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这里分享一些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下载,供大家写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参考。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

设计说明

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们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此,本方案着眼于整体,联系上下文,采用变序教学法,从结尾段中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地设计“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巴金的资料和与“鸟的天堂”有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五年级语文《鸟的天堂》一等奖教案,不愧是名师,学生都不想下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百鸟朝凤”音乐。)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来谈一谈?

2.导入:同学们很有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文章。(板书:鸟的天堂)

设计意图:以乐曲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把听到的与想到的结合起来,加深印象,自然引出课文题目,为下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检查反馈。

(1)学习字词。出示会认字:桨、桩、暇。

①指名认读,读准三拼音节“桨”,翘舌音“桩”。

②理解词语:船桨、应接不暇。

“船桨”可结合图片或实物来理解;“应接不暇”可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2)谈谈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3)个别读课文,通过读文检查预习情况,师生交流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解决文中生字、新词,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何不同?(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①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

②同桌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2.检查反馈:

(1)“榕树”和“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把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2)读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近看大榕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群鸟欢腾的景象。

(板书:第一次大榕树;第二次群鸟)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让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熟知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通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榕树的静态美和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2.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下面疑难问题的解决埋下伏笔。

五、教师示范,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

2.教师选择难写字范写。

暇:右部右边上面不是“口”。

抛:“”要托住“力”。

3.学生随教师书空。

4.互相评价,找出写字的优缺点。

5.学生练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写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在写字时的注意力、观察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等,这些都非常重要。

五年级语文《鸟的天堂》一等奖教案,不愧是名师,学生都不想下课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设疑启思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书上的一句话说一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导入: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不加引号呢?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让我们再次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

二、精读理解,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仔细品读描写大榕树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全班交流:

(1)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呢?你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语或句子?(相机板书:干、枝、根、叶、不可计数)“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生介绍大榕树的有关资料)(师随机板书:枝上生根)

(2)(出示多媒体课件:榕树近景。指名上台指出图中榕树枝、根、叶的位置。)写榕树的“大”,除了这两处还有什么地方呢?(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师随机板书:直垂地上充满生机)

①重点读课文第8自然段,思考:最能突出榕树茂盛的句子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绿叶的?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榕树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技巧。抓住“似乎”“新的生命在颤动”进行启发想象,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围绕描写榕树枝干多、叶子密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作者通过描写榕树的枝、干、根、叶,写出了榕树大和茂盛的特点,写出了榕树那静静的样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心中涌动的对榕树的热爱、引导学生了解

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什么是静态描写。

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吧!

2.看着这株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可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他又有什么感受?(我感到一点儿留恋。)作者的感受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两次看到的景象如此不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批注。(教师巡视并指导。)

全班交流:

(1)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这个问题现在大家明白了吗?谁来谈一谈。(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在傍晚,那时鸟儿都休息了。而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在早晨,鸟儿都出来活动了。)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看看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师相机板书:“叫”“飞”“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怎么样?

(2)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动态描写)作者抓住鸟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动态描写。

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

①“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练习用这个词语说话,体会群鸟纷飞的景象。请同学们欣赏这部分内容的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②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作者在第一个“鸟的天堂”上加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

(3)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3.小结: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渗透“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有关内容,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有关语句,尝试用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快速默读课文。

(1)思考:“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的意思。

(2)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2.反馈交流:

(1)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是特指,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的鸟的天堂,所以不加引号。

(2)榕树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肥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繁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说这里是鸟的天堂。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

4.观看《鸟的天堂》完整的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查找的资料,请你以导游或小鸟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风景。

5.推荐阅读:出示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

(1)再次了解作者巴金,阅读《筑渝道上》的片段。

(2)感受巴金对大地、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3)齐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的内容,读出情感。

(4)布置阅读任务,搜集《筑渝道上》这篇文章,认真阅读,有能力的加上读书批注。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再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并结合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编写导游词,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综合整理和写作能力。提出背诵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初度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信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课题是怎样理解的?

(3)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面的学生作好铺垫。谈自己的认识,是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理解。]

二、围绕线索,深切领悟

1、公路边的“桃子自采三里路”是如何引导作者招待桃园的?

2、你如何理解“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篮子里。祝您愉快!”假如当时是你看到这句话时,你会怎样想?

