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
教案的内容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供大家参考。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2
分解因式法
教学目标 :
1、会用分解因式法(提公因式,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b2-4ac≥0)
2、分别用配方法、公式法解方程:x2-3x+2=0
3、分解因式:(1)5 x2-4x (2)x-2-x(x-2) (3) (x+1)2-25
二、新授:
1、分析小颖、小明、小亮的解法:
小颖:用公式法解正确;
小明:两边约去x,是非同解变形,结果丢掉一根,错误。
小亮:利用“如果ab=0,那么a=0或b=0”来求解,正确。
2、分解因式法:
利用分解因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分解因式法。
3、例题讲析:
例:解下列方程:
(1) 5x2=4x (2) x-2=x(x-2)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
5x2-4x=0
x(5x-4)=0
x=0或5x=4=0
∴x1=0或x2=
(2)原方程可变形为
x-2-x(x-2)=0
(x-2)(1-x)=0
x-2=0或1-x=0
∴x1=2,x2=1
4、想一想
你能用分解因式法简单方程 x2-4=0
(x+1)2-25=0吗?
解:x2-4=0 (x+1)2-25=0
x2-22=0 (x+1)2-52=0
(x+2)(x-2)=0 (x+1+5)(x+1-5)=0
x+2=0或x-2=0 x+6=0或x-4=0
∴x1=-2, x2=2 ∴x1=-6 , x2=4
三、巩固:
练习:P62 随堂练习 1、2
四、小结:
(1)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时,就可用分解因式法来解。
(2)分解因式时,用公式法提公式因式法
五、作业 :
P62 习题2.7 1、2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3
今天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总体上来说难点和重点基本突破,但是我觉得学生却有很明显的被牵制学习的痕迹,在学生到前面演示的时候,班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认真去看,心思不在这上面,更不用提理解算理了,因此我把我的教具迅速展示到了黑板上,这个环节过于着急,在学生的角度上想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的脑海里没有一点思路,去讲解其实对他们来说就是在强制的灌输知识,因此立即反映出来了大部分孩子并不理解我的意思。学生的探究过程没有得到发挥,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知识学得太死了。
如果再让我修改一次教学过程,即使时间再紧张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都是一节课40分钟,后者是让学生自己去追求知识,以生为本,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会相差多少。虽然也是花费了40分钟,但是在我心中学生究竟会了多少?怎样会的?能记多久?这都是我头脑中的一个问号。
本来应该是学生得到充分展示的一节课,由于我过分的注重了课堂的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平时最容易犯的错误。课堂就是学生的,那些附属品只能是一种附加选择,作为教师应该时时亮着自己的眼睛,时时确定好谁才是课堂上的“航标灯”。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4
教学课题: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9+( )=15 9+( )=18
15-9=( ) 18-9=( )
9+( )=14 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组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9棵,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你能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呢?说说这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表示的意义吗?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二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练习二的第9题。
2、完成第1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难点是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讨论并填空。
2、老师出示:课本“做一做”第2题小动物赛跑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牛跑第几?你能把上面的问号位置填上吗?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6
上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59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是森林里松树爷爷的生日,小白兔和小鸟一大早就来为松树爷爷庆祝生日。同学们看,他们俩在哪?在干什么?你能根据图上小鸟和小白兔的位置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吗?(生板:小白兔、小鸟图)
2、小鸟和小白兔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位置与顺序中的“上下”。板:上下。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主题图。
(1)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说说小鸟在哪里?小兔在哪里?
(2)引入松鼠。
①松鼠也是松树爷爷的好朋友,他也赶来为松鼠爷爷庆祝生日,你们看,松鼠在哪里?
②你能根据图上松鼠的位置把他贴到黑板上吗?(生板:松鼠图)
③小组合作交流。
④谁能用“上”“下”说说松鼠的位置?
(3)小结:小松鼠如果和小鸟比,那他在小鸟的下面;如果和小兔比又在小兔的上面。所以三个动物进行比较的时候,小朋友就要表述完整了。
(4)如果小蝴蝶也落在这棵松树上,该怎样描述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大家小组合作,一起讨论。
(5)指导看书、书写。根据小朋友判断的各个动物的相对位置,把书本主题图的填空补充完整。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集体反馈。
2、亲身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1)小朋友们,观察过你的同桌吗?你能发现他身体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吗?,
(2)同桌交流。
(3)指名说说身体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
3、感受上下的`相对性。
(1)按小组长的要求摆放学习用品。
(2)分组活动。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说说书架上物品摆放的位置。
(1)课件出示书架和物品,请同学们用“上”、“下”相互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3)集体反馈。
(4)谁说得好,为什么?
