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1

教学目标:

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郑和航海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揭题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专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郑和。出示

郑和,明朝宦官。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洲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当时称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两年而返。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600多年前郑和远航的一幕。板书:郑和远航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监 炫 载 (读四声)缰(与“疆 僵”区别)

2.出示词语:派遣 宏大 炫耀 威胁 呼啸 咆哮 袭击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自读,指名读;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任选一个或几个造句;齐读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讨论分段。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的首次壮举,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进行介绍的?边读边作简要的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问题。

生读画后自主交流,师巡视点拨,首次:第一次 壮举:“壮”在哪里?

2.谁能概括的说一说?从哪几方面看出是“壮举”?指名回答。

学生结合1—6自然段的内容谈理解。

(郑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如: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护船的兵士等,共27000多人;200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宝船60多艘;

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10多层楼房那么高。每条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

3.为什么要有这个“壮举”?(即为什么要远航?)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指名回答。

你对郑和远航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郑和远航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这可以从6自然段看出“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

再如:郑和首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可以从课文的2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还可以从课文的4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

师在学生回答时,随机出示补充文字资料。(西方学者称:只有举世无双的特混舰队才能远航非洲;郑和舰队——集先进科技之大成;郑和舰队军事建制 整军行动优于商船;舰队规模庞大 帅舰甲板有足球场大;当代10大航海科技郑和舰队拥有2项;《郑和航海图》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哥伦布、麦哲伦只有几条船、百十名水手 百年后海上列强打破郑和神话等等。)

四、回顾全文

1.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3.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读到这几百年前激动人心的一幕幕,由衷地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查阅郑和远航相关资料;了解祖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情况。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2

一、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初读,质疑问难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二)出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

(三)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1.第一步:解诗题,说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2.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结合课后注释和占有的资料理解,交流诗句的意思,交流时先交流前两句,然后交流后两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4.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2)指名读一二句,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江枫”“渔火”,“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3)男生齐读一二句。

4)指名读三四句,学生听,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5)女生齐读三四句。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1.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2)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在闪动,大家提一提。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2、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师: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破浪远航,而张继呢,是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四、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3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4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5

一、教材分析:

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含混的,太多太多。如果真的要深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二、备课难点:

不仅难在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上--课文这一节写得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因果倒置,与史实出入很大,处理起来很困难。--说白了,酷刑是他自愿选择的,苟且偷生,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牵挂。思想斗争应该是受刑之前就开始的,生存还是毁灭?应该根源于汉朝的法律: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中明确读书目标:读出思考。

1.展示《史记》,走近司马迁:

⑴作家作品:这一本《史记》,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呈现)。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史记,走进司马迁

⑵揭示课题: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大意:(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⑴根据自测汇报读书。(组织学生互评--好的鼓励,不过关的全班学生当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强调:人总是要死的……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⑵初步尝试个性化朗读要求:呈现:读出思考--既要尊重别人的见解,更要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

①理解课题内涵:读着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发愤。

②感知整体构思:默读全文,想一想,围绕着发愤;主要写了什么事情?每一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哪几节可以合并起来?

3.探究文字韵味: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引导梳理问题: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如果作为读懂的内容汇报,就直接循着学生的思路开讲。)

(二)感受发愤的原因。

问题一: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从哪儿看出来?(学生提到哪里就学哪里)

㈠在家学渊源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发愤的条件—指导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出了文字后面的哪些东西?组织交流:

⑴龙门:

①读出感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指名读相关内容。

②读出思考:a.是啊,北望龙门,东望黄河,小小的司马迁禁不住浮想联翩:他在想什么?(成龙的理想)b.年十岁而颂古文,少负不羁之才。--再读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博闻强记,积累史料等,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少壮功夫老始成)

⑵四处游历:

①读出内容:20岁的司马迁,他会游历哪些地方?(到苏州饱览湖光山色,游离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事迹;登上会稽山,参观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到九疑山,查明了顺帝南巡治水的历史;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江淮访韩信故乡,到曲阜瞻仰孔子故居,还到邹县薛城,看了秦始皇刻石的峄山,还有孟尝君的故居。到楚汉相争的彭城,访问了当年的西楚霸王。到丰沛观看了刘邦的故居,西北的扶风,西南的巴蜀、昆明……)

②读出思考:再读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谈生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次游历,为史记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生活积累。也可以谈对司马迁的认识等。)结合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条件:

⑴引读:所以,他才有可能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生的。)

