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单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好的教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才能写好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单?这里给大家提供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单,方便大家学习。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单篇1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慈母情深》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文章有两条行文线索:母亲对我的慈爱——是文章的明线;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这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穿联成了这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的文章。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有一定的内心体会,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语境中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理解、体会慈母的深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领孩子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却流淌着真挚的母爱。

【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以学生能否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概述课文内容来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代表的展示,教师适当追问、补充,为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2)通过质疑、小组交流、自主汇报、教师点拨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3)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促进学生深入体会,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读写结合,言意兼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示并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二)品读重点,以读悟写

1.抓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画面,初步凸现慈母形象。

(1)默读课文,找找描写母亲的几处地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2)你找到了哪处描写母亲的句子,

(3)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中的母亲。老师问学生答。

2.体会慈母情“深”

(一)我们先来看看映入我眼帘的第一眼的母亲:

出示: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1)自己读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极其瘦弱)

(2)知道这个极其瘦弱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吗?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①在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震耳欲聋”的&39;意思?并让生读出震耳欲聋的感觉

②作者一遍又一遍提醒我们,母亲就在这样一个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出示:

“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回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当你了解这些,再看看这瘦弱的脊背,你想说什么。

(二)品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自己读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疲惫的母亲)

2.谁能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我的母亲,三次放在一个句末)

3.改说: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让学生再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4.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背;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脸;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5.一个疲惫的母亲深深震撼了我,当看到这样一位母亲,你心里什么感觉?

6.是啊,这样一个疲惫的母亲让我们心痛,心碎、更让我们心存敬意,因为母亲的疲惫里深藏着慈母的情深啊。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

(三)品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四个立刻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忙碌)

2.为什么要连用四个立刻?换几个词好吗?难道仅仅写出忙吗?来,反复读,有什么体会?

3.这样的忙碌,这样的单调,那就是慈母情深啊。

(四)这样的情深还在这样一个细节中.出示:“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读读,母亲的情深在什么地方?(掏龟裂揉得皱皱)

①龟裂的手指,手指裂开了,母亲非常的辛苦。

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曾经还为我们做些什么?

②这一叠揉得皱皱的毛票,母亲生病了,她舍不得买药;衣服旧了,她舍不得换件新的;手指龟裂了,她舍不得添双手套,甚至我们几个孩子想吃口肉,她都舍不得买,可今天,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却拿出来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母亲是怎么拿出来的?

2.母亲为什么是掏出来的,而不是拿出来的?指名读。

3.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补充: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三年才回来一次。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

我们上床睡觉,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衣裤。

母亲一个月拼命工作,得来27元工资。分到30天,平均每天0.9元,我们兄妹五个,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为0.15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一个人10天的基本生活费。

(1)母亲掏出来的是什么?

(2)母亲掏出的仅仅是这些吗?(母亲的心血、母亲滚烫的爱,母亲对我的期望)

一个掏字,那就是——“慈母情深”。教师小结。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1.总结课文的写法。

回顾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的。)

3.不只是作者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深深地不顾一切的爱着自己的子女,他们做的事情可能平凡,但是对于子女的爱却是真挚而热烈的,面对自己的母亲,回忆她们的爱,写下想对她们说的话!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拓展阅读。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纸船──寄母亲》,交流: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2.拓展表达。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或与自己的母亲说说心里话;或给自己的母亲送份礼物,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单篇2

网络学习课前准备:

字典,课本图片,笔记本,网络畅通,学习所用电子产品。

网络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正确书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解释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出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说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网络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网络教学难点:

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祖父的园子》,感知园子的世界。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人们往往留恋童年时光,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吧!下面先介绍一下萧红ppt。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ppt: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4.教师领读我会认生字,练习朗读。

5.教师领读我会读词语,练习朗读。

6.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我会写生字,观察讲解易错字。“拔”区别拔和拨;“承”;区别瞎和割。

7.学习词语:明晃晃、光芒四射。

8.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从哪两方面写祖父的园子的?

教师小结:两个方面,第一园子里有什么?第二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9.跟老师一起读读前三段,说说园子里都有什么?学习前三段。

10.再读课文前三段,读出喜爱之情。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积累ABB词语。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单篇3

一、谈话导入:

1.每个身上都受到过表扬和批评,做好了——表扬,做错了——批评,可是今天我们课文中的孩子做了一件事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今天我们就学习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2.谈对课题的理解,为什么课文提名中有引号?(引用人物的语言),我们读文章理解课题很重要,就象我们写作文是的审题一样。带着理解齐读课题。

二、研读课文

走进“童年的故事”,自由朗读1—14自然段:

1.小巴迪做了什么事得到了两种评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看大屏幕,读懂了吗?(课件出示:是什么使让小巴迪得到了这样的两种评价?小巴迪的反应如何?)一生回答。

3.找读母亲的话,师范读。这里抓住了母亲的什么来写?(动作神态语言)谁能读读这段话,模仿一下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一生朗读。

4.巴迪的反应如何,如果你是此时的巴迪,你会怎么想?

