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简单语文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编给大家分享小学五年级简单语文教案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小学五年级简单语文教案怎么写。
小学五年级简单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4—9段内容,感受“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4—9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地的朗读感悟文章4—9段的内容。
(2)通过对文章4—9段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4—9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不一样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精彩,乡下孩子的生活因天窗而变得丰富多彩,今天,让我们继续回到作者的童年,去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和老师一起齐读课题两遍《天窗》。
3.提出问题:天窗是什么?男女搭配读幻灯片
二、正课
学习4至7段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4-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能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什么?
2、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
a.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们不许我们在外面玩啊,其实我们反而喜欢怎样?
b.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木板窗又了关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 c.是啊,我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却无法尽情享受,于是,在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我们只能(教师用手向上一指):看天窗!看天窗啊!
d.看天窗!你看见了……
e.比较句子有没什么不同?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雨点儿在那里跳。 f.(下雨音乐)听,雨越下越大了,你还听见了什么? 这雨这雷让你想象到什么?想象一下,这风雨雷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世界呢?你能描述一下你想象的内容吗?这扇天窗使你的心情变得怎么样啊?
g.师生搭配读4、5段
4、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为什么,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6、7自然段。
a.从这小玻璃上面作者看到什么,想象到了……从中看书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b.交流汇报
c.学生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
d.朗诵6、7段 (音乐起,文中的“你”换成了“我”)
学习8、9段
1、师:若不是有了这小小的天窗,若不是这天窗使我们产生了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所以说——(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a.“这小小一方的空白”它指什么?
b.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是啊,天窗是神奇的!你想对发明这神奇天窗的大人们说些什么?
3、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a.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天窗”加了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呀?
b.理解“无、虚、有、实”
c.为什么作者说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d.齐读8、9段
三、总结拓展
1、齐读全文
2、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跟随茅盾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感谢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学习完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填写练习册。
3、预习27课。
板书设计计:
天窗
孩子们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小学五年级简单语文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返回(第14~15节)。]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根据课文内容,用‘‘为了……”的句式回答。)板书: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返回。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教师小结本段内容。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习:(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5、作业: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小学五年级简单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鲸是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鲸的音像资料及图片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养过小动物吗?养过什么?老师也非常喜欢养鱼,养过小鲤鱼,小金鱼。这几天,我不想养小鱼了,我想和朋友一起养条大鱼──大鲸鱼。你们觉得怎么样?
看来老师的想法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同学们还找出了各种理由来劝说我放弃这个主意。老师可不是这样容易被说服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课就是讲的鲸,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说服老师的依据。
二、自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要求在说依据的时候不可以说错字音,因此大家在读文时可一定要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读顺呀!(生初读文)
2、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大家找到依据了吗?只读一遍就想说服老师可太不容易了。只有条理清楚,有理有据的语言才具有说服力,所以请你再读课文:想一想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服老师不养鲸这种鱼。(生再读文)
三、全班交流,学习课文
现在大家有足够的理由来劝说老师了吗?重申一遍,我准备养一条大鱼──大鲸鱼,你准备怎么说服我?(板书鲸鱼)
根据学生找到的依据,灵活指导学习相关内容:
●认识鲸的大:
1、生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知道它很大?
