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写教案时,需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好的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供大家参考。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1

平均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他认为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于是要求再给他两次机会,让他能充分发挥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__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四、总结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2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100以内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找数学信息,分类,解决问题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能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教法:

我将采用“情境激趣、诱导探究、分组合作式”教学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本节课开始,我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字,并将找到的数进行分类。然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通过观察、比较等思维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可以找到哪些数。(自然数、负数、小数)

(2)。让学生结合“半个西瓜”说分数

(3)。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分一分,再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4)。揭示课题

二、小组合作,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本环节我设计小组自学活动,通过同伴交流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的迁移,自己写一个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教师利用“5×4=20”说明倍数与因数的含义,再举一些例子,让学生根据算式说说倍数与因数。

(2)。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3)。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与因数含义的基础上,再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范围限制为非零的自然数。

最后,我抓住学生乘法算式中生成的资源。比如:4×5=20,2×2=4,对比质疑,为什么4一会是一个数的倍数,一会又成了一个数的因数了呢?学生通过反思进一步拓展,让知识得到深化。

三、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本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有

(1)“找一找”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2,7,14,17,25,77

(2)你还能找到7的其他倍数吗?

(3)写出100以内所有的7的倍数。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有条理的思考,然后发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估计大多数学生可能用乘法)

再练习写出100以内所有的6的倍数。

四、游戏激趣,巩固应用

学生经过一节课的探索和学习有些疲倦了。练习一共有3道题。第2题我设计了一个“给数字找家”的游戏重新在课堂中掀起____。每个小组一套卡片,在小组内操作。其中一组上黑板演示。把4的倍数贴在一个圈里,6的倍数贴在一个圈里。学生对其中的12和48一筹莫展。老师重新画集合圈,在两个圈中间出现共同的部分,直观的渗透集合思想。同时为学公倍数打下基础。

五、回顾反思,自我评价。

给学生时间回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同时能正确评价自己,完善自我。

板书设计:

数的世界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4,5,6,...这样的数是整数。

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

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它的1倍开始找起,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的倍数。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4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用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从中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并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口动训练

游戏“抢三十”

游戏规则:老师和学生轮流报数,每人每次至少报1个数,最多报2个数,从1到30按顺序连续报数。谁先报到30,谁就获胜。

老师和学生开始做游戏。

同学们发现:每次都是老师胜利了,为什么呀?

二、眼动与心动

课件出示百数表,在表中找出3的所有的倍数,老师并做标记。

老师一列一列的出示我们所找到的3的倍数,

3、 12 、 21。

6、 15、 24 、 33、 42、 51。

9、 18、 27、 36、 45、 54、 63、 72 、 81。

30、 39、 48、 57、 66、 75、 84、 93。

60、 69、 78、 87、 96。

90、 99。

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些数中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吧你

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三、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3的倍数特征。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

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

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

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

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

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

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

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齐读3

的倍数特征(幻灯片13):一个数,如果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

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四、手动

1、下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

354 160 72 375 820 964 6000

2、课堂活动

0 1 2 3 5 7

(1)选出两张卡片组成一个两位数,使这个两位数是3的倍数,你认为该怎么选?

(2)按上面的想法选出3张卡片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并验证。

4、判断题

(1)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三的倍数。 ( )

(2)34() 这个三位数是3的倍数,() 里只能填2。 ( )

(3)除0外,能被3整除的最小数是6。 ( )

(4)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 )

(5)能被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12。 ( )

5、拓展练习

先求出下面每个数个位上的数的和,看能不能被9整除,再算一算下面各数能不能被9整除,最后总结出9的倍数特征是什么。

162 378 586 6322 981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动手做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2、能力目标: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其认知水平还处于形式水平阶段,所以我把重点定为: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时,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认为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融观摩、操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对平形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探究,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让本节课所授的知识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尺子等教具与学具。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万能阿曼接到求助电话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卡通形像,以及有趣的故事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做桌面

我出示活动要求,问学生你们愿不愿意和阿曼一起帮忙解决这个困难?好,让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板书课题:动手做。接着我请学生拿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并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我请学生分别展示他们的不同的设计,提出问题: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想一想,这些设计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来引导学生找出两个共同点:1.每条分割线都是垂直的2.它们的对边都是平行的,并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最后让学生动手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看是否能拼成长方形。在整个活动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高的特征,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活动二:表述梯形的高

