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写好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___1/2的算例。

2.出示3/4___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___1/5,5/6___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设计: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1.481.481.491.501.511.521.521.521.521.521.52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23262928323435413331

252731363724312926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109.39.59.69.59.49.59.29.5

乙:109108.39.89.5109.88.7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42393840414142394041414141404140414040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3

数学公开课教学活动《打扮新年树》,该活动我准备了一棵实物新年树,和许多礼物挂件,这样的情景创设着实让孩子们激动了一回。如此,孩子们在按数取物的环节,无论是操作者还是关注的孩子都十分的投入,操作的正确率也是比较高的。然而,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就有一些值得自己反思的细节了。看到孩子们在第一环节中的出色表现,想必孩子们是牢牢掌握了6以内数量的数物对应关系了。因此,我迫不及待地将人手一份的“新年树”操作材料投入集体操作活动,难点就是在每棵新年树的树干上写上了不同的数字,让孩子们根据新年树上的数字画上自己喜欢的礼物数量。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孩子画着画着,就忘记了先前的任务,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以图画为乐趣,礼物画得细致精美,但是数量却不符合事先核定的数量。我想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不长,画礼物的形式使得孩子注意分散,不利活动展开,调整为贴礼物的环节就可以避免孩子操作中的不利因素干扰,从而真正为操作服务。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4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__;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_。)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

课件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6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到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的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现在大家来看这幅图,你在图中可以找到什么我们以前认识的图形呢?

指名回答。

同学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们都会计算了,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在学校门口有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们这两个花坛哪个的面积大一些呢?

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如果不满一格的我们就当半格数,数完后还要把图下面的表格填好。

把你们小组数出来的结果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一下。

根据刚才填的内容,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呢?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而且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数方格以及观察表中的结果来初步了解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以及它们的长宽与底高之间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非常好!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找一找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是怎样的。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手上的平行四边形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可以,可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下面大家分小组来进行操作,看你们组能不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转化。在做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平行四边形的大小不能有变化的。

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结果在平台上进行展示。(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展示出来的)

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展示可以看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演示)

由刚才的演示我们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由些我们可以得出:

平行四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是:

S=ah

小结:同学们由些我们可以知道,要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要知道它的底和高。

四、实际运用

同学们我们现在可以有办法知道学校门口的两个花坛的面积哪个大了吧?

我们不仅可以用数方格的方式,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它们的面积,以后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五、巩固练习。

1、82页第1题。

2、如右图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找出存在问题,加以纠正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六、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4+1=5

解法二:3054=24(千克)304/4+1=24(千克)

3051=6(千克)301/4+1=6(千克)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4、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2、课后延伸

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4、5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9

公开课教学活动前,在全体数学教研成员的指导下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神奇的魔法机器》,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发现并对比事物的大小、数量、形状的变化。目标确立后,做好一系列的活动准备,我们利用孩子身边喜欢的动画角色“叮当猫”送的魔法机器导入活动。

在活动中,集体观察和讨论,在有趣的魔法咒语“叮当法术变变变,按我的指令变”,再加上PPT的形象化,孩子们很顺利地都能比变化前后的不同,请了好几个孩子都能回答正确。孩子们能够很快判断出魔法机器所具备的魔法,即能够变出大小、形状、数量不同的东西。如:小变大(大小变化),圆变方(形状变化)、少变多(数量变化)。以至于活动很顺利地达成目标,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虽然活动具有趣味性,但还是需要具备一些挑战性。

所以最后一个操作环节时,我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操作纸,请孩子根据难易不同自主选择任务并独立操作,孩子们居然都能够完成,还能一一说出指令和结果。

由此看来,孩子们的挑战难度有待提高,如:在讲解过程中不必将大小、形状、数量三个特征全部讲解清楚,应该留给孩子想象思考的空间;提供的操作纸应该分小组发放,让孩子可以走动式的选择;一颗星为简易操作,以大小或形状为一种指令,两颗星以大小、形状、数量并存为一种指令,三颗星即以两台魔法机器结合,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指令,由孩子正向或逆向思维思考操作。这样就给与了孩子想象和挑战的机会。活动也不会显得毫无挑战性。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10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1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对话。由“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些人战斗在第一线及经常发生哪些事情”,引出少先队员慰问解放军的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情感,自然引出送果篮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计算

1、提出“平均每个果篮中有多少钱的水果”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探索,初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计算情况。让计算出不同位数的同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板书,使学生体验商的小数位太多啦。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计算结果,让学生感受计算结果多样化,进一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产生求知的需要,为求商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观察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确信158除以7除不尽。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除不尽的共识。)

三、求近似值

1、教师说明,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为下面用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2、师生共同完成158÷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取商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积的近似值的已有知识经验取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读书上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说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值,阅读方法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13

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可能也会有难度,而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可能更难。但它既然出现在了幼儿园中班的教材里,就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是能够理解的,因而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决定选择《我的邻居朋友》这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让幼儿能够学会这一知识,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活动一结束就发现许多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对此次活动作以反思:

一、借助故事,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本次数学公开课教学活动我尝试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故事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让幼儿在轻松地在故事情节中自然将问题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

二、调整教学顺序,分解知识难点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对学习相邻数的安排是先认识比本数多1的数,再认识比"本数"少1的数,最后总结出比本数多1或少1的数是它的相邻数。我觉得这种教学不利于幼儿掌握相邻数这一知识,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先学会找相邻数,然后再认识相邻属于本数的关系,幼儿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容易。

三、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虽然因个体差异有的幼儿不能脱口而出某一数字的相邻数,但一定会用一节课中的学习方法,然后慢慢找出答案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14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课后小记:

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是热烈的,但在作业中,发现似是而非的错误较多。特别是在温度计上找零下几度,不是正好的刻度时,容易找错区间,需要加强指导。

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重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

课件、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测一测(师生测)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找的小数。(出示课件1、2)

2、揭示小数的产生:

师:像这些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时我们通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课件展示第3张幻灯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认识小数表示的性质

1、师出示三个正方体,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请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课件展示把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课件上要展示出分的过程),边分边问: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现在老师再将每个正方体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颜色。请讨论可以用哪三个小数表示这三幅图中的阴影部分,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总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你认为什么是小数呢?

5、师总结小数的性质。

(二)认识计数单位

(三)整理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三、课堂活动(口答)

完成课堂活动第1、4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结束语: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与大家共勉:

2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