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好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1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了解人物的内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由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江姐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诵诗词,导入新课,了解江姐
1 师激情朗诵《红梅赞》一词,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从这首词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指生畅谈,感受红梅傲雪的精神。)
2 出示《红梅傲雪图》和《红梅赞》一词,生有表情地朗诵。
3 讲述梅花的品质。继而引出: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是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江姐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板:江姐)
4 出示关于江姐的文字资料,让学生抓住资料中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谈感受,了解江姐。
5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江姐的一个片段,看这个片段又能带给你哪些心灵的震撼。
二走进文本,感知文意,了解故事起因
1 轻声细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
2 读后交流:
(1)出示文中生词和一些较难读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老师口头解释“渣滓洞”、“阴丹士林布”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浏览全文,看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江姐临刑前发生的事情)
3 哪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找出来读一读(生读第1段)。
4 这一段中,点明故事起因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转移)对江姐来说,这次转移意味着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让学生明白江姐转移的实质)
5 作者为什么还要在这一段开头交代当时的天气情况,有什么别的用意吗?
6 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接下来,我们将与她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深入她的内心世界。
三抓好事件,品读细节,感悟江姐的品质
1 用心默读2?5自然段,思考: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都做了哪些事?
2 读后交流。(师相机板书:塞好提纲梳妆打扮)
3 再次细细咀嚼这几段文字,哪些细节最让你心动,就在相应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中,重点交流江姐“梳妆打扮”的细节(出示),师做好朗读指导)
4 过渡:就在江姐梳妆打扮的同时,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于是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下文就是江姐与同室难友深情话别的场景。(板:深情话别)
(1)出示7—15段(11、12、13、14段用省略号代替)在音乐的伴奏下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注意人物说话的表情、语气),练读完毕,再在全班展示读。问难友扮演者:作为江姐同室的难友,此刻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问江姐:能告诉大家你此刻的心情吗?(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老师提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第8段中的“接过”和“递还”)这一接一还,接还的仅仅是一个布包吗?(交流感受同志之间的深情厚谊。)
5 引导学生找出省略号省略的部分,并把教学重点锁定在第12、13自然段——鼓励战友的细节(出示),通过朗读交流,感受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激励战友)
6 江姐又是怎样做的呢?一起走进最后一段。(出示,指生读)(1)透过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江姐和这些革命志士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生谈感受)(2)伴着《红梅赞》歌老师作激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再读资料,升华感情
1 看板书总结全文,感受江姐的品质。
2 出示关于江姐的第二段文字资料(写给亲友的信),让学生明白:无数的革命后代会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奋斗,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3 让课文留下思考(作业):
(1)想对包括江姐在内的革命先辈们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
(2)课外阅读《红岩》这部小说。
板书设计
塞好提纲
梳妆打扮从容不迫
江姐深情话别视死如归
激励战友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记叙文如何使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
2、读懂课文,了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树立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地道战是个奇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42-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修筑封锁墙,封锁沟,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冀中人民没有屈服。
二、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说段意
(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
2.板书:地道战的产生是为了粉碎“扫荡”。
3.这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地道战的情况?
理解“奇迹”(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4.课文从哪儿看出地道战是个奇迹?
规模作用
(1)保护人民
(2)坚持生产
(3)打击敌人
三、过渡:
这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下文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说明地道战是个奇迹。
1.指名读第二步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地道的式样,并试着把它画出来。
2.投影显示,对照课文内容,看画的对不对。
3.说说这种构造的地道有哪些好处。
a.不同用处的地道在固定的地点,便于辨别。
b.地道既隐蔽又不妨碍种庄稼。
c.大洞既牢靠,又能容纳很多人。
d.小洞用处多,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
e.气孔设置,隐蔽又透气,透光。
.总结: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地保存自己,正常生活,坚持生产,足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4.再读第3节。
四、地道不仅能保护人民群众,同时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御敌结构。
1.自读课文第5节,找一找地道中设置了哪些御敌结构。
(陷坑警戒洞迷惑洞孑口)
2.设想:一群日本鬼子进了村,他们发现了一个地道口,请大家读一读第5节,想一想这群鬼子的下场会是怎样的。
3.可用“一...就...”来说话,体现地道结构的巧妙。
“就算...也...”
总结:这样的结构,使地道能攻能守,具有了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的特点。
五、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呀,毒气攻呀,大家又是用什么妙法来防备的呢?
