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什么才算好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

地点:五年级教室

授课人:夏常松

听课人:唐义红孔奎华夏维贵钟华林汪宜松

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5、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5题,思考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除以小数。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化“转化”思想,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相应的小数除以小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例5情境图。

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想到哪些问题?

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应怎样列式?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总价÷单价=数量)

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计算7.98÷4.2?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活动,巡视指导。

4、分组汇报。

(1)把7.98元和4.2元都转化成单位是角的数,79.8角÷42角,再计算。

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角,其实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了几?

(2)把7.98和4.2都乘10,就转化成79.8÷4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经学过了。

79.8÷42的商与原来7.98÷4.2的商相等吗?根据是什么?

5、小结。

我们想的这两种方法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除数4.2转化成整数,因为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6、出示竖式。

你能看懂这个竖式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应该先划去哪个数的小数点?划去4.2的小数点变成42,小数点其实是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7.98的小数点为什么也要划去,并且在9后面点上小数点呢?

指出: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一位,商不变。

7、独立完成计算,集体核对。

说说商中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8、归纳方法。

在小组中说说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乘法?

(先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再按照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计算。)

9、验证结果。

怎样验证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用1.9×4.2看看是否等于7.98)

学生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10、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填写。

0.3到3,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呢?

11、完成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

说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2.6÷0.2可以转化成什么?

指出:口算一个数除数小数,也要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

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独立计算,再比较。

从上往下看,商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什么了规律?

4、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讲。

5、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完成思考题。

(1)如果用电正好是100千瓦时,则应付电费0.52×100=52元。

(2)小明家实际付了64.6元,说明用电量超过100千瓦时。

就必须先求出超出的用电量是多少:

64.6-0.52×100=12.6元

(3)根据超出用电量的钱数÷单价=超出的千瓦时。

12.6÷0.6=21千瓦时

(4)再求出总千瓦时:21+100=121千瓦时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收获了哪些新知识?能说说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小数吗?感觉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2

教材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设计意图】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说的真好,那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P57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设计意图】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那么它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就叫做叫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请同学在书中找到这两个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并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的时候,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你们能说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生: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例1解析

师:(出示例1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板书:x+3=9)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借助天平(电脑显示)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想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2)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使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我们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解方程要注意:(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再一次强调,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解方程的正确格式和步骤,再今后的解题中不会出现格式错误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

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x+19=30。

先独立完成,再招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理解例1的解法后再完成本题,巩固对同种题型解题方法的认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4、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那么下面的题你们会解么?(出示题目:x-2=15,x-1.8=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并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出上面两道方程,并板书、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7和x=5.8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明白解这类方程就是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让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与此同时再复习巩固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含有()的()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方程的解。

(3)求()叫做解方程。

(4)x-15=20这个方程的解是()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

2、解下列方程

x+0.3=1.8x-1.5=4

x-6=7.6x+5=3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3

教学内容:

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416÷32=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22.4÷4=5.6(千米)

5.6

4)22.4

20

24

24

答: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3.小结。

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3-84页例1、例2;P85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图形,使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借助线段、三角形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认识旋转的本质,发展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三角形旋转的特征。

【教学教具准备】

1、课件、投影仪、三角尺。

2、活动材料单,方格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健身强体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广场上、公园里无时无刻都会看到人们健身运动的身影,相信同学们也都是健身运动小达人。这节课我们就从运动开始。(板书:运动)请看老师在干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平移)

师:再看老师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旋转)

师;这是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旋转。(板书:图形的--)(课题:图形的运动—旋转)

二、初步探究,认识旋转要素

师:请看,这是一个点(出示)。这个点在这里不停的旋转是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想同一个方向平移到另一个点,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你来说:(手势,A到B)

生:线段。

师:请看,点A向同一个方向平移到点B,(边演示边说),形成一条线段AB,(板书线段)

师:A——B线段AB可以?

生:平移。

师:也可以?

生: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不研究线段的平移,只研究线段的旋转。

师:线段AB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AB上的C点,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来说?

生回答

师:线段AB上的C点也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请看,D点呢?你来说?

小结:也就是说,线段AB的每一点都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再看,旋转前后B点和B’到A点的距离改变了吗?

