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更好地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呢?这里提供一些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2

一、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深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二、教学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要学的.这篇课文,走进中国的古代名著,去认识几位中国古代的名人。先一起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自学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的预习是不是到位了。

出示词语,指生读,正音,齐读。——名师指点:有些词语应该拿出来让学生理解一下,比如“缶”、“瑟”、“上卿”、“上大夫”、“和氏璧”,这些离我们平时的生活比较远,也不常用,所以教师应强调一下。

(三)、检查课文自学

师:词语过关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结合你的预习,你能不能来谈一谈你对题目的理解。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名师指点:此处时间再少点,不需要再让学生起来讲,就教师引,学生一起答就可以了。现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解决掉。

(让学生理解: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也就是说课文主要讲了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四)、理清课文脉络

师:那课文围绕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好这一件事,讲了几个小故事呢?再给你几分钟时间,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找一找。(出示要求:读课文,找找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自然段,并给每个小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2.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3.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好对联、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1)说话要机智巧妙、简练得体

例1:《晏子使楚》中晏子三次回答都很机智……

例2:《半截蜡烛》中一家三口的说话都很巧妙,特别是杰奎琳说的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很巧妙地迷惑了德军;“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更是迎合了德军的心理,实现自己的目的,保护了蜡烛。

例3:《打电话》中的年轻人说话不简练,太啰嗦了:

如:“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例4:《请客》一文中不得体的语言表现:

“该来的怎么还不来?”意思是“来的都是不该来”,得罪了到场的客人。

“不该走的又走了。”意思是“没走的是该走的”,又得罪了没走的&39;客人。

“我说的不是他们。”意思“他说的是最后没走的”,于是他就得罪了所有的人。

……

(2)剧本、相声的特点

剧本: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相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给让人在笑声

中受到启迪。

4.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2)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巧妙说话。

5.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日积月累

1.引对联: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能谈谈对对联的了解吗?

2.读对联: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先学生自读,再指名读,正音)

3.想意思:读对联,想想它们的意思,然后交流。

4.悟特点: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看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

数字联: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再读对联,加深认识,熟读成诵

5.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杭州西湖联)

顶针联: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回文联:楼望海海望楼;水连天天连水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歇后联: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各种形式的对联都可以)

6.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二、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展示方式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

6.朗诵、讲故事等。

[设计意图: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选择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人作为写作对象,写他的一两件事。

2、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

3、自拟题目。

教学重难点

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复习课文入手: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位很有特点的人物——任长霞、袁隆平、凡高、爱因斯坦,他们都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一想到这些人物,你就想起了关于他们的哪些事情?

2、交流后小结:这些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品质上与众不同,才使人难以忘记,而这些性格特点又总是通过一些事情变现出来的。

能透过一件件小事就看到人物的内心,那是很了不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练练这样的本领。

二、选定“熟悉”的.人。

与这个人打过叫道,共同做过或经历过一些事情。不仅有直接的了解还有部分的简介了解。

1、学生选定一个熟悉的人,回忆有关她的一切事情,然后对他的性格特点用一个到两个词语进行概括。

2、交流:用一件事情来说明他的性格品质特点。

要求:事情要典型。

3、指导学生用多件事来写人物。

注意:几件事不能互相矛盾。两件事可以以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即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

4、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写人物。

A、同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比。

B、对一个人的认识前后比,突出品质。

C、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以突出其中一个人。

5、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变现。

三、草拟片段:用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教学反思

自从接触作文教学以来,我一直为批阅作文而感到“痛苦”。这痛苦一方面缘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面对的却是大量不尽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阅的是优秀作文,那感觉应是春风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遗憾的是,我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于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总结得失利弊,寻求解决方略,以减轻自身的“痛苦”,现归纳为以下几小点,供大家指点。

1、教学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他们的阅读量很小,写作基础较差。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课堂学习写作,是通过社会各种渠道接受有关写作的信息。可是,学生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又不参加劳动,生活积累较差。所以,学生的选材范围窄,语言空洞无物。

