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教案编写的内容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板书设计、教具准备等几个方面。下面是一些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有用。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王承书的动人事迹,体会她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刻含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回顾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对于王承书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资料)

二、阅读课问,理解文意

(一)临危受命

王承书,这是一个怎样的名字?课文中是如何评价的呢?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评价王承书名字的段落,自己读一读。

2.教师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说说王承书这个名字会有怎样的意义。

①利用字典,了解并选择“承”的意思。

课件出示“承”在新华字典里的义项,学生读“承”的意思,思考并选择:“王承书”里的“承”可能是什么意思?(承担、担当)

②在课文里,王承书承担了什么样的使命呢? 王承书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担当起这个使命的?

③有感情朗读句子,此时,你想对王承书说些什么?

(二)超常承受

从1961年春季的那一天起,从她说出那三个字的一刻起,她将要承受些什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她真的又承受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笔,画出重点的词句,多读几遍,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读自悟,批注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A、当王承书答应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将要承受些什么呢?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课件出示)”

(1) 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读句子:师:这三个字会让王承书放弃这么多,这些王承书知道吗?(知道)

知道了,她却仍然不假思索地对钱三强说:“ !”生接读句子后半部分。

(2)对此,你想对王承书说些什么? 板书:淡泊名利

B、那么在接受使命后,她真的放弃这些了吗?

“从此,王承书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从此,她再也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 (课件出示)

(1)指名读句子,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理解“消失了”的含义。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王承书的这个“承”还应该是信守承诺的“承”。 板书:信守承诺

王承书还承受了哪些常人无法承受的困难呢?

“研究这项核心技术,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她和同事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一下一下地敲打计算机的键盘。这种枯燥繁重的工作,她和同事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仅获取的有用数据,就装满三个抽屉。” (课件出示)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理解“一下一下、不分昼夜”的含义,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将这种感情送到句子里去,读读句子。

最让人感动的是哪句话?

“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出现在实验室和工厂,出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有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回到北京,她也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看看自己心爱的正在上小学的儿子。” (课件出示)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2)作为科学家,王承书是个怎样的人;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你认为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一个人事业成功不算真正的成功,只有当事业和家庭都成功了,才算是真正的成功。由此看来,王承书还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板书:甘于奉献

C、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1964年10月16日,是每个中国人都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颗浸满王承书心血的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了,作为不折不扣的功臣王承书来说,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她依然选择了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那么,她这样做是一时的冲动吗?你从哪儿读懂的?(课件出示)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

(1)读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王承书第一次放弃了哪些名和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别样人生

此时此刻,我想王承书名字里这个“书”的含义,大家已经有了很深的体会了。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王承书用自己的 书写了 。

三、拓展延伸,认识英雄

同学们,在我国像王承书这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很多,你们还认识谁呢?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1)学生试着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2)教师课件补充有关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等英雄的资料,学生谈感受。

四、总结全文

花的事业是灿烂的;叶的事业是奉献的。英雄的事业是需要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为之奋斗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37位同学中能涌现出一些甚至是一批像王承书、邓稼先这样的能心甘情愿为祖国的发展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的英雄来,那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更加强大。同学们,好好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

今天,学习了《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篇课文之后,相信你们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不同的想法,请以“我的一生将这样度过”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理清课文条理。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练习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习。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习题。

4、提出不理解的内容。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思考文后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系?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根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了解记叙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了解记叙方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包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子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感悟祖父给予作者的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对祖父的怀念。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祖父的园子》一文,通过课前阅读你认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园子?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园子。

过渡: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园子里,小作者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

二、教学新课

(一)感悟小作者的童真童趣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小女孩做的那些有趣的事,这些趣事表现了小女孩的什么特点?反复品读,用关键词做批注。(提示:文中共有五处)板书:读思批注关键词

预设1.第4自然段,关键词:好奇、爱模仿、瞎胡闹、顽皮等

师:小孩子对园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尝试,祖父戴草帽,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

祖父_______,我也______;祖父____,我也_____;

祖父_______,我也______;祖父____,我也_____;

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预设2.第5自然段,关键词:捣蛋、帮倒忙等。

预设3.第13自然段,关键词:自由快乐、无拘无束。

师:一会吃黄瓜,一会捉蜻蜓,一会又捉蚂蚱,真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真是我的地盘我做主,随心所欲,好不自在呀!

预设4.第14、15自然段,关键词:调皮、淘气、天真、可爱、有趣等。

师:你们浇过菜吗那看过别人浇菜吧?这水不往菜上浇,而是往天上扬,而且还大声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你们喊的还没拼尽力气呀,要拼尽力气大声喊,这样才开心哟!

好,现在你们玩的开心吗?谁还想来开心的玩一次?

预设5.第20自然段,关键词:自由、随心所欲等。

你看看,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席地而睡,好不惬意!

