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教学指导。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吗?这里为大家分享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快来学习吧!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

糟糕启迪搂住自豪

誊写位置公司奇妙

出版慈祥歧途谨慎腼腆

1、指名读。

2、小老师读。

3、自由读,想想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一个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如果将课文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该怎样分?

过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者童年的故事这部分。

四、品词品句,体会情感

(一)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1??14自然段,边读边想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和父亲的表现是怎样的?分别用和~~~划出来;听了父母亲的评价,“我”的表现各是怎样?分别用()和〔〕划出来。

1、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我的表现又是怎样?

2、谈体会。

3、指导朗读

4、师:听了母亲的赞扬,巴迪的确既腼腆又得意扬扬,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巴迪有点骄傲呢?

5、创设情景,师生合作读。

(二)父亲终于回来啦,父亲是怎样评价巴迪写的诗呢?巴迪有什么表现呢?

1、汇报,谈体会

2、指导朗读

(三)同学们,同是一首诗,母亲认为“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认为“糟糕透了”的原因是什么?

1、汇报

2、创设情景,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四)发挥想象,进行写的训练: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亲一致称赞我写的诗精彩极了,结果会怎样?如果父母亲一致批评我写的诗糟糕透了,结果又会怎样?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把你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

板书: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表批

扬评

母亲父亲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13课,我们了解了一位非常有趣的动物朋友——猫,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活泼淘气)作者运用具体事例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松鼠》。(板书课题)

二、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敏捷嵌搽茸蹦藓蔽榛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敏捷光滑遮蔽榛子储藏缝隙橡树栗树扒开嵌着

苔藓毛茸茸搽过油连蹦带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熟练的地方反复读几遍。)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篇文章写了松鼠哪几方面的内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四、朗读课文,品读课文。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3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通过《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个实践活动,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培养了我们的能力,我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也做了很多调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保存和处理这些信息呢?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搜集的信息、资料等,用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课题)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研读研究报告,领悟写作要点。

1.认真研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思考:怎样撰写研究报告?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归纳:

(1)《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

(2)研究报告首先要有一个标题。

(3)要写出研究的目的。

(4)要写清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

(5)要把研究结果整理出来。

(6)要对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

(7)研究性报告有多种形式,但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等内容是不可缺少的。

三、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1.根据前一阶段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

(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

(2)我们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3)我们有哪些资料?可以怎样表达?

(4)我们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

2.课堂交流讨论结果,相互借鉴启发。

3.取长补短,进一步讨论。

四、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组内执笔的同学。

2.一边讨论一边拟写初稿。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4

《与象共舞》是我1995年去泰国访问回来后写的一篇散文。

泰国是一个风情浓郁的热带国家,树林茂密,海滩逶迤,有很多在中国看不到的花草树木。然而泰国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的大象。在这个国家,大象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大象为人类劳作,为人类表演,它们体形庞大,力大无穷,却平静温和,是沉默无声的一群。

在中国,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动物园里才能看到大象,而在泰国,到处可以看到大象,大象和人类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令我惊叹,也让我感动。在泰国看过一次大象表演,那种场面,可以说是匪夷所思。大象的聪明和灵巧,出乎人们的想象,它们似乎能听懂所有人类的语言,能体会到人类的一切心思,巨大粗犷的躯体中,蕴藏着细腻温厚的情感。最令人难忘的是表演的尾声,无数观众涌入场内,和一群大象一起舞蹈,没有规定的动作,人和大象都尽情舞动着肢体,表达内心的欢跃和激动,这是天地问难得的奇观。尽管是在一个表演的场所,但人和大象发出的欢呼均发自内心,是美妙的天籁之声。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在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泰国,我还看过人和鳄鱼的共同表演,但那种气氛和情景,给人的感觉紧张而惊险,是不太自然的。鳄鱼很勉强地配合着人类做各种动作,带有强迫性。鳄鱼的形象很可怕,让它们参与人的表演,实在不自然。一条巨鳄张开血盆大口,让一个人把脑袋伸进它的口中,无数观众发出惊悸的喊叫。这样的表演,当然很不容易,但我实在不喜欢。这和大象的表演完全是两种不同气氛,大象和人类的合作是那样自然和谐,仿佛原本就是互相了解的亲密朋友,是天作之合。而鳄鱼的表演,感觉却是不自然的。