引读:
敌人用火攻——
敌人放毒气——
敌人用火攻——
六、那么人们呆在地道里是否就一无所知了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请两位同学介绍无线电和有线电。
总结:
文章从奇迹开始,到奇迹结束,展现了地道的一系列巧妙设计,从而说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反映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所学的《孙权劝学》导入
二、介绍作者
1、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读课文
1、“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3、“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情节要精彩,人物要生动,感情真实质朴。
4、你是怎样读书的?
5、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有选择,然后广泛涉猎,要有恒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忆读书(冰心)
一、多读书:自认字后……晚年(从时间上写)
涉足古今中外,读书万卷(从书的种类、数量上写)
二、读书好:写作情感知识思想品德
三、读好书:挑选、比较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4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呈现乡村图。
师: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板书课题,读题。板书:搭石
二、初步感知
1.师: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师:细细地听读课文。要求:一边听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3.师: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提示:精心摆放搭石老人调整石块一行人走搭石
同时过溪,招手礼让偶遇老人,背负过溪
三、识词学字
1.学习词语: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脱鞋绾裤平整方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理所当然懒惰谴责平稳俗语平衡伏下
2.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学生字。
四、作业
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考察生字
2.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搭石》这篇课文,什么是搭石呢?
板书句子:秋天、乡亲们,根据水的深浅?让人们从上面踏过。
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个解说搭石是什么,另一个动手来搭一下石,把纸石块搭到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搭石的简图。
3.师过渡:石头搭得平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风景渗透着无限的美感。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二、例段指导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善良。
3.指导朗读。
说明:例段的指导意在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师: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
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推荐几种学习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小巴迪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都饱含着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小巴迪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都饱含着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过表扬和批评对吗?
师:表现好了就会得到生:表扬师:表现差了也就会受到
生:批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做了一件事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一探究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一下课题的意思吗?生: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称赞他精彩极了,父亲却说糟糕透了。
师:题目当中有一个标点符号“”,为什么有这个符号呢?生:因为引用的是课本中的父母的话。
师:引号引用人物的语言。其实学习一篇文章对题目的理解非常重要,把题目理解透彻了,对下文内容的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带上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三)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小时候的回忆,感悟父母的评价。师:“精彩极了”这种评价好不好(好)
师:而槽糕透了呢?(不好),(大屏幕出示)在童年的小巴迪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他同时得到这样的两种评价,他的反应怎么样?带着这样的两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小时候的回忆这一部分,对自己读懂的内容可以做一下标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师:读完了吗?(读完了)读懂了吗?看大屏幕,谁能来说一说?(指名答)
师:面对巴迪的诗,父母的评价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母亲的评价?师引读: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生接答),你怎样理解母亲的评价?(指名答)这里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描写?(指名答)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母亲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师:听了母亲的话,巴迪有什么反应?生: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师: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巴迪,你会怎样想?生:高兴、满心欢喜、我一定会继续写好诗的......
师:这么好的诗这是母亲的评价,那要不要把这么好的诗拿给父亲看,这是此时巴迪最想做的事情,此时的巴迪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等待父亲?
生:高兴、骄傲、迫不及待.....
.师:焦急的等待,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了诗,却说: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说出这句话?(指导朗读)
师:你觉得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生:可能是怕小巴迪骄傲过头、也可能是小巴迪确实写的不够好父亲想知道他写好......
师:听到父亲这样的评价,巴迪此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生:痛哭、伤心、失望、沮丧......
师: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大屏幕出示14自然段)这是什么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老师把这几个词换成下面的词(跑走躺),比较读读会有什么不同感受?(比较句子,让同学们感受到透过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小巴迪受伤的程度很深)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5-17自然段:理解父母不同的评价都是出自对小巴迪的爱。师:此时的巴迪理解父亲的评价吗?生:不理解师:确实精彩极了非常好,巴迪得意洋洋,糟糕透了,巴迪失声痛哭,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带给了巴迪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强烈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8岁的巴迪怎么能受得了,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评价中,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了重新的认识吗?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大屏幕出示)请同学们默读15——17自然段,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师:我发现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讨论出了很多东西,你读懂了哪些句子,先读在谈理解。
生:谈感受
师:母亲给我们的是(板书鼓励)还有一种力量,父亲给我们的是(板书警告)板书,只有有了这两种力量,巴迪才能健康成长,如果只有一种评价,巴迪肯定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对于给巴迪这两种力量的人,巴迪会是什么感情?(感激)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幸运的巴迪对父母的感激,让我们一块来读一下这段话(大屏幕出示16自然段)
女1师2男3师:巴迪理解了这一点,他知道他之所以能成为作家离不开母亲的鼓励,父亲的警告,于是,巴迪发自内心的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师范读:(大屏幕出示)这种爱你们能感受到了吗?(板书“爱”)带着这种理解自己读读。精彩极了是爱好理解,糟糕透了也是爱理解了吗?3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请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种“警告批评的爱”。(通过联系生活中警告批评的爱让学生感受到这也是爱的一种表现)
师:巴迪把这句话说了自己的父母听,你想把这句话说给谁听?(进一步理解这两种爱)生:老师、父母、同学、自己
师:孩子们老师给过我们爱吗?(给过)给过我们表扬的爱也给过我们批评的爱,想不想把这句话送给老师对于给过你爱的人你还想对他们说什么(指名答)。看来同学们是完全理解了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父母给了我们爱,同样我们是不是也给他们爱,我们该怎样做呢?
