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一年级教案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

时间: 新华 一年级教案

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写好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方便大家学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篇1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P3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篇2

教学目标:

1、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和用数学进行一番回顾与,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发展个性,概括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归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和复习。

板书:和复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1、口算:

我们先进行口算练习,开火车回答。哪列火车来开呢?(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共15道算式)。

提问:这道题(15-9)你是怎么口算的?谁有不同的想法?

2、初步感知规律:

⑴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口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把这15道口算算式卡片排成两行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可以按什么规律来给这些算式排排队呢?(先独立思考,后小组组织讨论)

⑵第一行算式的被减数都一样,可以按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第二行算式的减数都一样,可以按被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给15个算式排排队。请小组长拿出黑色的袋子放在桌上,里面装的就是这15个算式。各个小组的同学要听从组长的安排,有的找算式,有的贴,分工合作,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最好,排得又对又快。

⑶学生动手操作。

⑷小组展示,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⑸:同学们真厉害,经过你们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了这么多种排法,真了不起。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有21道算式,为了排列起来比较直观,我们先按照这种排法(③)来排

学生排法中:

①排成两行的;

②差相等的;

③排成倒“7”字型的。你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很快地排列出来吗?好,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整齐。是这种排法的小组,就讨论一下,接下去怎么排?

3、运用规律,完成表格:

⑴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排的这一行一列有什么规律呢?

⑵接下来该排哪个算式呢?(师指11-8下面那一格)。请小组长拿出第二个袋子,里面装的是其余的21道算式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规律继续排下去。看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快又整齐。

⑶学生动手操作。

4、,引导学生说出“20以内减法表”的规律。

⑴竖着看,算式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⑵横着看,又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⑶除了这些,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怎么知道斜着看,差都一样?

⑷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计算的时候做到又对又快。

三、应用规律,完成练习。

1、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相同的所有算式。

2、学生自由选择,想写差是几的算式就写差是几的算式(要求:差是相同的所有算式)。

3、课件出示游戏:摘苹果

开放性计算练习:13-()=613-()=11-214-()=()-()13-()〈616-()〈7

四、布置作业:练习五1——3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篇3

数据的代表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学生活动经验 基础:学生在本 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

内容: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知识网络结构图:

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出网络结构图,形成知识系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以上知识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

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网络结构图,把重点知识内容再回顾一下:

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 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 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及举例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 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及举例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权未必相同,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差异。

5. 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并会结合实例说明,从而夯实“双基”。

注意事项:在重点知识的回顾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举例,关注学生所举例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并据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

内容:1. 从一批零件毛坯中抽取1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克):

400.0 400.3 401.2 398.9 399.8

399.8 400.0 400.5 399.7 399.8

利用计算器求出这10个零件的平均质量。

2.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3. 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 销售量,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w 120

人 数 1 1 3 5 3 2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量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量,并说明理由。

4.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班学生的体育成绩。

(1)不用计算,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判断哪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

(2)你能从图中观察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

(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分、65分、75分、85分、95分,分别估计一下,甲、乙两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你的估计结果怎么样?

(4)甲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写出几组数据也适合这一规律吗?

目的:以上四道题目呈阶梯状,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第1、2题分别考查学生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和计算器的掌握情况;第3题通过表格信息,让学生计算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这三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区别,并能根据数据信息作出评判和决策;第4题综合了课本复习题的最后两题,旨在巩固学生对统计图信息的识别和判断能力,运用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和众数说明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对称”关系,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注意事项:依据题目的层次,第1、2题和第3题的(1)问可让学生先独立笔答完成后,教师再讲评;第3题的(2)问和第4题具有开放性,特 别是第4题内涵丰富,要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教师对此要作出及时的评价。

对本章知识技能的 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数据的代表在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算的熟练程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 本章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

2.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方法、能力 、习惯全方位的小结,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意事项:课堂小结可由教师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地完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 课本本章复习题。

2. 在数学成长本上进行本章的小结与反思。

四、教学反思

1. 华罗庚教授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复习重在从厚到薄。每一章的复习要把全章的知识分成块,整理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并加以综合运用,其中采用树图、表格、习题组等技术措施复习是有效的,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2. 一般复习课的容量比较大,一方面要让充分学生思考和交流,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主次分明,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3. 复习课 不仅仅是知识的小结及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有益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变化规律,并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一些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具准备:水果图片,课件,正方形、圆、三角形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师:小朋友,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想不想看看?

