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写好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这里给大家提供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方便大家学习。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1

《父爱之舟》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抓重点词句,研读“我”梦中的种种场景,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

2.通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吴冠中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

2.你发现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小船、水道、房子……)

请你给这组画取个合适的名字。(江南水乡)

3.介绍作者吴冠中。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黄山松》等。

4.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父爱之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欣赏作者的绘画作品既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又知道了作者是画家,再引导学生结合画的内容命名,进行语言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借助预学单,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2.指导书写:考、疼、席、暑四个生字。

3.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渔船 报考 教训 心疼 席子 庙会 彩排 糖果 抽象

启迪 毕业 寄宿 师范 路费 轮换 领略 意境 磨灭

4.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试着给它们起个小标题。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卖茧子;住客栈;送“我”考学;看庙会;背“我”上学;铺床被;在船里食宿;缝补棉被。

3.这一个个画面,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活动,这就是——场景。总结概括场景的方法。

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整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设计意图: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本文描写的场景,通过起小标题,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

开头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结尾写“醒来,枕边一片湿”,这样写属于首尾呼应;本文是按照倒叙的方法叙述的。

3.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小组内讨论,概括段意。

4.学生汇报交流。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5.作者为什么要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表现父爱的真挚和深沉,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也更容易组织情节。

【设计意图:从整体把握课文,明确课文的表达顺序,梳理文章结构,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深切的父爱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在“我”的梦境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唤醒学生记忆,把握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聚焦场景,体会父爱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两三处印象深刻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并做简单批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是两年一度的庙会、小渔船上、背“我”上学、送“我”入学的场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重点交流以下三个场景,其余场景的体会依据学情简要处理。

(一)置身庙会中的场景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学生结合文中语句谈理解。

2.教师相机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3.学生结合资料谈理解。

教师相机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小冠中,爸爸带你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是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可能谈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去庙会,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和激动的,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4.朗读中感受父爱。

小冠中们,你们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读出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地方。随机提问:通过朗读想表达什么?听朗读听出了什么?

(二)凑钱上学的场景

1.学生自读,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

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结合“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替我铺好床”等句子体会父爱。在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家里粜稻、卖猪……”以及“平时节省到极点”等词句来感受。

2.相机出示家庭背景材料。

吴冠中是家中长子。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困难。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服汤药。父亲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养桑贴补家用。

3.结合资料,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

预设:学生可以感受到读鹅山高小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对于小冠中这样的家庭太难了,但父亲却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凑钱花到“我”身上,父亲的爱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4.交流理解“新滋味”,解决学生认知难点。

为什么“我”感到“十分心酸”?“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

5.这是“我”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也是“我”逐渐成熟的标志,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三)低头缝补的场景

1.聚焦“永难磨灭的背影”谈感受。

课件出示: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1)看着父亲的背景,小冠中会想到什么?相机出示前文情境图。

预设:父亲太辛苦了!您快休息一会儿吧!我一定好好学习!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图案包含您多少爱啊!

(2)为什么船舱里的背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呢?

预设:学生可以结合原文、朱自清的《背影》等谈理解,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

2.讨论能否画出“载着父爱的小船”。

课件出示: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小组讨论:你们觉得作者能画出这只小船来吗?为什么?

预设:答案是开放的,讲出理由即可。比如:能画出,文章中出现了多处描写小舟的场景;不能,小舟载着多少父爱呢,是画不出来的……

(2)再次出示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预设:一弯小船承载了吴冠中先生太多的童年记忆。可以说,他对父亲的依恋便是从这一条小小的船牵萦开去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印象深刻的场景组织交流,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在疑难处交流解惑,在关键处深层感悟,体会细节中蕴含的深情,发展学生语言,激活学生思维。】

三、揭示写法,迁移运用

1.结合小冠中梦中的这些场景,思考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算不算大?为什么?

2.既然父亲为“我”做的这些都是小事,为什么却让“我”永生难忘呢?

课件再次复现两份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家庭状况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谈体会。

3.揭示文章的写法,迁移运用。

(1)小结写法: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这种写法叫作“以小见大”。

(2)小贴士:一是所选素材小事件、小片段、小镜头和生活细节等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找准小中的大,挖掘其蕴含的深刻意义。

(3)小练笔:请同学们试着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写母亲的一个片断。

(学生完成练笔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逐步体会“以小见大”这一写法对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并尝试运用这种写法进行练笔,将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巩固内化。】

四、拓展材料,升华情感

1.理解课题“父爱之舟”。

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2.拓展阅读诗歌《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全篇文章1500余字,却不见一处对父亲的语言描写。冰心老人说父亲的爱如果说出来,那就不叫父爱了。但是想听听父亲内心的声音吗?