2、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图(说一说59页3题)。
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下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3、分房子。
(1)动物园里建了一栋新房子,准备分给小狗、小兔、小猫和大象,请你给它们分一分,并用“上”、“下”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2)同桌相互交流。
(3)集体反馈。
4、第59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1)分组讨论,交流。
(2)集体反馈。
(3)指名板书图。
四、故事。
(1)观看《狐狸和乌鸦》动画。
(2)用上下编一个故事。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体验到: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48×5≈397×3≈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联系。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长城
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
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
[说明:此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约等于120,却为什么不能上船?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学生通过争论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结果也比准确值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
第三站:天坛公园
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
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
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
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
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反馈: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60×8+10×8+30×8
=800(元)=800(元)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关注估算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辩证看待问题能力上的作用。
1、大胆改变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体验估算的现实性。
乘法的估算,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新内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课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用估算解决的现实需要,因而整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数学课,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能将简单的问题深化。“乘法估算”一课,教师们都会想到要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设计的学习素材要富含现实气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估的结果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因为估的结果有时估大有时估小,单凭估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还需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考量。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估大”、“估小”的情况及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果解决问题,同时穿插比大小的训练,从而将现实性、思辨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8
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 ,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二、活动二:练习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
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 “摸一摸、 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1.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八、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9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3、找到数级,明确每一级各个数位上必须填满数字的原理。(一个数开头不能写0)
六、教学课时(人口普查的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1. 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课件)
a. 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78、44,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b. 练习:写出下列各数
五万、 六千万、 三千二百万、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 含有万级和亿级两级数的写法
出示题目(课件)
a. 提问:三百零八万四千这个数有几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b.师生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从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八.课堂练习
写数(课件出示)
九、全课总结,作业安排。
1、 总结多位数的写法(课件出示)
2、 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写数的。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
3、教材第6页第2题 、教材第7页第2题
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来自百度网站)
十一. 自我问答: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10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11
《物体分类》一课,是“空间与图形”有关教学内容的起始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几何体。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每一次活动前说好要求,做好示范,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2、学生回答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与专家交流后我也对本节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虽然我在教学时注意关注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心里,如:
1、猜一猜的游戏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想要完成计定的任务,所以只是找两个同学做了一下,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去参与,使学生失去了再次感知想像的机会,我想如果能重上这节课,我会真正的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让学生去玩一玩。
2、在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当学生提出翻一面来比时,由于我没有理解学生的意思,所以没有抓这个闪光点,如果当时我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解释一下,这将是一个多好的生成。
3、评价方式没有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的是我要奖给学生什么,我的.喜欢就是学生应遵守的。课后专家们关于评价提出了建议,身体的语言是一种发自于情感的评价,胜过小红花这样物质的奖励,评价是可以延续的。
虽然这节课已经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小沙粒,但他留给我的思考却会一直督促我不断探索前进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12
教学课题:
十几减9。
教学内容: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学会“破+法”“连减法”,掌握“想加算减法”,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9+3 9+7 9+4 9+6 9+9 9+2 9+5 9+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 )=12 9+( )=13 9+( )=14 9+( )=15 9+( )=16 9+( )=17
二、探究交流,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算法的多样化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直观图中圈一圈的方法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想加算减法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连减法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破+法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连减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
(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 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
[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10-9=1 9+6=15
1+5=6 15-9=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情景入手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几减9的不同算法,在比较中发现想加算减法是计算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观察、交流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 经历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学生充分操作、观察、交流。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认识平均数
(一)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情境:三1班第一小组有9人,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10次。
呈现成绩统计图,介绍条形统计图名称、横轴、纵轴。
生: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的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统计过程。】
(二)引发冲突,寻找方法
1. 呈现问题: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准一些?
