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100倍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201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2

2.7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计算7×40.7×425×7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4.5()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3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

五、板书:小数乘整数1

3.5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拼成的长方形种数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1471011151718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3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出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动画片”。

西游记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八戒遇到了一道数学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愿意么?大屏幕展示图片,指名读。

1.3张大小一样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呢?

2.估一估: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能得到一张完整的饼吗?

3.请你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帮他们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平均分3张饼

1.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说一说。

2.动手操作:用3张圆片代替3张饼,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3.汇报交流:

A方案:一个一个分。边说边演示分的方法及过程。

为什么是3

/

4呢?

B方案:三个叠放分。还是3

/

4

4.大屏幕展示三种分法的动态图

小结:两种分法虽然不同,但分的结果相同,每人分得了3

/

4张饼,这和我们估计的每人分得的饼少于1张是一致的。

活动二平均分9张饼

1.出示课件:猪八戒吃了一张饼的3

/

4,没有吃饱,就让悟空再弄几张饼,悟空就去其他地方又化斋来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张?”

2.师: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

3.估一估: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__约得到多少饼呢?

4.动手操作:组长拿出9张圆片,小组同学合作,画一画,分一分。

5.汇报交流:

A方案:一个一个分

B方案:9个叠放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了9

/

4。问: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是9

/

4呢?问:9个1

/

4是多少?

C方案:先拿8个分,每人2个,剩下的1个平均分成4份,每人即2+1/4(板书)

师:2和1

/

4合起来就是二又四分之一(板书: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生齐读两遍。你能说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像这样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板书:带分数)介绍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两部分组成的并强调带分数的书写格式。

6.分数的分类:

师: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子比分母小师:你能说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像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板书:真分数)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真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比分母小)其实真分数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生2:分子比分母大师:你能说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像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板书:假分数)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假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比分母大)

说明像8

/

8……这样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也是假分数。象8

/

8这种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1

刚才分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9

/

4和二又四分之一是相等的,象9

/

4这样的假分数可以写成这样的分数:二又四分之一

其实带分数是某些假分数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

把所有的分数分类,可以分为几类?(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

(设计意图:由活动操作一做了铺垫,所以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特点。)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写出一个分数,小组内介绍相关知识。

(1)7

/

8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等于1。

(2)以8为分母,还可以写出哪些真分数?1

/

8;2

/

8;3

/

8;4

/

8;5

/

8;6

/

8;

(3)以8为分母,以8为分母,一共有几个真分数?最小的真分数是谁?的真分数是谁?

(4)以8为分母的假分数都有哪些?一共有多少个?(无数个)其中最小的假分数是谁?

(5)以8为分母最小的带分数是多少?

从同学们积极的交流中,老师知道你们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的一定很棒!下面我们到指挥刀去参加一个闯关游戏好么?记住自己每回答一次问题就可以加一分。

2智慧岛闯关

第一关、根据成语说出分数,再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①半信半疑()

②是一举两得()

③十拿九稳()

④七上八下()

第二关、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四分之七表示什么?一又四分之三表示什么?

第三关、如图,在上面的()里填上真分数或假分数,在下面的()里填上带分数。

数轴上有0、1、2、3、4、三分之三、一又三分之二、三分之八、三分之十

需要填三分之一、三分之五、三分之六、二又三分之二、三分之九、三又三分之一

用这些分数跟1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关、议一议

1、当x()y时,x/y表示一个真分数;

当x()y时,x/y表示一个假分数。

四、自我总结,回顾收获

1、同学们顺利的闯过了四关,我们又进一步了解了真分数和假分数。你能向大家介绍你的新朋友有哪些特点吗?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3、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成功的秘密,想知道吗?(1

/

100的天才+99

/

100的努力=100

/

100的成功)祝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大的收获,有更优异的表现。

五、分层作业、课堂延伸

奋进小队:书中1、2、3题;

1、看图写分数。

2、以5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3、在直线上面的□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的□里填上带分数。

互助小队:能力培养3、4、5题;

26页—3、在直线上面的□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的□里填上带分数。

26页—4、啄木鸟医生。

26页—5、填一填。

雄鹰小队:

①课外补充题;

②用16开的纸设计一张跟分数有关的数学小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5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1.2×=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三、运用

1、做一做:3.2×2.5=0.82.6×1.08=2.708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页8题,P9页11、14题

个人修改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板书设计: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后反思: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问题,并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

2、能做到有序、多角度去观察,并在经历中发现规律。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体会归纳、替换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8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记录卡,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运用方法

1、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组立体图形,看谁能最先看出: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有8个小正方体)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吗?

