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将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事先加以计划,以便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好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第一教时
1、认识生字,理解"俗语、人影绰绰、理所当然、间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揭题
1、师配乐朗诵:
甜的是一树雪梨,辣的是紫皮大蒜,苦的是一畦莴苣,一架葡萄酿着酸人生滋味万千般,农家品尝个最全。
2、自读小诗,猜一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4、看课题质疑:
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怎样搭?
二、整体感知全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或解决。
2、学生接读课文。
3、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概括地形容一下。
三、个性朗读
1、再读课文,哪些句段带给你这样的印象?把它划出来反复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
2、反馈交流:
⑴每当上工、下工画一般的美感:随机理解:人影绰绰。照样子说几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俗语:
①找出文中的一句俗语。
②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
③你还知道哪些俗语?
④师小结:
这些由大多数劳动人民创造反映他们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定型的语句,就叫俗语,也叫俗话。
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随机理解:谴责。
⑶一排排搭石美好的情感。
⑷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这就是搭石:随机理解:汛期、绾裤。
①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②反复读,直到你的脑海出现搭石为止。
③指名读,从朗读中听出搭石的特点了吗?
④齐读。
随机解决课始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眼里这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刘章爷爷认为这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下节课细细品味。
五、作业
抄写你认为难写的生字。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运用“从内容到思想”的学习方法阅读课文。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4.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表现了群众美好的愿望。《猎人海力布》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海力布变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
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变成了一块石头呢?请大家自己读这个故事,看有多少同学能自己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
经过;海力布得到了龙王的宝石。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2.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画下来,读给大家听。
三、小组合作研讨
想一想,从使你感动的地方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引导学生抓住海力布的言行,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从中感受到海力布一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当海力布从鸟儿那里听说“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这个消息时,“他急忙跑回来”告诉大家。这说明海力布是个心中有他人的人。当乡亲们听了海力布的话,谁也不相信时,“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泪”,可见海力布为乡亲们的安危十分担忧。时间就是生命,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怎样让乡亲们安全转移呢?此时的海力布别无选择,他把从鸟儿那里得到的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不。他在危急时刻,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何等可贵的舍已为人的精神啊!此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后,龙王要酬谢他,面对珍宝,海力布不贪心,只是接受了对自己打猎有所帮助的一颗宝石。从这儿又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人。)
四、总结全文
l.思考:海力布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听课文朗读录音,深化学生情感。
过渡:海力布的故事多么感人,你们想不想讲给别人听?
五、讲故事
1.师指导讲故事
(1)叙事要清楚,交待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可以脱离课文,自己组织语言。文中的重点部分可以用上书上的词句。
(3)讲故事要有表情、有感情。
2.同桌互讲互评。
3.指名讲故事。
4.分角色讲故事。
(可以把文中叙述的话改为对话。)
(1)小组内准备
(2)抽签指定小组到台前表演。
六、延伸拓展
你还读过哪些感人的民间故事?不妨讲给伙伴们听。
七、布置作业
把《猎人海力布》的故事讲给家人或邻居小朋友听。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这篇教学设计示例设计了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把故事复述出来。
探究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感人的民间故事?不妨讲给伙伴们听。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赏析人物;并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39;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与这位父亲相比,梁晓声的母亲又给了他怎样深沉的爱呢?今天,我们就去体会一下大河一样深沉的母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通过自己查资料,读通、读懂全文,能够简述课文大意。
再读课文、品味语句
要求:根据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经验,自己把文章当中的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找出来,在自己重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探讨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整理在练习本上。
重点体会我家里的贫穷和母亲的大方这一鲜明的对比,(母亲干脆利落的对话)细细品味母亲瘦小的身体与繁重的工作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对比。
以读促情、朗诵比赛
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镜头反复品读、认真体会,每个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断,读的形式自选。
随堂练笔、人物分析
要求: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分析,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人物赏析。篇幅不用太长,能够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即可。
读课后连接,谈自己为母亲做过的小事儿
操作:认真读课后链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怀念和爱,小组内交流自己曾经做过哪些令母亲感动的小事。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4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_。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_。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悯农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如果夏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平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赤日炎炎
