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编写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怎么写好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方便大家学习。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人们从鹰的活动中能得到不少信息。

2、能认真听录音,按提供的要点记住录音的主要内容,能选用提供的词语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指导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揭示课题。

(二)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明确本次听说训练的`要求。

1、集中注意力听录音,边听边记边思考。

2、能根据提供的要点和词语记住主要内容并说一说。

(三)

进行听说训练。

1)、第一遍听录音,回答课后两个思考题。

交给听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可以把重要的词语记在书上。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第2题中的思考题。

听录音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第3题中录音的要点,看看那位同学答得完整,再把这两个思考题完整地说一说。

2、第二边听录音,要求学生能按课后第三题提供的要点记住录音的主要内容。

听之前,指导学生读读课文第三题的要求和提供的要点。

听录音后,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根据要点回忆录音的主要内容,然后逐条进行复述。

3、指导学生选用提供的词语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读课后第4题中的词语,根据第三题中的要点把这些词语按内容进行分类。

讲第一个要点的:盘旋、飞翔

讲第二个要点的: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头大的冰雹、劈头盖脸;月亮高挂、清风阵阵、长鸣。

指导学生选用提供的词语,选择录音中的一个要点说说。

选用提供的词语,把3个要点连起来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四)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盘旋、飞翔

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头大的冰雹、劈头盖脸;月亮高挂、清风阵阵、长鸣。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2

教材分析

1.PEP英语五年级阶段强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2.在新学期的开始,有些科目的老师换了新老师,本节课正好设计为学习描述人物体貌特征和个性的语言,既有实际的意义,又可以学习新的表达方式。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我校五年级学生。经过二年多的英语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听懂教师的课堂用语,能简单的描述图片内容,能看图片完成听力,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具备小组讨论交流的能力。但学生英语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综合运用语言谈论所学话题的能力,需在教师的引领下突破这一难点。

就本课而言,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有关各科教师称呼的词汇,如artteacher,scienceteacher,Englishteacher,mathteacher,Chineseteacher等.关于人物的描述:He’s…,She’s…,学生并不陌生,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新的话题情景中复现、巩固和运用。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Who’syourmathteacher?MrZhao.What’shelike?Heisthinandshort.He’sverykind.

2.能听懂Let’stry部分的录音内容,完成正确选择图片的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Who’syourmathteacher?MrZhao.What’shelike?Heisthinandshort.He’sverykind.

2.Let’stry部分在学生用书中第一次出现,但难度不大。学生即使不能听懂句子含义,只要明白关键词语的意思也能找到正确答案。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电子白板的操作、探究、对边、交流,经历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课件、平行四边形模型、剪刀、初步探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渗透转化。

1.课前通过同学们的谈话,轻松引入主题。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七巧板吗?

2.播放制作七巧板的视频。

3.出示一组图形,学生观察,数方格算出面积。拉开幕布,学生们看到露出一点点的图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都跃跃欲试,学生动手逐个拖拽出想拖里面的美丽图案。在学时汇报平移的方法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拖动图片平移的功能,直接在屏幕上操作演示,感知割补、平移,转化等学习方法。导出视频,拖动、平移等功能。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电子白板导出两个花坛,比一比,哪个大?

2.揭示课题。学生比一比,猜想这两个花坛的面积大小。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导出两个花坛的课件。

三、对手操作,探究方法。

1.利用数方格,初步探究

2.出示“初步探究学习卡”同桌交流一下填法,汇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图形的面积,是学生熟悉的、直观计量面积的方法。同时呈现这两个图形,暗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导出“初步探究学习卡”

四、白板演示,验证猜想。

1.探索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图形。

2.观察拼出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在班内交流操作,重点演示两种转发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那么面积公式就是s=ah利用白板的拖动功能,根据学生反馈的转发方式,随机演示。白板演示、突出拖动、旋转等功能。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例1

2.课件出示十九第1、2题。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指名板书。通过练习加深面积公式的理解应用。导出课件

六、课堂小结,反思回顾。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配乐磁带、课文插图、文本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曲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出示自己指导,感悟文章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4、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查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1、直接描写“流水”(第一自然段):

⑴小溪潺潺柳枝婀娜波光粼粼(描写景物)

⑵小鸟站在它的腰上……(拟人)

2、直接描写“人家”(第五、六自然段):

