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1
一、教材简析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
(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
(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2、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能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四、课时安排
1、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6课时
2、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6课时教案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2
知识与能力: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情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学情分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3.揭题释题.
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四.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过渡: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
3.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4.全班交流.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所学的《孙权劝学》导入
二、介绍作者
1、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读课文
1、“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3、“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情节要精彩,人物要生动,感情真实质朴。
4、你是怎样读书的?
5、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有选择,然后广泛涉猎,要有恒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忆读书(冰心)
一、多读书:自认字后……晚年(从时间上写)
涉足古今中外,读书万卷(从书的种类、数量上写)
二、读书好:写作情感知识思想品德
三、读好书:挑选、比较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4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 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师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们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设计意图:
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贵为清代康熙年间相国家的公子,是皇帝身边一等的御前侍卫,文武双全。他拥有显赫的出身,惊世的才华,他就是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为学习诗词奠定基础,作者独特的背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注意“畔”、“聒”、“更”的读音。
2、你在读的时注意到什么特别的地方了吗?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在字面上以空格的形式分开,而在朗读是要注意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3、朗读古诗词,正确的停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可以带领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一读,试着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
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节奏。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的词的第一步要读正确,在初读这首词时,通过读准字音,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三层递进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词独特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明诗意,入诗境。
1、阅读古诗,除了词本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不能忽视,那就是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这首词。
指名读。通过注释,你大致可以理解这首词写了什么。请带着你的理解和节奏读,其它同学听一听,词中提到了哪两处地方?
(板书:榆关,故园)
请同学们书空“榆关”“那畔”这两个词。注意“榆关”的“榆”的写法。从注释中得知,榆关指的是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起名“山海关”。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两个地方之间的联系吗?
(作者离开故园,要去榆关外。)
2、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指名读(读出自己体会)
(设计意图:抓住这首词的情感线索,以“榆关”和“故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身处关外,思念家乡的情感。通过读注释,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古诗词的方法理解诗句,同时用一个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3、理解诗句。你从哪句词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跋山涉水赴榆关
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由晚上的“千帐灯”你想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板书:听风沐雪思故园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想象是学习古诗词重要的方法,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带着画面朗读诗句,理解诗句,感受作者远离家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带着画面还原诗歌的意境,这样的体会更真实。)
四、感悟诗境,体悟诗情。
1、纳兰性德一生多次随康熙出巡,征战杀场,这首长相思正是他扈从康熙到关外途中所作,而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也有许多描写将士征战杀场的诗句,比如。
指名回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同是边塞军旅诗,这首诗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少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和其它诗人相比,纳兰性德是不是不够慷慨,不够豪迈,不够英勇,或者说他有些儿女情长呢?说说你的理解?
师:这就是纳兰性德,他的这首长相思,即是词牌名,又是这首词的题目。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报国的慷慨,报国的壮志,思乡的孤独,都化作了这首《长相思》。
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诗句,通过比较,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
2、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生在关内,就是现在的北京,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
是啊,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体悟诗情,走近诗人。
1、体会作者的无奈和思念。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板书:身,心
2、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兼修的性情中人,却英年早逝,三十年的生命,留下了众多的诗句,著名诗人王国维评价纳兰性德的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留给世人一首《长相思》让我们感受这份无奈的离别和久远相思。
全班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跋山涉水赴榆关,听风沐雪思故园
身,心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6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第一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本单元为“自然之趣”专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起入选本单元的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及日本的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巴金的《鸟的天堂》、贾平凹的《月迹》。《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羁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既有长途羁旅风光,又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情怀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教学目标】
读词,能字正腔圆、有韵味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知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在情与景的融合中了解词的意思。
想象,通过对故园的想象,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军旅之行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长。
叩问,在移情叩问中升华情感,,赋予语文课堂以力度和深度。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配乐诵读积累思乡诗句,入情入境。教师导语:远离故土时,一缕春风、一片落叶......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思乡的心弦。这种思念之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教师导语: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段风雪,感悟一份离情。
【设计意图:配乐诵读思乡的诗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诵读诗词的状态,又能积少成多积累诗词。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理解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2、聚焦作者
设身处地:如果你是侍卫中的一员,这样一路走来有何感受?