教师配乐朗诵:《孩子啊,我是多么爱你》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认识。】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2

《望月》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五)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1、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2、学习第二段

3、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4、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5、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7、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9、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10、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1、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2、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七)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麻雀》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个段的段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二)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1、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同时又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2、分角色朗读。

(三)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1、创设情境: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边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

2、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3、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异牺牲自己的生命,保住自己的孩子,爱孩子气超过爱自己。

(四)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好好的语句。

1、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昊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2、

3、朗读,展开想象。谈感受,朗读。

(1)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2)让我们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4、学习第19自然段。

普季克为什么鼻子酸酸的?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创设新的情景。

2、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续写这个童话故事。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4

《与象共舞》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悠闲、松弛、尴尬、熟视无睹、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 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学习课文内容,能在辨别与争论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 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了解泰国大象的特点,感受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体会大象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与象共舞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比较与欣赏中感受人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神游泰国,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神游另外一个国家(播放图片)。

简介:泰国富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的美誉。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情平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今天,我们既不去欣赏泰国迷人的热带风情,也不去感受它佛教文化的神秘,而是跟随作者赵丽宏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板书课题:强调“象”与“舞”的写法)

设计意图:播放异国风情,拉近了学生理解的时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泰国有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并由“大象节”引入课题,为下文学习打下了感性理解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制定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些什么?请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在学生支离破碎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完成以下目标:

(读:了解内容

想:情感表达方式

用:迁移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完全习惯被老师牵着走,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制订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他们逐步懂得自己学习的必要性。

(三)初读课文,初次识象

1.自由读课文,努力完成学习目标。自己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强调留下读书的痕迹:兴奋处疑难处、共鸣点)

2.和同桌简单交流读书感受。

3.检查读书效果:

自己感觉读书效果如何?做个小测验,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记住了多少和“象”有关的四字词语?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靠自己去成功。词语的检测重在强调要学会“积累”——因为“学文如聚沙”。

4.思考词语:(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都和谁有联系?)

(1)不慌不忙悠闲沉着晶莹温和悠然而去

课文中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大象的,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大象?(温和悠闲自在)用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语气读这组词

(2)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透过这组词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大象?(勇猛)(读出来)

(3)行礼谢幕彬彬有礼

透过这些词语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温文尔雅的大象聪明乖巧的大象)

(4)翩翩起舞摇头晃脑踮脚抬腿舞之蹈之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聪明灵活的大象活泼可爱的大象)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感情的,只有联系课文透过词语看到它背后传达的情意才能感受文学的魅力。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5.再读词语,用心感受:

教师有意把词语串成每段的第一句话,并相机呈现:“熟视无睹、国宝、聪明而有灵气、跳舞”等词语。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发现: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把中心句串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小结:大家在第一环节教学中,自己读书,了解了主要内容,老师作为你们的学习伙伴和大家一同学习,帮助大家学会了在读书中摘记关键词语,并且引导大家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再看这些词语,你还会有什么发现?(初步感受“和谐”及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渗透写法,了解了全文的写作特色。同时在一次次读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有所发现,逐步化难为易,有效地保证了学习效率。

(四)抓住重点,读中感悟

1.当象在我们心目中越来越神圣的时候,认真回顾全文,课文哪一段将这种美好境界进行了最精彩的描述?

2.自由读第五段,有一个词具有传神的功力,找到它就可以感受“与象共舞的美好境界”。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给予学生学习的具体导向,他们在读书中辨别,在读书中思考,再次感受词语的魅力。

3.汇报交流。

①预设1:

翩翩起舞:引导学生联系下句理解: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朗读训练,强调朗读要努力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才能准确传达出文字的感情。把具体的描写还原成画面能让阅读自有趣味,舞之蹈之的大象才能出现在我们面前。

②预设2:

感染: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引导学生思考“感染”的根源,在思考中想象“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想象训练。抓住看似普通的词语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将口语表达与想象力训练有机结合。

③预设3:

陶醉:

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引导学生充分地阐述“陶醉”的理由,在讲述中回顾全文,感受人象相处的和谐美好。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小结训练。抓住词语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感受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才能感受象完全放心地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原因。

4.小结并指导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因为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每一个词语都表达了人与象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筛选词语不是目标,在筛选中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才是目的。

(五)回扣全文,总结提升

1.人们尊重大象,大象信任人们,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世界!这种彼此的信赖足以让我们看到与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播放音乐——天籁之音)推荐阅读赵丽宏的书——《异乡的天籁》

设计意图:课堂小世界,学习大舞台!必须巧妙地将学生引到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爱上阅读,在读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2.呈现一组组大自然和谐的画面,升华主题——冰心老人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设计意图:将与象共舞的和谐拓展到自然界,在一组组画面的欣赏过程中既受到审美熏陶,也逐步理解了美的真谛——和谐!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一颗种子,一颗“和为贵”的种子。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5

