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称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写出优秀的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搭石教学设计。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我国当代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那一块又一块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21搭石)

2、齐读课题。

3、理解“搭”,借这个字学习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办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生词读音。指名读——齐读

2、轮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汇报交流:

(1)理解什么是“搭石”及搭石的用处。

①用学习“搭”字的方法理解“挽”字。

②体会搭石的作用。

师: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挽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很辛苦、很麻烦。)

(2)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方便、美。。。。)

三、品读体验,感悟文本:

1、找找第二自然段中表现家一句话,教案《搭石教学设计》。(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2、学习2——4自然段,体会表现美的语句。

(1)默读2---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让你感受到“美”的语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

生预设:

(A)“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说说你的感受,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美呢?

①理解“协调有序”,体会音乐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②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画面美。

a、理解“绰”

用刚才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理解“绰”字。

b、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一想,再说一说。

c、指导朗读词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边想象画面边齐读。

d、指导朗读这段话: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师:谁来读?要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几乎每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一遍地走,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生齐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③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①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谦让。。。。。。)

②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理解“伏”,指名做做“伏”的动作。

师:(手搭生的肩)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敬老人)

这份尊敬老人的美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b、理解“理所当然”。

师: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因为(指课件文字)——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是啊!人们已经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习惯,代代相传。

(3)快速去课文中找找,在这个村子里,在人们眼中,还有哪些事也是理所当然的?(摆搭石、不抢路。。。。。)

师:事虽小,情却浓。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谦让、淳朴)景美情更美,这能不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吗?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情升华。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但是相信这份美丽会永远存在,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四、总结方法,巩固提升:

回顾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感情熏陶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词句方面。。。。)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心意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人类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儿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情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人与鸟和睦相处的赞歌——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见过珍珠鸟吗想看看吗(出示图片)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认读:

一卷猜到拨开柜顶

相撞淘气扭动伏案

信赖幽深愈发蓬松

指名读,教师正音。

2、指导书写“拨、案”

仔细观察,和同桌说说这两个字应注意的地方。

教师边范写边指导,“拨”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犮”的区别。“案”上下对正中间“女”的横要写的长,下面的“木竖稍出头”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提醒学生的坐姿)

同桌互评生字。

3、检查句子朗读

句子1: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理解“神气十足”)

句子2: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理解“不由自主”)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自由说。是的,课文讲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在“我”的爱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

三、品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冯骥才先生的散文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这又是怎样的一只珍珠鸟,让作者开篇就如此情真意切的感叹道“真好”。(板书: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标画出描写珍珠鸟的句子,看看你能读出它的哪些好,并在旁边写写体会。

小结:是呀,珍珠鸟的憨态可掬,活泼可爱让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冯骥才先生认识了美丽可爱的珍珠鸟,也看到了珍珠鸟与冯骥才先生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真好,其实感动不止在课内,我们更应该去广阔的空间去寻找美,去创造美。

五、作业布置。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4

李亚周

学材解读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设计意图

以“美”为主线,朗读感悟文本,以“寻找美”统领全文,以“发现美”、“感悟美”贯穿课堂,以“寻找美”延伸课文。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准“间隔、懒惰、俗语、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起眼的事物中所蕴涵的美,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课前准备

拍摄搭石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看大屏幕: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故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非常美丽。可时隔多年作者记忆最深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家乡的搭石。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21搭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搭石。

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文中写搭石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什么是搭石?谁用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3)、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谁也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大屏幕出示:“绾”。“绾wǎn”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生:卷起来的意思。)那脱鞋绾裤呢?(生:脱掉鞋子卷起裤子。)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

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

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还会很麻烦。

……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可能还是一种享受,可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二、风景切入,发现美、欣赏美

出示搭石的图片,师:大家请看,这就是搭石。其实搭石就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作者却给予搭石很高的评价,谁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的这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这么不起眼的石头,也会是一道风景吗?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欣赏搭石的美吧!

