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供大家参考。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
一、教材分析:
动能定理是本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那些力做功相对应。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符号和表达式和符号,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动能定理的表述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与适用范围,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
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与速度变化的__方成正比。
问:动能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二)动能表达式的推导
1、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2、例;有一质量为的物体以初速度V1在光滑的水__面上运动,受到的拉力为F,经过位移为X后速度变为V2.。根据以上,可以列出的表达式:
3、动能
1.定义: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式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
⑵标量性:大小,无负值;
(三)动能定理
1、表达式:
2、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该变量。
3、理解:
1)若合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合外力对物体做正功,W?0,则物体动能增加。2)若合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合外力对物体做负功,W?0,则物体动能减小。
四、例题解析:
例1质量为8g____以400m/s的速度水__射入厚为5cm的木板,射出后的速度为100m/s,求____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以及____受到的__均阻力。
解:____射入木板的过程中,在竖直方向受到的重力和____力的作用互相抵消,在水__方向受到阻力为Ff,如图所示。根据动能定理得
五、方法归纳:
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4)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2
一.重视基础知识复习教学:
基础知识是做好习题的基础,很多学生往往由于基础不扎实导致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二.进行拓展性练习,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学生对于解题的思路常常表现为固定模式,缺乏独立的思考,所以,在教学中应着重于解题灵活性的训练,对同一题目提倡学生多种方法解答,不要满足于做出就行.对学习优秀的学生,鼓励其多做有难度.灵活的题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训练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大多物理生只是满足于做会题,结果出现会做的题失误。因此,在训练复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以下学习习惯:①认识审题,真正理解题意,看准要求。②计算能力:对于数字运算,要反复仔细地检查,确保无误。③书写认真:有学生字迹潦草,上一步骤的计算自己都分不清,导致下步做错,因此要向学生强调书写认真的重要性,并及时督促。四、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二)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三)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三上学期物理教学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年级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爱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通过上期期末成绩和上课情况来看,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二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九年级要来一个总复习,内容繁多,时间有很紧,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迫在眉睫的`任务是:第一次月考时间太紧,课程量又太多,在赶进程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激情,处理好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教材分析
现行物理教材有以下特点:
1、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2、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四、详细措施
1、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备写切实可行的教案。
2、坚持同科备课,加强各教师间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
3、加强教法研究和发挥,提供效率,深挖潜力。
4、教学中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点面结合,逐步扩展,
不断重复记忆,加深印象。
5、强化月考,关注教学成果。
6、加强试题收集与研究,了解并把握中考试题和中考命题的趋势。
五、学期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物理素质,能自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形成扎实的物理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高等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物理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六.今后努力方向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改革.为不被时代所淘汰,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一个学期的基础之上,要利用业余的时间进一步学习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尝试着把学习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融合到备课和讲课上来.把学习使终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才会有不断的创新,才会不断的发展,我将继续不懈地努力,刻苦专研,成为新型教师,适应时代发展。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3
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怎样才能较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呢?
我想: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吸取教训,形成经验,才能进步吧。于是,我对自己上学期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上学期成绩揭晓后,我们八年级物理在县里中学中排第三,非常不容易了,每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我们所面对的八年级学生的各种现状,全体领导和同事是有目共睹的。
就学生本身而言,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几乎一半的学生根本没有主动或认真的对待学习,精力投入不够,学生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为此,下一步,我主要是朝着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下一些功夫;另外,在平时的上课讲题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或许是听不明白,或许是走神,学到的东西没有及时巩固掌握,也是学习中的一个态度问题。
从上学期期中开始,学生逐渐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且渐明显,幅度大;就物理学科特点而言,这个阶段物理各章节的知识点相互联系,知识点逐渐增加而加深,多彩的光、质量与密度、力等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很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成绩也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从这次考试情况来看,也确实是这样。