4.课堂小结
师:老师学了这一课也有自己的感受,送给同学们我们一起共勉。(大屏幕出示)推荐书目《爱的教育》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6
一、谈话导入:
1.每个身上都受到过表扬和批评,做好了——表扬,做错了——批评,可是今天我们课文中的孩子做了一件事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今天我们就学习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2.谈对课题的理解,为什么课文提名中有引号?(引用人物的语言),我们读文章理解课题很重要,就象我们写作文是的审题一样。带着理解齐读课题。
二、研读课文
走进“童年的故事”,自由朗读1—14自然段:
1.小巴迪做了什么事得到了两种评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看大屏幕,读懂了吗?(课件出示:是什么使让小巴迪得到了这样的两种评价?小巴迪的反应如何?)一生回答。
3.找读母亲的话,师范读。这里抓住了母亲的什么来写?(动作神态语言)谁能读读这段话,模仿一下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一生朗读。
4.巴迪的反应如何,如果你是此时的巴迪,你会怎么想?
5.巴迪此时最想的是什么,他怀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的回来?
(1)父亲终于回来了,看完时却说,——现在你就是那位父亲,你应该怎样说这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互相交流。请你说说这句话。
(2)听了父亲这样的评价,巴迪的心情怎样呢?用一个词来说一下。(难过/沮丧/伤心?)把你的理解读出来(指名读)
(3)出示句子(关于巴迪听了爸爸地话后的句子),什么描写?动作,如果把冲改为跑,把跑改为走,把扑改成躺行不行?交流。读读这句话,只读有动作的句子,然后把换完后的句子读一读。
三、交流品读,内化感情
自主探究“后来的认识”,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
过渡:此时的巴迪理解父亲的评价吗?确实,“精彩极了”,巴蒂得意极了,糟糕透了,巴蒂很难过,随着巴蒂一天天长大,他对父母的.评价有新的认识吗?默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要求: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理解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全班交流。
2、主要交流的句子:
“一个作家,应该视生活中的?总结,提高”
(1)师:母亲给我的是什么?(鼓励?)还有一种力量,父亲给我的事什么力量?(警告,批评)板书。如果只有母亲的鼓励,或者只有父亲的警告,巴蒂就不会健康的成长。
(2)合作读这段话,女同学读写母亲的句子,男同学读写父亲的句子,齐读后面的部分(我从心底知道?那就是爱),老师做过渡。
(3)这种爱你能体会吗?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理解“批评也是爱:
情景:小屋被你搞的乱七八糟,你怎样理解母亲的批评?
3、又一次没完成作业,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你,你怎么理解?类似的事在你身上有过吗?交流。
生活中的批评多了,巴蒂把这句话对父母说,您想把这句话对谁说?(对我自己)为什么?好,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想把这句话送给老师听吗?起立,喊一声老师,对老师说。对于给过你爱的人,除了这句话,你还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回去把你想说的话,写到卡片上,送给你想说的人,好吗?这是课下作业。
四、总结:
看来同学们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文章,你想怎么做?
老师的感受送给同学们共勉: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温柔的呼唤中成长,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
推荐一本书《爱的教育》相信你读了之后会对爱有更深刻的感受,祝同学们在爱中成长。
五、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鼓励警告
爱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7
教学目标
1.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思,深刻领会词句的意思。学会“推敲”词语的方法。
2. 学会11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个词语。
3. 能理解课文的思路,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
4. 能辨析反问句和设问句,进一步了解设问句的作用。
5. 感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忘革命先烈的斗争业绩。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江姐高贵品质的表达方法。
难点: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和有关词语。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 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那些值得我们敬仰、怀念、纪念和永远不忘的优秀人物、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
2. 初读课文。
(1) 听录音读课文。
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看出来?