⑵探究:请注意几个数字:18年--一部史记,仅仅用掉他18年的时间吗?(体会厚积而薄发,实际上,他是用上一生去写作。)60岁--实际上没有那么大,他大约只活了四、五十岁。

㈡在临终遗言的殷殷期盼中,感受发愤的动因—

1、指导朗读:

⑴指导读好父亲的话:万般情怀言辞中。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

⑵走进司马迁的内心: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看着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⑶读出父子情深(引读):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⑷第二次引读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动因: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呈现),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18年,用的是他对父亲……这洋洋洒洒的52万字,写满着他对父亲……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三)探究发愤的过程:

问题二: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哪儿令你感动?(交流时)

1、历史材料尽量让学生去补充,补充不出来的,教师讲。)

㈠飞来横祸:--汉武帝好大喜功,经营西域告一段落,又派遣最宠爱的夫人之兄李广利做统帅,李广的孙子李陵为副将直捣单于老巢。李陵带兵五千,异常勇敢,深入敌后扎营,遇敌八万人,转战十余日,歼敌万余人。终于因为矢尽粮绝,外无援兵,内有_细,战败被俘。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愤怒,朝臣诽谤。司马迁看不过胜时朝贺败时毁,虽然自己和李陵并无接触,但是根据平时的观察,非常赏识李陵的为人:侍母孝,待友诚,轻财、谦虚、甘居人下,却时时想着报效祖国。司马迁认为他有国士之风,认为李陵被俘,生死未知,但绝不是贪生怕死,对朝廷不负责任,或许另有苦衷。再者说,他杀伤万余敌人,功过足以相当。认为李陵失败不是他的错,有可能假降,饲机回报,要武帝等等再说。汉武帝非常生气,认为他有意替李陵辩护,打击他的小舅子李广利,因而把他投入监狱。

㈡酷刑:什么样的刑罚称得上酷刑?想象一下,会受到什么样的酷刑?

⑴了解真实的历史: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然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⑵了解真实的想法:身非木石,牢中的司马迁矛盾极了,他一定在想—

㈢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39;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39;

⑴读出血溅墙头的字后意思:

①走进人物心灵:假若不选择死亡,就只能接受宫刑,成为不男不女的太监。悲愤交加中,他想血溅墙头的,仅仅是他的生命吗?(做人的尊严,积淀的信仰)

②把体会送进去读。

⑵读出初步理解:

①司马迁的想法,你懂吗?懂得了什么?

②读出自己的理解。

⑶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①让我们来听听司马迁的内心独白吧: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辱,其次是不让别人用文辞和教令来羞辱,再次是身体被捆绑受辱,再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带索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头发、颈戴铁圈受辱,再次是毁伤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受辱到顶点了。所以,古书上说: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确实是想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②读出对司马迁新的认识。

⑷读出深层理解:

①士可杀,不可辱,不是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他怎么会想到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然而,这奇耻大辱却是他自己选择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把体会送进去读。

㈣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⑴看看书上的这幅图—

①他的心就像座下的草堆一样蓬乱,挣扎着,不停地对自己说:……他仰望苍天,好像看到了冥冥中的父亲……他透过监狱的铁窗,好像看到了滚滚黄河边遥远的龙门……他还在想……引读:是啊,他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他不是神仙他不是行尸走肉,他不能心静如水。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不由得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他的汗哗哗而下,湿透了头发,湿透了衣服,他多么想……但是,他又想到……

⑵指导朗读:

①每一次主题说话,就把看图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反复练读。

②齐读第三节: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来寻找光明。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司马迁的信念--齐读。

(四)思考发愤的结果:

㈠引读最后一节: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⑴18年,和毕生不是矛盾吗?

⑵为什么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呢?

㈡引读全文,练习说话:回过头来看吧—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司马迁—听着父亲殷殷期待的临终遗言,司马迁—想着蒙受不白之冤,忍辱含垢的司马迁—就这样,他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这部—就这样,他为了这项不朽的伟业,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用写下了。

㈢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写好读书笔记:

1、再次呈现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谈谈理解。

2、推荐书目(呈现阅读片段):《史记》: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52万5600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_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司马迁》:两千多年后,有个叫高光的作家把笔伸向了司马迁,然后向世人交出了一部与《史记》的文字量几乎相等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诉人们司马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写作《史记》这部皇皇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内心世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落寞、煎熬和震颤。这是一部充满激情并令人震撼的作品。作者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历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他们在迷茫、在徘徊、在选择,同时也在自我袒露与解剖。

3、回过头来看课题。这发愤二字,究竟隐藏着那些东西?