小鸡 小熊 小鸡 小熊

师:猜一猜,下一个会是什么?

学生猜,出示“小鸡”。

师:小朋友真聪明,别急,还有好吃的呢!

再次出示:苹果 西瓜 苹果 西瓜

师:你猜下一个是什么水果呢?

学生猜,出示桔子,下一个呢?出示草莓。

师:咦,老师刚刚夸你们聪明,怎么现在猜不准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排是按小鸡、小熊有顺序的排列,第二排是没有规律的。

师:噢,原来是这样,用你们的话说,第一排是按照一定顺序摆的,有规律,而第二排是胡乱摆的,没有规律,所以猜不对。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像第一排这样有规律的知识。(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认识规律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一年级小朋友正在准备联欢会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这个舞台布置得这么美!你最喜欢什么?

生:灯笼!

师:老师也挺喜欢的,你能告诉大家灯笼有哪些颜色吗?

生:有红色,还有黄色。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1:是按一红一黄又一红一黄……的顺序排下去的。

师:说的真不错!你是从哪边看起的?

生:左边。

生2:我看出灯笼是按—黄—红……的顺序排下去的。

师:看得真仔细!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他是从哪边看起的?

生:右边。

充分肯定、赞同小朋友的说法并告诉他们漂亮的灯笼按一红一黄顺序或一黄一红的顺序排下去,这都是它们的“规律”。

出示灯笼排列:

“猜一猜”下一个应挂一个什么颜色的灯笼?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2)提议小朋友继续找一找舞台上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

生:鲜花

教师让学生先和同座位小朋友说说鲜花的排列规律,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出示花排列:

“猜一猜”下一朵花应是什么颜色的?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接着说说自己还喜欢哪种装饰物。

生:彩旗

师:确实很漂亮!小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能在屏幕上边指边说吗?

生1边指边说:小彩旗是按一面红一面黄又一面红一面黄、一面红一面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2 :小彩旗按一面黄一面红又一面黄一面红的规律排列的。

出示彩旗排列:

“猜一猜”下一面应是什么颜色的?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师:太奇怪了,这么多难题都难不住你们,为什么猜得又对又快呢?

生:因为他们的排列有规律。

(4)表扬小朋友并鼓励他们继续观察画面,说说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1:小朋友的队伍排列得有规律!是按一男一女又一男一女的规律围成圈的!

师:真棒!你来指指是从哪个小朋友看起的。

生2:小朋友是按一女一男又一女一男的规律围成圈的!

出示小朋友排列:

提问:下一个小朋友应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四、观察较复杂的规律

用电脑课件引出学生的好朋友“聪聪”。让他们观看“聪聪”排列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的动画场景。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在装饰自己的房间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演示气球排列图,生说出其中的规律,并帮忙“挂”气球。

2、演示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排列。

师:谁能帮着挂上去?能说出理由吗?

生1:是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然后又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说得真好!还有没有小朋友和他说得不一样?

生2:明明是按一个红色图形,一个绿色图形,一个紫色图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真棒!谁还能说得更完整,更具体一些?

生3:明明是按一个红色的圆,一个绿色的三角形,一个紫色的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3、出示三角形排列,要求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应该挂什么图形,派代表汇报。

五、探索实践

师:聪明的小精灵摆出几种不同的规律,那我们小朋友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中的图片摆出规律和她比一比!(想怎么摆就怎么摆)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数个,动手在纸板上有规律地排列,然后交流)

小组展示。

六、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这样不仅显得整齐,而且很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请你仔细找一找。

生1:教室的座位是按一排桌子一排椅子又一排桌子一排椅子的规律排列的。

生2:小朋友的毛衣图案是按一条红一条黄又一条红一条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3:女同学辫子上的皮筋颜色是按一个蓝一个红一个绿又一个蓝一个红一个绿的规律排的。

生4:斑马身上的图案是一条黑一条白又一条黑一条白的。是有规律的。

七、欣赏规律:

课件演示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学生欣赏规律,感受规律。

八、拓展思维,创造规律

师:小朋友们,接下来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创造规律了,看哪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最特别。

1、分组讨论交流,创造规律。

2、汇报,展示作品。

九、全课小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篇5

课题:十几减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十几减7.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7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十几减7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十几减7”】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7”】,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十几减7,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7”】,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十几减7”】,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十几减7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简单的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言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