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中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导入、授课、互动、练习、总结等环节,确保教学过程有序。写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如果是你爸爸来参加家长会了,你用什么方法告诉他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呢?

2、指名学生汇报,预设回答:(①我坐在第一组第二张桌子;②我坐在教室中间的位置;③我坐在第五行靠墙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一点评

指出:要确定自己的位置,一个条件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3、谈话:今天我就要学习一种简洁、新颖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是某个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谁能说说小军的位置?

预设回答:(小军坐在第4竖排第三个;小军坐在第三横排的第4个)

指导学生数的时候是从哪向哪数。

提问: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谈话: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预设回答(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出示抽象图,谈话:我们把刚才例题图转化为抽象图,你还能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谈话: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

横排叫行,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指图板书)。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从左向右数第4列,从前向后数第3行)

像这样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让学生说说对(4,3)的理解

小结:(4,3)表示第4列,第3行,这样的数对包含两个数,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件出示问题:在抽象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继续出示问题:( 6,5 )在上图中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回到例1教学用图,谈话:小军还有几个好朋友,你能用数对表示出他们的位置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说出表示什么

2、情境教学

(1)谈话:我们刚才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位置,那么家长会之前你能这个方法告诉你家长的位置吗?我们规定从讲台开始,从前向后分别为第一行、第二行……;从教室的门开始,老师的方向从左向右分别为第一列、第二列……。请大家每个人都想想自己的位置怎么用数对表示。

(2)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自己位置表示的数对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位置和表示的数对,然后点评

(4)活动:出示数对,请相应的同学起立 (1,4) (4,3) (2,2) (5,1) (7,5) (9,6)

点评:为什么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

(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

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计算、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总结:

(1)同一级符号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自学例14。(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

(4)计算并比较三组算式。

点拨:先分别算出种茄子和辣椒的面积;或先算出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点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总结:“先算出这块菜地的长,再算它的面积”相对简便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三道算式的圆圈里能填等号吗?为什么?

(3)整数加、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也都适用吗?

4、集体交流。

导学要点: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同样适用。而且,应用运算律常常能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整合“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点拨:“练一练”第1题的(1)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练习十四第2题的最后一题,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整合“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点拨:0.25×36=0.25×4×9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4×1.02=2.4×(1+0.02)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中的6道题。

提醒: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提示:要求这四名同学完成接力赛的总时间,只要把表中的四个数据相加就可以了;而求这四个数连加的和时,可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5题。

点拨:

(1)400×0.25×0.35先算400棵向日葵可收葵花子的千克数,再算可榨油的千克数;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数,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总千克数。

(四)创编练习。

简便计算:7.3×9.9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3

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教师板书:×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连加。展示:++=(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就表示3个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元)。

方法3:把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5。

师:同学们看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23=()×23=()×23=()()×()=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

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

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第9题。

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

四、尝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

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表等资料,表述观点的能力。

2.在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中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3.通过了解列强侵华犯下的罪恶行径,知道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曾经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充分感受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和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中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列强侵华犯下的罪恶行径,知道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曾经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充分感受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和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了解虎门硝烟的历史背景,观看《虎门销烟》电影。

2.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虎门销烟相关历史资料背景、活动评价单、板贴。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英国向中国贩运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目的,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简单情况。

2、使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充分感受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表等资料,表述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鸦片这一话题,知道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知道近代中国挨打的原因。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充分感受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一:提示背景,引入课题

1、出示罂粟花图片,初识“鸦片”。

2、师述:在中国历有那么一个年代,鸦片充斥了市场,两百多万人深受其害,“东亚病夫”这一耻辱的称号由此而生!(出示相关历史资料图片)

1839年,林则徐向皇帝上书:“鸦片不禁,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皇帝派他前往广州查禁鸦片,于是就有了“虎门销烟”这一中国历不朽的一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这一课中的《虎门销烟》。

活动二:了解毒品害处,揭露侵略野心

1、师述:虎门销烟的“烟”指的就是鸦片烟。

2、讨论交流:鸦片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

3、小结:鸦片这种杀人不见血的毒品,它使无数中国人因染上毒瘾而丧失劳动力、战斗力。英国强盗向中国大肆倾销鸦片是要掠夺我们的钱财,使我国陷入危难之中。

4、师述: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毒品家族日益壮大。(出示图片现代毒品)据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吸毒人数超过10万。截至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114.04万。每年因吸毒约耗费390亿人民币。

5、交流你所知道的毒品危险生命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例。

过渡:1893年6月3日,在广州虎门海滩,上演了大快人心的一幕一一销毁鸦片!

活动三:了解虎门销烟过程,体验大快人心之感

1、出示珠江三角洲地图,标一标虎门所在位置,找一找珠江所经流域。想一想为什么要在“虎门”销烟?