4、你从司马迁的故事中,读出了哪些思考?指导写作读书笔记。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6

学习目标

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所学的《孙权劝学》导入

二、介绍作者

1、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读课文

1、“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3、“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情节要精彩,人物要生动,感情真实质朴。

4、你是怎样读书的?

5、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有选择,然后广泛涉猎,要有恒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忆读书(冰心)

一、多读书:自认字后……晚年(从时间上写)

涉足古今中外,读书万卷(从书的种类、数量上写)

二、读书好:写作情感知识思想品德

三、读好书:挑选、比较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9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10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会认“茬”等三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⑶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最后通过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使学生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的意识,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2.难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珍惜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齐读)

2.教师质疑:体们知道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金子,非常宝贵,但时间与金子的宝贵并不相同,人们可以用时间去赚得宝贵的金子,却无法用金子买回过去的时间。)

3.教师导人:在这个比喻中,我们深深了解了时间的宝贵性,时间一去不复返,最值得珍惜,那我们便不应该浪费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故事,看看小主人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教师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⑵按照“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佩佳如何度过天”、“佩佳知道人们在他失去的一天里都做了哪些事后,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⑶读课文,体会佩佳的心情,把自己的感悟标注在课文语句的旁边。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⑴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茬、砖”的的读音。

⑶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讲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

第二段(2~4):讲佩佳浪费了一天的时间,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

第三段(5~13):讲妈妈领佩佳去观看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佩佳这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⑶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指名反馈。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栽一棵树,读完《远处的青山》)

教师质疑:对于十岁的佩佳而言,这两项任务有难度吗?(这两项任务并不困难,只要他抓紧时间就能完成任务。)那么佩佳是怎么做的?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妈妈走后,佩佳又睡了一会儿;佩佳坐在桑树息;跑到果园里,吃一些鲜果,跟蝴蝶嬉戏。

(3)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当他再次用醒来时,太阳已经当空,他想马上开始干活儿。可他又想了想:还来得及呢!佩佳坐在一棵高大的绿阴如盖的桑树下,心想:“我先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儿吧。”

3.教师:佩佳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既没有种下一棵树,也没有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就这样他失去了一天。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4.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说说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和佩佳的一样?(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放假的时候,天天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父母交代的事情没有及时完成,被父母批评……)

5.教师:你们真诚实;都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看来,佩佳的想法和做法具有代表性。

四、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教师导读:那么,当佩佳的妈妈回来后,知道他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会用什么办法教育他呢?

2.教师指名读课文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思考:佩佳的妈妈是如何教育他的?

3.指名反馈。

(妈妈把佩佳带到刚犁过的田地上、用砖砌成的墙跟前、面包房、鹫书馆,让他看看人们在一天里劳动的成果。)

4.教师:人们在佩佳失去的一天里,做了这么多的事,他们的时间没有浪费。他们在这天里过得很充实。

5.出示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当时的心情。

⑴可佩佳什么事也没做,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⑵“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

6.指名反馈。

⑴因为佩佳什么事也没做,没有完成母亲清晨布置的任务,所以感到羞愧,怕母亲责备,不敢看母亲的眼睛。

⑵当他看到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时,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意识到自己游荡成性,不好劳动,他在浪费时间,他很后悔。

⑶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读出羞愧、后悔的情感)

7.教师引读: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那么,你们也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吗?说说你对“失去的一天”的理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是无法用任何东西交换来的。你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一分一秒地从你身边溜走,叫你无可奈何,一事无成,而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珍惜时间重于一切,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力量,时间就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一个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能总是无所事事、不在乎身边悄悄溜走的时间而虚度一生。)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时间是那么的珍贵,我们就要珍惜每一天。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看看人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3.教师:你们搜集得很好,你们及时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已经珍惜了这一天的时间。

六、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课文。

2.教师总结:在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中也说得好,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吧!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2.看拼音,写词语。

xīxìxiūkuìyánsùshènzhìlǜyīnrúɡàiyóushǒuhàoxián

()()()()()()

3.把句子写具体。

⑴妈妈批评了佩佳。

⑵公园里鲜花盛开。

⑶湖面飘着落叶。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11

教学目标

1.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思,深刻领会词句的意思。学会“推敲”词语的方法。

2. 学会11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个词语。

3. 能理解课文的思路,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

4. 能辨析反问句和设问句,进一步了解设问句的作用。

5. 感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忘革命先烈的斗争业绩。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江姐高贵品质的表达方法。

难点: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和有关词语。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 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那些值得我们敬仰、怀念、纪念和永远不忘的优秀人物、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

2. 初读课文。

(1) 听录音读课文。

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看出来?

