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教学指导。如何撰写优秀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这里分享一些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
课件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1.481.481.491.501.511.521.521.521.521.521.52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23262928323435413331
252731363724312926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109.39.59.69.59.49.59.29.5
乙:109108.39.89.5109.88.7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42393840414142394041414141404140414040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39;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5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__;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_。)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慨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效的概念。
教学难点:
质数、台数、济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问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小-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际准很重要。
一、复习旧知
说一说,在我们学习的空间,你可以得到那些数?(要求与同学说的尽也不重复)
给这些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新数和偶数两类。
板书对应的集合图。
自然数
(能不能被2整除)
把学生列举的数填写在对应的集合圈里。
问:看了集合图,你想说什么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有关知识)
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
问:想不想学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关于新的分类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就用找约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复习:什么叫约数?怎样找一个数所有的约数?
同桌合作.找出列举的各数的所有的约数。(同时板演)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以上各数所含的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自然数
(约数的个数)
(只有两个约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约数的,这两个约数有什么特点?引出约数的概念。
明确合数的概念.提问:合数至少有几个约数?想一想:1的约数有哪几个?它是质数吗?它是合数吗?
明确: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看厂集合圈,你想说什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巩固寺数阳台数的知识)
猜一猜:奇数有多少个?合数呢?
明确: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新数阳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5、28、31、53、77、89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束,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常用,看书本上的100以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例子1的判断是否正确。
完成练一练。
三、练习巩固
1、坚持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再用质数表检查。
22、29、35、49、5179、83
2、出示2到50的数。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
学生操作后,提问: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告诉学生:古代的数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找质数的。
四、全课总结
学到这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你掌握了吗?学生回答:相机揭示课题,质数和合数
讨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是这样的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对话。由“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些人战斗在第一线及经常发生哪些事情”,引出少先队员慰问解放军的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情感,自然引出送果篮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计算
1、提出“平均每个果篮中有多少钱的水果”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探索,初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计算情况。让计算出不同位数的同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板书,使学生体验商的小数位太多啦。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计算结果,让学生感受计算结果多样化,进一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产生求知的需要,为求商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观察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确信158除以7除不尽。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除不尽的共识。)
三、求近似值
1、教师说明,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为下面用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2、师生共同完成158÷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取商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积的近似值的已有知识经验取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读书上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说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值,阅读方法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8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和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片。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在拼图活动中认识组合图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正方形,请你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并说一说像什么。
2、请学生将拼出的各式各样的图形,介绍给大家:你拼的图形什么?二、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图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进行拼图操作活动。
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选出贴在黑板上。
指名回答:我拼的图形像我家楼梯的台阶,像一张方桌、客厅地面……
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这幅图形象一张客厅的平面图。
学生讨论怎样算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通过这一操作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图形
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图形。对,像一张客厅的平面图,现在要在上面铺地板。
2、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只要求主面积,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39;地板了。那么能直接算出来吗?
3、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图形进行分割,图形割后,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学生动手算一算,想一想,不能直接算怎么办,动手画图,怎样他割。
学生介绍自己探索中采用的分割方法。
学生分别按照黑板上的方法计算主客厅的地板的面积。
学生发独立观察图并且解决问题,然后,集体汇报、订正。
面积的基本方法。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面积的基本方法。
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板书设计:
五、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2.成长的脚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9
教学内容:
书P、63—65页。
教学目标:
1、对第三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2、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经历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与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几张6厘米长,4厘米宽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1、先仔细阅读教材,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对每个专题栏目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与同学交流,最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2、你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并与同学交流。
二、练一练。
1、第1题,猜一猜他俩各有几本书。主要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决,并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画一画直观图,以帮助理解。
2、第2、3、4题,请学生们独自完成。
3、第5题,将下列分数分类。分成接近的和接近1的这两类。学生先填写,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借助第33页的分数图进行思考。
4、第6、7、8、9、10题,请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5、第6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6、第7题,填一填。
7、第8题,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第9题,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第10题,把下列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10、第11题,剪一些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纸片,至少需要几张这样的纸片才能拼出一个正方形。先请学生拼一拼,试一试,观察所拼出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然后概括出运用求最小公倍数直接进行计算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0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经历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来解决超市购物问题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题的简便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乘加、乘减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例8主题图
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2、引导学生读题,列表整理题中的数学信息
单价数量总价
大米30.62
肉26.50.8
鸡蛋101
201
3、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只要把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用估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二、分析与解答
1、自主尝试解答
学习要求
(1)请大家独立解答这个问题,在解答完之后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给同学们讲清楚。
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分析
列举学生的解法,学生可能出现。
30.6×2=61.2(元)26.5×0.8=21.2(元)61.2+21.2=82.4(元)
100-82.4=17.6(元)因为10<17.6<20,所以够买一盒10无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1袋米不到31元,2袋一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第一种方法大家读懂了吗?
