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写好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常规课堂布置。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⒉生据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从疑问始,读题质疑,以疑促思。】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⒈讨论商定自学方法。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在阅读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深入局部,探究体验

该环节是本课时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有效引导,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环节将采用朗读、默读、圈划、思考、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读内容预设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顺序将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视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研读重点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引导学会抓住“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关联词语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学会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2.生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研读重点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学生朗读本段,找出最能体现画面美的词语。

2.指导学生发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引导体会画面的美。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体会和谐相处,互相照顾的&39;纯朴乡情。

4.生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研读重点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引导探究,怎样才能读好本段?

2.生通过默读思考,同伴交流所得,学会抓住“总会、总要”、“理所当然”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互相礼让,敬重老人的传统美德。

3.生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搭石”,从而走进淳朴的民情,感受美好的民风。】

(四)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指导联系课题,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搭石”的更深层次理解。

2.朗读升华。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升华情感,感悟普通“搭石”中所蕴含着的崇高的人性美,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视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内或课外完成

2.抄写生字、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恰当的练习,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交流抄写的妙词佳句。

【设计意图:检查复习,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四)拓展阅读

1.出示作者刘章写的《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文章附后)引导学生自读,印证自己的感悟理解。

2.交流读后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者对话。

【设计意图:积极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

(五)课内小练笔

根据课后小练笔的要求,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1.生交流所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2.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

3.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尝试写作。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练习表达,完成课后小练笔作业。

作者简介:

王文妮,女,1981年3月出生。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青岛永宁路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次在市、区执教公开课、示范课,执教的语文课分别获省、市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组织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反思,勤于笔耕,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先后参与了多项省、市科研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致力于构建轻松、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形成了朴实、大气的教学特色。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炙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的意思,积累描写郁金香形状与颜色的好词佳句。

2、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通过变换句式的练习,体会使用反问句可以使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真挚。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从中感受荷兰人对土地的挚爱、对花的执着以及花在荷兰人生活的重要性。

4、能仿照课文第3节或第4节的写法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并运用方法理解——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典型事物描写方法,并仿照课文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

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炙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等;

2、查找资料,了解荷兰、郁金香等资料;

3、收集“中国的花”相关资料,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八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荷兰具标志性代表图片——郁金香、风车、木屐等,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国家?通过课前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荷兰。

2、学习课文第一节,自由轻声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荷兰,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沿海边,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鼓起波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于是,荷兰人在大海边,筑起了一道宏伟的堤坝,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交流并板书:沧海——桑田

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1顷=100亩,千顷=10万亩,荷兰人向大海要土地,可见

媒体出示:荷兰人对土地有种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

3、交流补充关于荷兰的资料,荷兰人从大海里掏出了这千顷土地,因此对于这片土地有着一份深沉爱。在这片新垦的土地上,荷兰人中满了自己心爱的花儿,

补全课题:8、荷兰的花齐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出来,促进他们大胆说,认真听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在课外阅读、收集、筛选信息的兴趣。然后选择与学生交流最相关的内容简单的学习,为重点段落的学习留足时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正因如此,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种满了鲜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课文中。有一种花被誉为荷兰的国花,你们知道是哪种花吗?(郁金香)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介绍郁金香的?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姿态、种类

荷兰人对它的痴迷

由来与栽培

[说明: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初读课文不仅让孩子在合作中读正确课文,与此同时,让学生们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简单的讲述理清课文的主线,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细读课文,互动交流。

1、荷兰人为何如此喜爱郁金香?读读第三节,找找答案。

生交流,媒体出示: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上面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

2、指名朗读,交流:形状、颜色

随后媒体出示郁金香的图片

同学们这就是秀姿天成的郁金香,请大家再看着图来读一读郁金香的秀姿天成。

3、师生配合朗读,师引语: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将郁金香的形状、颜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看文中将郁金香的外形比作(典雅的高脚酒杯),有一种叫“斯巴达克”的郁金香像(烈焰般织热鲜红),有一种叫夜皇后的郁金香像(黑夜般神秘幽深)被誉为中国女性的郁金香(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同时也看出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痴迷。

[说明:此节的教学还是以“读”代讲,通过同桌合作读,教师的引读、学生合作读感悟、加深郁金香在孩子们脑海中的印象,充分领略它的美艳,进而理解“秀姿天成”的意思,水到渠成。]

4、其实在鲜花王国中还有许多娇艳美丽、值得夸耀的花。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姿态、种类;出示花文字介绍,了解各类花的讯息;请大家模仿这一节的写法也来写一写其他的花,写出它的形状和颜色。

学生写段,交流,评点与指导要素:表达方式、语言组织等。

5、沉浸在花的海洋中,心情是舒畅的、愉悦的,荷兰人陶醉在这花的海洋中,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引读第4节,了解两个具体事例,这事例的选取是为了说明?