《小兵张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文章选取了小说前8章节的内容,但有较大的改动,主要是将一到七章节的内容浓缩为前5个自然段,简单写了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情景和奶奶死后他成为小侦察兵的经过。从第6自然段开始,重点叙述了他与区队长一起消灭日本鬼子这件事:诱敌进屋、与鬼子巧妙周旋、协助战士消灭鬼子、夺得渴望已久的手枪……故事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叙事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本篇课文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是比较容易的。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落实高段的阅读训练目标,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中注意详略得当,同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学习作者通过符合人物个性的特色语言、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突出嘎子鲜活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教师重点检查“冀”、“淀”的读音,注意“嘎”的字形识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感受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3.感知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详有略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将重点内容写详细的,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朗读课文,借助教材中的“课文链接”对《小兵张嘎》这部儿童小说和小嘎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师认真阅读《小兵张嘎》这部儿童小说,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选择有关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储备。

3.教师认真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年段特点,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2.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知道作者是怎样将重点内容写详细的,并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五、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六、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检查预习,找准起点。

1.出示课题。

2.学生读课题。

3.出示“嘎”字在字典上的三个读音及其解释,进行选择。

_ 嘎(ɡā)

①(~~〕象声词,形容鸭子、大雁等的叫声。

② 象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_ 嘎(ɡ)

京剧唱腔里,唱出的一种音叫嘎调。

_ 嘎(ɡǎ)

①乖僻,脾气不好。

②调皮。

4.课前你们预习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

5.抽查问题。

①本课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提问的目的,一是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因为“冀”、“淀”是生字中读音最容易出错的两个字。)

②初读课文后嘎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起点。)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哪里是详写。

1.浏览课文,课文有的地方写得十分详细,有的地方一笔带过,找一找,举例说说。

2.详写的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知道怎样详写。

1.课文是抓住什么把嘎子夺枪的部分写详细的?学生自己读课文的6—11自然段,批注自己的体会。

预设1:

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退,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

(1)指名学生读。(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指导理解“说时迟,那时快”的意思)

(2)自己读,想象画面。

(3)学生练读,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理解:作者描写时所用的哪些词闪到你的眼前,让你感到特别痛快。(“窜、栽、夹、嘴啃地”等)

“窜”的教学:出示“窜”字的繁体字,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准确运用带有感情色彩词语的表达效果。

(4)指导学生读好这部分内容。

(5)课文是写小兵张嘎,为什么作者那么详细地写鬼子的狼狈样?

预设2:

(1)体会正面描写嘎子的语言。

嘎子推开门,只见两条黄色的影子正在院子里晃,再一看,可不是两个日本鬼子吗?前面那个挎把洋刀,背个图囊,还是个官儿呢。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预备饭啊!”只听屋里微微的一阵响,传来区队长装出的奶奶的声音:“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请。”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人物对话的内容。

②指导学生读好“哎呀,两个鬼……”从朗读中体会嘎子的机智。

③学生练习朗读,体会人物语言背后的含义。(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了!快预备饭啊!”“奶奶”实际上是在叫谁?“快预备饭”指的是什么?指导学生用虚声表现距离感。)

④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

2.出示作家手迹,让学生感受精彩文字背后的语言锤炼。

总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四)感受照应,升华人物形象,知道为什么详写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就连老鹰抓小鸡也没有这么快。小嘎子飞身扑过去,一下就把“王八盒子”抢在手里了。他的心是怎样在沸腾啊,什么过年放炮,什么赶会逛灯,怎么比得上他此刻的快乐呢?

(1)出示老师改写的文字。

他的心在沸腾啊,过年放炮,赶会逛灯,都比不上他此刻的快乐。

(2)两段对比读,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3)嘎子喜欢枪,作者在描述中作了铺垫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段落:

这时,他发现那个军官腰里挎着个皮盒子,一支手枪把翘在外面。一霎间,他那馋虫儿似的小舌头,一连在嘴角上舔了好几下。

老钟送他一把做工精巧的木制小手枪,可嘎子多么想拥有一支真正的手枪啊!

2.出示小说原文中的一段文字:

啊,削得多么精巧呀!不只弹槽、护圈、枪柄削得毫厘不差,惟妙惟肖,单看那“枪筒”,竟是用一个铜子弹壳改成的,金光灿灿地装在上面,衬着柄儿上的片片鱼鳞,简直就是小巧玲珑的“张嘴灯”,装上子弹能打得响哩。

(1)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在课文中却浓缩成了一个词,(精致)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升学生对文章布局谋篇要做到详略得当的认识。

3.回扣课题,提升人物形象。

4.激发阅读中篇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笛罚假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7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学习本课的生字,掌握本课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的精神。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具准备: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准备

1、你认为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讨论结果:(1)总结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黄婆婆为什么要教这儿的人织布?)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演示: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的书上。

(2)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演示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中你感受到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4、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四、自主归纳

