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有帮助。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1

【课文简介】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俺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从“俺”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链接】

1、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克里斯曼。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哈里贝利·芬历险记》等。

2、威尼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结起来。威尼斯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著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水城同样闻名于世。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小艇的写作方法,并以次为依据给课文分段。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4、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

【学习重点提示】

1、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2、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语言,借助书中插图,丰富同学感性认知,理解课文内容。由于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河道即是马路。同学缺乏这些实际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难度,体味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更难了。教学时,首先应适时适度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介绍威尼斯是一座“水城”、“百岛城”、“桥城”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指导同学看书中插图,以此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知,通过与一般城市、马路、汽车的比较,展开合理的想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是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哪座城市被人们称为“桥城”﹑“百岛城”吗?一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名字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今天,俺要去那里走走看看,你们愿意随老师一起前去观赏吗?那现在俺们就动身吧!

2、投影显示,介绍威尼斯: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那里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柏油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板书:

26、威尼斯的小艇

二、初读课文,根据书后预习题自学

1、读准生字表中生字读音,想一想:

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英尺、船梢、簇拥、哗笑、残破、耸立、停泊、威尼斯、支配自如。

3、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4、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准生字表的字音。

2、巧用心,记住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艄:与“捎﹑梢﹑消﹑悄、梢”换偏旁记忆。

艇:与“挺、庭、蜓、”换偏旁记忆。

3、查字典理解个别生字(艇、艄、舱、姆、祷、雇)的意思。

4、齐读书后读写词语,理解局部词义:

哗笑:很多人说话并夹杂着笑声。

耸立:高耸﹑直立。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寂静:十分寂静。

残破:残缺破损。

停泊:(船只)停留。

支配自如:指掌握和控制不受阻碍,很灵活﹑熟练。

5、指名读课文:

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6、自由正确朗读课文。

四、作业

1、誊写生字。

2、熟读课文,根据课后阅读考虑自学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给课文分段,能合并几层意思归纳第二﹑四段的&39;段意。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分读课文,其他同学想:

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想: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是──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作用──总起全文,点明中心。)

3、默读考虑: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4、讨论分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2~3自然段,考虑:

小艇是什么样的?用“~~”标出。

2、抓词句,谈体会:

小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样子奇特、内部舒适。)

3、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指名分读2~3自然段,说说这两节各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⑴小艇的样子奇特。

⑵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并列关系(投影显示)。

5、师:在一个结构段里,假如讲了几层意思,并且它们同样重要,在总结段意时,就要把它们合并起来,谁来说说这段的段意?谁还能说得更简单些?

(投影显示段意:小艇的样子奇特,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6、总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会发现合并几层意思,并不等于几层意思的相加,需要俺们再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多余的词语去掉,这样就比较简练了。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考虑:

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默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用“()”标出。

3、讨论学习,明确:

课文先概括地写出在“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船夫“总能支配自如”。然后列出三种情况做具体说明,写出船夫的技术好。

4、自由读课文,判断这段是什么段式?可以怎样归纳段意?

四、自学课文第四段

1、出示提示,默读自学:

投影显示:

⑴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小艇干什么?

⑵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⑶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2、集体讨论,明确:

⑴人们:

商人﹑妇女﹑小孩﹑保姆﹑老人去:做生意﹑郊游﹑教堂﹑看戏﹑回家。

⑵关系:

课文用威尼斯静寂的夜晚结尾,进一步烘托小艇的作用,说明人们与小艇的关系密切,整个城市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

3、归纳段意,想:

小艇在哪些方面为人们起了重要作用?

(段意:威尼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小艇。)

五、总结全文

1、快速浏览课文,考虑:

为什么说威尼斯的小艇“等于街头的汽车”?

板书:

重要的交通工具

2、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写具体的?

3、小结:

细心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俺们今后写作文也要做到这些,才干把作文写好。

六、作业

1、誊写词语并复习。

2、朗读课文,背诵并誊写第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完成书后练习。

3、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

1、指名分读课文:

回忆如何给课文分段,说出第二﹑四段的段意。

2、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自由背第四自然段→二人互背→指名背→齐背。

4、完成按原文填空:

船夫的()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来往(),他总能(),毫不()。在()的时候,他(),在()的时候,他()。俺们看是()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而且(),两边的()飞一般地()。俺们的眼睛(),不知()。

5、听写词语。

二、完成书后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倒退──前进笔直──弯曲散开──聚集静寂──喧闹

2、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__X最讲卫生”或“__X行动最敏捷”为重点句,练习写一段话。

