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数学教案反思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五年级数学教案反思?这里给大家分享五年级数学教案反思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2.通过练习,巩固同学们学习的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基本练习:

1.求下面梯形的面积:

上底2米下底3米高5米

上底4分米下底5分米高2分米

2.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这个拼成的图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与()的和,高等于梯形的(),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3.梯形的上底是a,下底是b,高是c,则它的面积=()

4.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米,高是4米,面积是()平方米。

5.一个梯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如果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扩大2倍,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判断:

1)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2)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3)一个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8厘米,高是3厘米的梯形,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三、提高练习: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五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动手做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2、能力目标: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其认知水平还处于形式水平阶段,所以我把重点定为: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时,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认为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融观摩、操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对平形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探究,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让本节课所授的知识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尺子等教具与学具。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万能阿曼接到求助电话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卡通形像,以及有趣的故事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做桌面

我出示活动要求,问学生你们愿不愿意和阿曼一起帮忙解决这个困难?好,让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板书课题:动手做。接着我请学生拿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并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我请学生分别展示他们的不同的设计,提出问题: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想一想,这些设计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来引导学生找出两个共同点:1.每条分割线都是垂直的2.它们的对边都是平行的,并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最后让学生动手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看是否能拼成长方形。在整个活动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高的特征,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活动二:表述梯形的高

我出示梯形纸片,并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梯形的高呢?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出梯形的高。活动中通过教师示范说,学生自已说,生生互说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新的学习,再一次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活动三:分三角形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手中的三角形纸片: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画一条线段,把这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由操作。通过这种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同时又具有操作性的活动,从而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对高的认识。然后我再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三道不

同形式的练习题。

1、试一试,标出图形的底和高,加深对图形的底和高的认识。

2、练一练,画出图形的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高的画法

3、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

(由浅入深的题型设计,针对各层次的学生,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习都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通过总结评价、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既能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2)课后用七巧板的某些板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五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3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弧、圆心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②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与扇形相关的物品进行观察、学习来了解扇形。

②通过画图及实例讲解扇形相关知识。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并能准确判断扇形。

2.2教学难点

理解扇形的大小在同一个圆中与圆心角的关系,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

2.3易考点

识别圆心角,分辨扇形的大小。

3专家建议

从生活出发,结合现实中与扇形有关的物品进行讲解,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1.认识弧,什么叫弧?

(1)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怎么描述弧。每个成员说给自己的小组听。

(2)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小组代表上黑板展示。强调:必须是圆边上的任意两点之

间才叫弧。

2.认识圆心角:什么叫圆心角?

(1)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2)抽学生上去标出圆心角,并叙述出来什么是圆心角。学生叙述,教师板书:圆心

角——定点在圆心上的角。

3.认识扇形:什么叫扇形?师强调:这个是今天学习任务的重点,给6分钟的时间讨论。

(1)学生学习课文,并小组讨论:什么叫扇形。

(2)抽学生上来讲述并指出来。

4.学会画扇形。学生画扇形在练习本上,抽学生展示。

5.了解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讨论后总结

4教学方法

实例说明——画图讲解——练习巩固。

5教学用具

课件、纸圆和剪刀。

6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在上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与面积。圆形十分易认,但有一种和圆形相关的图形就稍微有一些难认,这就是扇形(课件中显示生活中的扇形实例)。同学们觉得什么是扇形呢?(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学:像扇子那样形状的图形就是扇形

刚刚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好,那今天我们就开始了解和学习扇形。

板书:扇形

6.2知识点探究

那么到底扇形是什么样的呢?(拿出一个纸圆)大家看老师手里有一个圆形,我们将它对折两下,得到了圆的圆心。然后我们用剪刀随意从两个方向笔直向圆心减去,然后就把圆分成了两半,这两半图形都是扇形。那么关于扇形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大家翻开书的75页自学一下。

板书:画一个虚线圆并在上面画出一个实线扇形(并画上阴影线),标注好各部分名称。

6.3知识点讲解

同学们都看了扇形的相关知识,那么知道扇形包含哪些内容了吗?学生回答弧、圆心角等。非常好,大家看黑板,这有一个圆和一个扇形,刚刚大家回答了和扇形相关的内容,我们挨个来学习一下。(以下内容均边说边板书)

在黑板上画上这样的圆,标注好每部分名称。

首先是弧的定义,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同学们要注意,弧两端的端点都在圆上。

老师问:如果我这样画(一个端点在圆上,一个不在圆上,连起来画一条弧线)的,是否称作弧呢?

学生答:不是。

老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什么才是弧呢?

同学:在圆上的两个点之间圆周长上的连线部分就是“弧”

同学:沿圆周长上两点的连线部分

老师:其他同学也是这么想的吗?嗯,非常好。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老师画的阴影部分(将扇形打上阴影)就是扇形。

老师问:如果我这样画一个图形(弧与非半径围成的部分)出来,是扇形吗?