(2) 讨论上面的问题。(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
(3) 简介江姐的情况。出示人物照片、全家照片。
(4) 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 检查自学情况。
(1) 多音字组词。
解(jiě jiè) 强(qiáng qiǎng jiàng )
(2) 注意下面的字的正确书写。
万籁俱寂 匪首
(3) 理解词语的意思。
令人心悸 万籁俱寂 懦夫
4.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课文反映了江姐怎样的崇高品质?这些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的?
(a.江姐奉命去农村工作,遭受丈夫被叛徒杀害的打击,她强忍悲痛,留在丈夫工作的地方工作。B。江姐经受了一夜的残酷折磨,坚贞不屈。)
(2)根据课文内容的改变,给课文分段。
-1-
5. 布置作业 。
(1) 指导完成作业 本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细读课文第一、二、三大段,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2. 理解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江姐的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
(1) 读准下面的字:倔强 解送 屏息
(2) 解释下面的词语:万籁俱寂 令人心悸 通夜未眠
2. 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听录音,思考:江姐被捕前哪些表现特别感人?
(2) 自由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中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全班交流。
要点:
a. 江姐暂时与丈夫断绝通讯联系。
b. 江姐奉命去奉节跟丈夫联系。
c. 江姐得知丈夫牺牲。
d. 江姐强忍悲痛,离开奉节。
e. 江姐留在丈夫工作过的地方工作,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
(3)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划出体现江姐不顾个人安危,强忍悲痛的坚强意志。讨论交流,理解重点词句。
A. 她抬起头,强压住内心的悲愤……踏着泥泞的路走了。
B. 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的吐出了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
(参考课后习题)
(4) 小结:这两句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3. 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三段。
(1) 自学课文,思考:这一夜江姐怎样经受残酷折磨的?
(2) 理清课文内容后分层。(提审——受审——回牢房)
(3) “提审”与第三段哪句话连接?(“这天夜里带她出去,看来也不会例外。”)
(4) 敌人带江姐去干什么?(出示女牢房、刑具的图片)
在敌人的毒刑拷打面前,江姐坚贞不屈,表现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有感情地读课文。
(5) 概括段意。
4. 布置作业 。
(1) 完成作业 本上第4、5(1)、(2)题。
(2) 读课文。
-2-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细读课文第四段,总结课文。
2. 理清课文地层次,懂得插叙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自学课文,思考:难友们从江姐的英雄行为中受到了怎样的鼓舞?江姐又是怎样对待同志们的关怀和慰问的?
(2) 理解重点句。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
用“钢铁铸成的”跟“竹子做的”做比较,为了说明什么?
完成作业 本第5题的第3小题。
2. 总结课文。
(1) 课文第一、三段主要记叙了什么?(江姐经受一夜折磨的经过。)
(2) 第二段主要记叙了什么?能不能把这一段插叙去掉?(第二段的插叙给江姐的英雄事迹做了必要的补充和铺垫,把事情的起因交待清楚了。)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写江姐在刑讯室里坚贞不屈的那部分和难友们给江姐写的致敬信。
4.布置作业 。
(1) 完成作业 本上的练习。
(2) 背诵难友们给江姐的信。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议花生”部分。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落花生
2、由笔名引入课文:作家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3、翻开书,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对作者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4、那天晚上,在茅亭下,他们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5、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叙述部分,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6、引读齐答:对于花生的好处,姐姐说:
哥哥说:
我说:
爸爸说:
7、其中谁的谈话对“我”的影响最大?
8、指名读爸爸的话,其他的孩子勾画出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9、全班齐读。
10、从父亲的话语中,你知道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11、从这里可看出爸爸将=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乡比较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12、自己想一想,读一读。引导:爸爸在赞美花生的什么精神,学生结合爸爸的谈话内容谈,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13、全班一起读,读出这种精神。
14、爸爸只是在赞美花生的精神?吗不是的。他是在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做什么样的?人因此,父亲接下去说:引读第12自然段。
15、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呢联系爸爸的话,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是啊,爸爸教育孩子门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摹虚名,默默奉献。怎么读爸爸的话?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16、爸爸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样做人,许地山听懂了爸爸的&39;话吗?所以,他说:引读
17、年幼的我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8、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男孩子读,女孩子读。
引读:人,要做:不要做:
19、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20、学到这里,我们知道课文是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那么,你长大以后,准备做象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为什么?
