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更好地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写好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1

教材分析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数除法迁移过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小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增进对相关运算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除数大于1(或小于1、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学生要能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能举例说明估算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

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重视结合已有知识和折纸、画图等经验,进一步学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的: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两个人就是,9个人就是,女生的可能性也是。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是多少呢?......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3、小结

4、巩固练习

完成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针停在每个小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上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就是一个区域的3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

1、第一题,准备9张1到9的扑克牌,通过游戏来完成。

2、第二题,学生在独立设计,全班交流。

3、第三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系统地掌握有关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基础知识,并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学校买来个9足球,每个a元,买来b个篮球,每个58元。

2.让学生根据出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9个足球多少钱?

(2)b个篮球多少钱?

(3)篮球的单价比足球的单价多多少钱?

(4)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

3.学生说出怎样表达这些问题的结果。(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式子,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二、系统整理

1.提问:我们除了学过用字母标示数量关系外,还学过用字母表示什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交流小组整理的结果。教师板书

a+b=b+a v=sh

a+(b+c)=(a+b)+c v=abh

a×b=b×c s=ab

a×(b×c)=(a×b) ×c s=ah

a×(b+c)=a×b+a×c ……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3.在书写数字与这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84页上做一做的内容。

4.启发学生谈一谈,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有什么作用?

5.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我们黙认“x”表示什么样的数?

6.让学生填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 )

求“x”值的过程叫做( )

7.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8.学生解方程并订正结果。

9.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

10.(课件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计划每小时走3.8千米,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1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课堂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情况。

12.班内交流结果。并让学生将解题过程演板。

13.谈一谈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三、归纳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对哪项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

2.师:有一部分同学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习惯用方程解,老师建议大家,为了更好的与中学接轨,要多尝试用方程解,而且你一定会领悟到方程得简明和方便。

四、实践应用。

1.完成85页练习十五的习题。

2. 填空

(1)小华每分钟跑a米,6分钟跑( )米。

(2)三个连续的偶数,中间一个是M,另外两个是( )和( )。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如果a=4厘米,b=3厘米,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

(4)老王今年a岁,小林今年(a-18)岁,再过18年,他们相差( )岁。

(5)一堆煤,有a吨,烧了6天。平均每天烧b吨,还剩( )吨。

2、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

(3)6x=0是方程。( )

(4)因为a×6可以写成a·6,所以7×6可以写成7·6。( )

3、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1)5x   (2)6x+1=6

(3)15-3=12   (4)4x+1<9

4、解方程

2x+9=27   x-0.5=   8+0.3x=14

8x-3×9=37   22.3x+11x=66.6   x- x=12

(要求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计算)

5、趣味数学城

(1)、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

9/16×12

21×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一张长方形的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1/2。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如果第三次再剪去剩余部分的1/2,那么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1/2×1/2?分析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再剪去剩下的1/2,那就是1/2的1/2。也就是1/2×1/2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1/4,让学生从1/2×1/2=1/4中思考,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3/4×1/4?,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本7页中的插图,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初步理解求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8页试一试,

1/4×2/3;

3/5×2/9;

7/8×5/14

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来进行计算。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7/8×14/15中的7和14先约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1/2×1/2=1/4;

1/2×1/2=1×1/2×2=1/4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旅游中的数学”中“快餐店”这一具体情境,体验到日常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拓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小数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理解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已经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而这节课,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之一――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应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快餐店的情境图,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将解决现实问题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选择创造一定的数学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合作学习的群体意识。这样一来,就留给我们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与本县同类学校比较属于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很高,特别是对于生活化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课堂,他们尤为喜欢。几年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我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小组合作的意识。《标准》总体目标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就导致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时,以“介绍菜单、合理的点菜、配菜、定价位”为情节,对各个环节进行串联,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四、课堂实录   (一)情境引入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快餐店的店面图。

(二)介绍菜单

师: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

生1:本店有拌豆腐、土豆丝、炒芹菜……(只介绍了菜名)

生2:我觉得我能说得更好、更全面。顾客您好!本店现有凉菜拌豆腐3元、土豆丝4元、水果沙拉6元;热菜有鱼香鸡丝7元、炒芹菜4元,……(此学生不但报出了菜名,还报出了价格。)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还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本店最贵的菜是鱼香鸡丝,的是拌豆腐。

生2:我发现土豆丝与炒芹菜的价钱一样。

生3:我发现各种饮料的价格都一样。

生4:我还发现水果沙拉比烧茄子贵一些。

……

(学生意犹未尽。)

(三)合理点菜

1.顾客1

师:本店的第一位顾客就是老师。老师点什么呢?共花多少钱?请大家都来帮我想一想,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想老师应该要一个水果沙拉,因为能美容,还要鱼香鸡丝有营养,再要一个烧茄子、一瓶饮料、一碗米饭。一共花21.50元。