小结:读到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脑海中的这个小女孩是个什么样子呢?(长个什么样子)(大大的眼睛,梳着两个羊角辫,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光着小脚丫,一手拿着个半截黄瓜,另一只手拽着只拴着绳的一条腿蚂蚱。)板书:想像

过渡:如果,你在家也这样顽皮、淘气,会有什么后果?但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打她了吗?她种菜把菜种踢飞了,祖父管她了么?她浇水,浇到天上去,祖父管她了么?她随便找个地方睡觉,祖父管她了么?她锄草时把谷穗锄掉,祖父管没管她?为什么单这件事管她呢?

(粮食来之易,从小要爱惜粮食)

(二)感悟祖父深沉的爱。

师生表演读(6——12)读中思考,祖父是怎么管她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慈祥、耐心、宽容、疼爱)哪个词更能体现祖父的耐心、宽容?

师:正因为有了祖父的宽容、宠爱,我才会在园子里玩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那祖父的园子中还有什么也是自由快乐的呢?

(三)体会园子的自由,构建自己的乐园。

自由朗读17自然段,读后哪些词在你脑海中闪现?

(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等)

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里是自由自在呢?(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读这段的中心句,读出自由。园子中都有哪些事物是自由的?读文,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也没人过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师:你看,它们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你还能用上面的句式说说园子中别的事物么?

愿意......就......;若……就……

师:园子里的一切都那么自由,那么快乐,你也想拥有这样的乐园吗?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乐园里都有些什么,你在园子里是怎么玩耍的?(心中的乐园)

三、总结学法。

学习本课让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我们要边读边思,学会善于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反复品读,用关键词做批注。在阅读时,边读边想像,并能及时地把自已的想像写下来,这样坚持下去,你也会成为萧红式的大作家。

四、拓展阅读,介绍作者及小说《呼兰河传》。

本文选自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小说中作者回忆许多童年的趣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也可以把你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自由快乐祖父的爱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4

教材特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写猫的古怪性格。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分段读课文,了解内容

1、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背诵第二段。

2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3):介绍了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满月的小猫可爱。

请你用串连各段段意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二学习第一段

1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怪”是形容猫的性格特别,很难捉摸。课文从三方面描写的性格有些古怪:

[1]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2]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不理不睬,一声不坑;

[3]猫即胆小,又勇猛。

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的耳中会是“丰富多腔”的?(展开讨论,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第二段:思考完成。

[1]用()画出描写“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的句子。

[2]抓词语说理解,谈体会。方法:读句子,话词语。

(满月的小猫淘气又可爱,它腿脚还不稳就淘气。在它的眼里什么都是它的玩具,而且玩就没个完。摔跟头它不怕,摔疼了也不哭,而且肆无忌惮在花盆摔交,抱着画枝打秋千,致使枝折花落,尽管满月的小猫到处闯祸,毁坏东西,但作者却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勃,天真可爱的小猫。

[3]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再读课文,用串连各段段意义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介绍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猫

~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一声不吭

一性格古怪胆小,勇猛喜爱耍个没完之

二淘气摔疼了也不哭天真可爱摔交打秋千

作业:

一组词

1形近字组词

性()忧()职()凝()

姓()优()织()疑()

痒()稿()淘()耍()

样()搞()掏()要()

跌()辟()跤()凭()

秩()僻()校()算()

2多音字组词:

的折

二填空组成词语

无()无()生气()()性格()()闭息()()

变化()()()()可亲

三造句

无忧无虑

四背课文(第4自然段)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白鹭的美――如诗如画如歌。

2、品味好词佳句,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1、同学们见过白鹭吗?

2、我们来看有关白鹭的录像,(播放白鹭的生活资料篇)。

3、白鹭看似平常,可在郭沫若的笔下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

4、仔细看看图,试着再读§1-5,试着自己描述白鹭的样子。(生答)

5、刚才同学们都描绘了白鹭高贵、典雅的气质,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试着自己练读。

6、谁先来试一下?

哪一小节感受最深就读哪一节?

7、看来,白鹭的外型已经吸引了你的关注。

让我们再读§1-5.(读完后师述: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

8、郭沫若先生对白鹭情有独钟,这让他关注白鹭的一举一动。

请你读读§6-8,注意白鹭的生活习性,注意自己的感受

9、自读完后交流:

一生§6:先读给大家听,谈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因为白鹭站在清水田里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

一生§7:认为这一段写得比较好。读给大家听,最后一句写得非常深刻。(人们说它是在t望,可它真的是在t望吗?)

一生§8:读给大家听,然后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到白鹭在低低地飞,悠然地观看这情景,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10、§7:出示白鹭图,(同时音乐起)师范读§7

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白鹭站在那儿,它想干什么?(有个学生说白鹭在为远方的朋友祈祷,有个学生说白鹭在欣赏太阳出来时美景,有个学生说白鹭在为朝阳添上一抹美丽的色彩……)这个孩子读,齐读§7

11、这么美的一幅情景,谁愿意为它取个名字?

