最喜爱的一段,用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

4.齐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四、迁移运用,内化情感。

1.同学们,学完《火烧云》,你最想干什么?(看火烧云)老师这里有一段火烧云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屏显动画)

2.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多变的云》,可以运用学过的词句,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要求说真话,吐真情。

火烧云教学反思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关于火烧云的视频和优美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导读,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重点朗读。

(三)、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部分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

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妻、虱”,会写4个生字“昌”字;能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理解“注视、聚精会神”等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

3.品味有关词句,体会纪昌专心刻苦、有毅力、有恒心等品质。

4.了解寓意,明白练好基本功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能联系情景发表意见。

5.通过2.3两节的学习,明白寓言的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八单元的第一篇29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

2、什么是寓言?指名说说。(如果不知道教师解析:寓是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故事往往是通过一个简短虚构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一个生活中的道理。)

3、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指名说。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学习则寓言:《纪昌学射》

4.揭题板书“纪昌学射”,指名试读。教学“昌”字。

观察“昌”字,注意写时下面的日写得要大一些。

齐读课题

5、初步理解课题

从题目看,课文主要讲谁?讲他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感知大意,设疑读文

1、自读课文

师要求:

(1)注意生字,读准字音,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读完以后,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2、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纪昌想学射箭,他拜了飞卫为师。开始飞卫让纪昌练眼力,先练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再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眼力练成后开始教他开弓放箭,最后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不能把练眼力说具体,教师引导)

(1)由课题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课题。从题目看,课文写的是纪昌学习射箭的故事,那么课文主要是写纪昌学习怎样开弓怎样放箭事吗?(生:不是)那么课文重点讲了什么?(纪昌练眼力的事,板书:练眼力)

(2)师傅飞卫两次让纪昌练眼力,分别是练什么样的眼力?(第一次: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第二次: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教师板书:牢牢盯住极小很大

(3)再指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练眼力”悟寓意

1、课文写了他2次练眼力,是课文的哪几节?(找到2、3两节)

出示这两个段落。

2、认真仔细地拿出你的笔默读这两节,批批注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整体去感知纪昌的品质)

3、师:从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纪昌的不懈努力感触最深,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纪昌的坚持不懈与努力付出的呢?请同学们用横线在这两段话中划出纪昌怎样练眼力的句子。

5、学习第一次练眼力。

(1)师:第一次他是怎么练的?(板书:一)

指名,出示句子: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2)师:你觉得纪昌练得怎么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3)集体交流:(边交流边板书:躺、睁大、注视、)

睁大、注视

①师:“睁大眼睛,注视着”就是师傅要求的——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让我们体验一下,请你睁大眼睛牢牢盯住老师手中的粉笔一分钟不眨眼。

②请学生谈体会。

③比较体会。师:我们盯的是静止不动的粉笔而且也才一分钟而已,而纪昌呢?他的目标是什么?这样的练习做了多久?此时,你有了什么样的新感受?

①师:同学们,这就是织布机。出示图片(织布机)这边的横杠上只能坐一个人操纵它,底部的空间非常——窄小。看,这就是梭子,两头尖尖的,人们用它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织成了一匹匹布。纪昌就是躺在这样的织布机下练眼力的。此时,你想说什么?(织布机下面这么窄小根本没法躺,或是即使好不容易躺下了,他还得睁大眼睛牢牢盯住来回穿梭的梭子,身子一动不动的,他一定累坏了。)

(4)引读。师:同学们体会得多好啊,现在让我们用朗读把纪昌的这一份坚持与努力,这一颗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读出来。听了师傅的话,回到家之后,就练习了起来。

第一天——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他感到眼睛累极了,酸极了。

但是他揉了揉酸痛的眼睛,又练习起来。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他还是在练习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一年过去了,他仍然在练习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两年过去了,他依然坚持练习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5)理解“相当到家”

师:结果怎么样呢?

出示句子: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练到了什么程度?(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句中用哪一个词语概括说明了?(相当到家)师:这两处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这个破折号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内容补充说明了“相当到家”的具体程度。

(6)小结:纪昌的这个本领是怎么得来的?学生说,教师随机板书(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有恒心)

6、学习第二次练眼力。

(1)师:纪昌有了这样的成绩真高兴,但师傅说他的眼力还不够。还得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才行。如果你是当时的纪昌,听了师傅的这番话,你心中有何感受?