⑴我的家→(舒适温馨)描写、介绍

⑵村民生活→(恬淡闲适)概括介绍

3、间接描写有趣的往事:

⑴抓鱼、虾、蟹

⑵丢野花

⑶摘茶叶

⑷赏野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积累延伸

1、积累语言:

⑴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等词语。

⑵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并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作文,或者学唱“家乡曲”、学跳“家乡舞”、学烧“家乡菜”等,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五、整体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

1、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不仅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如……;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学生看板书回答)。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当堂训练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自由拟题,练写片段。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6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习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 或 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 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 ,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 ,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 ,10×10=100(户)

师: 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近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 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习。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 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 “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习。)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习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7

【教学内容】《桂花雨》

【教材分析】

《桂花雨》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桂花雨是一种比喻,当桂花从桂花树上被摇下来,花雨缤纷,飘坠如雨丝,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快乐的镜头。同时这个“雨”字也似乎为全文笼罩上了一层如雨丝般连绵不断的淡淡的思绪。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为什么摇桂花,接着追忆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和“花雨美”的怀念,表达了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摇桂花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二课《桂花雨》(板书课题)

2、出示词语、诗句,读一读(引导竖着读)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竖排写什么?第二呢?(相机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4、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过渡:“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神原是月中来”这是古人赞颂桂花香的诗句,上节课我们在课文里也找到了许多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谁来读:

2、课件出示重点句:(齐读)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用上左边一排的词语、句子或结合你平时的积累完成填空:

桂花真香啊!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一)品赏摇花乐

A、品味“我”的“摇花乐”

1、过渡:浓郁的桂花香让琦君魂牵梦萦,可令她最开心最快乐的还是那童年的摇花乐。今天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来品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2、交流反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A、学生读了之后谈感受:急切的心情

B、指导朗读:给“缠”配上动作、神情、声音,想象怎么“缠”,体会小琦君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指导读出语气,读好“嘛”和“!”

C、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谁来缠缠母亲,读读这句话?

(2)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学生读后交流:感叹号一般是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此时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可以想像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快乐。

B、指导朗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吧,让我们一起抱着桂花树,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把你内心的快乐都喊出来!

课件出示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3)、带着快乐美好的感觉齐读:“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好香的雨呀!”

B、体会妈妈爸爸的“摇花乐”

1、过渡: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之乐,对于她的母亲和父亲来说,这份快乐又体现在哪儿呢?

2、引读:课件出示句子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对于母亲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生活之乐。对于父亲来说,摇桂花是一种丰收之乐。

(二)学生回味香,品味“乐”

过渡:桂花摇落以后,我们的快乐还在吗?

学习第四自然段:默读,体会我们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中的“乐”。

2、课件相继出示这两句话:(1)(2)两句话

对比着读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桂花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三)品悟思乡情

1、后来,作者一家移居台湾,从此离开了家乡。以后每次从外地回家时,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不是)

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用心读读母亲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想一想)

(母亲对家长旧宅院里的金桂是有感情的,所以会觉得故乡的金桂最香。在母亲眼里多了一份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2、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情感世界,一起满怀深情的读一读:可是……

3、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想起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3、师生合作完成说话训练:

假如我说: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一定会说:

4、小结: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水是故乡的甜,人是故乡的亲。(引读)所以母亲常常说:

(四)总结课文

1、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母亲难忘,我亦难忘。出示:☆每当……(师读)

2、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情感。爱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这场桂花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给我们带来的甜美!放音乐,自由读《桂花雨》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自编题目考考你的小伙伴。

2、老师呢,被《桂花雨》感动着,涂鸦了一首儿歌,愿意读一读吗?(出示)儿歌

3、琦君有“摇花乐”、“桂花雨”,你们呢,有什么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事呢?和小伙伴互相交流,也可以试着写下来,珍藏在你的记忆里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8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教学目标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⑴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⑵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⑶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⑴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⑵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⑶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把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⑴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⑵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⑶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⑷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⑸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次,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萧华,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亲身经历长征。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词,全班交流

三、学习课文

㈠思考问题:

1、歌词主要讲了哪两个内容?哪句话最能概括全诗的含义?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品读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师点拨:红军拥有广大百姓的支持,得民心,这也是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段谁愿意读?

