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写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下载,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1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俺们学习了几篇写俺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俺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俺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同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俺们呢?

2.同学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方,《祖父的园子》里,把“俺”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俺们觉得写的就是俺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俺们,感染了俺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方《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俺”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示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俺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同学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出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假如是自身将会怎么做?把自身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把自身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研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俺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俺将不时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同学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俺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身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同学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2

网络学习课前准备:

字典,课本图片,笔记本,网络畅通,学习所用电子产品。

网络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正确书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解释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出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说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网络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网络教学难点:

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祖父的园子》,感知园子的世界。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人们往往留恋童年时光,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吧!下面先介绍一下萧红ppt。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ppt: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4.教师领读我会认生字,练习朗读。

5.教师领读我会读词语,练习朗读。

6.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我会写生字,观察讲解易错字。“拔”区别拔和拨;“承”;区别瞎和割。

7.学习词语:明晃晃、光芒四射。

8.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从哪两方面写祖父的园子的?

教师小结:两个方面,第一园子里有什么?第二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9.跟老师一起读读前三段,说说园子里都有什么?学习前三段。

10.再读课文前三段,读出喜爱之情。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积累ABB词语。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3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安徒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而未进过正规学校。14岁时,去哥本哈根打杂,在他人帮助下才正式上学。17岁发表诗剧。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写童话168篇。他的童话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被译成80多种文字。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6年,当时丹麦已由法国附属国沦为英国的附属国。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生活极端悲惨和痛苦。作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一个卖火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为“小女孩”。女孩原本指女性小孩,年龄不大,在这里又加“小”修饰,强调女孩年龄太小。尽管年龄很小,仍然要出来叫卖,更突出其家庭贫困。当时的丹麦,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不少小孩不得不上街卖小物品,小女孩卖火柴是较常见的。

〔结构分析〕

本文共13个自然段,分三部分写小女孩在大年夜上街卖火柴而冻死的过程,即“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这一部分,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形象。写小女孩可怜,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打扮上看,她在冷天里仍光头赤脚;二是从活动上看,在大年夜,她仍沿街叫卖;三是从家庭上看,她卖不出钱,不敢回家,缺少家庭温暖。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写小女孩擦火柴取暖所看到的种种幻象。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小女孩共擦5次火柴,看到5种幻象:第一次擦火柴是想暖和冻僵的小手,看到了烧得旺旺的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她看到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次擦火柴,她看到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她看到慈爱的奶奶;第五次擦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最后她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写小女孩被冻死了。

〔语意理解〕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这两句话是描写小女孩的外貌,表现小女孩的家庭生活状况及悲惨的处境。第1句话写小女孩在卖火柴时的外部形象,只写了两点:“光着头”“赤着脚”。“赤”即光着,“赤脚”就是光着脚。“光着头”并非指没有头发,而是指没戴围巾,也没戴帽子。前文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这样情况下女孩却光脚光头,足见其家境贫寒,小女孩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令人心寒、难过。后一句写小女孩的美丽可爱,是从头发的颜色和形状上写的。金黄头发打着卷又披在肩上,是多么漂亮可爱。这与前句联在一起,构成一种反差,漂亮的女孩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爱,反而饱受饥寒的折磨。女孩都爱美,但这个女孩“没注意这些”,难道她失去了爱美之心吗?不是。温饱都无法保证,哪里顾上“美”呢?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两句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形。第1句使用反问句式,说小女孩不敢擦火柴取暖。这里用“成把”和“一根”形成对比,突出小女孩的胆怯心理。一盒火柴,多得“成把”。实际上抽出“一根”是看不出来的。她所以不敢,主要是因为家中太贫穷,到了大年夜还无钱买年货,她卖了火柴能贴补家用,多卖一根就多挣一点钱。所说的“不敢”,在这时是“不忍”“舍不得”,也含有担心爸爸责备的意思。第2句用“终于”表现小女孩擦火柴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她是实在耐不住寒冷了,尽管擦一根会少卖一个钱,可能受责备,但在耐不住冷的情况下,也顾不了这些了。这两句话进一步体现了小女孩的可怜。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有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这句话写小女孩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幻象。幻象是由幻觉产生的形象,是没有实在事物出现的虚幻的感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寒冷的雪夜里,长时间受冻挨饿,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所以就出现了幻象。这种幻象是与小女孩的现实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的她被冻得手脚发僵,就渴望得到温暖,幻觉中就会出现使自己获得温暖的大火炉,而且“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写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的幻象。小女孩在现实中又冷又饿,没人怜爱,她自然在心里想念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于是出现了这种幻觉。实际上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小女孩想得到快乐却得不到,她想没有饥饿、寒冷和痛苦,只能随奶奶去———奶奶早已死了———小女孩也只能到另一个世界去得到这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小女孩的无限怜爱。作者是为小女孩鸣不平,为小女孩向世界控诉!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小女孩死了。人们只能从燃烧后的火柴梗猜测她想以擦火柴来取暖。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所看到的幻象。小女孩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冻死了;女孩生前有理想,有需求,但现实却不能满足她。小女孩所要的幸福,只能在冥冥虚幻中得到,这是什么现实!句中有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在幻觉中得到的;第二个“幸福”表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觉不到寒冷、饥饿和痛苦,当然彻底“幸福”了。这句话似乎说得平静,但它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读着这两句话,我们似乎听到作者愤懑的叹息,看到作者压在心头的怒火。这是对贫富悬殊社会的不满,是对吃人社会的_,是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与爱怜。

