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案例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可使备课充分,上起课来有条不紊。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一年级教案例案,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一年级教案例案。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阅读课外书感兴趣。
3.初步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知道小鱼是不可以种在地里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知道小鱼不可以种在地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揭题:(老师板书:种)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会填这个空儿吗?(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种鱼》
2.读题质疑:齐读课题后问:围绕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将圈好的生字再多读几遍。
3.认读生字:
(1)出示要认的'字
(2)指名读字
(3)同桌交流自己认识的字
(4)说一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5)开火车认读生字
4.同桌合作读书,当个小老师,纠正读错或不准确字音。
三、朗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2.图文结合,小组讨论:小猫会收获很多小鱼吗?为什么?
3.出示句式,品读:
农民把()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4.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谁能告诉小猫,他错在哪里?
5.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语言训练:
(出示挂图)看图讲故事。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 答:平均每行挂8面。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晴朗的夜空很美。
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能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晴朗的夜晚天空很美。
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
1、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月亮和一个弯月亮。
2、准备一块小黑板。
3、录音磁带、字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小提琴独奏)
4、幻灯。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言:小朋友,在晴朗的夜空,我们常常看见天上有月亮,你们喜欢看月亮吗?
老师跟大家一样,也喜欢看月亮,老师请小朋友看这个月亮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出示圆月亮)
月亮有时是圆的,有时是弯的,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出示弯月亮)
2、看图:老师请小朋友边看图,边听录音,想一想,这是真的船吗?是什么?(出示幻灯)
下面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能看出是什么时候?
再请小朋友连起来说,图上画的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师述:这幅图画得很美,在晴朗的夜空,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所以,叶圣陶老爷爷把《小小的船》写成课文给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你们喜欢吗?请小朋友在学课文时,要一字一句认真地学习,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这课有几句话?
3、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一句,"弯弯的月儿"讲了什么?(板书:弯弯的)
"弯弯的"和"弯的"比一比,你认为哪个词美?为什么?
"弯弯的"比"弯的"更弯一点,而且弯得更可爱,看起很美,讨人喜欢,所以,课文里用"弯弯的"这个词来形容月亮的形状。
4、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小小的船"又讲了什么?(板书:小小的)
课文里为什么用"小小的船"而不说"小船"呢?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遍。(指导朗读)
5、这只船除了弯弯的、小小的,还是怎样的?(指名读二句)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讲了什么?(板书:两头尖)
图上画了什么?与上图比较一下,课文里为什么说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我们学完了一、二句,现在把它连起读,想一想,这两句都写了月亮的什么?(齐读一、二句)
6、这样美的船你们想不想上去坐一坐?
老师带你们去,因我们离月亮太远,所以要坐上最快的火箭,小朋友系好安全带,闭上眼睛,准备。(按录音)
到了,睁开眼睛,我们到了哪儿?(指幻灯:太空)
你现在感觉怎样?你看到了什么?(板书:星星、月亮)
我们来到月亮上,把弯弯的月儿当小船,蓝天可以当作什么?星星可以当作什么?
(课间休息)
7、我们一起读书上的第三句。
比较句子。(出示小黑板)
我看见星星和天。
我只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先把这两句读一读,找出不同的地方?比一比哪句好?为什么?
"闪闪的"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星星一亮一亮的,好像对我们眨着眼睛。(板书:闪闪的、蓝蓝的)
"蓝蓝的"写出了什么?把天写得更美了,所以第二句好。
第一个句子用的是"看见",第二句用的"只看见"。"看见""只看见"有什么不同?"只看见"的范围小些,看见的范围大些,为什么只看见,是因为蓝天,星星太美了,吸引了目光,所以只看见。
我们一起读二句。
请小朋友把第三句连起读一遍,"我""只看见"要读重点,"闪闪"、"蓝蓝"读轻。
8、这篇课文学完了,为了让小朋友读得更好,请小朋友跟着录音读一遍。(请人读)
有表情地齐读,注意老师怎样指导的。
同学们读得好,下面把书关上,老师读前半句,小朋友读后半句,看谁记得住?