师:线段AB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线段AB上的每一个点都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并且每一个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像这样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点旋转的现象,钟表上也有,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材料单

自主完成,开始。学生展示

师: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并且知道线段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三、深化研究,旋转图形

师:如果是几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旋转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线段OA、OB、AB组成的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请看,谁来读要求?生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拿出材料单

和三角尺按要求转一转,并完成下面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小结: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旋转前后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大小,形状都不变,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有三角形的位置变了。

师:(演示180°)请看△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生答。

师:如果△AO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360°。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重合。

师:当△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就会旋转到原来的位置。

四、自主练习,应用拓展数学书第85页第1.2.3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旋转,知道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还知道了旋转前后的图形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每个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是三角形的位置变了。生活中人们利用旋转的特点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边演示边讲)旋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幸福。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当你为生活的山重水复而愁眉苦脸时,不妨旋转一个角度看世界,相信你会收获一个柳暗花明的心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6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__年与20__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的情境引入课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__年多300只。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__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0__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20__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__年只数

(4)教师板书20__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__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设计意图】由于直接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白鳍豚20__年只数和1980只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这个问题进行细化,减少坡度,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

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

(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

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

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

10+10=20(板书)

(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

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

20+x=50(板书)

(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

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50+50=1004x=2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含义。

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0__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__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

10x=1600

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x10=1600

(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计到20__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__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__年的只数与20__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

20__年的只数3+100=20__年的只数

列式为:3X+100=1000(板书)

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

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__年的只数。)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合作学习的基础,第三幅情景图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10+10=2020+x=5050+50=1004x=20010x=1600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

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发现方程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归纳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第1题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考察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第2题重点使学生明确要根据天平平衡时左边质量=右边质量的关系列出方程;第3题则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__年和1980年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7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8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

【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课前学生调研:

参与对象:五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机抽取10人

问题设计:

①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你有什么了解?

②给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剪开并折叠回正方体。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

调研情况:

问题①:学生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顶点、面的特点。

问题②:在教师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有两个学生在剪开正方体时将图形剪散。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剪开正方体后再折叠回去,学生非常熟练。

问题③:两个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折叠的过程,其余的孩子需要边折边说。让学生不动手折叠,想象说出刚才折叠的过程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调研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这些正是组织“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小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已初步建立了空间感,但要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难度是相当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缺乏认识上的经验,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其二,学生较难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其三,大多数学生无想象的习惯,存在养成习惯上的障碍等等。故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拟定加强想象、操作实践、课件演示、焦点问题讨论等方面,以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展开图的不唯一性,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在找相对面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充分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把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先提取出来组织讨论,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于学生表达,三是较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感。把学生已确认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9

教学内容 P19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 “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

师: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

(2)创造、交流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

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知道吗?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书:(2,3)

(4)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3、游戏中概括提升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1)师出生对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看谁反应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来这么一排呢?

(2)生出生对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排同学站起来吗?谁来试试?

生:……

师:也不错!有没有谁能说出点不一样的?

生:(1,1)(2,1)(3,1)(4,1)(5,1)(6,1)

师:发现什么了?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师: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3)师再出

不过,老师还有个本领:只说一个数对,就可能让一排同学都站起来,你们信不信?要不咱试试?

示(4,_)可能是哪些同学?

师:你的数对是?奇怪,我上面写(4,1)了吗?那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第一个数是4,表示第4列,第二个数是求知数,所以第4列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能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如果_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谁?其他同学坐下去,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还得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两个数)

师:(__)又可能是哪些同学?(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吗?_、_表示两个相同的数,你的数对是(?,?),符合吗?不符合的同学请坐下。当_=1、2、3、4、5时,看来(__)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学?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数、行数相同同学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 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19-120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教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

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4/7+2/75/11-4/117/12-5/12

1/2+1/28/9-5/915/16+5/16

学生口答得数后,说一说:这一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同分母分母加、减法)

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猜一猜:这一节课我们将学什么?

(如学生猜测有困难,教师提示:能找一个与“同”意思相反的词吗?)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学生读课题,举例说出几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题。

教师板书学生所编拟的算题,再请学生辨析教师出示的两题:1/2+1/3、8/9-5/6(即课本中例1、例2),这两题与今天学习的内容相符吗?

引导学生看板书,说一说想到了什么?