〔解题〕
这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选入教科书时后加的标题。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揭示北宋末年梁山农民起义军成长、壮大以至失败的过程。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回题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回写梁中书收买十万贯礼物,差杨志带队押送给京城太师庆贺生日。途中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好汉设计将蒙汗药投入酒中,药翻杨志和押运军士人等,智取了十万贯生辰纲。这一回小说中有个挑酒上山的汉子叫“白日鼠”白胜,他挑酒上山时口里唱着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无题目。诗中描绘在炎热的夏季里农夫与公子王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生活,表达了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抨击了统治者好逸恶劳的本质。
〔结构分析〕
本诗共4句,从内容上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1、2句),描绘在盛夏里烈日狂晒下的田野景象。先写烈日,再写稻子等农作物被晒枯萎了。
第二层(第3、4句),写面对禾稻被晒枯萎的情景,农夫与公子王孙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表现。农夫焦虑万分,公子王孙毫不在意,照样悠闲自得。
〔语意理解〕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火红的太阳。“炎炎”,势猛的样子,这里形容夏天阳光强烈,如火焰燃烧,天气极热。“禾稻”,这里泛指地里的庄稼。“枯”是失去水分。“焦”是物体受热失去水分,呈现黄黑色,并发硬、发脆。“枯焦”,就是干枯了,变焦了。“半枯焦”,在本诗中写稻子的禾苗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枯死了。这两句描画出盛夏干旱下的田野图。诗一开篇,便展现出一幅残酷的图景,天上烈日当空,地上禾苗枯萎。1、2句为因果关系,因为烈日暴晒,才会禾苗“半枯焦”。这是写景,也是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禾苗枯萎这一情况,人们作何感想?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汤”,热水,开水。“汤煮”,用开水煮。“公子王孙”,泛指旧时的贵族、官僚或皇亲国戚的子弟。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半枯焦的禾苗,农民心里十分焦虑,好似被开水煮烫一样;而公子王孙们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地轻摇着扇子。诗人写完大自然和田地,一下子把视线拉到人的表现上,对比着写了两类不同阶级人的表现,一类是劳动人民———农夫,一类是剥削阶段———公子王孙。由于阶级地位不同,生活处境不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农夫靠土地种出粮食以维持生计,自然对庄稼的长势十分关注。丰年,可能日子好过些;而灾年,则要饱受饥寒。当他们见到赖以生存的禾苗“半枯焦”时,就知道灾难来了,当然焦虑万分。而公子王孙则相反,他们靠剥削劳动人民来生活,衣食无忧,自然不关心禾苗。在他们看来,丰年、灾年,一样能衣食无忧、尽情享乐,所以,他们不急、不焦、不虑,仍然“把扇摇”。
〔写作特点〕
1.语言简单朴素。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为集体创作。它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表达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从语言上看,都平白如话。比如写太阳照烤用“似火烧”;写内心焦虑不安,用“如汤煮”;写剥削者“把扇摇”。这些词语都是百姓口中平时常说的话,又通俗,又晓畅,又流利。全诗只有“赤日”略有点文言味,其余26个字都十分简单朴素。
2.恰当而生动的对比。
本诗第二层采用对比手法。先在1、2句提出一个现象,就是出现了灾情———旱灾,接着对比写两个阶级的两种人物面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心态。农夫———劳动人民,对旱灾忧虑不已,心都像放在开水中煮一样备受煎熬;公子王孙———剥削阶级,对旱灾置若罔闻,心情平静依然逍遥玩乐。两相对比揭示出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与思想感情。通过对比,抨击剥削阶级不关心劳苦大众的罪恶,批判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凡读此诗者,都会产生农民太值得怜悯、公子王孙太令人憎恨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三首古诗。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的写法。
4.认识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三首古诗并能简述诗意。
2.理解三首古诗表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作者介绍、注释、评析等,让学生筛选。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课上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卖炭翁》或《悯农》的图片,或以李绅的《悯农》古诗,或以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⑶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放手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的形式自主学习。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结合查字典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对贫苦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深刻同情,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①初交流,质疑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预习所得,再将小组内疑而未解的问题提出来班内交流。教师再引导筛选提炼问题。此过程是个去粗存精的过程,每首诗视其情况,留一至两个问题,待深入学习时给予解决。
②谈理解,释诗意。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比较恰当地表述出来。教学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其他同学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引导学生分析疑难和有异议的地方。
③引导读,悟意境。
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情感,激发共鸣。可以适当配以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
2.积累内化。
⑴自选佳句。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最后背诵三首诗歌。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⑵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多画或少画。
4.迁移练习。
⑴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卖炭翁》全诗。
⑵选择一首诗编成故事或续写故事,也可以写一写读这三首诗的体会。
⑶分别选出三位诗人的另外一首诗来读一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
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
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
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
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师: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你读的可真美。
生:老师,我想把这首歌唱出来。
师:(很惊讶)好,我们很想听。
生:(唱)
师:哦,现在你是这样演绎这首诗的。我希望一会学完之后请你再揣摩一下,应该为这首诗配上什么样的曲调。
师:这么美的诗,想进一步了解诗中的内容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觉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也非常的聪明,所以,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行吗?
