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自信心。好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供大家参考。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问题,并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

2、能做到有序、多角度去观察,并在经历中发现规律。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体会归纳、替换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8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记录卡,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运用方法

1、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组立体图形,看谁能最先看出: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有8个小正方体)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吗?

2、师:看来仅有观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观察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推想,把你视线所及看不到的在脑海中想到,才会得出正确结论。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用观察和推想这两种方法来探索《露在外面的面》(板书课题)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师(请看大屏幕):一个小正方体放在墙角,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哪几个?

2、师:继续看大屏幕,这有几个小正方体?

(学生可能回答:有4个小正方体)

师:它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露在外面的有9个面。上面的小正方体有3个面露在外面,前边的小正方体也露出3个面,右边的小正方体也一样,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

师追问:不是有四个小正方体吗?你怎么只数了三个?

(学生可能回答:有一个小正方体的面全被挡住了,一个也没露出来,就不用看了)

师生一起按照上面、左面和右面的顺序数露在外面的面。

师:他是这么数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学生可能回答:我先看正面,一共有三个小正方形;再看上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再看右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露在外面)

师:谁听清了,他是怎么数的?

(生重复方法)

师生共同按这一方法数。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看左面,也不看下面、后面?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那三个面都被挡住了。)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按小正方体的个数一个一个数的;第二种方法是从不同方向看的,先看上面,再看前面、右面)

师(边演示边总结):第一种是逐一观察每一个小正方体,把他们露出来的面的数量分别数出来,然后再相加;第二种是分别从露出来的三个方向看,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方向数出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然后相加。不论用哪种方法,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了。

3、学生操作

师:这四个小正方体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还可以怎么摆?想一想,与同伴交流。

师(结合板书)小结:都是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但由于摆的方式不同,露在外面的面数也不同;即使露在外面的面数相同了,摆法还是不同。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师:刚才我们用4个小正方体随意摆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数有所不同。现在我们用几个小正方体,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律地摆,露在外面的面数会怎样变化呢?

1、出示合作提示

①小组同学商量、选择一种方式,之后按照这种方式有规律地摆(如横着摆、竖着摆……)。

②先由一个小正方体摆起,记下露在外面的面数;再逐个增加小正方体,并依次记录露在外面的小正方形的面数。

③边记录数据边观察,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师:你看懂提示了吗?有几个要求?

什么是有规律地摆?

2、小组合作探索,并填写记录单

小正方体的个数123456……

露在外面的面数

我发现的规律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边说边演示,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并说说你们的发现。(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处理。)

预设:

(展示学生记录单)

小正方体的个数123456……

露在外面的面数35791113……

我发现的规律:每增加一个小正方体,就增加2个面

师:每次增加的都是这样2个面吗?你指指看。

师指着上面的面问:这个面不也在变吗?为什么它不算成是增加的面?

(学生可能回答:它虽然有变化,但是这个面没增加,原来的上面被盖住了,又露出一个上面,所以上面没变)

师:原来上面的这个面始终起到了替代的作用,它的个数始终没变,那么我们在数增加的面数时就不用考虑这个替代面了。

师(面向全班):现在,让我们一起看这个表格,如果按这种方式继续摆下去,摆8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多少个?10个小正方体呢?20个呢?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提示学生观察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露出的面数的关系)

四、练习巩固

1、基础

2、变式

3、拓展

五、小结

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理解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乘以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的计算。

(出示场景图)在动物乐园里有两只蜗牛欢欢、乐乐正在树林里游戏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呈现:欢欢每小时爬行3米,一共爬行6.12米;乐乐每小时爬行4.2米,一共爬行7.98米。)

提问:要知道谁爬行的时间少一些?要先求什么?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12÷3,7.98÷4.2。

再问:你能估计一下,他们各自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吗?

谈话:它们爬行的时间到底是多少呢,还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先请大家算出欢欢爬行的时间。

学生练习后,提问: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谈话:那么,怎样求出乐乐的爬行时间呢?

引导: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探索计算7.98÷4.2的思路。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交流第一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把“分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相机板书:7.98÷4.2→79.8÷42)

交流第二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板书:7.98÷4.2→798÷420)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追问:这两种转化都是可以的,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在数学学习中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往往把新问题转化成会解答的旧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由此看来,转化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探索竖式计算的过程。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把要研究的新问题转化成了自己熟悉的旧问题。那么,怎样用竖式算出结果呢?

