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考虑所需教具的准备,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优秀的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

一、导入

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深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童年,去认识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划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的内容

重点词语:祈祷疥疮号啕呵斥怂恿桀骜不驯惴惴不安捅毡絮龟裂干瘪竹篾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师: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39;语言概述出来?学生回答

师:其中重点描写的是——找母亲要钱买书,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语句

1、母亲的工作环境:

一个不足二百平方米的厂房,潮湿阴暗,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说明母亲工作环境的艰苦,挣钱的不容易)

2、此环境下母亲的形象:

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在缝纫机板上;眼神儿疲竭;指尖龟裂(说明母亲的劳累、辛苦)

3、挣钱如此辛苦的母亲,面对要钱买“闲书”我是怎样做的?

母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并大声对那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说明母亲的通情达理)

师:这是一个母亲给予儿子的力量,正是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这就是咱们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可以说作者的成功正是源于——慈母情深)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材简析

《不锈钢的发明》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英国著名金属布诺雷发明“不锈钢”的过程,指出了各种不同类型“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而成为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

设计理念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铬、迄、冶”,会写“宇、宙、途、诺、冶、废”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不锈钢发明的过程,理解“歪打正着”这个词语的含义。

3.初步体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不锈钢发明的过程,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歪打正着”这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在生活中“不锈钢”的用途,收集其他发明创造的有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疑导入

每个同学的家里都有一些用不锈制成的器物,你知道它是怎么发明的吗?这节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3课《不锈钢的发明》。(板书课题)

(通过简洁而富有悬念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读书的活动当中。)

二、初读明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在初读中了解到什么是“不锈钢”,并有可能说出布诺雷在研制耐磨、耐热的枪膛用钢时,发现了一种不生锈的钢。对于学生的一些疑问,可以适当由学生相机讨论解疑,也可留作问题在下面的教学中进一步解决。)

三、研读理解

在什么情况下,布诺雷发现了不生锈的一块钢,找出这个自然段,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

1.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速读。

(2)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布诺雷发现了不生锈的一块钢?

(3)讨论:你觉得,不锈钢能被发明出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4)指名读“为了查清它的成分,……这是世界上第一件不锈钢产品。”

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5)出示句子:“在此之前,有些冶金学家也炼出过这种铁铬合金。但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到它抗腐蚀的特点。布诺雷又进行了反复试验,发现加12%的铬炼出的合金钢是最理想的不锈钢产品。”

学生默读体会。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读中通

过学生的讨论和深入思考,使他们感悟到,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来自不懈的质疑和反复的研究试验。)

对于布雷诺的发明,人们是怎么的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1)生齐读

(2)学生质疑、讨论:“戏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布雷诺的发明是“歪打正着”的一项发明?

教师追问:“歪打正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歪打正着”加了双引号?

(以语言训练为重点,通过学生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不锈钢的发明并不是布诺雷“意外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理解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

·它是一种防腐、耐高温的合金。

·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铬。

读一读,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学生讨论。

(通过读句析词,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学生对这段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

二、扩展延伸

1.学生交流介绍在现代社会中“不锈钢”的广泛用途。

2.学生介绍其他发明创造的有关资料。

(将学习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为进一步读写结合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自学交流会认会写的字

四、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试一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不锈钢”发明的过程;

2.找一找:搜集有关科学方面的名言(至少两条),和同学交流。

3.小练笔:以“__×的发明”为题写一短文。

板书设计:

13不锈钢的发明

用途广泛

反复实验

“歪打正着”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围绕单元主题安排了六项内容。包括:片段赏析、扩句与缩句练习、古诗积累、名人事迹介绍、综合性学习等。“语文七色光”不是简单的语文知识、能力训练、而是精选了能够打好学生语文底子的基础性知识、可再生性知识,使学生形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理念:

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究教学方法,注意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爱国华侨陈嘉庚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4、合作完成家乡状况调查,以实际行动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积累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合作完成家乡状况调查,以实际行动热爱家乡。

教学手段:

阅读积累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语文七色光学习。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明确目标。

2、合作探究1

学习内容:体会句子写作特点的训练

学习要求:练习本单元中学到的品评词句的方法,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3、展示评价。

