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考虑到所需教具的准备,例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那要怎么写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呢?这里提供一些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四字词语感受大象的勇猛、温和、聪明而有灵气。

2、了解泰国独特的风情与文化,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着写一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感受人象之间的和谐融洽。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显示大象图片,这是什么动物?板书象,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看到它,你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庞然大物,巨大无比,力大无穷等)

2、板书与象共舞,谁与象共舞?一看到这四个字时,你有什么感觉?

可是,真的就有这样的事情,它就发生在我国南面的泰国。

3、简介泰国。问:你对泰国了解多少?

师补充:泰国是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它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都要在产象最多的素辇市举行盛大的象节。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泰国,“与象共舞”!

二、词语引路,初步感知

1、以课件展示如下词语

(1)朗读这些词语。

(2)读了这些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

(3)咱们给这些词语归归类?

大象勇猛的词语: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大象神态的词语:熟视无睹、 不慌不忙、悠闲沉着、 晶莹温和;

大象动作的词语:小心翼翼、悠然而去、屈膝点头、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舞之蹈之、摇头晃脑、踮脚抬腿;

词语朗读指导。第一组:读出大象的勇猛来。指读,齐读。

第二组:这样的大象你还害怕吗?读出大象的种.种神态,仿佛大象就在眼前。

第三组:读到这些词语,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词语里面隐含着一幅幅画面,一边读词语,一边想象画面,你就会读出词语含着的意思与感情,现在我们试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

现在叫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大象,你脑中积累的词语是否比刚才更多了。

2、读了这些词语,大家又读了五遍书,说说你对泰国的大象留下什么印象?

3、老师有个问题:在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也是导读中的问题。板书:人 象 (和谐,亲密)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吗?你有什么理由来证明?

三、整体研读,感受和谐

1、默读课文,在每段中找到能说明人象和谐亲密关系的句子,画上波浪线。等下把理由说给同学和老师听。

2、交流句子。

预设

①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板书:熟视无睹

点拨:(熟视无睹)什么意思?熟视无睹到何种程度?为什么这样熟视无睹。(不再害怕,戒备,而是对人产生了信任的感情)

②象是泰国的国宝。

点拨: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奇怪,为什么不奇怪?大象为这个国家,为人民做了哪些事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象是泰国的国宝从国宝这个词,就可以知道泰国人对大象的喜欢,尊重。 板书:国宝

③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点拨:没有距离到何种程度?这个人包括哪些人?

泰国人对于大象是

板书:平静坦然

④大象为游客表演,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作按摩,(信任大象。)

有趣的是,它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多么可爱顽皮的大象,给游客带来多大的快乐呀,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人和大象是多么亲密和谐)

板书:(表演、按摩、开玩笑)

⑤表演的尾声,也是最____……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四、重点研读,“与象共舞”

1、课文写了这么多内容,为什么题目单单叫做“与象共舞”?(因为与象共舞最能体现人和象的和谐与亲密关系。)在板书中做上箭头。

2、好,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一段。课件出示这一段句子: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

3、哪一句最能体现人和象之间的亲密,和谐?(指一生朗读,用黄色字样标出)

说说你的感受。(随即点拨)

人群和象群,这个人群包括哪些人?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去和象一起跳舞?

(被欢乐的气氛感染,看到翩翩起舞的大象,产生对大象由衷的喜爱,情不自禁想亲近大象,远远看着不过瘾,只有和它一起跳舞才能充分表达对它的喜爱)

此时,在游客的眼中,一只只大象就像( )

4、指导朗读: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再读这个句子。

而翩翩起舞的大象,有了人群的加入,显得更加的——兴奋、高兴。从哪里看出?此时在大象的眼中,舞动着的人们就像( )

5、让我们走进人和象的内心,出示填空题,训练说话。

此刻,如果你就是与象共舞的游客,你会激动地想

如果你就是在舞动的大象,你可能会想

师:这一舞,舞出了快乐,舞出了信任,舞出了和谐,舞出了融洽。

6、带着各种感受,有滋有味地再读这一段。

7、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一句话概括了主要意思?课件显示句子。你发现这个段落的结构特点了吗?先概括再具体。(板书)先概括地写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再具体地写大象怎样跳舞,人和大象怎样共舞。这就是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我们回到上文看看哪些段落也是这样的结构?找出来

课件一句一句出示概括的句子:象是泰国的国宝。

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有四段都是采用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使条理非常清楚。

五、总结课文,迁移写法

1、老师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细细研读了课文,深深感受到了泰国独特的风情:人象共舞,和谐融洽的场面。想看看这些画面吗?老师找了几张,让我们细细地欣赏,静静地感受着。可能你对人和大象的和谐亲密会有更深的感受。

2、这节课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写法:先概括介绍后具体描写。如课文的2-5小节。

3、课堂练习

人和大象的关系是多么和谐融洽啊!

