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物理教案 >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

时间: 新华 物理教案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好的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供大家参考。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1

一、偏振现象

1.偏振现象

如图13-6-1所示,机械波是横波时,当质点的振动方向与狭缝平行时,机械波能透过狭缝传播(图甲),反之,则不能传播(图乙).

对纵波而言,不管什么情况,纵波总能透过狭缝而传播(图丙).

图13-6-1

学法一得横波只沿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波的偏振.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而纵波没有偏振现象.所以,光是一种横波.

2.自然光和偏振光

(1)自然光

从普通光源直接发出的天然光是无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直接观察时不能发现光强偏于哪一个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的光叫自然光.

如图13-6-2所示,普通光源S发出的光经过偏振片时,后面的光屏是明亮的,说明光透过了偏振片;若转动偏振片,光屏上亮度不变,说明透过光的强度不变,由此可知,自然光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

图13-6-2

联想发散偏振片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其“狭缝”用肉眼不能看见,它只允许振动方向与“狭缝”平行的光波通过.

深化升华通过偏振片后,自然光就变成了偏振光.

(2)偏振光

只有一个振动方向的光叫偏振光.如经过偏振片后的自然光.若偏振光再经过一个偏振片后,情况会怎样呢?如图13-6-3所示,当两偏振片的“狭缝”平行时,光屏上仍有亮光.当两偏振片的“狭缝”相互垂直时,透射光的强度几乎为零,光屏上是暗的,如图13-6-4所示.

图13-6-3

图13-6-4

深化升华光的偏振现象并不罕见.除了从光源(如太阳、电灯等)直接发出的光以外,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偏振光.

(3)偏振光的另一种产生方式

自然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如果光入射的方向合适,使反射光和折射光之间的夹角恰好是90°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且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如图13-6-5).

图13-6-5

二、偏振现象的应用

1.光的偏振现象有很多应用.如在拍摄日落时水面下的景物、池中的游鱼、玻璃橱窗里陈列物的照片时,由于水面或玻璃表面的反射光的干扰,常使景象不清楚,如果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片偏振滤光片,让它的透振方向与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就可以减弱反射光而使景象清晰.

2.夜晚行车时,对方照射过来的光很强,若加一个偏振片,可减弱对眼睛的照射.

3.立体电影也是利用了光的偏振原理.

典题·热题

知识点一偏振和偏振光

例1有关偏振和偏振光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只有电磁波才能发生偏振,机械波不能发生偏振

B.只有横波能发生偏振,纵波不能发生偏振

C.自然界不存在偏振光,自然光只有通过偏振片才能变为偏振光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3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3)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知道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教学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教学方法:读、讲、练与分析相结合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叙述火车向你驶来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火车离你而去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

多普勒效应。

(二)新课教学

1、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问题:什么叫频率?声音的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

提示:波源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如果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不相等,这一现象就叫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

例1:波速为V=100m/s,波源的频率f=100Hz.可算得:波的周期T=0.01s,波长λ=1m。

(1)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在时间t=1s里有100个波传到观察者所在的A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音调不变。

(2)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波源以速度V源=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第一、波源向观察者运动则对观察者来说感觉到的波速为110m,他在1秒钟内接收到的完全波数为110个,所以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39;=110Hz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高,因而音调变高。

注意:波速实际并没有改变,但在相同的距离中却多了10个完整波,是由于波在介质中被均匀挤压,使之波长变短的缘故。第二、波源远离观察者,由同学自行分析。

(3)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以速度V人=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第一、观察者向波源运动;第二、观察者远离波源,由同学自行分析。

(4)波源与观察者同时相对于介质运动又如何呢?多普勒效应更加明显

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加以总结。

巩固练习

(1)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了改变

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D.只有声波才能产生多普勒效应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二、电功率:

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5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PPT课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小石块

教学方法实验法图像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m/kg0.050.10.150.20.250.3

重力G/N0.511.522.5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N/kg)

分析:已知:m=3t=3000kgg=10N/kg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mg=3×103kg×10N/kg=3×104N

答:质量为3t的汽车重力是3×104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G=mg

展开更多

收起↑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复习本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定义式与决定式的区分;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如正确区分各种功率(电功率、热功率、机械功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公式,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别;对本章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和实验题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实验的考查灵活多变,包括仪器的选取、读数,器材的连接,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因此,对电学中实验的复习,要抓住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与限流接法的选取以及电路故障分析等重点,还要加深和巩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总是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比较弱,对实验题中器材以及滑动变阻器两种接法的选取、电路故障的分析等都比较薄弱。因此在复习时,要加强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并特别加强对实验部分的复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并会运用电阻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2.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掌握电功率、热功率及机械功率的区别与计算;焦耳定律及其运用