晨光下的天使(说理由)

蓝天下的精灵(灵动的小鸟)

把这种天使、精灵、灵动的小鸟的感觉读出来。

12、还有什么画面给你感受深,让你心驰神往。

§6:一生说,出示又一幅画。(白鹭站在清水田里钓鱼图)

13、这么美的画,可惜缺少画外音。用你们的朗读配上画外音,试着读读看。(指名读)你的朗读让我沉醉,同学们满意吗?试着一起读。

14、这么美的画,想不想为它取个名字?

15、§8图画非常美丽,惊鸿一瞥。出示图:师读,拉得近些,多么具有诗意的画面,希望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这种诗意读出来。

你为什么读是时候带着甜甜的微笑?

生答:我想起了王勃的诗一句,落霞与孤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觉得人与自然、白鹭融为一体。

师:不妨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读)

16、让我们再次回眸,再去读§6――8(电脑出示刚才的三幅图)

17、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

再看白鹭各种图(生活习性)

18、师:我听到了一声声惊叹,你们在惊叹什么?

生:白鹭是一首歌,一首拨动我们心弦的歌

生: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19、师:自然界的什么动物曾经带给你神往,你们一定会说出很多,但一定会有它――白鹭(出示白鹭图与题目,读课题)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6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会孩子正确的对待表扬和批评。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从父母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

教学重点:

生字、新词的教学。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出示图片(一张画的好的画,一张画得不好的画)

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张画画得怎么样啊?(好画,精彩极了)

那这张怎么样啊?(画的差的画,糟糕透了)

2、引出课题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

3、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标记出来。

(2)出示生字和新词(多媒体)

(3)请同学读生字,纠正读音。

(4)请同学读新词,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4、分析课文

(1)同学们预习的不错。好,接下来我们看课文。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告诉老师,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情?

(2)好,我们来看看父亲和母亲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爱我的。先看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我写了一首诗,母亲很兴奋夸我写得精彩极了)“我”什么样的反应?(腼腆又得意洋洋)

(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读描写母亲的句子(不错,读的真好,我听出了母亲兴奋的心情;我没有听出母亲兴奋的心情,再请位同学来试试;好,下面请同学齐读描写母亲的句子)。听了母亲的赞美“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腼腆又得意洋洋),腼腆是什么意思?谁能来说说?(腼腆:因害羞或怕生而神情不自然;得意洋洋: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好,谁能来读读?(不错,声音大,也融入了感情;我听不出你的害羞。)好,我们把这一段再读一遍。

(4)这个时候,“我”的是腼腆而又得意洋洋,母亲看了“我”的文章夸了“我”,那我想不想让父亲也夸夸我啊?(想)。

好那我们接下来往下看。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

①虽然我想让父亲夸我,但是父亲并不在家,于是我红着脸问母亲: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②课文中那个词语描写了作者的心情(迫不及待),好请同学来读读这句话。(不错!老师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我感觉不到,请另外的同学试试)。好,再齐读这一段。

(5)虽然“我”想早点让父亲看到“我”写的诗,但是母亲告诉我,父亲要晚上七点才能回来,所以我只能等。

①好,接下来看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并告诉老师这些心理和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什么?(自豪感、满怀信心,誊写、描、悄悄地走,放)

②自豪感和满怀信心体现了作者高兴、兴奋、期待的心情?请同学朗读。

③从作者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渴望父亲看到自己写的诗,并赞美“我”)

(6)那作者为什么渴望父亲的赞美?带着这个问题看第四自然段。

好,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我”为什么那么的渴望得到父亲的赞美?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我敬仰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很多的剧本,写过很多的剧本就说明他的父亲的文章肯定写得好,要是得到他父亲的肯定那么就说明作者的诗是真的写得好。

好,作者是那么的渴望得到父亲的赞美,那么从那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渴望的强烈(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我实在等不及了)不错,每个时间都是差一刻,说明了作者是一刻也等不了了,那么是不是渴望很强烈啊!好,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四自然段。

(7)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啊?(紧张)。那父亲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是和母亲的态度一样的吗?好,带着这个疑问默读课文6——13段。

①谁来告诉我,父亲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批评)从那里可以看出?(我看这诗糟糕透了。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好,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②好,为什么父亲和母亲对待作者的诗的态度不同?(母亲人为这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需要鼓励,母亲想的不是诗本声的质量,而是借此机会赞赏我;父亲之所以批评巴迪的诗写的“糟糕透了”是为了给他警告,他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是本身的质量,不让我太骄傲,以免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父亲的糟糕透了,是针对母亲精彩极了而言的)

作者本是满怀着信心和期待希望得到父亲的赞美,但是父亲却认为他的诗“糟糕透了”,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呀?(伤心、失落)好,请一位同学来读14自然段(我们要把作者的那种渴望和期待落空后的那伤心和失落读出来),全班同学齐读。

5、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的好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会孩子正确的对待表扬和批评

教学重点:

从父母对孩子各种不同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读课题,读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反义短语的对比语气。

二、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赞美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糟糕透了”,面对父母不同的评价,我们的小巴迪由开始的高兴到了后来的伤心,那到底,小巴迪是怎么样面对这两种评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1、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小巴迪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那首诗的确相当的糟糕,从这个“承认”你读出了什么?(已经认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在加上有母亲的一如既往鼓励,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所以“我”还一直在写并把自己新的文章给父亲看。

2、这个时候父亲的态度又是什么?(还是带着批评,却没有全盘否定,在批评中带着鼓励)。从哪可以看出来(但还不是毫无希望)这在无形中给了作者勇气。让他有再写下去的动力。

3、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

①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的幸运!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会觉得当初是多么的幸运?他幸运的是什么?幸运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还有父亲那保持平衡的警告的爱。就是父母各自不同的爱,让巴迪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②母亲赞美的爱给了他前进的力量,而父亲批评的爱给了他思考和反省的空间。让巴迪在面对赞美和批评的时候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也使他成功了。

③正是这些赞美和批评使作者谨慎的把握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同时他也体会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④同学们从作者的体会中你读懂了什么?(要谨慎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用各自不同的爱在鼓舞着我们。母亲赞美的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爱则是鞭策着我们做得更好,不要骄傲。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

⑤好了,带着这种感情,我们再把课文最后两段齐读一遍。

4、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好,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小巴迪一样的&39;事情。(在面对赞扬和批评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不能因为受到了赞扬而骄傲,毛爷爷曾说过“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不能因为赞美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批评而失去信心,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要我们在失败面前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心,这样才能成功,不能因为批评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像巴迪一样,谨慎的对待我们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在这种力量中前进。)

5、作业:

①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②小练笔:文中巴迪认为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赞美的爱,一种是批评的爱。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五、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六、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8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的常识。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

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

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

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

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

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

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

“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什么而“梦不成”?

“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1)真正的“故园”指什么?

字面意思:故乡;

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

“故乡”在何方?

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你为何感动?

6、完成作业本作业。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9

一、导课激趣,复习检测

(屏显)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百倍!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公正与成实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齐读)、谈话:这首诗其实告诉了我们童年教育的重要性,德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以他的亲身经历和我们倾心交流,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德·舒尔伯格的家,继续聆听感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突现主题)

二、研读课文、交流评价、加深体验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巴迪的第一首诗竟遭到父母两种极端的评价,这到底是为什么?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父母亲评价语言的句子,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并读一读。

2、想一想: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画完这些句子,别忘了和小组同学的讨论交流。)

1.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我看到了你的眼睛亮亮的。你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响?让你的眼睛再亮点。指名读——齐读。

(2)师生对话:请教你个问题,当儿子把他写的第一首诗拿给你看时,你当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我非常惊喜,我的儿子竟然会写诗了!)

说真心话,您认为儿子写的这首诗真的那么精彩吗?(不是)

可是您却用“精彩极了”来评价这首诗,这是为什么?(他需要鼓励)

那么您的这句话更多的是评价儿子的诗,还是儿子写诗的行为?

是啊,儿子竟然能写诗了,做母亲的该是多么惊喜和激动!这位母亲,你愿意把当时对儿子说的那句话给大家读一遍吗?

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充满信心等)

2、师过渡:有这样的母亲真好,让我对写作充满了兴趣。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A.指名男生当父亲读。

课件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一男生口气比较强硬,师点拨:父亲忍心这样批评我吗?点明父亲虽然是在批评我的,可他的内心还是充满爱的,所以不应该这样读。)

B.请问这位父亲,当您听说这是儿子写的第一首诗时,您的心情怎样?(还是很高兴的,我的儿子竟然会写诗了!)

C.可是您却迎头给孩子泼了一盆凉水,这是为什么?(我是想让他看到自己的真实水平,这首诗的确写得不怎么样!我是怕他骄傲,何况他妈妈已经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我就有必要让他清醒一下。)

D.您怎么就知道小巴迪这时非常骄傲、得意呢?(从文中找到依据)“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这明显是在显示他自己。他把诗放在餐桌我的位置上,从这里我也能感觉到他就是想让我表扬他。

E.看来,这位父亲是一位善于观察也非常理性的父亲。父亲与母亲的观点发生了冲突。我们一起进入情境读读这部分文字,揣摩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合作朗读)

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一起再现当时的一幕?(生举手,师指名)老师和你配合,我们直接开始对话,好吗?别忘了,我们如果读得好,给掌声啊!(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夫妻俩争吵的部分)

F.你们的掌声中我们听出了“精彩”,我们还需要给一些建议?