21、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议花生这部分,作者为什么把议花生作为主要内容来写?
22、这篇课文朴实无华,使读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相信也感染着你,把你感受最深的自然段,有感情的读一读,再练习背一背。
板书:
种花生
收花生
准备过节
议花生可贵:果实埋在地里{默默奉献不炫耀}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9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3、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面对巴迪的诗歌时矛盾的心情,以及父亲用警告来表现对巴迪的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有一个有意思的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谁愿意来读一读?注意紧凑不拖腔。(2——3人)
仔细观察,说说这个课题有什么特点。(加了引号,有一组反义词,极和透都表示一个界限不能逾越,意思相近)齐读题目,说说你什么时候会听到“精彩极了”。
2、自学课文:
(1)检查读词语
(2)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两句话是谁说的,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听着妈妈说的“精彩极了”,和爸爸说的“糟糕透了”,长大后我成了怎么样的人呢?
(3)课文中的“我”长大后取得了哪些成绩?
①出示补充资料:本文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这是他的有关资料。请你读一读。(投影介绍作者的主要文学创作成就)瞧他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呀!
3、深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作者取得这样的成就最应该感谢谁?(感谢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2)关于对母亲的感谢。
①感谢母亲可以理解,我知道母亲经常鼓励我,当我写第一首诗的时候,母亲怎样鼓励我?
小结: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为什么要感谢父亲?是呀,父亲其实也是爱我的这种爱就是对我的。
原来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精彩极了的鼓励,一种是糟糕透了的警告。他们都给了作者成长的力量,成功的动力。他们是如何作用,让作者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去探讨。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1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解题读题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这节课里,我们要一起来歌颂一个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一个生命短暂而又永生的人,他曾经写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是谁呢?他就是“雷锋”!(相机板书:雷锋)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出这个名字吧!
(全班齐——“雷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颂雷锋的诗——《雷锋之歌》(相机板书:之歌)出示课件①(6、雷锋之歌)
引导学生读题。
二、 预习反馈,整体感悟
1、师真情范读课文
诗人是怎样歌颂雷锋吗?他为什么要歌颂雷锋?听老师阅读本诗,注意老师朗读时的情感、节奏和语气。
2、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自由地有感情地反复练读全诗,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感悟,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赞美和歌颂了雷锋年轻、短暂而光辉、伟大的一生,颂扬了雷锋忠于党,一心为人民的精神,这样的概括依学生的回答而相机引导,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
三、 品读诗歌,体悟感情
1、学习1、2节
(1) 指名朗读1、2节,其他同学思考;“唱”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
引导学生体会:“唱”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歌颂,赞美之意。
(2) 通过教师的简要讲解使学生明白“无数功勋”指的是雷锋所做的不计其数的好事,贡献之大,可比将军;“不朽诗文”指他所写的《雷锋日记》流传广泛,里面所表现出的精神永存;“一滴小小的春雨”喻示雷锋的平凡,“渗透”表现其精神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
(3)此时此刻,你的心中升腾起一种怎样的感情?
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赞颂和崇敬之情。
2、 学习3——6节
(1) 指名朗读第3节。
引导学生谈体会,相机抓住“亿万”“二十二岁”之间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体会雷锋生命短暂而影响巨大,感悟这个问句的语气不仅是疑问的,还包含感叹和崇敬。
齐读本节。
(2) 教师范读第3节过渡,“答案就在后面的诗句中。” ,直指本诗的重点节。
(3) 自由读第4节,边读边想,找找答案。
①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读着读着,你发现雷锋成了(一滴水),成了(刚展翅的鸟),成了(才点亮的的灯),成了(刚敲响的鼓)。
思考:作者把雷锋比作“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让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雷锋的一生是年轻而短暂的,特别能从“刚”“才”“刚”体会到。
②过渡:作者把雷锋比作了这么多的事物,哪个比喻最能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雷锋的精神?
引导学生交流:先读读诗句,再结合自己搜集的雷锋故事来谈谈体会,教师相机提炼出雷锋忠于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相机出示课件②,帮助学生感受雷锋的精神品质。
③教师小结:作者精心选用一组相关联的美好事物,赞扬了雷锋忠于党,一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比喻生动传神,让我们阅读更有味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美妙。诗歌的美还表现在节奏上,请同学们练习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美,情感美。
④ 练习朗读第4节,指名读(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评读。
师提议师生配合读。
出示课件③
⑤引导仿写句子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就是这样一段短暂的人生,却将自己所有的光和热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诗人用“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来赞美他,我们用什么来赞美他呢?