2、为了说明鲸的大,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比较:
文章是写鲸,为什么要写象呢?这是把鲸与我们熟悉的大象作比较。鲸对于我们来说;本是很陌生的事物,但作者拿陌生的事物和我们熟悉的事物像大肥猪、人作比较,通过比较,陌生的事物我们的头脑中渐渐变得清晰了。于是,陌生的事物不再陌生了,所以,拿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
假设我们同学平均体重是40公斤,那头的鲸是我们的多少倍?(4000)最小的呢?(50)十七米长你有概念吗?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事物,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些方法来写事物。
举例子:
3、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它特别大?指导朗读。
(过渡:鲸是很大,你看这句话。的十六万公斤,最小的两千公斤。我不养十六万公斤的,我养个小点的还不成吗?从鲸很大这一方面,你说服不了我,还是从别的方面找找突破吧。)
●认识鲸不是鱼类,是哺乳动物,及相关特点:
△学习第二自然段(鲸不是鱼类,是哺乳动物)
1、自由读,看看鲸是怎样进化的?角色转换,老师是养鲸人,你们是鲸鱼,把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说服养鲸人,把“鲸”换成“我”或“我们”。
2、学生汇报:(突出鲸漫长的演化)
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学习第五自然段(鲸用肺呼吸)
1、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鲸用肺呼吸,不像鱼用腮呼吸。
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每次呼吸从鼻孔喷出的气会形成水柱。
不同种类的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不一样。
2、作者正是从鲸呼吸的器官、时间、特征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的。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的描述,自己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显示和介绍鲸呼吸的特点?(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演示。)
(表演和介绍、画水柱、朗读等形式)
3、课文中说鲸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说明方法:打比方)但更胜于花园里的喷泉,它是个天然的喷泉。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赞一赞这美丽、奇特的“喷泉”吧。
△学习第七自然段(鲸是胎生的)
1、鲸生长的三个特点:吃奶长大;生长快;寿命长。
2、列数字: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10多米长,7千公斤重,一天能长30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过渡:这可真是个学问呀。看来呀,鲸的确是哺乳动物,不是鱼。但是它非常地有趣。尽管不是鱼,我还是考虑要养。所以,你们还是从其他方面来想想办法吧。)
●认识鲸的生活习性:
△吃食:
1、须鲸吃什么?齿鲸吃什么?
2、说明方法:
列数字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
举例子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了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
3、找找有几个“主要吃”?说明了什么?说明文语言准确
4、指导把鲸的大饭量给读出来。
△睡觉:
1、鲸怎么睡觉的?(“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
2、师:原来鲸是群居的动物,养一条还行,养多了可真养成不起了。那好吧,大家说服了老师。这鲸啊,老师就不养了。
四、总结归纳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同学们说服老师不养鲸鱼的过程。
首先,大家证明了鲸不是哺乳动物,接着又从鲸的体积太大养起来不方便来劝说老师,然后又列出了鲸吃得多和不能单独睡觉等生活习性方面的特点来说明鲸不容易养。大家正是这样,把老师说服了。大家能够说服老师,你首先得感谢文章的作者。他为你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你觉得作者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将他的资料展现给大家的?
(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举例子。)
2、师:是啊,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打比方、做比较、举例子也都是不错的说明方法,今后我们要说明一件事物的时候可以用着他们。
五、拓展知识,提升情感。
1、这几天啊,老师为了养鲸,搜集了不少的资料,现在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好吗?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了解,对鲸的认识也愈来愈全面。(展示鲸的图片)看,人们又发现了更多种类的鲸,有抹香鲸、蓝鲸、瓜头鲸、座头鲸等等。
2、我这儿也有一份资料,请大家听一听。
听了这一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3、再请大家听一听下面一段话。
听了这段话,你们有何感受?
(人类是在自取灭亡;伤害动物就是伤害人类自己;鲸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别伤害它!;人啊,住手吧!别再做自掘坟墓的蠢事了!)
4、是啊,鲸是人类的好朋友,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只有保护它们,才能挽救我们人类自己。
六、动笔练习,深化认识。
1、因此,鲸这种动物,就算养得起老师也不能自私地把鲸圈养起来啊!那老师养点什么好呢?
2、小猫也好,小狗也好,老师都没有养过,也不太了解他们。课后,就请你帮老师个忙,查查这些小动物的资料,然后像课文中介绍鲸那样介绍一下你向老师推荐的小动物。谁介绍得最清楚,老师就优先考虑他的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五年级简单语文教案篇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⑵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
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小学五年级简单语文教案篇5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