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
编写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称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有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1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时,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何来鉴别一瓶自来水和一瓶矿泉水呢?这时这种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不可以用它们来鉴别物质呢。
思考:单纯地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的种类,行吗?
1、这里有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一个是铜块,一个是铁块,它们的体积相同,质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2、如果是同种物质,体积相等,质量相等吗?这两个都是铝块,体积相等,那质量相等吗?
3、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如图,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
4、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1、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实验: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
3、提出问题: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
4、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枝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
①.请你把粉笔的质量和体积绘制成图。(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②.用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三、密度
1、密度定义
2、一些物质的密度值
对于同一种物质,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也是不同的,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
33关;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是0.9×10kg/m;还有
33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kg/m;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33
水的密度是1.0×10kg/m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3、
练习
1、一枝粉笔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与原来的相比()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D、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它的真实含义是()A、铁的密度比木头大B、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D、铁的质量和木头的质量实际上是一样的
3、对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质量不变的时候,密度与体积成正比B、当体积不变的时候,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D、密度与体积成正比,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4、一根均匀的铁棒,去掉1/2,剩下的一半是原来的质量的,剩下的一半体积是原来的,剩下的一半密度与原来的。
3
35、铝的密度是2.7×10kg/m,读作。它表示的意思是。
6、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体积是100mL的液体,总质量是130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7、下面是调节天平和使用天平的步骤,请把正确的排列序号写在横线上。
A、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B、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线处
C、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D、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E、整理器材,把物体放回原处
3
38、一只瓶子能装2kg酒精(ρ=0.8×10kg/m),如果用来装满水,那么瓶内水的质量()A、小于2kgB、大于2kgC、等于2kgD、无法判断
9、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块砖,切去一半,对剩下的半块砖,正确说法是()A、质量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B、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D、以上的说法均不正确
10、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g和20g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g,则物体的质量为()A、124gB、122gC、118gD、116g能力提高
311、一辆油罐车装了30m的石油,小明想测量石油的密度,从车上取出30mL石油,测得它
的质量是24.6g。求:
(1)石油的密度。
(2)这辆运油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
12、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
实验器材:一盒粉笔,天平,量筒,细沙,水油。
实验步骤:
画图:
以横坐标表示体积V,纵坐标表示质量m。作图。
分析论证:
13、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14、小兮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
3380cm,厚50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2.6×10kg/m)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
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3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
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2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马本琪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
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在猜想后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考虑实验所用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再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明确研究方法:必须控制变量。教师的引导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学生讲方法,方法的确定才能明确实验分两个大步: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教师特别强调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后面的实验步骤设计做好准备。由此很自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明确上面两个环节后,已经是水到渠成。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学生在实验后分别有代表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规律和结论,同时说明这个规律是欧姆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的,让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是对学生探究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最后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加深印象。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电流=电压/电阻这个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公式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3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两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疆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活动)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与乌苏里-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总结:北-头顶黑龙-
南-脚踩曾母暗沙
东-嘴喝两-汇合水
西-帕米尔上摆摆尾
(读图)课本3页中国的疆域图
(提问)算一算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纬度约相差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寒带。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和最西时间相差5个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和西部的帕尔米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边乌苏里-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边的帕尔米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为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三、海洋和岛屿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海洋和岛屿
〔活动〕读课本图1-4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至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活动并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边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与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挂图〕中国政区挂图(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其中:东 亚――蒙古、朝鲜
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
南 亚――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锡金、尼泊尔
西 亚――阿富汗
中 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 亚――俄罗斯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教学后记】该节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要求多组织学生多参与活动。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4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十分吃力,如何把本学期的课程上好,让学生学好就成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心。我根据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情景制定了工作计划。
一、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本事,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2、更新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继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学习电学、磁学,带有一部分和电磁学有关的信息传递知识。本册共分五章。第六章电压和电阻第七章欧姆定律第八章电功率第九章电和磁第十章信息的传递。每章的导入提起了学生对本章的兴趣,每章的阅读指导突出了本章的重难点。本书在每章安排了很多的探究性实验,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新教学理念。
