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

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

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

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导入

1、我国有一个非常的科学家-----袁隆平,大家知道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2、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因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产量要高很多,所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数的应用

1、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

某地在教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比20增加25%,20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

2、线段图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年和年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图

※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师评价

25%=1/4

20公顷

2000年

25%

2023年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20×25%=5(公顷)

20+5=25(公顷)

办法二:1+25%=125%

20×125%=25(公顷)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30×80%=24(元)

30-24=6(元)

办法二:30×(1-80%)

=30×20%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6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P26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6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开始讨论,从介绍“杂交水稻之你”袁隆平的事迹,引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某地2000年与2023年杂交水稻种植的情况介绍,引出“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中通过类比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法自主解答。重点放在方法交流之中。

引导学生分析,要求购买能省多少元,先求什么。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

【教学反思】

本课重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引导上。效果较好,而且学生能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数学信息,集思义益,博采众长,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解题方法,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交流。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39;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3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__;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_。)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和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片。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在拼图活动中认识组合图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正方形,请你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并说一说像什么。

2、请学生将拼出的各式各样的图形,介绍给大家:你拼的图形什么?二、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图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进行拼图操作活动。

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选出贴在黑板上。

指名回答:我拼的图形像我家楼梯的台阶,像一张方桌、客厅地面……

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这幅图形象一张客厅的平面图。

学生讨论怎样算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通过这一操作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图形

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图形。对,像一张客厅的平面图,现在要在上面铺地板。

2、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只要求主面积,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39;地板了。那么能直接算出来吗?

3、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图形进行分割,图形割后,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学生动手算一算,想一想,不能直接算怎么办,动手画图,怎样他割。

学生介绍自己探索中采用的分割方法。

学生分别按照黑板上的方法计算主客厅的地板的面积。

学生发独立观察图并且解决问题,然后,集体汇报、订正。

面积的基本方法。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面积的基本方法。

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板书设计:

五、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2.成长的脚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5

公开课教学活动前,在全体数学教研成员的指导下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神奇的魔法机器》,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发现并对比事物的大小、数量、形状的变化。目标确立后,做好一系列的活动准备,我们利用孩子身边喜欢的动画角色“叮当猫”送的魔法机器导入活动。

在活动中,集体观察和讨论,在有趣的魔法咒语“叮当法术变变变,按我的指令变”,再加上PPT的形象化,孩子们很顺利地都能比变化前后的不同,请了好几个孩子都能回答正确。孩子们能够很快判断出魔法机器所具备的魔法,即能够变出大小、形状、数量不同的东西。如:小变大(大小变化),圆变方(形状变化)、少变多(数量变化)。以至于活动很顺利地达成目标,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虽然活动具有趣味性,但还是需要具备一些挑战性。

所以最后一个操作环节时,我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操作纸,请孩子根据难易不同自主选择任务并独立操作,孩子们居然都能够完成,还能一一说出指令和结果。

由此看来,孩子们的挑战难度有待提高,如:在讲解过程中不必将大小、形状、数量三个特征全部讲解清楚,应该留给孩子想象思考的空间;提供的操作纸应该分小组发放,让孩子可以走动式的选择;一颗星为简易操作,以大小或形状为一种指令,两颗星以大小、形状、数量并存为一种指令,三颗星即以两台魔法机器结合,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指令,由孩子正向或逆向思维思考操作。这样就给与了孩子想象和挑战的机会。活动也不会显得毫无挑战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6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

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0.45×0.60.8×0.1250.759×0

0.25×0.40.067×0.10.1×0.08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30×7+85250×4-200

⑴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2)0.81×10+110

=0.81×110=8.1+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出示:50.4×1.95-1.83.76×0.25+25.8

=50.4×0.1=0.094+25.8

=5.04=25.894

⑵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3.25×4.76-7.8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13页5题

P.14页6、8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8

目标

通过总复习中最后几道题的综合复习,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复习解方程

1、完成教材第134页”期末复习“第28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解方程的依据。

2、解下列方程

x--=x++=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1、完成课本第134页”期末复习“第29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一块长方形铁皮,长28厘米,宽22厘米,在这块铁皮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这个铁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三、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完成教材第123页期末复习第30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如有错解,则分析错误原因。

2、练一练:

修路队第一天修路4/5千米,比第二天多修了2/15千米,两天一共修路多少千米?