板书设计:

与象共舞

和谐亲密

人←———→象

平静坦然 熟视无睹

国宝 表演、按摩、开玩笑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读准“溜”“种”等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利用图片认识“蚂蚱、倭瓜、狗尾草”等动植物,理解“谎花、溜平”等词语意思。

2、抓住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活动,感受“我”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体会祖父的慈爱,领悟“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了解萧红和她的作品《呼兰河传》,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4、选取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说一说并写下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你的家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有一位作家,她最喜欢祖父和他的园子,她在她的著作《呼兰河传》中写下了自己的心声。老师摘录了她的文中的话(出示)齐读。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萧红《呼兰河传》”

3、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到这个园子对于作者是那么重要!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课文,走进那让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2、出示三组词语:昆虫、庄稼、事情。理解“倭瓜”

3、齐读词语

4、下面,我们把这些词语送进课文,看看你课文是不是也能读得这么好。

5、浏览课文,思考主要讲了什么?试着给课文分段。

三、精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在作者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生机勃勃)

▲动物多:蜂子蜻蜓蚂蚱蝴蝶

还会有什么?(瓢虫、蜗牛、小甲虫、蟋蟀、蝈蝈、蚯蚓)

▲颜色美:蝴蝶——黄、白、红中带着金粉;蜻蜓——金;蚂蚱——绿

▲形态美:蜂子——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胖圆圆、小球似的、不动了

2、小结:不管是天上飞的,草里藏的,知名的,不知名的,美丽的、不太好看的,都聚集在这里,真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大花园!(板书)让我们再次朗读!

3、总结:这座花园蜂飞蝶舞,大家一定对它很好奇吧,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这座园子,寻找它的特别之处!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四、作业:

1、习字册

2、整理作者在园子中生活的几组镜头。

第二课时前置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挑选一个场景,说说你是从哪感受到“我”的自由自在的?圈圈划划,写写批注。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4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3.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植绿护绿的意识。

4.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每一段的内容。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生命时钟》,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明文,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2.(齐读课题)在预习中大家了解到,这篇文章讲了谁送给谁一片绿荫?(指名答)

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篇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新颖、亲切)

3.爬山虎向大家推荐自己,介绍自己,课文第1段有一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请找一找。(自荐)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荐”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荐”)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请7名同学做爬山虎的代言人,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指名读、评议)

2.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解决。(总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等多种学法,指导交流“扦插”“中旬”等词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

三、整体感知,学习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1.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指名交流每一段话的意思(学习借助关键词、中心句、综合每句话的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

第1段:讲“我”属葡萄科,善爬山爬墙,在环保中能发挥作用。

第2段:讲“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第3段:讲“我”茎、叶的特点及作用。

第4段:讲爬山虎能有效利用空间,大面积绿化覆盖进行制氧。

第5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引起墙壁潮湿的`疑虑。

第6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招引壁虎的疑虑。

第7段:讲“我”适应性强,易于栽种。

四、感悟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发言)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总结: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环保先锋,让我们再次随着课文走进爬山虎。(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

比较句子:

第1组:

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二、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

1.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

2.例如:

(描写乐山大佛的语句)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

3.你能运用列数据的方法,把下面的语句描写具体吗?

(1)学校的操场很大。

(2)姚明的个子真高!

(3)我们的教室非常宽敞。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

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39;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成课本剧。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预习,能认读“倭瓜、蚂蚱”等生字词,读通课文。

2、走进文本,感受祖父的园子里的自由、快乐、爱,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感悟“反复”等表达方法。

3、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自身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走进文本,感受祖父的园子里的自由、快乐、爱,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感悟“反复”等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qq农场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辨音

2、标注自然段序号,了解特殊段落。

幻灯片出示相应段落

3、整体感知

师:通过预习,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用一个词语概括的说说。

指名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预习,是教师们的常规做法。授课教师有选择、有重点地从“读音”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等方面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考查,既更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又有机地融入了新知识的教学。]

二、探究文本,感悟特点

师:那么,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请你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一些句子,然后把这些词语写到句子的旁边,做批注。

生自主画句子。

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相机教学:

(一)感受园子的美丽

(二)感受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三)感受祖父的爱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较多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地读书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将学习引向深入。本环节问题设置简明扼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静心读书、用心默想,学习与实践阅读方法,教师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三、照应课前,拓展反思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课前聊到了qq农场,你觉得这两座园子相比,你更喜欢哪座园子?为什么?