再齐背诵一遍,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不但小朋友喜欢,我们音乐家把它写成歌来唱,会吗?(齐唱)
9、今天小朋友学得很好,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考一考小朋友怎样。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是把老师给的字块看一下,哪些词放在一起合适,拿这两个字块的小朋友就站在一起,剩下的小朋友就拍手唱"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
字块是:弯弯的、小小的、蓝蓝的、闪闪的、月儿、星星、蓝天、小船。
全体小朋友齐读字块上的词。
小朋友再动动脑筋,这些词除了刚才的放法外,还可以怎样放?意思大体不变。又变换放法:天蓝蓝的,月儿弯弯的,星星闪闪的,船小小的。
通过游戏,小朋友们知道了,有的词放法不同,但意思大致相同。
10、打开书,指导课后三题。
读、查课后作业。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4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5
课题:加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2.培养加法验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4+9 9+4 7+8 6+9 3+7 40+10+10
30+70+10 50+60+10 800+500+100 200+300+100
2.坚式计算例 3: 809+3764
3.竖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4.计算下面各题,然后再调换两个加数位置相加,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同桌同学编题练习,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使学生明确: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教师说明:为了使我们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就需要检验.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板书:加法的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2)教师板书竖式,并注意巩固计算法则.
(3)提问: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怎样验算呢?(启发学生说出验算方法.)
(4)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结论调换加数位置并列出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5)引导学生比较两次运算的结果.指出:如果两次运算的结果相同,说明计算正确;如果两次结果不同,则需要重新计算一遍.
在验算时,要注意调换加数位置后,一定要重新算,不能照抄前次的结果.
2.认识用原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1)向学生指出:在题目没有要求验算时,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
(2)教师口述利用原竖式从下往上的验算方法.
3.教师小结加法的'验算方法及要求.
验算加法,可以用调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检验,也可以利用原来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的方法检验.
做练习的时候,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
4.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三)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随堂练习
1.新华书店运来一批故事书,卖了326本,还剩547本,运来了多少本?
2.学校体育组购进27个足球,购进的小皮球比足球多135个,购进小皮球多少个?
3.填空.
4.在下面的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
5.在下面同样的图形中,填上同样的数字.
布置作业
1.用原来的竖式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正过来.
2.新华书店运来一批《十万个为什么》,卖了247本,还剩103本.运来了多少本?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6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结合参照物,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方位,建立方向感;结合操作活动,体验平面图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辨别方位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在图形拼摆和欣赏活动中,感受图形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认识常见平面图形。
难点: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教学准备
情境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与回顾: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教师有重点的板书:
方位:东西南北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二、观察情境图
1、学生观察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2、根据要求涂颜色
3、涂完颜色后,数一数,每种图形给有多少个。
师:重点指导房子的侧面,在实际生活中,房子的'侧
面是长方形的,而在图中,房子的侧面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辨。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种物体各由什么图
形拼成的。
三、总结本单元的收获