教师导语:在康熙的身边有一位侍卫,他叫纳兰性德。他学识广博、诗词造诣深厚,被后人誉为“满清第一词人”。此次他以三品武官、一等侍卫的身份随皇帝东巡祭祖,他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
【设计意图: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词意打下基础。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引发学生的求知之心。】
3、品读
感悟一、读出语感
请翻开课本93页(课件)把《长相思》仔细读2遍,注意读准字音,力争字正腔圆。
读诗词,不但要读得准确,还应该读得有节奏,请再读2遍,注意停顿和轻重缓急。
读诗词,不但要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韵味来。欣赏课件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词的语感。】
教师导语: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设计意图:读中想象,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词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抑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学生的想象是极其丰富的,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体味到“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然而“聒碎乡心梦不成”,军旅途中的帐篷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教师板书一个大大的令人心碎的“碎”字......再次朗读课文,令学生荡气回肠,唏嘘不已。】
叩问感悟“相思”情
教师导语:《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从军呢?指生回答。
教师导语:.一路跋涉,一路风雪;一路行军苦,一路相思情。他也曾问过自己,就在此次征途中纳兰性德还写下了另一篇词作《菩萨蛮》。分角色表演。
教师导语:.是啊,这么多的人,因为纳兰性德的出征都难以入眠,都在盼望他早日回家。千言万语,道不尽相思离别情;万语千言,说不完相思离愁意。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以情感人,读出情感。分角色环节,旨在让学生更深入体相思离愁意】
教师导语: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教师导语: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们在悠扬的吟唱声中再一次感受这浓浓的思乡之情吧!
【设计意图:通过情感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读出美感。】
4、课后推荐诵读
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等,读一读,唱一唱,并在班级内开展一次思乡主题的展示会。
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读记“悠闲、松弛、尴尬”等词,抓住“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等重点词语学习。
2.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课文,学习抓中心句,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解题。
这是一篇带星号的文章,是略读课文。在课前,老师布置了两个学习任务:(1)是预习时读通课文,(2)是收集有关泰国风土人情的资料。这两个任务不难,但要去做好却有点困难,你们都做了吗?
二、初步感受独特风情:
1.咱们先来看看这5个新词。
出示新词 :熟视无睹 冲锋陷阵 小心翼翼 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指名读,集体读)
2.在课文中,这五个成语都是描写谁的?(都是写大象的。)
3.课文里怎么样来写大象的呢?(填写五个句子,把五个成语填到相应的句子中去)
出示句子:1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
2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
3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
4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
5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师读“在泰国”,生接句子“大象……)
引发质疑:这真是一种独特的风情!这样的风情都发生在哪里? 在泰国。
师:问题出来了,是什么问题呢?你有疑问吗?
生:泰国的大象和中国的大象有什么不一样?泰国人打仗时怎么都骑着大象?泰国的大象怎么就优雅得像个绅士?……
三、抓中心句整体感知:
1.那就带着你的问题读读课文,解决我们刚才的问题。读得时候别忘了读读画画。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前2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组织交流,分别概括两段段意。
教学生抓中心句。概括中心句诀窍。
4.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后3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5个中心句,句句写到了大象,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这样被我们一网打尽了。
看看大屏幕上的句子,有你受困惑的答案。
完整出示:在泰国,遇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象是泰国的国宝。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5.为什么大象在泰国会变得如此独特、如此神奇?大家找找看,哪句话直截了当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板书:人)
6.同学们,什么叫没有距离?我已写好了“人”字,现在请你上来写“象”字,你会怎么写?并说说你这样写的理由。
(从不同角度来写——如人象紧挨一起,人在后象在前冲锋陷阵,象居人上为人做按摩,人和象平等没有距离等等)
四、依托重点升华意蕴
1.表情朗读:说到人象之间没有距离,课文写了一个难以忘怀的场面,是哪个画面,哪个场景?(指名回答)
大家看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大声自由读,感受这样人象没有距离的和谐。
与象共舞最热烈的场面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角色置换:多么欢乐的舞蹈!多么热烈的气氛!如果你就在泰国,就在东巴乐园,你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名观众吗?
愿意的把自己搁进去,和象一起舞之蹈之: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师:多么欢乐的舞蹈!多么热烈的气氛!如果你就在泰国,就在东巴乐园,你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头大象吗?