2、师:看来仅有观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观察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推想,把你视线所及看不到的在脑海中想到,才会得出正确结论。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用观察和推想这两种方法来探索《露在外面的面》(板书课题)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师(请看大屏幕):一个小正方体放在墙角,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哪几个?

2、师:继续看大屏幕,这有几个小正方体?

(学生可能回答:有4个小正方体)

师:它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露在外面的有9个面。上面的小正方体有3个面露在外面,前边的小正方体也露出3个面,右边的小正方体也一样,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

师追问:不是有四个小正方体吗?你怎么只数了三个?

(学生可能回答:有一个小正方体的面全被挡住了,一个也没露出来,就不用看了)

师生一起按照上面、左面和右面的顺序数露在外面的面。

师:他是这么数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学生可能回答:我先看正面,一共有三个小正方形;再看上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再看右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露在外面)

师:谁听清了,他是怎么数的?

(生重复方法)

师生共同按这一方法数。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看左面,也不看下面、后面?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那三个面都被挡住了。)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按小正方体的个数一个一个数的;第二种方法是从不同方向看的,先看上面,再看前面、右面)

师(边演示边总结):第一种是逐一观察每一个小正方体,把他们露出来的面的数量分别数出来,然后再相加;第二种是分别从露出来的三个方向看,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方向数出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然后相加。不论用哪种方法,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了。

3、学生操作

师:这四个小正方体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还可以怎么摆?想一想,与同伴交流。

师(结合板书)小结:都是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但由于摆的方式不同,露在外面的面数也不同;即使露在外面的面数相同了,摆法还是不同。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师:刚才我们用4个小正方体随意摆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数有所不同。现在我们用几个小正方体,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律地摆,露在外面的面数会怎样变化呢?

1、出示合作提示

①小组同学商量、选择一种方式,之后按照这种方式有规律地摆(如横着摆、竖着摆……)。

②先由一个小正方体摆起,记下露在外面的面数;再逐个增加小正方体,并依次记录露在外面的小正方形的面数。

③边记录数据边观察,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师:你看懂提示了吗?有几个要求?

什么是有规律地摆?

2、小组合作探索,并填写记录单

小正方体的个数123456……

露在外面的面数

我发现的规律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边说边演示,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并说说你们的发现。(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处理。)

预设:

(展示学生记录单)

小正方体的个数123456……

露在外面的面数35791113……

我发现的规律:每增加一个小正方体,就增加2个面

师:每次增加的都是这样2个面吗?你指指看。

师指着上面的面问:这个面不也在变吗?为什么它不算成是增加的面?

(学生可能回答:它虽然有变化,但是这个面没增加,原来的上面被盖住了,又露出一个上面,所以上面没变)

师:原来上面的这个面始终起到了替代的作用,它的个数始终没变,那么我们在数增加的面数时就不用考虑这个替代面了。

师(面向全班):现在,让我们一起看这个表格,如果按这种方式继续摆下去,摆8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多少个?10个小正方体呢?20个呢?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提示学生观察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露出的面数的关系)

四、练习巩固

1、基础

2、变式

3、拓展

五、小结

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迁移类推能力,获得借助计算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同学都住进了新房,聪聪家最近也换了套新房,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瞧!这就是聪聪家的客厅。(课件出示)

通过观察平面图,你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件展示聪聪家的客厅平面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诱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生提问题。

3、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的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4.8×3.6)观察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

4、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乘小数的重点是小数点的书写位置,让学生观察题中因数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积中小数的位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推导笔算方法

①、提出估算要求,

师:计算之前我们先估算一下,聪聪家的客厅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把3.6看作4,把4.5看作5因此:3.6×4.8≈20也就是说聪聪家客厅的面积不到20平方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先估算,在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未确定竖式计算结果做铺垫。)

②、提出竖式计算的要求,讨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办?