提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除数小数的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被除数是79.8?(板书)

再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整数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除数是420?(板书)

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竖式,算出结果,并和同学交流。

指两名学生板演,评讲并反馈选择每种解法的人数。

提问:转化成798÷420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选择这种转化方法的人很少呢?

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再来把7.98÷4.2竖式的转化、计算过程在眼前展示一遍。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说明:用竖式计算环节,虽然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但结果相同。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体会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算式比较方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再次体会计算策略,而且经历了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专项练习。

出示:把下列除法式子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想一想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道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除法算式,商的小数点在哪里。

2.先估再算。

下面各题,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计算,看谁能把每一道题都算对。

出示:

5.76÷1.8=7.05÷0.94=0.672÷4.2=

学生练习后,组织反馈。

说明:估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上面的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判断、改错、计算的同时,将估算、验算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反思能力,获得良好的数感,又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计算水平与能力。

4.总结计算方法。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拓展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的既快又正确。

0.12÷0.250.12÷2.50.012÷0.25

提问:你能很快算出上面各题的得数吗?自己先试一试,再把你的算法和同学交流。

学生中可以出现两种算法:

①先用竖式算出第一题的商,再直接写出第二、三题的商;

②把第一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使除数等于1,并直接用0.12×4算出得数,再直接写后面两题的得数。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的思考过程,并鼓励学生在计算一些比较特殊的除法算式时,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用比较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有时要根据具体问题、题目之间的关系,灵活地进行计算。

说明:在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安排拓展性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计算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灵活计算的学习品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计算课充满思维的张力和不断探索的活力。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白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各一张,梯形和三角形。

学生:白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对象的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学生在前面已经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一个图形对折,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认识了对称轴。所以针对这一具体内容,课的一开始就通过撕纸玩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这一内容非常感兴趣。

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谈话激趣

谈话:如果给你一张纸,你打算怎么玩这张纸?……你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玩这张纸?看好了,先对折,对折后有一条折痕(板书:折痕),然后从折痕处撕开。怎么样,想试一试吗?(把教师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仔细观察你的作品,它是一个什么图形?(我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线,有一条折痕,两边完全一样,完全重合)板书:轴对称图形

提问:为什么你觉得你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谈话:轴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而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提问: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那说明对称轴是一条什么?(直线)直线有什么特征?(无限延长)那么对称轴怎么画呢?

谈话:画对称轴的时候我们一般用点划线来表示。(板书:点划线)也就是先画一点再画一横,由于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并且是无限延长的,所以我们要把这条点划线分别向上向下延长。

3、你能像老师这样在你的作品上画出对称轴吗?画好了吗?画好后同座位之间相互看看。

4、没想到吧,就这么一张白纸,简单的一折,一撕,居然创造出了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其实轴对称图形离我们并不遥远。

5、教学找长方形的对称轴

1)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如果让你找出这个长方形纸的所有对称轴,你准备怎么办?(对折)你赞同吗?那我们就动手折一折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吧。

2)指名到讲台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画法。

3)通过对折,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只有几条对称轴?(两条)

4)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纸的两条对称轴,(出示黑板上画好的一个长方形),这儿也有一个长方形,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还能对折吗?如果要你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还方法吗?小组内讨论讨论。指名说一说。

(先量出长方形对边的中点再连线)提问:你是怎么找到对边中点的?(量一量)谈话:我告诉你这个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怎么找这条边的中点?15厘米处。这条边的中点跟上面的一样。然后把两个中点用点划线连起来。

提问:对称轴找完了吗?请你继续用这种方法找完长方形其他的对称轴。

5)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画好后提醒学生:画好的同学把老师刚刚画的这条对称轴也画上去。

提问:你一共画了几条对称轴?

由此可见,不管是长方形纸还是长方形的图,它都只有两条对称轴。

6、教学正方形的对称轴

1)研究了长方形,你觉得我们下面要研究什么图形了?(教师拿出正方形的纸)拿出正方形纸,请你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找到正方形所有的对称轴并画出各条对称轴。

2)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画出几条对称轴?(四条)哪四条?斜的这条你是怎么找到的?你们和他找的一样吗?原来老师和你们找的也是一样的,演示课件,是这四条吗?