要求:

围绕重点句,从几个方面写具体。

例:

在家里穿衣服“__X最讲卫生”在学校怎么做或吃饭在公共场所洗澡学习时“__X行动最敏捷”游戏时劳动时。

3、完成语训的有关习题。

三、课后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读音:

艄()矗()残()拐()

2、判断下列字的偏旁部首:

尼()具()矗()残()斯()

3、组词:

尼()嘶()货()艄()县()残()

泥()斯()华()梢()具()线()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倒退──笔直──散开──静寂──

5、填空并完成练习:

船夫的()特别好。在河上行船的时候,(),来往(),他总能(),毫不()。在()的时候,他(),在()的时候,他()。俺们看是()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而且(),两边的()飞一般地()。俺们的眼睛(),不知()。

6、用“●●●”标出这段话的重点句。

7、分层并说出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四、作业

1、完成本课有关作业。

2、背诵第四自然段。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工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课后小结

总结全文

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__,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__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渑池之会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父母对我们的爱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妈妈对我们的爱如春风,那么温柔,那么温暖;爸爸对我们的爱是秋风,能扫去我们的浮躁。爸爸妈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父母是怎样用爱引导孩子不断成长的吧!

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梳理课文内容。

2、标出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脉络层次。

生总结,汇报

生认清字形,并能一字组多词,规范书写,理解词语。

板书:主要内容:

作者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他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板书: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1—14):写“我”创作的小诗得到了母亲“精彩极了”的表扬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

第二部分(15):写几年之后,“我”意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并继续坚持写作。

第三部分(16—17):写“我”成年后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归功于父爱和母爱的共同力量。

三、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品读巴迪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巴迪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认识一样吗?速读1—14自然段,用横线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语。

得意洋洋迫不及待立刻自豪满怀信心紧张极了湿润沉重失声痛哭

板书: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

表扬与批评共存

(2)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懂此时巴迪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巴迪对两种不同的声音的认识吗?

矛盾不解困惑不知所措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父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声音,让幼小的巴迪迷惑不解。快速浏览1—14自然段,看看巴迪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2)找出文中对爸爸妈妈的动作描写,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巴迪面对母亲雨点儿般的赞扬和热烈的拥抱,他多么渴望也能得到父亲的赞扬,我们来看细节描写————

整个下午……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我实在等不及了。

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4、体会巴迪正确认识父母的评价的情感升华。

(1)默读第15自然段,思考:几年后巴迪理解父母的评价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理解“不得不承认”。

板书:长大感悟母亲鼓励,父亲严格

慈母与严父同在

(3)自由朗读第16、17自然段,思考:巴迪成年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4)体验交流

①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激的过程。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

③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对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醒。)

板书: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评价相反,但是目的相同。

四、拓展延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不同的教育方式

师:确实如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的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被父母、师长鼓励、赞扬、批评、训斥,甚至责骂的事,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你喜欢母亲这种鼓励的方式,还是父亲的这种严格要求的方式?(指名说)

五、总结全文: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学了课文,我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正是他们的爱让巴迪成为了大作家。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不同的爱。)

师:有一首诗,正说明了这一点: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六、作业:小练笔

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巴迪后来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曾经历过的爱的故事,以及你从中汲取了怎样的力量。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表扬批评共存

长大感悟:母亲鼓励,父亲严格,慈母严父同在

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感情朗读抓重点语句体会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请抢答他是谁?

他,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饿死长征途中。(老班长)

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老汉)

他,神机妙算,算天、算地、算人,三天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令妒忌他的人自叹不如。(诸葛亮)

他,勇武机智,赤手空拳打死一头大老虎。(武松)

他,有着一颗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新,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一口井”这一梦想不懈努力!(瑞恩)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刷子李。

二、解题,明确学习要求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个粉刷匠,专干粉刷这一行,姓李。)那么,如果做豆腐做得特别好的王师傅咱们可以叫他──豆腐王,张师傅泥人捏得特别好,咱们称他──泥人张,是呀,在旧天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那么,这篇课文我们的学习重点在那儿呢?