在泰国,人和大象的亲密共处,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到底怎样才是最合理的?有些动物,只属于大自然,它们无法和人类在相同的环境中共处,如那些草原丛林中孤独的猛兽,那些永远也无法被人类豢养的山林动物,中国的藏羚羊也属于此类。人类应该做的,便是让它们自由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保护它们不被少数唯利是图的偷猎者伤害,让它们能够生存繁衍。而那些可能和人类共同生活的动物,人类又该如何来善待它们,让它们活得快乐自在,活得有属于它们的尊严呢?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使我看到了这种人和动物共同生活的理想状态。

但是,我也看到了不和谐。

在离开泰国的前一天,去一家旅游品商店购物,一个能说会道的华人售货员向我推荐一种价格昂贵的皮包,他说:“这是用大象皮做的包,很贵重的,只有在泰国才有卖。”见识了大象和人类的美好关系,却在商店看到用象皮做的包,很意外。我不知道这在泰国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这件事在我的心头留下了阴影,使我的思考变得有些沉重。回国后,写了《与象共舞》,描绘了我在泰国与大象有关的种种见闻。其中既有那些欢乐动人场面的描绘,也有我的忧虑。我写了商店里的那个象皮包。

这篇散文被选人教材,我没有想到,当然很高兴。人和自然的关系,和动物的关系,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增添这类内容很有意义。这篇文章被选为教材时,编者对文章做了一些删节,譬如那个象皮包。做类似删节,我想还是有道理的,这样,文章的主题比较清晰,很集中地展现了人和大象的亲密关系。但愿我的这些文字,能使学生们体会到我在泰国感受到的那种惊喜。

作家简介: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崇明县人,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出版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六十余部,有四卷本《赵丽宏自选集》行世。散文集《诗魂》获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散文《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主持人语:

赵丽宏先生是新时期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涉及山水天籁、花鸟虫鱼、艺术人生,散文风格厚重真诚、恬淡质朴。作者曾说:“我的文字浸透着我的悲欢忧愤,写这些文字的目的不再是藏在日记本中自我欣赏,顾影自怜,我想把我在这个世界上体验到的种种感受真实地告诉人们,以激发人们对生活和美的渴望。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应该给人的精神以安慰,使人摆脱颓丧和懈怠,产生高尚的激qing,使人追求向往美丽辽阔的人生。

这一切,只有通过作家真诚的表述和富有个性的创造来实现。”

《与象共舞》是他众多游记散文中的一篇。作者的游记散文并非异域猎奇,而是充盈着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注。在泰国,大象和人类的关系是和谐的,这种和谐并非是人类在刻意地保护大象,而是大象已经融人了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邻居一样。象的庞大体形和温顺性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人们并不怕它们,仿佛和大象心灵相通。这样的“与象共舞”当然有人类训练的原因,但何尝不是人与大象和谐共处的结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阅读提示中的“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赵丽宏的散文语言是精炼与流畅、朴素与华美、清新与凝重的统一,在本文中语言以朴实自然为主,对学生而言很有模仿之处。教师可以从游记的写法切人,看看作者围绕人与大象这个话题,撷取了哪几个方面来写,又是如何呈现得有声有色的。在小学高年级,对这类文章的写作要求理应高一些了。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我的长生果》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文章情真意切,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做批注。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恰当的词语。

积累: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我的长生果

书——————————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读书经历——————————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作心得——————————别出心裁、真情实感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6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1人,男生34人,女生27人,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较均衡,大部分孩子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但有部分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应付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孩子的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还是不够理想,有待加强训练,努力提高。从上个学期末的考试来看,达A率较低,及格率92%,整体成绩不够理想,落后面较大,各个方面都要加强,争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进步,语文能力均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阅读课文27篇,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各单元主题分别为: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课文后的作业题除朗读、临写等常规训练外,还有常用词语的训练(比较近义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局部仿写练习。另外,本册向学生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落到实处。

习作7课,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综合练习7个,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与本单元课文有一定联系,但更大程度上带有举例性质,因此,既要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又要防止拔高要求,过度延伸。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多种活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准确认读221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14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文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合适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先学后教”的理念。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五、学困生转化: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平衡发展,因而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学习之初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在智育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有的甚至处于滞后的状态等。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去转化后进生:1、在课堂上多关注后进生。2、在课后多关心后进生。3、热爱差生,尊重和信任他们,提高学习兴趣。4、开展帮扶活动,共同进步。5、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协助等。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7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努力做到心中有他人。

知识要求:

学习生字、新词;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能力要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具准备:

常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学习一篇历史故事《西门豹》,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民间故事,题目是《猎人海力布》

解释什么是民间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1、会认读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

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

3、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讲了一件完整的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从哪到哪讲了一件完整的事?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品味词句,学习品质

1、请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

2、思考下面问题,从文中找到答案,想想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海力布为什么只要龙王嘴里的宝石?