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计算?可以转换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吗?

让学生说出算理,独立试一试,指名汇报答案。学生上台板演。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问题讨论”是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是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教学思维的过程。)

③、分析算理。

我们一起在原式上做一做。(边说边板书)。

思考

乘数中的两个因数是如何转化成整数计算的?

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8×36的积以后怎么办?

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小数点应该点到哪里呢?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728除以100,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4.8的积是两位小数。

④(教师出示课件),显示算理的全过程。指名学生结合竖式,再次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沙发的占地面积,

①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聪聪家客厅的面积,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沙发,(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师:求沙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算式,教师肯定并板书。

0.85×1.8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一个是一位小数,一个是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了解题中的数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了解因数的特点,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③师:这样的两个小数相乘,用竖式计算怎样算呢?(教师强调小数乘法列竖式是不要把小数点对齐,要把因数的末尾数对齐。)

教师板书竖式

生:学生试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学生完成板书

师: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出积以后怎么办?

生:回答,师在竖式中点上小数点。

师:告诉学生在横式中写得数时,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不写。

完成横式

0.85×1.8=1.53(平方米)

④师:(出示课件)再次显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既检验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程度,用便于解决计算中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⑤师:用竖式算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学生计算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检验计算结果,确信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观察两个竖式,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观察比较,总结算法。

1、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2、通过比较,你发现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3、你知道计算小数乘小数时,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吗?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师总结算法:小数与小数相乘,先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求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历有个性的经验提升为数学方法的过程。)

师:观察的很认真。知道了两个因数和积中小数位数的这种关系,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计算,就能判断积的小数位数。

四、尝试应用

1、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茶几,(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求茶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0.45×0.9=师:估计一下,0.45×0.9的积有几位小数?为什么?

生:三位。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它们的积也一定是三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主笔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一名好学生板演。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确定小数点时是怎样想的。

生:先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5×9等于405。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也要从405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405正好是三位,就在4的前面点上小数点,整数部分写0。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先估计积有几位小数,为自主计算打基础。让好学生板演,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师:说的很好,下面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试一试”,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再自己试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试一试”,根据126×12=15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你知道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吗?

生: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应用并巩固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迁移类推能力,获得借助计算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同学都住进了新房,聪聪家最近也换了套新房,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瞧!这就是聪聪家的客厅。(课件出示)通过观察平面图,你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件展示聪聪家的客厅平面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诱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生提问题。

3、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的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4.8×3.6)观察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

4、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乘小数的重点是小数点的书写位置,让学生观察题中因数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积中小数的位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推导笔算方法

①、提出(转载于: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估算要求,

师:计算之前我们先估算一下,聪聪家的客厅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把3.6看作4,把4.5看作5因此:3.6×4.8≈20

也就是说聪聪家客厅的面积不到20平方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先估算,在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未确定竖式计算结果做铺垫。)

②、提出竖式计算的要求,讨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办?

教师板书:

4.8

×3.6

1、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提问: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计算?可以转换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吗?

3、让学生说出算理,独立试一试,指名汇报答案。学生上台板演。

4、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问题讨论”是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是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教学思维的过程。)

③、分析算理。

我们一起在原式上做一做。(边说边板书)

思考:1.乘数中的两个因数是如何转化成整数计算的?

2.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8×36的积以后怎么办?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4、小数点应该点到哪里呢?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728除以100,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4.8的积是两位小数。

④(教师出示课件),显示算理的全过程。指名学生结合竖式,再次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沙发的占地面积,

①、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聪聪家客厅的面积,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沙发,(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师:求沙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算式,教师肯定并板书。

0.85×1.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一个是一位小数,一个是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了解题中的数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了解因数的特点,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③师:这样的两个小数相乘,用竖式计算怎样算呢?(教师强调小数乘法列竖式是不要把小数点对齐,要把因数的末尾数对齐。)

教师板书竖式:

生:学生试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学生完成板书:

师: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出积以后怎么办?