我出示梯形纸片,并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梯形的高呢?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出梯形的高。活动中通过教师示范说,学生自已说,生生互说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新的学习,再一次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活动三:分三角形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手中的三角形纸片: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画一条线段,把这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由操作。通过这种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同时又具有操作性的活动,从而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对高的认识。然后我再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三道不

同形式的练习题。

1、试一试,标出图形的底和高,加深对图形的底和高的认识。

2、练一练,画出图形的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高的画法

3、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

(由浅入深的题型设计,针对各层次的学生,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习都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通过总结评价、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既能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2)课后用七巧板的某些板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 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为24

/

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 ),30 的因数有( ),24和30的公因数有( ),它们的公因数是( )。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

/

4,生3:75

/

100和3

/

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

/

100和3

/

4

/

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

/

100和3

/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

/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

/

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

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

/

7 6

/

9 10

/

12 11

/

12 8

/

10  14

/

169

/

1624

/

25 21

/

24 13

/

17

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 判断24

/

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 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

(3)、 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 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

/

30=24+30

/

30+2=12

/

152

/

15=12÷3

/

15÷3=4

/

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

/

30=24+6

/

30+6=4

/

5

/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

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 分

方法一:

24

/

30=24÷2

/

30÷2=12

/

15

12

/

15=12÷3

/

15÷3=4

/

5

方法二:

24

/

30=24÷6

/

30÷6=4

/

5

75

/

100= 3

/

4

不同点 : 分子和分母较大 分子和分母较小,

含有公因数1、5、25 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

/

100和3

/

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

/

100和3

/

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

/

100分子分母较大,3

/

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

/

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

/

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8

1、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概括和归纳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找数——观察——讨论——验证——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学习难点:发现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4、教学过程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游戏复习、设疑导入

(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学号给老师看一看,每个人的学号里都隐藏着数学奥秘!(课件)孔子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根据老师的指令请中奖学号起立,高高举起你的学号,看谁反应快。小组同学判断,准备好了吗?

(课件2的倍数)第一次中奖学号:是2的倍数起立。采访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课件5的倍数)第二次学号中奖:是5的倍数起立。再采访一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

小结:看来,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秘诀是,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行了。(课件圈出个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中奖学号游戏中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准备。】

第三次学号中奖:是3的倍数起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来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如何快速地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百数表,请在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圈起来。

2、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投影学生圈的百数表,并不断完善。

3、观察3的倍数,猜想一(横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仔细观察这个百数表。猜想二(斜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行吗?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活动3【讲授】学生摸索,教师讲解归纳

(三)举例验证规律

师:咱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只适合100以内的数吗?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小组合作学习二:验证、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举例

各位上的数的和

是不是3的倍数

验证摆出的数

是不是3的倍数

两位数:

48

4+8=12

48÷3=16

37

3+7=10

×

37÷3有余数

×

三位数:

四位数:

2、小组再次讨论总结。

3的倍数特征:

(四)、总结规律

下面小组的验证是否正确?

看来,通过我们的发现,进一步验证,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注意】:与2、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任何数字。

【设计意图:汇报验证结果形成共识,得出结论。让孩子们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体会“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孩子们研究数学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发现—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活动4【练习】三、闯关比赛:

闯关比赛:

3的倍数的特征相信你们已经掌握,闯关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手势判断。

926547203

711642073

老师质疑:7203为什么是3的倍数?如果打乱一下顺序,这个四位数还是3的倍数?你们有什么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第二关: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一个数,组成三位数并且是3的倍数。想想共有几种填法?

老师质疑:一共几种填法?有什么规律?(只要相差3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不唯一,纠正自己的认识,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5【测试】师生闯关

第三关:师生闯关:

同学们,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一下。请学号1-9的同学上讲台,赵老师没有学号,用0代替。和你们一起组成10位数,看看这么大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请看,老师取走一个数,(9)这个9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再看,老师再取走一个数,(6)这个8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猜猜看,这次取走哪数,(3)这个七位数还是3的倍数?

你们有什么发现?(划去单个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你能快速发现下面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想好就起立。

【设计意图:发散练习:学生体会划去的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第四关:猜猜中奖学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数的倍数特征,看见今天最后一次中奖学号是谁呢?同时是2、3、5的倍数的学号。(30)老师期待下一个中奖学号就是你。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的学号里藏着的数学奥秘】

活动6【作业】延伸和总结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课结束前适时总结,重在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些研究的方法,使孩子们掌握一些“学法”。】

五、作业(课后延伸)

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把这种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于工具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2、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应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用工具画圆。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大圆规、课件、1张圆纸片学生:小圆规、剪刀、4张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感受认识

1、课件出示一枚硬币。

(1)提问:硬币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课题:圆

(2)出示图片问:你能从里面找到圆吗?