演示: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等方面。

五、读写结合

1、你对集体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发言。

六、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8

【教学理念】

1、对故事主题的探寻。扣住“追求幸福”这一主题,以爱情为切入点,从相爱的原因、受到的阻挠、对爱的坚守等方面梳理出问题,层层深入,带领学生从整体上观照课文。话题比较有冲击力,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2、对表达方法的探究。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阅读民间故事,结合具体的文本向学生介绍关于叙事和伏笔的文学知识,学生的感性经验借助专门的名词术语,形成了理性知识。给学生新的知识点,高于学生目前知识水平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个提升。

3、穿插人物形象的品评。感受牛郎织女身上的真善美;理清老牛是促成者,王母是破坏者;分析民间故事中老牛和喜鹊意象。

【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从叙事的角度感知文章的叙事结构,主要是高潮和伏笔的处理。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月光启蒙》中,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还记得那些歌谣童谣吗?谁来背一背?(指名背,齐背)

小结:我国的民间文学真像座大宝库,数不尽的作品如珍珠一样闪烁光泽。走进去,我们的童年便罩上了一层玫瑰般的神秘色彩。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牛郎织女之间的什么故事?

3、故事的主人公是牛郎和织女,你能说说我为什么这样板书吗?

4、你觉得天上人间的爱情会是怎样的爱情?

5、小结: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一个是仙女,一个是凡人,身份的不同,地位的悬殊,似乎向我们暗示这样的爱情故事定会充满波折。

设计意图:课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观,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因此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探寻爱情这一主题。从课题入手,确定主题,整体把握文本的基调。

二、相爱原因

1、尽管爱的路上会有坎坷和崎岖,但是牛郎和织女还是相爱了。他们为什么能走到一起呢?快速浏览默读1-7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2、交流

(1)互相欣赏、倾心、爱慕(相机分析牛郎和织女的人物形象)

板书:牛郎:勤劳善良(联系课文的1、2自然段)

织女:心灵手巧(联系课文的第4自然段)

勤劳善良和心灵手巧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彼此欣赏让他们走到一起。

(2)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除了互相欣赏和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发现了吗?牛郎和织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共同的追求,追求幸福,向往爱情)

板书:追求幸福

(3)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他们走到一起,最要感谢的是——老牛。

读第三自然段,在这个故事里,为什么是老牛做媒呢?

(知恩图报;金牛大仙;牛忠厚、任劳任怨;跟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男耕女织。耕地用牛,拉车也用牛。牛的作用太大了。牛对于农民来说,是劳动中的伙伴,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选牛那是有特殊意味的。)

小结:老牛知恩图报,促成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是他们爱情的促成者。

3、他们的追求换来了恩爱和美满的生活。黄梅戏《天仙配》就是以仙凡相恋为题材创作的。想不想听一听?(播放并出示歌词和插图)

(设计意图:分析牛郎织女相爱的原因,感受牛郎织女追求幸福的愿望,以及恩爱美满的生活,分析老牛的意象。)

三、爱的坚贞

1、过渡:多么美满的生活,多么纯真的爱情。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就像歌曲中唱的“夫妻恩爱苦也甜”。可是,这样的幸福生活是那么短暂。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由于身份的悬殊,牛郎和织女的相爱不会一帆风顺,故事有了波折。

2、默读课文8-10自然段,边读边想: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从中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不近人情,铁石心肠,残暴专制,蛮不讲理,象征着封建专制制度)

王母娘娘在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中,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反对、破坏者)

3、面对王母的反对与破坏,牛郎和织女有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坚守?

(1)织女一边挣扎……

(2)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披上牛皮追赶。(体会牛郎的内心的想法)

4、小结:为了追求幸福,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牛郎和织女也义无反顾。

5、感情朗读8-10自然段。

(设计意图:分析王母形象,感悟牛郎和织女在阻挠面前的坚贞不屈。)

四、表达方法

1、曾经那么幸福的生活、那么美满的日子却遭遇到王母无情的阻挠,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如果不出现王母的阻挠,故事会怎样?(平淡无奇,太平常了)写王母的阻挠有什么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反衬突显出牛郎织女爱情的坚贞不屈)

2、王母的阻挠反映了故事中的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是——王母和牛郎织女,他们分别代表两个对立面,一方面是天庭的规矩,仙女不能私自下凡,许配凡人,一方面是织女和牛郎一定要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矛盾在这个时刻产生了强烈的撞击,由于矛盾冲突的激化,故事达到了高潮。(出示:高潮)

3、我们的故事就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顺序来写的。民间故事是叙事性的文章,这就是叙事性文章的叙事结构。(板书:叙事)

4、所以说,王母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在前文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些地方暗示了王母会来抓走织女?(机会难得,决心,老牛的皮)这些情节的提前出现都是为下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板书:伏笔)伏笔就是文章中,在前段里为后段做的提示和暗示。如果没有这些伏笔,情节的发展会显得——太突然了。所以说,伏笔一种巧妙而高明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在今后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到前后的联系。

5、齐读8-10自然段

(设计意图: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阅读民间故事,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具体的课例向他们介绍了关于叙事和伏笔的文体知识。)

五、故事结局

1、过渡:王母的玉簪冷酷无情的拆散了一对相爱的人。(出示第11自然段和插图)谁来读一读?

