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一年级教案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

时间: 新华 一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有序、连贯。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1

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动画“做一做怎么走”。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走了()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认识路线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公交路线图”

二、教学公交路线图

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我们的目的地是动物园

提问:

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有几站地?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现在你知道我们改乘哪路车了吧!

3.学生讨论,回答相应问题。

小结:除了公交线路图,有时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三、认识方位图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中国地图,出示动画“中国一些地区方位图”

你知道成都在我们的哪个方向吗?教师将方位标放在北京的位置,让大家看成都的方位。

学生自己试着标注一些地区的方向。

四、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和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大家想一想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

在认识钟表时,我学会了两种时间的写法,如早晨7时30分,也可以写成7:30。

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半时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

师:说得真好,说这些话的时候好像同学们头脑中就有一块表似的,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真棒!再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可能回答

我们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还有球。

我的文具盒、课本都是长方体的。

我玩的魔方是正方体的。

我们用的水桶、水杯是圆柱的。

我们上体育课用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都是球。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讲的实例非常恰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几何图形等立即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巩固训练

1、认一认,连一连。

师:我们的知识点说得很到位,那么解决问题怎么样呢?看一看,想一想,做这些事情该是什么时间?连一连。(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7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完成习题。

2、几何图形。

师:给下面的物体分分类,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题)

(学生应该很容易地将已学过的形体进行分类)

3、位置。

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第95页第2题和第3题。先自己解答,然后我们再交流订正,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认识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还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再次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我们的教材学习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看图回忆生活中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印象更深刻;通过结合生活实例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几何形体的认识,使数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小兔子图。

学具:6个大信封,6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头骆驼、7匹小马〈见附图〉),每种小动物都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两种。6幅情境图(天空、花丛、大海、荷叶、沙漠、草地),6块小黑板,6支粉笔。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咱们同学的课,大家高兴吗?今天除了老师这些大客人,还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学生分组活动:争先恐后地打开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动物和情境图。)

2.师: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小组的客人。)

3.师: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根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它写在纸条上。你们能行吗?(生:行!)

师: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开始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学生分组活动:

1组:天空中,左边贴了9只小燕子,右边贴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2组:海洋中,左边贴了7只海豚,右边贴了6只海豚。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组:草地上,左边贴了4匹小马,右边贴了3匹小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马?

4组:红花上贴了8只蝴蝶,黄花上贴了6只蝴蝶。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组:荷叶上,左边贴了6只青蛙,右边贴了5只青蛙。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组:沙漠里,左边贴了3头骆驼,右边贴了5头骆驼。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头骆驼?

4.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

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提的问题?(请每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贴的画面和提出的问题。)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分组活动。)

6.小组汇报。

可引导学生采用互相提问的形式。

例如:上来汇报的小组同学可以提问下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可以提问汇报的同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楚每个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怎样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结合小马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小马图,除了按左右来分,还可以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生1:还可以按颜色来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还可以按大小来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1.师:看到同学们玩得这么开心,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它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师:今天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按左右来分:“9+6”或“6+9”;一种按颜色来分:“10+5”或“5+10”。)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连小兔子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给予奖励:每组奖一颗智慧星。

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上第107页的内容。打开书,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生:想!)该帮助谁解决问题了?(生:小鸟和松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这里要体现对做错题学生的辅导。)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 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 教学例1

谈话: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 “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 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 )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

汇报:黄花有(5)个 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倍

反思:

(出示两幅图)

同样都是2朵蓝花,刚才我们得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现在怎么又变成5倍了?

黄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

(2)改变一倍数,凸显本质,强化概念

(蓝花又开了一朵)

谈话:还是黄花和蓝花比,小兔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小猪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到底是3倍、还是2倍呢?你同意谁的说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继续设疑,和例题比较,引导学生辨析。

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一份的朵数来圈。

(二)“摆一摆”提升“倍”的认识。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个红圆片),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几倍?

猜测:蓝圆片可能摆几个,红圆片能正好是蓝圆片的几倍?