尤其是学生写同类型的作文较多后,再写,他们的选材范围就只有那么一点大了,写这篇文章是这个题材,写那篇文章还是这个题材,只是作文的题目不同而已。

所以我深切地觉得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人们从鹰的活动中能得到不少信息。

2、能认真听录音,按提供的要点记住录音的主要内容,能选用提供的词语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指导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揭示课题。

(二)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明确本次听说训练的`要求。

1、集中注意力听录音,边听边记边思考。

2、能根据提供的要点和词语记住主要内容并说一说。

(三)

进行听说训练。

1)、第一遍听录音,回答课后两个思考题。

交给听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可以把重要的词语记在书上。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第2题中的思考题。

听录音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第3题中录音的要点,看看那位同学答得完整,再把这两个思考题完整地说一说。

2、第二边听录音,要求学生能按课后第三题提供的要点记住录音的主要内容。

听之前,指导学生读读课文第三题的要求和提供的要点。

听录音后,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根据要点回忆录音的主要内容,然后逐条进行复述。

3、指导学生选用提供的词语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读课后第4题中的词语,根据第三题中的要点把这些词语按内容进行分类。

讲第一个要点的:盘旋、飞翔

讲第二个要点的: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头大的冰雹、劈头盖脸;月亮高挂、清风阵阵、长鸣。

指导学生选用提供的词语,选择录音中的一个要点说说。

选用提供的词语,把3个要点连起来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四)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盘旋、飞翔

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头大的冰雹、劈头盖脸;月亮高挂、清风阵阵、长鸣。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⑴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⑴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⑵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合作交流: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品读体验:

1、学习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39;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⑵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6、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吗?

2、小结:

《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四、巩固延伸:

阅读《水浒传》。

课时作业

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唉下冈来

豪放勇武无所畏惧

教学反思: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抓住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对学生感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抓住这些准确而又生动的词语,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点拨,神话学生对人物性格、品质的感悟。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7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ó),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__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8

哥伦布竖鸡蛋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回到西班牙后,受到达官贵人的藐视,他巧妙地予以回击的事,表现了哥伦布超人的聪明才智,赞扬他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始终坚定地去探索未知的可贵品格。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曾向葡萄牙建议向西环航以探索通向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未被采纳。1485年移居西班牙。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萨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携带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船3艘,水手87名,从巴洛斯港出航。历时10个星期,于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两点,他与水手发现了新的陆地———美洲大陆。以后,他又3次西航(1493年、1498年、1502年),先后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晚年贫病交加,抑郁而死。

课题“哥伦布竖鸡蛋”是一个主谓句,点明本文的主人公、主要事件。鸡蛋是椭圆形的,无法竖着立住,但是,哥伦布却办到了。这使读者产生疑惑与好奇,进而激发出阅读期待。这就是作者拟此题所要追求的引人入胜的奇效。

〔结构分析〕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受到达官贵人的忌妒、藐视与讥讽。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一次酒会上,面对讥讽,哥伦布与达官贵人比赛竖立鸡蛋,获得胜利。这是本文的重点,写了三个层次。其一,酒会上,达官贵人讥讽哥伦布。其二,达官贵人都不能把鸡蛋竖立住。其三,哥伦布稳稳当当地把鸡蛋立了起来。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对哥伦布竖立起鸡蛋的议论。议论有两类,达官贵人讪笑,认为这样竖立鸡蛋太简单;哥伦布认为,简单的事也需要人去发现、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

〔语意理解〕

“他是干什么的?他不是从意大利来的穷海员吗?像他这样的人,能穿洋过海?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是达官贵人藐视、讥讽哥伦布的恶毒语言。上文交代了故事背景。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航海家。鉴于他的功勋,哥伦布晋升了高官,并且受到国王与王后的重视。于是引起达官贵人的忌妒,有了藐视、讥讽的恶语。“达官贵人”,指职位高的官吏和地位尊贵的人物。达官贵人都属于上流社会,这些人长年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养成严重的歧视贫民的畸形心理。面对哥伦布的出身、功绩与地位变化,自然升起极强的忌妒之心。讥讽的话共4句,3个问句,1个感叹句。第1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藐视哥伦布的低微出身。第2句用疑问口气回答第1句的问题,强调哥伦布是外国人,又是穷困的海员。第3句质疑哥伦布航海的业绩的可靠性,在他们看来,这么大的业绩应出自出身高贵的西班牙航海家。第4句是感叹句,污蔑哥伦布航海成功是谎言,是“天大笑话”,表达达官贵人的气愤与强烈的忌妒心。