二、新课展开

1、教学例1

(2)怎样计算1/2+1/3,请同桌先讨论算法,再试算。

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2)评析板演:看这些不同的算法,说说你们的想法?

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样,把分子直接相加呢?

在学生讨论后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教具示范。(图略)

师:1/2+1/3,把这两个阴影部分合在一起,你能不能直接说出结果是多少?

教师指着合并后的图形问:把圆平均分成几份,就可以看出1/2+1/3等于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教具示范,进行验证。(图略)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分数单位相同,3份与2份合起来是5份。

(3)小结:通过学习计算1/2+1/3,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交流,得出: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把它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

完成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转化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追问,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通分)

(4)1/2+1/3=5/6,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学生汇报用交换加数位置的验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做一做。

学生汇报用减法验算时,教师启发学生想一想:减法怎么算呢?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评析时,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

2、教学例2

(1)8/9-5/6,学生试算并验算,指名板演。

(2)评析板演

3、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阅读课本,质疑。

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你有什么疑问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三、新课巩固

1、专项练习

师: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学生回答“通分”时教师指出:通分是关键。并练习:

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2/3和2/5,1/5和3/10,1/6和3/8

学生回答“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指出:对!我们是把新学的知识转化为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这是我们学习中一种很好的方法。

2、强化练习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3分钟)选择课始编拟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做得既对又多。

指名汇报。汇报时先汇报做的是哪几题,怎么做的,其他学生判断他算得对不对。

3、发展练习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大家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出示:今天的数学课,探究新知大约用了()/()小时,新知练习大约用了()/()小时。

学生先联系实际填空,再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计算?

4、课堂作业

5、选做题:()/()+()/()=11/12括号中是两个异分母的最简分数,这两个分数各是多少?(答案不唯一)

设计意图:

1、精心设问,激思导入

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新课开始,通过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口算题,习旧引新、承前启后。此时,教师再巧妙地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猜”的方式揭示课题,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内容的关注。接着

,共同对课题进行例释性“解读”,凸现了本课要探究的新课题的特点,又为学生下继的探究性学习、自式练习准备了材料。在学生所编拟的算题与课始的口算题表层现象(分母不同)的对比中,暗示了解决新问题的方案。教师随之的一句“说一说想到了什么”,看似平谈,实则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了问题的波澜。学生自己生成问题,为探索、思考、创造提供了动力与方法。

2、遵循规律,自主探索

北师大周玉仁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例1的.教学,教师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大胆放手,把尝试与交流讨论融合一体,给学生的“探索”提供开放的、广阔的舞台。在学生形式地认识了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之后,组织全班学生理性地探索讨论,并结合动态的教具演示,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走向抽象。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获得内容性知识,而且获得方法性认识;不仅在知识方面获得长进,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这样的学习,才是全面的,才有“味道”,才有深度。

从例1异分母分数验算的教学,自然、巧妙地过渡到减法的教学,是由于有加法算法的迁移,对减法教学采取了略处理。如果说计算5/6-1/2、5/6-1/3倘有少数学生有一些困难的话,那么计算并验算8/9-5/6则对他们的学习有“补偿”作用,相信减法计算问题全班学生都能迎刃而解。教师的心中要想到的是全班所有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阅读课本、质疑环节的安排,又为学生在回顾与反思中内化新知,提供平台。

3、形式丰富,分层巩固

计算课教学的练习,很容易由于机械操练导致学生学习生活的枯燥乏味。如何克服这一弊端?本课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学生质疑之后,教师抛出问题:“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哪些知识基础?”从而使专项练习具有思考性和研究性。强化练习,以学生编拟的题目作为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并采用限时的方式,学生计算的“感觉”一定与往日不同。发展练习,既对这节课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了总结,又将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随之选做题的练习,它不是给这节课划上句号,而是添加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重点难点】

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指导】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做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构建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构建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约分与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突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7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2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以及理解并掌握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推理、概括等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并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掌握奇数和偶数的含义,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会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百数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铺垫迁移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的知识。谁来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生:上节课我们学了因数和倍数。

师:是的,那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又有什么特点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让老师看一看谁上节课学的最棒。(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①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②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③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它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倍数。

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那我们来做一做下面这道练习题。看一看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做一做

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因数,然后再写出每个数的倍数(至少写4个)。

20 因数:   倍数:

25 因数:   倍数:

28 因数:   倍数:

20因数1、2、4、5、10、20 倍数20、40、60、80

25因数1、2、25 倍数25、50、75、100

28因数1、2、4、7、14、28 倍数28、56、84、112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完整,说明同学们对上节课学的知识总结的都很好。下面同学们再按要求做一做下面两道题。

(1)从小到大写出10个2的倍数?