生:行!
师: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自学提示?
生:指名读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自学这首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2、交流自学情况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学习的特别认真,相信你们都有好多收获,交流一下彼此自学的情况。你们想更多地了解这首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理解的内容,在小组里说一说。我们一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1)生在小组里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师:我看到了,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什么?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知道了姑苏这个词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半夜停船靠岸在枫桥边。
生:我知道了诗的前两句的意思。
生:我还知道了作者的心情很忧愁,睡不着觉。
生:……
师:(点拨、评价、指导)
(3)质疑并解疑.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不理解客船的意思。
师:谁愿意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半夜敲钟?
生:为什么说霜满天呢?天上也没有霜啊?……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师: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4)教师小结: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谁愿意说一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渔火,江枫;听到了乌啼,钟声。
师: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师: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
生:应该低沉。
生:还应该慢一点。
师:对,应该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来读。(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师: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再练一练。
师:谁愿意读?
师:真不错。
四、歌曲激情:
师: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化用古诗填词作曲,《涛声依旧》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变的,下面请同学们听歌曲的录音,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唱一唱。找一找歌中所唱的哪些与这首诗的内容有关系,并拿出笔来画一画,比一比,谁找得准,谁找得多。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
师:我已经看出来了同学们都陶醉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了。谁愿意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化用的诗句?
生:老师,我知道我刚才编的歌问题在哪里了——有点太活泼了!
师∶(赞许地点头)是呀,你很有悟性!
生:这首歌曲调优美,但我觉得化用的诗句更感人贴切、意境深远。
五、试背古诗:
师:现在我想调查一下,有多少同学能背诵下来这首诗?
生:(纷纷举手)你们太出色了.好,请会背的同学起立,不会背的同学看书,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试背)
师:真好,能看出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愿意接受我的最后一项挑战吗?
生:能!
师:能默写吗?好,请你们拿出纸,能默写的默写,实在默写不下来的可以看黑板上的提示,实在记不住的同学,就请你抄写一遍。可以吗?
六、留研究性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回家之后请你们完成这样一项作业: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好吗?
七、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八、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6
网络学习课前准备:
字典,课本图片,笔记本,网络畅通,学习所用电子产品。
网络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正确书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解释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出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说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网络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网络教学难点:
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祖父的园子》,感知园子的世界。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人们往往留恋童年时光,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吧!下面先介绍一下萧红ppt。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ppt: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4.教师领读我会认生字,练习朗读。
5.教师领读我会读词语,练习朗读。
6.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我会写生字,观察讲解易错字。“拔”区别拔和拨;“承”;区别瞎和割。
7.学习词语:明晃晃、光芒四射。
8.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从哪两方面写祖父的园子的?