2、总结全课

[设计意图:“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本环节通过与课前谈话内容的照应,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对当下生活状况做一种朦胧的思考。]

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把上学期同学们有关理想的文章引入课堂,引发对梦想的谈话。

二、学习《我的写作梦》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我们班级墙报上的《理想》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抒发童年梦想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自学儿童诗,读通、读顺、把体会和不懂得地方作上记号。

回忆学习方法,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含义的批注。

(三)同学们在下面自由交流。

1、老师巡回,参与讨论。

2、重点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与他们一起思考。

3、对学习优秀的同学,注意提高要求。

(四)全班交流。

可以代表讨论小组,也可以代表个人。

(五)老师检测生字词学习情况。

注意区别形近字,重点解释“铅字”的意思。

(六)认真朗读课文。

三、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

(一)指名上台,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和解释。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沉甸甸的信,就像是放飞的翅膀?

(2)“我”为什么决的邮筒像一只大大的储蓄罐,存进去的又是梦想?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梦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三、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1、选择真实朴素的写作材料。

2、展开想象,用心理活动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3、充满童趣,充满生活气息。

四、你也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1、我的写作梦

作品——放飞()

邮筒——秘密大吃一惊

一天天等待

储蓄罐——一个梦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8

一、激情导入,揭示目标

1、激情导入:一个小小的游戏,一次精彩的比赛,往往都会给人深深的启迪。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去看看齐国贵族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赛马,看看齐国大将田忌是怎样赛马的,看看从这次比赛中,我们又能受到怎样的启迪?

2、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生字“忌”上面是自己的“己”。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4、播放情景朗读(电脑课件出示课文),思考:

①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田忌和齐威王赛了几次马?结果怎样?

5、揭示学习目标(出示,指名读):

a)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田忌赛马的经过。

b)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c)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积累一些词语。

1、学生听讲,吸引兴趣

2、学生读题,认识“忌”字。

3、思考课题

4、了解课文内容,思考相关问题。

5、了解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事半功倍”。本环节让学生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知道学习本课的学习方法。

二、合作探究,学习“两次赛马”课文

(一)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

1、问:有谁知道本文写了田忌几次赛马?每次赛了几场?

2、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赛马?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二次赛马?

(二)自学“两次赛马”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能搞懂。能不能完成任务?

1、出示学习要求:

①各人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并填表(电脑出示)。

第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对齐威王的,接着用对齐威王的,最后用对齐威王的。由于,所以田忌。

读课文填空

第一次比赛

第二次比赛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齐王的马

田忌的马

比赛结果(田忌)

原因

③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两人用纸马演示两次比赛过程。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1—2自然段。认真听,读完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第一次是怎么赛的。

指名读。

②一生上台讲说第一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第一次赛马课件。

③指名读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台讲说第二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第二次赛马课件。

⑤填表

表扬:说得真有条理,我们今后说话写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三)角色扮演

1、为了增强现场感,我想邀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几位人物,模拟一下当时情景。咱们得先做点准备,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注意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重点词语作上记号。

2、好了,现在我就是马夫,谁来扮演齐威王、田忌、孙膑(课件出示“人物”),我任由你们指挥和差遣。你们可以自由发挥,表现出人物特点就行,不一定非得用文中语言。

3、他们演得怎么样?(学生简单评价):

4、比赛前和每场比赛后齐威王是什么表情和神态?你怎么理解?

(四)揭示孙膑思维过程

1、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原来是孙膑的主意!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只”、“一下”,说明什么?(方法简单)

2、这么简单的办法,为什么作为齐国大将的田忌没想到,旁观的孙膑却能想到呢?小组讨论思考:

田忌:失败面前失去信心(从哪里看出)。

孙膑:充满信心、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足智多谋

“充满信心”?你从哪里看出来?(“胸有成竹”)

为什么孙膑这么有信心?(他发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

3、我们来测一下马的速度,出示课件:测速,得出结果:田忌的____虽然比齐威王的____慢一点,但比齐威王的____快一点。

孙膑当时也许是这样想的:__(展示孙膑的思维过程)

4、孙膑为什么不在第一次比赛前就提出这个办法,让田忌一举获胜?(若有难度,同桌讨论)

