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拓展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五年级拓展教案,方便大家写五年级拓展教案时参考。

五年级拓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梁晓声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赏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赏析课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介绍梁晓声当代作家,主要长篇小说有《雪城》、《年轮》《泯灭》等。

2.题目解说本文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不仅写出了母亲对“我”无私的爱,还包括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试复述课文。

2.自读课文思考:主要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

明确:全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开头第一段总领全文。运用倒叙的手法。下文分写两件事表现慈母:一是讨回小人书;二是给钱让我买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3.这两件事写法有什么一同?

明确:两件事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两件事写法不同:第一件事运用顺叙,便于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第二件事采用倒叙。便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在当时贫困的情况下,母亲却能够慷慨给我买书,突出慈母的形象。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再读课文,体会慈母情深

1.阅读课文,勾画文中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明确:课文在叙事过程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中,集中表现了慈母的深情,同时融入“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感激、崇敬与热爱母亲的情感,起到了抑扬错落的感情美,如文中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相似的句子很多,如:

“母亲说完,门户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母亲的辛苦和钱来之不易)

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着我坐在她身旁,一条手臂搂着我。(“搂”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

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在台阶上不走。”“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态度坚决。)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阅读感受。

四、拓展阅读

练习册P30《美丽如初》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阅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母亲带“我”讨回书的那部分。说说看,“葛里高利”为什么叫来一辆小汽车,把“我”和母亲一直送到家门口?

2.如何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

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再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

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3.熟读“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地方”到文章结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A.描写母亲她们的&39;工作环境和劳动场景,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什么作用?

(本文描写母亲她们的工作环境恶劣、艰苦,劳动场景忙碌、紧张,又脏、又累,可见母亲挣钱的艰辛,与下文母亲毫不犹豫给钱让我买书形成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慈祥,突出主题。)

B.文章最后说,“我鼻子一酸,摸着钱跑了出去……”,这与朱自清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比较,你觉得哪一个更精彩,更动人?

(选取自己认为更精彩、更动人的作一分析。如:我觉得本文的描述更精彩,更动人。我目睹了母亲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场景,深切感受到母亲挣钱的艰辛,却为了满足孩子强烈的读书愿望,给钱买书,实在令我感到辛酸、感动,更加感激、崇敬母亲。)

4.“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为什么即使为母亲也不能买“任何别的东西”?

(因为当时家境贫困,母亲挣钱不易,艰辛的挣钱只为维持家庭生活和满足孩子读书的强烈愿望,从来不考虑自己,正如文中所述“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一顿”“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所以即使为母亲也不能再买“任何别的东西”。)

5.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或“从来没有”,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其特殊意味。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的那份儿喜悦。句中“第一次”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从来没有”意在突出母亲第一次给我一元多钱,强调“一元多钱”是个非同小可的数字,可见生活的贫困,可见对“我”热爱读书的支持。)

二、词句品味、积累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可以采取换词比较的办法,如“像一只充血的独眼……瞪着我们”能否改为“像一颗耀眼的大红宝石,光芒四射地照耀着我们”?

(“像一只充血的独眼……瞪着我们”不能改为“像一颗耀眼的大红宝石,光芒四射

地照耀着我们”。因为改后的比喻句与作者当时的心情不吻合。

如“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形象地写出了小胡同又狭窄又昏暗。)

2.母亲低声对我说:“数数。”语调很平静。

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注意:讨回了书,取得了胜利,母亲没有笑容,也没说“谢谢”。

(“语调很平静”“昂然”表现出母亲讨回的不仅仅是小人书,更是做人的尊严。)

3.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并因自己十五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客。

揣摩加点成语、熟语表达的神情或状态。

“失魂落魄”“无精打采”突出了我渴望有书的程度。

“震耳欲聋”可见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母亲挣钱的不易。

“差愧难当”“无地自容”写出了“我”惭愧的神态。

4.体会文中“我想我不能再对……说——……”、“我想我没有权利……,无论为……还是为……”句式蕴含的表达力量。

“我想我不能再对……说一一……”蕴含着母亲无比坚定的意念,一定要讨回自尊。

“我想我没有权利……,无论为……还是为……”句式蕴含着母亲挣钱的艰辛。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如果不这样重复“立刻”,而把后面的三个“立刻”分别改为“马上”、“赶紧”“很快”,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品味。

连续四个“立刻”或排比句式,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母亲为挣钱而争分夺秒,可

见钱来之不易。而改为“马上”“赶紧”“很快”,虽有动作迅速之意,但语势缓和。

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1-6

五年级拓展教案篇2

教材内容

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是“难忘童年和童年趣事”,并提示学习要求和阅读方法。

2、这单元课例由5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3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略读课文2篇《祖父的园子》《儿童诗两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6、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7、围绕“难忘童年”来进行口语交际及写童年趣事的作文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的一些表达方式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措施及手段

教学用时

1、从词句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积极体会,积累文中美好的语言,感受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3、“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应关照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五年级拓展教案篇3

教学重点:

Let’s learn部分的动词短语的ing形式:taking pictures,watching insects,picking up leaves,doing an experiment,catching butterflies。