生2:太浪费了吧!刘老师吃得了吗?我认为刘老师应该点一个鱼香鸡丝、一碗米饭、还有一瓶矿泉水就足够了,一共花10.50元,比生1的便宜。

生3:我知道刘老师喜欢吃土豆丝,所以要一个土豆丝、一碗面条、再加上一瓶果汁,一共花8.50元。比他们的方法便宜一些,也很合算。

……

2.顾客2

(1)师:假如你们一家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学生设计消费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

生1:我家有三口人,我要点一个水果沙拉、一个鱼香鸡丝,还有一个土豆丝,外加三碗米饭、2瓶果汁、一瓶汽水,一共花27.50元。

生2:我家也有三口人,我和妈妈都喜欢吃土豆丝,所以我们要一个土豆丝花4元,爸爸爱吃豆腐,我们再要一个拌豆腐3元,再加上3碗米饭,每种饮料来一瓶,一共花17.50元。

生3:我们家是第一次来本店,所以我每一种菜都要一个,一共花……(还没有等生3说完,其他学生已经着急地站起来想打断他的发言。)

生4:我反对生3的做法,快餐店的菜这么多,你每一种都要,你们一家吃得了吗?太浪费了吧!

生5:我也有同感,假如你们是为了尝一尝本店的菜,你们可以分成几次来,每次点不同的菜,就可以了。

生3:好吧!我接受。让我再想一想。

生6:我家有4口人,所以我要点4个菜才够吃……

……

(四)新菜定价

师:李叔叔在经营快餐店的同时,顾客都反应肉食太少了。于是,他就加了一道辣鸡块的菜。这个菜色香味美,比鱼香鸡丝的本钱要高一些,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卖多少钱?   生1:我认为这是新菜,应该便宜一些推出,所以定价8元。

生2:我认为它的本钱比较高、味香,所以定价12元。

……

师:根据大家的定价,假如在刚才你们一家点的菜上减去一个菜,再加上这个菜的话,你们要花多少钱?

生1:我们一家要花的钱是 27.50―6=21.50(元),21.50+8=29.50(元)。

生2:17.50-4=13.50(元),13.50+12=25.50(元)。

……

(五)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

生1:为了吸引顾客,我们小组认为三菜可以是:鱼香鸡丝、水果沙拉,烧茄子,再加一个三鲜汤。

生2:我们反对,假如这样配菜的话,快餐店肯定要亏本了。我们小组认为三菜一汤应该是,土豆丝、鱼香鸡丝、炒芹菜,再加一个紫菜汤,正好20元,这样能保证不亏本,也能给顾客赠送米饭。

……

(六)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7

一、教学思想: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旨在使小学数学教育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在不改变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和题例的前提下,尽量体现近年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些新理念、新措施,以便使修订后的教科书能更好地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尽快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册教科书共安排八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4个单元)

第二单元—小数乘法

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第四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计算和两步计算的小数混合运算,求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相遇问题和简单三步计算的应用问题,整数、小数三步混合运算,认识中括号。

第七单元—分数的再认识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通分和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最小公倍数,异分母分数加减和混合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一单元—对称、平移与旋转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旋转,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和将图形平移或旋转90°,利用对称、平移、旋转设计图案。

第六单元—土地面积

公顷、平方千米,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解决关于土地面积和种植方面的问题,借助计算器研究人均面积问题。

第八单元—多边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第三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游戏规则,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综合应用(5个活动内容)

繁荣的菜市场----结合“小数乘法”单元设计。用菜市场购物的几组镜头,呈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丰富学生数学应用的经验,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巧测一粒黄豆的质量----结合“小数除法”单元设计。通过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质量”这一活动素材,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

旅游费用----结合“混合运算”单元设计。选择“十一”长假人们外出旅游的问题情境,进行“旅游费用”的估算。给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

估算玉米收入----结合“土地面积”单元设计。选择秋天农民估算玉米收入的问题,给学生创造综合运用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等方面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素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公交车上的数学----结合“分数的再认识”单元设计。通过公交车发车时间、买票收入等问题,给学生提供从周围环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综合运用时间、数的运算、最小公倍数等知识解决问题的素材。

三、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对称、平移与旋转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等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有几条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等变换方式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在探索图形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对周围环境中与图形变换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图形变换的美妙;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单元、小数乘法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运用规律进行小数乘(或除以)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2、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3、会进行小数乘加、乘减两步混合运算,能解决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在探索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5、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6、体验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第三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用语言描述;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2.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能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在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4.能通过实验、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

5.通过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并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第四单元、小数除法

1、会笔算简单的小数除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2、会进行小数两步混合运算,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探索小数除法有关计算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果的正确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和循环小数中的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能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借助计算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1.结合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两、三步的四则混合运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能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第六单元、土地面积

1、结合实例,体会并认识测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解决有关土地面积的简单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土地面积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面积单位换算和有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4、对周围环境中与土地面积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体会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客观性,培养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环境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第七单元、分数的再认识

1.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会进行整数和假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2.认识通分,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分数、小数互化,会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4.在进行异分母分数通分、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5.在解决异分母分数比较、加减等问题的过程中,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6.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第八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利用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图形面积。

2.能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组合图形面积以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图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能探索解决面积问题的有效方法,感受有些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

5.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公式推导过程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如果是你爸爸来参加家长会了,你用什么方法告诉他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呢?