四、作业:

教材第134页期末复习第31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___1/2的算例。

2.出示3/4___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___1/5,5/6___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设计: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

课件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1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经历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来解决超市购物问题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题的简便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乘加、乘减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例8主题图

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2、引导学生读题,列表整理题中的数学信息

单价数量总价

大米30.62

肉26.50.8

鸡蛋101

201

3、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只要把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用估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二、分析与解答

1、自主尝试解答

学习要求

(1)请大家独立解答这个问题,在解答完之后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给同学们讲清楚。

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分析

列举学生的解法,学生可能出现。

30.6×2=61.2(元)26.5×0.8=21.2(元)61.2+21.2=82.4(元)

100-82.4=17.6(元)因为10<17.6<20,所以够买一盒10无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1袋米不到31元,2袋一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第一种方法大家读懂了吗?

生解释想法。

师:第二种方法呢?

学生阅读,并进行解读交流。

小结: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汇报:我喜欢估算这种方法,因为它使计算更加的简单。

3、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2袋大米的价钱+0.8kg肉的价钱+一盒鸡蛋的价钱

30.6×2=61.2(元)26.5×0.8=21.2(元)10元或20元

三种商品的总价:

(1)买10元的鸡蛋:61.2+21.2+10=92.4(元)

(2)买20元的鸡蛋:61.2+21.2+20=102.4(元)

因为

92.4<100,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102.4>100,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所以估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回顾反思

师:回顾这个解题过程,我们都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第一步:理解整理(表格);

第二步:分析解答;

第三步:验证反思。

师总结:大家总结得很好,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过程解题的,这的确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巩固提升

1、出示:有5种商品,它们的平均价格是9.86元,期中前4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5.37元,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钱?

2、学生运用刚才的过程解题,然后交流想法

分析:根据5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9.86元,可以求出5种商品的价格和。同理,根据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用5种商品的价格和减去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便可求出第5种商品的价格。

3、汇报解答方法

9.86×5-5.73×4

=49.3-22.92

=26.38(元)

答: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26.38元。

4、完成练习四,第2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为什么计算时要先通分。

四、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师: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师:(指着算式1/2+1/4)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1/2-1/4=?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教学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在本节课中,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重备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3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到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的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现在大家来看这幅图,你在图中可以找到什么我们以前认识的图形呢?

指名回答。

同学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们都会计算了,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在学校门口有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们这两个花坛哪个的面积大一些呢?

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如果不满一格的我们就当半格数,数完后还要把图下面的表格填好。

把你们小组数出来的结果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一下。

根据刚才填的内容,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呢?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而且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数方格以及观察表中的结果来初步了解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以及它们的长宽与底高之间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非常好!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找一找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是怎样的。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手上的平行四边形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可以,可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下面大家分小组来进行操作,看你们组能不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转化。在做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平行四边形的大小不能有变化的。

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结果在平台上进行展示。(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展示出来的)

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展示可以看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演示)

由刚才的演示我们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由些我们可以得出:

平行四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是:

S=ah

小结:同学们由些我们可以知道,要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要知道它的底和高。

四、实际运用

同学们我们现在可以有办法知道学校门口的两个花坛的面积哪个大了吧?

我们不仅可以用数方格的方式,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它们的面积,以后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五、巩固练习。

1、82页第1题。

2、如右图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找出存在问题,加以纠正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六、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重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

课件、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测一测(师生测)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找的小数。(出示课件1、2)

2、揭示小数的产生:

师:像这些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时我们通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课件展示第3张幻灯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认识小数表示的性质

1、师出示三个正方体,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请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课件展示把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课件上要展示出分的过程),边分边问: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现在老师再将每个正方体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颜色。请讨论可以用哪三个小数表示这三幅图中的阴影部分,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总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你认为什么是小数呢?

5、师总结小数的性质。

(二)认识计数单位

(三)整理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三、课堂活动(口答)

完成课堂活动第1、4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结束语: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与大家共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1.481.481.491.501.511.521.521.521.521.521.52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23262928323435413331

252731363724312926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109.39.59.69.59.49.59.29.5

乙:109108.39.89.5109.88.7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42393840414142394041414141404140414040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