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物理教案 >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物理教案

写好教案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板书设计合理、写好教学反思等。优秀的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W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功的.概念是什么?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说出功的公式及单位二、新课教学

一、复习

1、功的概念:

2、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W=Fs单位:J焦耳二、新课导入

1、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起重机搬运,对砖块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不同,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1)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以时间

(2)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5、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6、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WP=t

P——功率W——功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7、例题讲解P668、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

三、练习

略(四)小结(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

2、功率

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1)做功相同,比较时间大小

(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3、概念:功与时间之比4、定义式:P=W/t

W—功—Jt—时间—s5、推导式:P=Fv注意:

(1)力大小不变

(2)速度不变

P—功率—W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重点:

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电压的作用。

2.学会使用电压表,学会读数。

教学难点: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进行实验探究式学习。

2.以学生自学为主,结合教师提问和点评的自主性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2.通过阅读说明书,从中收集到有关电压表连接方法和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方法的一些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实验探究,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得到电压表的一般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学会阅读说明书,增强实践能力,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池组(三节)、小灯泡(两个)、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演示电压表、盐水、铜丝和铝丝、电流表、电压表使用说明书(也可用教材上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案1:情境导入:

自然界的现象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动物也有发电的本领,像电鳐,简直可以说是“水中的发电机”。

提出问题:电鳐是怎样捕食的?它有什么秘密武器?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总结:电鳐的身体装备有特殊的“电棍”,它身体的六分之一是由变形的肌肉组成,就像许多微型的电池,电池的总电压足以让其他水中的动物昏厥。电鳐攻击其他鱼类时就是使用它的这种能放电的秘密武器。

(教学说明:利用播放视频来创设学习的情境,很容易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出课题。)

方案2:实验导入

实验:(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请一位学生来演示怎样能让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利用干电池、一只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简单电路,使灯泡发光,并画出电路图。

问题:小灯泡为什么能发光?(小灯泡中通过了电流)没有了电源电路中还有电流吗?

引入新课:为什么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会有电流?电流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都和电源的作用有关。

[推进新课]

一、电压

1.探究实验,感受新知

两节电池在灯泡两端产生较高的电压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各小组按照右图(用课件展示电路图)进行实验,看看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并通过合作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要想使小灯泡发光,必须把小灯泡接入电路中,小灯泡发光时一定有电流通过。当分别连入1节和2节干电池时,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连入2节干电池时小灯泡较亮。原因:电源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2节干电池比1节干电池产生的电压高,电压高时产生的电流大。

2.小组合作,阅读探究电压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中电压部分的材料,解决如下问题:

设问:(用课件展示)

①我知道的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电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电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③电压的符号是____;电压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你掌握这些单位之间的转换了么?

④你知道了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电压呢?

教师活动:

①组织学生进行解答问题、质疑。

②教师到各个小组当中,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加讨论。

③板书电压相关知识,并纠正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和不足。

学生活动:

①阅读教材及资料,学习电压的相关知识并初步解答问题。

②将自己没有掌握准确的知识交给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互相解答问题。

③小组代表发言,为全班同学解答问题。

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提出来,其他小组答疑(如果没有,则该步骤不用进行)。

总结:(用课件展示)

(1)知识学习方面:①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有: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一般是1.5V、家庭电路中的电压是220V等。

②电源的作用是提供电压,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产生电流。

③电压的符号是U;电压单位有伏特(V)、千伏(kV)、毫伏(mV),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为:

1kV=103V1mV=10-3V

④生活中常见的电压,要记住:一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方面。

3.即学即练(课件展示问题)

(1)500mV=______V200V=______kV。

(2)通过人体的电流决定于外加电压和人体电阻,经验证明:不高于______伏的电压对人体是安全的。

(3)我国照明电路的电压为________伏,家用电器之间是________(选填“并联”或“串联”)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B.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两端一定有电压

C.电源的正极可能有多余的负电荷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1)0.50.2(2)36(3)220并联(4)B

二、怎样连接电压表

1.创设情境,引出电压表

展示材料:教师拿出几节不同的干电池让学生观察,干电池上的电压值已被磨掉,看不清楚。

设问:大家对电压和电池已有所了解,能否通过什么方式确定这几节干电池的电压?