是啊,我们既需要精彩极了的评价,也需要糟糕透了的评价。

3.面对不同的评价,我的感受是不同的。从文中找出我听到母亲的评价时是怎样的心情?画出关键词。(得意扬扬)

4、当我等待父亲回来时,我做了些什么?是怎样的心情?圈出关键词

5.听父亲评价后,我有什么样的表现?请你找出有关词语。(沉重)

6.母亲的评价让我登上希望的高峰,父亲的评价让我跌入失望的低谷,找出描写我痛哭的句子。

7.请同学们拿出笔,走进巴迪的内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课件出示: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我在心里对父亲说:“()。”配乐,生写。

10.是的,七八岁的巴迪还小,他还无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然而今天,成年后的巴迪——巴德·舒尔伯格已经是一位享誉全美的著名作家、编剧,他又是如何看待这评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近成年后的巴迪,去听听他后来的认识。

同学们,咱们学习语文不能读读课文,讨论一下就行了,文章中的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慢慢的揣摩的。来,自己读读这几句话。

咱们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抓住一个字,看你能读懂什么,也可以抓住一个词,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甚至可以抓住有些重要的语句,看看你能感悟到什么。来,自己再读读这几句话。

生:我从“母亲的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可以看出母亲看到巴迪的诗的时候是惊讶的,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能写出这样精彩的诗。

师:对呀,你从人物神态的描写体会到了母亲当时的高兴。

生:我从“兴奋的嚷着”可以看出,母亲当时看到巴迪写出这首诗,非常高兴,因为如果母亲不是非常高兴,作者可能会用“说”这个词,而这里面却是“嚷”,所以我认为母亲当时非常高兴。

师:真佩服你,好眼力!一下抓住了对母亲“嚷”这个动作的描写,体会到了母亲当时的高兴。那么,你能不能把母亲“嚷着”说出来的话读给大家听。老师不提示你。26:00

生:母亲一念过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巴迪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师:母亲发自己内心的赞叹。

生:我从母亲说的话“巴迪真是你定的吗?”看出来,母亲一看到巴迪的那首诗非常高兴,高兴得很不可思议,明明是巴迪写的,还要问巴迪是不是他写的。

师:那你是抓住了对母亲的语言描写体会到的。能不能把母亲说的话,完整的读出来。谁可以读,26:50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的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母亲为儿子的成功感到高兴极了。

师:刚才发言的这几位同学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热情洋溢的鼓励送给巴迪。一起来!

(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字面意思,还要想一想,书中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为什么不一样?)

同学们,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另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

师:父母的这两种评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理解了吗?

生:不理解。

师:的确是的,父母的评价对于当时的小巴迪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需要很长时间,几年,几十年

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请同学们读这一段课文,

出示幻灯片: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不满十二岁。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巴迪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读了这段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知道了作者在母亲的鼓励下,一直在写作。

生:作者一开始父亲评价他“糟糕透了”他还哭了,这次父亲的评价并不怎么样,他没有哭还根据父亲的批语学着修改了。

师:画曲线:一直写作学着修改,指导朗读。

(小结):几年后,巴迪不仅年龄在长大,对父亲的批评也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有了认识的变化,所以在听到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时不再是哭,而是学着修改自己的诗。因为母亲一直鼓励他所以他还是一直写作。

师:我们来看题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题目中的两句评价是完全相反的,可以说是极端的,一句是表扬,一句是批评。师:真好,你一定做了大量的预习,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句话是别人说的话。是对别人的批评和表扬。

师:老师最喜欢发表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10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乐于和同学交流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围绕这两颗星,我国劳动人民为它们创作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被誉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是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文章各段表示时间的词句,试着理解该段大意。

3、学生汇报。

板书:

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一天一天从此以后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一句话简单讲述该段大意。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五、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六、作业

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从相识、被迫分离到一年一次鹊桥会的全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逐部理解,深入体会。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板书:

鹊桥相会

织女被抓

相识→结婚→生儿育女→老牛诀别

2、你能够利用文章中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吗?

(指导学生抓住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

3、教师引导:故事中的角色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们喜欢这则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

板书设计:

鹊桥相会

织女被抓

相识→结婚→生儿育女→老牛诀别

哥嫂待他不好老牛指点男耕女织话别留皮趁机抓走鹊桥相会

照看老牛周到相识成婚幸福美满天河相隔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文章的细节,如“披上的牛皮没有能量,怎么能够把他们三个人带上天空呢?”“为什么不能够从天河上飞过去?”“披着牛皮飞不过天河,为什么喜鹊能够飞过?”等产生质疑,说明学生对民间传说并不够了解。

2、让学生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但学生囿于条件所限,无人给他们讲,也鲜有接触的机会。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11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短小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一个穷人在一个地主开的饭馆门口站了一会儿,地主就以他吃了饭菜的香味为借口逼他付钱。穷人找阿凡提帮助。阿凡提摇钱袋让地主听钱的声音后说,账两清了,因为吃饭菜的香味就可付钱币的声音来清账。这个故事表现了阿凡提的聪明与机智,挫败了地主的贪婪与蛮横。

课文题目“付饭钱”是一个动宾词组,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题目主语没有出现,简短醒目,有很强的吸引力,易于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结构分析〕

故事共9个自然段。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去划分,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一个穷人在巴依开的饭馆门口只站了一站,巴依就以他吃了饭菜的香味而逼其付饭钱。穷人认为不公,求助于阿凡提。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讲阿凡提对巴依说要代穷人付饭钱。他把钱袋举到巴依耳边摇几下,让巴依听钱币的声音后说,账两清了,吃饭菜香味只能付钱币的声音。阿凡提凭借智慧解决了问题。

〔语意理解〕

“可敬的阿凡提,我想求您一件事情,不知您肯不肯帮忙?”