在情景中使用对话中的句子,并能恰当的替换句中的动词短语。

听、说、读、写动词短语:taking pictures,watching insects, picking up leaves, doing an experiment,catching butterflies。

教学难点:

词汇量较大,有些短语不易掌握:catch和watch易混淆;butterflies和experiment较长;insects的发音较难。

动词短语的ing形式,ing要加在动词后面,而不是整个动词短语后面。

本课时动词短语中的名词一般为复数形式,如:pictures,insects,leaves,butterflies。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录音(let’s learn, Let’s play)、课件、动画素材。

本课时(let’s learn部分)的五张单词短语的图片和卡片,以及(let’s chant部分)的单词短语卡片。

教学过程:

Warm up ( 热身)

活动一:唱一唱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教师播放第五单元Let’s sing部分歌曲,学生说唱,复习有关进行时的基本句型。

教师播放第四单元的儿歌,学生表演唱,帮助学生复习What are you doing?I’m…的问答。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复习有关进行时的基本句型和常用词汇。

Review (复习)

活动二:赛一赛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请一名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说出相应的单词,教师问What’s the …(该生名字)doing ? 学生回答: He/She is ….。

教师出示前面学过的动词卡片,在全班学生一起认读后,请学生看图做动作,看谁说的快。每人可以根据情况,有一次错误机会。采用末尾淘汰制,选出擂主,给予一定的奖励。

活动目的:通过游戏的方式复习学过的单词。在游戏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内容,从而提高速度,达到更加熟练的目的

活动三:演一演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一名学生上来,教师点击四、五单元Let’s learn部分的课件。其他学生看不到课件内容。

该名学生表演课件中看到的内容。

教师问:What’s the …doing ?/ What are the…s doing?其他学生用句子 It’s / They are …猜课件上的单词或短语。

活动目的:在复习单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句式进行练习,为本课时新的短语的学习扫清障碍。

3、Presentation (新课呈现)

活动四:新课导入: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教师出示一群小学生背着背包去郊游的图片。画面可以处理得模糊些。

问学生:Where are they going?

引导学生回答:They are going on a trip.如果学生不会回答,教师可以引导,比如提供给学生trip 这个词。

教师进一步提问:What can they do on a trip?教师引导学生猜测郊游可以做的事情。此时可以出示P70页的图片,但要进行遮盖或模糊处理。

如果学生遇到不会用英语表达的活动,可以容许学生用中文表达。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教师点击图片中相应的画面,最终出现P70页的完整画面。

活动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短语之前,应尽可能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不至于觉得太枯燥。

活动五:学一学

教学参考时间:5-8分钟

教师指着taking pictures的小图,问:What’s … doing? 引导学生作答。

教师点击taking pictures这个短语的声音,每播放一次,让学生跟读,并且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单词。

教师指着图中的昆虫问:What are they?引导学生回答: They are insects. 教师带读单词insects,给学生必要的支持。

五年级拓展教案篇4

教学分析: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活动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概念

(1)钟表的指针在不停的转动,从3时到5时指针转动了多少度?请画图表示

(2)像这样,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 旋转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称为旋转中心; 称为旋转角

(3)如何找到旋转角?

2、性质

你能根据图形总结出旋转的性质吗?

3、画图研究

将三角形ABC完成以下旋转画图

1、以B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60°

2、以AC中点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旋转18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课内练习

四、课后作业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2)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五年级拓展教案篇5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用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从中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并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口动训练

游戏“抢三十”

游戏规则:老师和学生轮流报数,每人每次至少报1个数,最多报2个数,从1到30按顺序连续报数。谁先报到30,谁就获胜。

老师和学生开始做游戏。

同学们发现:每次都是老师胜利了,为什么呀?

二、眼动与心动

课件出示百数表,在表中找出3的所有的倍数,老师并做标记。

老师一列一列的出示我们所找到的3的倍数,

3、 12 、 21。

6、 15、 24 、 33、 42、 51。

9、 18、 27、 36、 45、 54、 63、 72 、 81。

30、 39、 48、 57、 66、 75、 84、 93。

60、 69、 78、 87、 96。

90、 99。

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些数中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吧你

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三、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3的倍数特征。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

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

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

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

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

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

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

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齐读3

的倍数特征(幻灯片13):一个数,如果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

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四、手动

1、下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

354 160 72 375 820 964 6000

2、课堂活动

0 1 2 3 5 7

(1)选出两张卡片组成一个两位数,使这个两位数是3的倍数,你认为该怎么选?

(2)按上面的想法选出3张卡片组成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并验证。

4、判断题

(1)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三的倍数。 ( )

(2)34() 这个三位数是3的倍数,() 里只能填2。 ( )

(3)除0外,能被3整除的最小数是6。 ( )

(4)9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 )

(5)能被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12。 ( )

5、拓展练习

先求出下面每个数个位上的数的和,看能不能被9整除,再算一算下面各数能不能被9整除,最后总结出9的倍数特征是什么。

162 378 586 6322 981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五年级拓展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18÷4=4.5)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12的因数(图略)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1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