海力布知道说出鸟儿的话会变成石头,为什么还要说?画出在灾难来临前描写海力布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从中看出海力布有什么好品质?自由发言

3、海力布能这样做,是一时冲动吗?他平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找出来读读,说说。

六、谈体会

七、复述课文内容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8

一、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初读,质疑问难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二)出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

(三)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1.第一步:解诗题,说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2.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结合课后注释和占有的资料理解,交流诗句的意思,交流时先交流前两句,然后交流后两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4.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2)指名读一二句,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江枫”“渔火”,“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3)男生齐读一二句。

4)指名读三四句,学生听,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5)女生齐读三四句。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1.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2)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在闪动,大家提一提。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2、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师: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破浪远航,而张继呢,是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四、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9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设想与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计算机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还记得偷铃人的愚蠢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板书: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1)多音字:

好hǎo()发fā()还huan()

hào()fà()hai()

(2)辩字义:

牖:you窗户。窥:kui偷看。凿:zao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师范读。找出课文里描写叶公处处喜欢龙的句子读一读,当真龙来了,他的表现又是怎样?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读,分角色读。

4、指导背诵。

5、揭示寓意:这则寓言是比喻像叶公这样的人,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喜爱。告诉我们,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四、总结。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复述《叶公好龙》。

2、学习文中的写法,用“总起一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寓言

2、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指名读,其他同学及时指正。

3、交流

三、细读课文。

1、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板书:非常喜欢

指名读→为何这样读→指导读→师生共同读(总、分)

2、叶公真的喜欢龙吗?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板书:害怕极了

齐读→找词(表现他害怕的词)→说话练习(总起一分述)

模仿说话,练习写法。

(1)小结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也可以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还可以用整齐的句式把这个意思说具体。

(2)激情说话: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人你的一些情况吗?学习、爱好、课余生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等等。想一想,准备说哪一点?→交流

(3)写话练习

(4)交流、点评

(5)师范说

4、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叶公好龙》

板书:真龙听说想说做

四、揭示寓言。

1、你觉得叶公是个怎样的人?(表面、心里、不一样)

2、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表里如一)

3、交流寓意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听一则寓言,说寓意。《掩耳盗铃》《郑人买履》

2、限时间阅读,说寓意。

3、总结全文。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并初步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地来写花生的好处。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想想花生有哪些可贵之处,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做人的道理,进而学习作者借花生来领悟做人道理的这种写作手法。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指名朗读第一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

(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过了一个收获节,大家畅谈花生的&39;好处。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11自然段,然后讨论:

(1)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果实埋在地下)

(2)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有什么不同之处?父亲为什么用花生和它们作比较?(精讲: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为了说明花生并不注重外在的美丽,而有内在的可贵之处,那就是不求虚名、默默无闻、踏踏实实。)

3.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齐读12—14自然段,思考

(1)父亲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2)你怎样理解“体面”?从我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精讲: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花生借物喻人做人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

把“印”字换成记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说明父亲的话会永远伴随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提醒、激励他要像花生一样做人。)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写了落花生,详写议花生这一部分,其它部分都是简单带过,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四、总结全文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板书: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五、课堂测试

完成练习册61页精要交流

六、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春蚕、橡皮、铅笔、扫帚)

七、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花生借物喻人做人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11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第一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本单元为“自然之趣”专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起入选本单元的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及日本的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巴金的《鸟的天堂》、贾平凹的《月迹》。《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羁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既有长途羁旅风光,又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情怀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教学目标】

读词,能字正腔圆、有韵味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知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在情与景的融合中了解词的意思。

想象,通过对故园的想象,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军旅之行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长。

叩问,在移情叩问中升华情感,,赋予语文课堂以力度和深度。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配乐诵读积累思乡诗句,入情入境。教师导语:远离故土时,一缕春风、一片落叶......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思乡的心弦。这种思念之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教师导语: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段风雪,感悟一份离情。

【设计意图:配乐诵读思乡的诗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诵读诗词的状态,又能积少成多积累诗词。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理解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2、聚焦作者

设身处地:如果你是侍卫中的一员,这样一路走来有何感受?