三、学生情景分析;
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一些基础较好、思维灵活、理解性强、自学本事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在不一样方面不一样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课前没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本事、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各种情景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我的成绩。
四、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构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所以,本学期开学起,就要很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就能够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趣味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必须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加大备课力度。备课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那堂课教师所授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
5、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
6、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
重点难点: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
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
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和;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没有一定的;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
和。
3、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温度最高,应该用加热;
(2)绝对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应该用去点燃;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盖灭,不能;
(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扑盖。
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于那种状态与有关。
5、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的性质制成的。
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温标,该温标是由国物理学家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符号是。
7、0度的规定:。
8、100度的规定:。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只含液态成分的有,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
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它是根据的性质制成的。
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
5、—20℃的正确读法是()
A、零下20度B、零下摄氏20度C、负20摄氏度D、零下20摄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
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B、相同
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
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移动;(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0C;
(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会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答。(填会或不会)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
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
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
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
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与孝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8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9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__年初审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_出版传媒集团__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的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设计思路
为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实施高效课堂,本着先学后教的思想,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三种具体的力以后,对它们的共同性质之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性的研究是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常见的概念,力也是整个物理学的核心,是贯穿物理学的主线,学好力,为以后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讨论及自己动手实验,教师适时点拨,能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本节教材内容偏少,知识点集中,教学过程可采用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并能利用该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通过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知道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展示和学生点评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掌握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平衡力的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现代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幻灯片视频动画展示,结合教师精讲,教师在展示幻灯片的同时,运用传统教学,把重点内容及本节课的小结进行板书,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四、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用此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学生9组分组实验器材18个)、ppt制作、物理课本、导学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备课组内经过各位教师的三次研讨,精心编制导学案)、双色笔(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完成导学案情况,在自己有问题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改正,或勾画重点内容)、课前5分钟展示(展示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七、教学过程
Ⅰ、课前5分钟展示
学生展示,各小组分配到人,一般由小组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改正。没有展示任务的同学在物理学科班长的领导下进行朗读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改正导学案中的问题。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Ⅱ、导入新课
(幻灯片播放)公元1918年,海南省南天村,有一恶霸,名叫南天虎。人如其名,仗着家财万贯,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村里人人谈虎色变。有一天,他十岁的儿子跟几个小朋友到村外玩耍,刚出村口,他儿子就踢到一个石头,摔得头破血流,抱着头,一边哭,一边跑回家叫“爸爸!爸爸……”南天虎看见儿子血流满面,气得咬牙切齿,指着儿子“谁打你的?”儿子有父亲在,什么都忘了,一边拉父亲的手,一边往村外走,走到石头前面,指着势头说:“就是它。”南天虎想都不想,一脚向石头踢去,“唉呀,我的脚断了!”围观的村民,人人暗地称快。有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小故事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
Ⅲ、新课教学
一、认识力
师:看了这个小故事,在大家学习完这节课后来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第八章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做一做]1、用手推、拉桌子;用脚蹭地。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
[点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利用身边的物体做简单的物理实验,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理念。
教师分析:用手推、拉桌子,说明手施加了力,桌子受到了力;用脚蹭地,说明脚施加了力,地面受到了力;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说明手施加了力,弹簧测力计受到了力。
师:一个力的产生需要几个物体?
生:两个。
师:这两个物体分别叫什么?
生: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师:现在我们给力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生:物理学中,把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
[点评]结合前面所学,巩固力的概念。
[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想一想]当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这个物体的作用呢?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事相互的
[多媒体展示]1、穿旱冰鞋的小孩推墙,小孩向后退。
2、放着磁铁的两个小车,当同名磁极相对时,两个小车同时后退;
当异名磁极相对时,两个小车相互靠近。
师:现在大家拿出导学案,讨论合作探究一中的内容,并完成合作探究一。
(图片见课本57页图8-34、8-35、8-36、8-37)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组内成员指定一个主讲人,其他成员可以进行纠错或补充,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一的内容。(时间在5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巡查,也可随时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教师]幻灯片中出示展示、点评的小组成员,学生讨论结束。
师:好,讨论结束,请展示开始展示,点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1:用手指压铅笔尖,手是施力物体,铅笔是受力物体,而手指感到疼,说明铅笔受力的同时对手也施加了力。
生2:小华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小华用力推小明,发现两人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说明小明受力的同时也对小华施加了力。
生3:将两个悬挂着的带有异种电荷的小球靠近,会看到两个小球相互吸引,相互靠近。说明两个小球在受力的同时都对对方施加了力。
生4:将载有磁铁的小车相载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发现两个小车相互吸引,相互靠近。说明铁块受力的同时也对磁铁施加了力。
师:从上面的4个现象中,发现这些现象说明了一个共同的什么问题?
