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写好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1
说设计理念:
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聚焦感悟——深读情感体验——读得共生共鸣”为主要的设计思路。首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抓住“那一曲木笛声”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触摸词句的温度,倾听词句的声音,更是逐渐引导学生从读薄“笛声”到读厚“笛声”之中,真真切切的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
说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读课文,限度的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此基础上,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
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聚焦笛声
1、示题,读题,了解“木笛”所谓何物?引出木笛背后的故事。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办法解决读文过程中的词语理解障碍。
3、通过交流朗读令自己特别感动的镜头,反馈学生初次读文效果,并随即正音帮助。
4、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
(“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老师通过“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这样一句亲切引领,恰如其分的对文本的切入作了回望与印证。)
二、读薄笛声 倾听声音
1、引导学生从很长的一段话中,发现并提炼描写笛声的四组词语。
2、读读这四组词语,感受这词语背后仿佛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
3、引领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假如现在朱丹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他的?
(读词需要语境。词语从文本中被挑拣出来,而非剥离出来。因此,这些词语的身上依然留存着母体的肤温与体香。由词散发开去,是倾听还是联想,都是对文本语境的回归与拥抱。)
三、追随笛声 品味泪水
1、话语引导学生,随着笛声去寻找朱丹为何流泪的缘由?
2、扪心读读血红数字,品尝国耻国难的无比痛楚。
3、情景深情朗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一段对话。
(追随笛声,发现朱丹为何流泪,课堂开始折向读厚。当学生的目光首先直面那一串殷红的数字,学生的心灵跟随笛声,一起残忍的面对那一份永远不该忘怀的耻辱;当学生的声音,字正腔圆的读响在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中时,笛声又再次的在对读中堆积无言的国殇和无尽的创伤。对读,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由旁观者到当事人的角色置换,场景置换与心灵置换,同时也改变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方式。)
四、再奏木笛 聆听心声
1、随着音乐,我们自然的将目光过渡到画面:来到石碑前的朱丹,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试想:站在这一片烛光前的朱丹,他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3、课堂中真正响起木笛之声,并组织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矛盾反诘话题:朱丹,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4、引领孩子试想:孩子们,从朱丹的角色中走出来!我在想,如果当时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也在现场,他也看到了这一片烛光,也听到了这一曲木笛声,我不知道他又该作何想法?
同时顺利的引出故事中被特意隐去的结局。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学生经由“读薄笛声”时的情境感知,进入“读厚笛声”时的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读出心声”时的心境体认。这一阅读境界的提升,亦是学生言语智慧,言语情怀和言语人格的重新确证和构建。课既至此,文本、师生、作者之间的心理交融,终得完美融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2.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
2.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得到启示的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手指》。
2.齐读课题。
3.引导全班读“导读”。
4.指名反馈:读懂这篇文章,就是要弄懂哪两个问题呢?