学生可能 (1)男生投得准一些,因为男生最多的王华投中10个,女生最多投中9个。
(2)女生投得准一些。因为女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一共投中28个。
(3)女生投得准一些,因为男生最少投中2个,女生最少投中4个。
(4)要比“平均每人几个”
2. 讨论、交流,产生比“平均数”的需求
【设计意图:以“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的开放性问题,关注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激发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问题相关的经验或信息来解决问题的勇气与信心,也为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平台。】
(三)认识、理解“平均数”
1. 找“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几个”
活动要求:同桌合作,可以在学具板上移移、动动,也可以在练习纸上写写、算算;
把结果和想法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合作,求出“男生平均每人投中个数”。
组织交流
移一移:学生在图上一边操作一边说
说明:用移多补少,使每个男生的个数变得同样多,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
算一算:学生介绍算式及想法
说明:就是把总数平均分。
小结:通过移多补少,把总数平均分,都能找到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7不是某一个人投中的个数,7代表4位男生投篮的整体水平。在这里,还可以说10、2、8、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7。
反思:7表示什么?
2. 找“女生平均每人投中几个”
活动要求:1.独立思考。2.把想法记录在练习纸上。3.把结果和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同时呈现移(1)、算(2)
生:交流“移”“算”的具体想法。
追问:这里为什么÷5?男生为什么÷4?
说明:要把总数平均分给对应的人数,才能得到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反思:6表示什么?与王蕾投中的6个意思一样吗?
3. 解决问题:男生投得准一些。
4. 回顾反思:
刚才我们比男生、女生谁投得准一些,这里的“准一些”,比的是什么?
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求男生的“平均数”借助学具板的移动操作、记录算式、同桌交流等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学习的过程结构、方法结构,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求女生的“平均数”是运用结构,自主尝试方法。通过除数对比,渗透总数与份数的对应关系;通过平均数6与个人6的对比,进一步理解平均数表示的是整体水平。回顾反思明晰用“平均数”比较的合理性,有利于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本质。】
二、 实际运用,理解平均数
(一)想想做做1
(1)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笔? 你怎么想的?
(2)快速反应
2、4、6的平均数是( );9、11、13的平均数是( );10、20、30的平均数是( )。
【设计意图:运用掌握的方法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想想做做2
情境:三条丝带,分别长14厘米、16厘米、24厘米。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1)选一选,平均长度可能会是哪一个?怎么想的?
A.14厘米 B.18厘米 C.24厘米
(2)议一议:为什么不选14厘米?24厘米?
(3)算一算,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
(4)快速反应:4个小朋友的平均身高范围在( )——( )之间【图】
【设计意图:感悟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三)男生平均数的变化情况
(1)个体数量增加,平均数增加
如果李明投中6个,男生平均个数会不会变?怎么变?
变成几了?快速找一找!
如果投中10个呢?平均数变成了几?
(2)个体数量减少,平均数减少
如果王华投中6个,男生平均个数会怎么变?平均数是几?
如果张勇投中5个、沈文投中7个呢?
(3)发现平均数随个体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感悟“平均数”的敏感性。】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平均身高”“平均水深”“平均每人投中个数”“平均每个笔筒的支数”都是一组数的平均数,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均数。
生活中的平均数信息【PPT】
带着今天对“平均数”的认识,走进生活,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14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统计知识的的进一步扩充,又是今后学生进一步会学习统计的基础。《组织比赛》是以生活中的情境为题材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二、说学生分析
我班的学生对统计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好奇、好动、求知欲强,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注意力不能持久,因此,教学时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始至终,兴趣深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说教学准备
课件、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水彩笔。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课间活动入手,创设了组织比赛的情境,新课开始,我为学生播放这样一段录像,学生在操场上正在进行拍球、踢毽子、跳绳、丢沙包这四项活动。教师提议:我们班想在这四项活动中选择其中的一项来组织比赛,你们说组织哪一项比赛好呢?这时学生会各抒已见,想法不一。教师及时引出问题: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利用这一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领悟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统计哪一项比赛的同学最多,然后才能作出决定。
[设计意图:统计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以统计的素材也很多。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但如果选择学生喜欢的喜欢的事物,他们会更感兴趣。因此我选择"组织什么比赛"作为统计素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思想,又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体验。
在此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去自主构建知识的形成体系。 我将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自主探索,合作体验
当同学们提出,要想知道组织哪一项比赛,必须统计大家的意见,那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这时学生就会交流各自的调查方法,他们可能会想到:举手表决、问一问、站走来等多种方法,只要方法合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有顺序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单内在小组内展示,这时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体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统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步: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
先是小组汇报,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图可以将调查的结果更清楚的表示出来,同时也为象形统计图向条形统计图过渡做好铺垫。教师出示一张统计图,指出今天,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方式——涂颜色来绘制统计图,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样举颜色呢?学生已经有了绘制象形的基础,所以他们会很快得出一格代表一人的制图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手中的统计图中涂一涂,制成条形统计图。全班展示,开展互评。