生: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2)从小到大写出10个5的倍数?

生:5的倍数有:5、10、15、20、25、30、35、40、45、50。

师:那同学们能看出来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探索一下2和5的特征,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2 举例交流,探索新知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引入百数表

师:在自然数中,5的倍数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地研究,怎么办呢?

生:选择一部分数进行研究

师:那我们就先在1-100这一百个数中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出示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涂上红色。

(3)师: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100以内5的倍数的个位都是0或者5的数。

(4)师: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我们来举例验证一下。

例1:判断105 225 160 380是不是5的倍数,并说出理由。

生:105个位是5,105÷5=21,105是5的倍数。

225个位是5,225÷5=45,125是5的倍数。

160个位是0,160÷5=32,160是5的倍数。

380个位是0,380÷5=76,180是5的倍数。

师:这进一步验证了3位数中个位是5或者0的数也是5的倍数。那我们来看一看个位不是0或者5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呢?

例2: 202 136 343 564是不是5的倍数?

生:202÷5=40.4,202不是5的倍数。

136÷5=27.2,136不是5的倍数。

343÷5=68.6,343不是5的倍数。

564÷5=112.8,564不是5的倍数。

师:通过以上的两道例题,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为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师:是的,学习了5的特征有什么好处?

生:能更快的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师:是的,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猜猜下面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

练一练

下面的数都是5的倍数吗?

75、280、1325、172、52460

生:75、280、1325、52460都是5的倍数,因为它们的个位都是0或者5;172不是5的倍数,172个位是2,而且172÷5=34.4,不是整数。

师:我们都知道了5的倍数的特征,那同学们知道2的倍数的特征吗?

生:不知道。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请同学们再次拿出百数表。

(二)2的倍数的特征

师:根据研究5的特征的经验,同学们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生:可能和数的个位有关系,个位是几的数是2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猜想的很有道理,但也只是猜想,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涂上绿色。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2的倍数特征,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以内2的倍数的个位都是2、4、6、8、0的数。

师:是的,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例3:判断124 282 360 458 396是不是2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生:124÷2=62,124是2的倍数;

282÷2=141,282是2的倍数;

360÷2=180,360是2的倍数;

458÷2=229,458是2的倍数;

396÷2=198,396是2的倍数。

它们都是个位是0、2、4、6、8的数,而且都是2的倍数。

师:所以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生:个位为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做一做下面一道题,判断一下哪个是2的倍数,哪个不是,把它们归归类。

例4:做一做

48、125、91、6、307、554、920、43

是 2的倍数:48、6、554、920;

不是2的倍数:125、91、307、43

师:通过以上的练习,相信大家都能确认2的倍数的特征了。学习完了2的倍数的特征,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啊?(以此引入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三、探究深入,总结概念

(一)奇数与偶数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那这里呢,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其它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例如,2是偶数,3是奇数。14是偶数,15是奇数。下面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进一步感受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练习三

1、下列数中,那些是奇数?那些是偶数?

33 98 355 0 123 881

8089 1000 988 565 3678 677

生:奇数:33、355、123、881、8089、565、677

偶数:98、0、1000、988、3678

(二)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师: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看看我们会发现什么?