〔写作特点〕

1.瑰丽奇异的幻想,震撼人心的结局。

本文除直接描写小女孩所处的恶劣环境和不幸遭遇外,着重写小女孩5次擦火柴后产生的幻想。作者以人物的希望、幻灭,幻灭、希望的交替出现,营造出一个十分奇异、瑰丽无比的意境,自然而巧妙地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人物心理活动得到细致地刻画,反映了小女孩的美好追求。通过幻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贫苦儿童悲惨的命运和不幸的结局,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到宣泄,使读者受到震撼。

2.用创新的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作者把事件锁定在极为特殊的时空环境中———大年夜的街头。大年夜本该去玩耍,吃美食,穿漂亮衣服,然而小女孩却光头赤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大年夜本该快乐,而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这种让人物处在典型环境之中,通过对比形成巨大反差,收到了非凡的效果。其次,作者不按普通童话形式,也不采取一般讲故事人那种叙述方式,而采取了有完整的情节的结构方式。在语言上又接近散文诗,比如对幻觉的描写,简直就是诗。既像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像诗歌,流畅地勾画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使读者得到艺术享受。再次,让善与恶形成对比。本文是一个悲剧童话。文章在前边活画出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人见人爱。但这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黑暗的社会中,饥寒交迫、冻饿而死。悲剧本来就是把美的东西毁坏给人们看,作者如此描写,自然增强了悲剧效果。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悲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别是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创设情境导入,为学生渲染读书氛围。

①教师可以充满感情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配上挂图或课件。

②板书、齐读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椐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为阅读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默读全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

②让学生简单地谈一谈故事的梗概和听了故事后的感受。

⑶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②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

③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如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语言提示来理清文章层次。

⑷深入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从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可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种幻象。可提问: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想到些什么?结果怎样?在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思考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②朗读指导,可略加评议。

③总结学习方法。老师可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步骤,先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自学6~11自然段,教师可出示下列思考题: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你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要给学生读书与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自学成果。

⑤要着重理解“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的含义。对这句话的理解,要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这里所指的“地方”就是死亡,是离开这个世界。

⑥体会作者把现实的痛苦与想象中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深刻认识的写法,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读了这些内容的体会。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完成课后练习。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在课文中标出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利用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来弄懂生字词。并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⑵指导书写生字。

①“灌”字笔画繁多,教师要重点指导,并强调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

②“商”字框内是“八”和“口”,不是“古”字。

③“福”字强调左半部分是“礻”部,而不是“衤”部。

④出示形近字,帮助学生在字形辨析中识学生字。

如:烤———拷焰———陷堵———赌披———坡搂———楼

4.练习。

课后请学生再找几篇安徒生的童话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交流,或写一篇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

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5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写的记叙文。文章真实地记叙了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的情景,以及自己受到的启发教育,说明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

〔结构分析〕

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地讲“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到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描述“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活动的经过。第一次,在渥太华的大街上,孩子们用给行人擦皮鞋的方式为患小儿麻痹的孩子募捐。第二次,在“我”外出的时候,看见老军人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烈士遗属及伤残军人募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我”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语意理解〕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加拿大是北美洲北部的一个国家。由于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比较先进,吸引了许多外国青年到这里留学。“募捐”,为帮助灾区、灾民或有困难的某项事业、某个人而募集钱款或物品。“忘怀”,与“忘记”同义,把值得怀念的人或事忘记。这一句话自成一段,概述在加拿大“我”遇见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难以忘怀”这个词语强调这两次募捐活动的重要和特殊。募捐,对成年人来说并不陌生,遇到募捐是常有的事。“我”所以“难以忘怀”这两次,并不在于它们发生在国外,而在于它们使“我”大受教育。用这一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设置了悬念,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大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

渥太华是加拿大的首都。这一句交代了“我”第一次在加拿大遇到募捐活动的地点———加拿大的首都,募捐者———两个小男孩。

“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个人头上戴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艳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伙伴募捐’。”

“精巧”,精细巧妙,本句指孩子戴的纸帽的制作者技术高超,纸帽做得完美。“小儿麻痹”是幼儿得的一种病,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身体某一部分知觉能力丧失,使运动机能出现障碍。本句交代了两方面事,一是募捐的原因,二是募捐者的形象。从募捐者的打扮可以看出,这种募捐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募捐的孩子们也十分重视这次活动,把活动当做庄重、严肃的事,都以积极的行为和良好的心态参加募捐。这种打扮还有醒目、引人关注的作用。

“其中的一个,不由分说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皮鞋来,另一个则温文尔雅地发问。”