学生自评自己在本单元中的收获,再在小组中互相评一评。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衣字旁(衤)”;理解“彩虹、梳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是一个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孩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衣字旁(衤)”;理解“彩虹、梳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是一个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孩子。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家见过彩虹吗?彩虹是大气中的一种光学现象,一般出现在雨后。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或反射,就在天空中形成了拱形的七彩光谱。美丽的彩虹像一座桥,文中的“我”站在彩虹桥上,都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彩虹》去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82、人海茫茫,岁月尚长,别回头也别将就,保持优雅的自己,自然会有良人来爱你。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座、洒”,翘舌音“照”,后鼻音“兴、成”,轻声“着”和鼻音“那、拿”。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高”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那、着、兴、千、成”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座、拿”时,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着:姑娘羞答答,出门去看花。省事不带伞,大雨淋着她。
兴:六个小伙伴,兴致不一般。红旗高高举,带头把活干。
千:丁丁学识字,十千干不识。妈妈亲手教,于今还尤记。
加一加示例:
广+座=座
合+手=拿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那”的左部撇宜伸展,右部竖为悬针竖。
“到”左下的“土”末横变提,右部竖短,竖钩长而直。
“高”的点要写在竖中线上,中间两“口”要扁小些。
“兴”的三点一横要写得长一些。
“千”的撇稍短,横稍长,竖在竖中线上。
“成”的第二笔为竖撇,斜钩起笔较高,宜伸长。
易错提示:
“到”左边的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横;右边最后一笔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那”右边的是包耳旁“阝”,不要写成单耳刀“卩”。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那:哪(哪里)-娜(婀娜)-挪(挪动)
至:到(到来)-侄(侄子)-致(致意)
成:盛(盛开)-诚(诚实)-城(城市)
(4)多音字辨析。
兴
xìnɡ:高兴兴致勃勃
xīnɡ:兴奋兴师动众
挑
tiāo:挑水挑肥拣瘦
tiǎo:挑战挑拨离间
辨析:“挑”在表示“挑选”“用扁担等东西搬运”等意思时,读tiāo;在表示“用竹竿等的一头支起”“挑拨,挑动”等意思时,读tiǎo。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我”想做哪些事,希望谁高兴呢?
2.学生自由交流这个问题。
明确:“我”想用浇花的水壶在彩虹上下雨,爸爸就不用再挑水浇田。“我”希望爸爸高兴。
“我”想拿梳头用的镜子走到桥上,天上就会多一个月亮照着妈妈梳头。“我”希望妈妈高兴。
“我”想把哥哥的秋千挂在彩虹上,坐着荡来荡去,花裙子变成彩云飘来飘去。“我”希望哥哥高兴。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文中的“我”充满童真童趣,想为爸爸减负担,想帮妈妈变漂亮,想让哥哥更开心,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8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9
【学习目标】
1、认知“盆、位”等12个生字,会写“分、要”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通过自读,知道老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老实的人。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小实验:种两粒花种(其中一粒是煮熟的)。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俺们学习的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生齐读)
读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先自身读,再同桌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语,齐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同学“并”、“盛”是后鼻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四、分段练习朗读:
1、第1自然段。
⑴自由读第1自然段。
⑵老师引读。师问:什么时候?谁要干什么?他宣布了什么?
同学以读代答。(很久以前,有位国王要挑选一个小朋友做继承人。他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2、第2自然段。
⑴自由读第2自然段。
⑵教师范读。听一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盼望花开)你也来学一学。(注意指导:十分、天天、看啊、看啊)
⑶指名读、分小组读。
3、第3、4自然段。
⑴自由练读。
⑵练习人物的对话,想一想国王问雄日的话,国王和小朋友们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
⑶指名分角色读,小组分角色练读。
五、通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
2、朗读课文。
二、讨论:
1、国王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
⑴小组讨论交流。
⑵汇报讨论结果。
三、指导书写:
1、同学对书上田字格中的字逐一观察,想一想,提醒大家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如:不能把“分”的“八”字写成“人”字。
2、同学先描红,再临写。
四、完成课后“读读想想”:
1、指名朗读,齐读。
2、“十分”可以换成什么词?(“非常”“特别”“格外”等)
3、试着用“十分”说一句话。(鼓励与众不同)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雄日当了国王以后……
《手捧空花盆的小朋友》教学片段
朗读第二自然段,感知内容,认写生字
1、指名朗读。评议。
2、认写“分”字。提示:不能把“八”字写成“人”字,下面的“刀”不能写成“力”。
3、通过本段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的范读,(“十分”、“天天”、“看”等词应读得重些,“看啊,看啊”语速应慢些,声音略轻)引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观察插图或挂图,体会雄日培育花种的专心。
4、朗读课后“读读想想”中的两个句子,体会“十分”的意思及用法。
⑴指名朗读,齐读。
⑵“十分”可以换成什么词?(“非常、特别、格外”等)