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对第一题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那么,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把你们组总结出来的“写作亮点”归结出来,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39;“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记忆: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记忆的第一阶段:作者写了刷墙时的哪几个场景?(蘸浆、摆刷、效果)记忆的第二阶段:每个场景作者是怎样表述的?(学生听读每一句话)记忆的第三阶段:把每句话连起来,力求准确,完成记忆。

四、课外延伸

《泥人张》、《快手刘》任读一篇。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同学们,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笔录了生活在市井俗间的一个个怪异人物,作者曾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在他笔下,技艺超绝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那一根鞭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的裹脚女向我们走来……,这一个个人物就如同一道道民族风景线,记录着一段历史,让我们课后一起去读读这本书吧!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2、学习透过人物的表现以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学习从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学习从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检查预习。

1、开火车朗读课文。

2、哪个自然段是讲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

1、启发谈话,提出要求。为什么说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是“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39;胜利”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课文的分段,并说说每段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次战斗的任务是什么?把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画下来。有读不懂的词句也画下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第一段。

4、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第二段,想想我军是怎样潜伏的,把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画下来,有读不懂的词句也画下来。

2、学生自学后提出自己画下来的重点词句或不懂的词句。

3、讨论第二段。

(1)“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2)战士们隐蔽得好,从哪儿可以看得出来?

六、自由朗读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1、把第一、二段中的生字组成词抄写两遍。

2、朗读后两段课文,想想“思考·练习”中的第一、二题。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7

孙悟空龙宫借宝

教材说明

〔解题〕

《孙悟空龙宫借宝》是一篇神话故事。

本文是依据《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改编的。《西游记》是16世纪我国的一部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小说描写了唐太宗时僧人玄奘取经的故事,神猴孙悟空是主角。这部小说反映了劳动人民蔑视神权、反抗压迫、坚决与自然抗争和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品质,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西游记》第三回写孙悟空拜师学艺圆满,回到花果山后,降伏各路妖怪,去东海龙宫要来兵器和金冠、金甲、云履,又去幽冥界把猴类有名者一概勾去。孙悟空这些叛逆行为触动了大天尊,派太白金星到花果山招安孙悟空。本课是根据孙悟空去东海借如意金箍棒这一段编写的。

通过对这一段故事的叙述,赞扬了孙悟空蔑视神权、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热烈追求自由的可贵精神。

课题《孙悟空龙宫借宝》,是一个主谓句,点明本文的主人公、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场所。“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光辉的形象。他是破石而出的美猴王。他大闹天宫,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怪。他善于“以暴抗暴”、知难而进,百折不回,是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龙宫”,神话传说中龙王居住的宫殿。

〔结构分析〕

本课故事是按事件发展顺序写的,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策划借宝”“借宝途中”“借到宝物”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四个老猴建议孙悟空去龙宫借宝。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孙悟空使“避水法”神功下到海底,来到龙宫。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讲孙悟空向东海龙王借到宝物如意金箍棒。这部分是本课重点,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讲述借宝的过程。文章写龙王先后命手下取来长杆大刀、九股叉、方天戟,孙悟空都嫌兵器太轻而不满意。龙王惧怕孙悟空,只好把这根如意金箍棒送给孙悟空。这一段由浅入深、由轻及重地写孙悟空4次换兵器,表现了孙悟空的神力神威。

〔语意理解〕

“我们这铁板桥下的水直通东海,大王为什么不到东海龙宫去走一趟,跟老龙王借件兵器呢?”

在《西游记》中,江河都通大海。大海中住着龙王。龙王是有鳞有须能兴云做雨、会变化的神灵,管理大海中的世界。海分东、南、北、西四海,各有龙王,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这句话是老猴向孙悟空建议到龙宫去寻找兵器,是故事的起因,由此引发出一段“龙宫借宝”的故事。

“悟空走到桥头,念动咒语,使一个避水法,‘噗’的一声,跳进水中。”

“咒语”,旧时僧、道、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西游记》中的仙神都能念咒语,施法术。“避水法”,指孙悟空用的使水回避自己的法术。这句写孙悟空去龙宫的情形,表现出他高超的法术和无畏的精神。下文中提到的“巡海夜叉”,指在海中担任巡逻警戒任务的长相丑而凶的水族士兵。

“大王,我们看这猴头不是寻常之辈。我们海里的那根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天突然霞光艳艳,瑞气腾腾,会不会是注定了该遇上这猴圣?”