(2) 讨论上面的问题。(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

(3) 简介江姐的情况。出示人物照片、全家照片。

(4) 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 检查自学情况。

(1) 多音字组词。

解(jiě jiè) 强(qiáng qiǎng jiàng )

(2) 注意下面的字的正确书写。

万籁俱寂 匪首

(3) 理解词语的意思。

令人心悸 万籁俱寂 懦夫

4.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课文反映了江姐怎样的崇高品质?这些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的?

(a.江姐奉命去农村工作,遭受丈夫被叛徒杀害的打击,她强忍悲痛,留在丈夫工作的地方工作。B。江姐经受了一夜的残酷折磨,坚贞不屈。)

(2)根据课文内容的改变,给课文分段。

-1-

5. 布置作业 。

(1) 指导完成作业 本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细读课文第一、二、三大段,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2. 理解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江姐的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

(1) 读准下面的字:倔强 解送 屏息

(2) 解释下面的词语:万籁俱寂 令人心悸 通夜未眠

2. 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听录音,思考:江姐被捕前哪些表现特别感人?

(2) 自由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中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全班交流。

要点:

a. 江姐暂时与丈夫断绝通讯联系。

b. 江姐奉命去奉节跟丈夫联系。

c. 江姐得知丈夫牺牲。

d. 江姐强忍悲痛,离开奉节。

e. 江姐留在丈夫工作过的地方工作,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

(3)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划出体现江姐不顾个人安危,强忍悲痛的坚强意志。讨论交流,理解重点词句。

A. 她抬起头,强压住内心的悲愤……踏着泥泞的路走了。

B. 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的吐出了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

(参考课后习题)

(4) 小结:这两句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3. 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三段。

(1) 自学课文,思考:这一夜江姐怎样经受残酷折磨的?

(2) 理清课文内容后分层。(提审——受审——回牢房)

(3) “提审”与第三段哪句话连接?(“这天夜里带她出去,看来也不会例外。”)

(4) 敌人带江姐去干什么?(出示女牢房、刑具的图片)

在敌人的毒刑拷打面前,江姐坚贞不屈,表现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有感情地读课文。

(5) 概括段意。

4. 布置作业 。

(1) 完成作业 本上第4、5(1)、(2)题。

(2) 读课文。

-2-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细读课文第四段,总结课文。

2. 理清课文地层次,懂得插叙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自学课文,思考:难友们从江姐的英雄行为中受到了怎样的鼓舞?江姐又是怎样对待同志们的关怀和慰问的?

(2) 理解重点句。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

用“钢铁铸成的”跟“竹子做的”做比较,为了说明什么?

完成作业 本第5题的第3小题。

2. 总结课文。

(1) 课文第一、三段主要记叙了什么?(江姐经受一夜折磨的经过。)

(2) 第二段主要记叙了什么?能不能把这一段插叙去掉?(第二段的插叙给江姐的英雄事迹做了必要的补充和铺垫,把事情的起因交待清楚了。)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写江姐在刑讯室里坚贞不屈的那部分和难友们给江姐写的致敬信。

4.布置作业 。

(1) 完成作业 本上的练习。

(2) 背诵难友们给江姐的信。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2.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3.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

难点: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故事《草船借箭》

教学过程

七、激趣导入

(出示故事《草船借箭》)同学们,谁能给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呢?(学生看故事,自由发言)对比一下原来的故事内容和你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己讲的比原来的内容短)那么故事的情节完整吗?(完整)你们能听清楚来龙去脉吗?(能)像刚刚同学们这种用概括的语言来讲故事的&39;方式,我们就称为缩写。(板书:缩写)但是,口头表述的和我们书面表达的,还是有区别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如何缩写故事。(板书:缩写故事)

八、启发思路

1.理解什么是“摘录和删减”(判断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不要改变故事的原意)

2.理解什么是“改写和概括”(把长句子缩为短句子,把几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简洁)

3.结合实例,理解概念

齐读《猎人海力布》1-4自然段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改写,哪些句子是概括。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删减: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改写)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要送给海力布许多珍宝。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概括)

4.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什么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故事的引入部分一般可以删去,故事的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必须保留)

5.习作指导

以《猎人海力布》5-6自然段为例,进行讲解:

来到龙宫,老龙王十分感激海力布救了小白蛇,要重重地酬谢他。老龙王把他领进宝库,让他自己挑选珍宝,爱什么就拿什么。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龙王低头想了一会儿,就把嘴里含的宝石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

海力布临走的时候,小白蛇跟了出来,再三叮嘱他说:“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1.齐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可以删减?(“敬爱的猎人,您要记住,动物说的什么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如果说了,您马上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了!”)