4.本章四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器材选择、接法选取等;电路故障的分析

(电学实验另设专题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列表疏理重要的知识点

2、利用学案导学,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解各实验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数据分析等,让学生体会实验的严谨性,培养认真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电路故障的分析、电路典型计算题及相应实验的计算与分析,让学生体会电路规律的实用性与利用学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成就感,从而加深对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电功率、热功率及机械功率的区别与计算

3)本章四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器材选择、接法选取等;电路故障的分析

五、教学策略:对重要知识点建立框图,力求简明扼要;对电学中实验的复习,要抓住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与限流接法的选取以及电路故障分析等重点;利用学案导学,在复习中注意讲练结合。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二、实验器材:

激光笔、小喷壶、亚克力板、火柴、蜡烛、纸杯(两个没底。一个有底)、塑料膜、牙签、盛水的大烧杯、果冻、少量牛奶、粉笔(10支)棉线。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课前启动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光影世界》宣传片。

(2)活动:同学们伸出双手盖住双眼,睁开眼睛,仔细体会你眼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慢慢拿开双手,你眼前看到的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美丽的风景图片。

2、导入新课

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变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

3、新授

(1)光源

1、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2、学生举例: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太阳、星星、月亮、火柴、蜡烛、日光灯、电视机屏幕…

3、教师解析总结:月亮是不能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我们晚上能看到星星几乎都是恒星,也几乎都比太阳大比太阳亮。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A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

B老师提问:光从激光手电发出来之后是如何传到天花板上去的,它的路径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设计并进行实验

A老师先做个示范。

实验一:用激光笔照射抻直的棉线,现象是棉线变成一条闪闪发光的棉线。

实验二:用激光笔照射墙壁,用小喷壶顺着光的方向喷水雾,会看到一条发光的水柱线。

B同学们利用课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激光笔、果冻、亚克力板、大烧杯,牛奶)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光在液体中和固体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C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D找一组做得好的演示实验。

E教师实验:将亚克力板插入水中再次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光的传播不再同一直线。

F教师实验:把牛奶倒入水中,未等到均匀,用激光笔照射,学生观察现象,光的传播也不再同一直线。

G总结论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

1、教师讲解: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我们把它具体地抽象成物理模型,就叫做光线。这样的简单的表示方法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的常见的模型法。

2、学生练习

(4)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呢?

1、影子

游戏:手影游戏

2、日食月食

观看多媒体图片,解释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

A观看小孔成像视频

B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火柴、蜡烛、纸杯,两个没底一个有底,塑料膜,牙签)自制实验器材做实验:将塑料膜放在两个没底的纸杯中间绷紧,将两个纸杯插紧,用牙签将另一个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关灯点蜡烛做小孔成像实验。

C实验结论:倒立的实像,多媒体作图讲解。

像这种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我们把它叫做实像。实像特点,能在光屏上

4、激光准直:

A多媒体图片: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B学生活动: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讲粉笔立在课桌上成一条直线。

C教师巡视观察,找学生示范

5、打枪射击:多媒体图片解释在射击的时候,战士让缺口、准星、靶心这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称为“三点一线”这样就能命中目标。

6、站队:多媒体图片。

(5)光的传播速度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说明老师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3、光年: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的传播距离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学生:讨论交流。

五、练习与作业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8

【核心素养】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素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点】

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一、

创设情境

趣味引入

[故事导入]:怒掷酒瓶振国威

香惊四座夺金奖

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馆正式开幕后,贫弱的中国政府送出的包装简陋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重视。我国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破在地上,陶罐一破,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获得金奖,从此享誉全球。

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呢?

【板书课题】分子热运动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听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

新知:

(一)、物质的构成

[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请看图片。(教师出示图片)

SHAPEMERGEFORMAT

SHAPEMERGEFORMATSHAPEMERGEFORMAT

【板书】: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达到每秒100亿次,要想数完需要80多年。

学生观察、体会: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学生体会:分子体积特别小;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二、分子

热运动

1、扩散

现象

1、定义:

[提出问题]:那么组成物体的这些数目众多的分子,你认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过渡]同学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分子是否在运动。

[演示实验]:(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气体扩散“)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SHAPEMERGEFORMAT

启发引导:

(1)空气瓶中颜色变化了,说明了什么?

(2)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浅了?其原因是什么?

(3)实验中要把装有密度大于空气的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方行不行?为什么?