“不由分说”,不由分辩、解释与说明。“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两个男孩分工明确,“硬”给行人做擦皮鞋的服务,另一个与人交谈。两个人态度与方式相反,一“武”一“文”,配合默契,显现出小男孩独特的募捐策略。他们不是一般地劝说动员,也不“硬要”,而是为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同时通过谈话,让人明了募捐的目的、意义,使“捐”者“悦服”。这是孩子们独创的颇有新意的募捐手段。作者写这种募捐办法,活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调皮。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二次大战中参战而伤残的军人和烈士遗属募捐,每年一次。”

“二次大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1939年9月爆发,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伤残”,因负伤而落下残疾。“烈士”,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遗属”,死者的眷属。这一句交代了老人募捐的目的。这些烈士与伤残者是为世界和平和祖国独立而牺牲与伤残的,是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牺牲与伤残的,因此,他们是功臣,理应为人们敬仰与爱戴。为伤残者与烈士遗属募捐,不单是为改善他们的生活,也是表达人们对曾经为今天自由与幸福做过贡献的人的敬爱。“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曾经流血牺牲的功臣,更是背叛与犯罪。加拿大人没有忘记他们,“每年一次”为他们募捐,说明这已成为一种传统。

“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钱捐给他们时,心里却只是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他们”,指募捐者。“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本句写的是“我”的内心活动,表明两次参与募捐后自己的感受。用“微不足道”修饰“钱”,极言捐得少。一般地说,受捐者对捐者说“谢”。但是,这次却是“我”这个捐助者要谢这些募捐者,说明这两次募捐意义特殊。第一次的募捐者是两个孩子,那么小的年纪尚且知道关爱小伙伴,而且视关爱他人为神圣的、无上荣耀的事。第二次遇到的募捐者是一些老人,他们是“二战”的参加者,为了战友而募捐。这些募捐者的人格值得尊重,他们的行为值得赞赏。对他们说声“谢谢”是发自内心的表白。

〔写作特点〕

1.独特的立意。

第一,作者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募捐活动,募捐者是孩子和老人。一般地说,募捐活动大多由青壮年去做。这两次募捐活动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第二,作者篇末点题,说应谢募捐者,这种不平常的认识,反映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不要以为捐几个钱就该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谢意,更应从“募捐”与“捐赠”之中看到更深更远的意义,那就是人人都应把爱献给社会与他人,这是应该受到人们尊敬与感谢的。

2.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

文章十分注意个性化的记述。第一次遇到的募捐是以儿童为募捐者,作者写他们庄重而活泼的打扮,极富孩子味的募捐策略,着实令人心动、喜爱。第二次遇到的募捐是以“二战”幸存的老军人为募捐者。作者写他们穿“各式军装”,“挂许多徽章、勋章”,手拿鲜花。这身装束显示了他们令人尊敬的身份,无言地宣布了这次募捐的内容和意义,所以他们不用打标语,不用宣讲,他们的出场就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同情弱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时候,自己的心灵也会受到陶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相关的文字、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采取独立阅读、自主感悟、交流反馈的方式阅读本课。

1.谈话导入新课。

如:你在有困难的时候,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你有什么体会?你帮助过有困难的同学或其他人吗?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后可导入本课,设问:作者捐了钱,还想对募捐者说声“谢谢”,这是为什么呢?

2.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⑴让学生认真默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理清全文脉络———全文写了两件事,一次是儿童募捐,另一次是退伍老兵的募捐,由此引发了“我”要对这些募捐者表示感谢的心情。

⑵认读生字新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⑶引导学生讨论读了这篇文章的体会,对于如何理解作者要感谢募捐者的想法,教师要做适当引导。

3.交流反馈。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真善美的美好人性教育。

4.扩展延伸。

说说自己今后应该如何去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写几句阅读这篇文章的体会。

5.检查识字。

注意氛(fēn)的读音,区别与“募”相关的形近字“幕、墓、暮”等,巩固对“募”的认识。

着课题主要写了什么事?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

4、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五、引导学生学习第1至13自然段,通过课文中具体的描写初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1、默读老人精心呵护海鸥的部分,想一想老人和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2、根据学生汇报进行交流、点拨,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喂海鸥: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放、退、撮”,描写海鸥的“应声而来、扫”,感受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联系上下文想象重点句描写的画面,感受到作者的比喻是恰当、形象的。(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练习朗读。(出示课件)边读边想象翠湖边这道美丽的风景,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这份真挚的感情。鼓励学生把这句话背诵下来。

(2)唤海鸥:

①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②指名朗读4至9自然段。

③三个人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这部分,老师在行间中听听哪组最能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这份亲昵之情。

(3)谈海鸥:

①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说起海鸥,内向的老人滔滔不绝。十多年了,每逢冬天,老人都到翠湖边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和海鸥就像是?(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亲人一样,板书)

②齐读第13自然段。

六、达标测评:

1、看拼音写汉字

sùpǔyìcuòxiējí

()料()写()扬顿()()息()祥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你从所填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飞成一篇()。