讨论后小结:如果不知道双方马的实力,就无法提出调换顺序的方法。孙膑经过仔细观察、科学分析,抓住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这个关键条件,才想出取胜的办法。

1、学生回答问题,了解比赛情况:(两次,每次三场)

2、学生快速浏览交流:第一次(1—2自然段),第二次(13—17自然段)

3、学生明确自学要求,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明确方法和步骤。

4、学生按要求自学。

5、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6、师生角色扮演,细分每场比赛

7、学生思考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后交流

8、学生观看电脑演示“测速”,并在屏幕上填写相关内容

9、小组合作讨论,升华情感

本环节一开始就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分析课文,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表格的填写、角色的扮演,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仔细观察、科学分析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推理质疑,深化认识

1、启发质疑: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2、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我们来做个实验。请每组拿出自己做的“纸马”,每个小组讨论一下,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怎样呢?用笔在纸上照样子写一写,推算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

3、学生推算。教师巡视,找出一两张推算结果多的纸。并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推算结果最多的代表作品。

4、思考:(电脑出示)

①想一想,田忌有别的方法战胜齐威王吗?

②齐威王第2次赛马输给了田忌,想一想,齐威王第2次比赛中途还有没有取胜的方法?

5、电脑演示自定比赛

小结: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孙膑真是__________。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神机妙算、计算精密……)

1、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推算

3、学生观看展示结果

4、学生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5、由学生上台操作并口述比赛经过

通过电脑演示自定比赛顺序,这是本课教学的亮点,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精彩体现,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同时对孙膑这个人物有更深的印象。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2、学了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三个历史人物(电脑出示人物头像)。现在请你来评价一下这三个历史人物,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从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4、课外作业:

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会。(包括孙膑的故事)

1、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复述全文内容

2、分析评价三位历史人物

3、谈感受

4、课外拓展,查找资料

从整体上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和总结,学会分析人物形。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9

一、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1、古时候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你搜集了哪些故事,咱们来交流交流?(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以弱胜强的故事《田忌赛马》,板书课题。大家注意“忌”字的写法,上下结构,上边是自己的“己”。

2、课题中关键字在“赛”,围绕“赛”字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3、课文主要讲了(田忌与齐威王赛,赛了两次,第一次齐威,田忌输了,第二次齐威王输了,田忌赢了。)

4、同学们真会学习,一下子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弄懂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咱们来看看第一次比赛,他们怎么比的?谁来说说?

我请两位学生上台用准备好的教具马匹进行演示比赛过程。

5、田忌输了,三场下来,田忌都败了,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样想呢?

6、一个“垂头丧气”不仅让你们看到了田忌的神情,还描摩到他的内心。他把失败的原因都推到马儿头上去,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马场。)

7、齐威王获得胜利,此时在做什么事情?

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的夸耀自己的马。

生活中你有得意扬扬的时候吗?

二、锁定重点,深入探究

1、就在齐威王得意洋洋之时,田忌却与他进行第二次赛马,结果反败为胜,从这不同的结果中,大家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想问点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引导解决孙膑用什么方法反败为胜。

2、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咱们就来探讨一下孙膑到底用的什么办法?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预设:

我知道,同样的马,孙膑只调换出场序,用田忌下等马对齐威王上等马,输一场,用上等马齐威王中等马了,用中等马对齐威王下等马,2比1胜了。

师:你真会读书,这其实是文中描述的第二次赛马的经过,咱们一起来看看。

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第二次赛马的过程。

师:第一场比赛齐威王胜了,他一定沾沾自喜,自认为胜券在握。

3、第二场呢?(输了)齐威王(有点心慌)。

大家做做心慌的样子。他紧张啥?(有点不相信自己怎么输了。)师:第三场?(又输了)。此时齐威王:目瞪口呆。

他输得糊里糊涂。此时齐威王是云里雾里,看不分明。咱们来看看第二场比赛,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

(生:仍然是先出上等马,接着中等马,最后下等马。)

而孙膑就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使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正像文中所说

(生齐读: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4、师孙膑为什么就能想出这个好办法呢?在第二次比赛之前,田忌与孙膑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请个同学读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感受。

(生读3-9自然段。)

5、刚才咱们弄明白了他想了什么办法,现在可进一步思考,孙膑他凭什么能想出这个办法来?