教师导语:在康熙的身边有一位侍卫,他叫纳兰性德。他学识广博、诗词造诣深厚,被后人誉为“满清第一词人”。此次他以三品武官、一等侍卫的身份随皇帝东巡祭祖,他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

【设计意图: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词意打下基础。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引发学生的求知之心。】

3、品读

感悟一、读出语感

请翻开课本93页(课件)把《长相思》仔细读2遍,注意读准字音,力争字正腔圆。

读诗词,不但要读得准确,还应该读得有节奏,请再读2遍,注意停顿和轻重缓急。

读诗词,不但要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韵味来。欣赏课件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词的语感。】

教师导语: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设计意图:读中想象,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词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抑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学生的想象是极其丰富的,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体味到“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然而“聒碎乡心梦不成”,军旅途中的帐篷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教师板书一个大大的令人心碎的“碎”字......再次朗读课文,令学生荡气回肠,唏嘘不已。】

叩问感悟“相思”情

教师导语:《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从军呢?指生回答。

教师导语:.一路跋涉,一路风雪;一路行军苦,一路相思情。他也曾问过自己,就在此次征途中纳兰性德还写下了另一篇词作《菩萨蛮》。分角色表演。

教师导语:.是啊,这么多的人,因为纳兰性德的出征都难以入眠,都在盼望他早日回家。千言万语,道不尽相思离别情;万语千言,说不完相思离愁意。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以情感人,读出情感。分角色环节,旨在让学生更深入体相思离愁意】

教师导语: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教师导语: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们在悠扬的吟唱声中再一次感受这浓浓的思乡之情吧!

【设计意图:通过情感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读出美感。】

4、课后推荐诵读

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等,读一读,唱一唱,并在班级内开展一次思乡主题的展示会。

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二、检查预习

1、注音或写字

呻yín吟白沫(m)翡(fěi)翠困fá乏

深渊(yuān)wān蜿蜒胆怯(qiè)号(háo)叫

2、词语解释

(1)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文中贬词褒用,指自豪,信心十足。

(2)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3)困乏:疲乏。

(4)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3、预习收获(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有一点感受即可鼓励)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全文给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第一幅(1,6)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7,11)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12,15)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后,你觉得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要求:以“这是一只的海燕,你看”

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刻画海燕形象的句子,并赏析。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沖向乌云,它叫喊着,……

(3)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4)它飞舞着,像个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5)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3、师生共同归纳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形象的描写,表现了海燕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作者其实把“海燕”象征着俄国革命风暴中的“革命者”。那文中其它事物各象征了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乐观自信、英勇无畏的海燕形象,在生活的暴风雨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能像企鹅那样缩起头来吗?不能。而应该像海燕那样迎难而上,勇敢面对。

六、布置作业

1、练笔: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想些什么,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字数200字左右)

2、熟读课文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12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点。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是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大家见过梅花吗?(出示一组梅花图片)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交流梅花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赞美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梅花有魂吗?这里的“魂”是什么意思?(理解题目字面意思)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文质疑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探讨课文围绕外祖父写了哪几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情,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三、感悟探究

(一)解读“梅花魂”

在学习的过程中擅长提出自己的怀疑这很好,然而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谜底就归纳在课题中的一个字――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这梅花,……她是最有品质、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1、指导朗读“愈”和“最”。

2、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本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学到这里,你以为梅花魂是指什么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看梅花凌寒单独开了―― 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片子《江姐》的主题曲,中江姐为了寻求革命信奉和高尚幻想,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绝不摇动,正气凛然,最后含笑走上法场,倒在一片梅花的处所。歌曲唱的是梅花,实是夸奖江姐。

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酷寒何所惧,一片赤忱朝阳开!把这种感到带进去,自己再好好读读下面这段话。

“是啊,莺儿,……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自由练读――指名读

4、原来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备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拥有的这种精神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板书:民族魂

层次三,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是啊,外公岂但讴歌梅花,他更盼望莺儿做一个有梅花品德的人。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实在,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白叟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不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板书:爱国心 思乡情

(二)分析“爱国心”