3、公路边的公式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

[随着问题的深入,使学生真正理解告示的&39;作用,表面的意思是把人们一向桃林,实际上把人们引向信任与被信任的一种道德境界。]

4、桃林中出现了一张纸、狗和猫,桃园主人没有出现,你怎样理解?

[通过学生长谈,使学生认识到,信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需要监督的行为。]

三、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桃林主人不在,看到纸条上的字时,作者会怎样想?假如是你,又会怎样想?

2、付款时,你怎样理解“我”和丈夫的对话?

3、你如何理解信任和被信任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过不被别人信任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如何才能做到心人与被信任。

[信任与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五、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1、文章是怎样叙述的?与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的叙述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用第一人称,加强了文章的说服了。同时,在写往桃园赶的路上,一波三折,为下面的记叙作了铺垫]

四、作业

缩写《信任》

教学反思:

昨天在备课时,发现这篇课文非常好,好在文章内容非常好,好在同学们学是非常容易理解,于是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积累语言。

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利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全方位的进行预习。

第二节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学生的概括,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关的自然段,这样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顺序就解决了,非常顺利。然后我问学生文中对什么的叙述最多,(告示),让学生找出关于告示的内容,并且把告示和文章内容进行联系,这样学生知道告示把作者和先生引到了桃林;再让学生看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告示把作者引到了什么地方?引到了互相信任的的境界,看来这样同学们已经对文中的中心思想理解到位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不到五分钟,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并且发言非常到位,其中也穿插到了文中没写桃林主人,却写了狗和猫,为什么?这样文中的目标全部都解决了,课后问题也解决了,最后还有五分钟,我让同学们进行了感情朗读,同学们的热情非常高涨,看来这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成功了。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体会相声语言的乐趣。

3、懂得做人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39;交流、沟通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时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2、如果你给你的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儿童电_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这么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3课《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儿?

2、找几组同学读,听完之后,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文中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你觉得这个名字对他来说怎么样?

2、从哪看出他很啰唆?从文中找到,读一读。

3、看来真不愧叫啰唆!你想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

4、假如你是旁边等着要打电话的人,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5、读完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6、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成功的讽刺了那些说话啰嗦、缺乏公共道德的人。

(四)表演、欣赏

1、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推荐两个人表演。

2、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简介相声及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老先生),老师也废话少说,快来看一下老艺术家的表演吧!(播放相声)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工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课后小结

总结全文

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5

本节课设计着力体现“三重”,即重归类、重情境、重方法指导,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

1.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有机结合。

本课的识字任务是12个,根据文本特点将其分为虫字旁的形声字和其他生字两部分进行分类教学。先让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认识动物,发现虫字旁的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习得了识字方法;再结合多种形式朗读儿歌,落实其他的识字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归类识字的意识。随文识字时,汉字在文本中时而跳脱,时而融进有趣的语句,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字课的效率。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低年级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识字游戏与朗读活动。因此,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图片,创设情境,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激发表达欲望;在随文识字过程中,以多种游戏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指导写字环节中,采用通俗易懂的编歌诀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写字要领。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__,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__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渑池之会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7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二、自主读书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怎样向游人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三、小组交流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四、集体交流

1、哪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们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导游。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的独特风情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五、体会情感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谊厚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指导学生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

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的人,所以他动情地写下了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学生说说。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8

教材简析: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约5分钟)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图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

(约6分钟)

提出默读要求:

1.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1.默读课文

2.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细研课文

(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同类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同时阅读人物描写出色的文章,积累优美词句及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手艺人,他就是──《刷子李》。

2.解题:怎么叫刷子李呢?(姓李,专干粉刷这一行)

3.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

参考资料: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二、指导阅读

1.检查预习,初识“刷子李”。

提问:通过预习,你认为“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的自由回答,小结要点──技艺高超──俗世奇人。)

2.引导学生提问:要读懂本文,你会设计一些怎样的问题来帮助同学?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提问,作为自学要求。如:从哪些地方看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3.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点评。

四、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泥人张》《快手刘》

2.学生推荐课前找到的同类文章。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工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课后小结

总结全文

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2、学习透过人物的表现以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学习从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学习从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检查预习。

1、开火车朗读课文。

2、哪个自然段是讲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

1、启发谈话,提出要求。为什么说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是“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39;胜利”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课文的分段,并说说每段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次战斗的任务是什么?把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画下来。有读不懂的词句也画下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第一段。

4、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第二段,想想我军是怎样潜伏的,把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画下来,有读不懂的词句也画下来。

2、学生自学后提出自己画下来的重点词句或不懂的词句。

3、讨论第二段。

(1)“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2)战士们隐蔽得好,从哪儿可以看得出来?