根据此情况,我作出反思:
(1)除了存在上述的客观情况之外,普遍学生对物理不够重视,比如自习的时候,能自觉复习物理的同学较少;
(2)个别学生有抄作业现象,即使做作业也是只在乎结果不在乎过程,不能真正认认真真的去完成作业;
(3)部分同学上课效率不高,学习的兴趣还有待提高。
在新的学期里,我将作出如下要求:
(1)鼓士气,八年级物理的学习确实到了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绝对不能麻痹大意,稍有分心,便要一落千长。学生较好地度过新学期的.开始阶段,就能在物理方面站稳脚跟了
(2)重过程,过程性的学习比结果性的学习更重要,课堂是主阵地,复习、预习、作业是巩固、强化的主要途径
(3)喜丰收,有了这样的“士气”,“过程”,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成为物理这门学科中的“优秀生”。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4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5
一、指导思想
根据必修模块Ⅰ的知识属于力学部分的内容,知识难点多,而本学期课时较紧,学生功课又较多等实际情况,高一物理教学目标总体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等,而不强调挖掘知识难度,符合会考必修要求。
二、教学计划
本学期高一物理每周安排2课时,完成必修模块Ⅰ教学任务。另各校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设如物理学史、生活中的物理学等校本课程。
三、知识内容及说明
一、运动的描述
知识内容
说明
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化模型,通过具体事例弄懂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知道参考系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必须选择同一物体作参考系才有意义。用物理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1课时)
2、时间和位移
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能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能用直线坐标系表示位置和转移;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和路程是标量;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会用直线运动的位置坐标计算位移。(1课时)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理解平均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理解瞬时的意义,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1课时)
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和构造,理解纸带中的点所表示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时间、位移);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测量出瞬时速度;明确速度一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会用描点法描绘物体的速度一时间图象,获得相关信息。(1课时)
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公式、定义、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知道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及其区别;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2课时)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知识内容
说明
6、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了解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器材及操作;会运用列表法、图象法(描点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小车运动的特点。
理解速度-时间图象(2课时)
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直接读出某一时刻的速度,也可求出位移;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会应用速度公式对简单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及其物理意义,掌握由速度-时间图象判断物体运动性质、运动方向、加速度方向及求解加速度的方法;明确速度-时间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2课时)
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的意义;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了解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_=V0+at2,V0-V=2a_.(1课时)
9、自由落体运动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及其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2课时)
10、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了解落体运动研究的史实;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说都需要有实验验证的重要性(1课时)
三、相互作用
知识内容
说明
1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力、力的作用范围、数量级等知识;能从力的物质性、相互性、矢量性、作用效果四个方面深刻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能在具体问题中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知道重力是因为地球吸引而产生的;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力大小的测量方法
掌握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与哪些因素有关,会确定质量均匀分布且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的位置(1课时)
12、弹力
了解弹力是接触力,弹力的本质是电磁力;物体形变的概念和形变种类及特点;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知道胡克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弹簧劲度系数的物理意义、单位(2课时)
13、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的确定;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由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方向决定;知道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会确定其方向;会用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动摩擦因数由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决定;知道滚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知道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2课时)
14、力的合成
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理解共点力的概念;掌握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1课时)
15、力的分解
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用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计算分力(1课时)
四、牛顿运动定律
知识内容
说明
16、牛顿第一定律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1课时)
17、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了解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课时)
18、牛顿第二定律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2课时)
19、力学单位制
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1课时)