4、合作探究2

学习内容:句式改写

学习要求:先朗读句子,尝试独立改写。

学习方法:小组交流这个问题。

5、展示评价。

6、合作探究3。

学习内容:日积月累

学习要求:自读领悟

学习方法:读一读议一议背一背考一考

7、展示评价。

8、合作探究4。

学习内容:知识窗

学习要求:读一读谈一谈体会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9、展示评价。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何收获?请说一说。

四、课后作业

家乡状况调查如:地域面积、人口、民族、家乡名人等

板书设计:

语文七色光六

缩写句子扩写句子

谁在做什么根据问题提示扩写句子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海洋里有一种动物,单是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是什么动物?——对,就是鲸。(板书课题)

二、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有关鲸的资料?(学生通过预习时查找的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

1、出示本课的生词读一读: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指名读、齐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书写错的字:滤肺(最后一笔是竖)

3、学生互相解词:

上腭:口腔的上顶部,也称上颌。

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寿命:生存的年限。

四、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1、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从鲸的形体、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来认识鲸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四方面:(1)大(2)不是鱼(3)种类(4—7)习性

3、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这些特点。

板书设计

四方面:

(1)大

(2)不是鱼

(3)种类

(4—7)习性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

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

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出示课件4)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

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

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会写课后10个生字。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出示课件8)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课件9)

(1)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课件10)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出示课件11)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板书: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12)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板书:对比的手法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

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出示课件13)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这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出示课件14)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⑤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出示课件15)

种花生→()→()→()

(板书:收花生品花生评花生)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来写,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第一教时

1、认识生字,理解"俗语、人影绰绰、理所当然、间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揭题

1、师配乐朗诵:

甜的是一树雪梨,辣的是紫皮大蒜,苦的是一畦莴苣,一架葡萄酿着酸人生滋味万千般,农家品尝个最全。

2、自读小诗,猜一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4、看课题质疑:

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怎样搭?

二、整体感知全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或解决。

2、学生接读课文。

3、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概括地形容一下。

三、个性朗读

1、再读课文,哪些句段带给你这样的印象?把它划出来反复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

2、反馈交流:

⑴每当上工、下工画一般的美感:随机理解:人影绰绰。照样子说几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俗语:

①找出文中的一句俗语。

②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

③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④师小结:

这些由大多数劳动人民创造反映他们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定型的语句,就叫俗语,也叫俗话。

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随机理解:谴责。

⑶一排排搭石美好的情感。

⑷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这就是搭石:随机理解:汛期、绾裤。

①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②反复读,直到你的脑海出现搭石为止。

③指名读,从朗读中听出搭石的特点了吗?

④齐读。

随机解决课始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眼里这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刘章爷爷认为这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下节课细细品味。

五、作业

抄写你认为难写的生字。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7

1、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句子,理解爸爸和“我”的两句话的含义,明确做人的道理。

2、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回忆一下,作者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板书:种收吃议

二、读文明理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议花生这一部分。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议花生部分,可以分角色读,可以出声读,可以默读,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少字,不唱读。

思考:作者一家人是怎么议花生的?

2、你喜欢谁的议论?为什么?

相机引导理解:

投影出示:

A:“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把谁和谁联系起来了?为什么要我们像花生?

为什么说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要外表美?

你从父亲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做?

作者懂得了父亲的话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B:“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有用”对谁有用?

“讲体面”“只讲体面”怎样理解?体面要不要讲?

你见没见过只讲体面的人?

C:父亲让我们做什么样的人?在正确答案后划“✔”。

(1)虽然外表好看,可是没有实用。()

(2)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外表好看,更有用。()

(4)外表既不好看,又没有用。()

在生活中有没有像花生那样的人?举例。

这篇课文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理”。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事物能给我们启迪,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能举这样的例子?

3、小组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4、找一组同学汇报朗读。

三、梳理全文,分清主次。

1、本课按叙述的顺序依次写了种、收、吃、议,为什么把“议花生”做为重点?

2、次要内容可不可以不写?

今后在写作文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四、明理导行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2、谁愿意毛遂自荐?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喜欢的段落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把握文脉,体会母亲对儿子质朴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从而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进入情境,诵读文本,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当代作家孙友田写的一篇散文——《月光启蒙》。

2、请一位同学读课题。你们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过渡:母亲是怎么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大段

1、(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童年夏夜图。请仔细地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文哪句话描写了这篱笆小院的景色?