3)现在我们知道了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和长方形相比怎么样啦?(比长方形多)多几条?哪两条?(斜的两条)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完成想想做做1

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轴,知道了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出示书本62页想想做做第一题中的所有图形。这儿有很多我们学过的图形,看看哪些同学能一眼就找到其中的轴对称图形,你觉得它是轴对称图形的用铅笔在上面轻轻地打上一个勾。学生独立判断。

2、你判断好了吗?你觉得怎么去检验你的判断是对的还是错的?(折一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这些图形折一折,如果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你在书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集体反馈交流。

谈话: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机会只有六个,每个同学可以选择你最有把握的一个,说一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的,有几条?

4、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都能准确的判断这6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吉老师觉得心里有话要说,不知道同学们心里有没有话要说。我特别想说的是,就以梯形为例吧,1号图是一个什么梯形?(等腰梯形)虽然这个等腰梯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但是……不是每个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比如6号梯形还有我手里的这个梯形,他们都不是轴对称图形。看来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只有等腰梯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好了,我的话说完了,剩下的图形你们来说吧。

完成想想做做2

1、我给大家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在下面画“√”。独立完成,指名回答,你来说一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出示第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呢?四人一组讨论。指名回答,那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和老师画的一样吗?其他的两个图你能找到他们的对称轴吗?

3、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第三个图形。集体交流。

4、第二个图你找到了几条对称轴?第三个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前3个图形,先仔细观察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是什么图形?如果学生说第一个图形是三角形,要追问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边形)如果学生说第三个图形是五边形,谈话:这个图形不是普通的五边形,它的5条边相等,它是正五边形

2、这3个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呢?你能在书上画一画吗?学生在书上画一画。

3、反馈:正三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呢?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是这样吗?那正四边形呢?对吗?正五边形呢?

4、教师手指着黑板,正三边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五条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5、根据这个结论,你能知道第四个图形正六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六条。正八边形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其实,大自然对于轴对称的创造远远不止这些。仰望蓝天,俯瞰大地,拥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轴对称的足迹。看那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和蜻蜓,那翱翔天际的大雁和白鸽。就让我们在幽雅的音乐声中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完成书本63页想想做做第5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一年前已经学习过了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遗忘。所以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教学复习,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教师画对称轴的画法为学生画对称轴做了示范。这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的画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新授的内容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折纸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这样的程序可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进行思考。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预测,以便在不同情况下实现难点的突破。教师的示范作图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对称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试一试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和作图。这样做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评议时关注后进生的认知状况,启发他们通过操作提高认知水平。

在练习的这个环节中,练习的操作程序清楚,而且题目讲解到位。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很多学具准备的不够充分,比如为学生准备的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太小,以致于在教学反馈时,坐在下面的学生根本看不到上面学生展示的作品,其实教师这时可以使用事物投影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且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非常的沉闷,没有平时的课堂氛围好,经教研员分析是教师对学生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太少,导致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在上完课之后,我努力尝试了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果然有不同反响。看来年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平时多上一些教研课,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硬币、课件等。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有一位家住在河南岸,以摆渡为生的船夫,想请我代他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帮这位船夫解决一下呢?

(愿意)

课件出示情境图和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感受奇偶性,建构数学模型。

1、活动一:

讨论:船夫将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探究。小组汇报时,展示表格或示意图,全班交流。

2、活动二:

一个纸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9次呢?100次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如果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硬币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

3、活动三:

讨论:加法中数的奇偶性与结果的奇偶性。

课件出示填有偶数的图形,奇数的正方形。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先猜一猜结果,再举例验证)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板书:)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加法中加数与和的奇偶性特点。培养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课堂,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全过程。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__:11387+131:

268+1024:46786+25787:

6007+8997: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

……(学生小组合作)

完成后,汇报反馈。

3、数学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归你。

谁想上来参加?