我体会到()。

板书设计:9、老人与海鸥

喂食说话

老人—————————————→海鸥

亲人一样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引入新课。

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出示课件(老人喂海鸥的图片、海鸥送别老人的图片配乐)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过渡:这样的情景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难怪作者说:()的事情发生了。学生填写。(意想不到)能换个词语吗?(出乎意料、出人意外、始料未及等)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整体感受海鸥对待老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2、进行二次默读,边读边批画: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感情的?一会儿将自己体会到的准备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选取最令你感动的一组镜头,和同学们交流自己体会到的。

(1)镜头一: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①为什么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平时海鸥会以高兴的语调欢迎老人,见到老人是无比快乐的。而此时老人不见了,只剩下遗像,海鸥惊恐、疑惑更感到悲伤。)

②师生对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2)镜头二: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排。

①海鸥为什么要这么做?(为老人守灵,与老人做最后的告别,已经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②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镜头三:收起遗像时,海鸥向遗像扑来。

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①它们为什么要扑来?(海鸥不舍得老人离去,希望老人留下来,永远和它们在一起,哪怕只是老人的一张像也好。)

②请你结合文章所描写的相关语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如果你当时在场,在这白色旋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海鸥与老人的感情太深了。)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评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这一组组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为之感概。我们不禁要问: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常举动呢?你能联系课文中相关的语句谈一谈吗?默读全文思考。

五、小结全文:

多么诚挚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情感,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后来,人们在翠湖公园里建立了一个雕塑(出示PPT),师解说:老人依旧满脸慈祥的笑容,周围,海鸥翩然翻飞,多么和谐的场面!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让我们用最神圣的队礼向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表达出少先队员们最崇高的敬意!

生活中,像老人一样爱护动物的人还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我们现在来听一首歌:《丹顶鹤的故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来关爱动物,都和动物和平共处吧!

六、检测反馈

指出下面各句分别属于哪种描写方式。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4.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

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

板书设计:9、老人与海鸥

翻飞盘旋瞻仰遗容

深厚感情

教学反思:

我清晰的记得当我第一次读完《老人与海鸥》时,我的双眼湿润了,这篇文章令我感动,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怎样才能让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我想让学生自主阅读,反复、仔细地品读,边读边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是最好的办法,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自主习,然后学生在组内汇报,最后全班交流,学生们能抓住课文描写的两个场景体会到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的道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7

教学目标:

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郑和航海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揭题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专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郑和。出示

郑和,明朝宦官。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洲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当时称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两年而返。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600多年前郑和远航的一幕。板书:郑和远航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监 炫 载 (读四声)缰(与“疆 僵”区别)

2.出示词语:派遣 宏大 炫耀 威胁 呼啸 咆哮 袭击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自读,指名读;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任选一个或几个造句;齐读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讨论分段。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的首次壮举,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进行介绍的?边读边作简要的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问题。

生读画后自主交流,师巡视点拨,首次:第一次 壮举:“壮”在哪里?

2.谁能概括的说一说?从哪几方面看出是“壮举”?指名回答。

学生结合1—6自然段的内容谈理解。

(郑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如: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护船的兵士等,共27000多人;200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宝船60多艘;

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10多层楼房那么高。每条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

3.为什么要有这个“壮举”?(即为什么要远航?)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指名回答。

你对郑和远航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郑和远航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这可以从6自然段看出“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

再如:郑和首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可以从课文的2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还可以从课文的4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

师在学生回答时,随机出示补充文字资料。(西方学者称:只有举世无双的特混舰队才能远航非洲;郑和舰队——集先进科技之大成;郑和舰队军事建制 整军行动优于商船;舰队规模庞大 帅舰甲板有足球场大;当代10大航海科技郑和舰队拥有2项;《郑和航海图》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哥伦布、麦哲伦只有几条船、百十名水手 百年后海上列强打破郑和神话等等。)

四、回顾全文

1.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3.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读到这几百年前激动人心的一幕幕,由衷地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查阅郑和远航相关资料;了解祖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情况。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8

设计理念:

以“火攻”为切入口,以说“计策”为主手段,引领学生关注琢磨课文语言,于语言的体会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达的方式,从中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类故事的趣味.

教学目标:

1、通过就词解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通过概括文意、概说计策,学会简练复述文本的方法.

3、通过重点语句的体会,感受三国人物的鲜活形象,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4、通过深层质疑,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包括课前)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谈三国故事(重在学情的了解,便于学习的调整)

3.引《赤壁之战》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山险峻而又雄伟,临江是拔空昂立的崖头,犹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石壁西侧镌刻着的“赤壁”二字,相传为东吴大将周瑜所书,力盖千钧.

说题意:

(要求说得清楚简要)

二、初读感知

1.放声读文,了解大意.

2.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重在不懂的字词;不太常见的词句.)

反馈:

1.字词:顺学字词

划词,读词,有没有不懂的?

调兵遣将(遣的字形?谁?驻)丢盔弃甲(谁?逃)

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不计其数

无心应战

率领抵挡计策缆绳

(在于培养学生灵活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参考的等现成的答案.)

2.内容

自由概括;

围绕标题概括;

围绕标题完整概括.