“寻常”,平常。古代以8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很平常的长度。“寻常之辈”,指平常人。本文龙婆称孙悟空“不是寻常之辈”,是说孙悟空是很特异、不是平常的人。“定底的神珍铁”是一根能变化的铁棒,传说把它立在天河入海处,以镇大海,使海安定。“瑞气”,吉祥之气。这是龙婆与龙女对龙王说的话,她们认为定海神珍铁应归孙悟空所有。她们的话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以前边孙悟空三换兵器的过程为据认定孙悟空是非凡之神。第二层,从神珍铁异常的吉祥的表现,认定神珍铁的主人要出现。第三层,以前两层为根据,认定孙悟空是神珍铁的主人。这是龙婆、龙女在动员龙王让出神珍铁,进而引出下文:相看神珍铁、耍弄神珍铁、借得神珍铁。这段前提到“鳜都司”“鲅大尉”“鳝力士”“鳊提都”“鲤总兵”,都是海中的兵将,《西游记》中把大海里的各种各类水生动物,都写成龙王的兵将,也如人世间一样有官职。比如“鳜都司”,即由鳜鱼担任都司。

“老龙王和龙子龙孙吓得胆战心惊,躲闪不及,虾兵蟹将缩头缩脑,魂飞魄散。”

这句写孙悟空得到金箍如意棒后十分兴奋,尽情舞弄后龙宫上下震动。“胆战心惊”,胆在颤抖,心在惊跳,形容十分害怕。“魂飞魄散”,魂吓飞了,魄吓散了,形容非常惊恐。孙悟空公然在龙宫中,在龙王及龙子龙孙、虾兵蟹将面前尽情舞弄如意金箍棒,极大地震慑了龙宫上下,使之惊恐万状。这句极写孙悟空神威之大,充分表现了对神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蔑视与否定,尽显孙悟空无畏、自信、敢于抗争的精神。

〔写作特点〕

1.以现实为基础的神话世界,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的故事情节。

故事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都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故事的美好结局体现人民的意愿与理想。故事中的龙宫龙王,代表封建统治者,他们有权有势,欺压人民,人民便幻想一个大英雄与之抗争。孙悟空便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神力无边,勇敢无畏,能向龙王借来宝物,在龙王面前嬉戏耍弄,桀骜不驯,无拘无束,让人读后心中十分畅快。这正是现实人民所希望的。

2.人格化的神灵与动物特性的统一。

故事中的孙悟空与龙王都具有人的个性,还有超自然的神性,同时还保持着动物的本性。比如孙悟空,他是猴,又是人,又是神。他有情感,会思维,能说会道,这是“人”;他有七十二般变化,能腾云驾雾,这又是神;他活泼好动、动作灵活,偏袒猴类,这又是猴。他的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化莫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孙悟空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了解孙悟空这个聪明、勇敢的神话英雄人物的特点。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内容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着故事的发展,拟定提纲,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谈话导读,揭示课题。

教师可以《西游记》为话题,让学生介绍它的作者及故事中的人物,激发学生兴趣。

⑵揭示课题。

在学生介绍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导入本课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请学生按故事发展的顺序为每段拟一个小标题,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策划借宝、借宝途中、借到宝物。)

⑶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①默读课文,请学生概括地说一说故事的起因。

②请学生读第3自然段,动笔画一画孙悟空向龙王借了几次兵器,每次都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龙王又是怎样表现的。这样通过画、说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③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

⑷复述课文,巩固理解。

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每段的小标题进行练习。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复述课文的方法,掌握复述课文的要点。

③学生复述课文,大家评议。

3.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围绕课后练习中的讨论进行,加深学生对孙悟空的印象。

4.积累内化。

⑴把描写孙悟空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自选词语学生独立完成。

5.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可以小组同学互相检查或给要认的字注音等形式完成。

⑵书写12个生字。

①简单的字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形近字。

耍———要  端———瑞  培———赔

③注意“率”和“撩”两个字的笔顺。

率:强调上面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撩:注意右面上半部笔顺———

6.实践活动。

⑴可找来《西游记》读一读。

⑵把知道的《西游记》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资料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除《西游记》外,吴承恩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1300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取经,前后19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吴承恩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8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昨天,我们认识了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图文结合,自读课文,感知诗文内容

出示:(无题目)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自读自悟、层层深入

1、出示:一读要读通(即把诗文读准确);二读要读懂(即弄懂诗的意思,明白诗中所讲的道理);三读要读好(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二)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感悟

活动要求:

1、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质疑——解疑。

4、图文结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质疑题目,引出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给诗加题目。

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2、讨论、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使人睿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读书,不断汲取

【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这样的诗就叫“说理诗”。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游山西村》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名句活用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还举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

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生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学朱熹的《春日》。

【拓展课程时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一堂所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

2、通过练习,把左右结构的字搭配得当,书写正确、端正、匀称。

3、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正确的写字姿势

1、同学们,谁能说说正确的&39;写字姿势是什么样的?