2、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

问: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形

空中画圆

二、自主画圆

1、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圆,你准备怎么画?

解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

选择一种方式动手画圆。

2、提问:用什么工具能画一个标准的圆?

(1)第一次用圆规画圆,感受圆规画圆的技巧

(2)(视频演示)再次用圆规画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技巧

师:用圆规画圆有哪些步骤?

生:……

画圆1

生:圆规

画圆2、3

生:……(剪圆)

三、寻找特征

1、认识圆心

(1)指出: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板书:圆心

(2)圆心的作用

师在黑板上随处点一个点问:我把圆心点在这里,你觉得这个圆会画在哪里?点在那里呢?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标圆心

生:圆心位置决定圆的位置

2、认识直径

(1)把圆对折1次打开描出折痕,看有什么发现?

指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板书:直径

(2)探寻直径的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问是不是直径

②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折痕都通过圆心

画直径并测量

3、认识半径

(1)在圆中画出一条半径问学生:是直径吗?

指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板书:半径

(2)探寻半径的特征

(3)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画半径并测量

画圆4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探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出示:刚才我们研究了直径和半径的的各自特征,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用字母式子表示:板书:d=2r或者r=d÷2

(3)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你准备怎么画?

(4)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测量探索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10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6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5、6号同学不做。

学习目标:

1、我理解了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2、我能通过验算检查计算的准确性。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验算的方法,检查计算的准确性。

一、自主学习

任务:倍数是小数的问题的解法

1、王大爷家养了20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其中()是一倍量,求鸡的只数的式子:()。如果养的鸭是鸡的2倍,其中一倍量是()的只数。

2、阅读教材第6页,一倍量是()的速度,你觉得野狗追()上鸵鸟;

如果鸵鸟的速度等于野狗的速度,野狗追()上鸵鸟。

3、求鸵鸟的速度用()倍量乘()数,列式计算()。

4、倍数是小数的解题方法和倍数是整数倍的解题方法(),

几倍量=()×()

任务:小数乘法的验算

1、整数乘法的验算可以用()或()。

2、验算刚才的计算是否正确()。

3、验算下列计算正确吗?3.2×2.5=0.8验算()

2.6×1.08=2.708验算()

4、我们可以用()的方法来验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是否正确。

5、计算1.8×230.37×0.41.06×25

7×0.860.6×0.3927×0.43

上面各式积大于第一个因数的式子有()

积小于第一个因数的式子有()

6、观察上面的.分类,你有发现()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写到自己组的黑板上)

2、交流、展示:

(1)讨论解决各组出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

(2)倍数是小数的解题方法:

(3)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3、分组探究: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积大于第一个因数,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积小于第一个因数,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原因。

4、一组展示探究结果,其余组补充完善。

三、过关检测

1、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2.7×1.8=;25×0.6=

2、在()里填上“﹤”、“﹥”或“=”

123×0.8()123、1×0.86()1

3.18()3.18×1.2、26.3()26.3×2.1

3、河马的最长寿命是52岁,蓝鲸的最长寿命是河马的1.7倍,你能算出蓝鲸的最长寿命是多少吗?

4、张老师到商店给7名同学买奖品,一副羽毛球拍15.6元,如果每人一副,张老师买奖品共花多少钱?

5、计算:71.7×4.06-59.4×2.83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

运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一个梯形的堤坝的横截面,如何计算面积?

二、合作探索

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1)数方格。

(2)对拼法。

(3)割补法。

(4)折一折。

2、交流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__高÷2

S=(a+b)h÷2

三、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梯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梯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第4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再交流方法。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12

地点:五年级教室

授课人:夏常松

听课人:唐义红孔奎华夏维贵钟华林汪宜松

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5、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5题,思考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除以小数。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化“转化”思想,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相应的小数除以小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例5情境图。

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想到哪些问题?

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应怎样列式?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总价÷单价=数量)

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计算7.98÷4.2?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活动,巡视指导。

4、分组汇报。

(1)把7.98元和4.2元都转化成单位是角的数,79.8角÷42角,再计算。

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角,其实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了几?

(2)把7.98和4.2都乘10,就转化成79.8÷4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经学过了。

79.8÷42的商与原来7.98÷4.2的商相等吗?根据是什么?