“哥伦布沉默了一会儿。他从盘子里拿起了一个鸡蛋,对他们说:‘太太们,先生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熟鸡蛋立起来?’”

这是哥伦布对达官贵人的还击。他面对达官贵人的藐视、嘲笑、讥讽,没有采取一般的做法———用愤怒、有力地语言去反击,或愤而拂袖离席。他反击的方法很巧妙,先“沉默了一会儿”,平静一下心绪,思考采取的态度与策略。他的沉默只“一会儿”,说明哥伦布非常聪明、成熟、有涵养,能迅速沉静并拿出对策。接着提出将熟鸡蛋竖立起来的挑战。熟鸡蛋是不可能立起来的,他知道达官贵人必败。以“挑战”对“讥讽”,让他们以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的惨败而自取其辱,实在是高明。哥伦布说话,既有礼貌,不失一个有修养的“上将”,又有挑战性;既平静,又充满自信和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

这两句话极具哲理性,是哥伦布的传世名言。第1句讲出这样的道理:创造不单指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发现并证实简单的未知,也是创造,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因此,也是值得赞扬的。第2句说明只说不做,即或头脑再聪明,也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大胆而积极地去探索,并力争最先成功。第1句讲明创造的本质,第2句承接第1句鼓励人们率先实践对未知的探究。哥伦布用简单的问题抨击了达官贵人的傲慢与藐视,又用这两句话阐述深刻的哲理,回击了达官贵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写作特点〕

1.以简驭繁,以事说理。

本文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但作者却仅写了一个极平常又简单的事例:竖立熟鸡蛋。达官贵人面对一个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最后从这个简单的事例中总结出了一番大道理。以简驭繁,以事说理,容易使人理解与信服。

2.对比的反衬作用。

本文写两类人,一类达官贵人,一类是哥伦布。前者傲慢无礼,愚蠢无能;后者谦和沉稳,聪明机智。前者浮躁妒嫉,后者冷静高雅。两相对比,达官贵人的举止言谈反衬了哥伦布的智慧与气度。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要想创造令人瞩目的伟业必须具备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实践、去发现的精神和自信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哥伦布离席而去时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一个煮熟的鸡蛋。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1.激趣导入。

⑴教师拿出一个煮熟的鸡蛋,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竖鸡蛋。

⑵游戏结束,教师设疑,哥伦布是用什么办法竖起鸡蛋的?他为什么要竖鸡蛋?引导学生进入“快乐读书屋”。

2.读书交流。

⑴小组互动,小组内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⑵集体交流。围绕刚才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3.理解感悟。

让学生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检查识字。(小组交流,集中反馈)

5.实践活动。

搜集一些哥伦布的小故事,进一步了解他的业绩。

资料

〔哥伦布〕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伟大的航海家。他出生于1451年11月25日至1月30日之间。曾四次率领西班牙船队进行远航。1492年10月12日是人类历最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之一。哥伦布踏上了美洲大陆,勇敢地横越大西洋,开创了一个人类社会全方位交往的时代。1502年4月,哥伦布第四次扬起了探求新的土地和财富的航帆,但在航行中被痛风病和恶性疟疾折磨。1504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已精疲力竭了,1506年5月20日,作为海军上将、“印度”岛屿和大陆的国王和总督的哥伦布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9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编写的。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

领到充满馨香的新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一睹它的面貌。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5篇,共26篇美文。课文分精读、自读两种。安排自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七篇。每单元安排练习一个,共七个。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1个。其中我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性学习这两个版块最感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标准》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册课本承接前9册习惯篇的内容,在课本开头安排了有关自主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图片,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养成培养。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更要不断强化。我注意到在本册习作课文中,专门安排了修改作文的练习,那么就应该将其作为一次习惯培养的实践来进行教学。

