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里分享一些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下载,供大家写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参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__;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_。)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

课件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重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

课件、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测一测(师生测)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找的小数。(出示课件1、2)

2、揭示小数的产生:

师:像这些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时我们通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课件展示第3张幻灯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认识小数表示的性质

1、师出示三个正方体,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请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课件展示把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课件上要展示出分的过程),边分边问: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现在老师再将每个正方体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颜色。请讨论可以用哪三个小数表示这三幅图中的阴影部分,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总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你认为什么是小数呢?

5、师总结小数的性质。

(二)认识计数单位

(三)整理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三、课堂活动(口答)

完成课堂活动第1、4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结束语: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与大家共勉: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和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片。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在拼图活动中认识组合图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正方形,请你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并说一说像什么。

2、请学生将拼出的各式各样的图形,介绍给大家:你拼的图形什么?二、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图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进行拼图操作活动。

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选出贴在黑板上。

指名回答:我拼的图形像我家楼梯的台阶,像一张方桌、客厅地面……

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这幅图形象一张客厅的平面图。

学生讨论怎样算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通过这一操作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图形

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图形。对,像一张客厅的平面图,现在要在上面铺地板。

2、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只要求主面积,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39;地板了。那么能直接算出来吗?

3、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图形进行分割,图形割后,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学生动手算一算,想一想,不能直接算怎么办,动手画图,怎样他割。

学生介绍自己探索中采用的分割方法。

学生分别按照黑板上的方法计算主客厅的地板的面积。

学生发独立观察图并且解决问题,然后,集体汇报、订正。

面积的基本方法。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面积的基本方法。

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板书设计:

五、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2.成长的脚印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5

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可能也会有难度,而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可能更难。但它既然出现在了幼儿园中班的教材里,就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是能够理解的,因而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决定选择《我的邻居朋友》这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让幼儿能够学会这一知识,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活动一结束就发现许多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对此次活动作以反思:

一、借助故事,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本次数学公开课教学活动我尝试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故事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让幼儿在轻松地在故事情节中自然将问题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

二、调整教学顺序,分解知识难点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对学习相邻数的安排是先认识比本数多1的数,再认识比"本数"少1的数,最后总结出比本数多1或少1的数是它的相邻数。我觉得这种教学不利于幼儿掌握相邻数这一知识,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先学会找相邻数,然后再认识相邻属于本数的关系,幼儿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容易。

三、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虽然因个体差异有的幼儿不能脱口而出某一数字的相邻数,但一定会用一节课中的学习方法,然后慢慢找出答案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书P、63—65页。

教学目标:

1、对第三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2、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经历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与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几张6厘米长,4厘米宽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1、先仔细阅读教材,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对每个专题栏目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与同学交流,最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简单地说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2、你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并与同学交流。

二、练一练。

1、第1题,猜一猜他俩各有几本书。主要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决,并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画一画直观图,以帮助理解。

2、第2、3、4题,请学生们独自完成。

3、第5题,将下列分数分类。分成接近的和接近1的这两类。学生先填写,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借助第33页的分数图进行思考。

4、第6、7、8、9、10题,请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5、第6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6、第7题,填一填。

7、第8题,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第9题,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第10题,把下列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10、第11题,剪一些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纸片,至少需要几张这样的纸片才能拼出一个正方形。先请学生拼一拼,试一试,观察所拼出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然后概括出运用求最小公倍数直接进行计算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1.481.481.491.501.511.521.521.521.521.521.52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23262928323435413331

252731363724312926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109.39.59.69.59.49.59.29.5

乙:109108.39.89.5109.88.7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42393840414142394041414141404140414040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或把25、125这样的特征数看成整百、整千数,或把这个两位看成两个数相加,再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教学难点:

根据另外一个因数的特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

预设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性质

能口述运算定律或性质。

1、说说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表达式)

2、请学生根据字母表达式说出定律或性质的内容。

3、议: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1、适用于连加:

a+b=b+a

(a+b)+c=a+(b+c)

2、适用于连乘:

a×b=b×a

(a×b)×c=a×(b×c)

3、适用于乘加或乘减:

(a+b)×c=a×c+b×c

(a-b)×c=a×c-b×c

4、适用于连减:

a-b-c=a-(b+c)

a-b-c=a-c-b

5、适用于连除:

a÷b÷c=a÷(b×c)

a÷b÷c=a÷c÷b

4、议: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异同?

二、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要巧妙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

三、巧算一个数乘两位数

1、自学例4,说说12×25求的是什么?是怎么简便计算的?

2、议:方法一为什么要把12拆成3×4?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书:25×4=100,乘法结合律

3、议:方法二把25看成了多少计算?为什么要÷4?