6、那么多的花为何荷兰人独独喜欢郁金香呢?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媒体出示: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便小心翼翼地捧回家,用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它那小而可怜似的模样了。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请男生读好.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对郁金香的热爱)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心翼翼、轻轻抚弄)

7、引导质疑,对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惑?

预设:为何形容这花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

引导解疑:联系上文内容,对于这郁金香姿态的介绍,完成填空

郁金香艳丽夺目,_________________;

郁金香秀姿天成,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后指导朗读。

8、了解郁金香的由来,引读,体会荷兰人对花的热爱。

9、爱花的荷兰人,用神奇的手,创造着美,媒体出示:荷兰鲜花图片及句子

荷兰城市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谁能将这句话用另一种形式表达。

10、处处是美,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呢?读读7、8、9小节,说说你的理解。

师:多美的一座城市啊!不同的地方,甚至每个角落他们都会用鲜花装饰,你们说荷兰人的生活能不美吗?媒体出示:荷兰人用鲜花装饰了生活,让生活显示出令人心弛神往的美.(理解“心驰神往”,体会荷兰人对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1、学到这,能说说荷兰人与荷兰花的关系吗?

交流要点:是荷兰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土地,进而培育了这美丽的鲜花,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说明: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郁金香姿态、种类、由来等方面的学习、朗读、交流与讨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体味着作者对于荷兰人与荷兰花的赞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怎样理解“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句话?请你写出自己的看法。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抓典型事物描写的方法,以《中国的花》为题,完善课堂练笔,学以致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中作者的阅读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讨中心,理解语句。难点:体会难句的隐含意思教学方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问: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回答)

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的情况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问:有谁知道《伊索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1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视这些寓言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钱钟书先生写的《读〈伊索寓言〉》。

二、介绍作者

1、学生自读课后有关资料,划出相关信息。

2、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号,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他的学术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另一部学术著作,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等,不仅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做了许多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同时还著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三、课文研读

(1)、学生揣读课文,鼓励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2)、讲了几个寓言故事?这几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钱钟书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

广泛讨论,结合现实深入探究,逐步明确: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的议论意在批判什么?明确: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写这些回忆或研究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贪得和多疑。“可见有些东西不要对镜自照。”这个说法揭示了某种人怎样的劣根性?明确: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明确: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乌鸦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什么?

明确: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这样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讽刺什么?明确: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什么意思?明确: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狐狸与葡萄》中“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什么?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作者说,“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有何用意?明确: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

(3)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请你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也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4)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5)“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幼稚;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6)“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四:课文小结

导入(1-2)——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读后感

主体(3-12)——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

总结(13)——全文总结

五:课后作业

(1)积累下列词语:

怜悯、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乡、下野、狂吠、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

(2)课外阅读小说《围城》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4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

前二十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二、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出示第五小节。

4.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5.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三、(机动)情景练笔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

3、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4、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读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39;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生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图;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3、不能回国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应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感受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认识“沁、脾”两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留恋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引入,激发兴趣

1.欣赏北京有特色的建筑(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四合院),定格在北京的四合院。

2.根据收集的资料,交流对四合院的了解。

3.板书、齐读课题。

[通过图片的展示,资料的交流,促进学生对四合院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勾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快速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第1部分(1自然段):比较四合院和楼房的不同。

第2部分(2~4自然段):回忆童年在四合院里愉快、和睦、温馨、甜蜜的生活。

第3部分(5自然段):写虽然离开了四合院,但仍然怀念四合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精读品味,体会温馨

1.浏览课文2~4自然段,找出四合院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丰富多彩、神奇迷人)

2.为什么小小的四合院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丰富多彩,那么神奇迷人呢?请默读3自然段。按照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

★作者回忆了小时侯的哪些事情?用简单的几个字进行批注。

★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有感情地读读你感触最深的语句。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快速捕捉相关信息的略读能力。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3.汇报交流。

(1)指名梳理回忆的几件事。(聊家常逗我、“探险”、和伙伴疯玩、尝饺子、吃枣子)

