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

时间: 新华 物理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有及时的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启示。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连接方法。

2、知道什么是火线和零线,知道试电笔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3、知道插座、家用电器接地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掌握试电笔的使用方法。

2、在观察家庭实际电路组成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家庭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2、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

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电笔的使用和家用电器金属外壳接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家庭电路示教板、试电笔、三脚插头、两脚插头、漏电保护器、复读机、电热水壶。

学生:试电笔、插座、螺丝刀、搜集家用电器插头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对比引入。

[对比引入]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两种用电器。

[设置疑问]

同样是用电器,为什么复读机的插头有两个插脚,而电热水壶的插头却有三个?上面的插脚有没有用呢?

[板书课题]

19、1家庭电路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不同用电器插头上的插脚不同激发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观察两种用电器及其插头。

思考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自主学习]

1、内容:课本105页“家庭电路的组成”。

2、要求:⑴说出家庭电路的电源是什么,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

⑵知道家庭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⑶保险装置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有什么作用?

3、时间:3min。

[演示实验]

展示家庭电路示教板及每一部分的作用。

[想想议议]

1、总开关有什么用处?电能表和总开关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2、控制灯泡的开关为什么要接在灯泡和红色的导线之间?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家庭电路示教板的演示,加深学生对家庭电路组成的认识,充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在“想想议议2”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结合课本自学。

⑴从发电厂通过输电线输送过来。电压220V。

⑵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和插座……

⑶熔丝或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起保护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家庭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和功能。

1、检修电路时断开开关;不能,如果将电能表接在总开关后面,容易出现盗电现象。

2、尝试回答问题,带着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知识点二:火线和零线

[自主学习]

1、内容:课本106页“火线和零线”。

2、要求:⑴知道什么是火线和零线。

⑵结合课本、试电笔实物了解试电笔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⑶了解试电笔内阻值很大的电阻的作用。

⑷试电笔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时间:5min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火线零线及其鉴别工具——试电笔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动手实验]

1、老师演示试电笔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错误操作。

2、学生在断电的情况下模拟使用试电笔判断火线零线,小组内互相纠错。

3、通电后,再次使用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

[学以致用]

1、家用电器之间时如何连接的?

2、控制家用电器的开关应该和该电器如何连接?另一端要接到火线上还是零线上?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到真正用试电笔辨别火线零线,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正确掌握试电笔的使用技能。)

[延伸拓展]

当使用试电笔接触火线时氖管会发光,为什么接触零线时却不发光呢?

[教师点拨]

尽管正常使用的家庭电路中火线和零线中都有电流通过,但是零线在入户前已经接地,人站在地上用试电笔接触零线时,零线将人体和试电笔短路,故氖管不发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到真正用试电笔辨别火线零线,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正确掌握试电笔的使用技能。)自学“火线和零线”内容,用螺丝刀拆开试电笔,了解其内部结构。

⑴端线俗称火线;零线——入户前已经接地。

⑵构造:金属笔卡、氖管、电阻、弹簧。可以识别火线和零线。使用时用指尖抵住上端的金属帽。

⑶试电笔中串联阻值很大的电阻可以使电流变小,保证对人体没有危害。

⑷辨别火线零线;判断电气设备的外壳是否带电。

1、观察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试电笔。

2、利用试电笔模拟判断火线零线。

3、通电后使用试电笔判断火线零线。

1、并联。

2、串联,开关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便于检修电路。

交流讨论。

正确认识试电笔接触零线时为什么氖管不发光,知道正常使用时零线中也有电流通过。,

知识点三: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提出问题]

不同的.用电器为什么使用的插头不同?

[自主学习]

1、内容:课本107页“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2、要求:⑴知道三线插头的三根线分别接什么?

⑵知道插座的三个孔是如何接入家庭电路中的。

⑶标“E”的插头为什么比其余两个略长一些?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⑷了解漏电保护器的作用,知道漏电保护器和空气开关的区别。

3、时间:3min。

(设计意图:课下由学生搜集有关插座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自学、交流讨论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培养安全用电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有关插头的资料。

⑴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的插头是三脚的;

⑵塑料外壳的用电器的插头大多是两脚的;

⑶三脚插头最上面的插脚略微长一些……

⑴L接火线、N接零线,E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

⑵左零右火上接地。

⑶一旦插头插入插座中,可以保证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如果绝缘层损坏,使外壳带电,电流可以流入大地,不至于对人造成伤害。