理解虎门位置的特殊性:靠近沿海,是鸦片走私入口的大门。

2、读一读故事,了解虎门销烟过程。

3、师简介林则徐,出示:

“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读林则徐的话,体会其禁烟的决心。

4、出示“约2万箱,重达119万千克”一系列数字,想一想:这些数字说明什么?

5、观看电影片段“销烟”,看广场英雄纪念碑上十幅浮雕中的第一幅仔细观察销烟现场的布置、气氛,林则徐的神情动作,士兵、群众的动作、反应,谈谈体会。

小结: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坚决反抗外敌,虎门销烟之举销毁的不仅仅是鸦片,更是“东亚病夫”的形象,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6、参观林则徐纪念馆,表达敬意

活动四:体悟耻辱,解析《南京条约》

1、过渡: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出示《南京条约》内容,并进行解读。割地:割让香港(破坏领土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相当于年收入的1/3多,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进行经济掠夺)

协定关税:(无法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

3、出示英控海关和跑马厅的照片。

4、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他们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掠夺的利益,又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活动五:你说我说,香港前世今生

1、阅读“香港回归”材料,谈谈感受。

2、小讲坛:历史的昨天和今天,给你留下了哪些思考?“联系昨天,感受今天,畅想明天”

3、总结:今天,古老的中华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我们唱着“东方红”,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日渐强盛的崭新年代。让我们牢记:只有发展,只有国力的强盛,这段屈辱的历史才不会重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罹劫过程,初步了解近现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过程方法: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牢记“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激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士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达到引领学生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奋发图强的目的。

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收到了一位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来信,让我一起来听一听。“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2、听了雨果的这段话,你脑海中的圆明园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疑问吗?

3、但是,这一奇迹现在已荡然无存,留在我们眼前的只有几根残缺的大石柱。它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座纪念碑,诉说那段屈辱的历史一板书:圆明园的诉说。

二、学习新课,体验明理

活动一:惊叹圆明园的辉煌

师: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现在却只留下这些残垣断壁。那么,你知道圆明园在哪儿吗?你知道多少关于圆明园的故事?

师小结:气势恢宏的建筑,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不知凝聚着古今中外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因此,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板书:万园之园

活动二:惋惜圆明园的毁灭

1、令人遗憾的是,令人悲愤的是,这“万园之园”竟被一把无情的火烧成了灰烬,那么,火烧圆明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师:这把无情的大火把我们引以为豪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片灰烬,毁于一旦。一一板书:毁于一旦

2、想一想,当时的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掠夺、焚烧?[出示课件]南京条约的内容,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到条约的心情。

3、师:是的,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这份条约都会感到无比的愤怒。可是还有比这更令人愤怒的事,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你们知道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吗?

4、圆明园如果存在于现在的中国,它还会遭到掠夺吗?为什么?(不会,因为中国强大了。)从哪可以看出中国强大了?(生自由说)

三、全课总结,深化情感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的美、侵略军的无耻以及清政府的昏庸,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同学们,历史虽然过去,但是警钟依然长鸣,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用心铭记这段耻辱的过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建设我们强大的祖国,让圆明园从此不在哭泣。最后让我们在这雄壮的国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6

一、复习

1、3.6×0.47.25×0.8板演

2、把240缩小10、100、1000、10000是()

同步口答追问指出: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添0补足。

3、评议追问算法随即揭题

二、新课

1、例30.36×0.24

试算集体评议比一比一样对吗?追问:为什么积的十分位上是0?

你能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吗?

结果怎样?说明什么?

2、例4小明体重35.5千克,爸爸体重是小明的1.8倍,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集体读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35.5×1.8表示什么意思?

估计积比35.5大还是小?为什么练习简评

3、香蕉买多少元?

每千克3.6元

师引出第一条规律,生说规律2、3。

一个大于0的`数乘,积这个数

应用规律比较大小

3.2×0.8○3.2

0.56×1○0.56

0.63×1.1○0.63

0.9×2.7○2.7

三、练习

练一练1

练一练2

四、收获

五、作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

运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一个梯形的堤坝的横截面,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索

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1)数方格。

(2)对拼法。

(3)割补法。

(4)折一折。

2、交流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__高÷2

S=(a+b)h÷2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梯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梯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第4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再交流方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 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   学生动手画

3、   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习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   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 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板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平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平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平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2、有些图形我们一目了然就能比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图形我们就不能。出示书上39页比一比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习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完全遵循课程大纲按课时要求编写教案,它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力求做到重难点突出,精心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小数除法后,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太困难。教师尽可能的创造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突破自己,展示自己,同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义。

(2)掌握“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的按题意求商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求近似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意义,掌握“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63÷70.24÷0.30.65÷0.13

72÷1441.44÷0.65.6÷0.0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1.4835.3478.7852.864

3.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7.6024.0035.8973.996

做完第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探索新课

1.教学教科书P23页例7.