这是穷人请求阿凡提帮助的话。“阿凡提”是x疆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别人解不开的问题,到了他那里都迎刃而解。他爱憎分明,刚直不阿,用智慧无情地嘲弄、抨击丑恶人物与丑恶事物。本故事是关于阿凡提故事中的一个。因为阿凡提乐于帮助穷人、善良的人,正义与美好的英雄,受到崇敬与爱戴。这位穷人说的话,体现了这一点。穷人对阿凡提用“可敬的”称呼,用语是尊崇的,商量的。

“‘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你说吧。’阿凡提爽快地答应了。”

这句话反映了阿凡提的优良品格。他把帮助别人看作是光荣与快乐的事。这种品格,贯穿于所有阿凡提故事的始终。这是阿凡提的灵魂,做人的准则。“爽快”,率直、痛快。“阿凡提爽快地答应了”,突出了阿凡提的品格,他没有一丝利己、顾己之心,毫不考虑参与斗坏人的利弊,他只想帮人,只要有帮人之机决不错过。

“昨天我只在巴依开的一家饭馆门口站了一站,巴依就说我吃了他饭菜的香味,逼我付饭钱。我当然不给,他就到卡子那儿告我。卡子决定今天判决。”

这3句话,是穷人向阿凡提介绍受欺诈的原委。第1句讲巴依的无理要求。“巴依”,阿凡提故事中的地主,或指富人。在阿凡提故事中,地主、富人德性都差,都残酷地剥削穷人。本故事中,巴依是个贪婪的人。他很有钱,穷人站了一会儿的那个饭馆仅是他众多饭馆中的“一家”。不进饭馆,或进饭馆没吃饭,不必付钱,这是商业公理。而巴依为了聚敛钱财,竟提出闻到他饭菜的香味也要付钱。这是荒谬的、无理的要求,欺诈穷人的残酷可见一斑。这一句话,活画出一个贪婪野蛮的地主的嘴脸。第2句讲巴依到卡子那儿告穷人。“卡子”,是阿凡提故事中执法的地方官。巴依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恶人先告状。一方面他要变无理要求为现实,得到昧心的钱;另一方面,他知道卡子不可能秉公办案,他有钱,能左右卡子的判决取向。第3句话讲卡子决定受理此案并判决。案子曲直再明了不过,案子本为无稽之谈,卡子却受理,可以想到卡子在为谁办案,宣判的结果一定是穷人败诉,恶人得逞。这句话勾画出卡子的贪官形象。

“他吃了你饭菜的香味,我付给你钱币的声音,咱们的账两清了。”

这是阿凡提解决问题的办法,极为高明。阿凡提是个智者,其超凡的智慧在这句话中得到彰显。面对付饭钱这个问题,阿凡提采取迂回策略。阿凡提对正面付钱予以回避。闻味付钱本来就是非正常思维。阿凡提也采取非正常思维去解决付钱问题,这是“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按非正常思维,阿凡提想出巧招儿:吃饭菜香味,付钱币声音。从非正常思维看,这样就公平了。这种办法,既不使穷人受损失,又让巴依哑口无言。问题解决了,巴依阴谋失败了,穷人的财产与尊严保住了。

〔写作特点〕

1.短小精悍,有故事味。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记叙了一个“案子”的起因、过程与最后的解决办法。作者把丰富的内容浓缩在仅有450字的故事中。故事开头,直入情节。对事件起因不单独介绍,而用人物的语言带出。不细写双方如何策划,如何对阵。把阿凡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用人物对话道出。问题解决了,故事戛然而止。全文无一废句,无一赘词,故事完整而生动,方方面面都交代得明明白白。

2.夸张幽默,有讽剌味。

作者把故事写得十分有趣。巴依提出在他饭馆站一站,闻了饭菜香味也要付钱的要求,不禁让人发笑。这里作者用了夸张手法,把人物和事件、普通的观念夸张到极至,从而烘托出一个贪得无厌、蛮横无理的地主形象。作者把阿凡提放到不讲道理的地主面前,让他也“不讲道理”:听钱币声音权当付钱。结果使巴依哑口无言。读了上半部分,读者为巴依的荒唐而耻笑;读了下半部分,读者又为阿凡提的智慧而叫好;读到结尾,读者已不得不为正义取得胜利而开怀大笑了。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付饭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阿凡提是个智慧过人,热心帮助穷人的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一个生字、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中感受阿凡提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表演课本剧用的一些道具。如角色的头饰、小钱袋等。