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和大家来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综合性比较强,需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指导,也得细细斟酌,做到有的放矢。

值得一提的是本册继续安排了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的内容。教材在将《上下五千年》里的郑和远航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两个故事安排为课文,让学生初步接触后,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形式,利于激发动机,增加兴趣,从而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落到实处。根据《神奇的克隆》一文的主要特点,将课题做了修改,改为克隆之谜。

本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7组,每组教材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课例。包括课文和作业题。

每组有3~5篇课文,这几篇课文围绕一个单元主题组织。精选的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插图新颖精美,富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旨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2.习作。

课本将习作作为专门的课文安排,共安排了7课,有观察类作文、纪实类作文、写人的、想象的、游记,还有一次专门性的作文修改。每课习作,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课文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3.综合练习。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2、学习透过人物的表现以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学习从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学习从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检查预习。

1、开火车朗读课文。

2、哪个自然段是讲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

1、启发谈话,提出要求。为什么说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是“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39;胜利”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课文的分段,并说说每段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次战斗的任务是什么?把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画下来。有读不懂的词句也画下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第一段。

4、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第二段,想想我军是怎样潜伏的,把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画下来,有读不懂的词句也画下来。

2、学生自学后提出自己画下来的重点词句或不懂的词句。

3、讨论第二段。

(1)“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2)战士们隐蔽得好,从哪儿可以看得出来?

六、自由朗读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1、把第一、二段中的生字组成词抄写两遍。

2、朗读后两段课文,想想“思考·练习”中的第一、二题。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11

教学内容和教时安排:

1、第一教时: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学习理解课文的前三部分。

2、第二教时:理解课文四、五两部分,紧扣壮字,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五壮士的英勇豪迈,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崇敬之情。

3、第三教时:检查背诵情况,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并体会课文的详略安排。

第二教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四、五两部分,了解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迹,学习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紧扣壮字,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五壮士的壮言、壮行、壮志,激发学生对五壮士的无限崇敬之情。

3、尝试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本课我设计了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__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使情感升华。

2、重视自主学习,激发主体潜能。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让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3、鼓励大胆质疑,启发合理想象。

⑴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

⑵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五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一句,我设计了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想想看,五壮士为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前三部分,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相机画悬崖图;板书:接受任务、歼敌诱敌、引上绝路;涂红课题中的壮字。)

二、引导归纳学习目标:

三、自学讨论,理解课文:

㈠、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1:五壮士顶峰歼敌的场面),可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谈谈你看了录像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顶峰歼敌)

㈡课文又是怎么描述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四、五两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女同学读:

自学课文四、五两部分:

1.划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在自学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自学、讨论)

检查自学情况:

1、告诉老师,哪些语句让你感动?

a说说看,为什么这些语句让你深受感动?

b.自由品读,体味这些语句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c.同桌对读;师范读后让学生评点;生齐读。

d.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2、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你。

a.学生质疑。

b.学生解疑。

c.播放录像2: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场面,(重点理解词语: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选择跳崖的原因。)(师相机板书:英勇跳崖)

3、理解得真棒!五壮士用自己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的侵略者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的),正如课文结尾所说的--(生齐读最后一节)

4、是呀,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行一个庄严的队礼!(生行礼)让我们捧起书本,再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都融入我们饱含__的诵读吧!(生齐读第五部分课文,会背诵的可试着背一背。)

四、总结谈话: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人民永远怀念为国献身的英雄们!