⑷漏电保护器可以在人体站在地上接触火线时,自动切断电路,起保护作用。空气开关则是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起保护作用。

【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见附件1)

【课堂检测】

独立完成,相互批改,教师巡视点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家庭作业】

《助学》第一节内容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19、1家庭电路

一、组成:入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插座)

二、火线和零线

1、火线(端线)、零线(接地)

2、试电笔

3、开关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

三、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1、三线插头

2、三孔插座

3、漏电保护器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和分组实验、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随身听”和“电热水壶”的插头不同,激发质疑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物理知识奥秘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拆装试电笔,充分认识其结构及内部大电阻的作用;通过学习、模拟使用和真正使用三个环节,培养学生养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3、通过交流讨论三脚插头和三孔插座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解释试电笔接触零线时,氖管不发光的原因时,不应空讲,应结合电路图解释效果会更好。

2、在学习三线插头时,可以安排学生拆开三线插头,具体观察内部导线的具体连接方法。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 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 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4

《简单电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达到以下几点:

1、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2、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根据以上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简单电路》一课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的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记录有关数据。

3、用简单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

每个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一号电池一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给学生一节电池和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要求点两小灯泡。由不方便从而引入解决的办法,导入到电池盒和灯座的使用。

二、讲解小灯座和电池盒的构造与用途。

我们知道了小灯座和电池盒的用途,现在就请各小组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来点亮你们的小灯泡,同学们边做试验边听老师的提示。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好,非常的棒,大家真了不起,各小组都把自己组的小灯泡点亮了,同时我们的手也解放出来了,请大家安静下来,做好位置。

对试验结果的记录是我们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科学本把我们刚才的电路用实物图画出来。

同学们在画电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是不是实物图不容易画啊?

为了解决实物图难画的问题,科学家们有一个办法能让它变的更简单,看起来更清楚,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那就是画简单的电路图(板书课题:3.简单电路),请大家翻开课本的第7页。

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灯泡,电源)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再告诉他们用线段连接的方法,同时要求同学们指出电流是怎么样流动的。

同学们,大家看,我们用一节电池、一两根导线就能点亮一个小灯泡了。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那么你们能不能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相信大家都能够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试验做的好不好,听老师的要求很重要。在这里试验中老师有几个小小的愿望:

1、希望大家合作,小声交流。

2、希望大家“先画电路图再动手操作”,完成一个“从想到做”的过程。

3、希望大家把自己试验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问题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现在各小组组长再来老师这里领取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和几根导线,请大家根据本组的方案动手做试验。老师也请同学们在试验的过程中交流以下几个问题。(板书问题)

1、小灯泡亮了吗?

2、用了几种连接方法,那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3、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

4、画出电路图,指出电路中的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试验,教师板书要求,巡视。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我们不但点亮了一个小灯泡,我们还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了起来。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更多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生活中你有见过很多灯同时亮起来的情景吗?

四、让跟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本环节主要给同学们课后交流)

五、小结

六、评价检测

关注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时的操作情况。

收集学生的电路图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5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功率》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本结课的难点是什么?并简述一下你是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

【参考答案】

功率的物理意义是这节课的难点。首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功率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接下来通过类比的方法,将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的速度的物理意义与功率进行类比,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刻的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的方式,将功率的两个因素功和时间进行辨析强调,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在计算和运用的过程中更加牢固地理解记忆。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二、请简述一下你对比值定义法的理解,并举出学过的用比值定义法的物理量有哪些?

【参考答案】

比值定义法,就是在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时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义。在物理学科中有两类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一类是用比值法定义物质或物理属性特征的物理量,如:电阻、密度,高中所学的电场强度、电容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属性由本身所决定,而与定义它的这两个物理量没有关系。另一类是对一些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特征的物理量的定义,如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等。这些物理量定义的共同特征是:相等时间内,某物理量的变化量相等,用变化量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就可以表示变化快慢的特征。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为什么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

【参考答案】

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可以是教师知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7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能听出。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回答感受

观看视频

通过空气

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阻碍作用。

(2)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用弹簧测力计粗略的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阻碍作用的过程,领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探究阻碍作用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设计“探究影响阻碍作用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课本、自主设计的PPT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等。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棉布、木板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提前把两本书交叠在一起,找两个学生到台前来帮老师把重叠在一起的书分开。

2、播放冰壶运动视频。

3、提问为什么两本书不能分开呢?为什么冰壶运动员的鞋底要用不同的材料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两个学生到台前来,手握书脊,向后用力拉书,学生会发现拉不开书,激发学生兴趣。

认真观看视频

学生会认为很容易就会把书分开,在看到书拉不开以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冰壶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知道运动员鞋底的材料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体会阻碍作用

1、请同学们伸出你的一只手,按压在桌面上,前后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同学们,现在加大手对桌面的压力,再试一次,再次体会,有什么感受?