〔教学时间〕

建议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这个小故事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生动,人物角色活灵活现,学生对阿凡提的故事也不陌生,建议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表演为辅,读演感悟”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会人物特点。

1.了解故事内容。

⑴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⑵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了阿凡提的什么故事。

2.体会角色。

朗读是学生体会角色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评议读、竞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读阿凡提的话,要引导学生表现出他的爽快、机智;读穷人的话要表现出穷人的无奈、恳求、着急;读卡子和巴依的话要表现出卡子的蛮横和巴依的贪婪。对人物特点,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进行感受,不必非得说出每个人物都怎样进行朗读。

3.表演感悟。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伙伴进行表演,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人物的动作、表情进行有创意地表演,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扩展延伸。

(1)讲一讲有关阿凡提的其他小故事,丰富对阿凡提这个人物的了解。

(2)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喜欢阿凡提。

5.认识生字。(选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资料

〔阿凡提〕x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口头创作中流传很广的人物。他之所以广为人知,和一位甘肃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汉族同胞有关,他就是今年已到花甲之年的原x疆人民出版社编审———赵世杰。

1958年,第一本译为汉文的《阿凡提故事》首次出版,这是赵世杰利用5年心血,花了大量业余时间整理出来的。

“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称号,来自于突厥语:“Efcndi”。意为“先生”“老师”,是对有学问、有知识人的尊称。《阿凡提故事》中的“阿凡提”的本名是“南斯尔丁”。他机智聪明、勤劳勇敢,富有正义感。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1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会认“茬”等三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⑶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如何安排时间的,最后通过交流各自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使学生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的意识,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2.难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珍惜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齐读)

2.教师质疑:体们知道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金子,非常宝贵,但时间与金子的宝贵并不相同,人们可以用时间去赚得宝贵的金子,却无法用金子买回过去的时间。)

3.教师导人:在这个比喻中,我们深深了解了时间的宝贵性,时间一去不复返,最值得珍惜,那我们便不应该浪费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珍惜时间的故事,看看小主人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教师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⑵按照“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佩佳如何度过天”、“佩佳知道人们在他失去的一天里都做了哪些事后,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⑶读课文,体会佩佳的心情,把自己的感悟标注在课文语句的旁边。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⑴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茬、砖”的的读音。

⑶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讲妈妈给佩佳布置一天的任务。

第二段(2~4):讲佩佳浪费了一天的时间,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

第三段(5~13):讲妈妈领佩佳去观看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佩佳这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⑶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指名反馈。

⑴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是什么?(栽一棵树,读完《远处的青山》)

教师质疑:对于十岁的佩佳而言,这两项任务有难度吗?(这两项任务并不困难,只要他抓紧时间就能完成任务。)那么佩佳是怎么做的?

⑵佩佳是如何失去一天的?

妈妈走后,佩佳又睡了一会儿;佩佳坐在桑树息;跑到果园里,吃一些鲜果,跟蝴蝶嬉戏。

(3)用波浪线画出佩佳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当他再次用醒来时,太阳已经当空,他想马上开始干活儿。可他又想了想:还来得及呢!佩佳坐在一棵高大的绿阴如盖的桑树下,心想:“我先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儿吧。”

3.教师:佩佳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既没有种下一棵树,也没有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就这样他失去了一天。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4.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说说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和佩佳的一样?(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放假的时候,天天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父母交代的事情没有及时完成,被父母批评……)

5.教师:你们真诚实;都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看来,佩佳的想法和做法具有代表性。

四、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教师导读:那么,当佩佳的妈妈回来后,知道他一件任务也没有完成,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会用什么办法教育他呢?

2.教师指名读课文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思考:佩佳的妈妈是如何教育他的?

3.指名反馈。

(妈妈把佩佳带到刚犁过的田地上、用砖砌成的墙跟前、面包房、鹫书馆,让他看看人们在一天里劳动的成果。)

4.教师:人们在佩佳失去的一天里,做了这么多的事,他们的时间没有浪费。他们在这天里过得很充实。

5.出示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佩佳当时的心情。

⑴可佩佳什么事也没做,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⑵“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

6.指名反馈。

⑴因为佩佳什么事也没做,没有完成母亲清晨布置的任务,所以感到羞愧,怕母亲责备,不敢看母亲的眼睛。

⑵当他看到别人劳动一天的成果时,才意识到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意识到自己游荡成性,不好劳动,他在浪费时间,他很后悔。

⑶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读出羞愧、后悔的情感)

7.教师引读: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那么,你们也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吗?说说你对“失去的一天”的理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是无法用任何东西交换来的。你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一分一秒地从你身边溜走,叫你无可奈何,一事无成,而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珍惜时间重于一切,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力量,时间就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一个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不能总是无所事事、不在乎身边悄悄溜走的时间而虚度一生。)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时间是那么的珍贵,我们就要珍惜每一天。下面,我们就一起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看看人们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3.教师:你们搜集得很好,你们及时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已经珍惜了这一天的时间。