二、同桌交流,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初读,解除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提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同时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启示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并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的句子: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c感情朗读。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哪个手指头?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4)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升华内涵。
(1)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支撑等。)
“团结就是力量”
(2)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优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a.造房子,既需要房梁也需要椽子、砖块……方有方的好处,圆有圆的作用。
b.社会职业分工情况:既要有教师、医生、科学家,也要有工人、农民、清洁工,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自食其力,为社会尽一份责任,都是高尚的,值得尊重和尊敬的。
c.火箭上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少不了其中的任何一环,任何一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全局失败。只有每个直接和间接参与者团结合作才能成功。
d.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等缺一不可。
四、品读课文,感悟写法,迁移运用
1.你喜欢读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意味深长:受到深刻启发有趣:语言幽默、生动。(拟人、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快速找出这类句子,朗读回味。)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1941年进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五、作业布置
小练笔,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写出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如:五官的对话;标点符号的争论;文具的争吵等。)
六、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团结就是力量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和首都。
2.尊重国旗、国徽、国歌。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敬礼。
3.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国旗、国徽,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国徽,怎样尊敬国旗、国徽。
教学过程:
一、认识祖国
1.老师讲授“祖国”的概念,用学生已有的“母亲”概念入手去理解祖国的概念。
2.祖国在哪里:用地球仪让学生知道祖国的大体位置。
二、读熟并记住三句话
1.教师教读三句话。
我是中国人。
我国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2.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全体读、比赛读、比赛背诵等形式,让学生熟记这三句话。
3.播放祖国__、长城、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等图片,让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与美丽。
三、认识国旗、国徽
(一)认识国旗
1.出示国旗图片。
2.从色彩、形状、图形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并说一说。
3.讲解国旗的红色和五颗五角星所代表的意义。
4.画一画国旗。
5.欣赏图片,说说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国旗,你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国旗。
结论:国旗代表国家,我们要尊敬国旗。
(二)认识国徽
1.欣赏国徽图片,从形状、图案、色彩等方面说说国徽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确:__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谷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国徽也是国家的标志,我们要尊敬国徽。
3.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国徽?(图片展示、学生议论)
四、学唱国歌
1.教师介绍国歌。
2.教师教读国歌歌词。
3.播放国庆节升国旗唱国歌、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唱国歌、奥运会体育健儿夺冠唱国歌等视频,让学生跟着学唱。
4.课堂展示唱国歌。
五、参加升国旗仪式
1.为什么要举行升旗仪式。
2.观看视频:__升旗仪式。
3.阅读并讨论课文16页,知道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军人行军礼、一般人行注目礼。
4.教师示范立正、行注目礼,学生互相学习、规范行为。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内容,歌唱国歌。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4
设计理念:
以“火攻”为切入口,以说“计策”为主手段,引领学生关注琢磨课文语言,于语言的体会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达的方式,从中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类故事的趣味.
教学目标:
1、通过就词解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通过概括文意、概说计策,学会简练复述文本的方法.
3、通过重点语句的体会,感受三国人物的鲜活形象,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4、通过深层质疑,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包括课前)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谈三国故事(重在学情的了解,便于学习的调整)
3.引《赤壁之战》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山险峻而又雄伟,临江是拔空昂立的崖头,犹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石壁西侧镌刻着的“赤壁”二字,相传为东吴大将周瑜所书,力盖千钧.
说题意:
(要求说得清楚简要)
二、初读感知
1.放声读文,了解大意.
2.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重在不懂的字词;不太常见的词句.)
反馈:
1.字词:顺学字词
划词,读词,有没有不懂的?
调兵遣将(遣的字形?谁?驻)丢盔弃甲(谁?逃)
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不计其数
无心应战
率领抵挡计策缆绳
(在于培养学生灵活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参考的等现成的答案.)
2.内容
自由概括;
围绕标题概括;
围绕标题完整概括.
(培养学生概括说话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
自由发表
黄盖的话:
读好黄盖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胸有成竹地
诚心诚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读懂黄盖的话:黄盖的话道理何在?
为什么相持没好处?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联系前文
2.赤壁之战火攻打败曹操,还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黄盖的假降信
说东吴兵少……说后面为什么没用冒号?
黄盖会怎么说?
3.黄盖的计策:说了一遍?非常满意——妙计!
黄盖会怎么说?
说清要点.
自由准备:
做上记号:哪些地方必须说清楚的?
自由练说:
同桌互说:一说一听,提出意见.(分角色)
推荐示范
集体评议:清楚,简练
4.计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读文中语句,验证体会.
为什么3万打败了80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黄盖的足智多谋
曹操的狂妄自大、骄傲心态
5.为什么不写清妙计?只用了四个字:说了一遍?
写法:不重复、留下悬念,激发兴趣.小说作者罗贯中
(以上各环节重在于文中相应语句的体会,朗读、感受,使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带动文本重点语段的学习,同时达成单元复述的重点训练.)
四、课外拓展
其实文中有好多问题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节.