5.巴迪此时最想的是什么,他怀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的回来?

(1)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时却说,——现在你就是那位父亲,你应该怎样说这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互相交流。请你说说这句话。

(2)听了父亲这样的评价,巴迪的心情怎样呢?用一个词来说一下。(难过/沮丧/伤心?)把你的理解读出来(指名读)

(3)出示句子(关于巴迪听了爸爸地话后的句子),什么描写?动作,如果把冲改为跑,把跑改为走,把扑改成躺行不行?交流。读读这句话,只读有动作的句子,然后把换完后的句子读一读。

三、交流品读,内化感情

自主探究“后来的认识”,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

过渡:此时的巴迪理解父亲的评价吗?确实,“精彩极了”,巴蒂得意极了,糟糕透了,巴蒂很难过,随着巴蒂一天天长大,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默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要求: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理解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全班交流。

2、主要交流的句子:

“一个作家,应该视生活中的?总结,提高”

(1)师:母亲给我的是什么?(鼓励?)还有一种力量,父亲给我的事什么力量?(警告,批评)板书。如果只有母亲的鼓励,或者只有父亲的警告,巴蒂就不会健康的成长。

(2)合作读这段话,女同学读写母亲的句子,男同学读写父亲的句子,齐读后面的部分(我从心底知道?那就是爱),老师做过渡。

(3)这种爱你能体会吗?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理解“批评也是爱:

情景:小屋被你搞的乱七八糟,你怎样理解母亲的批评?

3、又一次没完成作业,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你,你怎么理解?类似的事在你身上有过吗?交流。

生活中的批评多了,巴蒂把这句话对父母说,您想把这句话对谁说?(对我自己)为什么?好,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想把这句话送给老师听吗?起立,喊一声老师,对老师说。对于给过你爱的人,除了这句话,你还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回去把你想说的话,写到卡片上,送给你想说的人,好吗?这是课下作业。

四、总结:

看来同学们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文章,你想怎么做?

老师的感受送给同学们共勉: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温柔的呼唤中成长,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

推荐一本书《爱的教育》相信你读了之后会对爱有更深刻的感受,祝同学们在爱中成长。

五、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鼓励警告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单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学会5个生学,正确选择本课中多音字的读音;理解19个新词语。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找出重点段,并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假如你拿到了这样一个题目,你觉得可以写些什么?

2、学生交流。

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落花生。

1、听录音后回答: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

(1)介绍一种物品()

(2)记一件事()

(3)写一处景物()

(4)描写几个人物()

2、教师简介:课文虽然以落花生为题,但并不是一篇以状物为主的文章,而是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所受的家教。本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他的散文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常常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为读者所喜欢。落花生是他的笔名。为什么他会对落花生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三、初读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按第一单元的要求自学课文,巩固第一单元训练重点。

四、交流学习成果

1、自由地找小伙伴交流。

2、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集体交流典型的几个问题。

五、按提示分段

1、出示投影,按下面的意思给课文分段:

(1)种花生,收花生。

(2)尝花生,谈花生。

(3)父亲的话牢记心上。

2、结合课文插图,分段提示,理清课文内容。

六、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2、4。

2、绘制花生的生长过程。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脉络,学习学习提示。

1、想想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的?哪一部分是重点写的?怎样学习重点段?

2、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提示,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

(2)从学习提示中,你学懂了什么?

①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段落叫重点段。

②学习重点段,理清写哪些内容;细读细想,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③联系其余各段和课题,理解全文和思想感情。

(3)根据学习提示,找出课文的重点段。

二、研读重点段

1、学生自由读重点段,结合问题讨论学习这一段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研究?

2、结合课后练习2、3题独立学习重点段,教师巡视,辅优补差。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1)说说今晚过收获节,与以往有什么不一样?(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当时作者的父亲在广东做县官,平时公务忙,很少参加家里的活动。这次他来,是专为吃花生来的吗?说明什么?

(2)一家人是怎样谈花生的好处的?圈出有关词语。

(3)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是什么?(投影出示第10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说的这段话的?

①父亲是拿花和玫什么进行对比?为什么要这样比?结合回答课后练3。

②父亲是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比,其实是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可贵之处?(藏而不露)

(4)父亲为什么要对我们这样说?理解课文第12自然段。

(5)我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话的含义?(读第13自然段)

有用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学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作业本》第4、5题。

第3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记:开辟居然、价钱、榨油、可贵、爱慕、体面

2、自查、订正

3、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内容。

二、研读第一段

1、引入:我们一家人过收获节的花生是怎样来的呢?