第三步:绘制全班统计图,解决问题。
在各组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来完成全班统计图。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后进行二方面的思考:1、在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根据图中的情况,你认为我们班应该组织哪项比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根据信息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经历并初步体验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通过数、涂、填,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这也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给学生什么要比怎样教更为重要。所以我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环节:应用实践,提高认识。
我抓住学生喜爱吃小食品这一心理,为学生选择了四种食品有饼干、薯片、巧克力、棒棒糖作为比赛的奖品,开展“统计最喜爱的食品”这一活动,将数学与孩子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使他们进一步体验统计的过程,强化统计的思想。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请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喜欢的食品,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平台,学生体会到收集数据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生自主选择记录方法来统计,经历了初步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学生在分析统计数据的过程中,积累了统计活动的经验,发展了统计观念,真正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
第四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下常见的几种统计图,然后再把统计知识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统计,我们的生活是高不开统计的,请同学们到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儿用到了统计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统计问题,由课内的应该拓展到课的实践,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效果预测
本课以学生参与统计活动为主线,学生在“数一数” 、“涂一涂” 、“填一填”和“说一说”的过程中,探索了统计的方法;在实践与探索中提高了学习能力。
教案模板小学数学一年级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领会左右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左右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左右吗?哪是左,哪是右?
1.学生:左右手;左右眼;我写字的手是右手.……
2.引入课题:你们说的真好,说明你们对左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左右.
教师板书:左右
(二)在游戏中初步认识左右
教师: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师说生做)
(1)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
(2)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做?(指名做:举左手、右手、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
(3)快请你们看一看挨着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教师提问:不知你们看出没有,这个同学怎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呢?
二、活动二:动手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左右)
(一)情境引入
今天,一些同学要去看电影,他们准备带上一些水果,我们快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水果,并把水果摆整齐.(小组拿出水果图片)
(二)老师说,小组合作摆.
1.中间摆一个梨,梨的左边摆一个苹果,梨的右边摆一个草莓,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1
2.桃子摆在从左数的第二个.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2
(2)观察这五个水果的左右的位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把糖摆在梨的左边(体验不同的摆法)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3
(2)出示图片:水果图片4
(3)出示图片:水果图片5
4.讨论:为什么这三种摆法都对?
(三)练习
1.教师:观察你座位的左边都有谁?右边都有谁?
2.自由活动
还有一块饼干,请你们把饼干摆个位置,摆好后说一说饼干的位置在哪.
三、活动三:在生活中进一步认识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出示图片:找朋友
1.教师:我们帮同学们整理好水果,准备出发了,可是一检查还少小明没有来,于是
就派小刚去请,但小刚却忘记小明家是几号房间了,只知道是在一上楼的左边,我们快帮助小刚找一找吧!
2.集体反馈
3.拍一拍、想一想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左右,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2)拍手游戏
小组两人相对,用自己的右手拍对方同学的右手,用自己的左手拍对方同学的左手.
(3)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4.做一做,动动脑
(1)教师:认识左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出示图片:练习3
(3)小结:由于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
下楼时,都要向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按次序走.
(4)出示图片:练习4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你们喜欢这节课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吧!
探究活动
拍手游戏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前、后、左、右、上、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歌词
冰板、冰板,冰冰板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骨碌骨碌锤,骨碌骨碌叉,骨碌骨碌一个还剩三,看谁能得大红花.
游戏过程
1.教师介绍拍手游戏的歌词,并教会学生.
2.要求学生根据歌词加上手上的动作.
3.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分组进行表演.
4.选出最好的一组作为班级课间休息的游戏.
听反话
游戏目的
1.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左右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规则
1.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出相反的动作.
2.做错动作的学生要为其他学生表演节目.
游戏过程
1.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纵队),面向教师站好.
2.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做出相反动作.如:教师说:“向左看”,学生就把头转向右边;教师说:“向前一步”,学生就向后一步;教师说:“摸左耳”,学生就摸自己的右耳.
游戏说明
1.这个游戏可以在教室中进行,也可以在操场上进行.
2.在操场上活动时,可以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向上跳”“向前跑”“蹲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