愿意的把自己搁进去,和象一起舞之蹈之: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3.想象体悟:舞之蹈之的观众在对大象说:朋友——(指名回答)
舞之蹈之的大象在对观众说:朋友——(指名回答)
作者赵丽宏说:“在泰国,与象共舞就是人象合一的天作之合。”让我们再读读人象共舞的那段话——(齐读)
毫无疑问,我们也和他们陶醉在与象共舞、人象合一之中了……
五、板书:
27※ 与象共舞
↓↓
象人象
象
没有距离
27※ 与象共舞教学反思
《与象共舞》一文生动描绘了在泰国人象共舞的神奇画面,反映了人与大象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一篇介绍异国风情的美文。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要着重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运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从题入手,质疑定向
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谁与象共舞?与象共舞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与象共舞”是什么意思?我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并出示投影打出我事先预设的问题,学生惊喜地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与老师提出的问题惊人地相似,他们很愿意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
二、由表及里,深层体会
学生自学后是全班交流,根据“泰国人与象共舞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这个问题,首先将学习重点锁定在第五自然段。学生读完这一段,我问学生:“与象共舞”是什么意思,明白了吗?此刻大多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表面,认为“与象共舞”就是人与大象欢快地跳舞的意思。我接着追问:泰国人为什么能做到与象共舞?“与象共舞”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与象共舞是泰国人象和谐相处的极致表现,人与象不仅共舞,甚至共生共乐,从而提升认识。
三、授之以法,言意兼得
在课堂上,我渗透了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理解了“与象共舞”的含义后,我问: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与大象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的?实际上,这也是课文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抓住每一段的要点,并尽量考虑周到,从多个方面思考。根据学生的反应,我相机指导学生抓中心句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简要地回答问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了解到了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和课文先概述再分述的结构范式。
四、情境教学,朗读课文
最后,我创设了“小导游”的情境,请学生向游客介绍泰国人象共舞的异国风情。我的出发点是通过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有4位学生当了小导游,读了第三、四、五几个自然段。
教学的成功之处可以从以上介绍中略见一斑,而失败的地方也很明显。
一是放手仍然不够。虽然明知是略读课文,教师不能包办、牵引过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不自觉地越粗代庖了。如针对题目让学生质疑固然好,但不能问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人与大象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还是后来我亲自提出来的。又如以“小导游”的方式进行朗读不够自由,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成果,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二是朗读指导不到位。第五自然段无疑是朗读训练的重点,但学生读得并不好。我错过了两次好的指导契机:第一次是学生回答“与象共舞”是怎样的场景时,我只是要学生随便读了一下,这显然不行。应该要让学生谈谈感受,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而且读的形式要多样,自由读、个人读、齐读相结合,初步奠定欢快、和谐的朗读基调。第二次是学生当导游读这一段,一直比较平淡,入不了“戏”,此刻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象跳舞是有音乐的,你们想想是什么音乐?学生可能会说是摇滚、迪士科之类,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觉去读,效果应该会好些。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4、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猎人海力布》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海力布变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
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变成了一块石头呢?请大家自己读这个故事,看有多少同学能自己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
经过;海力布得到了龙王的宝石。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2、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画下来,读给大家听。
三、小组合作研讨
想一想,从使你感动的地方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引导学生抓住海力布的言行,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从中感受到海力布一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当海力布从鸟儿那里听说“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这个消息时,“他急忙跑回来”告诉大家。这说明海力布是个心中有他人的人。当乡亲们听了海力布的话,谁也不相信时,“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可见海力布为乡亲们的安危十分担忧。时间就是生命,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怎样让乡亲们安全转移呢?此时的海力布别无选择,他把从鸟儿那里得到的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不。他在危急时刻,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何等可贵的舍已为人的精神啊!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后,龙王要酬谢他,面对珍宝,海力布不贪心,只是接受了对自己打猎有所帮助的一颗宝石。从这儿又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人。)
四、总结全文
1、思考:海力布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听课文朗读录音,深化学生情感。
过渡:海力布的故事多么感人,你们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五、讲故事
1、师指导讲故事
⑴叙事要清楚,交待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可以脱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文中的重点部分可以用上书上的词句。
⑶讲故事要有表情、有感情。
2、同桌互讲互评。
3、指名讲故事。
4、分角色讲故事。
(可以把文中叙述的话改为对话。)
⑴小组内准备
⑵抽签指定小组到台前表演。
六、延伸拓展
你还读过哪些感人的民间故事?不妨讲给伙伴们听。
七、布置作业