纪昌二话不说听从了师傅的话,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就应该具备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二次他又是怎样练的呢?(板书:二)

出示句子: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2)自己默读这句话,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

指名谈,教师一边板书词语:绑、吊、每天、站、聚精会神、盯。

(3)师:练着练着,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有资料载,纪昌这样的练习整整花了三年时间。

师:这次他又练成了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东西的本领。这还是离不开自己的——两年的时间练不眨眼,三年的时间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眼力,看到这样的纪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知写法,练复述

1、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两节,都是写纪昌练眼力的。它们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好,或是只说了内容)

(1)教师引读:我们来看这两节,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要求纪昌——听了飞卫的话,纪昌怎么做?——结果?.第二次,纪昌拜见飞卫,飞卫再一次要求纪昌——纪昌怎么做?——结果?——

现在你发现它们写法上的特点了吗?

(2)理清条理:先——再——最后——(师板书)

2、教师说明复述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所区别,概括比较简练,而复述则要求比较具体地能把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把它讲清楚。准备复述,指名复述。

五、谈成功悟寓意

(1)眼力练成之后,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最终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纪昌最后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还离不开谁?

(2)师:没有师傅飞卫的严格要求,也许纪昌也成不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同学们知道吗?成语中说的“百步穿杨”故事说的就是飞卫。他可是个真正的射箭能手啊!有了这样的师傅,使纪昌学射事半功倍,这真是我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啊!

六、回课题,再悟理

1.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可老师心中却又有了疑问,课文题目明明写的是纪昌学射的事,可为什么课文不写纪昌怎样练习开弓放箭,而却是详细写了练眼力的事的呢?

2.谈一谈。

师小结:是的,练眼力是射箭的基础。是开弓放箭的基本功。所以课文把练眼力这一内容写得那么详细。同样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任何本领都要自己肯下苦功夫,要有一颗坚持不懈的恒心,先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才行啊!比如同学练书法,要想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必须得扎扎扎实实写好每一个笔画。你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3、积累

师:最后,老师送你们几句话,也许能成为你生活中一个无声的老师。

齐读:

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成功来自于恒心、毅力,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

万丈高楼平地起,磨刀不误砍柴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希望这些无声的老师能常伴你的左右,伴你成功!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

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④朗读体会。

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第三、四句。

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

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16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2自然段)奇异( 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 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1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篇1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重点难点:

1、理解信中小作者的呼吁,体会小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查字典了解多音字给血吁丧钉的读音;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查找蓝盔的资料。

2、教师:搜集人们在战争生活中的图片,并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每天都在享受幸福安宁的生活,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世界许多地方,人们却生活得并不幸福、安宁。今天武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图片,下面就让我们仔细来地看一看这些图片。

出示课件,教师介绍:你们看这张图片,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小女孩一脸手足无措、惊恐万分的表情;再来看看这一张,这个年轻人在慌忙逃跑的过程中,他的胳膊被炸弹残忍地炸断了;再看这一张,妇女儿童面对亲人的离去,它们只有哭泣、哭泣、无助的哭泣;还有这一张,受伤的小男孩被一个根本不认识的居官抱着,或许他还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人世。这是一个孩子受伤时候被救出的画面。这一张图片里,面对孩子已经冰冷的尸体,这位母亲只有悲伤、无助地哭泣。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张有一张悲惨的画面,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感受

小结:通过刚才交流,我们的内心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战争给人们了无尽的伤痛,给人们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沉痛的灾难,我们是多么的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战争,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安宁的生活啊!好了,课前我们就先交流到这里。从你的文具盒里拿出一支笔来,做好准备,让我们开始上课吧!

二、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们交流了有关战争的话题,有一个中国孩子,他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曾遭受过战争的摧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一个来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师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这个中国孩子是谁啊?(雷利)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声呢?(指着一名学生说)为什么雷利会发出这样的呼声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三、检查预习,生字、句子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能不能把下面的老师要出示的词语读正确。

1、(1、2名学生读词语)卓越这个词语大家读得很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读。

2、教师强调"卓越"的读音

3、读得真棒!课文中有一些句子需要我们先来读一读,你们看一看这些变红的生字,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多音字)这些多音字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一定要特别注意啊!

(第一句谁来读?)