(培养学生概括说话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

自由发表

黄盖的话:

读好黄盖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胸有成竹地

诚心诚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读懂黄盖的话:黄盖的话道理何在?

为什么相持没好处?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联系前文

2.赤壁之战火攻打败曹操,还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黄盖的假降信

说东吴兵少……说后面为什么没用冒号?

黄盖会怎么说?

3.黄盖的计策:说了一遍?非常满意——妙计!

黄盖会怎么说?

说清要点.

自由准备:

做上记号:哪些地方必须说清楚的?

自由练说:

同桌互说:一说一听,提出意见.(分角色)

推荐示范

集体评议:清楚,简练

4.计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读文中语句,验证体会.

为什么3万打败了80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黄盖的足智多谋

曹操的狂妄自大、骄傲心态

5.为什么不写清妙计?只用了四个字:说了一遍?

写法:不重复、留下悬念,激发兴趣.小说作者罗贯中

(以上各环节重在于文中相应语句的体会,朗读、感受,使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带动文本重点语段的学习,同时达成单元复述的重点训练.)

四、课外拓展

其实文中有好多问题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节.

课外阅读

故事交流

说故事

谈人物

背古诗

谚语、歇后语等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9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解题读题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这节课里,我们要一起来歌颂一个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一个生命短暂而又永生的人,他曾经写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谁呢?他就是“雷锋”!(相机板书:雷锋)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出这个名字吧!

(全班齐——“雷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颂雷锋的诗——《雷锋之歌》(相机板书:之歌)出示课件①(6、雷锋之歌)

引导学生读题。

二、 预习反馈,整体感悟

1、师真情范读课文

诗人是怎样歌颂雷锋吗?他为什么要歌颂雷锋?听老师阅读本诗,注意老师朗读时的情感、节奏和语气。

2、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自由地有感情地反复练读全诗,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悟,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赞美和歌颂了雷锋年轻、短暂而光辉、伟大的一生,颂扬了雷锋忠于党,一心为人民的精神,这样的概括依学生的回答而相机引导,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

三、 品读诗歌,体悟感情

1、学习1、2节

(1) 指名朗读1、2节,其他同学思考;“唱”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

引导学生体会:“唱”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歌颂,赞美之意。

(2) 通过教师的简要讲解使学生明白“无数功勋”指的是雷锋所做的不计其数的好事,贡献之大,可比将军;“不朽诗文”指他所写的《雷锋日记》流传广泛,里面所表现出的精神永存;“一滴小小的春雨”喻示雷锋的平凡,“渗透”表现其精神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

(3)此时此刻,你的心中升腾起一种怎样的感情?

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赞颂和崇敬之情。

2、 学习3——6节

(1) 指名朗读第3节。

引导学生谈体会,相机抓住“亿万”“二十二岁”之间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体会雷锋生命短暂而影响巨大,感悟这个问句的语气不仅是疑问的,还包含感叹和崇敬。

齐读本节。

(2) 教师范读第3节过渡,“答案就在后面的诗句中。” ,直指本诗的重点节。

(3) 自由读第4节,边读边想,找找答案。

①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读着读着,你发现雷锋成了(一滴水),成了(刚展翅的鸟),成了(才点亮的的灯),成了(刚敲响的鼓)。

思考:作者把雷锋比作“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让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雷锋的一生是年轻而短暂的,特别能从“刚”“才”“刚”体会到。

②过渡:作者把雷锋比作了这么多的事物,哪个比喻最能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雷锋的精神?

引导学生交流:先读读诗句,再结合自己搜集的雷锋故事来谈谈体会,教师相机提炼出雷锋忠于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相机出示课件②,帮助学生感受雷锋的精神品质。

③教师小结:作者精心选用一组相关联的美好事物,赞扬了雷锋忠于党,一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比喻生动传神,让我们阅读更有味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美妙。诗歌的美还表现在节奏上,请同学们练习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④ 练习朗读第4节,指名读(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评读。

师提议师生配合读。

出示课件③

⑤引导仿写句子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就是这样一段短暂的人生,却将自己所有的光和热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诗人用“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来赞美他,我们用什么来赞美他呢?

出示课件④ 学生仿写交流,有感情地读读。

(4)学习5、6节

① “啊,雷锋!”此时,作者才点明歌颂的对象,“啊,雷锋”是情不自禁的热情宣泄,同学们,让我们想象雷锋此时就站在我们面前,谁来向他读出自己的赞美。

指名读第5节,引导学生从4个“你不为自己”体会雷锋一心为人民,一心为公,不争名利,不谋私利。

② “啊,雷锋!”作者再一次发出心底的呐喊,情感喷涌而出,谁来读读第6节?

指名读第6节,引导学生注意此节诗与上节诗表达形式上的变化,4个“你”后面都加了逗号,停顿时积蓄感情,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心中更加浓烈的感情。

指导朗读。

3、学习第7节

过渡:雷锋一生虽然短暂,精神却永存;雷锋无私奉献,有着壮丽人生,雷锋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可他的精神却能够永垂不朽,永放光芒!谁来读读第7节?