3、现在,请同学们用手压着桌面向前,但是手相对于桌面静止,再次体会桌面对手有什么作用。

4、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哪些场景存在这样类似的阻碍作用。

5、我们发现这种阻碍作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同学们想一下,两个物体要满足什么条件才会有阻碍作用。

桌面在阻碍着手的运动

阻碍作用变大了

桌面还是对手有一个阻碍作用

洗碗、拖地、擦黑板、推桌子、洗脸、穿衣服、拔河、玩滑梯、搓澡

(1)接触并挤压

(2)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接触面粗糙

动手操作,体验滑动时受到阻碍的情况,为认识阻碍作用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

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阻碍作用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阻碍作用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1)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小实验,比如橡皮、一次性手套、铅笔、铅笔袋等;

(2)还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板书猜想

二、实验探究

1、提供器材:

A组: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毛巾、棉布。

B组:粗糙程度不同的滑块、木板、弹簧测力计。

我们猜想的因素有这么多,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什么实验研究方法?

阻碍作用的大小用什么测量呢?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出阻碍作用的大小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如何测量阻碍作用的大小?

(2)物块要满足怎样的运动条件?

(3)研究实验方案并设计表格

把猜想分到不同的组,左边的组:探究阻碍作用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关系;右边的组:探究阻碍作用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的关系。

我们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相互抵消,拉力和阻碍作用想要相等的话,物块需要做匀速运动。

3、宣布开始实验

指导某组学生采用固定木块的方法进行实验,并拍摄视频,传到大屏幕上。

4、实验结束,找学生说实验结论

板书: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接触面越粗糙,阻碍作用越大。

5、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好多组的同学都遇到一个问题:不容易控制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做匀速运动,大家是不是都遇到这个问题了?怎么解决呢?

既然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不容易控制,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

6、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木块静止,合力为零,木块受到的阻碍作用和拉力相等,即便木板没有匀速运动,阻碍作用和拉力也相等。

7、大家说这组的方案好不好?能够想到这个方案很棒,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还可以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做哪些改进呢?

8、同学们想一下,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有没有向下的运动趋势?为什么?

既然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有误差,那我们要怎样放置呢

9、展示改进的测量阻碍作用大小的教具。找同学上来帮助老师完成实验。

学生提出猜想并说明依据

猜想一: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二: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阻碍作用

回答:控制变量法

回答:弹簧测力计

回答:不能

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提出测量拉力的大小就可以求出阻碍作用,实验过程中要求匀速拉动木块。

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报告

不同接触面积

弹簧测力计示数/N

不加钩码

加一个钩码

加三个钩码

平放

侧放

不同接触面

弹簧测力计示数/N

速度快

速度慢

木块

砂纸毛面

砂纸钩面

学生回答: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阻碍作用越大。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和速度无关。

回答,弹簧测力计有向下的运动趋势,由于自身重力的影响。

回答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

发散思维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锻炼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改进实验方案。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阻碍作用越大;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

匀速拉动物块有难度,学生们都会遇到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突破这一问题,减小实验误差。

探究阻碍作用的方向

阻碍作用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组织学生按要求体验阻碍作用的方向

(1)手按毛刷,让它在静止的木板上向右运动。

(2)用手按住毛刷不动,让木板向左运动。

(3)用手按住毛刷不动,让木板向右运动。

教师巡视,用手机拍摄一组学生的数据,传到屏幕上。

通过刚刚的体验,你们得出阻碍作用的方向是什么?找拍摄组的那组学生回答

板书:阻碍作用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可能会回答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体验,并填写表格

牙刷底部弯曲方向

受力方向

牙刷运动方向

牙刷相对木板运动方向

回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在第二组实验中,毛刷没有动,但是它相对于木板向右运动,毛刷受到的阻碍作用向左

学生实验过程利用手机投屏到大屏幕上。

毛刷的形变十分明显,通过实验,能够很直观的看出毛刷的受力方向,从而分析出阻碍作用的方向,结合毛刷和木板的运动情况,分析得出阻碍作用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如何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

1、是不是所有的阻碍作用都对我们有害呢?