读的不对:这位同学读的对吗?(再找一名同学来读)看来这个字的读音对于同学们来说挺难的,大家看,血:在书面语或者词语中一般读—xuè;在口语中或者作为单个字念的时候读—xiě

钉:读对了的话:(你读的真棒!)这个字在这里就读钉,让我们一起来读钉在。

读错:你同意这样读吗?(应该读什么读音啊?)是啊,读四声dìnɡ,让我们一起来读。它还有一个读音,组词是气喘吁吁。

丧:老师课前查了字典,请同学们对照字典中的解释,想一想在课文中它应该读什么读音?课件出示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判断,然后再来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词语和句子我们都掌握的不错了,相信大家课文会学得更好。下面我想找几名同学接读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这封信,(谁愿意来?)其他同学要一边读一边想,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接读课文

这些同学都读得非常好,相信咱们学习完课文之后,你们会读的更好。同学们,这封信都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

1、这个中国孩子叫雷利,他的爸爸牺牲了。

教师:对于一个才12岁的孩子来说,失去自己最亲爱的.父亲该是一件多么悲痛的事情啊!(板书:痛失父亲)

其他同学呢?信中还写了哪些内容?

2、雷利向世界发出呼吁,那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板书:呼吁和平)

学生先自己说一下板书,然后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看,雷利在信中先写了他痛失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然后又写到了他在悲痛之余,向全世界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五、细读课文

(一)爸爸在雷利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指着板书说)失去爸爸之后,作为儿子的雷利,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痛。在儿子雷利心目中,这位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一边思考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3、同学们,在雷利的心目中他,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划出的语句。(学生说)

4、同学们,这是我们找出的描写雷利父亲的句子,请你们把这几句话连起来看一看,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出色的人)教师:你真会读书,就像你说的那样:爸爸多么优秀啊!

你为什么这样说啊?(学生说)你真会读书,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棒!还有吗?你说的非常好。(热爱和平的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从这些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爸爸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还是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呢!要是你有一个这样的爸爸你会感觉怎样啊?(骄傲)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赞扬一下这位伟大的爸爸吧!

1、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曾经对我的爸爸有如此至高的评价,他说爸爸是:——学生读

2、我的爸爸特别优秀,还精通四国语言呢,读!——学生读

3、让我更骄傲的是爸爸还是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呢——学生读

同学们,像爸爸这么优秀的人才,如果能生活到今天,一定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二)回忆临行之前的那份约定。

1、在失去爸爸的日子里,雷利一家人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雷利永远无法忘记的是:爸爸临行前与他们家人深情告别的那一幕。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临行前,雷利一家人都相约了什么?

2、学生说:

(1)带着鲜花迎接爸爸;

(2)爸爸对来之后要送我一定蓝盔。

3、同学们,那爸爸为什么要送蓝盔给自己最亲爱的儿子啊?

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蓝盔:(出示蓝盔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维和部队的帽子蓝盔,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地球与橄榄枝图案,蓝盔代表着和平,只要蓝盔回来,就代表着爸爸带着胜利的消息凯旋而归了!

4、想象:同学们,你们希望爸爸带着蓝盔早点归来呀?(音乐响起)让我们和雷利一起想象一下,爸爸带着蓝盔,胜利归来的情景吧!飞机缓缓降落,舱门慢慢打开,爸爸从飞机机舱里面走出来,他手中高高挥舞着蓝盔,冲着雷利高喊:见到宝贝儿子,爸爸该是多么激动啊!来体会着爸爸的心情再来说一遍好吗?雷利看到爸爸高高挥舞的蓝盔,激动的说:。(1名学生说)瞧,雷利笑的是多开心啊!

下了飞机,爸爸亲手把那代表着和平的蓝盔戴在了雷利的头上,并抚摸着雷利的头说:雷利一遍一遍的抚摸着那心爱的蓝盔,兴奋地对爸爸说:。)(1名学生说)

多么的美好一幕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重温这美好的一刻吧。我永远都忘不了,爸爸临行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1名学生)

教师范读: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爸爸出征之前的信心满满,对和平……

无限期盼之情。一起来读。

接读:是啊,我们和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捧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三)爸爸牺牲归来的情景

1、师:盼啊盼啊,雷利天天盼着爸爸这顶蓝盔能够早一点归来啊!