(出示语段):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句中那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在炎热的夏天,置身于这月色笼罩的篱笆小院,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那还等什么,带着这种愉悦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3、作者喜爱童年的夏夜仅仅是因为可以享受这份清凉吗?

4、这就是母亲吟唱的动听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要说说为什么喜欢。

5、文中那段话说明我非常喜欢听母亲唱歌谣呢?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来听听这令人心醉的吟唱,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品品那醉人的芬芳。

6、母亲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呢?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黄河曾经流经作者的家乡,后来改道了,留下的旧河道有大量的泥沙沉积,不适合庄稼生长。可是贫穷的生活却泯灭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苦中作乐,张口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谣。这一首首歌谣就这样流传下来。你能说说这两个“长”字的不同含义吗?

在这个歌谣蓬勃生长的地方——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痛心豁然开朗。

能找出句中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在月光下,母亲用歌谣使混沌无知的我变得豁然开朗,所以课题叫作——指课题:月光启蒙。

三、品读课文第二大段

1、母亲是那样的爱我,唱完了歌谣,又给我讲起了好听的故事。随着母亲的讲述,我们一会儿飞向月宫,一会儿又去往天河,沉醉在神话的世界里。请大家默读第6自然段,看看文中哪句话表明母亲已经沉醉其中了。

(出示)

句五: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在我眼里,母亲是那样的善良可亲,纯洁美好。试着读一读,读出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2、不一会儿,母亲回过神来,她又给我唱起了有趣的童谣

(出示):句六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带着读读,你觉得哪首最有趣?选三个同学,比比谁读得。

3、童谣唱完了,母子俩的对话仍在继续。

师生分角色读读10至13自然段。

母亲真觉得我笨吗?

四、品读课文第三大段

1、伴着那些歌谣童谣、谜语故事,我一天天长大,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在煤矿工作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反映煤矿生活的诗歌,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了的专业作家。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如果没有母亲月下的陪伴,不辞辛苦地吟唱,我还能成为一个的专业作家吗?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如果此时这位母亲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呢?

如果没有母亲的月下启蒙,我或许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满怀感激再来读读这段话。

2、播放歌谣:月光下,母亲歌谣声声,像一粒粒种子撒进了我幼小的心田,激起了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童年夏夜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情景就这样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0

《搭石》的导入语

这个问题是所有老师都要面对的,许多大课直接从第二课时上起,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想也许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与您探讨。

1、注重三语:导入新奇,创设情景引人入胜;过渡语启迪思维,小结精巧,语言优美;总结语精炼,富于诗意。

2、读通课文方法要多样性,可以用比赛、游戏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同时巧妙评价(师生评,生生评)鼓励学生。

3、学习生字词要带动学生识字兴趣,把识字与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互教互学,不要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同时要选代表性的字示范写字。也可以追本溯源,说字的演变,部首的含义教学生熟记,事半功倍。

4、在课后安排拓展环节,可以体现老师的大语文观,突出课堂的增量。

不过,最根本的是要熟读课标,做好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握好课文与本单元,乃至本册的关系,突破重难点,用好评价引导学生学习。否则,只会出现课上热热闹闹,下课啥也不知道的结果。课堂气氛再好,也不能算一堂好课。

《搭石》教案

课时计划也就是教学方案设计。它的构成项目和编写要求如下:

1、课题名称。

2、授课班级。

3、授课时间。

4、授课时数。

5、课的类型。

6、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目标。写明本课时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具体目标。

8、重点和难点。重点一般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难点一般是指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方面有困难的内容。

9、学情分析:这是一条重要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能力水平、学习兴趣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10、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案的主要内容。要写出在课堂上讲授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组织学生活动,怎样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产生学习新内容的积极性,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导入新教材,怎样组织学生观察直观教具,怎样复习巩固新知识,怎样布置与指导课外作业等。更为详细的教学方案,还应把课堂的提问及问题的答案,提问学生的方式和提问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怎样处理,等等,都预先写在教学方案上。还需要把板书的设计、内容等也写清楚。