因为学生前面学习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的知识,所以会联想到测电压应该用电压表。

展示材料:出示几种电表,让学生分辨。

教师请一位学生从这几块电表中选出电压表,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总结:表盘上标有“A”的是电流表,表盘上标有“V”的是电压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并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如演示用电压表、学生用电压表等,同时介绍电压表的符号(电路图中电压表的符号是)。观察各小组实验器材中的学生电压表,让学生说出它由哪些部分构成。

(学生观察电压表,说出电压表的构成。)

总结:电压表的构成:接线柱、刻度盘、量程、分度值。

2.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类比电流表的使用,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电压表的说明书,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展示:(用课件展示问题)

①电压表应该怎样跟被测用电器连接?

②电压表的红接线柱(或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黑接线柱(或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③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

④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择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⑤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有什么不同?

⑥从说明书中你还看懂了什么?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观察电压表并阅读电压表说明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偏差和错误,引导学生类比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对于说明书中的其他问题,教师注意参与学生们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见解新颖的同学注意让他在全班同学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自学结束后,找四名学生分别回答提出的前四个问题,(学生进行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学生在回答每个问题之后,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补充订正。教师板书并及时指出学生回答的不足和错误,对回答精彩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最后由1~2名学生起来谈他从说明书中还看懂了什么。

总结:(用课件展示)①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并联;②红接线柱(“+”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线柱)接负极;③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④不知道被测电压大小时要选择大量程。

用口诀来帮助记忆:“二要、一不、二看清”。

说明:“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3.即学即练(课件展示问题)

一只电压表有3V和15V两个量程,在测电压时,先用15V量程试触,结果表盘上显示1.6V,则()

A.直接读数即可B.应改用一只量程更大的电压表来测

C.应改用一只量程小于3V的电压表来测D.应改用此表的3V量程来测

答案:D

三、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1.组内合作,学习电压表的读数

设问:电压的大小需要用电压表来测量,那么如何对电压表进行读数呢?请同学们类比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小组进行讨论,一人执笔,其他同学补充写出电压表读数的步骤。

(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得出电压表读数的步骤。

学生在完成自学任务后,教师选取一组同学总结的读数步骤,投影出来,学生互评,教师最后总结点评。

总结:(用课件展示)电压表的读数步骤:①根据接线柱确定电压表的量程;②认清电压表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电压是多大(分度值);③待指针稳定后看表针向右偏转的格数,读出正确的电压。

2.动手实践,练习电压表的使用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完成“想想做做”中测量电池组的电压的探究实验,并在探究中了解电池组的电压和每节电池的电压的关系。)

电压表的作用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帮助学生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说明:帮助学生时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要点拨,用启发性的问题提示学生,使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在学生成功完成实验后,教师作简单点评和总结,然后用两个例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串联电池组电压等于各电池电压之和。

3.播放视频:如何正确使用电压表,加深学生对电压表的理解和应用。

4.典例精析(用课件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例题在实验中,小星同学连接完实验电路,闭合开关,此时的电压表指针位置如右图所示,则电压表的示数是V。

解析: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首先要明确电压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压,也就是表针指到最右端时电压是3V还是15V;其次要确定电压表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压;最后看电压表指针向右偏了多少格,得出电压值。本题从接线情况可知选用的是0~3V的量程,那么每一个小格应为0.1V,所以电压表示数为2.7V。

答案:2.7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电压表的读数方法。解此类题必须注意两条:①电压表使用的量程;②相应量程刻度盘上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的大小。

5.即学即练

在用电压表测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时,若选用0~3V的量程,测得的电压值为2.2V;若使用0~15V量程,测得的电压值为2.0V,那么该电阻两端电压的大小应是()

A.2.2VB.2.0VC.2.1V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如何选择电压表的量程。使用电压表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二是如果能够用小量程测量则应该用小量程,这样会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使测量的误差最小。因此题目中应该选择小量程来测量,用小量程来测得的值应作为测量值,故该电阻两端电压大小应为2.2V。

拓展深化:

(若时间允许,可进行以下内容的学习)

1.实验: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

各小组利用现有的器材按照图甲和图乙的电路图进行连接并测量出两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伏。看哪一组做得最好。

(学生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电路并测量)

图甲图乙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测量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2.演示“盐水电池”

演示盐水电池,使学生认识到插入铜片和铝片的盐水变成电池。

盐水电池

[课堂总结]

用课件展示表格,学生填写内容:

物理量表示符号单位测量学生用表

仪表元件符号使用规则量程最小刻度

电压U伏特(V)电压表二要、一不、两看清3V0.1V

15V0.5V

电流I安培(A)电流表Ⓐ二要、一不、两看清0.6A0.02A

3A0.1A

[布置作业]