默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感受走搭石的协调美。

1、大屏幕出示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走搭石要快)俗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话,文中有没有介绍紧走搭石的道理呢?谁来读一读?体会走搭石的快。

2、大屏幕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感受到了什么?(动作美、声音、图画美)

动作:协调有序,什么叫协调有序?文中是怎样写协调有序的?怎样走才叫协调有序?指导学生读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音乐:踏踏的歌声,像轻快的音乐。这美妙的音乐中,仅仅只有踏踏的声音吗?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人们的欢声笑语、哗哗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这是一曲多么美妙的音乐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美美地来读一读。

图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绰”在字典中有三个义项(大屏幕出示),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这给人以美感的画中,除了漾漾的清波和绰绰的人影外还有什么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带着我们的想象,再来美美地来读一读。

过渡:是呀,听着美妙的音乐,身处如此美丽的画卷中,怪不得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可搭石构成的这道美景,我们却只欣赏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美的需要我们细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

第二自然段,感受故乡的人美。

大屏暮幕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人的负责),作者怎样写出老人的负责的?(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

2、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应该做的)

3、如果给你一个采访老人的机会,你会问?你会说?来,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老人的负责,读!

读到这里不由得让我们觉得刘章爷爷的故乡不仅景美,故乡的人----更美!

过渡:家乡的老人这样让人敬佩,家乡的年轻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第四自然段:感受乡亲们“谦让”、“尊老”的美好情感。

1大屏幕出示: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A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

B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可就是这么一件看似平常的事对我们来说做起来是多么得不容易呀!你们会怎么去读呢?指名读。

大屏幕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伏下”是什么意思?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尊老)

B“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说就是“应该”。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一个细节,老人在接受年轻人的帮助后却没有说上一句谢谢。这是为什么?读最后一句,说说你的体会,分组讨论。

生:老人铺搭石不需要感谢,也没人感谢;

年轻人背老人也不需要感谢,也没人感谢;

C、假如遇上的是孩子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假如遇上的是盲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

人们把这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叫什么?这叫民风,纯朴的民风,这是代代相传的民情呀!读!板书:一处民风。

四、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一份乡情。

(1)、齐读。

(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搭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故乡的搭石吗?(作者同时还赞扬了乡亲们的美好心灵,表达了作者的一份乡情。)板书:一份乡情。

小结:同学们,有谁走过搭石?(没有或很少)可能一个人一生都不曾走过搭石,但是在我们的人生的道路上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搭石,他们是,他们为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我也很想成为你们学习之路上的一块搭石,欢迎吗?(欢迎)谢谢!好,下课。

板书设计:

21搭石

一道风景美丽

一处民风纯朴

一份乡情难忘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的重难点:

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有关于作者的资料、写有课文新词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释词:“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慈母”呢?

学生动手查字典,然后指名回答。

3、阅读课文的导读部分,明确学习要求。

4、展示资料,简介作者

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二、检查预习,交流感受: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2、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先自由读,再指名来读,再全班齐读)

3、重点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注意多音字“龟”在这里的读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动笔写在课本上)

5、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总体印象)

过渡: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

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教师适当补充,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波浪线和横线分别画出)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的母亲

(结合板书,将重要词语填入括号内)

2、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

3、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或古诗

提示:以前学过的那首古诗也是描写母爱的?(《游子吟》)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6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2、学会做简单的批注。

3、掌握本课的4个生词。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场景,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准备:

《爱的奉献》的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从生活中感悟什么是传统。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下一个花店的传统。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检查预习的情况。

2人小组检查朗读,生字的认读。素描、承受、妥协、和颜悦色、孤寂、异想天开

3、指名朗读,大家评议。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汇报交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边读边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己的体会。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风湿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花店的传统,体会了母女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母女之情与人间之情。

二、细读课文,体会母女情深。

1、自由读课文,找出令你最感动的地方,谈一谈,说一说。

2、4人小组,交流,谈感受。

3、汇报交流。

(1)母亲节到了……黄昏时分,门铃响了。进来的是一位陌生女孩,她手拿一大束康乃馨。母亲愣了,问女孩是不是走错门了,女孩甜甜地笑了,把鲜花送进母亲怀里。说了句“节日快乐”就轻轻为母亲掩上门。

女儿倾尽自己的`所能也要为母亲留下一份寄托和安慰,多么懂事的女儿。

(2)天色已经黄昏了,女儿才回来,满脸的汗水掩饰不住满脸的兴奋,匆匆的扒了几口饭便睡了。夜里,母亲听到女儿的呻吟声,心便缩得紧紧地。

女儿为了回报母亲,愿意付己的一切。女儿的呻吟声痛在母亲的心上,多么让人感动的母女之情。

(3)……女儿却认了真,第二天居然作了一个小纸板,上面写着:请让我给你画像,我需要你的五毛钱……

女儿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愿望。用自己的劳动换一点报酬,这样才是留给母亲的回报,多么良苦的用心啊!