2、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诗就写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补充阅读《迢迢牵牛星》(出示)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教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小结:天河很宽,波涛汹涌,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鹊桥相会

(1)过渡:他们的爱感动了天地,感动了万物,看,喜鹊来了。

(2)出示插图,为什么是喜鹊?(喜鹊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团圆,被称为相思鸟、恩爱鸟,他们搭起的横跨天河的天桥多么美丽而壮观呀)

(3)其实故事讲到隔河相望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又增加一个鹊桥相会的情节?(表达了同情牛郎织女,永世不见面的残酷,“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写满足了人们的愿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寄托对团圆的向往。

(设计意图:品析故事结局,拓展阅读,了解喜鹊的意象,感受人们创作民间故事的善良美好愿望。)

六、故事的流传

1、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时一个民间故事。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起源。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中《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曹植《九咏》写道:”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2、这个故事在汉代之前(公元220年)就形成了,穿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到今天,流传了一千八百年。这是为什么?

感人,哪里感人?

曲折,跌宕起伏。

仅仅是写天上人间的爱情吗?人们借这个故事表达自己的愿望?古代劳动人民也和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故事的创作和流传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故事的起源发展来探究民间故事的魅力。)

七、指导复述

今天我们阅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像《月光启蒙》中的那家人一样,在灿烂的星空下,讲故事,听故事。

要讲好这个故事,要注意什么呢?(出示叙事结构)(开端和发展可以简单的讲,叙事中的高潮部分一定要讲精彩,讲详细。伏笔的地方要交代清楚。)

自由练练。

(设计意图:落实课后的练习,指导复述的技巧,照应前面学到的叙事方式)

八、推荐阅读

我国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人民创作了许多生动曲折的民间故事,其中有四篇最具有代表性,最为脍炙人口,被称为四大民间故事。它们是——《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设计意图:课内延伸到课外,引领学生走进民间故事的天地。)

九、作业:

1、复述课文。

2、阅读民间故事。

板书

13.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叙事

织女:心灵手巧伏笔

追求幸福

牛郎:勤劳善良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雷棣发愤立志,聪明懂事,自立自强,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感悟文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切入点:体会作者赞美雷棣发愤立志,聪明懂事,自立自强,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的情感。

阅读切入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赞美雷棣发愤立志,聪明懂事,自立自强,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板书设计:24、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在1996年8月的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有一个中国男孩宣读了他个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感人肺腑的信。这个男孩名叫雷棣,我们今天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24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3、齐读课题,质疑:

为什么企盼世界和平?他是怎样做的?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3、默读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

4、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的条理。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理解词语:“凯旋”、“覆盖着国旗的遗体”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3)读句子,体会小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我大声呼喊……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这段话,把一个年仅11岁就失去父亲的小雷棣趴在父亲遗体上泪流满面地大声呼喊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4)指导感情朗读。

2、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1)默读,思考:雷棣是怎样做的?用横线勾画出有关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一下雷棣的情感,作好批注。

(2)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学生读文字说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雷棣的变化。体会雷棣化悲痛为力量,将对父亲的爱和怀念深藏心中,并为实现父亲遗志而发奋努力的心情。

指导朗读有关的句子。

(3)抓住事例中雷棣说的话来体会他的品质。

(4)划出句子,指名朗读,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抓住“一定”“会去”“凭自己的努力”等词来体会。

(5)教师小结:同学们,面对如此盛情而真诚的邀请和诱惑,雷棣牢记父亲的教导,不为所动,这对于还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那么不容易啊!他平静的话语后面,是一颗坚定的决心,是一种自强自立,发奋学习的可贵精神。难怪教授会激动地称赞他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男孩。来,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雷棣吧。

(6)齐读:“你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男孩,我相信今后会在中国驻丹麦大使馆见到你。”

3、讲读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雷棣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他是怎样做的?

(2)理解:“未竟的事业”。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小结: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孩子雷棣,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他自强不息,发奋学习,成长为一个优秀学生,受到外国友人的称赞。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2、拓展:你想对雷棣说些什么?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 自主理解并积累生字新词。

2、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3、 根据人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

4、 感受六个孩子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援助、惋惜等。

2、 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激发情感。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乱。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乘机侵略西班牙,派往西班牙20万军队。三年的战争使西班牙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西班牙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各国人民纷纷募集粮食、药品、捐款予以支援。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讲述了六个孩子的故事。

说明: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本课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六个孩子,围绕他们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2、出示填空:

一天,六个 的孩子从报纸上看到 ,他们

(时间) (地点) (谁) (做什么)

想 ______,于是他们______。

(结果)

3、概括一件事情需要讲清楚哪些内容?