生5: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时相互的。
[知识小结]一个力必须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且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员起跑、用脚尖踢球脚会感到疼、飞机起飞、火箭发射船浆向后划水使船前进等。
[点评]拓展学生的视野,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
[提示]在此环节可让学生多多举例,能更加深理解。
[点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演示实验的进行,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地认识、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渡]物理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体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力有什么关系呢?
三、实验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师:物理中实验探究分为几个环节?
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师:按照实验探究的过程完成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二的内容。
[学生活动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两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探究。
[点评]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师:随机点将,那个小组完成了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成果?
生1:首先将两个弹簧测力计校正零点,然后将他们秤钩相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数据,我们组记录了三组数据,(边示范边讲解)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10
在今年物理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学习物理,如同瞎子摸象,正如不同的瞎子对大象的认识不一样,不同学生的脑海中的物理世界也大相径庭,有的学生抱着“物理大象”的腿不放,当碰到“物理大象”的鼻子时,就发出“物理物理云里雾里”的感叹,有的学生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抱抱,做了大量的题目,但不会整理,对“物理大象”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不完整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摸“物理大象”,力求获得一个完整且清晰的认识。理解重角度,操作重顺序。
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是以《考试说明》为纲,按教材的内容顺序以章节为单元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复述是复习管理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将知识点串成知识线,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由厚变薄,印象深刻,自然持久。学生经过高一高二学习,对高中物理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有些概念辨析不清,有些规律理解不透彻,再加上或多或少的遗忘,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混乱且模糊不清,不会简明而完整的复述,有些同学甚至在一轮复习之后也只能对照复习资料中的知识清单机械地再现其中的一部分,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表达。如“直线运动”中可将知识点串成如下的知识线:“质点与参考系”时间间隔与时刻”“路程与位移”“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图象”。不少同学经过高三一轮复习,感觉比过去懂得多了,但复习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又忘记了,恐怕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复述方面做得不够。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对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考试说明》中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等五个能力要求。在具体到每一个章节中,这五个能力又有不同的表现,如在“直线运动”中具体表现为:画情景图,选用公式,图象的识别与应用,估算。画情景图是理解能力的表现,画情景图是将题目中用文字语言表达的物理过程转化为用图象语言去表达物理过程,为用符号语言(即运动学公式)表达物理过程作铺垫。运动学的解题过程可理解为三种语言的转化过程:
有些学生通常没有画情景图的意识,直接从“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要困难得多,虽然有些简单的题目不画情景图也能做出来,那是因为这些同学将情景图直接画在大脑中,而不是画在草稿纸上,由于大脑容量的限制,信息较多、过程复杂的问题在大脑中难以完整地再现,常常难以立式或出现差错。选用公式和图象的识别与应用是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表现,估算是分析综合能力的表现。但对每一个章节中这五个能力的表现还不很清楚,有时只看到一个个题目,看不清题目背后相对稳定的能力要求,需要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完善。
正如要提高自己对“直线运动”中题目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有画情景图的意识一样,可能每一种能力都首先具备一种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会自发地行动,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方面的能力。有些同学在成长过程中无意中获得了学习物理所具备的一些意识,在后来的学习中就能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同学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了这方面意识,学习物理就困难重重。那么学好物理要具备哪些意识呢?这方面只有一些零碎的感悟,也需要学习与思考。另外,如果这种意识在高一高二教学中能够逐步渗透,那么再经过高三一轮复习时系统全面的整理,效果想必会更好。
总之,针对高考的五个能力要求,如何细化到每个章节之中?如何协调好高一高二及高三一轮复习的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养成能够有序发展,到高三一轮复习时就达到高考要求。
我们的学生在一轮复习之后问题还是很多,如差错多,遗忘快,答题速度慢,为此我们将Ⅱ级要求的知识点,组织成几个专题进行教学,使知识点变成知识块,优化学生物理知识结构,同时注意将专题课时化,大系统、小角度,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如将以往的“电磁感应中的综合问题”专题改为“线框在磁场中运动”专题,角度小,便于操作,又利于学生知识整合。在理综考试中,常常审错题,书写不规范,为此我们设计了三大题书写规范化系列练习,通过练习,不仅使学生书写规范,而且提高了运用主干知识解物理大题的能力。
审题太重要,它不是得分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得分有还是无的问题。从学生考试后反馈的情况中,也存在看不懂后面两大题的问题。审题教学通常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今年我们尝试开展审题专题教学,针对学生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审题差错和哪种类型题目常常看不懂这两方面进行一些整理,并尝试如何改造好题成为另一个双胞胎好题?由于这方面资料缺乏,改造题目水平有限,审题专题教学难以较好地开展。
学生在解答理综卷时总是从选择题开始的,快速而准确的解答选择题,可以增强学生解答后续实验题和三大题的信心。前两届我们开展了选择题的限时练习,今年开始尝试选择题专题教学,从以往的高考选择题中选题,整理出一些答题策略。存在的问题有:对所选高考选择题目的解题策略、能力要求领悟不深,整理也不到位,由于练习控制,时间紧张,没有开展选择题限时练习,二轮复习时选择题覆盖面不广。虽然也尝试过主要试卷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但没有将练习结合进去考虑。