三、延伸追问,补白想像

1、孙膑为什么如此胸有成竹,就断定自己一定能取胜?胸有成竹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形容做事非常有把握。)

2、他为什么那么胸有成竹?刚才齐威王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稀里糊涂的不知道怎么输了,他多么希望有双慧眼,把这糊涂看得清清白白,真真切切,谁借给他一双?(生:孙膑。)

3、孙膑用他的慧眼看到了什么?オ使自己这样有把握胜利?(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4、田忌失败了,只是认为自己的马差;齐威王胜了,只是认为自己的马强,但孙膑却认为快不了多少。什么叫快不了多少?

(就是彼此之间马都差不多。)

5、也就是田忌的中等马虽然比不过齐威王的中等马,但是胜过齐威王的下等马。(生:我从第二次比赛过程中可以看出。)我们来读读第二次赛马的过程。

6、同等级较量,田忌只能败给齐威王,如果调换顺序就能出奇制胜,还是那句话,齐读(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

师:他这样一说,田忌瞪了他一眼,生读: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师:如果再赛,田忌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字——输。只有在什么情况下,オ能让他赢?生:换马。

7、此时孙膑已是(生:胸有成竹)。

可见,就在这之前,孙膑已经想好了对策,因为他那双慧眼已经看出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再读: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

8、田忌看得出来吗?齐威王看得出来吗?而孙膑却看得出来,此时,你觉得孙膑怎样?

预设:孙膑非常自信。

我觉得孙膑非常细心,连那小小差距都看得出来。

9、师:孙膑真是善于观察。赛马场上是风驰电掣,这就一会儿功夫,他竟然把这细微差别,谁的马快,快多少;谁的马慢,慢多少,看得如此(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10、小练笔

课文结束时,只写了齐威王的表情,没有写田忌,田忌会是啥样神情?此时田忌最想干什么?田忌会对孙膑说什么?请大家拿起笔,简单地写一写。

交流。

预设:

你们可知道,当时田忌问了孙膑这样一句话,想知道吗?

田忌说:孙膑老兄,你怎么就知道当时齐威王不会调换顺序,如果他调换顺序,咱们不就慘了!

孙膑说:因为齐威王得意洋洋炫耀自己的马,他得意忘形了,不会调换序的。生: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他一心想,如果再比,取胜的还是他,他打心里是不会换马的。

11、总结:哦,原来这一切,都被孙膑料定了,是呀!会观察善分析,再用高超的计谋,打破常规,才能出奇制胜。

四、拓展延伸。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史记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课下同学们不妨去读一读,读史使人明智。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能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最佳对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最佳对策”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扑克牌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你们平时都玩哪些游戏?

1.玩扑克牌,比大小。

游戏规则:双方每次各出一张牌比大小,由学生先出第一张牌,比大小采用三局两胜制。

(1)教师出示两组扑克牌,分别是3、5、7和4、6、8。

师:你选择哪一组牌和老师比大小?

学生选4、6、8这组牌时:

(生先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出法一一对应出牌:4—5、6—7、8—3)

学生选3、5、7这组牌时:

(生先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出法一一对应出牌:4—5、6—7、8—3)

师:为什么老师总能赢呢?这就是老师应用了数学中的对策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对策问题”。

板书课题:对策问题。

【设计意图】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例3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师:古时候的人们就懂得运用对策使自己取胜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就蕴涵了这样的问题。

1.讲田忌赛马的故事。(课件播放)

师:你知道孙膑用了什么对策让田忌转败为胜的吗?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师:是不是田忌一定要用孙膑这种策略才能赢齐威王呢?想验证一下吗?

师:表格验证,介绍填表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验证的活动来得出最优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在活动中把对策论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在情境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师:同学们,齐威王的三个等级的马都要比田忌的略强一些,田忌的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分别于齐威王的进行搭配,三局两胜。搭配时,要有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学生填表,探讨田忌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

(2)汇报交流,验证田忌赛马最优策略的唯一性。

师:填完表格,你发现齐威王一共赢了几次,田忌又赢了几次,田忌只有怎样才能赢?

(3)小结:田忌要想获胜要有什么条件?

①要让齐威王先出。

②用齐上――田下,齐中――田上,齐下――田下这样的策略才能赢。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有序了。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P106做一做

2.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学校下个星期举行跳绳比赛,我们班和四(2)班对阵:比赛规则是每班选派3名选手,三局两胜。

师:你们觉得我们班在比赛之前应该做些什么?利用怎样的策略获胜的可能性大?

(必须知道每位选手的大致成绩,这样才能合理的利用对策获取胜利)

课件出示资料:

四(3)班代表队四(2)班代表队

李明105个/分齐航110个/分

徐青90个/分王娜95个/分

贾梦婷60个/分李萌75个/分

师:请同学们帮助我排兵布阵,如何才能战胜四(2)班?