[说明]:这个实验演示的是一种扩散现象。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刚才的现象给扩散下个定义呢?

教师总结出扩散的定义:

[总结并板书]: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走入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气体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们举出几个例子。

(设计意图:真正的课堂在生活中,让物理知识很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提出问题]:

不同的气体可以彼此进入对方,那么,不同的液体之间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播放视频]:

1.播放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的视频。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液体扩散“)

SHAPEMERGEFORMAT

引导:分界面变模糊说明了什么?

[播放视频]:金与铅的扩散现象。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固体扩散“)

EMBEDPBrush

[师生总结]:气体、液体及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其中气体扩散的最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各种情况的扩散现象,更形象、具体。并通过气体、液体及固体间的扩散来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讨论、提出猜想及依据:

(1)分子是运动的,依据:闻到了花的香味

(2)分子是静止的,依据:如果分子是运动的,则组成的物体形状就会不断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

(1)空气瓶中由无色到有色,说明下方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了空气瓶中。(2)二氧化氮分子和空气分子彼此进入到对象,使二氧化氮的密度变小,颜色变浅。

(3)学生讨论:不行,

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放在上面,会由于重而下沉。

学生思考、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回答。

举例:

(1)医院里的药水味

(2)墙内开花墙外香

(3)吸“二手烟”等

看现象,体会液体之间的扩散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说明分界面处的硫酸铜溶液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运动进入对方了。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固体之间同样可以产生扩散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3、分子热运动

[提出问题]:

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后菜就咸了,说明扩散是有快慢的,那么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

[设计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中滴入两滴红墨水,比较两杯中的红墨水扩散情况。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新知讲解: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EMBEDPBrush

[总结并板书]: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分子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板书:分子热运动

[学以致用]: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加快,说明当时的环境温度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讨论并提出猜想:炒菜时的温度要比腌咸菜时的室温高得多,所以温度可能使扩散快慢不同。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老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水量、墨水量。

观察、总结:

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的越快。

填空:运动升高4、扩散现象表明

[师生总结]大量事实和实验证实扩散现象能够表明: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也是扩散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强调]“不停”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学生分析交流产生这些现象说明的问题。(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4、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提出问题]:(师拿起一本书)既然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又在不断运动,那么这本书的分子怎么没有飞散开来,最后书消失不见呢?

[观察实验]: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在一起,下挂钩码也不能把他们拉开。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静电的防止;知道静电的利用原理.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对有害静电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选学内容,教师在讲解时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比较常见,教师可以通过录像、图片等方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静电现象,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有害静电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另外针对静电的利用,重点讲解静电的利用原理.可以讲解静电复印机、或静电除尘.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让学生意识到用所学回报社会是社会公民的义务,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教学设计示例

第十节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1、静电的利用

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我们也学习了电荷运动的一些规律,还研究了一种储存电荷的装置——电容器,人们通过各种装置来利用电荷,但是一些电荷还是会给人类带来麻烦,有时甚至造成危害.

教师出示有关静电的图片;

人们通常通过控制电极、利用各种物体特殊的光电性质来产生对我们有利的电荷加以运用,服务我们的生活.例如

(1)静电除尘(教师讲解)

(2)静电复印:(学生自学)

(3)静电喷漆(学生自学)

请同学思考:能否举出你知道的静电利用示例,你觉得,在哪些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静电?

2、静电的防止:

教师讲解: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的时候,我们会看到静电现象,在干燥的北方秋季,静电现象也较为明显.静电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甚至造成事故,同学们在看过书后,想一想,你的周围是否也有一些有害的静电现象呢?你能象到什么方法来避免呢?

3、总结

教师讲解:学过电场知识,尤其学过了本节内容,我希望同学们了解: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大家去学习、发现、还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我们的改造并让它为我们服务.关爱社会、学以致用,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10

知识点一质点的概念

1.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不存在

B.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的点是一样的

C.凡是小的物体,皆可以看成质点;凡是大的物体,皆不能看成质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成质点

2.在以下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回校的速度

B.对某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

知识点二参考系

3.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并排行驶,甲车内的旅客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旅客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表示()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西运动

4.甲、乙两辆汽车均以相同的速度行驶,下列有关参考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两辆汽车均向东行驶,若以甲车为参考系,乙车是静止的

B.如果观察的结果是两辆车均静止,参考系可以是第三辆车

C.如果以在甲车中一走动的人为参考系,乙车仍是静止的

D.如果甲车突然刹车停下,乙车仍向东行驶,以乙车为参考系,甲车往西行驶

知识点三坐标系

5.一个小球从距地面4m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距地面1m高处被接住,坐标原点定在抛出点正下方2m处,坐标轴的正方向设为向下,则小球的抛出点、落地点、接住点的位置坐标分别是()