(1)出示例题7.(提问学生:一打是多少个羽毛球?)

(2)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列式19.4÷12

(3)依据单价=总价÷数量

(4)依据题意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值,保留时,一般只除到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四舍五入了。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教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2)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今天我们学了那些内容?你有那些收获?(出示课题:商的近似值)

(2)求“商的&39;近似值”与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4人,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探讨真知。

然后让各小组汇报交流,达到生与生的交流,师与生的交流。

随后,教师进行总结。

相同点:都要用到“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并且都要看要保留的那一位的后一位.

不同点: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积的准确值再求近似数,求商的近似值不需求出商的准确值,只要求出要保留的下一位就可以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10、11、1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10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拍球比赛,下面我们请甲队的__(3人),和乙队的__(4人)到前面来,每人拿一个球。注意:比赛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队拍球的总个数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听懂了吗?(听懂了)

师控制时间(5秒),根据拍球的个数板书,如:

甲队:6+7+8=21(个)

乙队:10+4+3+6=24(个)

结束后要求学生把球轻轻的放在这里,慢慢的走回座位。

师:下面两个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这个队拍球的总数求出来。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将上面的板书补完整。

师:我们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甲队拍了21个,乙队拍了24个,哪个队赢了?(或问我们能说明乙队赢了吗?)

生发现不行!

师:你为什么说不行?

生:我们是3个人拍的,他们是4个人拍的。(你什么意思啊?)就是这样不公平。

师:甲队的队员听了他这么一说也都觉得不公平了,是吗?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比较总数就不公平了,可在我们生活中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刚刚我们进行了期中考试,我们是怎么比较三个班的成绩的呢?(比较平均数),我们这里就可以比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生1:分别用21÷3=

24÷4=

分别求出等于多少

师:比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先来帮甲队算一算,为什么“÷3”?再来帮乙队算一算,为什么“÷4”?

师:我们以乙队为例,这“6个”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学生正好拍了6个)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平均每人拍了6个)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1号你明明拍了10个怎么变成6个了,多的哪儿去了(多的补给拍的少的人了)那么拍的少的2号拍了4个怎么变成6个了(拍的多的给了我几个,就慢慢增多了,)

师:多的补给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后他们4个人就慢慢变得相等了。这个6就是4个人拍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问:这个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先加再除)

师:我们再来看看,多的10个给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

生:每个人的相等。

师:那么这个6就是同学说的它是10、4、3、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很好的反映了南边这组的整体水平。甲队和乙队,甲队平均水平7个,乙队平均水平6个,哪一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些呢?学生直接说甲队。

小结:提问,刚才我们比较总数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有意见觉得比较总数不公平,那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才公平呢?(平均数)

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同学们,平均数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来了,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数。(学生举例子)

三、估计平均数的策略

1、出示五一期间南通儿童乐园的游客统计图

谈话:同学们五一期间出去旅游了吗?去了哪儿?

(1)估一估

问:看到这张统计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说说看。

生:1号1100人,2号来了1300人,3号1000人,4号900人,5号700人。

师:那么你还想了解点什么吗?(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出示问题:这五天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

要求:不许计算,只能估一估。(生估计1000、1200、只要在700与1300之间就行)

如果有学生估计500、600、2000等,让学生讨论:可能是500、600、2000吗?为什么?

小结:最多的要给少的,多的就少了,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多的还要多。少的会变多,平均数也不可能比最少的还要少。也就是平均数既要比谁少又要比谁多啊?

(2)算一算

师:好,每个同学再估计一个数把它藏在心里。要看估计的准不准就可以算一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自的认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会儿来给我们介绍。

汇报:都是1000,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简单的说:把这几天的总人数求出来,再除以5。也就是先……再……。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介绍,也得到了1000,这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3)揭示估计方法

师:咦,刚才你第二次估计的数与1000接近的人举手。老师刚才也偷偷的估计了一下,老师估计的是2000,你们说可能吗?为什么呀?给我说说看!

生:平均数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我们估计要有根有据。

师:从统计表上看,从2号开始来的人数越来越少,如果你是南通儿童乐园的管理人,你有什么招能吸引游客?(降低价格、提高环境)是个不错的招,下课后王老师会在网上把我们三3班同学的建议发给南通儿童乐园的管理人,好不好?

3、出示本班期中考试4名同学的数学成绩

谈话:前天我们做了张试卷,这是4个同学的成绩。

问: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分?他们的平均成绩肯定要比的怎么样?比最少的怎么样?

问: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

分别介绍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90分)

4、分别出示三幅图片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1)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

介绍:这是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他们一户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饭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统计图

师:这是老师调查的小芳家用水统计图,第一季度用水16吨、第二季度用水24吨、第三季度35吨、第四季度21吨。你知道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吗?