(2)交流体会:说说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在学生自由畅说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吃枣子”。

“暗红油亮的枣子就像调皮的孩子直往下跳。”这个句子是把比作?从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童年的快乐和邻里的和睦)

“那枣子的脆甜,深深地沁入院子里每个人的心脾。”你体会到了什么?(一是新鲜、成熟的枣子甜蜜。二是得到邻里的关爱,生活甜蜜。)

(3)指导朗读此段:选择自己觉得最温馨的句子读一读。

[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者、文本对话。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进行深入的体会,感受语言的魅力,并深入地领会文章的内涵,在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对四合院生活和睦、温馨的感受再次得到提升。]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

5.读1、5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加上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呢?

6.体会总结对比的写法,强调四合院生活的温馨和甜蜜。

[领悟文章写法,为今后习作运用奠定基础。]

四、认读生字,选写喜欢的词语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找资料,了解一些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建筑。下节课进行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8

《六个孩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流利读外国的名字。

2、自主尝试以人物 事件为纲概括主要内容。

3、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感受孩子舍与不舍的心理。

4、感受孩子们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对法西斯的恨。 教学重点: 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舍与不舍的心理。

教学难点:

自主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走进故事,感知大意。

1、课件演示,师:看着你们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我就知道你们的生活肯定很幸福,无忧无虑,然而世界并不太平。让我们一起认真地阅读这张张图片,因为它诉说着一个个辛酸的故事,当你看完之后,想一想,你觉得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2、导入:是啊,你们都是善良的孩子,懂得应该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我们这里也有一群像你们一样善良孩子,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3、出示课题,师:首先我们来认识这里六个孩子。板书人名:甫兰杰克 安东尼 依沃塞夫 罗达„„还有两个没名字的孩子,(读人名)。

4、师:一天,这些爱玩游戏的孩子们被一张报纸给吸引了,这是怎样的一张报纸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

二、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大意。

1、学习继续事件“起因”的句子。师:这是怎样的一份报纸?出示句子。

(1)师:报纸的第一版上有一张残缺不全的孩子的脸,这是一个在法西斯强盗轰炸爱里哥埃德时被炸死的西班牙孩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尤其是读准词语:爱里哥埃德。

报纸的第一版上有一张残缺不全的孩子的脸,这是一个在法西斯强盗轰炸爱里哥埃德时被炸死的西班牙孩子。

(3)说说读后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 读通下面的句子。

(1)导语:六个孩子看了报纸后,他们知道——,他们想——,他们用什么来帮助西班牙人民呢?让我们好好读读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男生分别读第5至10节;女生分别读第1至18节

(4)根据提示概括课文大意:谁,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了些什么。

(5)师小结并过渡:是啊,为了西班牙人民,他们捐出了自己的玩具,在捐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许多举动深深打动了我们,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我们一起往下读。 三 精读课文,品词赏句,领悟中心。

1、自读课文第11-18节,要求: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描写孩子们感人举动的句子,圈圈划划,写上一点批注。

2、交流。预设:(重点学习第)

(1)孩子们把自己口袋里所有的钱都掏出来放在人行道上。

① 理解:“所有的钱”是多少?——半克隆;克隆是捷克货币的名称,也叫克朗,半克隆相当于0.5元。

② 朗读体会孩子们令人感动的举动——倾囊而出。

(2)“我们明天再带来。”其中一个孩子没有把握地说。

“不,还能拖到明天吗?”甫兰杰克摇摇头,大声说。

① 理解:“没有把握”、“大声说”——写出了不同孩子不同的个性。练习上文理解“还能拖到明天吗?”的含义。

② 朗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笔下的孩子纯真而可爱。

(3)突然,安东尼说:“我有一把折刀,”他犹豫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可以卖掉它。”把刀卖掉?孩子们都惊奇地望着他。这简直叫人生气。他们把安东尼的刀看作是一件宝贝,每个人都幻想拥有那样的刀。它好像一把骑士的剑,甚至能用它来宣誓。但是他们明白了安东尼的话。 甫兰杰克庄严地站了起来。其余的孩子也站起来了。他们紧紧地握住了安东尼的手——紧紧地,像孩子们平时做惯的那样,成年人只有在遇到危险的时刻才这样握手。