2.哪些地方需要改写?(海力布什么珍宝也没拿,他对龙王说:“如果您真想给我点儿东西作纪念,请把您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送给我吧。”)要怎么改?(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

3.剩下的内容要用什么方式缩写?(概括)

4.结合上面删减和改写的内容,概括这两个自然段。

(海力布来到龙宫,龙王想送他珍宝表示感谢,海力布什么也没拿,只是要了龙王嘴里的宝石,龙王稍加思索后就给他了。临走时,小白蛇再三叮嘱海力布不要忘记刚才它说过的话,海力布谢过小白蛇便回家了。)

5.除了把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之外,还要注意两点:1.不能改变故事的原意;2.改写之后的语言必须通顺。

九、学生交流并练习概括其他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十、习作点评

选择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最好有优秀作品和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学生对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五、小结

总而言之,缩写故事就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也就是说,缩写不允许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甚至连人称也不能变。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保持原文人物的基本特点。

第一,要按缩写的要求将原文的篇幅缩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写语句,或者把有些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

第二,要衔接自然,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具体语境体会文中重点词语与句子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一边读一边展开联想,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课文。

情意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激发学生将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志、强国之能。

教学重点:带着热爱与崇敬的感情朗读献辞,注意读好排比句与长句子。

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说说:“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这句话的含义。

第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你们一般会在哪些地方看到五星红旗?知道什么时候会升旗?

2、一面旗帜,就是一个时代的印证;一面旗帜,就是一段永垂不朽的历史。

3、每到周一的时候,我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操场举行升旗仪式,听到庄严的国歌奏响,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带着热爱和尊敬的感情。

2、把你印象深的段落多读几遍。

三、学习课文。

学习方式:小组朗读竞赛。

1、师指导。

(1)引导读第2节。

(2)师生配合朗读,体会排比句的运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

(3)男、女生感情练读。

2、重点反馈以下段落,引导学生朗读出充沛的情感。

(1)、您在广阔的蓝天之上,蜿蜒的长城为您作画,奔腾的长江为您谱曲……

①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尽览祖国大好河山:长城的壮丽,长江的雄浑,还有黄河的奔腾不息,黄山的气象万千……

当我们想到黄山、黄河、长江、长城就不能不想到五星红旗在我们心中无以替代的神圣地位和崇高信仰!

②师生共同朗读,读出语气连贯和激情

(2)在珠穆朗玛……壮志凌云的豪气

在奥运会……崛起

在茫茫的太空……广阔的生命力

①启发想象:A、登顶成功时,科学工作者对着亘古不变的雪山大声呼唤——(我们来了,我们成功了)

B、奥运会上勇夺金牌,运动员眼里能动着喜悦的泪花,他们在说()

C、神州六号发射成功,他们无比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

②朗读体会:

③启发:还有哪些情景令人欣喜和激动呢?

(3)升起……希望之旗,升起……强盛之旗,升起……灵魂之旗,升起……兴旺发达之旗。

第二课时

一、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朗读孙楠演唱的《红旗飘飘》

3、讨论:歌中有一句: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说说你的理解。

指导:例如申奥成功,神六飞天,登顶成功,南极科普,袁隆平中国水稻之父,王军霞披着红旗跑完马拉松,姚明,刘翔……

二、作业拓展

1、积宝:抄你喜欢的段落。(《红旗飘飘》、、)

2、启智:

冯骥才的《旗子与国旗》的阅读训练。

3、怡情。

请你朗读《我爱你,中国》、《乡音乡情》并学着动用排比句式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向五星红旗敬礼 在珠穆朗玛之巅

在奥运赛场上

在茫茫太空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1、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篇15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解题读题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这节课里,我们要一起来歌颂一个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一个生命短暂而又永生的人,他曾经写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谁呢?他就是“雷锋”!(相机板书:雷锋)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出这个名字吧!