……(学生玩游戏。)

这样玩下去,能获得奖品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问题,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将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6

教学内容:

P23例7、做一做,P26练习四第10、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7.6024.0035.897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横式应该怎样写出?教师板书。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23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师: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2、81÷732÷42246.4÷13

3、P26第10题第(1)题。

四、作业:

P26第10题第(2)题、第11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迁移类推能力,获得借助计算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同学都住进了新房,聪聪家最近也换了套新房,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瞧!这就是聪聪家的客厅。(课件出示)

通过观察平面图,你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件展示聪聪家的客厅平面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诱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生提问题。

3、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的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4.8×3.6)观察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

4、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乘小数的重点是小数点的书写位置,让学生观察题中因数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积中小数的位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推导笔算方法

①、提出估算要求,

师:计算之前我们先估算一下,聪聪家的客厅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把3.6看作4,把4.5看作5因此:3.6×4.8≈20也就是说聪聪家客厅的面积不到20平方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先估算,在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未确定竖式计算结果做铺垫。)

②、提出竖式计算的要求,讨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办?

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计算?可以转换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吗?

让学生说出算理,独立试一试,指名汇报答案。学生上台板演。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问题讨论”是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是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教学思维的过程。)

③、分析算理。

我们一起在原式上做一做。(边说边板书)。

思考

乘数中的两个因数是如何转化成整数计算的?

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8×36的积以后怎么办?

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小数点应该点到哪里呢?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728除以100,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4.8的积是两位小数。

④(教师出示课件),显示算理的全过程。指名学生结合竖式,再次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沙发的占地面积,

①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聪聪家客厅的面积,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沙发,(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师:求沙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算式,教师肯定并板书。

0.85×1.8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一个是一位小数,一个是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了解题中的数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了解因数的特点,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③师:这样的两个小数相乘,用竖式计算怎样算呢?(教师强调小数乘法列竖式是不要把小数点对齐,要把因数的末尾数对齐。)

教师板书竖式

生:学生试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学生完成板书

师: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出积以后怎么办?

生:回答,师在竖式中点上小数点。

师:告诉学生在横式中写得数时,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不写。

完成横式

0.85×1.8=1.53(平方米)

④师:(出示课件)再次显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既检验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程度,用便于解决计算中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⑤师:用竖式算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学生计算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检验计算结果,确信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观察两个竖式,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观察比较,总结算法。

1、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2、通过比较,你发现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3、你知道计算小数乘小数时,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吗?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师总结算法:小数与小数相乘,先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求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历有个性的经验提升为数学方法的过程。)

师:观察的很认真。知道了两个因数和积中小数位数的这种关系,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计算,就能判断积的小数位数。

四、尝试应用

1、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茶几,(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求茶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0.45×0.9=师:估计一下,0.45×0.9的积有几位小数?为什么?

生:三位。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它们的积也一定是三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主笔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一名好学生板演。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确定小数点时是怎样想的。

生:先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5×9等于405。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也要从405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405正好是三位,就在4的前面点上小数点,整数部分写0。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先估计积有几位小数,为自主计算打基础。让好学生板演,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师:说的很好,下面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试一试”,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再自己试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试一试”,根据126×12=15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你知道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吗?

生: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应用并巩固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9

教学内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算。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合理、灵活、迅速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挂出小黑板视算。

4.8÷81.6÷0.412.12÷120.32÷0.4

4÷0.51÷250.25×400.13×5

2.5×4÷40.1×0.8÷1004.2÷0.6÷7

0.125×1.5×88.4÷8.4+61-0.25÷0.5

二、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课本第34页的第7题,请4个学生板演后,师讲评。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把得数直接填在课本第35页的第4题上,请一个学生报得数,其他同学对得数,检查视算的情况,表扬好的,激励差的。

三、简便计算。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4页的第8题,讨论各题怎样算简便,再独立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在计算中能简便的要自觉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幻灯演示课本第36页的第7题。

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货票,指导学生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金额与总计金额的关系来推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内完成。

五、独立作业

第35--36页的第5、6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1、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2、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学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秒

600分=()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件出示)

三、析

1、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6.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7.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8.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四、练

1.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4时○24分1分15秒○65秒3时○200分140秒○2分1时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给外地打工的妈妈打电话,电话亭的营业时间,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小明8:40到达,他还要等多久呢?

3、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课本第7页第8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12

教学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cm2)

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6-87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上,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题目。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用竖式计算

0.57×23 = 2.5×44=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根据13 × 12 = 156,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 × 12 =

13 × 1.2=

1.3 × 1.2 =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例如:因为13 × 12 = 156,而1.3× 1.2中13缩小了十倍,所以积就要缩小十倍是15.6)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么1.3 × 1.2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结果你们说的对吗?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导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明房间的面积吗?

