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写教案时,需要注重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记录,以便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什么才算好的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理解其中的算理。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以学校宣传栏需要刷油漆为例,引入课题。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是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体现了“计算教学同解决问题紧密联系”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呈现的数据独立提出能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这样不仅引起了新知和旧知的认知冲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所列的乘法算式。(揭示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深化探究,总结算法

1、教学新知,初步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引导谈话:根据以往我们计算小数乘法的经验,你觉得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时,是否也可以把小数看成整数来计算呢?“2.4×0.8”请学生尝试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并按整数乘法进行笔算。

(2)组织学生共同探究竖式计算算法和算理。。

请学生根据板演说一说的计算算理,并年顺势画上算理指示图。

讨论交流并小结: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算出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怎样把算出的结果转换成实际的结果呢?

(3)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一个因数乘10(或100),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0(或10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用积除以100(或1000)。

(4)小结:小数与小数相乘,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将学生做过的有代表性的习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来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具有可观性和对比性,利于小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这样处理,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达到了省时、高效的教学目的。]

(5)交流: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应该怎样计算小数乘小数?你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6)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引发冲突,突破难点

1、引导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出示例4:0.56x0.04=

2、学生独立计算,

组织讨论:

小数数位不够怎么办?

3、交流后组织小结出“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4、计算下面各题。

3.7×4.60.48×1.50.29×0.070.056×0.15(强化所学)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在下面各题计算的积里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

2、完成“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重点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及时的练习巩固了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注重了学生思考过程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习题1和2,重点落实“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决定积中的小数位数”的知识点,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教科书第77-7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本课时的教学正是为学生顺利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展开的。

教具准备: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写有“你知道吗”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题,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有特殊意义的脚印图片。(出示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了。再请看第二个脚印:(出示‚小华的脚印)这是一张千年之际出生的婴儿脚印的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

二、参与探索,经历新知

1、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1)说明估计的结果及过程

(2)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估计值

(3)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引导学生把图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学图形,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算出面积

3、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计面积:

三、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师板书: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2)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己先独立取脚印,然后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四、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1、估算第78页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课件依次出示)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每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动)

(3)展示汇报:(师:我们在认识平方分米时,说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六、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估测树叶的面积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教科书第79页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活动内容

(二)活动过程

1、选择树叶

2、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1)师:每个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先互相估算一下它的面积。能不能直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出它的面积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3)生汇报:(a)放在格子上数数。(b)可以把外轮廓在网格纸上画出来,再数。

(4)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结果,看看谁估算的最准确。

3、体会绿树对环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2)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注:(出示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0.8公斤氧气,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1万平方米的森林所制造的氧气能供给一千人呼吸。

资料介绍:

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全球现有的森林,每年生产的氧气达555亿公斤。

4、说说本节课的感受。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本课时认识的高主要指图形内的高,而对于图形外的高不作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学生: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教师: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板书课题:动手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4、教师: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二)认识“高”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同意这样的小结吗?

学生:同意。

2、出示三角形

(1)教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看了这个三角形你想说点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尝试练习。

①教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我用直尺画很难画垂直……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最佳方法。

3、出示梯形

(1)教师: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4、教师: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三)练习巩固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五)作业

课本22页练一练第4题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应用题的教学,加深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准备题

1.8里面有()个0.1

0.6里面有()个0.01

学生完成后说说做题方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1)出示例3:为绿化祖国,12名少先队员收集树种37.8千克,平均每名少先队员收集树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审题:

(3)根据题目意思列出横式。

(4)教师板书竖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到余数为18的时候,提问:这里的18表示18个()?当余数为6的时候该怎么办?为什么6的后面可添0?现在表示60个()。

在做题过程当中,特别强调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在余数后再添0继续除,这是根据小数的性质。

(50解答后教师小结,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的特点:这是一道被除数小于除数的除法,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3)让学生在草稿本上试做,请一位同学上台板书。

(4)结合学生的板书讨论:整数部分的18除以32不够商1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讨论后得出:先在商的个位写上0,然后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同时指出:除后余下的224表示224个()?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进行试算。同时要让学生思考:这三道题目在计算过程当中各有什么特点?

让三位学生上台板书。

结合学生板书,师生共同讨论校对:第一题是被除数小于除数,不够商1的情况;第二题是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而且商的十分位上不够商1,需要添0;第三题是被除数小于除数,不够商1,十分位仍不够商1。

教师要注重讲评有关商0的情况,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把课本43页上的计算法则内的横线填写完整,然后集体朗读。理解法则的内容。

五、提高练习

1、口算

学生练习后说说口算方法

2、列竖式笔算,三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余同学做在草稿本上。

结合学生板书的内容,及时反馈,及时纠正。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七、作业

课本44页的3、4题,作业本[26]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P.3页的例3~例4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3、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一个数乘以小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在点小数点时,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P.5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34.872.35.0620.370.580.96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前两节课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小数乘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示范:

1.教学例3、0.0560.15

(1)猜:这道题的积里有几位小数?