生解释想法。
师:第二种方法呢?
学生阅读,并进行解读交流。
小结: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汇报:我喜欢估算这种方法,因为它使计算更加的简单。
3、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2袋大米的价钱+0.8kg肉的价钱+一盒鸡蛋的价钱
30.6×2=61.2(元)26.5×0.8=21.2(元)10元或20元
三种商品的总价:
(1)买10元的鸡蛋:61.2+21.2+10=92.4(元)
(2)买20元的鸡蛋:61.2+21.2+20=102.4(元)
因为
92.4<100,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102.4>100,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所以估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回顾反思
师:回顾这个解题过程,我们都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第一步:理解整理(表格);
第二步:分析解答;
第三步:验证反思。
师总结:大家总结得很好,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过程解题的,这的确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巩固提升
1、出示:有5种商品,它们的平均价格是9.86元,期中前4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5.37元,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钱?
2、学生运用刚才的过程解题,然后交流想法
分析:根据5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9.86元,可以求出5种商品的价格和。同理,根据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用5种商品的价格和减去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便可求出第5种商品的价格。
3、汇报解答方法
9.86×5-5.73×4
=49.3-22.92
=26.38(元)
答: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26.38元。
4、完成练习四,第2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1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起来并不难,教学时应注意突出以下两点: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本设计由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练习时,将“做一做”的题目融入到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巩固强化的目的。
2、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即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决不代替。本设计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最简分数的意义。学习约分时,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
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及时反馈,教师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方法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知识表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求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2、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谁最厉害?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别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变分数”。
(2)认识约分
1、尝试“变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65页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让学生了解“变化”的要求:
①这个分数要与的大小相等。
②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①所变出的分数与原分数有什么关系?
②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③请学生说一说所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3、认识最简分数。
①约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②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3)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1、讨论: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2、小结。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方法:
①逐步约分法。
如约分时,依次用12,18的公因数2和3去除,最后约分成。
②一次约分法。
如约分时,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6去除,一次约分成。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一步一步地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一次约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2
数学公开课教学活动《打扮新年树》,该活动我准备了一棵实物新年树,和许多礼物挂件,这样的情景创设着实让孩子们激动了一回。如此,孩子们在按数取物的环节,无论是操作者还是关注的孩子都十分的投入,操作的正确率也是比较高的。然而,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就有一些值得自己反思的细节了。看到孩子们在第一环节中的出色表现,想必孩子们是牢牢掌握了6以内数量的数物对应关系了。因此,我迫不及待地将人手一份的“新年树”操作材料投入集体操作活动,难点就是在每棵新年树的树干上写上了不同的数字,让孩子们根据新年树上的数字画上自己喜欢的礼物数量。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孩子画着画着,就忘记了先前的任务,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以图画为乐趣,礼物画得细致精美,但是数量却不符合事先核定的数量。我想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不长,画礼物的形式使得孩子注意分散,不利活动展开,调整为贴礼物的环节就可以避免孩子操作中的不利因素干扰,从而真正为操作服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3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4+1=5
解法二:3054=24(千克)304/4+1=24(千克)
3051=6(千克)301/4+1=6(千克)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4、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2、课后延伸
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4、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___1/2的算例。
2.出示3/4___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___1/5,5/6___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设计: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