2、哪些阻碍作用对我们是有害的?

3、能不能用刚刚探究出来的实验结论想出增减阻碍作用的方法?

4、提问学生如果汽车雪地里打滑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5、播放视频片段:保安大叔用扫把解决汽车雪地里打滑。

6、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减阻碍作用的实例呢?

7、播放视频增减阻碍作用的视频

8、找学生总结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

列举有益阻碍作用的实例。

擦黑板、自行车刹车、鞋底与地面的阻碍作用、橡皮擦与纸的阻碍作用、削铅笔时笔与刀片的阻碍作用、拧瓶盖手与瓶盖的阻碍作用。

列举有害阻碍作用的实例。

人拉物体时物体与地面的阻碍作用、机器零件之间的阻碍作用造成机器的损耗、粉笔与黑板的阻碍作用造成黑板的磨损、滑雪时滑雪板与雪面的阻碍作用。

回答两种增大阻碍作用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两种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阻碍作用: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阻碍作用: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滚动代替滑动

(4)接触面分离

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们自己总结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

课堂检测

1、大屏幕展示自行车各部分名称,找出哪些部位存在阻碍作用,分出有益阻碍和有害阻碍,并回答是如何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

2、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阻碍作用会怎样,播放视频。

3、我们可不可以给这个阻碍作用起一个名字,同学们有没有好的想法?

我们就把这个阻碍作用称为摩擦力。

细分三种摩擦力

我们刚开始上课时两本书的书页之间的阻碍作用是什么摩擦?冰壶在运动的过程中受的摩擦是什么摩擦?

利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轮胎和手把上刻有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阻碍作用;

(2)脚踏板凹凸不平,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阻碍作用;

(3)在链条部位加润滑油,是通过使接触面分离,来减小阻碍作用;

(4)刹车时用力捏闸,是增大压力来增大阻碍作用;

(5)车轴处装有滚珠,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阻碍作用;

(6)车轮做成圆形是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阻碍作用;

书页之间是静摩擦力

冰壶是滑动摩擦力

当堂巩固

课堂总结

1、阻碍作用的方向

2、阻碍作用的产生条件

3、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

师生互动。学生总结,教师整理归纳。

课后作业

1、观察家里面哪些地方有阻碍作用,是有益阻碍作用还是有害阻碍作用。

2、利用网络,学习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并思考以下问题。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电路图》是浙教版科学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完成对基本电路的构建,才能从电流,电阻,电压这三个物理量进一步研究电路。并找出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欧姆定律。本节主要是让学生对电路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内容主要分为电路和电路图两部分。重在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如简单电路的构建,开关的作用,电路的连接,电池的短路,画电路图,电筒的电路图等都充分体现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是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的开始,电路对八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相对比较陌生。但是生活生产科技中到处都与电有关,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力图从生活出发,尽量做到生活化和实践性,让学生从实验室最简单的电路元件开始体会电路。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又好表现,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简单电路的连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设计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生产、科技中电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电的广泛性。体会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味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电路,理解各电路元件的作用

2、会画电路图

难点:在没有老师指引的情况下,学生尝试连接电路,自行分析电路故障并解决问题;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在更感性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并联电路示教板

2、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电路板、灯(2个)、开关、导线、干电池(2节)、手电筒

七、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秦淮河的夜景图。提问:你觉得夜景怎样?美在哪里?【用美丽的夜景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电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能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师生讨论后小结: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新课教学】

1、电路的组成

首先教师将让学生作一个“使一盏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合理选择使一盏灯亮起来(其中几组桌上少给了开关,少给了电池,少给了导线)一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一边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讲述开关,导线和电池的作用。然后教师将挑选用到开关盒不用开关都能让灯成功亮起的小组上台演示。教师问:这两种连接方式哪种更合理,为什么?教师将对开关进行“打开”和“合上”的操作,让学生观察电灯的“暗”与“亮”,感受开关的必要性。再进行提问:仔细观察,要使灯泡发光并可以控制,哪些元件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最后总结引出电源,用电器并最终引出电路的概念。

板书: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称为电路。

2、电路的状态

用多媒体展示通路和开路的动态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状态下,电路有什么特点。通过教师的引路,学生讨论归纳得出: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能正常工作。

开路:断开的电路,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接着,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开路?学生讨论归纳得到的原因有:开关打开,接头松脱,接触不良,用电器坏了,导线断了等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问:我们能否将电源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呢?