1.巩固复习本节内容;了解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电压值,观察家里的可调亮度的台灯是怎样调节亮度的。

2.“动手动脑学物理”1、3题。

板书设计

一、电压

电压概念: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符号:U单位: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1kV=103V1mV=10-3V常见电压值:干电池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串联电池组电压:等于各电池电压之和

电压表符号○V使用规则二要一不二看清(略)

活动与探究

课题:探究水果电池

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水果电池的规律;同时也巩固对电压表的使用。

材料:电压表、各种水果、导线、不同种类的金属片、刻度尺,剪刀等。

水果电池

方案1:水果电池的电压与电极之间的距离是否有关?

水果电池种类:西红柿电池

实验次数电极电极面积和距离电极间距水果电池电压

1铜片和锌片不变1cm

2铜片和锌片不变2cm

3铜片和锌片不变3cm

方案2: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水果的种类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电极电极面积水果种类水果电池的电压

1铜片和锌片不变苹果

2铜片和锌片不变西红柿

3铜片和锌片不变柑橘

结论:1.水果电池产生的电压大小与电极间距有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电极间距离不同,水果电池产生的电压不同。

2.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水果的种类有关,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只改变水果的种类,水果电池的电压发生了变化。

设计反思

本节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本节是下学期开学第一节课,部分学生可能遗忘了上学期的内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将电压表与电流表进行比较来加深对电压表使用的学习。在进行测量前,教师可先画出电路图,然后让学生动手连接并测量。在学生进行连接测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各小组的指导,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马上纠正,读数可以在学生动手测量后进行,应多测几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并使学生体会使用的电压表量程不同,读数也会不同。

参考资料

一、水中高压电——电鲶

学名:malapteruruseletricus,原产地非洲刚果河,鲶科。体长50~60cm,圆筒形,尖头小眼,嘴部有三对须。全身粉红色,体裸露无鳞。当受到刺激时可瞬间发电。饲养水温22~28℃,水质喜弱酸性软水,饵料有鱼肉、小活鱼等。在水族箱中很难繁殖。一般体长2米左右,体重20千克左右,身体表面无鳞片,没有背鳞。

电鲶的发电器官很特别,它是由体内许多电板组成的,这些电板分布在身体皮肤和肌肉之间,头部为正极,尾部为负极,电流流向是从头部流向尾部。当电鲶在水中活动时,身体的任何一部分触及到敌人或其他物体,马上就产生一种强大的电流,击倒对方。

电鲶放出的电一般在150伏左右,最高电压为200多伏,它的有效范围的半径为6米左右。电鲶放电的主要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捕获食物,以便自己生存下去;另一种是为了防御敌人,保护自己。它的强大电流不仅能击死小的动物,甚至能击死比它大得多的水生动物,难怪人们称它为“水中高压电”。

二、水果电池的原理

水果电池就是说在水果里面插入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这样由于水果里面有酸性电解质,可以形成一个原电池。

水果电池

水果电池的发电原理是:两种金属片的电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其中更活泼的那边的金属片能置换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的氢离子,由于产生了正电荷,整个系统需要保持稳定(或者说是产生了电场,电场造成下列结果),所以在组成原电池的情况下,由电子从回路中保持系统的稳定,这样的话理论上来说电流大小直接和果酸浓度相关(如果是要表达为一个函数关系的话,那么这个函数其实是和离子强度有关的,而且还是定量关系,和离子浓度有定性的关系),在此情况下,如果回路的长度改变,势必造成回路的改变,所以也会造成电压的改变。

三、太阳能电池简介

一种太阳能电池

有一种电池,叫“硅光电池”,就是电子计算器上的那几小片棕褐色的薄膜。它是用硅材料制成的,利用光电效应的原理来工作的,特别是可以利用取之不竭的太阳光能,转化成电能,因此,通常也称作太阳能电池。每片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压和提供的电流都是很小的,但人们把许多片这样的电池串联又并联起来,就可以得到较高的电压和较大的电流了。在太阳光很充沛的地方,如沙漠、草原和海上,人们广泛使用太阳能电池供电。把一片片硅光电池片连接起来,足有一张报纸大。太阳能电池和一个铅蓄电池连接起来,白天产生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晚上再用它给电视机、日光灯供电。