教师小结:两个方面,第一园子里有什么?第二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9.跟老师一起读读前三段,说说园子里都有什么?学习前三段。
10.再读课文前三段,读出喜爱之情。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积累ABB词语。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7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重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体会父爱的深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难点:为什么巴迪觉得自己是幸运的,特别是父亲对自己的批评为什么是要感谢的。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上都有过表扬和批评,对吗?今天我们学习
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巴迪做了一件事情却同时受到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学生齐读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让我们一探究竟!(板书课题)
引导语: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向导,仔细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一组反义词、引号,分别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
过渡语:
再读课题
现在带上你们刚刚的发现,再读读课题。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语:“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究竟在童年的小巴迪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得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小巴迪反应如何?
1、出示速读要求:带着刚刚的问题读1-14自然段,对自己读懂的地方用笔作标注圈点。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
(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巴迪听后得意扬扬;而父亲给他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巴迪听后很伤心。)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体会母亲的评价和“我”的表现
①当看到我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么表现的?
◆母亲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道:“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②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③齐读(从语气、表情、动作中体会母亲的兴奋)
④引导:小巴迪面对母亲由衷的赞美,心情如何?(结合书中句子:我很得意,我很高兴)
过渡语:这么好的诗,当然要拿给“我”所敬仰的父亲看了,小巴迪满怀信心盼着,可父亲的评价仍是“精彩极了”吗?
2、体会父亲的评价和“我”的反应
①找出父亲评价的相关句子,自由读读。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②朗读指导:指名读,读完问: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父亲,(严厉)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扔”,你真仔细,能从一个动词(一个反问的符号)看到人物的特点,就这样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文章的滋味来。)③引导:当巴迪听了父亲的评价后,他——(学生读)
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齐读,用一个词概括小巴迪此时的心情?
(难过、失望、伤心、沮丧??)
四、结合体验,体悟爱的不同
过渡语:面对父亲如此严厉的批评,七八岁的小巴迪如何承受得了,他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同一首诗在母亲和父亲这里却得到了差别如此大的不同评价?
1、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交流
(注意引导:母亲表扬是因为这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父亲严厉批评,他针对这首诗本身,理性地评价。)
3、长大后的巴迪说:(出示句子)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①读一读,想想为什么长大后的巴迪说自己是幸运的?把你读后的体会和感受和大家分享。
②学生分享交流
③教师小结:是啊,巴迪毕竟还是个孩子,他需要爱的鼓励,也需要警告和提醒。长大了的小巴迪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童年所走过的路程使他更清醒,更正确的认识到了那份爱的珍贵,现在让我们充满感情的读一读这段蕴涵深刻哲理的话吧!
4、和巴迪一样,我们也伴随着父母的爱成长起来,父母的爱似春风,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父母的爱如良药,虽然苦口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生活中,你一定得到过表扬或者受到过批评。就把这些事,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一下吧。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白鹭的美――如诗如画如歌。
2、品味好词佳句,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1、同学们见过白鹭吗?
2、我们来看有关白鹭的录像,(播放白鹭的生活资料篇)。
3、白鹭看似平常,可在郭沫若的笔下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
4、仔细看看图,试着再读§1-5,试着自己描述白鹭的样子。(生答)
5、刚才同学们都描绘了白鹭高贵、典雅的气质,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试着自己练读。
6、谁先来试一下?
哪一小节感受最深就读哪一节?
7、看来,白鹭的外型已经吸引了你的关注。
让我们再读§1-5.(读完后师述: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
8、郭沫若先生对白鹭情有独钟,这让他关注白鹭的一举一动。
请你读读§6-8,注意白鹭的生活习性,注意自己的感受
9、自读完后交流:
一生§6:先读给大家听,谈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因为白鹭站在清水田里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
一生§7:认为这一段写得比较好。读给大家听,最后一句写得非常深刻。(人们说它是在t望,可它真的是在t望吗?)
一生§8:读给大家听,然后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到白鹭在低低地飞,悠然地观看这情景,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10、§7:出示白鹭图,(同时音乐起)师范读§7
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白鹭站在那儿,它想干什么?(有个学生说白鹭在为远方的朋友祈祷,有个学生说白鹭在欣赏太阳出来时美景,有个学生说白鹭在为朝阳添上一抹美丽的色彩……)这个孩子读,齐读§7
11、这么美的一幅情景,谁愿意为它取个名字?