师注意点拨第二层的含义: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__、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__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你能将你对毛主席、对红军的赞叹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出奇兵

重飞渡

逼昆明

袭金沙

第二教时过雪山草地

一、 交流导入:

师:同学们,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险的一段,经历过长征的将士曾写道: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听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啊,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二、品读歌词

师:哪写句子最能体现环境的艰险?

“雪皑皑……炊断粮”谁能把你脑海中感受到的情景读出来?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雪山真的会低下头吗?为什么这样写?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师点拨:假如你就是长征路上的一名战士,在雪山上艰难跋涉着,你清楚地知道: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你连续行军作战好几个昼夜,缺少衣食,无比困乏,你的许多战友已经倒在了雪山草地上,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几句吗?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硬

高原寒、炊断粮坚

高于天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单词can的运用。

(2)学会听、说、读单词:run、jump、ride、fast、high、far。

(3)语言技能目标:能运用句型Canyou…?Yes,Ican/No,Ican’t.询问他人进行日常的交际。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句型Canyou+动词+副词?使学生能够询问他人的情况,并运用句型Yes,Ican/No,Ican’t.进行回答。

3、情感目标。

采用多种活动途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本能听懂、会读、会说、会抄写单词:can、can’t、run、jump、ride、fast、high、far。

2、基本能听懂、会读、会说句型:“Canyou+动词+副词?”及其回答“

Yes,Ican/No,Ican’t.”。

3、You/Sam/can/can’t.+动词+副词”句型的用法。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养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条理性,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15、8、200、87、65、164、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揭示课题)

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交流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整理认识。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探索: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察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3)全班交流。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索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如果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现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2)集体交流。

教师说一个数。如342,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5、巩固提高。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__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__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14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五年级教案反思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把握文脉,体会母亲对儿子质朴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从而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进入情境,诵读文本,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当代作家孙友田写的一篇散文——《月光启蒙》。

2、请一位同学读课题。你们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过渡:母亲是怎么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大段

1、(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童年夏夜图。请仔细地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文哪句话描写了这篱笆小院的景色?

(出示语段):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句中那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在炎热的夏天,置身于这月色笼罩的篱笆小院,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那还等什么,带着这种愉悦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3、作者喜爱童年的夏夜仅仅是因为可以享受这份清凉吗?

4、这就是母亲吟唱的动听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要说说为什么喜欢。

5、文中那段话说明我非常喜欢听母亲唱歌谣呢?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来听听这令人心醉的吟唱,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品品那醉人的芬芳。

6、母亲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呢?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黄河曾经流经作者的家乡,后来改道了,留下的旧河道有大量的泥沙沉积,不适合庄稼生长。可是贫穷的生活却泯灭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苦中作乐,张口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谣。这一首首歌谣就这样流传下来。你能说说这两个“长”字的不同含义吗?

在这个歌谣蓬勃生长的地方——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痛心豁然开朗。

能找出句中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在月光下,母亲用歌谣使混沌无知的我变得豁然开朗,所以课题叫作——指课题:月光启蒙。

三、品读课文第二大段

1、母亲是那样的爱我,唱完了歌谣,又给我讲起了好听的故事。随着母亲的讲述,我们一会儿飞向月宫,一会儿又去往天河,沉醉在神话的世界里。请大家默读第6自然段,看看文中哪句话表明母亲已经沉醉其中了。

(出示)

句五: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在我眼里,母亲是那样的善良可亲,纯洁美好。试着读一读,读出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2、不一会儿,母亲回过神来,她又给我唱起了有趣的童谣

(出示):句六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带着读读,你觉得哪首最有趣?选三个同学,比比谁读得。

3、童谣唱完了,母子俩的对话仍在继续。

师生分角色读读10至13自然段。

母亲真觉得我笨吗?

四、品读课文第三大段

1、伴着那些歌谣童谣、谜语故事,我一天天长大,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在煤矿工作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反映煤矿生活的诗歌,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了的专业作家。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如果没有母亲月下的陪伴,不辞辛苦地吟唱,我还能成为一个的专业作家吗?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如果此时这位母亲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呢?

如果没有母亲的月下启蒙,我或许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满怀感激再来读读这段话。

2、播放歌谣:月光下,母亲歌谣声声,像一粒粒种子撒进了我幼小的心田,激起了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童年夏夜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情景就这样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

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