⑶试着用“十分”说一句话。鼓励与众不同。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10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查字典的兴趣,学会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了解字义。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探索知识的兴趣,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查字典的兴趣,学会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了解字义。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教学难点:学会查字典
教学流程:
一、笑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经常看《动物世界》这个栏目吗?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动物的小笑话。
1.讲述《小白兔和蚂蚁》这个小笑话,还可以结合自制动画片让学生欣赏这个小笑话。
2.学生间交流小笑话的可笑之处。
3.指名汇报你为什么笑?你觉得什么地方让你笑?帮助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了解故事中两种动物的特征。
4.自读笑话《小白兔和蚂蚁》,体会小动物的语言,读出感觉。
二、自读感知学习知识窗:
动物王国中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走近黑猩猩,看看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学习知识窗《有趣的实验》。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有趣的实验》这篇小短文。
2.有趣的实验指的是什么实验?有趣在什么地方?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3.小组间交流学习心得。
三、师生交流学习查字典:
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学得认真,说得准确,你在学习过程中有不懂的词或句子吗?(全班交流。学生如果有,就请同学们谈谈是怎么弄明白的。再导入今天学习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明白意思的字,如果没有,可以直接导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用一个游戏的方式进行,学生举例说一个字,教师借助字典就很快说出这个字的意思,多说几个字,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方法好,把学生查字典的兴趣激发起来。
2.自主学习查字典的方法:老师是怎么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教科书上查字典的方法,结合手中的字典明确查字的过程。
3.交流学习查字典的方法:请小组推荐查得好的学生到前面交流演示查的过程,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确音序查字典的关键步骤。
4.强化练习查字典的方法:进行小竞赛,选拔班级查字典的高手,评出小状元。鼓励学生回家继续练习。
四、激励鼓舞学习名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老师送你们两句:
1.出示名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袁枚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弗郎士(法国)
2.谈学习感受和对名言的理解。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名言。
4.学会收集和积累名言。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1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儿童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故事。在美术课上,老师让全班同学们集体绘画《海洋世界》。同学在长长的画卷上,画满了大鱼,经老师提示,同学们认识到这不是海洋世界,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讨论,同学们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有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画好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
教学要求:
1、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只有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画好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
2、
学习本科生字新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只有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画好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
教学准备:
准备四张白纸,课后让每个小队合作完成《海洋世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洋吗?请大家观看录相放CAI海洋景象。
海洋世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然后提示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画里到底少了什么?为什么少?
引导学生直接读文中老师和同学们的对话,知道画中少了海洋生物。“那我们这幅画里为什么只有大鱼呢?”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认真读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体会其中的道理。
2.在同学们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审题。引导学生从画中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少了大家分工、合作的精神这两方面加以体会,这时说一说,如果是你,怎么做?使学生在自悟自得中,真正体会到集体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大家分工合作,重要的事要有人做,次要的事也要有人做的道理。
3.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也参加,会画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学生读课文
2.思考:画里少了什么?