生:回答,师在竖式中点上小数点。

师:告诉学生在横式中写得数时,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不写。

完成横式:

0.85×1.8=1.53(平方米)

④师:(出示课件)再次显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既检验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程度,用便于解决计算中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⑤师:用竖式算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学生计算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检验计算结果,确信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观察两个竖式,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观察比较,总结算法。

1、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2、通过比较,你发现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3、你知道计算小数乘小数时,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吗?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师总结算法:小数与小数相乘,先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求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历有个性的经验提升为数学方法的过程。)

师:观察的很认真。知道了两个因数和积中小数位数的这种关系,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计算,就能判断积的小数位数。

四、尝试应用

1、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茶几,(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求茶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0.45×0.9=

师:估计一下,0.45×0.9的积有几位小数?为什么?

生:三位。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它们的积也一定是三位小数。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主笔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一名好学生板演。请板演的同学说

一说确定小数点时是怎样想的。

生:先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5×9等于405。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也要从405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405正好是三位,就在4的前面点上小数点,整数部分写0。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先估计积有几位小数,为自主计算打基础。让好学生板演,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师:说的很好,下面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试一试”,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再自己试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试一试”,根据126×12=15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你知道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吗?

生: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应用并巩固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五、全课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确实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

1、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

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

(30秒过后)

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3、学生进行探究,师相机指导。

4、生汇报。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现第x组的同学最先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下面请第x组的同学派代表到前面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展台展示)

组1: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并板书)

师:其它组有没有不同的拼摆方法?(让生在座位上说)

请你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拼的,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组2: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老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组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哪个小组?请到前面展示一下。

组3:我们选择了一个梯形,沿着它的腰对折,然后剪开,再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组4:我们组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这个小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小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这个大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大三角形的面积=下底×高÷2,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注:师在生汇报的过程中要让生到黑板上画出小三角形也就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并引导生说明钝角三角形的高为什么和梯形的高相等)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幻灯出示转化过程)

师:谁能根据老师展出的这种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口头叙述。

师:你真聪明!其实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下时间进一步探究。

师:好了,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可以怎样来表示?

生:s=(a+b)h÷2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公式,想一想,要想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由此看来梯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上、下底和高这三个因素有关,那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师:课件出示例题:

(这是我国长江三峡水电站大坝,它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积。)

师:让生以最快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只列式不解答。老师算了一下这道题的结果,等于10530平方米,同学们可利用课下时间验证一下老师算的到底对不对。

师:梯形的面积应用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经常会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另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幻灯出示)

一辆汽车侧面的两块玻璃是梯形(如下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师:好,剩下的时间我们来解决其他问题。

1.算出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单位:厘米)90页第3题

2.判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3选择题

(1)梯形的上底是4米,下底是6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

A.45平方米B.25平方米C.25米

(2)一个梯形上底是80厘米,下底是12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50B.25C.230

4.90页第3题

5、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转化的思想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真了不起!今后我们将会利用这种方法来探究更多的有关图形的知识。相信你们今后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10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11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长×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长×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12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2+0.12=7.2-0.2=3.5÷0.35=

2.95+0.05=5-0.6=2.8÷0.14=

8÷12.5=1.2+2.8-3.99=4×1.72=

3.74+6.26=4.5×6=0.25×4÷0.2=

2÷4=20×0.2=20.75-9.5=

3.5×8×0.125=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7-2.5+4.6=3.6×6÷0.9=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结运算顺序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6.75+2.52÷1.2=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考:①上题如果要先算1.2+0.5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如果要先算(1.2+0.5)×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教师介绍: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3.试做例3:3.6÷(1.2+0.5)×5=3.69÷[(1.2+0.5)×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1.7×5

3.6÷[(1.2+0.5)×5]