人们试着把它安装在电动汽车上,制成一个大大的顶盖,安在汽车顶上,以便接收更多的太阳能辐射,它提供的电能可以取代汽油燃烧的热能,干净又无废气污染,所以被认为是大有前途的环保“汽车”。而它的最大用途是在人造卫星上,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卫星可以尽情地伸展开它的翅膀去“享受”太阳的辐射,把硅光电池产生的电能供给卫星中的仪器。

四、盐水电池的原理

在盐溶液中,电极物质都有挣脱到溶液中的倾向,电池的两极因为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倾向大小也不一样;其中一极的正离子更容易挣脱到盐溶液中,在该极上剩下更多的电子,使得电势出现差值,电子流动到电子少的极上便出现了电流,于是产生了电池。归根结底是由于它们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不同的电极物质产生的电压也是不同的,每种电极都有它特有的电极电势(电极电位),可以通过查表得到。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篇3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m/s=15m/s

h=gt2=×10×1.52m=11.25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s下落了25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s的位移为25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m,由等式h=gt2和h-25=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gt2①

h-25=g(t-1)2②

由①②解得:h=45m,t=3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s、第2s、第3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2B.∶1

C.2∶1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s内的位移.

答案:35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Δt=0.2s内通过高度为Δh=2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m/s2)

答案:2.28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m/s2)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的连接特点.

2.会连接简单的.

3.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4.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的连接特点、连接简单的、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教材首先提出了如何将两个灯泡连在电路中,要求一只灯泡亮时另一只也亮,一只熄灭时另一只也熄灭以及两个灯泡,要求各自开关、互不影响两个问题,作为讨论两种最基本的电路:的出发点.初中阶段只学习简单电路,这是学生学习电路知识的开始.能辨认出实际的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会画出合乎要求的电路图以及根据电路图来连接电路,这对刚学电路知识的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习题,并通过教师的示范及学生亲自动手等,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能.要注意教给学生连接电路的方法,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演示实验最好利用示教板进行,将平铺在讲台上的器材悬挂在示教板上,边讲解,边操作.教师的演示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

教法建议

教学中不要引入混联电路知识.对于串联电路及并联电路的定义,不必追求严谨,只要指出电路元件的连接特点,即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通过一个电路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里的电流再分支而分为两部分(两路并联的情况),一部分流过第一条支路中的元件,另一部分流过第二条支路的元件.对于串联电路要强调逐个顺次,对于并联电路要强调并联在两分支处.不要简单地把串联电路说成是连在一串,把并联电路说成是并排连接.教材中介绍的电流的流向特点,是判断串联或是并联的重要依据,要多举实例介绍.

电路连接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作为实例,教材列举了节日装饰用的小彩灯、家用电器及电冰箱内的压缩机和照明灯泡.如果这些实例在当地不常见,教师应联系当地的常见实例来讲解,不要硬讲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实例.

对于初学电路的学生来说,正确画出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都是不容易的.因此建议把教师的讲述和学生自己的动手紧密结合起来,如介绍串联电路后,就让学生做串联电路的实验,画串联电路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介绍完并联后,就让学生做并联电路的实验,画并联电路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使学生有较多的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练习的机会

教学设计方案

1.复习提问:

(1)用磁性黑板上如图4-6的电路,复习上一节电路的知识.

(2)利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复习电路元件的符号.

(3)请同学画图4-6的电路图.

(4)找出几个错误的电路图,指出不合要求的地方.

2.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图4-6的电路里,我们只用了一个用电器,可是在一个实际电路里,用电器往往不只一个有时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那么怎样将它们连入电路呢?

(2)让学生连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用一个电池阻,两个灯泡L1和L2,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要求闭合开关时,两灯都亮,开关断开时,两灯都熄灭,想想看,有几种连接方法,画出电路图(可画在玻璃纸上,以便于在投影仪上进行分析和订正).

(3)分析几位学生所画的电路图,引出课题

3.进行新课

(1):

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

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

练习1:如图4-19(事先复印在投影胶片上).请同学们用笔迹代替导线,将L1和L2组成串联电路,画出它们的连接图,并画出它的电路图.

(2)讨论串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请一位同学在磁性黑板上把图4-19中的元件连成串联电路.

①合上、打开开关S,观察现象.

②提问:看到什么现象了?--两灯同时亮,同时熄灭.

③调换开关S的位置对串联电路有无影响?可能有学生说:开关必须接在电源正极和灯之间才起作用,若将开关放在灯和负极之间,即使开关打开,灯也能亮,因为电流已经流到灯泡那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实验操作证明一下?.