思考:(出示2个蓝圆片)如何调整红圆片,使我们一眼就看出是几倍?(课件演示)

操作:蓝圆片还有可能摆几个?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摆法。

展示并介绍不同的摆法:

蓝圆片摆4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2倍;

蓝圆片摆1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8倍;

蓝圆片摆8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1倍

对比辨析:红圆片始终没变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蓝圆片的倍数关系发生变化了呢?你发现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数在变化,倍数也在变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1. (出示情境图)红花12朵,蓝花3朵。

谈话: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追问:4倍?你们都认为是4倍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里圈图的方法,问:你们是怎么圈的,红花圈出了几个3朵?

课件演示:把花排整齐,验证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板书算式:12÷3=4(倍)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呢?

结合图进行引导: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其实就是想12里面有几个3(出示:12里面有几个3)。

动画介绍:“倍”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2. 变式练习,体现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师:如果有更多的红花和蓝花,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红花45朵,蓝花9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便。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 连一连、填一填(数学书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追问:红萝卜为什么要4个一连?

2. 考眼力

(1)出示3根不同颜色的带子。

提问:你能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吗?

抢答:( )带子的长是( )带子的( )倍。

(2)变式:红带子剪成和绿带子一样长。

提问:你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倍数关系?

揭示:当两个数量一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互为1倍的关系。

五、回顾总结、知识延伸

比较:出示蓝花、黄花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比较图,全课总结。

延伸:结合班级人数,用“倍”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12÷3=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6

《认识元角分》是一年级第二册的内容,13种人民币的面值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是浮浅的,而且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小学生又缺乏购物的社会经验。本节课正是从学生这一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做了生活化、活动化两方面的加工,受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并从中渗透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进行了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

1、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核心,是教育的基本形态。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直观情景,引导学生认识13种不同的人民币;创设问题情境,为13种不同的`人民币进行分类,揭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创设活动场境,对人民币的换算、数人民币,揭示不同的付钱方法和元角分的进率。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主体参与、合作交流、发现探索、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体现人民币的社会价值。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购物的场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在此环节中我渗透了爱护人民币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是代表我们国家的货币,要爱护人民币。加强了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其次,让学生体会用多种付钱方法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开放性、趣味性,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最后组织学生模拟购物,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或多种物品、付钱、找钱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知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 (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 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 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 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 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 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 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 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 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 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 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 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 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 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 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 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 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 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 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6页的内容以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1题。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本节课学习的,对于教材提供的情境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感到困难,但对用数学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会有困惑。因为教材中出现的的大括号和问号,学生学还是第一次接触,将用语言描述的情境和数学符号结合起来理解,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把这里作为一个教学突破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

通过图画情境和数学符号来理解题意。

教具准备:

挂图、课件

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6、7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图里有什么,大括号和“?”号分别表示什么,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列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完全明白自己列算式的理由,可以检查自己列的算式符不符合题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难度,从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有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比比看,谁更棒。

1、课件出示(7以内数加法算式)

2、课件出示(主题图)

今天,小兔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来帮它们解决问题,大家乐意吗?那我们赶快行动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小朋友,我们来看看小图遇了什么数学问题?(课件出示图)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画面,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左边有4只小兔,右边有2只…)

小朋友接着看,这里还有两位新朋友,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2、初步认识大括号和问号。

①出示“︸”和“?”。(说明:“大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边的兔子合起来,下面加一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

②同桌探讨新符号的名字、意义。

③学生汇报研究符号的`情况。(指名回答)

④小结:大括号表示把左边4只和右边2只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只”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小朋友也来说说,边说边做动作。

⑤指名说图意

谁来说给大家听(指名回答)。

谁能完整地说说图上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指名边说边做动作)。

3、列式解决问题(板书:怎样解答)

①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指名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6(只)

②因为是要把两边的小羊合起来(教师做手势),所以用加法来算。那算式中的4、2、6各指什么?(指名说说)

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检查的?(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后,指名说说。)