20、牛顿第三定律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1课时)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6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滑动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滑动摩擦力产生的现象、机理及其应用”部分,主要是采用接受性学习(了解)的方式,具体思路是: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引出滑动摩擦力;接着介绍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再说明滑动摩擦力的特点(方向等);最后说明生活中的应用(利与弊)。 对于“滑动摩擦力公式”部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把学生分成三组,自己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不同接触面性质、接触面积和接触面压力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一起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最后举例巩固一下。 学习任务分析 滑动摩擦力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必修)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滑动摩擦力。该内容是学习了重力与重心和形变与弹力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摩擦力。其主要特点是实验探究学习“滑动摩擦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强化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强调滑动摩擦力的实际生活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并寻找其中规律,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条件与方向); ○3正确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学会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 ○2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普通水平的高一学生。 ○1已学习了重力与重心、形变与弹力; ○2平时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甚少,比如滑动摩擦力的日常应用(利与弊); ○3学生对自己动手实验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利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滑动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寻找其中规律并导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39;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与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设备砝码(若干个)木板贴有砂纸的木板木板(长宽高不等)弹簧秤 板书设计 滑动摩擦力 一定义:滑动摩擦力是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二条件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方向阻碍相对滑动-----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压力大小(N)接触面粗糙程度(μ)(将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表格画在黑板上) 三公式:f=μN(0<μ<1) 四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弹力、导入新课 复习弹力,联系实际说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的现象(例如:一个弹簧板上放着一个物体,当换放一个更重的物体时,弹簧板的形变量会增大,说明物体和弹簧板间的弹力变大;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现象是,当我们用力推讲桌时,我们会感觉到好象有一种阻碍的力量(老师实验)。我们知道,这种力量决不是弹力,但它一定和弹力有关系,因为当我们推一个较小的物体时,我们就会觉得很轻松。那么,这种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力呢?)马拉雪橇在冰道上滑行却能拉很重的货物,在普通路面却不行。走路时在光滑的路面容易摔倒。这些是为什么?引入。 师: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板书) 师:从定义中可以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提问。 生1:条件是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生2:方向是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即与相对滑动的力方向相反。 (2)探究思考 师:那让我们实验探究一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弹力。 生2:接触面大小。 师:很好!其实呢,老师认为还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那我们现在对其进行实验探究,分别对它们进行探究,看看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老师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完成下表中的实验,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下来观看同学实验,并指导。) 表一 甲组乙组丙组 探究内容与接触面压力关系与接触面面积关系与接触面性质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秤、木板、 木块、砝码,弹簧秤、木板、 木块弹簧秤、木板、 木块、贴有砂纸 的的木板 实验步骤把木块放在水平木板 上,用弹簧秤匀速 拉木块,读出这 时的拉力并记录 。在木板上放上砝 码,再次用弹簧 秤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和用 弹簧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把木块放在水平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并记 录。再把木块另 一侧面朝下, (这次侧面应与 上次面积不同) 用弹簧秤匀速拉 木块,读出这时 的拉力和用弹簧 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把木块放在水平 木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并 记录。把木块放 在贴有砂纸的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和 用弹簧秤测出的 重力(压力)并 记录。 结果放砝码的物体受摩 擦力大于不放砝 码的物体受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两次受摩擦力一样 大(由学生自行完 成)木块放在贴有砂 纸的木板上受的 摩擦力大于在木 板上受的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 与接触面的压力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面积无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呢? 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老师板书) 表二 根据每组同学们测出的数据填入以下表格; 压力N 摩擦力f 作出压力N与摩擦力f的图像,寻找其规律。并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吧! 师:好!那从图像中我们得出什么呢? 生:压力与摩擦力成正比。 师:对。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得材料决定,我们称之为动摩擦因数,记为μ。即有:μ=f/N。(板书)故f=μN。(补充说明: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式子中可知μ没有单位并由大量的实验证明0<μ<1。) 师:下面我们举几个题目巩固一下。 题1.课本73页的例题。 题2:课本77页作业的第一题。 题3:一个橡皮绳,原长为l0,用它悬挂一本书,静止时测出橡皮绳的长度为l1。用橡皮绳沿水平方向拉书使书做匀速运动,测得橡皮绳的长度为l2。设橡皮绳伸长的长度要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求出书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l2--l0)/(l1--l0)) 师:下面谈谈滑动摩擦力的应用。