11、教学效果反馈:主要指课堂反馈和课后反馈。可采取提问、练习、与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反馈,这是了解教学效果如何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希望能帮到你。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书海撷英须效率”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3篇精读课文组成。《搭石》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做假设等说明方法,采用由慢到快事例层层推进的写法,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而另人难以置信的是光轻易地握在人手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具体事例感受人物的特点。

2.单元重点:

(1)阅读时,要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搭石》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来提高阅读速度;《将相和》一文鼓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不要一个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抓关键词句快读默读课文;《集中的地道战》一文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漫画”老师》,写作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教材以“漫画”的话题,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阅读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是学生阅读速度快慢相差大,阅读速度低,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来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练习,在享受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习作方面要学会结合事例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法建议】

1.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还要使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同时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快速阅读的好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快速读懂课文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要以“漫画”,从激趣入手,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学会将人物的特点融入在事例叙述中写,提高具体事例体现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搭石(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间”,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回读。(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通过具体事例,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难点)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回读。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通过具体事例,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间”,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学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回读。(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回读。(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通过具体事例,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难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落花生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小搭石寻常景,

细细摆放为他人。

协调有序走搭石,

谦让敬老见真情!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搭石一课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搭石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来认识当代的一位诗人、作家。

师:(播放课件,音乐起,家乡山村图)在刘章爷爷的家乡,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摆上一排。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就踩着这些石头过河。这些石头有着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搭石。(板书课题)让我们美美地齐读课题。

2、课文中有一句话清楚地写出什么是搭石?请大家快束浏览课文,划出这句话,并读一读。指名读2生。

3、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己去读读这优美的散文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指名朗读,检查反馈

A第一组:同桌互相读一读;第1行每个词语有一个前鼻音,谁能读准?齐读。

B第二组:指导两个多音字的读法.“间”:这是多音字,表示隔开或者一定距离的时候读第四声,所以这里就读间隔.请你再读(3生)“一行”:可以读成一行也可以读成一行,让我们借助字典来看看:课文中指的是同时行走在搭石上的一组人,所以应该读?男女生读。送到句子中谁来读?(每当-----)

C第三组;

师:咱们读好词语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边读词语边想像文字背后的画面,自由练习;谁能通过声请并茂的读把画面展现出来。指名2生分组读,男女分读。

D这些红色的字是这篇课文里要学会写的字,看看哪个字最难写,笔画最复杂。

2,书写难点字:暴、衡。

三、学习第一段

师:搭石,看起来是那么随意地放在小溪里,其实,选什么样的石头,怎么摆放,都是有讲究哟。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这段话,看看铺搭石都有什么样的讲究。也可以拿出笔来圈一圈关键词.

1、生:平整方正二尺左右的间隔,横着(课件变红)你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想下,搭石为什么这么讲究?交流

2、引:想不到铺搭石竟这么讲究,可见它作用很大。那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是怎样过小溪的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出示句子: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1)谁能说说脱鞋挽裤是什么动作;做做挽裤的动作。

(2)我们一起做脱鞋挽裤,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人们收工就必须——人们赶集就必须——人们访友就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齐)

(3)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这还是夏天呐,到了秋天,冬天,溪水变得很凉,很冰,再让你脱鞋绾裤,你能受得了么?是啊,所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的时候,就必须要有搭石才能过小溪。

(4)这小小的搭石,竟然有这么多的作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3、认识了搭石,了解了搭石的重要作用,那么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自然段就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齐读

四、围绕风景,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1)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众人走搭石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这部分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交流

2、你觉得怎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句子中有一处能帮助我们理解协调有序。

生:“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师讲解:对,前面的抬起脚来,生:(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快,(后面的也快;)前面的慢,(后面的也慢,)这样搭配得当,很有秩序就叫协调有序。

3、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平常)师;前面的抬起脚来——女生:后面的紧跟上去(快速)前面的抬起脚来——生:后面的紧跟上去(缓慢)前面的抬起脚来——生:后面的紧跟上去师:(快速)抬起脚来,----男生:紧跟上去,(缓慢)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平常)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走搭石发出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总结:家乡人走搭石不仅仅是动作协调美啊!还有——声音和谐美!板:动作美,声音美!