师:现在你明白刚开始时咱们玩牌时,老师总能赢的秘密吗?(将最大的牌对对方最小的牌,从而获取另两场比赛的胜利。)

【设计意图】让学生排兵布阵畅谈自己的经验,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总结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

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板书课题)

二、理解感悟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交流。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12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小网袋成品,编织示意图或投影片,广口玻璃瓶、罐或大词典、厚书等便于固定袋口绳的教具。

2、学生准备:编网袋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绳与绳之间的打结。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提问,导入课题

1、展示小网袋作品。

2、提问:网袋有什么用处?它啊是如何编织成功的?(引入绳结编织法)

3、编网袋需要哪些材料、工具?(检查材料、工具的准备)

(二)演示讲解,动手操作

1、学生自学图示,了解编织过程,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2、借助投影或实物演示一步步讨论,明确编织过程:

⑴固定袋口绳(可拉直粘贴在课桌边)。

⑵对折线绳骑搭在袋口绳上(排列要整齐)

⑶打第一排结(各绳结要与袋口绳等距离。如没把握,可先做上记号,再打结)。

⑷大第二排结:在记号处从相邻的两个结中各取一根绳合并在一起打结。

⑸将袋口绳环系在广口瓶、罐的沿口处或围绕在纸筒、大词典上(用胶带固定住)。

⑹把第一根绳和最后一根绳合并打结,完成第二排结。

⑺依次往下编,最后留下一定长度的绳头,合拢打个结,并修剪整齐。

⑻将口袋绳两头连结起来,完成编织。

3、思考尝试:你可以改变程序,或用不同的方法完成编织。如:

⑴对折线绳骑搭在口袋绳上时,可边骑搭边打结,搭一根打一个结。

⑵将线绳对折后双股骑搭在口袋绳上,将并拢的双线头从对折口中穿过,拉紧。

⑶先打好数排结,再设法把袋口绳围成环状(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用手撑着),一排排首尾合拢完成。

……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评比

1、依据教材中的评比标准,自评、互评,填上“☆”。

2、请得“☆”多的同学展示他们编织的网袋,大家议一议这些网袋好在哪里,并请他们说说编网袋的收获、体会。

(四)拓展活动

1、想一想:网袋大小取决于什么?怎样掌握网袋眼的大小?

2、课余收集一些不同质地的线绳,根据需要编结不同式样的网袋。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本地区主要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1)播放三段唱段,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剧种?

京剧《红灯记》选段、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越剧《红楼梦》选段。

(2)哪一个戏种是流行于我们地区的?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越剧的知识?

2.新授部分

(1)介绍越剧发展历史及行当: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2)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边欣赏边完成课后问题。

(3)欣赏《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4)总结越剧的音乐风格特点:清悠婉丽。

3.演员介绍:尹桂芳

4.拓展性作业模拟演唱,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报花名》。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目。欣赏《报花名》进一步感受评剧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剧种类、相关知识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并交流评剧的有关内容:发展历史、艺术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优秀演员。

3.欣赏《报花名》:简单了解《花为媒》的剧情,感受音乐风格,介绍演唱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花木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发展历史、艺术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优秀演员。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并了解河北梆子这种艺术形式。

6.背诵古诗《木兰辞》

7.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看大戏》。

教学目标:

学习歌曲《看大戏》,设计歌曲的念白节奏,正确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感受豫剧的唱腔风格。

2.学习歌曲《看大戏》

(1)初听: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

(2)哼唱歌曲旋律:注意过门、变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3)学生自主设计念白的节奏。

(4)完整演唱歌曲。

3.欣赏教师提供的音响材料

4.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诸葛亮)(周瑜)

才干妒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1)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2)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

第二教时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而发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这是公事(要挟对方)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主动探究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欣赏评价促进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

第三教时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录音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听写词语:奉命撤退崎岖山涧居高临下斩钉截铁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反馈: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一)巩固字词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对比法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板书

草船借箭邀请鲁肃同去取箭船近曹营擂鼓呐喊曹操惊疑万箭齐发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课后小结

五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篇15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考虑,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摆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准备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2

、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身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身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一起解决。

五、指导书生字

1、同学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同学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誊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2、着重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以及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同学自身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同学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同学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身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同学汇报的顺序,引导同学深入体会:

A、同学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身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同学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身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洁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相关文章:

2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