从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生字
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学过的识记生字的方法记住字形。学习中,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住如下几个字的:绘、搬、除。
三、学生交流有关海洋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四、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想画的内容画在前面的画上,与语文天地中的F3“画一幅真正的《海洋世界》”。
板书设计:
画里少了什么
要联合画好海洋世界就要分工合作
教学后记:
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没有必要花太多工夫进行语句训练,但“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把一件事做好,这个简单的道理学生可能懂,但实际行动中很难做好这一点。于是我一方面充分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谈感想,另外还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全班每位同学集体参与。给每个小队发张白纸,要求小队内每位队员合作完成一幅真正的《海洋世界》图,这样教育效果就好多了。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12
1.细心算一算。
10+7=16-4=19-7=12+5=12-10=11+7=11+5=13-10=
2.列式计算。
3.比大小。
10+41316-316+310+71718-418-614-10410+719
4.看图列式。
5.小蜂房中有14只蜜蜂,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
答案:
1.17121217;218163
2.12+3=15
3.><=>=<
4.17-3=145.14+4=18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13
加 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题及做一做,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加 法。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 、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 ) 3 ( ) 5。
[设计说明: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小学数学教案《加 法》。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设计说明: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 ,一共有3个同学,1+2=3。
[设计说明:通过观察,得出1+2=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联想,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边摆边说,学生独立操作,从中体验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设计说明: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使学生初步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略)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等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率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作用与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用加减和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多策略地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
二、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口算:
(1)用口算卡片出示口算题,抢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指名回答,集体校对。错的要找出错因。
2、笔算:
(1)用竖式计算第17题前面两竖。
(2)说说计算乘除法的注意点。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宣布得星规则:
(1)规定时间内发、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2)抢答时,能正确表达意思可得星,组内成员可以适当补充。
(3)其他组有不同想法,或需要补充,意思正确也可获得一颗星。
2、完成第19题:
(1)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花坛图,介绍花坛每条边的长度,估计一下,哪一个花坛的周围的栏杆最长。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验证估计是否正确,进行计算。(关注整个过程中的新异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奖励星。)
3、完成第20题:
(1)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 什么?
(2)要求什么?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做法,说说怎样想的?
4、完成第21题:
(1)说说你从表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
(2)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解决问题。
(3)汇报结果与想法。
5、完成第22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上观察到什么?45座和30座分别是什么意思?
(2)独立思考用车方案,小组交流不同方案,比较异同和优缺点。
(3)小组汇报。
6、评出最佳小组。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习情况进行思想教育。
一年级教案例案篇1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2学习用语文知识赏析戏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精彩片段,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提高艺术修养。
3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等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地方戏曲文化。培养热爱祖国、家乡民俗文化的情感和振兴国粹的责任感。
【活动重点】
1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整理资料,以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和振兴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3考察地方戏特色及现状,关注、热爱家乡民俗文化。
【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戏曲的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时间约为一周。
2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各组自行制定竞赛口号和组名。
3考察地方戏及特色,模拟做一次小记者,对身边不同年龄层的人进行采访并记录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以组为单位,将采访结果及采访心得进行汇总整理并记录。
采访结果记录表: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喜欢潮剧
了解潮剧
潮剧走向衰落的原因
采访心得
10——20岁
20——30岁
30——50岁
50——70岁
4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形式】
1知识竞赛:检验资料搜集、整理及知识掌握情况。
2名段赏析:多角度运用语文知识充分感悟戏曲的魅力。