(出示3.6×2.8=)

2、3.6×2.8=?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你能估算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指导学生估算3.6×2.8的积)

3、探索笔算方法

①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在6~12之间,或者说是在9左右。那么准确的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谁能在黑板上写出3.6×2.8的竖式)。

②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小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如果讨论好了,可以试着写在随堂本上

③教师巡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计算,师生互动,完成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小数按照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想起。(在计算3.6×2.8时想起36×28的笔算,师板书:

36×28

④做错的同学订正一下。

⑤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数乘小数怎么算?

三、自主探索,形成认识

教学“试一试”

1.我们现在来解决小明阳台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2.观察黑板上的四道竖式,思考

①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说说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②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3.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加强理解

1.解决1.3×1.2=1.56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去掉问号)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P87第一题)

提问:说说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要注意些什么?

4.用竖式计算:

4.6×1.2= 1.8×4.5= 10.4×2.5=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P89第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六、作业:

P89第1.3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免费篇15

一、设计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参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感悟算理——观察比较,概括方法——巩固练习,应用提高”等环节,使学生不断焕发“思维的活力”。

2、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技能的提高更需要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从整体上看是一个系统,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为小数乘小数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不同的是,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点的定位稍显复杂。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设计要重视计算教学探索过程的有效开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思维交流、体验评价,理解感悟算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3、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下面一幢宽敞漂亮的住房的平面图。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

问题1,客厅有多少平方米?

问题2,厨房有多大?

问题3,主卧室有多少平方米?

问题4,书房多少平方米?

问题5,房间内过道多少平方米?

……

2、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你打算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过道:6.5×0.9;客厅:6.3×4.2;书房:5.4×3;主卧室:5.4×3.5;厨房:4.27×2.6;卫生间:4.27×1.4;小卧室:4.27×3)

[设计意图: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是解决校园生活中的装玻璃问题,主要体现了新课标中“计算教学同解决问题紧密联系”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呈现的数据独立提出能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这样不仅引起了新知和旧知的认知冲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所列的乘法算式,哪些是你解决过的,你是怎样解决的,哪些你还没有解决过?(揭示课题:小数乘小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列算式的比较,不难发现算式中有我们会解决的整数乘小数的算式,如“5.4×3,4.27×3”也有不曾计算过的小数乘小数算式。通过回忆和计算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解决新问题;新知的对比认知也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掌握算法

1、教学新知,初步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引导谈话:根据以往我们计算小数乘法的经验,你觉得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时,是否也可以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呢?“6.5×0.9”请学生尝试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并按整数乘法进行笔算。

思考:按整数乘法计算,请你猜一猜,算出的结果跟实际的结果相比会有多大分别呢?

(2)组织学生共同探究竖式计算算法和算理。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其中计算的道理。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

请学生根据板演说一说的计算算理,并年顺势画上算理指示图。

讨论交流并小结: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算出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怎样把算出的结果转换成实际的结果呢?

2、独立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6.3×4.2、5.4×3.5、4.27×2.6、4.27×1.4”,根据自己的思考过程跟同桌说一说。

(2)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或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或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积除以100(或1000)。

[设计意图: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注意从整数乘小数的计算入手,更是为了给接下来探索小数乘小数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技术支持——学生可以通过对整数乘小数笔算方法和转化思想的借鉴,从而确定相应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利用图示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三、进行比较,概括方法

1、引导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出示:5.4×36.5×0.96.3×4.2、4.27×2.6竖式

组织讨论:

(1)小数乘法算式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2)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2、小结:小数与小数相乘,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将学生做过的有代表性的习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来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具有可观性和对比性,利于小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这样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教学目的。]

3、交流: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应该怎样计算小数乘小数?你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4、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主动地抽象、寻找出小数乘小数的运算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明确怎样点小数点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出示“0.56×0.04”,你能不能按照我们刚才总结的计算方法计算一下。看一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交流后组织小结出“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在下面各题计算的积里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重点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及时的练习巩固了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注重了学生思考过程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习题1和2,重点落实“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决定积中的小数位数”的知识点,习题3主要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请谈谈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设计意图:渗透并启示学生要学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自主地开展对自己学习的评价,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用数学,更喜欢数学。]

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