(点课件)现在这顶蓝盔真的回来了,可是它却是……

我们天天都盼着爸爸能早一点回来啊,可盼到的却是……

2、面对眼前的一切,雷利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啊?(2学生)

随机语言:

(1)我们似乎听到了雷利悲伤的哭泣!

(2)(照应板书)我知道你和雷利一样的悲痛!

(3)、此时透过那泪眼朦胧的双眼,雷利看到了那钉在灵柩上的蓝盔,还会对爸爸说:——!

3、朗读

同学们,相信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为爸爸的牺牲而感到悲痛,为雷利痛失一位这么优秀的爸爸而感到悲痛!下面就让我们体会着雷利这悲痛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吧!(自己先来读一读吧)

谁能通过朗读表达此刻你那悲痛的心情?(1名学生)

我看到了同学们眼中闪烁的泪花,相信你的朗读打动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

谁能体会着雷利悲痛的心情再来读!(个别读)

爸爸就这样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缅怀这位伟大的爸爸吧!(齐读)

4、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爸爸呼唤的是——(指着课件说)

(1)启发个性朗读:爸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呼唤和平啊。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朗读才能替爸爸发出他在生命最后一刻,那对和平的无限企盼呢?你会怎样来读呢?来试一试吧!

谁来替爸爸发出对和平的无限期盼之情呢?(学生读——)你为什么这样读啊?(爸爸的愿望特别强烈)是的,我们听出了爸爸对和平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呼唤。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替爸爸呼唤,他呼唤的是:低——高——高

我们还能怎样来读,也能读出爸爸对和平的企盼呢?

(学生说出:请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答)是啊,爸爸是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用尽全力呼唤和平,让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说不出的时候:同学们,爸爸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来呼唤和平,又是怎样来呼唤呢?(学生来读)爸爸就这样呼唤着,直到生命的终结,他呼唤的是:高——低——

这句话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读?(学生无语)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仔细听,一会说一说你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教师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他呼唤的是低——高——低)

同学们,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很坚定、和平太重要了)

我们体会到了爸爸对和平的坚定信心!

(2)体会之后,再朗读三次和平: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替爸爸发出他内心的呼唤吧!

此时雷利听见了,他听见了爸爸生命奄奄一息的最后一刻发出的呼唤,爸爸呼唤的是:高——低——低

妈妈听见了,他听见了爸爸对和平的坚定的呼唤,他呼唤的是:低——高——低

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向世界发出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呼唤,那就是:低——高——高

小结:虽然我们的朗读方式不同,但却表达了和爸爸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对和平的企盼之情!

(五)通过资料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那么,在我们和爸爸共同的期盼中,我们的世界因此而变得美好、和平了吗?(没有)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

2、质疑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问题:

(1)和平之花为什么那么娇嫩啊?

(2)罪恶的子弹是什么?

(3)什么是和平之花啊?

(4)在如今和平的年代,我们却遗憾的看到,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我们痛恨战争,不要战争!

3、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读一则战争的资料,相信读完以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体会。(朗读资料)

4、交流感受:读完这则战争的资料,此时你还有什么最强烈的感受?

学生:儿童、妇女死亡的太多了。

教师:你们看,罪恶的战争竟然夺走了35亿人的生命啊!我们痛恨战争、我们永远要远离战争!(板书痛恨战争)

教师:这则资料还有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

学生:世界各个地方都在发生战争。

教师:我们遗憾的看到,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可怕的是这些战争就发生这和平的年代,在我们的身边一次又一次的上演。

教师:还有吗?

学生:几乎每一年都发生战争或者其他。

和平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美丽、圣洁,然而在罪恶的子弹面前,它却显得那么弱小与娇嫩。

(六)呼吁和平

1、看了这则资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1,学生2)

2、大家也说出了雷利的心声,雷利向全世界发出了呼吁——他呼吁的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谁愿意做雷利向世界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雷利1。你就是雷利,说出你的心声吧!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雷利,共同向全世界发出的强烈的呼喊: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3、教师读:为了——为了——为了——

学生接读:我们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真正成为阳光、鲜花的人类家园。

4、合作朗读发出呼吁:同学们,最后让我们一同合作朗读,我读蓝色的部分、同学们读红色的部分,让我们一同向全世界发出我们心底最强烈的呼吁!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期盼: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痛失父亲

痛恨战争

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