出示课件④ 学生仿写交流,有感情地读读。
(4)学习5、6节
① “啊,雷锋!”此时,作者才点明歌颂的对象,“啊,雷锋”是情不自禁的热情宣泄,同学们,让我们想象雷锋此时就站在我们面前,谁来向他读出自己的赞美。
指名读第5节,引导学生从4个“你不为自己”体会雷锋一心为人民,一心为公,不争名利,不谋私利。
② “啊,雷锋!”作者再一次发出心底的呐喊,情感喷涌而出,谁来读读第6节?
指名读第6节,引导学生注意此节诗与上节诗表达形式上的变化,4个“你”后面都加了逗号,停顿时积蓄感情,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心中更加浓烈的感情。
指导朗读。
3、学习第7节
过渡:雷锋一生虽然短暂,精神却永存;雷锋无私奉献,有着壮丽人生,雷锋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可他的精神却能够永垂不朽,永放光芒!谁来读读第7节?
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在这里,普通的职务与高尚的人格再次形成反差,高度地赞扬了雷锋精神将穿越时空,永垂不朽,永放光芒!
四、拓展,总结课文
1、出示课件⑤《雷锋日记》中的精彩片段,生读后谈感受。
2、总结:任何社会都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雷锋精神包含着高尚的道德、理想和信念。他的生命价值就在于把自己的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机出示课件⑥:毛主席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号召我们学习他忠于党,为人民服务,一心为公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五、课外作业
出示课件⑦
1、仿写本诗的5——6小节,表现雷锋的一心为公和平凡人生里的伟大精神.
2、摘抄<<雷锋日记>>中的精彩句段,并加以品析。
板书设计:
6、 雷锋之歌 忠于党
为人民服务 一心为公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猜到了吗?对,就是白鹭。(出示图片)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
你熟悉郭沫若吗?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二、初读课文
1、请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2、检查:
○1生字词:
鹤蓑喙嵌框嗜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提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3、指导分段:
一(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二(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三(6—9)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四(10)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赏析课文
(一)第一段、第四段
1、指名读第一、第四段。齐读。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在你的脑海中,诗留下什么印象?
(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4、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这样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过渡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三)第二段
1、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第五自然段)
2、出示第五小节。
“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三)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指名分节读6、7、8、9小节。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白鹭钓鱼图○6;白鹭瞭望图○7;白鹭晚飞图○8)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体会。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瞭望图:
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
指名读。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四)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四、.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12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短小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一个穷人在一个地主开的饭馆门口站了一会儿,地主就以他吃了饭菜的香味为借口逼他付钱。穷人找阿凡提帮助。阿凡提摇钱袋让地主听钱的声音后说,账两清了,因为吃饭菜的香味就可付钱币的声音来清账。这个故事表现了阿凡提的聪明与机智,挫败了地主的贪婪与蛮横。
课文题目“付饭钱”是一个动宾词组,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个题目主语没有出现,简短醒目,有很强的吸引力,易于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结构分析〕
故事共9个自然段。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去划分,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一个穷人在巴依开的饭馆门口只站了一站,巴依就以他吃了饭菜的香味而逼其付饭钱。穷人认为不公,求助于阿凡提。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讲阿凡提对巴依说要代穷人付饭钱。他把钱袋举到巴依耳边摇几下,让巴依听钱币的声音后说,账两清了,吃饭菜香味只能付钱币的声音。阿凡提凭借智慧解决了问题。
〔语意理解〕
“可敬的阿凡提,我想求您一件事情,不知您肯不肯帮忙?”