5、小结。

我们想的这两种方法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除数4.2转化成整数,因为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6、出示竖式。

你能看懂这个竖式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该先划去哪个数的小数点?划去4.2的小数点变成42,小数点其实是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7.98的小数点为什么也要划去,并且在9后面点上小数点呢?

指出: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一位,商不变。

7、独立完成计算,集体核对。

说说商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8、归纳方法。

在小组中说说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乘法?

(先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再按照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计算。)

9、验证结果。

怎样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用1.9×4.2看看是否等于7.98)

学生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10、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填写。

0.3到3,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呢?

11、完成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

说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2.6÷0.2可以转化成什么?

指出:口算一个数除数小数,也要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独立计算,再比较。

从上往下看,商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什么了规律?

4、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讲。

5、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完成思考题。

(1)如果用电正好是100千瓦时,则应付电费0.52×100=52元。

(2)小明家实际付了64.6元,说明用电量超过100千瓦时。

就必须先求出超出的用电量是多少:

64.6-0.52×100=12.6元

(3)根据超出用电量的钱数÷单价=超出的千瓦时。

12.6÷0.6=21千瓦时

(4)再求出总千瓦时:21+100=121千瓦时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收获了哪些新知识?能说说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吗?感觉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1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利用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索活动中,发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等。

学具准备:

每人几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能不能通过观察个位上的数来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复习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呢?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活动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生1: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没什么规律。

生2:十位上的数也没有什么规律。

生3: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3、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1) 自己先找几个数试一试。

(2)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验证的结论。

(三)活动三:试一试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   45   53   87   36   65

(先自己圈,然后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活动四:练一练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

36   17   54   71   45   48

(自己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   0   4   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 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

(五)活动五:实践活动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

(可以在自主实践以后再交流。)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题: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   45   53   87   36   65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   0   4   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 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14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到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的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现在大家来看这幅图,你在图中可以找到什么我们以前认识的图形呢?

指名回答。

同学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们都会计算了,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在学校门口有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们这两个花坛哪个的面积大一些呢?

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如果不满一格的我们就当半格数,数完后还要把图下面的表格填好。

把你们小组数出来的结果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一下。

根据刚才填的内容,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呢?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而且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数方格以及观察表中的结果来初步了解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以及它们的长宽与底高之间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非常好!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找一找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是怎样的。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手上的平行四边形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可以,可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下面大家分小组来进行操作,看你们组能不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转化。在做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平行四边形的大小不能有变化的。

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结果在平台上进行展示。(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展示出来的)

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展示可以看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演示)

由刚才的演示我们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由些我们可以得出:

平行四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是:

S=ah

小结:同学们由些我们可以知道,要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要知道它的底和高。

四、实际运用

同学们我们现在可以有办法知道学校门口的两个花坛的面积哪个大了吧?

我们不仅可以用数方格的方式,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它们的面积,以后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五、巩固练习。

1、82页第1题。

2、如右图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找出存在问题,加以纠正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六、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教案怎么写五年级数学篇15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同一个圆中,根据圆心角的大小比较扇形的大小。

3、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观察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扇形的特征。

突破方法:

通过扇子引出扇形这个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扇形的概念,并通过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认识扇形。

教学难点:

在同一圆里,比较扇形的大小。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拿出圆形折扇并打开,让学生观察。

谈话:你想到了什么图形?这样打开的扇子和圆的哪些知识能联系在一起?学生交流。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扇形。(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认识扇形。

出示教材第88页例3的三幅图。

提问:这几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的样子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它们都是由圆的两条半径和一段曲线围成的;它们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

教师指出:上面各圆中的涂色部分都是扇形。

(2)认识扇形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自学教材例3下面的一段话。

师生交流并明确:图中A、B两点之间的曲线是弧,它是圆的一部分。像图中∠1那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作圆心角。

讨论: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准备怎样比较扇形的大小?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操作:画大小相同的圆,在这个圆里画扇形,小组成员互相比较自己画的扇形的大小。

师生共同小结: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

2.即时练习。

(1)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1题。

课件出示图形。

指名说说哪些是扇形及理由。

学生回答。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

指名口答。

(3)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判断三部分的大小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提示:根据圆心角的大小,判断扇形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三”第11题。

教师出示钟面,学生操作、画图,并说说:分针从12起所经过的部分都可以看作什么图形?(扇形)

2.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三”第12题。

提问:每个圆里的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都可以看作什么图形?这些图形各占圆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扇形,知道了扇形是由圆的两条半径和一段曲线围成的。顶点在圆心的角叫作圆心角。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板书设计

扇形的认识

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16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