(4)于是,在这座城市的街头,便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十六七岁的较弱的女孩手持画具,坐在小凳上期待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引导学生想象,升华认识。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三、有体会母女情到人间情。

1、启发想象,体会花店传统的由来。

想象女儿到花店订花的情景。

2、学生自由结组交流。

3、交流汇报

四、再现,配乐朗读

学生准备表演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母女情情深似海

13、花店的传统爱让世界更美好

人间情感人至深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7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思考: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

3.词义: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一)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二)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也将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8

一、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 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 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 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 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 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 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五)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段.

2.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 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 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9

【教材解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本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教学中通过记录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交流阅读体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集中注意力,遇到不影响内容理解的词语,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回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1)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先自读第二单元导语页,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单元导语页)

语文要素

(2)学生交流。

预设:①图上画的是沙漏,里面装着的是一本本书……②这个单元要求我们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③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④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2.联系实际,交流体会。

(1)提问:同学们平常阅读时有没有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有什么好处?

(2)指名交流。

预设一:平时我喜欢看书,但不太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遇到自己喜欢的、容易读懂的书籍,读得会快一些;遇到生字多、不太好懂的文章,阅读就会慢一些。阅读速度快,相同的时间,读的书就会更多些。

预设二:有时向别人借一本喜欢看的书,归还时间紧,就会快速地看,只看主要情节。精彩的部分也没办法回看,更没有时间摘录好词好句。

3.提出要求,激发期待。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还能尽量去读懂文章内容,这个习惯非常好!阅读是一种本领,有许多的窍门。有些文章值得细细品味,而有些文章适合“鲸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小学阶段默读的速度要达到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怎样做到既读懂,又读得快,还能读得多呢?学习了这一单元,我们会掌握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帮大家实现读懂、读得快、读得多的愿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单元导语页,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标。谈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阅读经验,再告知学生课标要求,使学生知需求与不足,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充满期待,产生学习动力。

板块二

初尝速读,激发兴趣

1.

阅读背景,初试身手。

引导: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默读屏幕上的文字,说说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

1977年年末,刘章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他见到人们抢着挤公交车,无序地横穿马路的时候,便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当他见到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他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他觉得搭石上有心意、有美、有情,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向人们展示山里人勤劳、无私奉献、互助礼让的美德。

2.学生交流。明确:这段话介绍了《搭石》的写作背景,作者写这篇文章来赞美家乡人民勤劳、无私奉献、互助礼让的美德。

3.方法提示:我们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猜读,不停下,不回读。这节课,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课文《搭石》。

语文要素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的写作背景,尝试快速阅读,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理解课文的主旨打下基础。

板块三

导读提示,阅读检测

1.学习提示,尝试运用。

(1)导入:我国当代诗人、作家刘章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了家乡人们的生活。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读学习提示。

语文要素

教师强调:记下阅读所用的时间,是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所用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所用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地读,读的时候不分心,不被干扰;读中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学习猜读,跳读,不要回读。

②学生默读课文。课件计时器启动。

③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记录阅读时间。

2.检测效果,了解搭石。

(1)阅读后检测。

课件出示:

r·搭石是(小溪里横着摆放的一排平整方正的石头)。

r·搭石的作用是(任人走,任人踏,方便人们过河)。

r·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r·课文围绕“搭石”,主要写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

r·搭石不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学生自我检测,全班集体订正。

(3)引导交流:请不同阅读时长的同学汇报完成题目的情况,分享阅读收获。

预设一:我读这篇课文用了3分30秒。我读懂了什么是搭石,搭石的作用是什么,知道了乡亲们是怎么摆搭石、走搭石的。还完成了检测题,并且全对。

预设二:我读得快,只用了3分20秒,但完成检测题时,又回读了课文,最后做对检测题,用了4分多钟。我想以后不能只读不想,要边读边思考,记下一些关键的信息。

3.阅读分享,交流方法。

(1)引导:同学们初次阅读课文,不仅能感知文章的基本信息,了解文章的内容,在提高阅读速度上也进行了初次的尝试。那么,还有什么好办法能提高阅读速度?看看我们的学习伙伴怎么说。