4、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美呢?(机动;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从字面上怎样理解?(清澈的水波在微微荡漾,人影多,姿态美)师:“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5师: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小结:如此美景,真是人在画中游阿。让我们一起走入画里。(出示图片)(溪水清清的,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美!真让人陶醉!)再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句子。

6、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真是充满诗情画意。谁来读读这诗一样的语言?(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7、齐读。

8、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动作美、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试着背诵积累。

9,练习: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再写----最后写----。

请完成作业本44页第5大题3小题。指名回答搭石第一课时教案。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篇幅较长,共有35小节。1-3节,交代了少年时的“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4-28节,写了“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问母亲要钱买书,也是生平第一次目睹了母亲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辛苦劳累地挣钱,“我”的心为之揪紧了。29-35节,写了“我”不忍心拿母亲的血汗钱买书,而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后,又为“我”凑钱买书。《青年近卫军》就是这样来的,它是“我”拥有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包含着慈母深情,也成为“我”今后踏入文学殿堂的动力。

本文是新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批文以入情”。

《慈母情深》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这三个镜头值得读一读,品一品。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

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三个镜头是课文的重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朗读,方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

二、学情简介

“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是我班学生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还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圈圈划划,评评注注,表达个人感受。然而,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学习过程中,体会慈母情深的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及本班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理解和积累本课“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课文语言质朴易懂,其中“失魂落魄”表达了“我”对《青年近卫军》的渴望,为下文“我”鼓足勇气向母亲要钱做了铺垫。

“震耳欲聋”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环境描写衬托了母亲工作的劳苦。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且这是两个成语,成语的积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二:能结合课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词句感受母亲爱子之情。

本单元课文以“情”立意,单元目标之一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琢磨,感受亲情。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朗读训练要重视学生在朗读中的内心体验,“有感情朗读”,必须同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语言文字的体味,通过适当的语速、语调来表现情感。因此,学习过程中要以情感体验为主,通过对描写母亲言行的词句,特别是三个镜头的品味、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爱子之情。

目标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本文情感丰富,在道理的感悟上,要避免空洞说教。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将内心体验外化出来,读出文章所蕴涵的情味。

四、具体实施

本课学习共分六个板块,具体实施如下:

一、补充资料,了解作者

1、读读作家梁晓声的简介,用一句话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板书:著有多篇小说著名作家家境贫困

2、小结:今天要学习的是作家饱含深情的作品《母亲》中的节选,再读课题。

说明:本课是作家梁晓声少年时代的真人真事,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作家。通过对作家的了解,学生可以感受到梁晓声是从家境贫困的孩子成长为著有多篇小说的著名作家,为接下来的学习——感受作者的成功与“母亲的支持”、“《青年近卫军》的鼓舞”分不开,作了铺垫。其中,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使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二、整体感知课文,找到学习线索。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什么事?

说明: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本文情节性较强,学生能自己读懂内容。五年级学生已具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已能大致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本书是怎么来的?饱含着母亲怎样的深情?”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引出了统领学习的主要线索。

三、学习16-28节,找到学习突破口。

说明:学习线索有了,以什么为突破口呢?文中,当母亲得知我需要钱买书时,毫不犹豫给了“我”一元五毛钱,而26节中那个女人却让妈别给“我”钱,要“我”看妈怎么挣钱。女人的言行与母亲的态度大相径庭,显然,这是文中的一处矛盾。从教学重点难点来看,“母亲给我一元五毛钱买《青年近卫军》,这本书来之不易”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因此,抓住这一组矛盾,以26节女人的话为突破口,研读女人“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看母亲到底怎样挣钱”可以牵一发动全身。

具体设计如下:

1、同桌合作读好16——28节,说说从这段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板书:毫不犹豫地给钱。

2、出示课文第26节: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是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引出问题: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妈妈到底怎样挣钱?

四、学习1——3节,理解“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

1、补充当时经济背景的资料。

2、读读1——3节,想想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

3、学习句子“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理解“失魂落魄”的意思,并读好句子。

4、小结:在当时对大多数人来说,物资的困乏使得精神的需求变得退而求次,因此那个女人对母亲说——“别给他!”