探究活动:用导线将一节干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请学生用手触摸导线。

教师问:导线是否有发热现象?学生在触摸过程中能感受到导线发热,温度不断上升。学生通过回答“如果时间再长一点会如何呢”这一个问题,能很好的理解短路的概念,并明确短路的危害,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牢记短路的危害。

3、画电路图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设计的电路画出来,展示给大家看,比一比,看谁画的又快又好又易懂。学生成果展示,并互相评论。然后教师归纳:实物图比较直观,但画起来太复杂,有些复杂的电路图根本无法表示。所以有必要来学习一下电路图: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称电路图。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列举的电路元件符号。接着让学生对照桌子上的实物画出自己设计的电路的电路图。教师展示学生的电路图并进行评价。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归纳画电路图的注意点:元件分布均匀,位置合理,导线横平竖直呈矩形,使图形美观。

4、串、并联电路

在了解了电路和电路图的基础上,教师将引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深一步的探究。提供给学生一下电路元件:2个小灯泡、1个开关、1个电池组、若干根导线。让学生设法把两盏灯同时亮起来。学生完成后,请两组有代表性的上台演示。学生观察讨论来比较两组的异同。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串、并联的电路实物图。并归纳出

串联电路: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只有一条。

并联电路:用电器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有多条。(干路,支路)

通过串并联的实物图连接方式,要求学生画出串并联的电路图。然后与多媒体展示的串并联电路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交流,反思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处。做的好的教师给予肯定与表扬。【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5、手电筒电路图

前面所学的电路图都是实验室中比较简单的电路,在生活中的电路往往会比较复杂,但也存在比较简单的。下面就来探究一下手电筒的电路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兴趣并能巩固知识。

【复习小结】

今天你收获了多少?

学生小结。[学生各抒己见,总结有针对性。并能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巩固练习】

电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将探究引向课外,保持探究的连续性。

【布置作业】

课后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自己设计一些小电路,画出电路图。

【板书设计】

电路的概念: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称为电路。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能正常工作。

电路的状态开路:断开的电路,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短路:电源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电路图:用元件符号代替实物表示电路的图称电路图。

串联电路: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只有一条。

并联电路:用电器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流过的路径有多条。(干路,支路)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10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教具

磁性黑板,投影仪及画有电路元件符号的投影胶片,电池阻,小灯泡,开关,导线,投影胶片数张(上面可事先印好电路元件,为画电路连接图备用)。

①合上、打开开关S,观察现象。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了?两灯同时亮,同时熄灭。

②调换开关S的位置,观察两灯的发光情况?

提问:开关S的位置对串联电路有无影响?有人说,开关必须接在电源正极和灯之间才起作用,若将开关放在灯和负极之间,即使开关打开。灯也能亮,因为电流已经流到灯泡那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能否设计个实验证明一下?

小结: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只有一条路径,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想一想,你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电路属于串联电路?教室里的灯能用串联的方法吗?

(3)讨论并联电路

〈练习2〉:将练习1图中的笔迹用温布擦掉,再用新的笔迹代替导线,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开关S同时控制两盏灯,画出它的实际连接图。可将几位同学所画的连接图,在投影仪上进行评析。

〈练习3〉:找出下面电路连接图中的错误和不足。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节练习。

(2)完成课本上章末习题1、2、3。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六节。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W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功的`概念是什么?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说出功的公式及单位二、新课教学

一、复习

1、功的概念:

2、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W=Fs单位:J焦耳二、新课导入

1、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起重机搬运,对砖块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不同,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1)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以时间

(2)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5、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6、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WP=t

P——功率W——功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7、例题讲解P668、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

三、练习

略(四)小结(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

2、功率

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1)做功相同,比较时间大小

(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3、概念:功与时间之比4、定义式:P=W/t

W—功—Jt—时间—s5、推导式:P=Fv注意:

(1)力大小不变

(2)速度不变

P—功率—W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12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 教学重点 】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 教学难点 】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

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

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

(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

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

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二、学习新知:

(一)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果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

(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

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

(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

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千瓦(kW)

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

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

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

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39;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

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6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

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

9.布置课外的调查报告:投影展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实验探究:额定功率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

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

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灯泡两端的电压(v)

经过灯泡的电流(A)

小灯泡的功率(w)

发光程度

1.5v

2.5v

3v

分析、论证与评估:实验完毕,让学生计算有关这三次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让学生讨论,着重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随电压变化的?