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在这里,普通的职务与高尚的人格再次形成反差,高度地赞扬了雷锋精神将穿越时空,永垂不朽,永放光芒!

四、拓展,总结课文

1、出示课件⑤《雷锋日记》中的精彩片段,生读后谈感受。

2、总结:任何社会都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雷锋精神包含着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信念。他的生命价值就在于把自己的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机出示课件⑥:毛主席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号召我们学习他忠于党,为人民服务,一心为公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五、课外作业

出示课件⑦

1、仿写本诗的5——6小节,表现雷锋的一心为公和平凡人生里的伟大精神.

2、摘抄<<雷锋日记>>中的精彩句段,并加以品析。

板书设计:

6、 雷锋之歌 忠于党

为人民服务  一心为公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2、帮助学生认识“霎、锚、霄、频、屡、舵”;积累“霎时、频频、毫不示弱、响彻云霄、乘风破浪、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简介人物。

1、教师板书课题25海上英魂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海上英魂写的是邓世昌和其他的官兵们的故事。你通过预习了解的有关课文的哪些知识?

2、 学生展示预习收集的资料。教师随机出示课件,介绍中日 甲午战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邓世昌。

3、 现在,我们就带着无比怀念、敬佩之情来了解这些将士 捐躯报国的动人一幕。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概括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师板书:日本侵略黄海血战我方战败)并尝试给课文分段。

3、找出令人感动的地方同桌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掌握生字,合作学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卡片:霎时起锚出海响彻云霄频频发炮毫不示弱乘风破浪屡中敌舰紧握舵轮

(2)这些生字词哪些地方容易出错,你能提醒大家吗?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它们呢?

(3)哪个词语你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请大家帮你解决。置之度外乘风破浪毫不示弱响彻云霄同仇敌忾同归于尽

2、分段读课文,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随时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理清脉络,练说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板书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标注在书上。

2、同桌先互相复述故事,再指名练说。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

25海上英魂

日军侵略

黄海血战

我方战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昨日的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在甲午海战中,中国的北洋海师是怎样与日军作战的呢?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抓住关键语句,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品质。

1、自学思考:我军官兵是怎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请你画出最感动的重点语句体会。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各组派人汇报:(课件出示)

(1)北洋舰队面对强敌,毫不示弱。各舰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一时间黄海海面战火熊熊,硝烟弥漫,喊杀声、炮轰声响彻云霄。 你从“同仇敌忾、响彻云霄……”体会到什么?(战斗场面的激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部分是作者描写海战的整体。

(2)邓世昌怒视“吉野”舰,……邓世昌登上驾驶台,双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舰撞去。 文中哪些词语给你印象最深?“置之度外”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词语的意思。现在,我们再联系上下文,体会邓世昌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把生死置之度外? 指导朗读,读出邓世昌与全舰官兵用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与勇气。 这些爱国将士还怎么把生死置之度外?

(3)敌军舰队发现“致远”舰向“吉野”舰猛冲,……敌军舰长也吓得目瞪口呆,魂飞魄散。 这一处采用什么写法?你体会到什么?对敌人的侧面描写衬托人物高大的品质。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你还从哪里读懂“置之度外”?指导朗读。

(4)邓世昌落水后,……全舰二百多名将士,除十六人获救以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整个场面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十分惨烈、十分悲壮、令人震撼、令人难忘)引导学生体会邓世昌等人的铮铮铁骨,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 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如何才能读出邓世昌视死如归的精神?指导朗读。

4、分角色扮演邓世昌与官兵,再现当时的对话场景。多次有感情朗读,体会邓世昌的可贵精神。

5、教师小结:同学们,邓世昌带领全舰的官兵英勇作战,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重新审题,回归整体并讨论: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始末为线索来叙事写人,为什么题目不用《中日甲午战争》,而命为《海上英魂》?(本文是通过叙事来歌颂赤子情怀,表达对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的怀念和哀悼,希望这些永远长眠在大海中的英魂能够安息。他们同仇敌忾、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精神永远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2、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呀!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情都是不平静的。无数先烈用鲜血写下了中国的历史,用生命换回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去珍惜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

搜集英雄故事,任选一篇写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是外地的,老师问一问,你们的家乡在哪,是什么样的?

2、老师的家乡在农村,那里是平原地区,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每到秋天,那无边无际的稻田就成了金色的海洋。微风吹来,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美极乐!一行行出工、收工的人们走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精神抖擞的、快活的唱着歌,有的拿者镰刀,有的拿者箩筐。原来他们在互相帮助,,一起收割稻谷。收割完这一家的,又去收割另一家的。这样一家一户的互相收割,多么和谐、多么互助呀!乡亲们的这一幕幕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3、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纷纷提问。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画上☆,表扬表扬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生开始自由读课文。

3、生读完后,自由汇报:

⑴当学生说什么是搭石时,老师相机鼓励: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学习习惯真好,希望大家都向你学习。学生一起齐读什么是搭石。谁能用简笔画把搭石画出来?学生上台画搭石。