1、外公对梅花的爱好,对祖国的眷念,成年后的作者终于明确了。同学们,你们能清楚吗?请你细细品读外公三次流泪的内容读后谈体会,准备交流。(分三组,每组交流一次).出示自学要求:

(1)、自主读,找思念祖国而伤感落泪的句子;

(2)、合作探究,评议读句说体会;

(3)、汇报交流,品读展示。

2、全班交流,老师相机领导。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黯然泪下。 咱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外祖父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更加思念的是――)

春草明年绿,天孙归不归:介绍诗句的出处和诗句的意思; 自由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介绍诗句的出处和诗句的意思。

问:外祖父夜里梦到的是什么啊?他心里千缕万缕的愁又是什么呢?。

是啊,外公教我读诗,不仅仅是想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明的陶冶,更主要的是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引读)所以,每当我读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冷的泪珠落在我的腮(sāi)边、手背。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玷污的仍是什么?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爱梅花和爱祖国是同一的。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不许可我们的祖国受到一丝一毫的玷辱!)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训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做这些事时是那样的――谨小慎微!

你能读出这份警惕这份珍爱吗?

外公胆大妄为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留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是啊,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外公还始终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他把自己的一腔爱国情寄托在这梅花图上,这梅花魂还包含着一个久居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是由于他切实把持不住自己的情感了,因为他真正发自内心的惦念自己的祖国。

是啊,这里包括着外祖父如许深切的思念祖国的情感啊!这是一颗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依恋祖国的心啊。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重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因为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

的化身,是时时缭绕于外祖父心头的爱国情啊! 是啊,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收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仅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四、升华主题

1、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的,显得越发朽迈的、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交流 )

2、倾听歌曲,升华“爱国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是啊,洋装固然穿在身,可心里深深挂念着的仍然是祖国,不仅仅是外公,多少流浪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心中割舍不去的就是这颗爱国之心!香港有名歌星张明敏的一首密意的《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让我们在这精美的旋律中再一次感受海外游子的那颗诚挚的中国心吧!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四、教学时授: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小学时学过陆游的《示儿》,现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他怀着“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这位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今天我们学习这位爱国诗人的两篇日记。

二、作者简介:

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

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

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

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

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四、解题: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

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

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

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

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

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

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诵读。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3、本段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巩固该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词句积累:

然杰然特起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巉然孤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信造化之尤物而突兀而已

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而母立于兹

之二虫又何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然(……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样子)以(用;用;用;而且;因为)之(的;它;语音助词,无义;无义;这)而(罢了;表顺接;表并列;表转折;你、你的)

第三节

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板书内容】

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

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

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

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

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

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

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D、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

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

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

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5、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

[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6、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问:阅读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

明确: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彭泽都昌:烟雨空濛,鸥鹭灭没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分析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烽火矶: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精笔描摹

小孤山:对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对比、想象描摹问:景点众多,作者怎样描绘不使其孤立?各景点均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以游踪(移步换景)为线索,文中多次写到江流与船行,为分散的景点贯以线索——完整优美的长江山水图

诗文传说的引用、郡县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说明在文中有何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更具有思想深度,充满历史的积淀。

诗文传说增添了神话的氛围,更显空灵雅致

与所描绘的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有关五年级的语文活动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搜集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相关内容。

一、激趣导入。

漫漫银河中,有这样两颗星星,一颗是牵牛星,一颗是织女星,他们的传说是那样令人心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民间故事的方式走近他们二位。

二、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效果:

1、解决本课生字词。

2、搜集资料,了解牛郎织女的&39;相关内容。

3、说一说你读完文章后的疑问。

三、初读课文。

小组活动出示:

1、这篇课文讲了__和__的故事?他们是怎样的人?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四、精读课文。

1、理清人物关系:

我们先借助题目看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板书:牛郎织女)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感受人物形象。板书:

牛郎:勤劳善良

哥嫂:铁石心肠

老牛:知恩图报

织女:美丽善良

2、体会织女之“决”

出示:“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决心”变红)

一个高贵的仙女要嫁给一个贫困潦倒的牛郎,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呀。

姐妹们,好好劝劝织女吧!(练习说话)

五、关于民间故事。

1、简介其他三部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2、体会民间故事的特点。

民间故事就是要表达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追求和谐生活与美满感情的决心,歌颂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

作为高年级同学,我们可以做一些课外延伸。

选择一:课后可以看看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

选择二:试着去创编你心中的《牛郎织女》。

1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