晨光下的天使(说理由)
蓝天下的精灵(灵动的小鸟)
把这种天使、精灵、灵动的小鸟的感觉读出来。
12、还有什么画面给你感受深,让你心驰神往。
§6:一生说,出示又一幅画。(白鹭站在清水田里钓鱼图)
13、这么美的画,可惜缺少画外音。用你们的朗读配上画外音,试着读读看。(指名读)你的朗读让我沉醉,同学们满意吗?试着一起读。
14、这么美的画,想不想为它取个名字?
15、§8图画非常美丽,惊鸿一瞥。出示图:师读,拉得近些,多么具有诗意的画面,希望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这种诗意读出来。
你为什么读是时候带着甜甜的微笑?
生答:我想起了王勃的诗一句,落霞与孤婺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觉得人与自然、白鹭融为一体。
师:不妨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读)
16、让我们再次回眸,再去读§6――8(电脑出示刚才的三幅图)
17、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
再看白鹭各种图(生活习性)
18、师:我听到了一声声惊叹,你们在惊叹什么?
生:白鹭是一首歌,一首拨动我们心弦的歌
生: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19、师:自然界的什么动物曾经带给你神往,你们一定会说出很多,但一定会有它――白鹭(出示白鹭图与题目,读课题)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9
说设计理念:
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聚焦感悟——深读情感体验——读得共生共鸣”为主要的设计思路。首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抓住“那一曲木笛声”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触摸词句的温度,倾听词句的声音,更是逐渐引导学生从读薄“笛声”到读厚“笛声”之中,真真切切的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
说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读课文,限度的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此基础上,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
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聚焦笛声
1、示题,读题,了解“木笛”所谓何物?引出木笛背后的故事。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办法解决读文过程中的词语理解障碍。
3、通过交流朗读令自己特别感动的镜头,反馈学生初次读文效果,并随即正音帮助。
4、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
(“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老师通过“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这样一句亲切引领,恰如其分的对文本的切入作了回望与印证。)
二、读薄笛声 倾听声音
1、引导学生从很长的一段话中,发现并提炼描写笛声的四组词语。
2、读读这四组词语,感受这词语背后仿佛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
3、引领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假如现在朱丹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他的?
(读词需要语境。词语从文本中被挑拣出来,而非剥离出来。因此,这些词语的身上依然留存着母体的肤温与体香。由词散发开去,是倾听还是联想,都是对文本语境的回归与拥抱。)
三、追随笛声 品味泪水
1、话语引导学生,随着笛声去寻找朱丹为何流泪的缘由?
2、扪心读读血红数字,品尝国耻国难的无比痛楚。
3、情景深情朗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一段对话。
(追随笛声,发现朱丹为何流泪,课堂开始折向读厚。当学生的目光首先直面那一串殷红的数字,学生的心灵跟随笛声,一起残忍的面对那一份永远不该忘怀的耻辱;当学生的声音,字正腔圆的读响在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中时,笛声又再次的在对读中堆积无言的国殇和无尽的创伤。对读,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由旁观者到当事人的角色置换,场景置换与心灵置换,同时也改变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方式。)
四、再奏木笛 聆听心声
1、随着音乐,我们自然的将目光过渡到画面:来到石碑前的朱丹,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试想:站在这一片烛光前的朱丹,他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3、课堂中真正响起木笛之声,并组织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矛盾反诘话题:朱丹,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4、引领孩子试想:孩子们,从朱丹的角色中走出来!我在想,如果当时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也在现场,他也看到了这一片烛光,也听到了这一曲木笛声,我不知道他又该作何想法?