⑵当学生说不理解的词语时,老师相机引导并鼓励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说到词语,老师正好这儿有些词语,我们一起去打打招呼吧。

4、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汛期间隔联结谴责俗语懒惰

理所当然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脱鞋绾裤

协调有序溪水猛涨山洪暴发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自主感悟

搭石,这就是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要踩踏的。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

1、请三名同学分段读2、3、4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象,你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用笔划记出来。

2、家乡美,家乡的人们美,你们读得也很美。来,四个学习小伙伴一起来说说发现的美吧。

3、美丽的事物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谁来踊跃的告诉大家你发现的美:

⑴当生读“无论怎样……才肯离去”时,问:从这你体会到什么美?学生答: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真的很美,这是一种心灵美。老人的这份美德,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引读这一段。“无论怎样、只要、一定、直到、才”。(课件出示)想象:人踩老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动作、表情呢?老人的心灵的美你们也看见了,真的不简单,我们再来读读吧。

⑵当学生读到具体的美“每当……美感”时,我们分男女生读读这美丽的画面:

谁来演一演走搭石的情景?让五个同学走搭石。现场采第一位、二位同学:“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生答:我不走快,后面的人无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老师评价:你真是为他人着想的好同志。怪不得有句俗语叫“紧走搭石慢过桥。问同学:他们走得怎样?

指导朗读,让我们轻盈的、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部分。

⑶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美?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齐读、男女生读。

4、作者看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看到人们的心灵这样美,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5自然段。

二、拓展延伸

我们闭上眼睛,变成了一只快活的小鸟,飞呀飞,飞过高山,飞过大海,来到你的家乡,你会看到什么美呢?

回到现实当中,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美丽的事物?同桌说一说,汇报。

老师总结:我们不但要用心发现,我们更加要创造美,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三、布置作业

妙笔生花:只要有心,能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我们要来写一写。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

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__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__和长__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__之歌》,循着《话说长__》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__》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__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__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

(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

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

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

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

(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图片,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2、想一想,如果课文先介绍重庆“雾城”一称的由来,再介绍“山城”一称的来历,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__》的记录片。

2、写一亮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5、话说长__(节选)

山 城

重庆  雾 城

夜景美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13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郭沫若先生的作品《白鹭》。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板书:一首精巧的诗)

2、引读第二节:是啊,颜色的配合--,引读第五节:那雪白的蓑毛……正因为白鹭的外形那样和谐、素雅,所以我们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和谐素雅)

二、引入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有着怎样的画面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把课文拿出来,自己读6-8节,看看能从这几节中找到几幅优美的画?请用简洁的词给它们起个名字。(板书:钓鱼、瞭望、低飞)

2、鸟儿觅食、栖息、飞行是鸟儿的天性,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作者笔下的这些寻常事却别有一番情趣。默读6-8小节,你的头脑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为什么?(出示:“读了第____节,我仿佛看到_________)

三、学习课文6-8节

(一)学习第6节

1、(出示第六节)

2、教师引导:

(1)”钓鱼“,白鹭也成了悠闲自在的钓鱼先生了,请你读第一句好吗?(指导读好:清水田里,悠闲的白鹭伫立着,正在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呢,再读)

(2)指导:普通的水田被白鹭一点缀,都成了一幅精妙的画了。谁还想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清水、白鹭、绿田,一幅多么雅致的画!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幅画。

(3)(第二句话)鸟与自然相处得如此融洽,这就叫--和谐,和谐就是美。相信你读这一句,一定能把它读好。指名再读。

(4)是啊,正如白鹭的身形一样,是恰倒好处,增一点儿则......(生背)而这里”田的大小好象是有心人专门为白鹭而设计的“,同样,这也是恰倒好处的。那么你是否也能照这样的句式来阐述这一”恰倒好处“呢?(出示句子训练)

(5)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和谐的画吧。(图片)你能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吗?

3、总结:这清水田里的钓鱼、碧水中的倩影,这一幅”白鹭钓鱼图“,充满了宁静而灵动、和谐而素雅的韵味。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一节。

(二)学习第7节

1、回到刚才的话题(出示:“读了第____节,我仿佛看到_________)

2、(出示第七节)这幅画也很美,喜欢吗?为什么喜欢?(生交流)

2、引导:

(1)白鹭独自站在小树的最高处,就是小树的绝顶。风儿吹来,小树轻摇,白鹭也随之轻荡,就像荡秋千一样轻悠自在,课文把这种感觉说出来了,你能把它读好吗?指读,再指读。

(2)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它真的是在了瞭望吗?它或许在干什么?(图片)

感人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或许还有很多或许,耐人寻味。想着白鹭黑亮的眼睛,读好这句话。

3、总结:(播放课件)天刚放亮,白鹭就舒展开沉睡了一夜的翅膀,欣欣然飞向蓝天、碧野、树丛,洁白素雅的身影在天地间点缀出迷人的景致,就像这小树绝顶的瞭望,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女同学读,男同学读。(配乐)

(三)学习第8节

白鹭的美远远不只这些,(播放课件)斜阳中晚归的农人,村庄里袅袅上升的炊烟,再加上黄昏空中低飞的白鹭,这分明是一幅舒展、飘逸的白鹭归巢图,怎不让作者看得如痴如醉呢?让我们一起也来享受一下这乡村的一大乐事。齐读。

此情此景,那么迷人,那么富有诗意。你能为这幅画配上相宜的诗句吗?