课外阅读
故事交流
说故事
谈人物
背古诗
谚语、歇后语等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你读出了什么了?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齐读)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交流讨论
1、同桌轮读,质疑词语
2、把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两遍。
3、小组交流各自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4、全班交流,提出问题,留待进一步理解。
四、学习生字,抄写词语
1、重点指导书写“誊”(与“誉”或“卷”比较)“谨“(右半部要写紧凑)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检复:
谁能三言两语说出课文重要写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读中感悟
(一)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1、你喜欢读哪里?
2、齐读第16小节。
3、读着读着,问题就出来了,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当初我是多么“幸运”?
②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力量”?
(二)感悟“我”第一次写诗,父母的评价
1、指名读母亲的评价
①你读出了什么?
再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②我的心情又是怎样?
齐读2——4小节
2、分角色读(5——14)小节
①读到这是你不明白的又是什么?(学生提问:同一首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截然不同?)
②加以体会: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齐读12小节)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读第13小节第一句话)
(三)体会“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1、师:“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①理解“一如既往”。
②想象母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师:那爸爸为什么说不好呢?)
2、终于巴迪在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中走向了成功。面对成功,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信中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
3、再读16小节
4、父母亲读了这段话感到十分安慰,真是激动万分,想到各自的评价,想到第一次争吵,他们又感慨万分,他们会说什么?
三、交流读后体会,提高认识
1、学会这里,你们的体会也一定很深
2、结合自己说体会
3、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这两种不同的爱,这些爱有的来自于父母,有的来自于老师,有的来自于其他长辈。只是小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精彩极了”,不愿意听“糟糕透了”对吗?其实,我们应该听听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吨、敞、哺、滤、矮”5个生字,会写“吨、敞、哺、滤、肺、潜、矮、判、胎”9个字。掌握“宽敞、哺乳动物、又矮又粗、判断、胎生”等词语。
2、初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鲸的生活习性
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2、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3、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都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提出来。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一吨宽敞哺乳动物过滤肺部潜水又矮又粗判断胎生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吨、哺”两个字的读音。
(在写字上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哺”字右边上面的点不要丢掉。“滤”字笔画多,左窄右宽。“肺”字右边不要写成“市”字。“矮”字左右不要写反。)
2)交流:课文每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理解词语:胎生哺乳动物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们最想了解鲸的哪一部分情况呢?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找出并朗读相关段落,说说介绍的内容。
(2)从哪几句话中能看出鲸的这一特点。
(3)围绕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能读出相关的语气吗?试一试。
2、在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引导
鲸的外形特点:
(1)(课件出示)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从这几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学生练读,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显得很宽敞。
(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比较,体会出鲸的大。再练习朗读。)
(2)指导朗读
(3)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还记得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吗?还记得我们的学习要求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你打开书,把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再仔细读一读,再交流学习所得。
(引导学生继续按学习第1段的方法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汇报总结板书。如:可以把鲸的种类、吃食、呼吸、睡觉等归纳到一起列提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鲸的各方面特点写的这么清楚,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2、学生小组学习。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点拨指导。
[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的说法,只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理由就可以。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点拨引导,以下过程是教学的预测,不是教学的程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灵活把握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1)演变(可以以鲸的角色来自述)
在远古的时代,鲸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课件演示鲸的&39;进化过程。)
(师课件出示填空题)
在(),鲸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它们的前肢和尾巴()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
(抓住“很远的古代”、“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
2)种类:须鲸——没有牙齿
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3)生活习性:
①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须鲸吃小鱼小虾(“吸进”“闭上”“滤“吞进”等词写出了捕食经过。一顿可吃两吨多,说明食量大。)
齿鲸吃大鱼海兽(“扑上去”“咬住”“很快”看出很凶猛。)
②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也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共同点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教师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朗读。(……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③睡觉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
生把画好的简单图画展示出来,再用语言描述。体会出鲸的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
④生长
胎生生长快寿命长
4、朗读感悟
我们对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总结学习这一课自己的收获。
2、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六、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1、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2、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3、根据收集的资料,出一期介绍鲸的小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反思篇7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课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话题,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第2——14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所谈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片面性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15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心上。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发人深思。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