把《猎人海力布》的故事讲给家人或邻居小朋友听。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习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革命而献身的军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习。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及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军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军就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军?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军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军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军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13课,我们了解了一位非常有趣的动物朋友──猫,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活泼淘气)作者运用具体事例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松鼠》。(板书课题)
二、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敏捷嵌搽茸蹦藓蔽榛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敏捷光滑遮蔽榛子储藏缝隙橡树栗树扒开嵌着
苔藓毛茸茸搽过油连蹦带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熟练的地方反复读几遍。)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篇文章写了松鼠哪几方面的内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四、朗读课文,品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⒈能自主认识生字,联系文本理解、积累“陶醉、曙光”词语。
⒉品读表现达格妮心理变化的语句,感受她内心的激动,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⒊能根据提示简要复述音乐家信守十年前的诺言,把一首乐曲作为礼物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事,背诵课文3、4、5节。
⒋感受音乐家以奇妙的方式,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给他人送去了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礼物,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达格妮的心理变化,理解礼物的珍贵,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难点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简要复述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十分感人的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⒉整整十年,历经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才收到的礼物,让你猛然间感受到这份礼物的——(用一个词语来表达)。
⒊请把你的这种感觉融入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⒈预习了课文,我们对课文内容应该有了大概地了解,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啊?谁送给谁的呢?请根据提示说一说,出示:
十年后,送给一份的礼物——。
⒉各自准备,交流。
三研读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对于这份礼物,我们体会不一,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你的感受。
令人吃惊(大师力作影响深远)
⒈出示:下一个节目是我们挪威的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
⒉教师补充资料介绍:爱德华.葛利格。
⒊达格妮收到这份礼物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有名的音乐家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
②读读语句,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她此刻的心情吗?
③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语句。
④引说:达格妮惊讶是因为
达格妮充满疑惑是因为
达格妮觉得不可思议是因为
板书:激动
令人感动(信守诺言)
⒈这是一支怎样的乐曲啊?达格妮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①出示语句,辨析:
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
她听到了喧哗的森林,咆哮的大海,鸣唱的小鸟,吹笛的牧童……
②想像说话:沉浸在乐曲中的达格妮如痴如醉,她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挪威西部的大森林,多么亲切,多么熟悉。从乐曲中她还听到了(),(),()…
③指名读句板书:陶醉
⒉优美的旋律让达格妮的思绪回到了十年之前的一个秋天,出示第四节。
①师生配合读,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请大家展开想像:在这迷人的秋色中,音乐家和小女孩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
同桌合作说一说,指名交流。
⒊八岁的达格妮得到许诺后,她一直在期待着,在这份期待中,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
引读第5节:十年的时间多漫长啊!当她渐渐成长的时候,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期待着那件礼物),她心想(……),随着时光的流逝,她开始怀疑了(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最后她失望了,(就算他有这样的心吧,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
板书:期待怀疑失望
⒋课文第4、5两节是达格妮在静听音乐时对十年前往事的回忆,我们称这种写作手法为插叙,这段插叙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大师爱德华创作的漫长和艰辛,在这段时间中,他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想像说话:感受大师创作的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以及他信守诺言的品质。
令人幸福(充满祝福)
⒈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礼物?
⒉指名回答,出示语句:
那个和气的城里人就是大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
他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而且用这样奇妙的方式。
他的乐曲会传遍四方,也就将礼物送给了她!
她从音响的洪流里感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就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
①指名朗读。
②语言表达:达格妮从乐曲中感受到了音乐家对自己深深的祝福。祝福达格妮,祝福达格妮,祝福达格妮。
所以说,达格妮是,她就是。
⒊所以达格妮听完乐曲,出示语句: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
指导朗读。
⒋音乐会结束后,出示语句:音乐会结束以后,这位十八岁的姑娘走到海边,面对大海高
声说:“生活呀!我爱你——”
齐读语句。
这是达格妮内心的呼声,饱含着激动、感激和幸福,所以在破折号在这里起到声音延长的作用。
板书:幸福
再读语句。
四复述总结
⒈多么神奇的经历啊,多么不同寻常的礼物啊!让我们试着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
学生简要复述。
⒉说说此刻你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吧,学生交流,随机板书:信守诺言
五课后训练
⒈背诵3、4、5节。
⒉简要复述课文。
⒊写话:
展开想象,达格妮在乐曲中还听到了什么?