=3.6÷[1.7×5]

=3.6÷8.5

计算中出现3.6÷1.7和3.6÷8.5除不尽时,教师讲解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继续计算后,订正

3.6÷(1.2+0.5)×5

=3.6÷1.7×5

≈2.12×5

=10.6

3.6÷[(1.2+0.5)×5]

=3.6÷[1.7×5]

=3.6÷8.5

≈0.42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4.小结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馈

1.P38:做一做。

2.P40:1①②,2①②。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8-0.8×0.7=0();

(2)1.6+1.4×2=6();

(3)50-3.9+6.1=40();

(4)20÷2.5×4=32();

(5)9.6+0.4-9.6+0.4=0();

(6)4.8×2÷4.8×2=1()。

4.P40:4。先计算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5.课后作业:P40:1③④,2③④,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卡纸,小三角形,90度扇形。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大风车这个节目吗?老师带来(风车),你们喜欢玩吗?(教师前后拉动,使得风车依次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

提问:同学们,风车有时向这边转,有时向那边转,这两个方向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叫做什么呢?(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

(课件展示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图片)

设问:我们看到风车旋转的时候非常漂亮,那如果我们用一些图形来旋转的话,情况又会怎样呢?(图形器材展示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

二、创设情景,进入新课内容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请欣赏!

(课件展示图片)

教师: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呢?(由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变化而成的)

学生:漂亮,正方形,旋转等等。

教师:取出一个大图形,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黑板方格子上。你们看看,这个小图形怎样才可以变成上面的大图形呢?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

学生:O点,90度┈┈

教师:(课件展示两个图形各形成两个大图形的过程。)设问:还有其他什么方法旋转使得图形变得漂亮?请同学们拿起我们的卡片和小图形试试看。(目的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顺时针逆时针两种方法旋转得到大图形)

学生:(分组,拿起表格,小图形在桌子上试试看。)

教师:请同学回答,上来示范。(顺时针逆时针两种方法旋转得到大图形)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旋转的过程和旋转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汇报旋转时应注意的问题。(找准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方向)

三、巩固新知

1、本题主要是讨论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然后再讨论旋转中心的问题。

2、本题主要是讨论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的问题。此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中心的问题。为让学生体会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三角形描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那一点旋转的。

3、先请学生想一想,再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到图形描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四、小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的很不错哦!

通过学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互相交流。

五、课后作业

课本第54页说一说的1题和2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14

设计说明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突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把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2、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先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师交待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正方体的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把同桌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

2、找规律。(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观察这11种展开图,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预设

生1:有6种中间是4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1个正方形,形状不同。

生2:有3种中间是3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和1个正方形。

生3:有1种中间是2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正方形。

生4:有1种两行各有3个正方形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表格篇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1题。

(1)出示图,学生独立涂色完成。

(2)指名口答,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先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看涂了几份。

2、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2题。

(1)独立在课本上填写合适的小数。

(2)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小结。

3、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3题。

(1)出示题目,请学生口头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各是几元几角?

(2)比较,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比的。

(3)小结。

4、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4题。

(1)引导看懂数轴,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思考哪个数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3)全班交流反馈。

(二)综合练习

1、填空。

(1)1元的6/10是()元,写成小数是()元;3角是1元的(),是()元,写成小数是()元。

(2)0.5分米是()分米,是1分米的(),是()厘米。

(3)零点八写作(),2.6读作()。

(4)1.4米=()米()分米3元2角=()元0.4分米=()厘米7角=()元16.5元=()元()角。

2、在○里填上>、<或=。

0.5○0.9、1.2○0.8、2.6○3.4、10.5○9.8。

3、把2.4、0.9、1.7、1.5、0.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4、在跳远比赛中,小明跳了3.2米,小高跳了2.8米,小军跳了4米,__跳得远。在100米比赛中,小明跑了15.6秒,小高跑了16.5秒,小军跑了16.9秒,__跑得快。

小组校对、交流。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有疑问的题目。

5、作业:练习十第5题(前四个)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

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反馈评价,总结升华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