(2)指名朗读课后第一题,读两位学习伙伴的分享,并说说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遇到不理解的词句不能停留太久,如果不影响理解,就不再回看。回读会使阅读速度变慢。

(3)回忆自己刚才的阅读过程,你们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有没有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回读的现象?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一:刚开始读时,我不太理解“出工、收工”是什么意思,但我没有停下来,读完后我猜测是上班、下班的意思。

预设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稍微一分心,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词句,需要返回去再读,所以集中注意力很重要。

(4)教师点拨阅读方法。

①“集中注意力”,不因为其他事,而将目光离开文章,同时,边读边想,不分神。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回读。注意力不集中,只读不想,会使理解不准确。

②“回读”是指阅读中目光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回读的次数越多,阅读速度就越慢。所以阅读中要尽可能减少回读的次数。

4.默读练习,巩固方法。

(1)引导: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记录阅读时间,完成阅读任务。

课件出示:

·“走搭石”与过真正的桥的方法不同,二者的区别可以用“(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俗语来概括。

·“走搭石”时人们动作的协调有序表现在(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2)自我检测,集体反馈。

(3)引导:请同学们汇报阅读时间,反馈阅读任务完成情况,说说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你是怎样做的。

预设:我用了58秒的时间来阅读这段文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集中了注意力,因此感觉比以前读得快。“人影绰绰”这个词我不理解,而且字音也读不好,所以我就跳了过去。

【设计意图】默读之前,提示学生注意阅读要求,初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阅读,不回读。接着让学生进行速读实践,用测试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提高阅读的速度是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比原来阅读的速度更快一些,而不是过分追求速度,忽略对课文的理解。

板块四

自学字词,检查反馈

1.过渡:认识和理解了生字词,我们能再次提高阅读的速度。下面我们学习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3.检测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

汛期

间隔

唯独

谴责

懒惰

平稳

平衡

联结

山洪暴发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1)指名读。相机正音。

清波漾漾(yànɡ)人影绰绰(chuò)

(2)集中注意力,迅速找出下列每组词语中不同类的一个词。

课件出示:

A.汛期

防汛

喜讯

汛情

B.懒惰

惰性

偷懒

勤快

C.协调

威胁

协助

协作

D.衡山

平衡

衡量

均衡

(3)圈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谴责:责备;严正申斥。本课指如果哪一处没有搭石,人们会批评、责备那里的人懒惰。

②清波漾漾:清色的水波在荡漾。

③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绰:(体态)柔美。

④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本课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是应当做的事。

4.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

访

(1)引导:你想提醒大家写好哪个字?(指名说)

预设:①“懒”“衡”中间部分的最后一笔为了避让右边,都要变成点。

②“汛、访、挽、隔、惰、稳、协”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③“隔”右部的“鬲”下面被包围部分是一横,不能写成两横。

(2)学生练写生字。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理解字词的&39;能力强,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交流中指导学生分享学习生字的成果。

板块五

问题导读,布置作业

1.围绕问题,默读课文。

(1)思考: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

(2)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相关句段旁边写下批注。

2.作业:做好阅读批注,准备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快速读文,抓住中心句。

(1)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指名读出课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交流)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幅幅画面,赞美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相机板书:摆搭石

走搭石)

2.回顾课文,想象画面。

(1)思考: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小组内学生交流。

预设:乡亲们摆放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都让我印象深刻。

3.全班交流,体会情感。

学生交流预设:

(1)交流画面一:心有他人摆搭石。

课件出示: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无论……只要……一定……”“合适”“踏上几个来回”“直到”等词语中,体会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调整、摆放搭石非常用心、细致,心里想的是他人。

②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读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

(2)交流画面二:协调有序走搭石。

课件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这些文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预设:课文最美的画面就是一行人协调有序走搭石的情景。“协调有序”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动作美,“嗒嗒的声音”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

②品读“协调有序”,想象画面。

a.教师追问:“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如果不协调有序会怎么样?(联系“紧走搭石慢过桥”来体会)

b.指名说一说:结合文句,你是怎样理解“协调有序”的?