① 理解“犹豫了一下”、“又加上一句”等语句,体会安东尼的矛盾心理——为了那些爱里哥埃德的孩子,他毅然捐出了心爱之物。

② 理解描写孩子们“惊奇”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一孩子的表现衬托了“折刀”在安东尼心中的位置,以表达他捐物的诚意。

③ 理解描写甫兰杰、孩子们表现“庄严”的句子,尤其是“破折号”后面的文字——突出大家对安东尼的佩服与敬重,进而理解捐助活动的意义。

④ 朗读,体会句中叙述语的作用,读出“他”的矛盾心理、孩子们从“惊奇”到敬佩安东尼的心理。

(5)甫兰杰克一声不响地拿出一只洋铁的鞋油盒,放在安东尼的刀子旁边的地上。……罗达惋惜地紧握着十三粒玻璃弹子。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洋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在自己那十三粒弹子里又加了一粒。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样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①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一声不响”、“惋惜”“惭愧”等词的意思及表达效果,理解作者对孩子们举动描写的方法,再次感受安东尼“举动”的影响力。

② 朗读,体会作者笔下的孩子纯真而可爱。

3、练习说话(也可以动笔): 罗达惋惜地紧握着十三粒玻璃弹子,他惋惜是因为 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想: 。于是,他 。

4、小结:他们是一些穷孩子,这些都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他们是多么舍不得,但是他们还是最终做出了都捐出来的决定,那是因为————因为他们觉得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帮助。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多么神圣、光荣的事情。所以他们沿着„„ (师停顿,学生接上引读)他们„„,朝老依查克的铺子走去,好像„„

四、总结全文,延伸课文,深化课意。

1、学生练笔:填补课文空白练习——进行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补充孩子们和老依查克之间如何进行买卖的)

2、提供原文供学生课后阅读,了解人间善良。

3、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人性的善良,但是我相信所有的人心底都会呼喊同一句话:不要战争,要和平。(出示幻灯)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充满爱,才会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设计:

六个孩子的故事

人物 事件 罗达 弹子 安东尼 折刀

甫兰杰克 鞋油盒 依沃塞夫 哨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9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围绕“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精读各个小故事,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廉颇。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关于蔺相如的高尚品质,学生也很容易分析出来。关键就于,学生对于廉颇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知错就改”的层面,所以需要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去了解廉颇威震朝野,耿直豪爽的一面。

本单元的课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去看名著,热爱名著。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有意思的作业:赵国既然“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为什么还会被秦国灭了呢?这一问题极大地引起了学生阅读《史记故事》的兴趣,甚至有学生当天就拿出书与我讨论。可见,有时候,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比一次精彩的讲解来得重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文预习内容:

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并解释下列词语:美中不足、好歹、一五一十、无拘无束、相依为命、恋恋不舍

2、初步阅读,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问:同学们喜欢过节吗?答:喜欢问:为什么啊?答: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和好玩的。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七月初七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九月初九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八月十五看灯吃汤圆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放下一张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五、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质疑: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六、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七、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思想、感情、情节等方面分析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展示了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八、作业。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有哪一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他们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一边播放相关的幻灯片。听完之后,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二、师生交流:

学习第六段: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然后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学习第七段: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老牛又讲了什么话?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三、小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参考前两段的学习方法,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文章后面的部分。

四、评论游戏: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假设你们的身份不是小学生,而是一个个小评论家,你会怎么去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呢?

五、写感受: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文章内容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等方面来抒发你们的感受。也可以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请把你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写下来。

七、回应上节课的导入:通过《牛郎织女》故事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拥有七夕节这个民间节日了吧?知道以后七月初七我们要做什么了吗?对了!就是拜月乞针线。

八、扩展阅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描述了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九、作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1

《骄傲吧,祖国》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及意义,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大意;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挂图。

学生: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基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好吗?

1.出示:祖国啊,为骄傲吧!

2.抽生回答。

师:金庆民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在南极谱写下生命的壮丽篇章。 (填写:祖国啊,为你的女儿骄傲吧!)