可能有学生会选1和2。安排选1的和选2的个一名代表到前面来。要求选2的向选1的同学提提问题?选2的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几个月?那么你为什么还选1?问第三个问题时对方可能不回答了。

师: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而1、3分别求的是什么?动笔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24(吨)

(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约24吨

再同时出示(1)(3)两种画面,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节约用水从我们自身做起。?

8.巩固练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45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五、布置作业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板书设计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探究活动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13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1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单位“1”概念的扩展。

[教学过程]

一、拿铅笔。

1、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来,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结果两位学生拿得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3枝。

2、思考问题:他们两人都是拿了铅笔的,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

3、在班里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发现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4、师生共同小结:一盒铅笔的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了。

二、说一说。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

联系一本书的,一块蛋糕的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的是□,请学生画出这个图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都是一个□,但是这个图形的形状可能不同。

四、练一练。

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选择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第2题:请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各个分数。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请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第4题: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举例说明。

第5题:根据圆木的的实际长度去推断整根圆木的长度;根据一个圆的,去推断一个圆的。

第6题: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拿出你所有铅笔的

我拿了3枝我拿了4枝

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

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相同。

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15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 (2)295 (3)800

教师说明: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 (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  (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 (2)7.67 (3)20.582 (4)0.5707 (5)36.936 (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16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用计算器计算、学习除数是一位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除法的道理,会计算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

3、在把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进行小米价钱的谈话,鼓励学生课下调查,并引出本节课的问题。

(设计意图:关于现实小米价钱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又自然引出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介绍教材上买小米的事情及有关数据信息,并做简单板书。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设计意图:口述问题的出处和由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

1、师生列出算式,让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特征”引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2、提出用计算器计算的要求,学生算完后,交流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利用计算器计算既能满足学生急于得到答案的愿望,也为计算作铺垫。)

3、启发学生把21.6和1.8元化成角用竖式计算。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时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出竖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既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更为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作准备。)

三、竖式计算

1、教师板书出21.6÷1.8的竖式,提出:怎样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参与讨论,使学生知道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道理,促进知识的迁移。)

2、提出:“竖式计算怎么办?”师生讨论得出:在竖式直接画去小数点后,按整数除法计算。最后,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讨论形成计算的方法,体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联系。)

四、尝试运用

1、提出“按每千克2.5元计算,21.6元能买多少千克小米”的要求。请一名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促进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

2、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重点关注商8以后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在自主尝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丰富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3、提出“每千克小米2.5元,30元能买多少千克小米”的问题,师生列出算式,先讨论:把2.5扩大10倍后,30怎么办?再鼓励学生自主计算,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除数是一位小数的计算知识。让学生经历计算方式发展的过程。)

五、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1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 初探面积的含义。

1、 感知:

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 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五、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反思篇18

地点:五年级教室

授课人:夏常松

听课人:唐义红孔奎华夏维贵钟华林汪宜松

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5、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5题,思考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除以小数。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化“转化”思想,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相应的小数除以小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例5情境图。

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想到哪些问题?

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应怎样列式?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总价÷单价=数量)

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计算7.98÷4.2?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活动,巡视指导。

4、分组汇报。

(1)把7.98元和4.2元都转化成单位是角的数,79.8角÷42角,再计算。

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角,其实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了几?

(2)把7.98和4.2都乘10,就转化成79.8÷4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经学过了。

79.8÷42的商与原来7.98÷4.2的商相等吗?根据是什么?

5、小结。

我们想的这两种方法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除数4.2转化成整数,因为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6、出示竖式。

你能看懂这个竖式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该先划去哪个数的小数点?划去4.2的小数点变成42,小数点其实是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7.98的小数点为什么也要划去,并且在9后面点上小数点呢?

指出: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一位,商不变。

7、独立完成计算,集体核对。

说说商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8、归纳方法。

在小组中说说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乘法?

(先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再按照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计算。)

9、验证结果。

怎样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用1.9×4.2看看是否等于7.98)

学生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10、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填写。

0.3到3,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呢?

11、完成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

说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2.6÷0.2可以转化成什么?

指出:口算一个数除数小数,也要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独立计算,再比较。

从上往下看,商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什么了规律?

4、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讲。

5、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完成思考题。

(1)如果用电正好是100千瓦时,则应付电费0.52×100=52元。

(2)小明家实际付了64.6元,说明用电量超过100千瓦时。

就必须先求出超出的用电量是多少:

64.6-0.52×100=12.6元

(3)根据超出用电量的钱数÷单价=超出的千瓦时。

12.6÷0.6=21千瓦时

(4)再求出总千瓦时:21+100=121千瓦时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收获了哪些新知识?能说说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吗?感觉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1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