做一做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那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即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 35 67 90 99 15 106

60 75 130 521 280 6018 8100

生:2的倍数:24、90、106、60、130、280、6018、810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8100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90、60、130、280、8100

师:做完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都是0。

师:是的,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这么多有趣的规律。

4 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了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通过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又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还有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我们做一做下面的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内容。

练一练。

1、按要求用2、3、7、0四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有几个写几个)

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

生:2的倍数有:372、732、230、320、302、720、270、702、370、730;

5的倍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230、270、370、320、730、720。

2、一个三位数27(  ),

(1)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2的倍数。

(2)当括号里填( )时,此数是5的倍数。

生:(1)0、 2、 4、 6、 8

(2)0、 5

四、课后小结

1.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总结出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教师归纳整理。

师: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奇数:整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都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小块方砖铺满某个平面。

教学难点:

计算铺满某个平面需要多少块方砖,多少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小明家买了一套新房。近期,家里要装修了。妈妈让小明设计自己的卧室怎样铺地砖。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帮小明出出主意,和小明一起来研究一下铺地砖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算卧室面积

1、买地砖之前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

2、小明卧室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你们能帮他算算他的卧室有多大吗?

(二)分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所需地砖的数量,所需钱数

40厘米×40厘米

30厘米×30厘米

(三)汇报交流方法

1、学生汇报交流

2、得出结论

3、算一算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四、全课总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6090120;40的倍数有:4080120,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6090120

40的倍数:4080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120180;90的倍数有:90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6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7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8

教学目标:

用“直接尝试法”探究“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39;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⑴出示情境图。

⑵介绍解决方法。

1:251.2÷3.14=80(米),因为c=πd,所以只要用周长除以3.14,就可以算出直径了。

2: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X×3.14=251.2,然后解方程。

⑶沟通两种方法间的联系。

师生一起解方程:x=251.2÷3.14,x=80。

观察解方程的第二步“x=251.2÷3.14”和算式“251.2÷3.14”比较,感悟算术方法解答和列方程解答相通的地方。

⑷联想。

想:算出圆的直径有什么价值。

可以算出半径,80÷2=40米;还可以算圆的面积;根据圆的直径找出圆心;画出圆。

二、多种练习,内化知识。

⑴独立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

⑵解答练习十八第6题。

独立解答,班级交流。注重解答方法的思路交流和作业格式的指导。

⑶解答练习十八第8题。

学生解答中出现两种答案:一是21棵,二是22棵。引导学生画图验证,理解确认正确答案是22棵。

三、作业,练习十八第7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19

设计说明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只有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本节教学设计从给学校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引入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初步经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本节教学设计联系原有的学习经验,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重点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

3.运用计算法则,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上,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我们的校园多美呀!有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课件出示正在刷油漆的宣传栏)看!工人叔叔正在给宣传栏刷油漆,可是有个问题却难住了他们。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5页例3)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从给学校的宣传栏刷油漆的场面引入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理解题意。

师:要想知道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宣传栏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预设生:因为宣传栏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我们只要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来。

(2)尝试列式。

师:怎么列式呢?(2.4×0.8)

(3)揭示课题。

(教师指着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因数都是小数)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

(4)合作探究。

师: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计算呢?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道题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预设生1:可以利用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进行计算。

将“m”改写成“dm”。

2.4m=24dm0.8m=8dm

用竖式计算:

将积的单位“dm2”改写成“m2”:192dm2=1.92m2。

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ppt篇20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指名板演,集体订正:5628÷67

(二)演示课件:商不变的性质

(三)教师导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计算方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

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

1.演示课件:一个数除以小数

2.尝试不同思路(把题里的米数都改写成厘米数来计算)

56.28米=5628厘米

0.67米=67厘米

5628÷67=84(条)

教师说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3.思考: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100倍呢?扩大1000倍可以吗?

4.练习:继续演示课件:一个数除以小数

5.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关键是什么?转化时以谁为标准?

6.小结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看除数的小数

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5

例5

10.5÷0.75

1.学生试算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1)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练习

51.3÷0.27

26÷0.13

(三)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

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有什么联

系?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_____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几位,_____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_____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_____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二)把下面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4.68÷1.2=□÷12

2.38÷0.34=□÷□

5.2÷0.32=□÷32

161÷0.46=□÷□

(三)计算下面各题

6.21÷0.03=

210÷1.4

1.104÷2.4

五、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个题.

19.76÷5.2

109.2÷0.42

8.4÷0.56

10.8÷4.5

6.825÷0.91

25.84÷1.7

(二)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体重达135千克,最小的鸟是蜂鸟,体重只有0.0016千克.鸵鸟的体重是蜂鸟的多少倍?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

例5计算

10.5÷0.75

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答:56.28米布可以做84条短裤

一个数除以小数(二)

2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