师:是的,这些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的南极科考队员怎能不让祖国骄傲呢?(板书课题:骄傲吧,祖国)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或同桌互相帮助一下。

★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本文内容。

★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思考《骄傲吧,祖国》一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

3、同桌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学生质疑词语,相互解答。

2、教师参与答疑活动,在关键处、疑难处点拨。

四、概括内容,理清线索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

2、小组交流、思考: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南极是“死亡地带”,进行科学考察非常艰苦。

第二部分(3~7段):“我”历经生死,发现铁矿。

第三部分(8~11段):“我”与战友们汇合,为彼此的成功而欢欣。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讨论: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当时的条件怎样?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样具体的描写南极科考的艰苦有什么作用?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板书:险恶的天气条件:零下40摄氏度左右、终年冰雪覆盖 地形条件:山势险峻、海拔5140米 生活条件: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侧面烘托出了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豪迈气概。)

师: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我”也因此经历了许多的艰难,请概括一下,“我”经历了哪些困难?全班交流。找到相应的句子读读。

5、生活的艰辛。

6、工作的艰难。

7、生命的危险。

8、虽然当时条件恶劣,“我”又经历了许多的艰难,但“我”心中却十分的温暖、火热,因为“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情谊在包围着“我”。请在文中找出体现浓浓情谊的语句。(亲人情、战友情和祖国情)

9、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支撑着她,所有,作者才能突过重重困难,找到矿藏。请问:“我”发现的矿藏仅仅只是铁矿吗? 出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永不停息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难道不是的幸福吗?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0、齐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七、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2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

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

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4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沉甸甸没挑子

路程长一条道

速度快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玩玩闹闹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4

《一件运动衫》

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品析重点词句,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3、渗透一定的习作技巧,培养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我”买运动衫、买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给“我”换运动衫过程的描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赞美了人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概述《麦琪的礼物》的故事

美国文学家欧.亨利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叫《麦琪的礼物》(板书),讲的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礼物,可是她只有1美元87美分的钱,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能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的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化去21美元,买到一条白金表链,她特别高兴,因为她丈夫吉姆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因为家穷,一直买不起表链,所以从来没有戴过金表,而现在有了这根表链,以后吉姆终于可以戴上金表了。而吉姆呢,他也想给妻子一个惊喜,但也没有足够的钱买礼物……

同学们,你猜猜看,吉姆会怎么做呢?买来了什么礼物送给妻子呢?

(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发梳作为圣诞礼物。)

他们牺牲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为的是给对方买来的礼物,可是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却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板书)

2、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因为我们有爱心,世界才会变得如此美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一件运动衫引起的故事同样也感人,相信同学们学完课文,对“爱的主题”会有更深切的体会。读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件怎样的运动衫?课文围绕着运动衫写了什么事?

2、读后交流,了解主要内容。

3、读读:“我”为邻居康威老人送鞋到镇上修补的时候,买了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当我得知老人的鞋不能再修补时,“我”用运动衫换了一双新鞋送给老人;没想到老人用一条小狗换了一件运动衫送给“我”。

4、小结:实际上文章就是讲了男孩的一件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事。

板书:得——失——得

三、深入感悟

1、这个男孩就是小马克,小马克的这件运动衫之所以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是源于他对这件运动衫的格外喜爱。请大家仔细默读课文1至8,你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小马克特别喜欢这件运动衫?用“——”划下来。

2、交流汇报,结合朗读

3、出示这五个句子

“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

我大着胆子上前,问小男孩运动衫是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件。

我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件红色运动衫。

回到家,我对妈妈讲了那个小男孩穿的红色运动衫以及上面印的蓝色大角麋鹿有多棒。

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3美元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朗读

4、人一旦得到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心中一定特别骄傲与自豪,当小马克穿上这件运动衫时,他的心中也一定特别骄傲与自豪。可是,就是这么喜爱的运动衫,小马克却用它换了一双新鞋送给康威老人,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寻找依据。

学生交流。

请大家看看课文中的这个句子: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像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你知道小马克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吗?和同桌探讨一下。

5、过渡:患难之处见真情,一边是自己心爱的运动衫,一边是坐在小屋里等他归来的老人,在利益选择的当口,小马克忍痛割爱怀着心底的一丝遗憾放弃了自己的运动衫。为了一位贫穷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舍弃了自己的最爱,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精神啊。读到这儿,你想到哪些词语来赞美一下小马克?(热心助人,关爱他人,善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极有爱心、、、、)

6、其实课文中还有一些人,我们也可以用这些词语去赞美他们,你知道是谁吗?