c.教师点拨: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没有人指挥,可是,一行人走得就像有人指挥似的,那么轻快,那么整齐,那么有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

d.指导朗读。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一次比一次加快)

e.引导学生小结:所以,一行人走搭石,每个人心里要——想着别人。这段话不但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动作美,还写出了——声音美,写出了——画面美,写出了人们的——心灵美。

③再读这段话,结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想象画面。

a.“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怎样的画面?(指名交流)

b.学生配乐朗读,读出家乡的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的美好画面,心中有他人的美好情感。

(3)交流画面三和画面四:互相礼让走搭石,尊老爱幼过搭石。

课件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引导:这些句子描写的是两人走搭石的情景,从中你体会到乡亲们什么样的情感?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②指名回答。

预设:从“止步”“招手示意”“让”“等”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的相互礼让;从“俯下”“背”可以体会到年轻人很尊敬老人。

③指导朗读。

a.引导:用你的朗读,读出这种互相礼让、尊老敬老的淳朴乡情吧!

b.学生朗读文段,读出感受。指导读好“总会”“伏下”“理所当然”。

【设计意图】以课后第二题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品味词句,体会情感,积累语感。

板块二

拓展写话,升华情感

1.引导: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提示写一写。

课件出示:

·遇到孩子走搭石,大人总会(抱着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遇到搭石被水冲得七零八落,人们总会(重新把搭石整齐摆好),大家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看到走搭石的妇女抱着孩子,拎着东西,人们总会(帮忙拎东西或抱着孩子),大家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反馈交流。

2.读着这一幅幅画面,刘章爷爷有怎样的感叹?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刘章爷爷感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读着一幅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睛之笔,赞美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尾借物喻人,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理所当然”展开想象,拓展写话,加深学生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尾的作用,学习结尾借物喻人的写法。

板块三

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思考:回顾全文,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出作者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赞美的呢?

预设: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什么是搭石,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品质的赞美之情。课文通过写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具体事例来突出乡亲们的品质特点。

2.引导学生看板书,一起说说人们是怎样摆搭石、走搭石的,再次感悟写法。

3.小结: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借助“搭石”这一平凡的事物,描写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几件具体事例,表现出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结尾处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搭石的美,让作者铭记于心,流淌于笔下的文字中。家乡人们的美好情感让我们感动于怀,烙印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指导我们的行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再次回顾全文,总结出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引导学生学语言,悟表达。

【板书设计】

5搭石

【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文质兼美,要让学生在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中,想象画面,感悟人们的美好品质,品味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的美好的意境,读是最根本的方法。

首先,本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多个环节的读,每次读的目标很明确。一读明确目标,知道本单元要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借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特点;二读体验方法,借助背景阅读,激发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兴趣;三读感知内容,运用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四读体会情感,围绕核心问题,读中想象画面,感悟人物品质;五读拓展读写,总结全文,感悟读与写的方法并拓展运用。

其次,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读懂课文的同时,特别注重创设读写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更利于激发学生读与写的表达灵感。例如,围绕“理所当然”,创设孩子、妇女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拓展写话。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0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永嘉楠溪江。永嘉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村里的人们走亲访友总要过这条清澈的小溪。以前,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呢?搭石教学实录课堂实录教案

师:请看村里的人们就是依靠这一块块石头过小溪的。

师:我们把这一块块石头就叫做搭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刘章爷爷每次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也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好,/同学们书读得很认真,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师:你找得真准确。

师:孩子们,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的,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不便、很麻烦甚至会很辛苦的,可那些都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过小溪了。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叫搭石。

师:好的,了解了什么是搭石。读了课文以后,搭石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是的,这种渡水的方式给家乡人们带来了方便。

师:是呀,你也有感受。

师:哦,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师:是吗,你们都有自己的体会。

师:方便的、还有很美的、你们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也有一句话写了搭石很美,找找看。

师:是的,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的眼里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还够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块去欣赏欣赏这道风景呢?那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跟着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article/找一找描写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有关语句,用波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吧。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两句。(行变红)这有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师:不敢肯定了。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那叫做

师:齐读两遍。

师:这还有几个生词,谁来读一读?(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这样吧,男同学来读一遍。

师:读准了,要注意整齐。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从哪儿体会美了呢?