(2)引导学生写竖式。

①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该怎样写?试着写一写,指名板演。

②集体订正,师示范:0.056

0.15

(3)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①生独立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指名板演。

②分组讨论:积的小数位数应该有多少位?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③明确: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④让学生点出积的小数点,并指名板演。

⑤生独立用交换两个因数位置的方法检验上面的计算结果。

⑥师巡视,集体订正。(注意示范)

2、教学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产的奶是八月份的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1)生读题明白以下问题:

①已知所求?

②怎样列式?

③所列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2)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尝试比较例3和例4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2)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例3的乘数是0.15比1小,求的是0.056的百分之十五,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例4的乘数是2.4比1大,求的是18.5的2.4倍,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3)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4、做一做:0.320.252.61.08

先判断乘得的积要比被乘数大还是小,再计算,并注意验算。

三、运用

1、P.5页12题(投影出示)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2、点小数点。

38.045.0060.035

4.60.0070.16

2281235042210

1420835

164892560

3、快算。(P.5页13题)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5页11题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培养迁移类推能力,获得借助计算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同学都住进了新房,聪聪家最近也换了套新房,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瞧!这就是聪聪家的客厅。(课件出示)

通过观察平面图,你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件展示聪聪家的客厅平面图,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诱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生提问题。

3、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要求的聪聪家客厅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4.8×3.6)观察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算式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

4、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乘小数的重点是小数点的书写位置,让学生观察题中因数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积中小数的位数打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推导笔算方法

①、提出估算要求,

师:计算之前我们先估算一下,聪聪家的客厅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把3.6看作4,把4.5看作5因此:3.6×4.8≈20也就是说聪聪家客厅的面积不到20平方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先估算,在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未确定竖式计算结果做铺垫。)

②、提出竖式计算的要求,讨论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办?

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计算?可以转换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吗?

让学生说出算理,独立试一试,指名汇报答案。学生上台板演。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问题讨论”是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是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教学思维的过程。)

③、分析算理。

我们一起在原式上做一做。(边说边板书)。

思考

乘数中的两个因数是如何转化成整数计算的?

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8×36的积以后怎么办?

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小数点应该点到哪里呢?

教师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1728除以100,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所以3.6×4.8的积是两位小数。

④(教师出示课件),显示算理的全过程。指名学生结合竖式,再次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沙发的占地面积,

①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求出了聪聪家客厅的面积,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沙发,(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师:求沙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算式,教师肯定并板书。

0.85×1.8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个算式的两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生:两个因数一个是一位小数,一个是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了解题中的数据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了解因数的特点,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③师:这样的两个小数相乘,用竖式计算怎样算呢?(教师强调小数乘法列竖式是不要把小数点对齐,要把因数的末尾数对齐。)

教师板书竖式

生:学生试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学生完成板书

师: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出积以后怎么办?

生:回答,师在竖式中点上小数点。

师:告诉学生在横式中写得数时,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可以不写。

完成横式

0.85×1.8=1.53(平方米)

④师:(出示课件)再次显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既检验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程度,用便于解决计算中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⑤师:用竖式算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一下。

学生计算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检验计算结果,确信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观察两个竖式,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观察比较,总结算法。

1、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2、通过比较,你发现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3、你知道计算小数乘小数时,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吗?小数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师总结算法:小数与小数相乘,先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求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历有个性的经验提升为数学方法的过程。)

师:观察的很认真。知道了两个因数和积中小数位数的这种关系,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计算,就能判断积的小数位数。

四、尝试应用

1、聪聪家的客厅里还有一个漂亮的茶几,(出示课件)生观察图,说出了解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求茶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0.45×0.9=师:估计一下,0.45×0.9的积有几位小数?为什么?

生:三位。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它们的积也一定是三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主笔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一名好学生板演。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确定小数点时是怎样想的。

生:先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5×9等于405。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也要从405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405正好是三位,就在4的前面点上小数点,整数部分写0。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先估计积有几位小数,为自主计算打基础。让好学生板演,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师:说的很好,下面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试一试”,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再自己试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试一试”,根据126×12=15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你知道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吗?

生: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应用并巩固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认识循环节,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与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循环小数,会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给出故事情境。(PPT课件适时演示。)

(1)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

(2)你能接着讲这个故事吗?(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2.理解循环。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随着学生的交流、互动,适时板书重复出现不断依次等。)

(2)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为循环(板书:循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循环的现象,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年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你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循环的现象呢?(PPT课件演示。)

(3)这样的循环现象不仅出现在故事中、生活中,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了解吗?

【设计意图】用有趣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导入新课,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与无限。

3.揭示课题。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7。(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并列出算式40075。

(3)组织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并观察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三个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①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

②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③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5)揭示课题: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呢?这样的商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教学教材第33页例7。)

(1)教师:我们刚才发现了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中有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2)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商呢?(引导学生发现: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除到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会重复出现3。)

(3)验证:是这样的吗?同学们可以接着往下除试试看。

(4)表示: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也除不完的商;教师板书:40075=5.333。)

(5)揭示: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教学教材第33页例8。)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8。(PPT课件演示。)

(2)学生用竖式计算2818,78.611,并指两名学生板演。

(3)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商,你发现有什么特点?(PPT课件演示。)

(4)思考:你觉得像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引导学生发现:只要余数出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因为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会跟着重复出现。)

(5)揭示:像5.333、1.555、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

(6)学生尝试写出几个循环小数。

(7)归纳:观察这些循环小数,想一想,到底怎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先让学生尝试归纳,然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33页看看是怎么说的,教师适时PPT课件演示。)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PPT课件演示。)

0.4264261.4446.321213.1415926

【设计意图】由简单到复杂的几个事例,让学生逐渐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通过尝试归纳循环小数的含义,将学生的初步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练一练,让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3.认识循环节,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34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循环节?