学生答:不是。

对的,记住与弧连接的两条边必须是半径。最后来讲与扇形相关的圆心角,什么是圆心角呢?看老师画的∠1(标出)就是圆心角,位于两条半径之间,并且顶点在圆心的角。

老师问:如果我这样画一个角(顶点不在圆心)是不是圆心角呢?

学生答:不是。

老师问:为什么呢?

学生答:因为它的顶点不是圆心。

是的。大家现在都理解了这三个定义了吗?弧、扇形和圆心角。

老师问:那么老师又要提问了,扇形的大小与什么相关呢?

学生答:圆的大小,圆心角的大小。

同学们都十分聪明。扇形的大小的确与半径和圆心角相关。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和圆心角紧密相关,圆心角大则扇形大;在半径不同的圆中,若圆心角相同则半径大的扇形大。

6.4例题解析

现在同学们对扇形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讲解一些例题。

1、以下哪个选项是弧()

A.半径AO+BOB.半径AO+BO+圆上ABC.圆上AB

小明说选B,

老师:B是扇形的定义,因为弧AB和两条连接弧到圆心的半径就构成扇形,弧只是AB不包括半径OA和OB

答案选C。这种题就是考察大家对弧的定义理解清楚与否,弧是指圆周上的一段,因此不能加上半径。我们再来看第二种题型。

2、以下哪些是圆心角()

A.B.

C.D.

小红说A,因为圆心不在角里,其它的都在

答案为B,同学们答对了吗?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题考察大家对圆心角的理解。由圆心角的定义我们可知,顶点在圆心的角才是圆心角,因此这种题型很好解答。

3、下图属于扇形吗?()

A.

B.

当然是肯定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图,它们是非常特殊的扇形。A图中两条半径在一条直线上,圆心角为180度,这就是一个半圆,半圆也是扇形,它的面积是整圆的一半。B图中两条半径夹角为90度,圆心角是直角,这是半圆的一半,那么就是整圆的1/4,也是扇形。

6.5随堂练习

我们来做一下相关练习。

1、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是180度,半径是10mm,请问这条弧的长是多少啊?

给学生时间自己计算,然后板书讲解。

大家都知道圆的周长是3.14乘以2倍半径,这条弧对应的圆心角是180度,说明这条弧是圆周长的一半,那么弧的长度就好算了。

3.14×2×10×1=31.4

2、扇形的半径为16mm,圆心角为90度,求扇形的面积。

给学生时间自己计算,然后板书讲解。

大家都知道圆的面积是3.14乘以半径再乘以半径,这条弧对应的圆心角是90度,说明这个扇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四分之一,那么扇形的面积就好算了。

13.14×16×16×=200.96(mm2)老师问:大家都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吧?

学生答:学会了!

好,今天课的讲解就到这里,同学们把随堂练习做好交上来就下课!

6课堂小结

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1、弧的两个端点在哪儿?(圆上)

2、弧是什么?(圆上两点间的部分,属于圆周长的一部分)

3、什么是扇形?(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属于圆的一部分)

4、什么是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角的两条边是两条半径)

5、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扇形呢?

(扇子,贝壳,孔雀的尾巴,树叶等等)

看来同学们都基本上掌握了本节课知识。记住弧、扇形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那么扇形相关的知识就不那么难了(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结构图)。

五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_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旧知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基本算法。

2.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比1大(或小)时,积和另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3)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________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

(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给宣传栏刷油漆的问题背景下,迁移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探究,总结算法

(一)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2.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二)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师: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点小数点时,先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逐步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将教材第6页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教材上安排了计算方法的小结,通过本环节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引发冲突,突破难点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0.56×0.04=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2)师: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3)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呢?

(二)及时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其中既有一般的小数乘法,也有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类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

2.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的计算。

(三)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集体订正“做一做”第2题时,引导学生分别将每组题中计算的结果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发现其中的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

(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2)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3.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并结合具体例子明确应用这个关系可以判断乘法计算中的一些错误。

【设计意图:“乘得的积的小数数位不够,怎么点小数点?”是小数乘法中的难点,让学生用刚刚总结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来进行例4的计算,意图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成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化解冲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仅为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提供了操作依据,避免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发生错误,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分析归纳能力。】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基本计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组织学生交流和订正。(其中有第一个因数的位数比第二个因数的位数少、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等多种类型同时出现的小数乘法计算,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练习二第2题(基本应用)。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生看懂每种商品各有多少千克。

(2)引导学生回顾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

(二)拓展练习

补充题:在下面算式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你能想出不同的填法吗?)

0.48=()×()=()×()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基本计算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基本应用感受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体会因数与积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练习二第3、4、5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6

教学内容:

p53--54练习十一1,2,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认识天平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 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自学指导(二)

再看图3说说图3 显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自学指导(三)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平1、100+x>200

天平2、100+x<300

自学指导(四)

再看图4说说图4 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自学指导(五)

观察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课堂练习(一)

写出几个等式

自学指导(六)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 3=234

100+2y=3×50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课堂练习(二)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26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