①售货员:不但鞋子便宜卖给我,还送了一双长腰袜子。

②康威老人:其实那小狗陪伴老人渡过了很多孤独的日子,老人没有钱,忍痛割爱用其中一条小狗换来了运动衫。

7、奉献爱心终将获得爱心回报,小马克的爱心赢得了售货员的爱心,也博得了康威老人的爱心,售货员和康威老人的爱心也从另一个侧面衬托了小马克的爱心。爱是无处不在的,它在空气里,会化作一点雨;它在清水里,会化成一条鱼;它在草地上,会长成一棵美丽的花;它在人心里,会化作涓涓的暖流。

让我们怀着这暖暖的感动,来读读课文那感人的结尾吧。

8、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看看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课外时间请你续写故事,抓住“我”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四、拓展延伸

1、一件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老师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出来,是什么字?(板书:爱)是的,一件运动衫把孩子和老人紧紧相连,他们彼此献出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却得到了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爱”,就像《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吉姆一样,他们彼此献出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却得到了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爱”。

2、一件价值三美元的运动衫,在一天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分明是一次爱的传递,就像奥运火炬一样,能够传给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传给了我们所有坐在教室里的人。这爱的传递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爱之链)

阅读《爱之链》,交流: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比较《爱之链》与《一件运动衫》两者的相同之处。

3、在读《一件运动衫》的过程中,你会料到老人用小狗换运动衫送给我吗?在读《爱之链》过程中,你会料到乔就是女侍者的丈夫吗?跟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二篇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人意料的结局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而且让人心灵震撼,更能使读者感受到爱心的奉献终会得到爱心的回报或者好人有好报的道理。)

五、总结下课

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发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请你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点爱心,你也会得到爱心的真诚回报。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就会形成一条永不中断的爱的链条,就像歌曲《爱的奉献》中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设计:

《麦琪的礼物》 《一件运动衫》

《爱之链》

爱 得——失——得

爱 爱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由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理清段落,概括段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听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重点,理解话语,明白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把三姐妹说的花生的好处用上关联词说上一句话.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1)读一读第一处议论,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学习小组讨论.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四人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适时理解: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果实的区别是什么

D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花生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吗(板书:藏而不露)

(4)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父亲的话.

(5)父亲向我们讲花生藏而不露的品质是为了什么出示父亲的第二句话.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需要外表美(父亲强调的是人要实用,要有内在的美.)父亲的话我们明白了吗

出示"我"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人.

(6)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三,《落花生》一文借物喻理,包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但这些道理的领悟要得法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大胆思维,各抒己见.

四,提供辩题练口才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

2.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以"我要做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二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6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将相和》谈

浙江陈建红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

“相”→(蔺相如)→(宰相)→(总理)“和”→(同心协力)

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习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填空练习: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形式,展现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7

一、读题质疑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小组读课文,想想每段给我们讲了什么?讨论并写一写。

3.全班交流,指导抓中心句、合并句意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

细读第1段:

1.默读课文,你能从中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适时点拔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3.自荐是什么意思?围绕自荐作者给我们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4.请学生读,评读后再有感情地读。

学习第2、3、4段:

1.快速浏览,想想这几段写了爬山虎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交流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3.作者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采用总分的方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说明?请同学找出相关的语句。

4.引导学生深入学习2、3段,感知列数据说明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学习第5、6段:

1.自读这两段,人们有什么疑虑?事实是怎样的呢?勾画批注。

2.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感受。

3.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第7段:

1.随和是什么意思?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爬山虎的随和?

2.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易种易活的特点。

四、总结全文,明确写法

1.读最后一句,我指的是谁?课文在叙述的人称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化的手法。

2.课文哪些词语是把爬山虎当作人来写?

3.读了这些词语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亲切、自然、有趣)

4.原来说明文也可以写得这样生动,作者的这种方法我们可得好好学学。

☆爬山虎

爬山虎又名爬墙虎、地锦,原产我国,北起长白山,南至广东、广西,广泛分布。为葡萄科落叶大藤本,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黏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根茎发达,根深可达1.5至2米,茎长可达20至50米,叶由三片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夏季枝叶茂密,用于绿化房屋墙壁、公园山石,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爬山虎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繁殖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等多种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达95%。一年生苗株高可达1米。房屋、楼墙根或院墙根处种植,应离墙基50厘米挖坑,株距一般以1.5米为宜。在楼房阳台可以盆栽,苗盆紧靠墙壁,枝蔓迅速吸附墙壁。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淤血、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8

