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时,教案中教学步骤要具体、明确,各步骤衔接要自然、紧凑。优秀的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设计说明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突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把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2、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先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师交待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正方体的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把同桌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

2、找规律。(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观察这11种展开图,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预设

生1:有6种中间是4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1个正方形,形状不同。

生2:有3种中间是3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和1个正方形。

生3:有1种中间是2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正方形。

生4:有1种两行各有3个正方形的。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课前活动:

1、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理解并熟练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情况写在作业本上。

本章知识点:

1、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2的倍数特征

4、奇数、偶数的概念

5、5的倍数特征

6、3的倍数特征

7、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区别

复习提纲:

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完因数和倍数这章知识,老师这有两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看谁的反应快,你们愿不愿意?

师:你能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描述一下4这个数吗?

(4是自然数,合数、偶数,是8的因数,4是2的倍数)

师:你又能描述一下5吗?

(5是奇数,是10的质因数)

小结:同学们很聪明!不过,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还有很多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整理复习这些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第二步:发放复习提纲,布置复习任务

1、发放提纲

2、作要求

第三步:自主复习,回顾旧知识

先自己想一想,要怎么做这些题,如何回答?怎样举例?考虑之后就可以在组内交流。

第四步: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1、合作交流学习

2、师巡视指导

第五步:展示交流,师适时补充点拔

1、展示汇报

2、师适时点拔,补充(老师也做了相应的整理,我们一起看看板书)

第六步:知识巩固、拓展训练

技能训练题:

1、按要求填数,在1—10的自然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入圈内。

质数合数偶数奇数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2)1是奇数也是质数。()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4)质数没有因数,合数有无数个因数。()

(5)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我的手机号码是:ABCDEFGHIJK,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愿不愿意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

A——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B——最小的奇数的3倍()

C——5的最小倍数()

D——比最小的质数大5()

E——8的最大因数()

F——3的最小倍数()

G——最小的偶数()

H——最小的偶数()

I——2和5之间的奇数()

J——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

K——比最小的合数小1()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__

第七步: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因数与倍数;2、3、5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有哪些地方弄不清楚,那么你们刚才破译出了老师的手机号码,下来可以拨打我的号码,老师随叫随到,可以帮助你,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

因数与倍数

a×b=c(a≠0,b≠0),

数的意义a和b就是c的因数,

c就是a和b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求一个数的因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和倍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因数,要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个数,那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

2、奇、偶数: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5、3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倍数,这样的数就是2、5、3的倍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

质数和合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2、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1,让学生观察一个棱长是50厘米箱子放在墙角处时,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75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插图2,让学生观察4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数一数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并计算一下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9)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药瓶

学生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理解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乘以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的计算。

(出示场景图)在动物乐园里有两只蜗牛欢欢、乐乐正在树林里游戏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呈现:欢欢每小时爬行3米,一共爬行6.12米;乐乐每小时爬行4.2米,一共爬行7.98米。)

提问:要知道谁爬行的时间少一些?要先求什么?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12÷3,7.98÷4.2。

再问:你能估计一下,他们各自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吗?

谈话:它们爬行的时间到底是多少呢,还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先请大家算出欢欢爬行的时间。

学生练习后,提问: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谈话:那么,怎样求出乐乐的爬行时间呢?

引导: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探索计算7.98÷4.2的思路。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交流第一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把“分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相机板书:7.98÷4.2→79.8÷42)

交流第二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板书:7.98÷4.2→798÷420)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追问:这两种转化都是可以的,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在数学学习中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往往把新问题转化成会解答的旧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由此看来,转化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探索竖式计算的过程。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把要研究的新问题转化成了自己熟悉的旧问题。那么,怎样用竖式算出结果呢?

提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除数小数的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被除数是79.8?(板书)

再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整数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除数是420?(板书)

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竖式,算出结果,并和同学交流。

指两名学生板演,评讲并反馈选择每种解法的人数。

提问:转化成798÷420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选择这种转化方法的人很少呢?

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再来把7.98÷4.2竖式的转化、计算过程在眼前展示一遍。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说明:用竖式计算环节,虽然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但结果相同。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体会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算式比较方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再次体会计算策略,而且经历了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专项练习。

出示:把下列除法式子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想一想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道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除法算式,商的小数点在哪里。

2.先估再算。

下面各题,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计算,看谁能把每一道题都算对。

出示:

5.76÷1.8=7.05÷0.94=0.672÷4.2=

学生练习后,组织反馈。

说明:估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上面的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判断、改错、计算的同时,将估算、验算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反思能力,获得良好的数感,又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计算水平与能力。

4.总结计算方法。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拓展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的既快又正确。

0.12÷0.250.12÷2.50.012÷0.25

提问:你能很快算出上面各题的得数吗?自己先试一试,再把你的算法和同学交流。

学生中可以出现两种算法:

①先用竖式算出第一题的商,再直接写出第二、三题的商;

②把第一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使除数等于1,并直接用0.12×4算出得数,再直接写后面两题的得数。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的思考过程,并鼓励学生在计算一些比较特殊的除法算式时,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用比较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有时要根据具体问题、题目之间的关系,灵活地进行计算。

说明:在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安排拓展性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计算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灵活计算的学习品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计算课充满思维的张力和不断探索的活力。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