(2)为何用电器的功率是变化的,但用电器上面却都标着电功率?(如100W的灯泡)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6.投影:

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7.投影展示: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P实)

U实与U额的关系

P实与P额的关系

U实=U额

U实<U额

U实>U额

P实=P额

P实<P额

P实>P额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实际功率的概念)

(四)课后作业与思考: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题第3、4题。

2.课后讨论:刚才我说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3.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

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电烙铁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

4.课外延展(选做题: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要求3班95%的同学要做,1、2班20%的同学做)每个家庭都需要照明的电灯,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哪一种灯更好呢?某中学的同学在课外调查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的如下情况:60W的白炽灯与11W的电子节能灯发光效率相当,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研究,收集了如下表中的数据:

项目

额定电压/V

额定功率/W

寿命/h

单价/元

当地电费/元

白炽灯

220

60

1000

1.5

0.58

电子节能灯

220

11

5000

30

0.58

请根据表中所列的数据,说明你应该选择何种照明灯具更经济?(要求写出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五)下课:结束语(可略,依据实际情况)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随时留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你就会惊喜的发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13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物体的重量)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知道一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

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难点:

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用:一块木板,火柴盒、石头、木块、橡皮、放大镜、砂纸、线绳、VCD光盘、橡皮泥、水槽。

2、小组:每组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神奇的摩擦力

1、老师借学生两本科学书,相互一页一页交叉

2、你们能把这两本科学书分开吗?

3、请学生上来试试

4、为什么会拉不开呢?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

学生说说道理-引出课题(摩擦力))

5、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儿有摩擦力?学生举例

6、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一点摩擦力吗?

学生尝试(用手、书本、笔盒、脚、身体:用手擦桌子、脸等)

7、在制造摩擦力的观察中,你说说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主要讲摩擦力发生的条件:静止的物体没有摩擦力,当物体运动或将要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一个物体不能产生摩擦力,两个物

体且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摩擦力,能产生热等)

9、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板书.

二、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教师演示:一块木板一端放上火柴盒、石头、木块、橡皮(试验后再定)

2、猜一猜:把木板一端抬高,那块物体先滑下来?

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抬高一端,不掉下来时,问:这时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吗?(有)继续抬高,观察哪样先滑下来。

4、为什么它们滑下来有快慢说明什么?

学生说出理由(物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有大小)

你们认为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看法:(如:物体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的光滑、物体的轻重、运动速度

速度、用力的大小、物体的材料等)

5、谁能证明你的看法是正确的呢?(学生提出建议:实验)

三、实验验证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每组选择一个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是否成立。

2、假如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摩擦表面的关系,你们认为实验该怎么做?

3、学生发言提出意见(先提出假设:物体摩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摩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再做对比实验,加以验证)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和有关。

我们的假设:当,摩擦力越大;当,摩擦力越小。

4、各小组讨论:确定研究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附:小组记录表)(学生小组活动情况预设: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做必要的归类合并)

5、小组交流实验方案(抽一组交流)

6、分组实验,教师巡回

7、实验完成,分类交流数据(教师在课件上记录学生数据,听取学生结论)

附课件记录表:(不完善,也可实物展示学生的记录表)

四、研究如何减小固体间的摩擦力

1、出示古埃及金字塔,平均每块巨石2.5吨,最重160吨,依靠人力他们怎么搬动这些巨石的,猜一猜,他们是怎么搬巨石的?

2、你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你们能利用老师提供的小木块、圆杆铅笔、测力计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

3、学生设计实验并验证假设。

4、讲述滑动摩擦变滚动摩擦,人类从这里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轮子)。

五、研究如何减小空气的阻力及水的阻力

1、提问:当我们坐在摩托车上前进的时候,空气对我们会不会产生摩擦力呢?(讲述:这种摩擦力叫阻力)

2、除了在空气中,我们在哪里运动也会产生阻力呢?(水里)

3、出示四块不同形状的橡皮泥,问:你们认为水对什么形状的橡皮泥的阻力最小呢?