同时顺利的引出故事中被特意隐去的结局。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学生经由“读薄笛声”时的情境感知,进入“读厚笛声”时的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读出心声”时的心境体认。这一阅读境界的提升,亦是学生言语智慧,言语情怀和言语人格的重新确证和构建。课既至此,文本、师生、作者之间的心理交融,终得完美融合。)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合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兴趣。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奇异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它是怎么形成,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这块琥珀是透明,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故事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哪一部分讲了这块琥珀形成经过?(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3)请同学们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样子和它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
7、奇异琥珀
思考: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
它是怎么形成
它有什么价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
2、背诵自己喜欢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和必须具备条件。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想象合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时间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学习课文
(一)理解松脂球形成各种条件,体会作者推测合理性。
1.同学们默读课文,分析一下松脂球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①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天热。
②夏季也有阴天、雨天,因此要有阳光,而且强烈。
③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板书:阳光强烈
2.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各是怎样写,气温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有三处:①太阳暖暖地照着,②太阳照得火热,③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3.师问:阳光热度变化点明了当天炎热,为两只小虫遭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
什么条件呢?(①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②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松脂。③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4.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条件。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腐化、风化。)
板书:松脂继续滴
(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交_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
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要点:
①“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②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③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④“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想美美地歇歇,一个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
⑤“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⑥“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个家伙太可怜了。
(三)了解化石形成所需条件,体会想象合理性。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要有什么条件。
(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4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2个条件。)
板书:松树林松脂球
三、谈收获
通过刚才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个有趣故事,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哇!
四、总结课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11
一、生词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饿狼惧怕充足屋檐皱眉一碗酸痛支撑书柜
二、读读写写
招牌担忧急切惧怕环境知趣光顾恐怕充足理由屋檐其实支撑鼓励
三、词语积累
急匆匆花花绿绿倾盆大雨饥肠辘辘舒舒服服依依不舍
四、词语理解: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写小作者因为买不起书,放学后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
六、句子理解:
句子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通过小作者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读书的如饥似渴。
句子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句子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句子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句子5:“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事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健康成长的人。
句子6: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七、课后问答:
作者是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里读书。在这里读书要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还要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
八、读书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______刘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孔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会不会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2.学习有序观察,并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
3.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一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要突出这种事物的特征。
2.在介绍事物特征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运用到习作中去。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物品,大家看:(出示课件1)香甜可口的水果、营养丰富的蔬菜、美观实用的电器、漂漂亮亮的玩具……
多美呀!你最喜欢什么?你了解它吗?想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板书:介绍一种物品
师:要把你喜欢的物品介绍清楚啊,就要用到前面我们前面学过的一种文体——说明文。大家还记得吗?
二、方法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1回忆一下学过的说明文——《太阳》《松鼠》等,总结学过的说明方法及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出示课件2)
2、出示习作要求:介绍一种物品,选材方面:可以是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等。(出示课件3)
提示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要抓住所要介绍物品的特点来写。运用我们学过的一些说明方法。语言要准确、生动。写完后认真修改。(出示课件4)
板书:选材写作方法
三、师生讨论归纳(出示课件5)