(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2、一起做一做

二、导入新课

三、学习新课

1、出示“松”

(1)请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字左右部分在米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

(2)教师相机介绍: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应使左右两部分的长短、宽窄、高低适当,搭配合理。

2、各学习小组讨论其余的字

四、学生练习

1、学生临写,师巡视。

2、展示学生作品,指名评议。

五、巩固练习。

六、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总结。

七、了解书法文化常识:学会读帖。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10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通过反复阅读,知道徐霞客“奇”在哪里,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品词析句,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发展性目标:

1.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学习生字。

3.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徐霞客“奇”在哪里?边读边做批注。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你对阅读大地是怎样理解的?

此时你对徐霞客这位奇人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五、作业超市。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预习题纲

1、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2、朗读课文三遍。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②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③再读课文,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或语句多读一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⒈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⒉学生在文中画出。

⒊集体交流。

⒋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指导读出热情、盼望、兴奋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⒈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图片)。

⒉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⒊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

⒋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

⒌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⒈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⒉指名说说这个传说。

⒊小组内交流。

⒋集体交流。

⒌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⒍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课文。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

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

讲授法。

时间:

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的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有关的语句。

1、提示学生抓住“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八个字,找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

第一次“得”:“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失”去运动衫:“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一元四角五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第二次“得”:“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给文章划分段落:(1─8)得到→(9─18)失去→(19─27)得到

3、按照板书的提示,用你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我”买一件漂亮的运动衫,但想到了邻居老先生的一双不能再补的破鞋,决定用运动衫去换上一双新鞋送给老先生,最后老先生又送给“我”一件运动衫的事。)

二、重点读读课文中有关“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从“情节完整性”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从“表达心意、体现情谊”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还可能从“标价(4.5美元)与实付的钱(“三块钱”加“一元四角五分”)的差价中”及售货员外加“一双长腰袜子”上发现售货员被“我”退衫买鞋关心老人的行为所感动,才会以4.45美元售出鞋子还外加一双袜子。这样写,更进一步地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学生各抒己见。

1、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当“我”得知运动衫是老人用小狗换来的时候,又有何反应?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说一说当时“我”会怎么想?)

2、小结:我们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3、请你自己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1、这篇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用了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明一暗。“我”买运动衫、买鞋是明线,康威先生用小狗换运动衫是暗线,最后结尾时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2、你们说说这种表达方法有哪些好处呀?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出: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精读指导

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2、第一部分

⑴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齐读本节。

3、第二部分

⑴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⑵自读2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篇15

教学内容和教时安排:

1、第一教时: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学习理解课文的前三部分。

2、第二教时:理解课文四、五两部分,紧扣壮字,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五壮士的英勇豪迈,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崇敬之情。

3、第三教时:检查背诵情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并体会课文的详略安排。

第二教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四、五两部分,了解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迹,学习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紧扣壮字,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五壮士的壮言、壮行、壮志,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无限崇敬之情。

3、尝试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本课我设计了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__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使情感升华。

2、重视自主学习,激发主体潜能。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让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3、鼓励大胆质疑,启发合理想象。

⑴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

⑵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五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一句,我设计了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想想看,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前三部分,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相机画悬崖图;板书:接受任务、歼敌诱敌、引上绝路;涂红课题中的壮字。)

二、引导归纳学习目标:

三、自学讨论,理解课文:

㈠、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1:五壮士顶峰歼敌的场面),可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谈谈你看了录像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顶峰歼敌)

㈡课文又是怎么描述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四、五两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女同学读:

自学课文四、五两部分:

1.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在自学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自学、讨论)

检查自学情况:

1、告诉老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动?

a说说看,为什么这些语句让你深受感动?

b.自由品读,体味这些语句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c.同桌对读;师范读后让学生评点;生齐读。

d.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2、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你。

a.学生质疑。

b.学生解疑。

c.播放录像2: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场面,(重点理解词语: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选择跳崖的原因。)(师相机板书:英勇跳崖)

3、理解得真棒!五壮士用自己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的侵略者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的),正如课文结尾所说的--(生齐读最后一节)

4、是呀,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行一个庄严的队礼!(生行礼)让我们捧起书本,再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都融入我们饱含__的诵读吧!(生齐读第五部分课文,会背诵的可试着背一背。)

四、总结谈话: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人民永远怀念为国献身的英雄们!

五、课堂练笔:

请同学们照例拿出摘抄本,把本课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

六、自由作业:

学了课文,你们回去想做什么?(生自由说)

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喜欢哪项就做哪项,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1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