②怎样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2)组织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循环节以及如何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3)老师介绍简便记法的读法。例如7.14545记作

,读作:七点一四五,四五循环。

(4)练一练: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2题。

【设计意图】自学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能认识循环节,学会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PPT课件适时演示。)

(1)尝试计算:我们刚才在做一做的第2题中已经计算了三道除法题目,现在请同学们再计算下面两题:1516和1.57。

(2)思考:请同学们观察这五道除法算式题,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3)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37.2和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2.291.1、233.3、1.57一样。

(4)教师概括:我们把小数部分的位数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设计意图】在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的练一练环节,学生通过对1.444是不是循环小数的辨析,已初步感知了小数位数的有限与无限。这里利用教材第34页的做一做第2小题的教学资源及1516和1.57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位数的有限与无限,通过教师的适时介绍帮助学生建立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

(5)质疑: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通过辨析让学生明白:看来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并不都是循环小数,例如3.1415926是无限小数,但不是循环小数。)

(6)建立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之间的关系。(PPT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思考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接着教师举例说明无限小数并不都是循环小数,结合图示,让学生明确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之间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6题。

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②组织学生交流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7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对于简便记法表示的循环小数取近似数时应注意什么?

2.提高练习。

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9题。

①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怎样比较循环小数的大小,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③让学生说一说对于简便记法表示的循环小数比较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快乐巩固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x+5=543×2.1+2x=13.40.3x÷2=94(x+8)=20

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人,男女生共()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人,男女同学共()人。

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教师:这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而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在解题时,只要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就可以用这个未知数来表示,为了解方程方便,通常情况下,设一倍数为x。

3、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

x+2.4x=5.1

(1+2.4)x=5.1

3.4x=5.1

3.4x÷3.4=5.1÷3.4

x=1.5

提问:1.5表示什么?(1.5表示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

那海洋面积该怎样求呢?

一种:5.1-1.5=3.6(亿平方千米)

另一种:2.4x=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3、练习13(4、6、7题用方程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三(5—10题)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估算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或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再现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请学生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直接引起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回忆。)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口算:

2、解方程

X+=—x=

x—=x+=

3、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先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合理猜测。(鼓励学生进行有根据地猜测和推想)

(2)学生每人选做两组题,计算后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

(3)请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每组题中的两个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也是1,把这样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而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教师及时学生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三、自主检测、完善

1、出示练习十四第6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2、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看看哪几题的结果接近1/2,再计算。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及时。

3、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2)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认真看图,收集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然后独立思考并解答三个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4、补充练习

1、食堂运来一批大米,第一周吃了总数的4/15,第二周吃了总数的7/60。这两周一共吃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张大伯收了1/2吨西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5,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

3、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减去1,约分后是5/6,原分数是多少?

4、一个分数,分子、分母之和是29,如果分母增加13,约分后得1/6,原分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同桌之间可互相解答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四、归纳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练习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还能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性质等进行简便计算,效果比较好。但在拓展练习中,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打不开思路,经提示和部分学生的引路,知道了很多的思考方法。另外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2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的乘法计算,懂得在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佣补足。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积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关键)

1.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2.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

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境准备:

1.出示练习题,说一说根据什么说出积有几位小数?

2.口算(卡片)

3.全班练(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二.探索研究:

1.计算:0.056x0.15

2.师生质疑:计算中遇到什么新?问题这样点积的小数点?

出示投影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肯定:

0.0560.056

x0.15x0.15

280280

5656

8400.00840

小结:点小数点时,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补足后小数的末尾”多”要划去。

交换例3因数位置再乘一遍。

小结:总结出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3.出示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到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读题,理解2.4倍表示的意义。

列式,算式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比较例3和例4的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1)例3第二个因数(0.15)比1时,积(0.0084)

比第一个因数(0.056);

例4第二个因数(2.4)比1时,积(44.4)比第一个因数(18.5)。

(2)为什么第一个因数要“0除外”?

三.实践创新:

1.大家练,课本3页做一做:(指名板演)

0.32x0.252.6x1.08

2.在下面各题积上点小数点:

0.0252.005

x0.18x0.009

20018045

25

450

个人见解

一个数乘小数

板书设计例3:0.056x0.15=0.0084

0.056

x0.15

280

56

0.00840

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

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

的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18.5x2.4=(吨)

答:九月份产奶吨。

教学反思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cm2)

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怎么写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5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1.2×=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三、运用

1、做一做:3.2×2.5=0.82.6×1.08=2.708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页8题,P9页11、14题

个人修改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板书设计: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后反思: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2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