2、自由朗读第一段,讨论:这段话为什么不详写?可不可以不写?

3、体会:课文内容要前后连贯。

三、研读第三段

1、引入:父亲的话对我的一生为人有影响吗?从哪里看出来?简介作者生平: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曾留学美国,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病逝于香港。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求虚荣地去做人。因为父亲的话是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样做人,所以用这个题目。)

有感情地朗读:个别准备、同座互练、指名读知道点评。

四、总结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读书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说、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思想上有一个升华。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中剩余的作业。

2、把读了课文后的体会写成一段话。

板书设计:

种花生收花生味美

尝花生谈花生榨油便宜

父亲的话牢记心上

教学后记

为了突破本课学习抓住事物的某种特性,以物喻人的写法,并练习对话的几种句式,设计课文主题迁移写一段话,较好。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单篇5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设想与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计算机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还记得偷铃人的愚蠢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板书: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1)多音字:

好hǎo()发fā()还huan()

hào()fà()hai()

(2)辩字义:

牖:you窗户。窥:kui偷看。凿:zao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师范读。找出课文里描写叶公处处喜欢龙的句子读一读,当真龙来了,他的表现又是怎样?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读,分角色读。

4、指导背诵。

5、揭示寓意:这则寓言是比喻像叶公这样的人,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喜爱。告诉我们,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四、总结。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复述《叶公好龙》。

2、学习文中的写法,用“总起一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寓言

2、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指名读,其他同学及时指正。

3、交流

三、细读课文。

1、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板书:非常喜欢

指名读→为何这样读→指导读→师生共同读(总、分)

2、叶公真的喜欢龙吗?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板书:害怕极了

齐读→找词(表现他害怕的词)→说话练习(总起一分述)

模仿说话,练习写法。

(1)小结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也可以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还可以用整齐的句式把这个意思说具体。

(2)激情说话: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人你的一些情况吗?学习、爱好、课余生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等等。想一想,准备说哪一点?→交流

(3)写话练习

(4)交流、点评

(5)师范说

4、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叶公好龙》

板书:真龙听说想说做

四、揭示寓言。

1、你觉得叶公是个怎样的人?(表面、心里、不一样)

2、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表里如一)

3、交流寓意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听一则寓言,说寓意。《掩耳盗铃》《郑人买履》

2、限时间阅读,说寓意。

3、总结全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单篇6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安徒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而未进过正规学校。14岁时,去哥本哈根打杂,在他人帮助下才正式上学。17岁发表诗剧。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写童话168篇。他的童话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被译成80多种文字。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6年,当时丹麦已由法国附属国沦为英国的附属国。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生活极端悲惨和痛苦。作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一个卖火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为“小女孩”。女孩原本指女性小孩,年龄不大,在这里又加“小”修饰,强调女孩年龄太小。尽管年龄很小,仍然要出来叫卖,更突出其家庭贫困。当时的丹麦,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不少小孩不得不上街卖小物品,小女孩卖火柴是较常见的。

〔结构分析〕

本文共13个自然段,分三部分写小女孩在大年夜上街卖火柴而冻死的过程,即“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这一部分,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形象。写小女孩可怜,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打扮上看,她在冷天里仍光头赤脚;二是从活动上看,在大年夜,她仍沿街叫卖;三是从家庭上看,她卖不出钱,不敢回家,缺少家庭温暖。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写小女孩擦火柴取暖所看到的种种幻象。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小女孩共擦5次火柴,看到5种幻象:第一次擦火柴是想暖和冻僵的小手,看到了烧得旺旺的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她看到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次擦火柴,她看到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她看到慈爱的奶奶;第五次擦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最后她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写小女孩被冻死了。