说明: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本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利用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线索,降低概括的难度。然后,让学生了解概括事件要讲清楚事件的“六要素”,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交流。

板书:安东尼 罗达 甫兰杰克 依沃塞夫 ……

三、研读课文,感悟六个孩子的品质。

(一)学习课文1-8节。

1、师:六个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西班牙孩子的脸。

出示图片。

2、轻声读课文1-8节,思考:

六个捷克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被法西斯强盗炸死的西班牙孩子的残缺不全的脸,想到_______,想到_____,还想到______。

3、交流。

4、小结:六个孩子对那个可怜的西班牙孩子满怀同情,对法西斯强盗满怀怒火,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3-8节。

过渡:孩子们多么想帮助那些饱受战争苦难的西班牙人民啊,他们能做的只有捐钱了,可是钱太少了,只有半克隆,这相当于人民币1角5分左右,于是他们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二)学习课文14-18节

◆1、课文14-18节写了4个孩子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的过程。请大家默读课文14-18节,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

2、交流。

安东尼:

⑴敬佩安东尼的同学齐读14节。

⑵交流敬佩安东尼的原因。板书:折刀

◆⑶出示骑士画面,理解“骑士”

⑷随机指导朗读:

突然,安东尼说:“我有一把折刀,”他犹豫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可以卖掉它。”

⑸小结:安东尼第一个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那把折刀是一件宝贝,是每个孩子都幻想拥有的,他虽然有太多的不舍,还是毅然捐了出来,他真了不起。

⑹孩子们对他的举动充满敬佩,出示句子朗读:

甫兰杰克庄严地站了起来。其余孩子也站了起来。他们紧紧握住了安东尼的手,紧紧地——成年人只有在遇到危险的时刻才这样握手。

甫兰杰克:

⑴学生交流敬佩的原因。板书:鞋油盒

◆⑵出示鞋油盒实物。师:这个盒子可有趣了,轻轻一扭,盒子就打开了,甫兰杰克可是等了好久,鞋油用完了,才归他所有的,这里面可以藏很多宝贝,或许就藏着孩子们最喜欢的弹子,你喜欢吗?舍得卖掉吗?

⑶朗读句子:甫兰杰克一声不响地拿出一只铁制的鞋油盒,轻轻地放到安东尼的刀子旁边。

罗达:

⑴学生交流敬佩的原因。板书:弹子

⑵出示句子朗读:

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依沃塞夫:

⑴师:没有人觉得依沃塞夫了不起,他真的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

⑵出示: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在自己那十三粒弹子里又加了一粒。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⑶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依沃塞夫平时用哨子可以干什么呢?板书:哨子

总结:课文写了四个孩子,但我们知道六个孩子都是一样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有那么多不舍,但是他们在不舍时,在犹豫时,仿佛又看见了西班牙孩子那残缺不全的脸,毅然捐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善良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课文14-18节。

说明:

文章14—1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表现了六个孩子为了帮助西班牙人民,决定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的过程。然而,折刀、鞋油盒、弹子、哨子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为什么是这些孩子最宝贵的?这是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用“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走近这些孩子。通过想象练习,有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学生明白,东西虽然平常,但对于六个穷孩子来说,是最喜欢的,是独一无二的,把这些宝物卖掉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舍,从而体会他们的善良和对法西斯的憎恨。

过渡:孩子们捧着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来到了老依查克收旧货的铺子,在他们心里,他们正做着一件最神圣的事情,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庄严,他们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激动。这一段写得十分感人,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19-20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孩子们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19-20节。

1、配乐朗读。

2、想象说话:孩子们心情是那么激动,是因为___________。

四、小结复习,简介作者。

1、总结:战火无情人有情,东西有价,情谊无价。透过这些平常却又宝贵的东西,我们分明看到是六个孩子,六个捷克的孩子,六个善良的捷克孩子,六个充满正义感的捷克孩子,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安东尼、罗达、 甫兰杰克 依沃塞夫。

◆2、更要记住的是文章的作者,简介作者:伏契克

说明:

在分析与探讨将近尾声之时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能更好的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名篇的兴趣。

3、教师总结:伏契克说过:“为了汲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我想:这样的一尊尊塑像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

4、拓展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

附板书:

__35、六个孩子的故事

(捷克)

安东尼 折刀

罗达 鞋油盒 援助→西班牙人民

甫兰杰克 弹子

依沃塞夫 哨子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1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 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12

教学目的: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收收心,从寒假的慵懒状态中进入的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

1、了解学习时间,增强紧迫感。

2、拟订新学期计划。

3、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

一、回顾假期,乐趣无穷:

新春伊始,万物复苏。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从大家充满欢心的脸上我看到大家这个假期都过得非常愉快,生活得非常幸福。在寒假期间,你有哪些难忘的事和大家分享呢?

学生讨论,指名说说。

小结:寒假期间经历的人与事都应该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告一段落。在新的学期,我们有更重要的任务完成,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努力完成学业。希望同学们能够及时的调整好心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二、畅谈打算,展现风貌:

寒假愉快而又难忘地过去了,现在进入了正式的学习阶段。我们进入了新的学年。下面你们来说说新学期你们有什么打算?