师:是吗,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

师:哦,这是你的理解,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师: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师:像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师:后面的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并没有人指挥,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师:体会得多好呀。/sjbwz/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美呢?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了吗?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它是第几种意思呢?出示:

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好的,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好的,还有一个成语叫绰绰有余,这个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绰是宽的意思?再想想看。

师:哦,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是宽裕、富裕、有余了这才叫做绰绰有余。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师:你体会得真形象,这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师:还有吗?

师: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真不错,像画一样(打开手势)你来读读这两个词语。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到画里呢?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1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桂花”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故乡的桂花和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赏析文本的能力,再加上本组课文前两篇文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所以,在这篇独立阅读课文中,学生对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能感受,也能领悟

三、设计思想

文章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融,是我本课设计与研究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文本中的桂花香、摇花乐

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赏——悟”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辅助,使教学更直观。

(1)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2)赏: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尤其是抓住描写桂花香味的句子中的“浸”字,以及摇桂花时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来品析。

(3)悟:抓住母亲的话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七、课前准备

自制幻灯片

八、教学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了很多女作家,也欣赏了她们优美的篇章,比如林海音的《窃读记》、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名女作家——琦君。(课件展示)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听录音,注意纠正文中没读对的字词。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自由朗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在阅读中,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出作者对桂花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喜欢

6、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桂花香、摇花乐)

三、品读课文

(一)、在文中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抓住“浸”分析

(二)、享受摇花乐

1、在文中找出摇桂花的句子读一读。

2、画出句中一系列动作的词,感受摇花的乐。

3、看到这纷纷下落的桂花,作者情不自禁的喊了起来,(课件展示)你想喊吗?你想怎么喊?喊给大家听听。

四、悟情

因为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所以作者喜欢,因为摇桂花太使人感到快乐了,所以作者喜欢。正是因为对桂花的喜爱,才使得作者上了中学,全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还忘不了要去欣赏桂花,并且还要给母亲带回一大袋,满以为母亲会赞美桂花的香味,可是母亲却说(课件展示)难道真的是这里(杭州)的桂花不香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呀,不是因为这里的桂花不香,而是因为家乡的桂花充盈了母亲的生活,倾注了母亲的情感,母亲不是用鼻子闻桂花,而是用情感看桂花。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情感让母亲觉得家乡的桂花香些呢?(思念家乡)

母亲的这句话也让作者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的桂花香,想起童年的摇花乐。(课件展示)

同学们,作者母亲的这句话,也让老师想起了一句古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呀,对于一个远离故土,在外漂泊的人来说,家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哪怕是那一片飘浮的云彩,都可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请欣赏《故乡的云》

小结:那一声声“归来吧”是故乡对游子的深情呼唤,也是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念,课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故乡的桂花和摇桂花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学们,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什么让你魂牵梦绕吗?是童年的小摇车,还是隔壁家的杨桃树?请仔细想想,写一篇短文给老师。

板书设计:

桂花香

桂花雨思念家乡

摇花乐

课后反思:

《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教授本节课后,我有如下感想:

一、精心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在“最迷人”等字眼上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是通过对比其他的花,来表现桂花的“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的亮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我和学生同摇同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喊摇花时的句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学习这两段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母亲的这句话也让作者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的桂花香,想起童年的摇花乐。(课件展示)

同学们,作者母亲的这句话,也让老师想起了一句古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呀,对于一个远离故土,在外漂泊的人来说,家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哪怕是那一片飘浮的云彩,都可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请欣赏《故乡的云》

小结:那一声声“归来吧”是故乡对游子的深情呼唤,也是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念,课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小时候故乡的桂花和摇桂花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学们,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什么让你魂牵梦绕吗?是童年的小摇车,还是隔壁家的杨桃树?请仔细想想,写一篇短文给老师。

板书设计:

桂花香

桂花雨思念家乡

摇花乐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2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真挚”、“意外”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难忘的一课。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思考: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

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

2、字形:

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崇”与“祟”的区别。

3、词义:

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1、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3次)

2、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老师是怎样写的?

(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

(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

(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

“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

(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也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3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文中重点字、词语、句子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3、揣摩文本语言,并学会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2、精心设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展开回忆,丰富理解

1、回忆一下,刚刚学过的《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和事情?(指名回答)写了那么多景物和事情,那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又写了什么景,什么物?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并齐读。

二、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看谁能最快找到答案,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景,什么物?

2、提问:谁愿意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什么事情?