运用我们今天课堂上学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提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增大物体之间的压力。 生2: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减少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或减少物体之间的压力。 师:生活的运用有:加润滑油,使用气垫;钉鞋,在轮胎上刻花纹等。 (拓展: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讲课本中的信息窗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作业:课本77页第二、四题。 教学总结 更为精确的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滑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如果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N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f=μN,其中μ表示滑动摩擦因数,它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能直接影响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其取值范围是0<μ<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由学生小组自行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 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不会由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和创新。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设计后记 1.通过生活的例子引入滑动摩擦力,并了解其产生的条件和其方向; 2.通过互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改变“以往以定论式的结论告诉学生”的教学,使学生对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探究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九年级的.内容相对八年级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九年级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结合学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并记录学习笔记。 时间安排: 3.9——4.30第一轮复习理化生实验考试 5.5/6第二次质量预测 5.9——6.24第二轮复习及专项复习 九年级的教学紧张而繁杂,这些只是我的设想,在真正的操作中争取做到尽心,圆满。 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用比例偏多,致使学生创新意识匮乏、创新能力萎缩,创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仅是“不为也”,而且也是“不能也”,所以在初级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创新方法的教育,让创新有序可循.笔者认为,创造技法中的“信息交合法”是达此目的的较好方法。 所谓“信息交合法”是一种将信息、概念用灵活的手法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推测、想象和创新的创造技法,它建造一个由多元坐标组成的全方位信息反应场,把某些看来似乎是孤立、零散的信息,通过相似、接近、因果、对比等联想手段搭起微妙的桥,使之曲径通幽,将信息交合产生新信息。 笔者尝试在物理实践中引入“信息交合法”,较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感. 一、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1.新旧并列异同比较丰富学生原有图式——启思 教师需要设计“由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发展变化的教学过程来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不断完善、丰富学生原有图式.概括而言,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正迁移的前题,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基础,加强认识结构的联系对比是基本途径。 案例1选修3-4第十一章第5节“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新课教学片段 依次演示三个实验:挂在竖直弹簧下砝码的自由振动,挂在竖直弹簧下砝码在水中的振动,挂在竖直弹簧下砝码的受迫振动,再出示信息交合图。 在前四节通过弹簧振子和单摆分别从运动描述、受力特征、能量转换等角度重点研究了简谐运动以后,新教材为加强学生对振动分类的理解,集中介绍了同属于外力作用下的“阻尼振动”、“受迫振动”等概念.教师通过“从理想到非理想、先复习旧知识后探究新内容”地设置实验观察容易启发学生思考,配合信息交合图则可以加强新旧对比,锻炼学生概括能力,信息交合图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起到了启思的作用。 2.按图索骥循序探究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助思 案例2选修3-1第三章第3节“几种常见的磁场”新课教学 通常学生在用小磁针、铁屑“实验感知”了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的磁场后研究电流磁场时会有困难,此时出示信息交合图,学生容易继续设计实验得出直线电流和环线电流磁场的特点,但是在研究通电螺线圈磁场情况时又会难以进行,借助信息交合图对比通屯螺线圈和条形磁铁两者外部磁场的相似性,重新设计实验探究出螺线圈内部磁感线分布情况,再类比反馈得到条形磁铁磁场内部情况,最终将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联系在一起,概括出磁感线的全部特点. 这样一波三折的教学设计,在筛选学生旧知中找出思维空白点,运用信息交合图帮助学生持续而有序地进行“螺旋式上升”思考和探究,将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亚研究”、“类创造”过程,使学生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从而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信息交合图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起到了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 3.开垦扩展搭建深化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引探 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有时候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却因为课堂的时空有限而不适合在现场展开.此时教师首先不能加以否定,其次也不能草草了事,而应该尽量创造条件配合学生在课外寻找答案。 案例3“复杂运动合成分解”竞赛教学片段 在运动合成分解的&39;习题课中笔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成功引导学生探究出图4中1、2、3、4、5这几个区域相对应的具体运动情境.课堂结束之时有学生兴趣盎然,继续提问区域“?”是什么运动.笔者借势在学校兴趣小组的竞赛教学中继续开垦扩展了交合图,还在坐标轴上增添了简谐运动的要素联想出7、8、9、10四个探究区域,最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寻找出相应的典型物理运动如表1所示。 两个匀速圆周的合成运动比较复杂,已超出高中课程要求,但这最后的空白区域无疑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诱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际的探究时学生提供的成果远不止上述几种,(教学论文)比如在区域4中除等距螺旋线运动外,学生还提出滚轮线的实例,并且衍生出研究滚轮线的课题.在区域6时有位平时爱读科普书的同学提出托勒密的“本轮均轮”地心说就是这种运动,借此可以成功解释火星的逆行,联想区域10时有同学联系了示波器的原理,重新去实验室做实验,并且还得到各种频率不同的简谐运动的合成图象——李萨如图形。 无疑这次动态生成造就了另一堂精彩别致的竞赛辅导课,有效促使学生知识向纵深迁移.信息交合图在其中搭建了常规思考和竞赛问题的桥梁,引探作用明显。 4.提炼转化重组整合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整合 高三第一轮复习以知识立意为主,它按照原有的章节顺序从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出发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物理认知结构,第二轮复习则应以能力立意为主,以提高能力为主要任务,使知识相对系统化、网络化.