A.2m,-2m,-1mB.-2m,2m,1m

C.4m,0,1mD.-4m,0,-1m

6.如图3所示,冰场上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要描述她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坐标系?如要描述空中飞机的位置,又应怎样建立坐标系?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11

物理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精选2篇)

-音调、响度和音色篇1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习题精选

选择题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A.频率很高B.振幅很大C.响度很大D.音调很高

2.人对远处大声讲话时,常用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这是为了()

A.增大说话频率

B.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

C.改变讲话的音色

D.增大讲话人的肺活量,使人更易讲话

3.人们常对一套音响设备评头论足,说它如何保持逼真的效果,这主要是指()

A.音调和响度B.响度与音色C.音调和音色D.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会逐渐改变B.音调会逐渐降低

C.响都会逐渐降低D.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都不会改变

参考答案:

1.B2.B3.C4.C

填空题

1.声源发声时,声音的响度跟声源振动的______有关.当声源的______越小时,声音的响度会越______.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3.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

4.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1.振幅,振幅,越小2.响度,音调,音色3.音调,响度4.高,振动频率

典型例题

【例题1】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解析:

此题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能正确区分乐音的三要素."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调,因此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轻声"与"放声歌唱"则表明了声音响度的大小,女高音响度小,男低音响度大.

【例题2】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

解析:

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

【例题3】在列车进站暂停时,列车的保养工常用榔头敲打机车的各有关部件,这是为什么?

解析:

保养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凭借听敲打机车发出声音的音调和音色是否有异常变化,就可以较快的发现列车是否存在故障.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

物理教案-音调、响度和音色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能力目标:

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示例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

简单的物理教案怎么写的篇12

高中物理学科强调注重基础,把那些最重要、最基本的主干知识作为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同时,高中物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了近代物理的内容。物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物理教学计划设计,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以市局、中心和苏州市教科院的工作要点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这两项基本的任务,以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课程改革、强化中、高考复习指导、改进教学评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树立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建设好每一门学科,服务好每一所学校的理念,为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发展做出努力。

主要工作:

一、立足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抓好常规教学,优化教学环节。教学常规是教学的基本章法,是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工作的永恒重点。通过优化备、教、批、辅、考、研等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深入基层学校,加强调研视导。要加大专题调研和专项指导的力度,突出集体备课、导学案、学生主体性等。把集体听课与分散听课、学科常规听课与培优扶差、跟踪听课和随机听课、听课与评课、指导结合起来,使听课常规化、科学化,注重听课视导的有效性。继续开展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发挥他们的教学辐射作用。

3、改革教研方式,突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努力构建对话、交流、互动的教研模式。二要使教研课题化、专题化、系列化、精品化,开展同课异构教研、会诊式教研等。发挥网校的作用,使网络教研与实地教研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最大限度地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教学智慧共享,为教师进行业务交流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开展优质课评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舞台。本学期,要认真选拔初、高中物理教师参加苏州市教学基本功比赛,做好高中物理把握学科能力的选拔工作。

二、研究考试评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对中考、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的研究力度,科学备考、效益备考。认真研究我市年中考、高考,总结经验,分析不足,继续组织好太仓市中考、高考分析和经验交流研讨会。二要加强对年试题、年考试说明的研究,把握考试的改革动态,组织好太仓市中考、高考备考研讨会和初三、高三模拟考试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类指导,查漏补缺,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实现由时间+汗水模式向科研+效益模式的转变。

高三第二轮复习工作要突出计划性,计划要落实到每一节课,特别要加强选修模块和实验试题的研究。初三复习工作的重点是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抓紧进度,最后阶段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加强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研究,努力提高会考的合格率及优秀率。

2、细化和优化考试评价,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坚持科学命题、严密组织、阅卷分析、及时反馈的原则,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及时组织阅卷,认真分析,及时召开全市质量分析会进行反馈,指导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研组的建设

1、加强教研组的组风建设。

2、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加强资料的整理与充实,做到资源共享。广泛收集信息,加强资料库建设。

3、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组织教师积极编写适合各个学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积极开展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

四、关注教师发展

1、注重新课程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成长工作。通过听课评课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一对一辅导,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尽快适应中学教学。要求青年教师加强综合试卷的练习,坚持每周一练,提高解题析题能力。

2、加强中心组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组织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子等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3、加强骨干教师试题研究能力,提高命题水平,为物理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物理教学计划设计,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