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数学设计
编写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优秀的五年级教案数学设计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五年级教案数学设计,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年级教案数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铺成边长是4厘米或9厘米的正方形?除了能铺成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之外,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最小是多少厘米?你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师:通过刚才的报数和铺正方形的过程,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韦恩图上怎么表示?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师: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天周老师和一位乐清的同学在温州参加完同学会之后,第二天要赶回来上班,从温州新南站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习十七2、3、4题
五年级教案数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能计算经过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24时计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教具:
多媒体、学具钟、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 晚上9时
师:在9时前面加上:上午或晚上这些表示时段的词,表示得就清楚明白了,那么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吗?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 中午12时 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 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行分类
凌晨2:00 2:00 上午 7:00 7:00 中午12:10 12:10 下午1:00 13:00 晚上9:00 21:00
(1)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 ) 中午12:00( )
下午1:00( ) 晚上7:30( )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 ( ) 12:00 ( )
14:00 ( ) 16:30 ( )
三、求经过时间
出示例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 )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
(1) 9时 (2)17时
(3) 9小时 (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 )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 17:00闭馆,每天开放( )小时
4、许老师今天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老师今天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较解法)
五、聪明题
1、小华每天7:00分到校,11:30分回家, 13:00到校,16:00离校,他一天在校的时间是多少?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第二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2、同学们,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去了的时间是永远不会回来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所以,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学们!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时间的小主人,合理地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好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上午9时 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 9时 21时
五年级教案数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能应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分析、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大家不仅要会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还要掌握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一)复习面积公式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长方形面积=长×宽.S=ab)
板书:
教师提问:“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出示如下图形:
随后教师将这些图形用→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这些公式的联系。
教师提问: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根据转化的思想,运用了割补平行、旋转平移的方法,把所求的图形面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面积进行推导,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以后学习新知识也要用这个方法。
教学意图:使学生清楚面积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机械地识记公式。
(二)基本练习
1.判断题。
(1)两个底和高都分别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2)两个底和高分别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使学生清楚:底和高相等的梯形形状不一定相同,只有形状和面积都分别相等的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使学生清楚: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才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使学生清楚: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不相等。
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订正:(1)√(2)×(3)×(4)×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先识别每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想好求每个图形的面积应用什么公式,再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图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①看清是什么图形;
②选择正确的公式;
③正确的计算;
④注意单位名称。
订正:(1)270平方厘米,144平方厘米,3.61平方米;(2)3.41平方米,4.5平方分米,357平方米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会利用面积公式进行判断。
(三)综合练习
1.根据所给条件求面积。
(1)三角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1分米。
(2)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
(3)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2分米。
(4)梯形的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说出结果,并想一想应用了哪个面积公式。
订正:(1)2.5平方分米,(2)6平方厘米,(3)8平方分米,(4)4平方厘米。
2.自己测量出求下面图形的面积所需的数据,并求出图形的面积。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测量的。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3.下图是三角形小旗。同学们要做6面这样的小旗,一共要用纸多少平方厘米?
订正:38×38÷2×6=4332(平方厘米)
4.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底长是280米,高是57.5米。共收油菜籽3542千克,平均每公顷产油菜籽多少千克?
订正:28×57.5=1610(平方米)
1610平方米=0.161公顷
3542÷0.161=22000(千克)
5.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如图)分成三块种菜。第一块种西红柿,第二块种黄瓜,第三块种茄子。问:每种菜占地多少平方米?
订正:(1)3.8×4.4÷2=8.36(平方米)(2)4.2×4.4=18.48(平方米)(3)(5+1.2)×4.4÷2=13.64(平方米)
教学意图:能运用所学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质疑
教师将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归纳总结。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出示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吗?
思考题答案
这道题可以有以下几种解法:
正确答案:75平方厘米
五年级教案数学设计篇4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__年与20__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的情境引入课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__年多300只。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__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20__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20__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__年只数
(4)教师板书20__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__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设计意图】由于直接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白鳍豚20__年只数和1980只数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这个问题进行细化,减少坡度,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
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
(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
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
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
10+10=20(板书)
(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
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
20+x=50(板书)
(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
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
50+50=1004x=2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含义。
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0__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__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
师生总结: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
10x=1600
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x10=1600
(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计到20__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__年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__年的只数与20__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
20__年的只数3+100=20__年的只数
列式为:3X+100=1000(板书)
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
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__年的只数。)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合作学习的基础,第三幅情景图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10+10=2020+x=5050+50=1004x=20010x=1600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
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发现方程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归纳的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第1题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考察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第2题重点使学生明确要根据天平平衡时左边质量=右边质量的关系列出方程;第3题则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__年和1980年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教案数学设计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4~P85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通过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探索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兴趣,懂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用转化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根据计算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
红领巾、信封若干(内有三角形)、实验报告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小黑板出示校园图)师: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推导的吗?(生: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转化)师:现在园丁叔叔要把它沿着对角线斜着平分成2块,一块种菊花,一块种牵牛花,请看,每块花地是什么形的?(出示分法:分出2个三角形)师:每块花地的面积是多少,该如何计算?大家想知道吗?(生:想)好,咱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老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操作“转化”,推导公式。
1、寻找思路:师:我们能不能也学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呢?
师:想一想,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操作探索:(1)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合作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装着三角形的信封袋),在里面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三角形拼一拼,说说你发现什么,并根据你们的结论,一起合作填好下表(每个小组1张表,并投影出示)实验记录表
讨论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
B、三角形的底与拼成的()形的底();
C、三角形的高与拼成的()形的高();
D、原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形面积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困生。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汇报你们的成果?
让小组组长汇报。(学生一边拿三角形在黑板演示,一边根据所填的表格说,演示完毕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每一组汇报完演示: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各种已学过的图形。(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两等腰直角三角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演示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归纳公式:师:你能根据我们的结论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请把你的推导填在书上84页的这里。学生填完后,评定。
师:说说你推导的理由是什么?(如学生不能把关键问题回答出来,应适当给予引导)
让三、四位同学分别大胆地推导说理,接着让同学们评价自己的猜测和证明。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完成板书:
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4、尝试计算:师:现在你会解决园丁叔叔的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反馈、点评。
三、解决问题,体现数学价值。1.解决问题,学习例2。出示85页例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
2、数学常识,阅读题解:师:其实早在2000年前,我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就开始会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了。请同学们课后把85页的“你知道吗”读一读。
3.实践运用,P86第4题:要在公路中间的一块三角形空地(见下图)上种草坪。1㎡草坪的价格是12元。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元?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评讲。
四、联系生活,综合运用,适当拓展。
1、做一做练习。
2、判断:①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
③求三角形的高可以h=s×2÷a()
五、总观全课,体验提高。
师:这节课探究了什么?是怎样探究的呢?(渗透数学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顾这节课学习内容和探究思路。
师:对!今天我们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你还想研究其他的推导方法吗?请回家想想,下节课告诉老师。
六、作业设计:
练习十六第1、3小题。
七、板书设计: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