说明:课堂教学中的资料补充必须适当、适切,应避免脱离文本,盲目补充的现象。在理解“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时,我根据现在学生对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情况不了解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摘自作品《母亲》中的语段,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从而理解一元五毛钱对一个家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习句子“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就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能体会当时那个女人为什么会让妈“别给他钱!”这样的资料补充正好补充了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人物的情感。

五、学习4—28节,了解“母亲到底怎样挣钱”。

1、学习4——28节,划出文中描写母亲怎样挣钱的句子。

2、出示三句句子并朗读: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3、体会“母亲怎样挣钱”

1)抓住“脊背弯曲”、“头凑近”、“疲惫的眼睛”、“立刻”等词语,细细体会母亲为了生活,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艰苦劳累地挣钱。作为儿子,生平第一次看到母亲这样挣钱,心为之揪紧。

2)板书:艰苦劳累地挣钱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体会人物情感。

5、配乐引读4——28节,体会“母亲怎样挣钱”。

这里的学习主要是抓“三个镜头”,通过学生对“三个镜头”的品、读,教师的引,使这个重点环节一气呵成。体会母亲爱子情深,儿子敬爱母亲。

说明:将描写母亲怎样挣钱的三个镜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由于这3句话的表达方式极有特色,学生平时接触不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体悟句子蕴涵的丰富情感。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以舒缓的音乐配合学生的&39;朗读,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批文如情”的目的。

六、学习29——35节,体会“慈母情深”

1、我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为什么最后却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读29、30小节。

2、用上29、30小节的句子说说我当时想法。

3、母亲数落了我一顿,会怎么数落?

说明: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依托,每一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干我必然是空洞的。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到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深沉的爱,我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分别从“我”、母亲的角度进行想象说话,再次体会“慈母情深”、“母慈子孝”。(这里要把怎样训练的内容说清楚)

七、总结课文,小结“这本书是怎么来的?饱含着母亲怎样的深情?”并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读作品《母亲》的愿望。

说明: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此时,学生对上课伊始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这本书是怎么来的?饱含着母亲怎样的深情?”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

具体设计如下:

1、我拥有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共花了三元,这本书就是这样来的。

2、为此,母亲又要辛苦工作好几天,但她并不后悔。说说这是怎样的深情?

3、出示句子:我之揪然是为心作。什么意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梁晓声作品《母亲》。

说明:至此,本文的学习已经结束。但语文学习的“大阅读观”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好的语文课应当成功的引发学生产生阅读的期待心理。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梁晓声的作品产生兴趣。所以,此时,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查查字表中的2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查查字表中的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中作者的写作之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2.学生发言,谈谈自己的梦想。

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歌,在诗作中,小作者描绘了他的梦想,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梦想是什么,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又做了哪些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读通课文。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正音。

3.指名学生分小节读文。

4.说说作者的梦想是什么?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做了哪些事?他的梦想到底实现了么?他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5.引导学生通过回答以上的问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学习第1.2小节: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小节。

2.说说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作品寄出去的,当时他的动作是怎样的?

3.指导学生读一读作者当时的作者。

4.思考:第二小节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引导学生想象出当时的画面。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

6.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识记生字。

2.书写,教师指导“载”、“蓄”等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说说作者的梦想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梦想的?

2.复习生词。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3—5小节,说说作者想象自己的文章是否被发表了,体会当时的心情。

2.如果没有被发表,作者当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3.他气馁了么?你从哪儿知道的?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5.默读课文的6—7小节。

6.看看作者的梦想到底实现了没有?描绘一下当时的情景,边读边体会。

7.说说从最后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个梦的?

三、升华感知,体会梦想:

1.你的梦想是什么?

2.看了小作者为了他的梦想做的努力,你有什么感受?

3.你认为你应该为了你的梦想做怎样的努力,你会这样去做么?

四、小结全文:

任何人在自己年幼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的人长大后这个梦想变成的现实,他实现的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梦想只是小时候的一个“梦”,他并没有花力气让它变成现实,如果你们想让自己的梦想实现,请为了它而努力吧,相信你们也会成就自己的梦想。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我们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仅有趣,还给我们讲道理,受到启迪。童话还有许多作用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大拇指汤姆》给我们带来的神奇。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出示:拇、姆、褴、褛、婚、剖、宠、款

自学中,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快指出来,告诉大家。

重点:剖(pōu):读准字音。剖开、解剖

(2)记、写生字: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

如果让你给同学听写,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引起你的关注?你怎样记?