这是穷人请求阿凡提帮助的话。“阿凡提”是x疆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别人解不开的问题,到了他那里都迎刃而解。他爱憎分明,刚直不阿,用智慧无情地嘲弄、抨击丑恶人物与丑恶事物。本故事是关于阿凡提故事中的一个。因为阿凡提乐于帮助穷人、善良的人,正义与美好的英雄,受到崇敬与爱戴。这位穷人说的话,体现了这一点。穷人对阿凡提用“可敬的”称呼,用语是尊崇的,商量的。
“‘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你说吧。’阿凡提爽快地答应了。”
这句话反映了阿凡提的优良品格。他把帮助别人看作是光荣与快乐的事。这种品格,贯穿于所有阿凡提故事的始终。这是阿凡提的灵魂,做人的准则。“爽快”,率直、痛快。“阿凡提爽快地答应了”,突出了阿凡提的品格,他没有一丝利己、顾己之心,毫不考虑参与斗坏人的利弊,他只想帮人,只要有帮人之机决不错过。
“昨天我只在巴依开的一家饭馆门口站了一站,巴依就说我吃了他饭菜的香味,逼我付饭钱。我当然不给,他就到卡子那儿告我。卡子决定今天判决。”
这3句话,是穷人向阿凡提介绍受欺诈的原委。第1句讲巴依的无理要求。“巴依”,阿凡提故事中的地主,或指富人。在阿凡提故事中,地主、富人德性都差,都残酷地剥削穷人。本故事中,巴依是个贪婪的人。他很有钱,穷人站了一会儿的那个饭馆仅是他众多饭馆中的“一家”。不进饭馆,或进饭馆没吃饭,不必付钱,这是商业公理。而巴依为了聚敛钱财,竟提出闻到他饭菜的香味也要付钱。这是荒谬的、无理的要求,欺诈穷人的残酷可见一斑。这一句话,活画出一个贪婪野蛮的地主的嘴脸。第2句讲巴依到卡子那儿告穷人。“卡子”,是阿凡提故事中执法的地方官。巴依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恶人先告状。一方面他要变无理要求为现实,得到昧心的钱;另一方面,他知道卡子不可能秉公办案,他有钱,能左右卡子的判决取向。第3句话讲卡子决定受理此案并判决。案子曲直再明了不过,案子本为无稽之谈,卡子却受理,可以想到卡子在为谁办案,宣判的结果一定是穷人败诉,恶人得逞。这句话勾画出卡子的贪官形象。
“他吃了你饭菜的香味,我付给你钱币的声音,咱们的账两清了。”
这是阿凡提解决问题的办法,极为高明。阿凡提是个智者,其超凡的智慧在这句话中得到彰显。面对付饭钱这个问题,阿凡提采取迂回策略。阿凡提对正面付钱予以回避。闻味付钱本来就是非正常思维。阿凡提也采取非正常思维去解决付钱问题,这是“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按非正常思维,阿凡提想出巧招儿:吃饭菜香味,付钱币声音。从非正常思维看,这样就公平了。这种办法,既不使穷人受损失,又让巴依哑口无言。问题解决了,巴依阴谋失败了,穷人的财产与尊严保住了。
〔写作特点〕
1.短小精悍,有故事味。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记叙了一个“案子”的起因、过程与最后的解决办法。作者把丰富的内容浓缩在仅有450字的故事中。故事开头,直入情节。对事件起因不单独介绍,而用人物的语言带出。不细写双方如何策划,如何对阵。把阿凡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用人物对话道出。问题解决了,故事戛然而止。全文无一废句,无一赘词,故事完整而生动,方方面面都交代得明明白白。
2.夸张幽默,有讽剌味。
作者把故事写得十分有趣。巴依提出在他饭馆站一站,闻了饭菜香味也要付钱的要求,不禁让人发笑。这里作者用了夸张手法,把人物和事件、普通的观念夸张到极至,从而烘托出一个贪得无厌、蛮横无理的地主形象。作者把阿凡提放到不讲道理的地主面前,让他也“不讲道理”:听钱币声音权当付钱。结果使巴依哑口无言。读了上半部分,读者为巴依的荒唐而耻笑;读了下半部分,读者又为阿凡提的智慧而叫好;读到结尾,读者已不得不为正义取得胜利而开怀大笑了。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付饭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阿凡提是个智慧过人,热心帮助穷人的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一个生字、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中感受阿凡提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表演课本剧用的一些道具。如角色的头饰、小钱袋等。
〔教学时间〕
建议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这个小故事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生动,人物角色活灵活现,学生对阿凡提的故事也不陌生,建议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表演为辅,读演感悟”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会人物特点。
1.了解故事内容。
⑴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⑵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了阿凡提的什么故事。
2.体会角色。
朗读是学生体会角色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评议读、竞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读阿凡提的话,要引导学生表现出他的爽快、机智;读穷人的话要表现出穷人的无奈、恳求、着急;读卡子和巴依的话要表现出卡子的蛮横和巴依的贪婪。对人物特点,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进行感受,不必非得说出每个人物都怎样进行朗读。
3.表演感悟。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伙伴进行表演,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人物的动作、表情进行有创意地表演,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扩展延伸。
(1)讲一讲有关阿凡提的其他小故事,丰富对阿凡提这个人物的了解。
(2)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喜欢阿凡提。
5.认识生字。(选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资料
〔阿凡提〕x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口头创作中流传很广的人物。他之所以广为人知,和一位甘肃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汉族同胞有关,他就是今年已到花甲之年的原x疆人民出版社编审———赵世杰。
1958年,第一本译为汉文的《阿凡提故事》首次出版,这是赵世杰利用5年心血,花了大量业余时间整理出来的。
“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称号,来自于突厥语:“Efcndi”。意为“先生”“老师”,是对有学问、有知识人的尊称。《阿凡提故事》中的“阿凡提”的本名是“南斯尔丁”。他机智聪明、勤劳勇敢,富有正义感。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发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唾和织女星,将观察到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观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唾和织女星,将观察到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2、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问题导入)
二、初读指导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的认读。
2、朗读课文。
3、说说每一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第一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牛郎织女的“日子过得挺美满的”?