3交流探讨:讨论地方戏的现状引发对当前中国戏曲艺术逐步走向衰落现象的思考,给出振兴方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活动创意】
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次综合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搜集、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并整理记录,学生分好小组后,每一组自行决定各成员的任务,进而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最后用两节课时间以小组竞赛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对前一阶段准备活动的成果加以展示。希望以这一节课为起点,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地方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
一简述戏曲发展的轨迹,导入活动。(3分钟)
祖国的文明,历史悠久。祖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丰收、胜利和祭祀时,都喜欢跳跳舞,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感情,这些可以说是戏曲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唐朝时,有了双人演唱的参军戏,这可以说是戏曲的雏形;到了宋代,特别是到了南宋,便有了比较成熟的戏曲了;到了元朝,产生了杂剧,又叫元曲,这时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到是明清,地方戏曲广泛产生,以昆曲、京剧为代表,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事的舞台艺术体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戏曲大舞台,共同来领略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戏曲知识竞赛(20分钟)
竞赛规则:每组基础分100分。必答题每题1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答题时间30秒。选答题(每小组派代表抽题作答),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其它组可以补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答题时间30秒。
(一)小组必答——戏曲知识擂台赛
第一轮
第一组: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第二组:素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什么?(京剧)
第三组: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什么?(昆剧)
第四组:戏曲的角色分为哪些行当?(生、旦、净、丑)
第二轮
第一组: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第二组: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第三组: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谁?(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第四组: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什么?(没有实物的表演——虚拟)
(主持人简评,公布该轮得分)
潮俗祭祀之风盛行。旧时的演戏活动,多围绕着祭祀活动举行。祭祀对象大抵两个方面:一是姓氏宗族祖先;一是村社的社神(俗称“地头神”)以及其它各类神明。潮地人文有其特点,历来是“聚族而居”,因而宗祠和神庙(俗称“老爷宫”)星罗棋布,极富地方特色。祭祀活动的进行很有组织。宋元以前每逢祭祀须“奏音声、以谢神贶”,大概到了明代以后,这种“奏音声”便多被戏曲所代替。从而发展为现在的潮剧。做为潮汕人,对于潮剧你了解多少呢?马上来考考你。
(二)小组选答——潮剧知识知多少
(1):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请问它形成于什么时候?是由什么剧种发展而来的?(形成于明代中叶以前。是元、明朝南戏的遗音)
(2):潮剧的演出形式是什么?(一唱众合,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
(3):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潮剧的传统剧目可有分为几类?(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
(4):请列举三个以上传统的潮剧剧目。(《苏六娘》、《告亲夫》、《龙井渡头》、《刘明珠》)
(5):连线题:将下列脸谱颜色与它们所代表的性格特征连接起来
红色刚直
黑色奸邪
绿色强悍
白色怪异
金银色忠诚
注:为公平起见,供选答的题目数量应多于小组的组数
(主持人简评,公布该轮得分并总述三轮比赛成绩,评出优胜组,授于小锦旗,其它组给于掌声并向优胜组喊一声:“好样的,向你们学习!”)
三名段赏析(20分钟)
1观赏名剧选段《天仙配》、《玉堂春》、《花木兰》,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剧种。(黄梅戏、京剧、豫剧)
2戏文欣赏-——看一段精彩片段后,从修辞、韵律、主旨等方面,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分析一个唱词片段,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如《玉春堂》选段中每句唱词最后一个字分别为“县、前、惨、言、转、传、断、还”,韵脚相同,压an韵,朗朗上口。)
3口语训练——看经典潮剧《柴房会》中李老三柴房遇鬼娘作上梯科的片断,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四交流探讨(15分钟)
1各组展示本组关于潮剧现状采访调查的结果(出示采访结果记录表)。各组进行交流,对比并综合、整理四组的采访结果,选代表进行汇报:
A喜欢潮剧的人员除老年人外其它年龄层所占比数极少
B大多数人对潮剧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
C大多数人认为潮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2个性表达,围绕以下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A戏曲文化包括潮剧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B该不该振兴包括潮剧在内的中国戏曲文化?为什么?
C对于潮汕大锣鼓在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的精彩表演,你有什么看法?
五写作与表达(25分钟)
目前全国的剧团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许多演员都已另谋生路,所以,拯救包括潮剧在内的传统戏曲成为我们新一代青少年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请你以“中国戏曲的发展”为话题发表意见,用书面语言的形式为中国戏曲的明天,为潮汕戏曲文化的未来出谋划策,献上你的锦囊妙计。300-500字。
六活动评价及总结(7分钟)
1评价及奖励(从参与的积极性,活动过程表现的综合语文能力及掌握戏曲知识的程度三方面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及个人进行奖励)
2活动总结: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祖辈传下来的精粹,戏曲是一本书,戏曲又是一幅画,它展示着多彩的社会生活,戏曲是一首诗,它蕴蓄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一次的活动让我们了解、熟悉了戏曲、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感受值得我们所有潮汕人骄傲的潮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同学们,你们今天是祖国的花朵,相信明天你们将会为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结出硕果。让我们为振兴家乡民俗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传统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吧!
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