〔语意理解〕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这两句话是描写小女孩的外貌,表现小女孩的家庭生活状况及悲惨的处境。第1句话写小女孩在卖火柴时的外部形象,只写了两点:“光着头”“赤着脚”。“赤”即光着,“赤脚”就是光着脚。“光着头”并非指没有头发,而是指没戴围巾,也没戴帽子。前文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这样情况下女孩却光脚光头,足见其家境贫寒,小女孩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令人心寒、难过。后一句写小女孩的美丽可爱,是从头发的颜色和形状上写的。金黄头发打着卷又披在肩上,是多么漂亮可爱。这与前句联在一起,构成一种反差,漂亮的女孩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爱,反而饱受饥寒的折磨。女孩都爱美,但这个女孩“没注意这些”,难道她失去了爱美之心吗?不是。温饱都无法保证,哪里顾上“美”呢?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两句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形。第1句使用反问句式,说小女孩不敢擦火柴取暖。这里用“成把”和“一根”形成对比,突出小女孩的胆怯心理。一盒火柴,多得“成把”。实际上抽出“一根”是看不出来的。她所以不敢,主要是因为家中太贫穷,到了大年夜还无钱买年货,她卖了火柴能贴补家用,多卖一根就多挣一点钱。所说的“不敢”,在这时是“不忍”“舍不得”,也含有担心爸爸责备的意思。第2句用“终于”表现小女孩擦火柴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她是实在耐不住寒冷了,尽管擦一根会少卖一个钱,可能受责备,但在耐不住冷的情况下,也顾不了这些了。这两句话进一步体现了小女孩的可怜。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有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这句话写小女孩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幻象。幻象是由幻觉产生的形象,是没有实在事物出现的虚幻的感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寒冷的雪夜里,长时间受冻挨饿,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所以就出现了幻象。这种幻象是与小女孩的现实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的她被冻得手脚发僵,就渴望得到温暖,幻觉中就会出现使自己获得温暖的大火炉,而且“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写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的幻象。小女孩在现实中又冷又饿,没人怜爱,她自然在心里想念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于是出现了这种幻觉。实际上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小女孩想得到快乐却得不到,她想没有饥饿、寒冷和痛苦,只能随奶奶去———奶奶早已死了———小女孩也只能到另一个世界去得到这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小女孩的无限怜爱。作者是为小女孩鸣不平,为小女孩向世界控诉!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小女孩死了。人们只能从燃烧后的火柴梗猜测她想以擦火柴来取暖。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所看到的幻象。小女孩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冻死了;女孩生前有理想,有需求,但现实却不能满足她。小女孩所要的幸福,只能在冥冥虚幻中得到,这是什么现实!句中有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在幻觉中得到的;第二个“幸福”表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觉不到寒冷、饥饿和痛苦,当然彻底“幸福”了。这句话似乎说得平静,但它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读着这两句话,我们似乎听到作者愤懑的叹息,看到作者压在心头的怒火。这是对贫富悬殊社会的不满,是对吃人社会的_,是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与爱怜。

〔写作特点〕

1.瑰丽奇异的幻想,震撼人心的结局。

本文除直接描写小女孩所处的恶劣环境和不幸遭遇外,着重写小女孩5次擦火柴后产生的幻想。作者以人物的希望、幻灭,幻灭、希望的交替出现,营造出一个十分奇异、瑰丽无比的意境,自然而巧妙地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人物心理活动得到细致地刻画,反映了小女孩的美好追求。通过幻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贫苦儿童悲惨的命运和不幸的结局,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到宣泄,使读者受到震撼。

2.用创新的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作者把事件锁定在极为特殊的时空环境中———大年夜的街头。大年夜本该去玩耍,吃美食,穿漂亮衣服,然而小女孩却光头赤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大年夜本该快乐,而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这种让人物处在典型环境之中,通过对比形成巨大反差,收到了非凡的效果。其次,作者不按普通童话形式,也不采取一般讲故事人那种叙述方式,而采取了有完整的情节的结构方式。在语言上又接近散文诗,比如对幻觉的描写,简直就是诗。既像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像诗歌,流畅地勾画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使读者得到艺术享受。再次,让善与恶形成对比。本文是一个悲剧童话。文章在前边活画出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人见人爱。但这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黑暗的社会中,饥寒交迫、冻饿而死。悲剧本来就是把美的东西毁坏给人们看,作者如此描写,自然增强了悲剧效果。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悲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别是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创设情境导入,为学生渲染读书氛围。

①教师可以充满感情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配上挂图或课件。

②板书、齐读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椐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为阅读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默读全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

②让学生简单地谈一谈故事的梗概和听了故事后的感受。

⑶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②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

③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如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语言提示来理清文章层次。

⑷深入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从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可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种幻象。可提问: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想到些什么?结果怎样?在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思考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②朗读指导,可略加评议。

③总结学习方法。老师可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步骤,先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自学6~11自然段,教师可出示下列思考题: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你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要给学生读书与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自学成果。

⑤要着重理解“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的含义。对这句话的理解,要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这里所指的“地方”就是死亡,是离开这个世界。

⑥体会作者把现实的痛苦与想象中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深刻认识的写法,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读了这些内容的体会。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完成课后练习。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在课文中标出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利用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来弄懂生字词。并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⑵指导书写生字。

①“灌”字笔画繁多,教师要重点指导,并强调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

②“商”字框内是“八”和“口”,不是“古”字。

③“福”字强调左半部分是“礻”部,而不是“衤”部。

④出示形近字,帮助学生在字形辨析中识学生字。

如:烤———拷焰———陷堵———赌披———坡搂———楼

4.练习。

课后请学生再找几篇安徒生的童话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交流,或写一篇读后感。

2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