我们也尝试了错题统计,按《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点进行统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还有助于学生知道Ⅰ级要求和Ⅱ级要求的知识点。自信心是战利品,我们的学生常常自信心不足,原因恐怕是失败的经历太多,失败的体验太深,我们提倡学生纠错,通过纠错反败为胜,但是学生在纠错时,常常全盘否定自己原先的想法,接受老师或同学的正确解法,纠错的过程中自然烙上了的失败的阴影,为此提出“错题改造”概念,即在纠错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改造自己的解法,这样做既纠正了错误,又重拾了信心。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但是学生的问题太多,时间又有限。如果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高考的应试要求,抓住主要问题,又兼顾问题的覆盖面,整合好若干个专题,选择恰当的便于课堂教学角度,这样才可能是高效的复习。另外,积累好题,改编题目也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面。
在模考和高考中,实验题也是得分有与无之分的考题。实验复习先穿插在一轮复习之中,实验复习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复习教学直观性不够。实验题考试的侧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实验设计的原理领会,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实验题常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常常是课本实验的拓展或变式。到高三一轮复习时学生对高一高二的操作已相当模糊,如果针对高考题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制作一套演示实验或辅助课件,能增强实验复习的直观性,从而提高实验复习的效果。如果在高一高二的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与高考题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又为高三实验复习作一些铺垫,从而提升学生理综水平的档次。
一轮复习期间专门抽出一定时间进行集中复习,在日常考试中以附加题形式进行巩固,临近一模考试前一个月进行适应性训练:一个半小时如何安排?六个模块如何选答?自己要准备哪几个模块?主要存在问题有:认识上有偏差和自信心不足。
综上所述,学科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学科学习信心的建立与保持是物理学科学习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成功的喜悦,必须深入研究学情和物理学科的特点;要使学生能力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必须研究统考题与高考题,把握每个章节的能力表现和所应具备的意识,在高一高二教学中进行渗透。如何协调好这两个方面,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学科学习能力又能按预期发展,是今后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目标。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11
一、教学环境:
初二(七)班,总人数50人,成绩基础一般,不过班里的学生学习气氛较好!物理作为他们的一门新学科,有挑战也有机遇!由于学生刚处于发育阶段,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这给接受物理提供了个很好的前提;但又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还不成熟、认识水平还有限、学习基础还不够扎实,还有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一样,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我作为本班的物理老师,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今后的教书生涯中一定扬长避短,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不仅让学生成才更让学生成人!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2、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3、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5、进行思想教育
物理教学必须结合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物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贡献,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培养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树立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6、培养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
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物理是必要的,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培养自学能力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有针对性的阅读,设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引言
第二周—第四周:第一章声现象
第五周—第八周:光和眼睛
第九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上)
第十周:期中复习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十四周—第十六周: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十七周—第十九周: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第二十三周:总结所学知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12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3.能的利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意识、安全意识的教育。重难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滚摆、单摆、篮球、教科书第74页的“罐子”。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将教科书第74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提问: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现象发生吗?
提问:开始铁罐在斜面上具有什么能?
向下滚动时具有什么能?
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
提问: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根据图片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
展示和提问:
展示射箭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弓的弹性势能哪里去了?
提问: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归纳得出: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巩固练习
请学生再分析“撑杆跳”、“蹦床”、“蹦极”运动中的能量变化。演示滚摆实验
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1.指导学生做单摆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单摆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中的铁锁摆动的实验。实验前提问:铁锁会打到鼻子吗?
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展示图片与提问
根据过山车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图中的过山车具有什么能?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展示图片或视频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
讲授: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展示: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提问: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了解:水电站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的,风力发电是怎样的。
总结
1.什么是机械能?
2.什么叫做“机械能守恒”?巩固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反思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