4、还有什么办法?能不能把12看成8+4计算?试一试。

5、同练(左)

6、议:这里为什么要把12拆成4+8?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25×8=,乘法分配律

7、议:还有哪些特征数可能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

板:125×8=1000

8、:进行简便计算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四、应用性质

1、例4余下的两个问题。

2、P47-5

3、P47-6

五、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9

数学公开课教学活动《打扮新年树》,该活动我准备了一棵实物新年树,和许多礼物挂件,这样的情景创设着实让孩子们激动了一回。如此,孩子们在按数取物的环节,无论是操作者还是关注的孩子都十分的投入,操作的正确率也是比较高的。然而,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就有一些值得自己反思的细节了。看到孩子们在第一环节中的出色表现,想必孩子们是牢牢掌握了6以内数量的数物对应关系了。因此,我迫不及待地将人手一份的“新年树”操作材料投入集体操作活动,难点就是在每棵新年树的树干上写上了不同的数字,让孩子们根据新年树上的数字画上自己喜欢的礼物数量。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孩子画着画着,就忘记了先前的任务,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以图画为乐趣,礼物画得细致精美,但是数量却不符合事先核定的数量。我想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不长,画礼物的形式使得孩子注意分散,不利活动展开,调整为贴礼物的环节就可以避免孩子操作中的不利因素干扰,从而真正为操作服务。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到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的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现在大家来看这幅图,你在图中可以找到什么我们以前认识的图形呢?

指名回答。

同学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们都会计算了,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在学校门口有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们这两个花坛哪个的面积大一些呢?

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如果不满一格的我们就当半格数,数完后还要把图下面的表格填好。

把你们小组数出来的结果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一下。

根据刚才填的内容,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呢?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而且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数方格以及观察表中的结果来初步了解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以及它们的长宽与底高之间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非常好!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找一找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是怎样的。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手上的平行四边形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可以,可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下面大家分小组来进行操作,看你们组能不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转化。在做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平行四边形的大小不能有变化的。

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结果在平台上进行展示。(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展示出来的)

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展示可以看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演示)

由刚才的演示我们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由些我们可以得出:

平行四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是:

S=ah

小结:同学们由些我们可以知道,要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要知道它的底和高。

四、实际运用

同学们我们现在可以有办法知道学校门口的两个花坛的面积哪个大了吧?

我们不仅可以用数方格的方式,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它们的面积,以后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五、巩固练习。

1、82页第1题。

2、如右图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找出存在问题,加以纠正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六、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39;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慨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效的概念。

教学难点:

质数、台数、济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问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小-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的际准很重要。

一、复习旧知

说一说,在我们学习的空间,你可以得到那些数?(要求与同学说的尽也不重复)

给这些自然数分类。根据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新数和偶数两类。

板书对应的集合图。

自然数

(能不能被2整除)

把学生列举的数填写在对应的集合圈里。

问:看了集合图,你想说什么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有关知识)

说明: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

问:想不想学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关于新的分类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进行新课

今天我们就用找约数的方法来给自然数分类。

复习:什么叫约数?怎样找一个数所有的约数?

同桌合作.找出列举的各数的所有的约数。(同时板演)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以上各数所含的数的个数,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自然数

(约数的个数)

(只有两个约数)(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

引导学生思考:只含有两个约数的,这两个约数有什么特点?引出约数的概念。

明确合数的概念.提问:合数至少有几个约数?想一想:1的约数有哪几个?它是质数吗?它是合数吗?

明确:这是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看厂集合圈,你想说什么?(学生看图说自己的想法,巩固寺数阳台数的知识)

猜一猜:奇数有多少个?合数呢?

明确: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新数阳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出示例1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5、28、31、53、77、89

学生独立完成。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束,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还可以查表。100以内的质数比较常用,看书本上的100以内的质数表。用质数表检查对例子1的判断是否正确。

完成练一练。

三、练习巩固

1、坚持下面各数的约数的个数,指出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再用质数表检查。

22、29、35、49、5179、83

2、出示2到50的数。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但2、3、5、7本身不划掉。)

学生操作后,提问: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告诉学生:古代的数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找质数的。

四、全课总结

学到这里,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你掌握了吗?学生回答:相机揭示课题,质数和合数

讨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是这样的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4+1=5

解法二:3054=24(千克)304/4+1=24(千克)

3051=6(千克)301/4+1=6(千克)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4、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2、课后延伸

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4、5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为什么计算时要先通分。

四、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师: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师:(指着算式1/2+1/4)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1/2-1/4=?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教学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在本节课中,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重备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表格教案篇15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

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0.45×0.60.8×0.1250.759×0

0.25×0.40.067×0.10.1×0.08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200

⑴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2)0.81×10+110

=0.81×110=8.1+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出示:50.4×1.95-1.83.76×0.25+25.8

=50.4×0.1=0.094+25.8

=5.04=25.894

⑵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3.25×4.76-7.8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13页5题

P.14页6、8题

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