六、自由朗读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1、把第一、二段中的生字组成词抄写两遍。

2、朗读后两段课文,想想“思考·练习”中的第一、二题。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3

一、板书课题:

1、自由读文,找一找,我家门前的海有怎样的特点?

2、汇报

二、再读课文,

找一找哪些语句使你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

1、第一段:说明事物都被染蓝了,指导朗读。排比句,强调海蓝。

2、第二段:引导想象还有哪些事物也变蓝了,指导朗读。

3、第三段:暗喻,交代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结群洄游”,体会蓝天中事物和大海中的事物的相似之处,指导朗读,读出有趣。

4、第六、七自然段:学生再自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大海给予作者的乐趣、遐思的翅膀、童心,再次体会排比句。第七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还能说渔家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心。

四、总结:

大海给了我力量、给了我乐观的态度,大海陶冶了我的情操,又机会也希望同学们再去看看大海,体会大海的美好。课后自评(李广贤)作为三年级的阅读课文,我想重点应该落实在品词析句、理解感悟内容。运用的形式就是通过朗读、想象,在交流与合作中巩固知识。因此这节课在设计上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初读课文,了解特点。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会初步地概括大海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概括大海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理解特点。在学生找到概括出大海的几个特点之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到相应的语句理解特点,从而体会大海的美。

三、汇报交流,品味特点。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大海的美,体会大海给予作者以及对作者的影响。

四、质疑问难,感悟特点。通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当然,我的预设和生成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在实际教学过车观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第一,生生交流的机会少,有老师带着学生学习的痕迹。

第二,教师调控不够及时,缺少教育的灵活性。

第三,教师的评价有些滞后,评价之后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第四,努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发现,但教师放手还不够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4

对于《西游记》的故事,大多数学生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学生喜欢。学完课文后,可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把从书中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的相关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本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字典及有关资料,尽可能弄懂一些字、词的基本意思。

2、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可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从读中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读中感受人物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3、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4、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石猴出世和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3)、在阅读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理解,体会《西游记》的语言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大家学习“石猴”勇敢顽强、敢作敢为的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难点:

理解课文中古代白话文的意思,产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学生:

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词句,标出不理解的地方,课上交流。

1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看过《西游记》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老师也喜欢《西游记》,我最喜欢其中的角色是孙悟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讲述了一只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美猴王的故事。我们来看看,最初的孙悟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根据“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说一说本课的重点问题。

2、学生回答:(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三、指导阅读,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感悟石猴的形象

1、指名读、齐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板书:花果山石猴出世)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2、第1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介绍了石猴的生活?指名读。赏析句子(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合作朗读,读出石猴的自在、快活、友善、可爱。

5、小结过渡:这只快乐、自在、可爱的石猴是怎么当上猴王的呢?

四、自主品读感悟,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感悟猴王的形象

1、思考: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板书:水帘洞)

2、品读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1)石猴成王这一经过写得非常精彩,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喜欢。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并写下批注。

(2)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文章三次写石猴跳入水帘洞,反复写石猴“瞑目蹲身”“跳”。引导学生体会动作的准确性及语言的个性化。可加上动作来读。

(4)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是前后呼应的写法。引导学生体会石猴的神态、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5)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的意思。齐读,体会石猴登上王位时的荣耀。(板书:“石猴”更改为“美猴王”)

3、我们了解了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对石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是什么样的个性使他当上猴王的?(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机智、身手不凡……)

五、回顾拓展,激发课外阅读《西游记》等名著的兴趣

1、整体回顾:全文用一副对联巧妙地将两个内容联系起来了,是哪一副对联,你发现了吗?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2、体会“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妙处。石猴出世在花果山,因“芝兰相衬”“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成为“福地”;石猴成王在水帘洞,洞内有“天造地设的家当”,真是“别有洞天”!(补充板书:福地洞天)

3、拓展:在《西游记》中,一只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石猴当上了美猴王,后来又成了唐僧最得力的徒弟孙悟空。孙悟空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4、总结:《西游记》是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也是名著。在经典名著中,我们总能读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总能看到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总能让我们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共喜,总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愿同学们一生与名著相伴!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从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对于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石猴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五年级下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2.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3.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