六、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课文。

2.教师总结:在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中也说得好,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吧!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名言。

2.看拼音,写词语。

xīxìxiūkuìyánsùshènzhìlǜyīnrúɡàiyóushǒuhàoxián

()()()()()()

3.把句子写具体。

⑴妈妈批评了佩佳。

⑵公园里鲜花盛开。

⑶湖面飘着落叶。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13

设计理念:

以“火攻”为切入口,以说“计策”为主手段,引领学生关注琢磨课文语言,于语言的体会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达的方式,从中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类故事的趣味.

教学目标:

1、通过就词解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通过概括文意、概说计策,学会简练复述文本的方法.

3、通过重点语句的体会,感受三国人物的鲜活形象,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4、通过深层质疑,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包括课前)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谈三国故事(重在学情的了解,便于学习的调整)

3.引《赤壁之战》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山险峻而又雄伟,临江是拔空昂立的崖头,犹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石壁西侧镌刻着的“赤壁”二字,相传为东吴大将周瑜所书,力盖千钧.

说题意:

(要求说得清楚简要)

二、初读感知

1.放声读文,了解大意.

2.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重在不懂的字词;不太常见的词句.)

反馈:

1.字词:顺学字词

划词,读词,有没有不懂的?

调兵遣将(遣的字形?谁?驻)丢盔弃甲(谁?逃)

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不计其数

无心应战

率领抵挡计策缆绳

(在于培养学生灵活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参考的等现成的答案.)

2.内容

自由概括;

围绕标题概括;

围绕标题完整概括.

(培养学生概括说话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

自由发表

黄盖的话:

读好黄盖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胸有成竹地

诚心诚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读懂黄盖的话:黄盖的话道理何在?

为什么相持没好处?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联系前文

2.赤壁之战火攻打败曹操,还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黄盖的假降信

说东吴兵少……说后面为什么没用冒号?

黄盖会怎么说?

3.黄盖的计策:说了一遍?非常满意——妙计!

黄盖会怎么说?

说清要点.

自由准备:

做上记号:哪些地方必须说清楚的?

自由练说:

同桌互说:一说一听,提出意见.(分角色)

推荐示范

集体评议:清楚,简练

4.计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读文中语句,验证体会.

为什么3万打败了80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黄盖的足智多谋

曹操的狂妄自大、骄傲心态

5.为什么不写清妙计?只用了四个字:说了一遍?

写法:不重复、留下悬念,激发兴趣.小说作者罗贯中

(以上各环节重在于文中相应语句的体会,朗读、感受,使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带动文本重点语段的学习,同时达成单元复述的重点训练.)

四、课外拓展

其实文中有好多问题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节.

课外阅读

故事交流

说故事

谈人物

背古诗

谚语、歇后语等等.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1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教师引读:

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五年级教案语文上册篇15

教学目标

1、选择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人作为写作对象,写他的一两件事。

2、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

3、自拟题目。

教学重难点

突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复习课文入手: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位很有特点的人物——任长霞、袁隆平、凡高、爱因斯坦,他们都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一想到这些人物,你就想起了关于他们的哪些事情?

2、交流后小结:这些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品质上与众不同,才使人难以忘记,而这些性格特点又总是通过一些事情变现出来的。

能透过一件件小事就看到人物的内心,那是很了不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练练这样的本领。

二、选定“熟悉”的人。

与这个人打过叫道,共同做过或经历过一些事情。不仅有直接的了解还有部分的简介了解。

1、学生选定一个熟悉的人,回忆有关她的一切事情,然后对他的性格特点用一个到两个词语进行概括。

2、交流:用一件事情来说明他的性格品质特点。

要求:事情要典型。

3、指导学生用多件事来写人物。

注意:几件事不能互相矛盾。两件事可以以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即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

4、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写人物。

A、同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比。

B、对一个人的认识前后比,突出品质。

C、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以突出其中一个人。

5、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变现。

三、草拟片段:用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自从接触作文教学以来,我一直为批阅作文而感到“痛苦”。这痛苦一方面缘自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面对的却是大量不尽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阅的是优秀作文,那感觉应是春风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遗憾的是,我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于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总结得失利弊,寻求解决方略,以减轻自身的“痛苦”,现归纳为以下几小点,供大家指点。

1、教学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他们的阅读量很小,写作基础较差。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课堂学习写作,是通过社会各种渠道接受有关写作的信息。可是,学生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又不参加劳动,生活积累较差。所以,学生的选材范围窄,语言空洞无物。

尤其是学生写同类型的作文较多后,再写,他们的选材范围就只有那么一点大了,写这篇文章是这个题材,写那篇文章还是这个题材,只是作文的题目不同而已。

所以我深切地觉得语言的&39;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3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