(四)小结

(图)这清水田里的钓鱼,这小树绝顶的瞭望,这黄昏空中的低飞,分明是一幅幅绝妙的图画,这图画因为有了白鹭而成了一首首素雅的诗,在碧水、在树梢、在蓝天缓缓镌刻,宁静、灵动、高雅、悠然,所以我们说,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这三幅画面,包蕴着浓郁的诗意,是无声的画,是心灵的诗。其实,在白鹭的生活中,美丽的画面远不止这些,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白鹭的生活还会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诗来简单描述。(嬉戏翩翩起舞......)

四、学习第9节

1、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因为白鹭不会唱歌。但白鹭的外形这样和谐素雅,行动这样高雅舒展,它本身不就是给人带来快乐的无声的歌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看着这一首无声的歌,想象着它每一幅动人的画面。看完了有什么感想,请你用笔把它写下来,写一句两句就可以了。

2、学生充满感情地交流自己的作品。

3、老师看了这些画面,也很有感想,所以也写了一首诗,读给大家听。

像画一样悠然

似歌一样优美

如诗一样精巧

从遥远的时光里

翩翩而来

在青山绿水的背景上

自由舒展

悠然地

把一方净土点缀成

难以言喻的仙境

4、小结:白鹭美吗?妙吗?我想现在我们一定能把所有的感受浓缩到这句话中。齐读: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5、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和谐、素雅。

清水田里的钓鱼,

小树绝顶的瞭望,

黄昏空中的低飞。

......

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五、拓展

1、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一首美不胜收的诗。其实,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把白鹭当作吟诵的对象。唐代诗人杜牧就写过一首《鹭鸶》:

鹭鸶

杜牧

霜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齐读。

点评:杜牧写的群鹭,是一种热烈的美,郭沫若写的是一只两只白鹭,是一种高雅脱俗的美。两文所构成的意境不同,也体现了两人不同的心境。

2、总结:如果现在,有人问你自然界有什么动物能给你带来美的享受,我想你一定会想到它--像诗一样精巧的,韵味无穷的白鹭。

六、作业:

1、背诵文章的.优美章节。

2、用诗一般的语言赞一赞其它小动物。

试试看,祝你成功!

板书:16白鹭

和谐素雅

白鹭钓鱼图

精巧的诗白鹭瞭望图韵味无穷的诗

白鹭低飞图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场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

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我们一块来读读课文。

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

5、这5种玻璃,你对哪种玻璃有兴趣呢?那就请你根据自己的喜好的&39;玻璃,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了解玻璃的特点、作用等。

三、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上台写出所学玻璃的特点、作用。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四、拓展延伸

1、最近,一个商场要装修,请你帮帮忙,他们该用哪种玻璃?为什么?

2、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商场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3、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一句话。

师:你们的建议真好!老师谢谢你们。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于人类。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玻璃?你们设计了哪些玻璃?

二、展示、推销

1、让我们随着轻快的音乐走进展销会场,把你们设计的新型玻璃或已经生产出来的新型玻璃展示给客商吧!

2、学生设计展销形式,展销词。要求:形式多样,语言生动,富有创意。自行准备。

3、汇报推销,师生点评。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推销员、最佳推销词。

三、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内容篇1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查查字表中的2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查查字表中的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中作者的写作之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2.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梦想。

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歌,在诗作中,小作者描绘了他的梦想,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梦想是什么,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又做了哪些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读通课文。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正音。

3.指名学生分小节读文。

4.说说作者的梦想是什么?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做了哪些事?他的梦想到底实现了么?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5.引导学生通过回答以上的问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学习第1.2小节: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小节。

2.说说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作品寄出去的,当时他的动作是怎样的?

3.指导学生读一读作者当时的作者。

4.思考:第二小节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引导学生想象出当时的画面。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

6.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识记生字。

2.书写,教师指导“载”、“蓄”等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说说作者的梦想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梦想的?

2.复习生词。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3—5小节,说说作者想象自己的文章是否被发表了,体会当时的心情。

2.如果没有被发表,作者当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3.他气馁了么?你从哪儿知道的?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5.默读课文的6—7小节。

6.看看作者的梦想到底实现了没有?描绘一下当时的情景,边读边体会。

7.说说从最后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个梦的?

三、升华感知,体会梦想:

1.你的梦想是什么?

2.看了小作者为了他的梦想做的努力,你有什么感受?

3.你认为你应该为了你的梦想做怎样的努力,你会这样去做么?

四、小结全文:

任何人在自己年幼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的人长大后这个梦想变成的现实,他实现的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梦想只是小时候的一个“梦”,他并没有花力气让它变成现实,如果你们想让自己的梦想实现,请为了它而努力吧,相信你们也会成就自己的梦想。

2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