重点: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两个字都是衤旁。

鞠躬:鞠,左边是革字旁,比较容易写错。

你知道“鞠”字为什么是革字旁吗?“鞠”的本意是古代游戏用的一种皮球。所以是革字旁。因为鞠有圆包之意,引申为弯曲。记住了字的本意,我想同学们就不会写错了。

款:款字左上边是个“士”字。

(3)词语意思:

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

在这些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

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除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也很重要?

喜出望外:

在课文中出现在哪句话中?(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你能结合语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吗?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你能再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

(1)学了几篇童话,回忆前三课,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先做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拉出线索。)

(2)题目是《大拇指汤姆》,自学了课文,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人公)围绕大拇指汤姆,介绍了哪些内容?

(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3)分段: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三方面内容?

(1—5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6—14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15—19国王让汤姆带金币回家看父母,汤姆每月都看父母,成为父母的骄傲。)

(4)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教师提出:为什么课文最后说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拇指汤姆》这篇课文。

(二)新课:

1.整体把握,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昨天,我们给文章分了段,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什么?

教师总结方法:把三段内容连起来,就可以说清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2.在评价中读懂课文内容:

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从故事情节奇特、故事含义深刻等几方面说)

(1)感受这篇童话想象的大胆、奇特:

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从大拇指汤姆离奇的身世中感受:

谁从第一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出示: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也不见长大

引导学生从暗暗施展法力、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几年过去一点也不见长大等入手分析,联系人类生育,谈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大拇指的身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奇”,你能读出这种奇特吗?

指名读。

②从可怕的历险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谁从第二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大胆?

默读课文,找出汤姆有哪些神奇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历险原因历险过程怎样获救

自己读课文,按表提示把汤姆几次历险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课文,同学评价是否说清楚了。

简要说说你认为怎么奇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作者的想象丰富、大胆。

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他的经历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险”,但每次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你能读出这“险”吗?

指名读。

(2)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读懂文章的最后两句话:

出示: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读了两这句话,你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善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良是一种美德,并不为了索取;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

朗读。

②角色换位,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此时你们就是这对贫苦的夫妇,当得知是因为你们的善良之举获得了今天的幸福时,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对魔术师说——

对国王说——

对汤姆说——

总结: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作者通过这样的童话,表达着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可以人人们获得幸福。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4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就《圆明园的毁灭》课例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的。

教学设计思想: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虽语言简洁,但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头脑中缺少文中所描绘事物的表象,课文的优美词藻在他们眼中也就成了单调、抽象的符号,尤其是农村孩子对那些名园景观知之甚少,学生很难由文字描述展开想像。我设计的方案就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极具感染力的网络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感悟、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媒体设计思路:

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我制作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课件,其中包含名园风光(名园四十景的部分画面)、课文赏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显示图片,比如: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山乡村野、平湖秋月等)、拓展延伸(整理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明园文物今何在》、《明园浩劫》等文章)等几个版块,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扩展性学习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毁灭过程。

②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通过毁灭前后圆明园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引入,提出探究问题。

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归纳总结两个问题:①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②它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初步读文,整理概括。

1.读文思考两个问题。

2.议答。文中怎样赞颂圆明园?

(板书: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

(三)借助课件深入感知。

1.学生自由浏览名园风光、课文赏析两个栏目,感知圆明园的辉煌,进行自主学习。

2.说圆明园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的评价?

3.感情朗读24段,体会它的美。(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4.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是怎么被毁灭的?(出示幻灯文字)(感情朗读、读出痛恨、仇恨之情。课后练习)

5.我们应该牢记这一耻辱的历史:(出示课件句子: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说说此刻心中的感想。

6.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

讨论: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四)拓展延伸。

1.选读课件:拓展延伸中的三篇文章。

2.浏览网站:

3.进入论坛,发表贴子(应不应该重建圆明园?)

4.以圆明园为主题制作电子文稿,可以查阅网上资料。

教学反思: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非常投入,获得了强烈的感受(这在交流当中有明显的表现),这是单纯靠读书所达不到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而且会体验到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逐渐掌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习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

2024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5

[学习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VCD《烛光里的妈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1.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如,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二)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板书设计:

18__慈母情深

瘦弱的脊背

疲惫的眼神塞在大声说

龟裂的手指

贫寒.辛苦毅然让我买书

感激爱.表达爱

2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