4、学生讨论

5、师生共同完成验证,用等重量不同形状的四块橡皮泥同时放入水中,比较下沉的速度。

6、讲述:液体对流线型的物体的阻力是最小的。大家学习了《人类的老师》一课,知道海中的游泳健将是谁啊?(鲸)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7、生活中有没有不在水中运动的物体也采用了流线型的外形设计呢?(车、飞机、导弹、火箭、子弹头等)实用且美观。

六、拓展延伸,发展兴趣

1、同学们,生活中有时摩擦力会给我们带来好处,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摩擦力会给我们带来坏处,需要减小摩擦力,下图中哪些地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人们是怎么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人们又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2、小结:摩擦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现象,我们只有恰当的运用好摩擦力,才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七、播放VCD光盘《摩擦力的秘密》

板书:

摩擦力的秘密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14

《压强》是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部分内容,压强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力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我们整个备课组对该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视,无论从备课、上课、实验构思、作业设置、单元检测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反复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备课组也进行了认真的课后反思和讨论,总结得失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非常成功。一是突出重点,尽量控制学习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我们都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如视频、图片、实物、模型、实验等等,首先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这些素材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三在实验的安排上努力创新,一方面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器材,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同时改变实验的教学形式,变演示实验为操作实验,变操作为竞赛、变实验为魔术,如《压强》一节的踩鸡蛋魔术,《大气压强》中的“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硬币跳高比赛、吹纸带大赛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科学探究卓有成效。本单元教学紧紧围绕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来开展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依托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方向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实践得出科学结论。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各方面均有所收获,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明显效果,此类教学方法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发现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同一个实验在器材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方式也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实践,同时也要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教给他们正确的科学方法。另外还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手段,激发学生在课后仍然保持科学探究的热情,由课内到课外、由被动到主动,逐渐使学生自然地学会科学的想事情、做事情,这也是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最终目的之一

3、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有效课外延伸。每个课时精心设置足量练习,有机穿插在各个知识点后,一方面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反馈;一方面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平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练习中有比例进行课外延伸拓展,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丰富课外知识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不足之处:

1、发现课堂教学时间普遍比较紧张。一是课堂容量设置过大,二是实验安排较多,特别是探究实验耗费了大量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三是练习量的控制不力。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2、一些重难点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如压力和重力还是有些混淆不清;压强的计算问题中对叠加物体压力的确定容易只考虑一个物体产生的压力,缺乏整体意识,面积大小的确定也经常出错;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压力问题的求解程序错乱、混淆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出现预先已有心理准备,但没有提前拿出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注意对实验课堂的有效控制。本单元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实验的教学功能,四个课时都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个别环节有点失控,一是时间方面的失控;二是研究内容方面的控制;三是实验是否只是表面的热闹繁荣,还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四是纪律方面控制。这也是我们备课组成员需要去认真反思、积极改进的地方。

初中物理新颖的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电阻的测量,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体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过程;能进行初步的相关电路分析、电路故障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使学生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养成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和小灯泡的电阻。

2.电路元件的识别及使用,电路故障的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实验结论的叙述与表达。

三、学情分析

经过十五章和十六章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电流、电压、电阻和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并在学习了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但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依然基础不扎实,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要及时,准确的引导学生如何设计电路,连接电路,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等。

四、教材分析

《电阻的测量》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和电流表、电压表及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进而测电阻的一个实验,它是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这个实验起到了让学生对基础物理量深化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熟练掌握电路的连接,电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对现象分析能力和对数据处理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的联系与却别,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实验态度。

五、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演示电路软件。

学生用:学生电源(部分使用干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定值电阻、小灯泡、导线若干,数据收集整理表(两张A4纸,在导学案中)。

六、教学过程

①.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设计问题: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

学生阅读书本P80,按小组讨论并设思考测量定值电阻的解决方案。

②.新课教学--定值电阻的测量

教师设计问题

1.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什么?

问题2.实验电路图怎么设计,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和计算什么物理量呢?

问题3.根据实验电路图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呢?

学生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1解答,电流I:电流表电压U:电压表电阻R?欧姆定律?(P80伏安法)

问题2解答,学生分小组根据实验原理R=U/I,进行实验电路的设计,部分学生设计了如图电路。

问题3解答,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开关,定值电阻,导线。

教师设计问题4.展示学生画出的电路图,通过下面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电路图的合理性。

(1)电路能测出几组数据,只测出一组数据计算的电阻准确可靠吗?

(2)如何才能进行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呢?

通过讨论,学生练习本章第一节课的探究实验,容易想到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个数或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实现多次测量。通过学生对两种方法方便性的讨论,选取滑动变阻器,要求学生画出正确的电路图。

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