学生讨论,老师指名说。学生各抒己见,多数学生都表示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小结:通过制定新学期计划,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理清短期的目标,并朝着制订的目标努力。

三、师生归纳,明确要求:

常规教育:

1、上课:不管上什么课,都必须认真听讲,本学期课程难度加大,所以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动脑思考,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2、自习:保持上学期的自我管理班级秩序,利用自习时间完成课后作业,不吵闹聊天,班委应以身作责,督促同学共同学习进步。

3、纪律常规:保护班级公共财产,爱护公物。课意游戏安全,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课间操及眼保健操要认真的进行,班委做好点名工作。

4、作业:按时完成每天的作业,做到独立思考,认真检查。遇到不会的题目要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做到不留知识的死角。

四、安全教育,牢记心间

同学们,为提高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预防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要牢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2、班级举例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3、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学生讨论。

2)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特别是吸毒者,课外不玩火,不玩火。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4、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结束语: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愿同学们在这个幸福温暖的大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斤斤计较”“开卷有益”“熙熙攘攘”“门可罗雀”“矜持”“邂逅”“回心转意”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了解书的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的阅读方法。

3、体会读书带来的各种乐趣。

重点难点:

边读边思,了解书的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的阅读方法,体会读书带来的各种乐趣。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性格(指名读)

2、“性格”是什么意思?你知道谁的性格?

3、你们知道吗?书和人一样也有不同的性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9课,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书会有什么性格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他的书架前去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课文。

(媒体出示第一节)

1、轻声读读,读准难读的词语。

(难读词用蓝色显示,指名读)

2、生质疑。

理解:“蛰居”。(藏起来不食不动。)

(预设:为什么说家中有了藏书,寓所因此不一样了?

第3句中为什么说这个寓所不会让人寂寞?

书不会发出声音,为什么竖起耳朵一听,书架上藏着许多诱人的热闹?这里的“热闹”指什么?)

3、带着问题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找找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书的性格?划出有关的语句,再认真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

1、根据学生回答交流归纳,板书:

神情倨傲的书

性格严谨的书

性情开朗的书

趣味横生的书

神态矜持的书

(预设:有五种文章里能直接找到词语来概括书的性格,让学生找找读读。后两种随机点拨)

2、学习体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另两种书的性格。

(1)理解“倨傲”和“矜持”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①这两个词原来是什么意思?

倨傲:骄傲,自高自大。给“倨傲”找近义词。(骄傲、傲慢、高傲)

矜持:慎重,拘谨。

②读读句子,想想他们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③(媒体随机出示填空)想象举例,理解词语。

我常常要用到的,感觉就是矜持的,因为。

我们读的,满肚子都是一些人世间的大道理,每读一次,我就明白了。我觉得自己在这本书前,什么也不知道。它就像我们的家长什么都知晓。

(2)还有几种书作者没有直接写出它们的性格,你能根据你找到的有关语句,学着来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随机出示句子)

这本书不是让我读的,它只想挤入一个熙熙攘攘的书架,然后静静地歇在那里。

(媒体出示)“熙熙攘攘”变红。然后出示“熙”字并放大。

①学习生字:熙指导左上部分的笔画并书空。

②理解: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③读读句子,想像一下,在非常热闹拥挤的地方,一个人静静地歇在那里,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默默无闻)

(媒体出示句子)书的名字激起了购买的欲望,但我还来不及读它们。

①什么情况下,会激起你的欲望?(好奇、特别想知道或得到、令人向往……)

②这本书是因为而激起了购买的欲望,但我还来不及读,因此它对于我就充满了——(板书:神秘莫测)

3、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

师: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性格,它们的阅读方法也不同。请你再读读课文,从文中划出有关的语句,完成填空。

(媒体出示填空)

读神情倨傲的书,先沐浴焚香,通常绕道而过。

读性格严谨的书,要在精力充沛的时候。

读性情开朗的书,可信手翻阅,也可一边看电视一边读。

读趣味横生的书,增加了我对文学的兴趣。

读默默无闻的新书,让我念念不忘。

读神态矜持的书,认真上门求教。

读神秘莫测的书,让我充满期待。

师:“我”得承认这本书与“我”的文学爱好密切相关。

(媒体出示练习)想象说话: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深深吸引了我,我越来越喜欢看书,我模仿着写。我尝到了阅读的乐趣。

4、你最喜爱哪种阅读方法呢?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生活中阅读的书来说说自己的阅读故事?