板书:24十年后的礼物
令人吃惊激动
信守诺言令人感动陶醉(期待——怀疑——失望)
令人幸福幸福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12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重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体会父爱的深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难点:为什么巴迪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特别是父亲对自己的批评为什么是要感谢的。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上都有过表扬和批评,对吗?今天我们学习
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巴迪做了一件事情却同时受到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学生齐读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我们一探究竟!(板书课题)
引导语: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向导,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一组反义词、引号,分别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
过渡语:
再读课题
现在带上你们刚刚的发现,再读读课题。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语:“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究竟在童年的小巴迪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得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小巴迪反应如何?
1、出示速读要求:带着刚刚的问题读1-14自然段,对自己读懂的地方用笔作标注圈点。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
(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巴迪听后得意扬扬;而父亲给他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巴迪听后很伤心。)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体会母亲的评价和“我”的表现
①当看到我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么表现的?
◆母亲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道:“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②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③齐读(从语气、表情、动作中体会母亲的兴奋)
④引导:小巴迪面对母亲由衷的赞美,心情如何?(结合书中句子:我很得意,我很高兴)
过渡语:这么好的诗,当然要拿给“我”所敬仰的父亲看了,小巴迪满怀信心盼着,可父亲的评价仍是“精彩极了”吗?
2、体会父亲的评价和“我”的反应
①找出父亲评价的相关句子,自由读读。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②朗读指导:指名读,读完问: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父亲,(严厉)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扔”,你真仔细,能从一个动词(一个反问的符号)看到人物的特点,就这样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文章的滋味来。)③引导:当巴迪听了父亲的评价后,他——(学生读)
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齐读,用一个词概括小巴迪此时的心情?
(难过、失望、伤心、沮丧??)
四、结合体验,体悟爱的不同
过渡语:面对父亲如此严厉的批评,七八岁的小巴迪如何承受得了,他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同一首诗在母亲和父亲这里却得到了差别如此大的不同评价?
1、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交流
(注意引导:母亲表扬是因为这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父亲严厉批评,他针对这首诗本身,理性地评价。)
3、长大后的巴迪说:(出示句子)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①读一读,想想为什么长大后的巴迪说自己是幸运的?把你读后的体会和感受和大家分享。
②学生分享交流
③教师小结:是啊,巴迪毕竟还是个孩子,他需要爱的鼓励,也需要警告和提醒。长大了的小巴迪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童年所走过的路程使他更清醒,更正确的认识到了那份爱的珍贵,现在让我们充满感情的读一读这段蕴涵深刻哲理的话吧!
4、和巴迪一样,我们也伴随着父母的爱成长起来,父母的爱似春风,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父母的爱如良药,虽然苦口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生活中,你一定得到过表扬或者受到过批评。就把这些事,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一下吧。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13
设计理念:
以“火攻”为切入口,以说“计策”为主手段,引领学生关注琢磨课文语言,于语言的体会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达的方式,从中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类故事的趣味.
教学目标:
1、通过就词解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通过概括文意、概说计策,学会简练复述文本的方法.
3、通过重点语句的体会,感受三国人物的鲜活形象,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4、通过深层质疑,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包括课前)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谈三国故事(重在学情的了解,便于学习的调整)
3.引《赤壁之战》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山险峻而又雄伟,临江是拔空昂立的崖头,犹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石壁西侧镌刻着的“赤壁”二字,相传为东吴大将周瑜所书,力盖千钧.
说题意:
(要求说得清楚简要)
二、初读感知
1.放声读文,了解大意.
2.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重在不懂的字词;不太常见的词句.)
反馈:
1.字词:顺学字词
划词,读词,有没有不懂的?
调兵遣将(遣的字形?谁?驻)丢盔弃甲(谁?逃)
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不计其数
无心应战
率领抵挡计策缆绳
(在于培养学生灵活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参考的等现成的答案.)