①师生讨论。
②教师板书。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4、思考本段的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五、讲读第二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①衰老的牛又讲话,老牛讲了什么?
②老牛讲话时的神态怎样?
2、小组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老牛讲的话。
4、老牛死了,牛郎织女的性情怎样?
5、小结。
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肃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的习题2。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讲读课文第三段
1、牛郎和织女过着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候也发愁,她愁什么呢?
2、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下嫁人间后怎样?
3、读课文3-5节,画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①王母娘娘更是气得……
②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
③王母娘娘狠狠一推……
④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
4、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
5、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王母娘娘的句子。
6、默读3-5节,画出描写织女与牛郎的句子。
①朗读“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体会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②“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牛郎的“心急如焚”?
7、有感情地朗读第3-5节。
8、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①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②闯人家里,抓走织女
③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9、让学生根据上述三个标题说说这断课文的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6、7节,思考这两段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①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②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2、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七他们在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四、作业
1、用下列词语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天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唾和织女星,将观察到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14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五年级教案语文教案上册篇15
说设计理念:
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聚焦感悟——深读情感体验——读得共生共鸣”为主要的设计思路。首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抓住“那一曲木笛声”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触摸词句的温度,倾听词句的声音,更是逐渐引导学生从读薄“笛声”到读厚“笛声”之中,真真切切的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
说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读课文,限度的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此基础上,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
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聚焦笛声
1、示题,读题,了解“木笛”所谓何物?引出木笛背后的故事。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办法解决读文过程中的词语理解障碍。
3、通过交流朗读令自己特别感动的镜头,反馈学生初次读文效果,并随即正音帮助。
4、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
(“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老师通过“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这样一句亲切引领,恰如其分的对文本的切入作了回望与印证。)
二、读薄笛声 倾听声音
1、引导学生从很长的一段话中,发现并提炼描写笛声的四组词语。
2、读读这四组词语,感受这词语背后仿佛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
3、引领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假如现在朱丹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他的?
(读词需要语境。词语从文本中被挑拣出来,而非剥离出来。因此,这些词语的身上依然留存着母体的肤温与体香。由词散发开去,是倾听还是联想,都是对文本语境的回归与拥抱。)
三、追随笛声 品味泪水
1、话语引导学生,随着笛声去寻找朱丹为何流泪的缘由?
2、扪心读读血红数字,品尝国耻国难的无比痛楚。
3、情景深情朗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一段对话。
(追随笛声,发现朱丹为何流泪,课堂开始折向读厚。当学生的目光首先直面那一串殷红的数字,学生的心灵跟随笛声,一起残忍的面对那一份永远不该忘怀的耻辱;当学生的声音,字正腔圆的读响在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中时,笛声又再次的在对读中堆积无言的国殇和无尽的创伤。对读,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由旁观者到当事人的角色置换,场景置换与心灵置换,同时也改变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方式。)
四、再奏木笛 聆听心声
1、随着音乐,我们自然的将目光过渡到画面:来到石碑前的朱丹,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试想:站在这一片烛光前的朱丹,他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3、课堂中真正响起木笛之声,并组织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矛盾反诘话题:朱丹,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4、引领孩子试想:孩子们,从朱丹的角色中走出来!我在想,如果当时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也在现场,他也看到了这一片烛光,也听到了这一曲木笛声,我不知道他又该作何想法?
同时顺利的引出故事中被特意隐去的结局。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学生经由“读薄笛声”时的情境感知,进入“读厚笛声”时的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读出心声”时的心境体认。这一阅读境界的提升,亦是学生言语智慧,言语情怀和言语人格的重新确证和构建。课既至此,文本、师生、作者之间的心理交融,终得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