(媒体出示练习)想象说话:

我最喜欢读,这本书,(书名)(怎么样)

每次阅读,我,感到。(怎么做的)(怎么样)

(1)学生自己准备。

(2)指名交流。

课后小结

四、复习巩固。

1、师:不同的书有——生接: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所以课文中用一本书有——生接:一本书的性格来概括。(板书: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性格。)

2、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2——9小节,体会藏书、读书的乐趣。老师读第二节,女生读书的性格,男生读阅读方法。

3、引读10、11小节。

师:以书为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书从来不失信,——(生:它们总是耐心地在那里等着我。)

师:书没有强加于人的脾气。我可以将书合上,——(生:拒绝与之对话;)师:待我回心转意之后重新翻到那一页,——(生:中断的一切又活跃了起来。)

师:有时某些书从书架上失踪了,不久又悄然归来,——(生:如同外出旅行一样自然。)

师:也有些书一去不返,它们因为年迈而退役了。——(生:它们不仅为后来者腾出了席位,而且,它们不惜按照斤两变卖了自己,而后倾囊相助。)

师:家有藏书,——(生:不亦乐乎?)

4、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家有藏书,不亦乐乎?

(媒体出示练习)想象说话:

家有藏书,不亦乐乎。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14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教案模板小学五年级语文篇15

《江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漂亮的读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文中对话,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第4、5段。

3、能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了解人物内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

教学重点:

体会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江姐的资料。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红梅赞》,初步了解江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注意它的歌词,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课件1:(放录音)

师:《红梅赞》是歌剧《江姐》中的主题曲,它借梅花迎寒开放的无私无畏来歌颂江姐为了革命胜利毫不屈服、英勇献身的斗争精神,它是为歌颂江姐写的一首歌。江姐不仅成为了特定时代的流行曲,而且走进了小说,走上了银屏,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用心阅读有关江姐的简单介绍。

2、(出示课件2:江姐生平简介)

师:同学们请注意江姐被害的日子,1949年11月14日。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全国解放,逃亡盘踞在四川重庆的国民党残余,知道末日就要来临,便展开了对革命者残酷的疯狂屠杀。本文从小说《红岩》中截取了江姐临刑前的一个片段,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革命者的光辉形象。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大概内容。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易错的地方多练读几遍,指名分段读。

2、学习生字词。

(1)学生分段读,老师及时指正、评价。

(2)齐读生字词,抽认生字词卡。

(3)记忆字形,口头对比组词。

滓拟纲铐签

宰似钢烤脸

3、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师:课文写了临刑前江姐都做了哪些事?

(1)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到床铺下。

(2)梳妆打扮。

(3)与难友告别,鼓励勇敢斗争。

三、小结。

师:从上刑场前,江姐的所说、所做、所思中,我们将看到一位具有什么品格的革命女性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同桌互改。

2、说说江姐了临刑前做了哪些事?

二、细读课文,解读人物。

1、小组讨论学习,分析人物性格。

师:解读人物内心,需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传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有关江姐的语句,反复读,用心体会。用笔在旁边简单批注江姐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指名汇报,学生补充,老师板书。

(1)出示藏提纲的相关语句。(课件3)“这时,江姐正伏在桌子上……像平常一样梳着她的头。”

从“不慌不忙”中,充分体现了江姐的机智,勇敢,考考虑事情周密。

板书:机智、考虑事情周密。

(2)出示江姐临刑前梳妆打扮的相关句段。(课件4)“江姐梳好头……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可以烘托出江姐对生活的热爱和愿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

板书:热爱生活、献身理想。

指导读。试填词背诵。

(3)出示与难友话别的相关语句。(课件5)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最后的考验”指的是什么?

体会到江姐的镇定,宁死不屈。

板书:勇敢、宁死不屈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段话呢?练习朗读。读出镇定,坚毅。

三、梳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师:面对即将来到的全国解放,国民党_垂死挣扎,他们如何对待革命者,革命者又是如何对待牺牲的呢?

齐读开头与结尾。

师:(课件6)以“转移”为名,暗杀革命者。可见,国民党_知道自己走上了穷途末路,来日不多,内心无比_______。

面对牺牲,革命者“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可见他们_________的精神?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读出革命者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心来。

四、拓展阅读,体会品质,抒发心声。

1、师:同学们,渣滓洞中的敌人为了获取机密,对牢房里的每一个同志都进行了非人的折磨,吊人木架,老虎凳,电椅子,煤火炉,手铐脚镣,竹签子等刑具,把他们折磨的死去活来。据说,江姐一个多月来,在狱中经受了七次酷刑,每次都被折磨的昏过去。可是她都凭着坚强的意志,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硬挺过来的。江姐钢铁般的;;鼓舞着集中营的同志们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地斗争他们和江姐一起等待黎明的到来,等着胜利的枪声。可是丧心病狂的敌人却在解放军的炮火快攻克重庆的时候,当集中营大的同志们就要与亲友团聚的时候,在他们逃离的前一天晚上,将关在牢里的1000多名共产党员杀害在革命胜利的前夕。

2、(课件7)同学们,书读到这,你想对江姐,对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

3、听红梅赞,再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写读后感。

2、读小说红岩。

1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