3、请同学们看看文章无论写景还是写事,它都表达了一份浓浓的什么?(情)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借景和事表达怎样的一份情,又是怎样表达的?

三、读——精读品味浸染桂香

1、本文共八个自然段,有一个字在全文共出现八次,而这个字刚好点明了桂花这一景物特点?(香)

2、请同学们拿起笔画出带有”香“字的句子。

3、提问;你们找到哪些带有”香“字的句子?

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句子。

①齐读句子

②请同学们注意了,虽然句句带香,但写法一样吗?

③作者用了这么丰富的表达方法,我们该怎么品味?课件出示伟人的读书方法(圈、划、写旁注)。

④让学生圈划出自己认为很美妙的词,再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两三句即可)

⑤交流汇报,发现写法有什么不同?

⑥小组读、齐读。

4、小结:学生们通过朗读感受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

四、品——抓重点句,品悟乡愁

1、写摇花这件事重点写了哪个字?(乐)

2、你们想看桂花雨吗?怎样才能让花落下来?怎么摇?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①老师范读。

②全班齐读。

③想一想,作者写桂花香,出现八次,作者写乐只有一个字,作者怎样表现他的”乐“?(自己读文,自己发现)。

3、配乐讲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桂花纷纷落下,此刻的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这缤纷的桂花雨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脖子上、你的身上、就像沐浴着细细的春雨,你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什么?会有怎样的动作?

4、让学生上讲台边说边配动作表演。

5、指导朗读。

五、疑——读中生疑,读中解疑

1、读第七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①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②听了母亲的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③你觉得哪里的桂花香?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2、正因为这份热爱,是母亲对家乡的一切情有独钟。那么我相信同学们也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那就请你来说说。

出示:外地的()再(),还是比不上家乡的()。

3、指导深情朗读。

六、悟——感悟情感,运用练笔

1、多种形式读文段,悟情感。

2、学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习作。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香)

摇花(乐)

思乡情(浓浓)

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去年,学校的语文公开课我选择了这篇课文,上完后感觉良好。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拘谨的教学设计,总是想面面俱到,到最后总是达不到自己所预设的效果。这节课,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自由阅读,同桌,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尽快找到老师抛出去的问题,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我认为这节课最出彩的环节就是让学生们找到带有“香”字的句子,本文共出现八次,通过学生们自己找、合作学习、交流汇报、不同方式读,很自然悟出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效果。这样反而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这是我最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课文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回忆: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难题。从比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

2、我们今天来学习第4课,教师板书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4、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6、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出现了几处?(四处)

三、品读体验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2)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1)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2)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四、巩固延伸

1、再一次朗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桌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

课堂作业

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重点句子的品读,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重点句子的品读,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同学们,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母爱的散文,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预习过课文了,让我们做一个小练习。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钱买书,母亲用()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

2、出示正确答案,学生订正。

3、指名读,重点理解“龟裂”“攥”

“龟”在这里读“jūn”,你见过龟裂的什么?是什么样的?

“攥”字笔画多,你会写吗?书空,会写的把右手攥紧。

2、齐读

3、“鼻子一酸”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不对呀!母亲明明已经给了我钱,一分也没少啊!按理来说,这个时候的我应该是很(指名答)可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同学们,我为谁鼻子一酸?(为母亲)请大家打开课文,细细默读这个故事。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文中母亲的哪些表现、哪些细节令“我”鼻子一酸?请用波浪线恭恭敬敬地画出来。

三、品读母亲,感受慈祥与善良

课文中哪些描写令“我”鼻子一酸?请画出句子的同学举手示意。

1、在刚才的巡视中,我发现一个同学发现的句子相当特别,与众不同。我们来听听他的发现。生读“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你为什么会留意这个看起来极不显眼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并不显眼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震耳欲聋”。

假如你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耳边传来震耳欲聋的噪音,你有什么感觉?你愿意呆在这个地方吗?你们不愿意,可以转身就走,可是母亲呢?她能走吗?