这就需要教师更加关注过程、突出过程,坚持以过程为主线的原则进行复习教学,而不仅仅是习题的堆积。 案例4“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第二轮复习教学实践 (1)提炼:出示粒子源发射方式不同而磁场边界相同的两道原型题,引导学生对比剖析两物理情境的异同,提炼出“粒子源发射方式”和“磁场边界”两大重组要素. (2)转化:引导学生构建两个粒子源物理模型,从中分析出粒子源相应的数学特征以及求解的一般思路,如图5。 (3)重组: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例题加以变式,介绍信息交合图6循序发散,图中标明序号的就是我们联想的区域,请大家列表格按次序合作学习加以探究。 (4)整合:学生分组合作,从以往作业中循序找出各种组合对应的具体物理情景如下表2所示,并重新加以求解。 引导学生在体验、鉴赏、对比、总结中构建粒子源物理模型相应的知识网络。 (5)聚焦:引导学生对各个联想区域逐点评价,实践时有学生提出还可以增设混杂两辐射方式的一般粒子源,从而丰富了知识网络,另外还有学生对圆形边界表示有浓烈的研究意愿,但在具体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水平,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加工、重组,形成一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认知序”,例如处理圆形边界的“磁聚焦和磁扩散”问题时,为突出思维过程可以构建以下习题链,如图7。 实践表明,第二轮复习教学中也可以借助信息交合法通过课内讨论和课外探究互补结合的学习形式,构建起相应的物理模型以及求解方法,同时针对高考热点进行纵横深化,信息交合图在本次教学实践中起到了整合思维的作用。 二、反思总结 信息交合法是一种较有实用价值的思维技巧,但不可能取代学生的任何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重点思考两个问题. 1.是否采用信息交合法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适合采用信息交合法.实践表明探究性强、信息量大、开放性大的教学中借助信息交合法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探究学习. 例如在新教材必修、选修每册最后安排的课题研究、新课教学中的理论探究环节、实验教学中的方案设计环节、复习教学中的原型变式的规律提炼环节,甚至是竞赛教学中的新旧知识对比环节,都可以依据教学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采用. 2.何时采用信息交合法 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着各种探究活动,不同的探究活动目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存在着差异.教师教学设计中应该侧重考虑何时选择信息交合法介入的时机,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不同探究环节中的不同功效.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探究前出示“实验设计单”以体现程序规范性,并且方便并列对比中选择最优方案,在探究后出示“评价单”以强调其反馈评价性,又如案例2中笔者曾经就信息交合图出现顺序进行过对比授课,分别在研究“常见的磁场”前、中、后出示交合图加以探究,发现在中间介入效果最好,一开始就呈现交合图的课堂显得有些机械,有些按部就班,最后呈现则只突出了信息交合法的整合性,成为形式上的课堂小结.而在研究电流磁场有困难时出示信息交合图,既及时小结了磁铁磁感线的特点,又引导了学生继续设计实验探究电流磁场,在对比通电螺线圈、条形磁铁磁场时再借助信息交合图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恰当使用才能发挥其真正功效。 如果用三角形表示信息交合法,用圆圈表示教学活动,一般而言,交合图在教学活动前出示起启思作用,以激活学生思维,交合图在教学活动中出示起助思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规律.交合图在活动与活动间出示可起引探作用,引发学生纵深思考或者进行新的活动,交合图在活动最后出示则起整合小结作用,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三、结束语 显然,在物理教学中适时适地使用信息交合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我们需要教育心理学原理和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继续深入地探索信息交合法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使用的必要性和贴切性。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 一引入新课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牐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摄氏度的声速。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观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v=340m/s;t=1.5s求:S解:s=vt1=340m/s×1/2×1.5s=255m答:略 五.小结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六.思考与作业P43-3 七. 板书 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____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 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三、教法和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精讲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 选取多____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本节课为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设计成6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典例引领,内化反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例子,学生能得出平抛运动的概念,理解其条件和运动性质: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其加速度为g。 2.通过规律的应用,学生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并能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归纳出平抛运动的特点。 2.通过分解平抛运动,学生能够体验物理学中“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抛运动的实例分析和学生实验,学生体验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和探究,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研究的喜悦。 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体验合作的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抛运动的&39;概念和规律,以及规律的应用。 【难点】 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讲解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平抛运动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环节二:新课探究 从受力情况看: a.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环节三:巩固练习 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求物体的初速度。(g取10m/s2)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让同学们课下思考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之间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看了考试真题可能也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小编助您一次通过!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7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8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9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0
高一物理教案电子版免费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