五、课堂练笔:

请同学们照例拿出摘抄本,把本课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

六、自由作业:

学了课文,你们回去想做什么?(生自由说)

你们的想法都很好,喜欢哪项就做哪项,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12

教材简析: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约5分钟)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图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

(约6分钟)

提出默读要求:

1.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1.默读课文

2.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细研课文

(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13

教材分析:

全文交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建造年代,用随步移景的方法,介绍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

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

讲授法。

时间:

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B、说一说颐和园的美。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14

一、故事导入、兴趣揭题

1、导语:师:(饶有趣味地)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声情并茂地)从前,有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到郊外去玩,忽然一头熊向他们逼过来。那个瘦子手脚非常麻利,迅速地爬上了一棵大树。而胖子怎么也爬不上去,他急忙向瘦子求救:“朋友,快拉我一把!快拉我一把!”这时,只要瘦子停下来拉他一下,他就可以爬上去。可瘦子好像没听见一样,只顾自己往上爬。眼看着危险一步步逼近,胖子在情急之中忽然想起熊是不吃死人的。于是,他马上屏住呼吸。倒地装死,终于躲过了这场劫难。当危险过去之后,胖子对瘦子说了一句话:__________。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胖子会对瘦子说一句什么话呢?

生:你真是一个绝情的家伙,我再也不会和你交朋友了!

生:危险之时见真情!只顾自己逃命,你真不够朋友!

生:唉,刚才太危险了!不过,现在我懂得了交错朋友更危险啊!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胖子说的是“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课文,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会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2、2.师板书课题:《她是我的朋友》,指导生读好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请生根据课题质疑。(预设:“她”是谁?“我”又是谁?“她”和“我”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3.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次读文,整体感知

小组开火车读文,其他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1.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记。

3.交流:

(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

(2)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

(3)指名生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休克输血迫在眉睫阮恒草垫擦拭抽泣捂住呜咽竭力等词。(指名生读、小老师领读、全班齐读,其他生认真聆听,是随机纠正字音。)

四、学第一部分(1-4自然段),感知故事起因

(一)听故事,感知故事

师:这篇课文非常感人,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想象一下。

(教师读课文1-4自然段并配小姑娘伤势严重的画面)

(二)交流汇报,体会小姑娘伤势的严重。

交流汇报: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让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明白:

1.一个小姑娘受伤了,伤势很严重,甚至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输血能够救活她,因此需要立刻给小姑娘输血。(相机理解“迫在眉睫”一词,读准字音,明白意思。)

2.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有几个未受伤的孤儿可以给她输血。

(意图:结合对以上几个要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小姑娘伤势的严重:如果不及时输血,就会有生命危险。

3.交流:

(1)“迫”的部首是{},再查{}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逼迫;b急促;c接近“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

(2)用“如果.......就.........说话。

(3)小姑娘的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4)指导朗读。

4、小结: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有感情的读1至四自然段。

表格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篇15

教材特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写猫的古怪性格。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分段读课文,了解内容

1、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背诵第二段。

2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3):介绍了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满月的小猫可爱。

请你用串连各段段意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二学习第一段

1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怪”是形容猫的性格特别,很难捉摸。课文从三方面描写的性格有些古怪:

[1]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2]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不理不睬,一声不坑;

[3]猫即胆小,又勇猛。

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的耳中会是“丰富多腔”的?(展开讨论,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第二段:思考完成。

[1]用()画出描写“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的句子。

[2]抓词语说理解,谈体会。方法:读句子,话词语。

(满月的小猫淘气又可爱,它腿脚还不稳就淘气。在它的眼里什么都是它的玩具,而且玩就没个完。摔跟头它不怕,摔疼了也不哭,而且肆无忌惮在花盆摔交,抱着画枝打秋千,致使枝折花落,尽管满月的小猫到处闯祸,毁坏东西,但作者却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勃,天真可爱的小猫。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再读课文,用串连各段段意义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介绍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猫

~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一性格古怪胆小,勇猛喜爱耍个没完之

二淘气|摔疼了也不哭天真可爱|摔交打秋千

作业:

一组词

1形近字组词

性()忧()职()凝()

姓()优()织()疑()

痒()稿()淘()耍()

样()搞()掏()要()

跌()辟()跤()凭()

秩()僻()校()算()

2多音字组词:

的折

二填空组成词语

无()无()生气()()性格()()闭息()()

变化()()()()可亲

三造句

无忧无虑

四背课文(第4自然段)

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