2、指名学生汇报,预设回答:(①我坐在第一组第二张桌子;②我坐在教室中间的位置;③我坐在第五行靠墙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一点评

指出:要确定自己的位置,一个条件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3、谈话:今天我就要学习一种简洁、新颖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是某个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谁能说说小军的位置?

预设回答:(小军坐在第4竖排第三个;小军坐在第三横排的第4个)

指导学生数的时候是从哪向哪数。

提问: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谈话: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预设回答(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出示抽象图,谈话:我们把刚才例题图转化为抽象图,你还能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谈话: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

横排叫行,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指图板书)。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从左向右数第4列,从前向后数第3行)

像这样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让学生说说对(4,3)的理解

小结:(4,3)表示第4列,第3行,这样的数对包含两个数,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件出示问题:在抽象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继续出示问题:( 6,5 )在上图中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回到例1教学用图,谈话:小军还有几个好朋友,你能用数对表示出他们的位置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说出表示什么

2、情境教学

(1)谈话:我们刚才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位置,那么家长会之前你能这个方法告诉你家长的位置吗?我们规定从讲台开始,从前向后分别为第一行、第二行……;从教室的门开始,老师的方向从左向右分别为第一列、第二列……。请大家每个人都想想自己的位置怎么用数对表示。

(2)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自己位置表示的数对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位置和表示的数对,然后点评

(4)活动:出示数对,请相应的同学起立 (1,4) (4,3) (2,2) (5,1) (7,5) (9,6)

点评:为什么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

(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

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 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   学生动手画

3、   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习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   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 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板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平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平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平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2、有些图形我们一目了然就能比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图形我们就不能。出示书上39页比一比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习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计算、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总结:

(1)同一级符号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自学例14。(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

(4)计算并比较三组算式。

点拨:先分别算出种茄子和辣椒的面积;或先算出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点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总结:“先算出这块菜地的长,再算它的面积”相对简便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三道算式的圆圈里能填等号吗?为什么?

(3)整数加、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也都适用吗?

4、集体交流。

导学要点: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同样适用。而且,应用运算律常常能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整合“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点拨:“练一练”第1题的(1)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练习十四第2题的最后一题,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整合“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点拨:0.25×36=0.25×4×9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4×1.02=2.4×(1+0.02)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中的6道题。

提醒: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提示:要求这四名同学完成接力赛的总时间,只要把表中的四个数据相加就可以了;而求这四个数连加的和时,可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5题。

点拨:

(1)400×0.25×0.35先算400棵向日葵可收葵花子的千克数,再算可榨油的千克数;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数,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总千克数。

(四)创编练习。

简便计算:7.3×9.9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3.小结。

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12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

【学习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3分钟)

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 或 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 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 ,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 ,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 ,10×10=100(户)

师: 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近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 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 (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习。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 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 “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习。)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 )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习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 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13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

教材第14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六一”快到了,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出示百宝箱)大家想要吗?可是这上面有锁,而且是一个密码锁,打不开,怎么办?

师: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它既是一个偶数,又是5的倍数;最高位上的数是9的最大因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开密码锁吗?

学生质疑:什么是质数。教师引入本节课内容,板书:质数和合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识质数与合数。

师:找因数--找出1到20的各个数的因数,看一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找出之后进行分类。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有的只有1个,有的有2个,有的有3个,还有的有4个或更多。

师:很好,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大家把分类结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找出1~20的因数后总结出特点,为下文概念的出示做准备,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印象深刻】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再举出几个质数和合数的例子,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质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

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合数)是几?最大的呢?

师:所以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课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共三类。

2.制作质数表。

投影出示例1。

师: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呢?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生2: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然后划掉3的倍数,但3不划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时,我们要抓住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点,从因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判断。在对整数进行分类时,要明确分类标准,不能把质数和合数与奇数和偶数混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我尽一切所能为学生创设可观察、可探索、可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数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14

教学目的:

本游戏活动以摸球作为载体。通过此数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实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师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的操作顺序:两人一组,然后记录颜色,再放回。记录摸出的红球、白球次数可用画“正”字的方法。

2、组织活动:

(师给每组口袋内准备的白球与红球数的比例应相同。)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摸球,一人记录。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巡视,以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当操作。

3、汇报交流并猜想:

每组学生操作完毕后,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并将汇报结果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进行猜想。也要请他们说说猜想的根据。

4、验证猜想:

请学生打开各小组的口袋,验证猜想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相符。

5、小组讨论:

投影出示讨论的题目包括表格。然后出示问题。

注意: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特别要指导学生应考虑比赛外的各种因素。

6、课堂练习:

89页第3题。

提示学生:由于任选的随机性,故可能出现特例。对此,在解答时,不要求学生作统一的回答。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15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3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