《小兵张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文章选取了小说前8章节的内容,但有较大的改动,主要是将一到七章节的内容浓缩为前5个自然段,简单写了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情景和奶奶死后他成为小侦察兵的经过。从第6自然段开始,重点叙述了他与区队长一起消灭日本鬼子这件事:诱敌进屋、与鬼子巧妙周旋、协助战士消灭鬼子、夺得渴望已久的手枪……故事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叙事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本篇课文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是比较容易的。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落实高段的阅读训练目标,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中注意详略得当,同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学习作者通过符合人物个性的特色语言、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突出嘎子鲜活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教师重点检查“冀”、“淀”的读音,注意“嘎”的字形识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感受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3.感知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详有略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将重点内容写详细的,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朗读课文,借助教材中的“课文链接”对《小兵张嘎》这部儿童小说和小嘎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师认真阅读《小兵张嘎》这部儿童小说,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选择有关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储备。

3.教师认真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年段特点,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2.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知道作者是怎样将重点内容写详细的,并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五、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六、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检查预习,找准起点。

1.出示课题。

2.学生读课题。

3.出示“嘎”字在字典上的三个读音及其解释,进行选择。

_ 嘎(ɡā)

①(~~〕象声词,形容鸭子、大雁等的叫声。

② 象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_ 嘎(ɡ)

京剧唱腔里,唱出的一种音叫嘎调。

_ 嘎(ɡǎ)

①乖僻,脾气不好。

②调皮。

4.课前你们预习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

5.抽查问题。

①本课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提问的目的,一是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因为“冀”、“淀”是生字中读音最容易出错的两个字。)

②初读课文后嘎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起点。)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哪里是详写。

1.浏览课文,课文有的地方写得十分详细,有的地方一笔带过,找一找,举例说说。

2.详写的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知道怎样详写。

1.课文是抓住什么把嘎子夺枪的部分写详细的?学生自己读课文的6—11自然段,批注自己的体会。

预设1:

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退,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

(1)指名学生读。(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指导理解“说时迟,那时快”的意思)

(2)自己读,想象画面。

(3)学生练读,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理解:作者描写时所用的哪些词闪到你的眼前,让你感到特别痛快。(“窜、栽、夹、嘴啃地”等)

“窜”的教学:出示“窜”字的繁体字,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准确运用带有感情色彩词语的表达效果。

(4)指导学生读好这部分内容。

(5)课文是写小兵张嘎,为什么作者那么详细地写鬼子的狼狈样?

预设2:

(1)体会正面描写嘎子的语言。

嘎子推开门,只见两条黄色的影子正在院子里晃,再一看,可不是两个日本鬼子吗?前面那个挎把洋刀,背个图囊,还是个官儿呢。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预备饭啊!”只听屋里微微的一阵响,传来区队长装出的奶奶的声音:“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请。”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人物对话的内容。

②指导学生读好“哎呀,两个鬼……”从朗读中体会嘎子的机智。

③学生练习朗读,体会人物语言背后的含义。(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了!快预备饭啊!”“奶奶”实际上是在叫谁?“快预备饭”指的是什么?指导学生用虚声表现距离感。)

④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

2.出示作家手迹,让学生感受精彩文字背后的语言锤炼。

总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四)感受照应,升华人物形象,知道为什么详写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就连老鹰抓小鸡也没有这么快。小嘎子飞身扑过去,一下就把“王八盒子”抢在手里了。他的心是怎样在沸腾啊,什么过年放炮,什么赶会逛灯,怎么比得上他此刻的快乐呢?

(1)出示老师改写的文字。

他的心在沸腾啊,过年放炮,赶会逛灯,都比不上他此刻的快乐。

(2)两段对比读,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3)嘎子喜欢枪,作者在描述中作了铺垫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段落:

这时,他发现那个军官腰里挎着个皮盒子,一支手枪把翘在外面。一霎间,他那馋虫儿似的小舌头,一连在嘴角上舔了好几下。

老钟送他一把做工精巧的木制小手枪,可嘎子多么想拥有一支真正的手枪啊!

2.出示小说原文中的一段文字:

啊,削得多么精巧呀!不只弹槽、护圈、枪柄削得毫厘不差,惟妙惟肖,单看那“枪筒”,竟是用一个铜子弹壳改成的,金光灿灿地装在上面,衬着柄儿上的片片鱼鳞,简直就是小巧玲珑的“张嘴灯”,装上子弹能打得响哩。

(1)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在课文中却浓缩成了一个词,(精致)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升学生对文章布局谋篇要做到详略得当的认识。

3.回扣课题,提升人物形象。

4.激发阅读中篇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1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