小结: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想一想,你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电路属于串联电路?教室里的灯能用串联的方法吗?

(3)讨论并联电路:

练习2:将图4-19中的笔迹用湿布擦掉,再用新的笔迹代替导线,将L1和L2组成并联电路,开关S同时控制两盏灯,画出它的实际连接图.(可将几位同学所画的连接图,在投影仪上进行评析.)

练习3:找出几个存在短路、部分短路、导线交叉等错误的电路连接图,指出电路连接图中的错误和不足.

实验:找一位同学到磁性黑板上连接课本上图4-20的并联电路.

①闭合、断开开关,观察开关S控制几盏灯?

②熄灭一盏灯,观察另一盏灯的发光情况.

③分析电流有几条路径.

④利用投影片,在并联电路图上标出电流方向,找到分、合点.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没有分支的地方叫干路,分开以后的路径叫支路.观察实验2中的开关S是在干路上还是在支路上?若想方便地控制使用每一盏灯,应该怎么办?(做课本上在干路和支路上都有开关的演示)

小结: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

②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

③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试分析教室里的灯是怎样连接的?

指导学生看①课本中家用电器的连接图的和电冰箱内的电路图.

探究活动

有一个电路,电路连接有电灯L1和L2,开关S1和S2.已知当开关S1和S2都断开时,L1和L2都不亮;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L1亮L2不亮;当开关S2闭合,S1断开时,L1和L2都不亮;当开关S1和S2都闭合时,L1亮L2不亮.试根据上面的情况,画出该电路的电路图.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重点

内能以及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 具

红墨水、玻璃杯、热水、冷水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

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大,内能越多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此种运动又叫热运动.

四、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能,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量

例题: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 )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答案:选项B、C

五、小结

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作业

P17—1、2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篇6

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初中英语,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B、万有引力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知道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电压值。

2.知道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和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3.通过练习会将电压表接到被测电路的两端测电压,会读电压表的读数。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电压的单位,学会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会读电压表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电路中有了电源形成通路就可以让电荷在电路中做定向移动,开成电流。但同学们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电荷可以做定向移动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55-56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55—56,了解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符号,电压常用单位及其换算,知道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电压值。

2.看课本p57—58,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在电路中的符号,记住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会使用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电路两端就要有________,在电路中提供电压的装置是________。

2.电压用字母________表示,国际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电压的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记住几种常见的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______节蓄电池的电压:______

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________手机电池的电压:________对人体的安全电压:________

4.电压表的使用方法:①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________联。②电压表接进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________接线柱流入,从________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能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________

5.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与电流表读数类比)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

三、后教环节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小组合作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并用电压表测出小灯泡和干电池两端的电压,进一步总结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篇9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设计此课时,我从学过的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那么,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体现转换法的物理研究问题的思想。

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0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我对本部分估计不够,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

总之,这一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它暴露了我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的业务水平在短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快速的提升。

初三物理教案怎么写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滑动变动器的结构,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2.学生能够在探究变阻器的使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滑动变阻器工作的原理。

【难点】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谁能想出改变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方法,学生能够想到改变接入电路中定值电阻的大小。

教师继续提问,在不改变电源两端电压的情况下,如何逐渐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通过问题的引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老师进行演示书上的实验:取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导线若干、两个连接导线的夹子和一根铅笔芯,按照图连接电路。改变接入铅笔芯的位置,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在实验前后,提问学生:小灯泡的亮度分别有怎样变化?

教师指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导体的长度是影响电阻大小的一个因素,导体的长度越长,导体的电阻就越大,当电压相同时,电路中的电阻发生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小灯泡的亮度发生改变。

在完成演示实验后,教师讲解变阻器的概念: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元件叫做变阻器。

展示学生实验中常用的滑动变阻器。讲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给出结构示意图和电路中的符号。

1、滑动变阻器结构图

2、滑动变阻器符号

提问学生: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电阻不变。总结得到:A、B接线柱之间和C、D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提问: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总结得到:C、D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提问:发挥变阻器的作用,应该在电路中如何连接?总结得到:(1)串联连入电路中;(2)一上一下的原则。

观察自己连接起来的电路图如何移动才能使得灯泡变亮,学生回答向左移动后,让他们自己动手验证结论。这个时候抛出下一个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滑片应当放在哪个位置,请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总结得到:开始应当将滑片移动到阻值最大处,这样子可以保护电路,防止电流过大烧坏电池。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学生带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让学生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回去查找关于数字电位器的资料。

5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