这震耳欲聋的噪音停止过吗?请大家快速浏览,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词句、哪些描写向我们传递着“噪音不断,噪音不停”这个事实。(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母亲大声问,旁边的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来,喊道,接着又对我喊,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这一次一次的大声喊,大声说,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提醒我们——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

声震耳欲聋。

作者发现母亲竟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怎能不让我鼻子一酸呢?假如你是作者,当你亲眼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里挣钱,当你亲身体验到这一刻不停的噪音,你的心头涌起的是什么滋味?为了表达慈母情深,这个句子能少吗?文中一次又一次的“大声喊”、“大声说”能少吗?学语文,不但要留意课文写了什么,更要思考课文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如果你能经常这样想,你的语文能力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令我“鼻子一酸”的,还有哪些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几个句子写得很特别,谁发现了?(“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按常理说主语应放在句子最前面,出现一次就够了。(课件出示)同学们,这两个句子,意思并没有变化。但是,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味道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句子,体会不同。(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和教师情境引读,就会发现将“我的母亲”倒置,并进行多次反复,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一种慢镜头的感觉,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变化,突出了母亲的辛劳,感受慈母情怀。)

3、令我鼻子一酸的,还有哪些文字?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哪个词瞬间记在你的心头?(立刻)共出现了几次?写出了什么?谁能一口气读完它?谁能给“立刻”找个同义词?既然它有那么多同义词,作者为什么不用它们呢?你们看(出示课件)这样多好,既显得词汇丰富,又有变化,是吧?我们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体会各自不同的味道。你觉得哪句更好?(第一句四个立刻形成排比句式,给人一种十分急促,十分忙碌的感觉和节奏,)指导朗读。

眼睁睁的看着极其瘦弱的母亲为了挣钱,为了养家糊口,如此忙碌,如此疲惫,做儿子的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呢?

4、母亲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争分夺秒的工作,一个月挣多少?一天合多少?而我向母亲要了多少钱?目睹了母亲的工作环境,目睹了母亲憔悴的&39;神情,目睹了母亲忙碌的身影,作为儿子,这么多钱,还想要吗?

当儿子开口要钱,而且一次要那么多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如果说写母亲神情用的是慢镜头,写母亲干活用的是快镜头,那么,写母亲给钱用的是——特写镜头。这个特写镜头放大了母亲的手——龟裂的手,放大了一张张揉皱的毛票,更放大了母亲给钱的动作——塞。这是怎样的“塞”呀?试着放个词到“塞”的前面。(有力、毫不犹豫、慷慨等)母亲塞给我的,仅仅是那一元五角钱吗?(是爱,无私的爱;是希望,望子成龙的希望;是深情。)

四、补充资料,升华感情

1、有了慈母的爱,有了慈母的情,梁晓声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出示资料。

2、慈母情深深几许?慈母情深深似——海。我相信此时此刻,读到这四个字,你想到的不仅仅是梁晓声的母亲,你会想到自己的母亲,你会想到普天之下所有的母亲,让我们为母亲深情地献上一曲《懂你》的心声吧!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

2、试着写一写自己的母亲,争取写出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深似海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6

复习目标:

1、复习第四单元的课文内容

2、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要求背诵、默写内容:

1《钓鱼的启示》第60页第10自然段父亲告诫我的话

2《落花生》第66页第10、12、13自然段

二、复习第四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精读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13、《钓鱼的启示》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三十四年前,“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还有两小时,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很不乐意,但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了。三十四年后,我成了一名建筑师,深深体会到了: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就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鱼”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事物,如:金钱、地位、荣誉…

《钓鱼的启示》中,我得到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终生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家)

②“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

15、《落花生》(叙事散文,借物喻人)作者:许地山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谈论花生好处的事。

做人的道理:要学习花生内在秀美,不求虚名,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奉献;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落花生》

1《落花生》是一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2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通过花生的特点,赞美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格。

3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三、背诵“日积月累”

四、复习

(一)、复习学过的四单元的类型

(二)、提醒考试应注意的事项

1、认真审题

2、确定要写的内容

3、不要忘记写题目

4、注意语句通顺

5、不写错别字

6、第一格不定标点符号

省略号占两格、引用人物的话要用双引号、

7、字数要写够

8、多看

五、作业:

1、默写“日积月累“

2、抄写“读读写写“1次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7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荆……

小学教案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8

《慈母情深》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浅显易懂。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了解“语文导学”的要求上,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学习。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并勾画出描写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感想。然后组织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提出不懂得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文章的主旨就一目了然了。当然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了这一辅助资料,理解课文更深刻了,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课文,从而实现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