2.内容
自由概括;
围绕标题概括;
围绕标题完整概括.
(培养学生概括说话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
自由发表
黄盖的话:
读好黄盖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胸有成竹地
诚心诚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读懂黄盖的话:黄盖的话道理何在?
为什么相持没好处?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联系前文
2.赤壁之战火攻打败曹操,还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黄盖的假降信
说东吴兵少……说后面为什么没用冒号?
黄盖会怎么说?
3.黄盖的计策:说了一遍?非常满意——妙计!
黄盖会怎么说?
说清要点.
自由准备:
做上记号:哪些地方必须说清楚的?
自由练说:
同桌互说:一说一听,提出意见.(分角色)
推荐示范
集体评议:清楚,简练
4.计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读文中语句,验证体会.
为什么3万打败了80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黄盖的足智多谋
曹操的狂妄自大、骄傲心态
5.为什么不写清妙计?只用了四个字:说了一遍?
写法:不重复、留下悬念,激发兴趣.小说作者罗贯中
(以上各环节重在于文中相应语句的体会,朗读、感受,使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带动文本重点语段的学习,同时达成单元复述的重点训练.)
四、课外拓展
其实文中有好多问题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节.
课外阅读
故事交流
说故事
谈人物
背古诗
谚语、歇后语等等.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1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以“角度”为主题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说明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结果大不一样。
教学目标:
会读写生字、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读准除生字外,一些易读错字的读音。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中一处破折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习准确使用动词使文章更生动;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从中受到教育,指导今后的行为。
教学重点:
继续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这个道理的过程。
教学构想: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学生可能会非常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候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比较变化明显,学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准备:
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悟其中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如:吁、吭、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这使鹅追的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体会到鸭子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鸭子!
你能读出鸭子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
同学们练习的很投入,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5、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请你看这句话!(课件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鸭子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名回答:“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生动地再现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你能读出鹅的害怕吗?自己练习读读,谁想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好,同学们很会读书,能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出标记!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四、总结升华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牛和鹅
欺负怕
我
不欺负不怕
牛和鹅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语,做《同步探究》的题目,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同位互批。
3、评价并改错。
二、做《同步探究》的题目。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中的这点指的是是什么?
3、金奎叔的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
三、小资料:
牛和鹅的眼睛
牛的眼睛里像有一个放大镜似的,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在牛的眼睛里,人比自己不知要高大多少倍,所以牛害怕人,在人面前十分驯良、温顺。而鹅则相反,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缩小了。在鹅的眼睛里,人比自己还要小。所以鹅不怕人,常常主动去啄人,企图吓唬人。然而适得其反,得到的常常是沉重的一脚。
四、小练笔;
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从事实出发;同时,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你能不能结合周围发生的事情写一写。
(让学生通过漫画演示真切地感受到不能带着固有思想看问题这一点,为后面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生生互相提醒中,共同提高。)
五、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配乐)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作业设计:
老师还想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就是拓展阅读中的《两个农夫》,他们各有各的打算,一个卖牛,一个买牛,这可是两个农夫的才智和计谋的较量啊!请你在课后读一读。
板书设计:
牛和鹅
牛和鹅的眼睛
尊重客观事实
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五年级语文简短教案篇15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1人,男生34人,女生27人,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较均衡,大部分孩子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但有部分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应付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孩子的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还是不够理想,有待加强训练,努力提高。从上个学期末的考试来看,达A率较低,及格率92%,整体成绩不够理想,落后面较大,各个方面都要加强,争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进步,语文能力均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阅读课文27篇,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各单元主题分别为: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课文后的作业题除朗读、临写等常规训练外,还有常用词语的训练(比较近义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局部仿写练习。另外,本册向学生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落到实处。
习作7课,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综合练习7个,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与本单元课文有一定联系,但更大程度上带有举例性质,因此,既要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又要防止拔高要求,过度延伸。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多种活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准确认读221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14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文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合适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先学后教”的理念。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五、学困生转化: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平衡发展,因而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学习之初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在智育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有的甚至处于滞后的状态等。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去转化后进生:1、在课堂上多关注后进生。2、在课后多关心后进生。3、热爱差生,尊重和信任他们,提高学习兴趣。4、开展帮扶活动,共同进步。5、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协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