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介绍商品呢?让我们一起读读习作要求,看看文中给我们提示了些什么?
第一步:确定好要写的物品。
第二步:认真观察,找到物品的特点。
1、介绍蔬菜、水果,应重点介绍形状、颜色、味道,还可以介绍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保鲜等方面的情况;
2、介绍玩具、文具、电器,应重点介绍形状、特点、构造、用途以及使用过程中应
注意的问题等等。
第三步:具体描写,结构有条理
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出示课件7)
1、出示物品,思考物品的特点。
2、同桌间交流:把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物品向同桌介绍。
3、班上交流:如何在介绍物品时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
4、打算介绍同一物品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交流如何突出物品特点。
板书:突出特点
五、确定写作对象,为作文拟提纲并练习写作。(出示课件8)
1、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
2、为自己的作文拟一个提纲,包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
3、写作。
六、组内评议,练习修改。(出示课件9)
1、展示自己的作文提纲,说说自己打算如何写作,请同桌或写同一物品的同学提建议。
2、用笔试着介绍你手中物品,注意,(出示课件10)
一、要有内容,二、要有顺序,三、要有说明方法。
七、集体评议,作业安排。
1、展示优秀习作进行点评,总结优点。
2、继续修改习作,写好这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用精彩的图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指导写作方法、选材等,来指导学生写作,让他们有的可写,减轻了写作的负担,消除了他们的畏难情绪。
2.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精神,让他们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品评作品,在品评中发现优点和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写作差的学生给予的鼓励不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1、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婉转、磕牙、撩动”词语;积累“丰富而不重复、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等词语。
2、抓“随时随地”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引导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维也纳的生活之美、音乐之美;体会作者对维也纳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教学难点:
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教学流程:
一、初识维也纳
1、配乐欣赏维也纳的风情。
2、板书课题:维也纳
二、走近维也纳
1、导入质疑;
2、初读课文;
3、解决疑难字词。
三、感受维也纳
1、抓“随时随地”一词,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
2、重点引导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
3、小练笔:
(选择一种声音写★,选择两种声音写★★,选择三种声音写★★★)
维也纳的清晨,鸟儿的叫声丰富而不重复;教堂的钟声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
使“免费音乐会”达到了高潮。
第四板块:享受维也纳
四、激情引读
1、小结引读,升华感情;
2、引读:
2、总结全文,补充课题(板书:生活圆舞曲)
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设计篇1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奇事,认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厮、虔、冤、邪”4个生字;积累“外行、冒险、虔诚、形形色色”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奇事,认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搜集关于本文作者及《堂吉诃德》这部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和《堂吉诃德》的内容。
(结合让学生阅读本课后面的“学习链接”。)
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伟大的作家、戏剧家、诗人。祖父是破落贵族,当过律师。父亲是潦倒终生的外科医生。由于家贫,他只上过中学,但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后从军,参加过抗击士耳其军队的战斗。1602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5年该书第一卷出版,1615年该书第二卷出版。这部作品中出现了将近七百个人物,描写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成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而全面的反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部的《堂吉诃德》中的一个片段,共同来认识一下这里面的人物吧!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唐吉诃德把郊野的风车当作巨人,竟然提着长枪、骑着飞马与之战斗,结果被风车刮倒在地。)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厮”sī,
比一比(读音及字形),再组词(想想字义)。
斯()兔()牙()
厮()冤()邪()
3、默读课文,本文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堂吉诃德桑丘杜尔西内娅驽骍南得
桑丘:堂吉诃德的仆人
杜尔西内娅:堂吉诃德要去托波索探访的一位绝世美人,桑丘让堂吉诃德相信见到的粗野村妇是被魔术师诅咒了的杜尔西内娅。
驽骍南得:堂吉诃德出行骑的马。
4、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堂吉诃德为什么要去战风车?桑丘是什么态度?战风车的结果是怎样的?
由于头脑中充满了骑士的奇遇,竟把风车当作巨人,所以去战风车。
劝说,告诉他那不是事实,希望他能醒悟。
结果被风车刮倒在地,“滚翻在地,狼狈不堪。”“不能动弹”
四、再读课文,深入学习:
1、同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战风车之前、之后,堂吉诃德和桑丘的两次对话。体会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2、交流:主人耽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
主人急公好义,仆人胆小怕事。
3、默读第10自然段,画出描写堂吉诃德的神态、动作的语句,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他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体会堂吉诃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4、交流:
(1)“一片虔诚向他那位杜尔西内娅小姐祷告一番,求她在这个紧要关头保佑自己,……”
杜尔西内娅小姐其实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但在堂吉诃德的眼中,她却仿佛就是那个自己心目中要为之保护和爱戴的人,说明堂吉诃德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人。脱离现实,终日沉迷于幻想。
(2)“然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
勇敢,急公好义。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
(3)想象堂吉诃德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体会堂吉诃德的勇敢、无畏,但又是那么荒.唐、可笑。
五、讲述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内容和方式简要地讲述这个故事。
要求:可讲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胧,也可只讲战风车的那个重点场面;
可以一个人口头复述,也可以两三个人对话表演;
可以只讲故事内容,也可以在讲述中说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和认识。
2、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六、表达感受
同学们可以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对堂吉诃德的看法和评价。
七、拓展阅读
课文结尾说:“他们谈论着方才的险遇,顺着往拉比塞峡口的大道前去,因为据堂吉诃德说,那地方来往人多,必定会碰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奇事。”
想知道他们后来还有哪些险遇,碰到了哪些奇事吗?同学们可以在课外去阅读《堂吉诃德》的故事书或连环画。
八、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复述故事内容。
2、课外阅读《堂吉诃德》的故事书或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