(全班齐——“雷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颂雷锋的诗——《雷锋之歌》(相机板书:之歌)出示课件①(6、雷锋之歌)

引导学生读题。

二、 预习反馈,整体感悟

1、师真情范读课文

诗人是怎样歌颂雷锋吗?他为什么要歌颂雷锋?听老师阅读本诗,注意老师朗读时的情感、节奏和语气。

2、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自由地有感情地反复练读全诗,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悟,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赞美和歌颂了雷锋年轻、短暂而光辉、伟大的一生,颂扬了雷锋忠于党,一心为人民的精神,这样的概括依学生的回答而相机引导,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

三、 品读诗歌,体悟感情

1、学习1、2节

(1) 指名朗读1、2节,其他同学思考;“唱”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

引导学生体会:“唱”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歌颂,赞美之意。

(2) 通过教师的简要讲解使学生明白“无数功勋”指的是雷锋所做的不计其数的好事,贡献之大,可比将军;“不朽诗文”指他所写的《雷锋日记》流传广泛,里面所表现出的精神永存;“一滴小小的春雨”喻示雷锋的平凡,“渗透”表现其精神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

(3)此时此刻,你的心中升腾起一种怎样的感情?

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赞颂和崇敬之情。

2、 学习3——6节

(1) 指名朗读第3节。

引导学生谈体会,相机抓住“亿万”“二十二岁”之间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体会雷锋生命短暂而影响巨大,感悟这个问句的语气不仅是疑问的,还包含感叹和崇敬。

齐读本节。

(2) 教师范读第3节过渡,“答案就在后面的诗句中。” ,直指本诗的重点节。

(3) 自由读第4节,边读边想,找找答案。

①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读着读着,你发现雷锋成了(一滴水),成了(刚展翅的鸟),成了(才点亮的的灯),成了(刚敲响的鼓)。

思考:作者把雷锋比作“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让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雷锋的一生是年轻而短暂的,特别能从“刚”“才”“刚”体会到。

②过渡:作者把雷锋比作了这么多的事物,哪个比喻最能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雷锋的精神?

引导学生交流:先读读诗句,再结合自己搜集的雷锋故事来谈谈体会,教师相机提炼出雷锋忠于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相机出示课件②,帮助学生感受雷锋的精神品质。

③教师小结:作者精心选用一组相关联的美好事物,赞扬了雷锋忠于党,一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比喻生动传神,让我们阅读更有味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美妙。诗歌的美还表现在节奏上,请同学们练习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④ 练习朗读第4节,指名读(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评读。

师提议师生配合读。

出示课件③

⑤引导仿写句子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就是这样一段短暂的人生,却将自己所有的光和热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诗人用“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来赞美他,我们用什么来赞美他呢?

出示课件④ 学生仿写交流,有感情地读读。

(4)学习5、6节

① “啊,雷锋!”此时,作者才点明歌颂的对象,“啊,雷锋”是情不自禁的热情宣泄,同学们,让我们想象雷锋此时就站在我们面前,谁来向他读出自己的赞美。

指名读第5节,引导学生从4个“你不为自己”体会雷锋一心为人民,一心为公,不争名利,不谋私利。

② “啊,雷锋!”作者再一次发出心底的呐喊,情感喷涌而出,谁来读读第6节?

指名读第6节,引导学生注意此节诗与上节诗表达形式上的变化,4个“你”后面都加了逗号,停顿时积蓄感情,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心中更加浓烈的感情。

指导朗读。

3、学习第7节

过渡:雷锋一生虽然短暂,精神却永存;雷锋无私奉献,有着壮丽人生,雷锋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可他的精神却能够永垂不朽,永放光芒!谁来读读第7节?

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在这里,普通的职务与高尚的人格再次形成反差,高度地赞扬了雷锋精神将穿越时空,永垂不朽,永放光芒!

四、拓展,总结课文

1、出示课件⑤《雷锋日记》中的精彩片段,生读后谈感受。

2、总结:任何社会都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雷锋精神包含着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信念。他的生命价值就在于把自己的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机出示课件⑥:毛主席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号召我们学习他忠于党,为人民服务,一心为公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五、课外作业

出示课件⑦

1、仿写本诗的5——6小节,表现雷锋的一心为公和平凡人生里的伟大精神.

2、摘抄<<雷锋日记>>中的精彩句段,并加以品析。

板书设计:

6、 雷锋之歌 忠于党

为人民服务  一心为公

1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