④左边有4只就写4,右边有2只羊就写2,再来看得数是不是6只,同学们按照这样的顺序来检查,我们就不是小马虎了。好,让我们一起来口答(师板书:一共有6只)。

⑤小结:现在大家跟着老师来回忆刚才解决问题的时候,经过了哪几个步骤?(先看图里有什么,找出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列式解答,并进行检查,最后别忘了口答。)(师逐一步板书: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独立完成例题。(师生集体订正)

2、第46页“做一做”

3、练习十的第1题。

4、我来当小老师,指名说一说,师生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9

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 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 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不仅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还鼓励学生做一做这样的实验。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知识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语言。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逐渐上升到保持平稳,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情况进行。让学生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10

一、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同学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同学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同学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同学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只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同学的数学思维能力。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这些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当。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二、 教材处置

教材首先由同学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由于我是借班上课我改为先让同学介绍自身的好朋友开始,引出姓名可以区分班上的同学。再让同学讨论用别的方法区分班上的同学。教学例1时,书中的邮编和地址距离同学的实际很远,我举了几个例子,通过不同省份、不同邮区、不同县(市)的邮政编码更有利于同学比较和观察,使同学更容易更形象的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在应用的时候,我出了一封收信人地址没有省、县的信,要同学运用所学知识帮助解答,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最后我让同学用编码的眼光观察生活,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同学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同学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

4、使同学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编码的组成和数字反映的信息。

课前准备 :

1、多媒体课件。

2、同学收集信封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11

教学课题: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正确求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二、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61=6 一六得六

66=36 六六三十六

62=12 二六十二

67=42 六七四十二

63=18 三六十八

68=48 六八四十八

64=24 四六二十四

69=54 六九五十四

65=30 五六三十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四、运用拓展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12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16页“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学-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红的位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学生的描述可能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可能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规则,并观察从座位图到点子图的变化过程,感受到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这一板块也是学习在方格图上确定一个点位置的必要过渡环节。】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不过数学还追求简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写得再简明些呢?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主探索更简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升到“数对”的方法上,使学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同时也体验到数对的意义。】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如果在我们熟悉的方格纸上,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这儿有三个数对,请找到对应的点并标上数对,边找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谈话:如果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再确定一个D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二是是确定位置的方法。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充分展现了本课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不仅关注了数对方法的运用,还关注了在方格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背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图形与数对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对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国际象棋)”和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数对思想”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数对产生的背景,促发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思想者”。】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13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结合参照物,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感知方位,建立方向感;结合操作活动,体验平面图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辨别方位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在图形拼摆和欣赏活动中,感受图形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认识常见平面图形。

难点: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和方位意识

教学准备

情境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与回顾: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教师有重点的板书:

方位:东西南北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二、观察情境图

1、学生观察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2、根据要求涂颜色

3、涂完颜色后,数一数,每种图形给有多少个。

师:重点指导房子的侧面,在实际生活中,房子的'侧

面是长方形的,而在图中,房子的侧面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辨。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种物体各由什么图

形拼成的。

三、总结本单元的收获

学生自评自己在本单元中的收获,再在小组中互相评一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对不确定现象进行简单的推测。

3、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在统计过程中渗透概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体验调查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理念:

统计与概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为主,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素养。了解并能叙述所呈现的数字与图表的意义,也能运用统计表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我从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到自主参与统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数据调查,体验调查方法的多样化,从中获得统计数据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和做出猜测,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播放《生日歌》。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什么歌曲呀?

生:这是《生日歌》。

师:这是我们在过生日的时候最喜欢听的一首歌。那同学们还记得你的生日吗?快来说说。

生自由发言,师追问最后一名同学:“那你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个季节么?(8月6日)”

生:我的生日在秋季。

师:他说他的生日在秋季?看起来同学们对一年四季月份的划分还不是很清楚,为了帮大家区分四季,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首儿歌:出示儿歌

二、四、五月春天来,燕子含泥柳条摆。

六、七、八月夏天到,绿树成荫叶儿茂。

九、十、十一秋天来,农民丰收乐开怀。

十二、一、二冬天到,树儿树儿戴雪帽。

师:边齐读儿歌,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哪几个月是春、夏、秋、冬季。

师:通过刚才读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二、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思考,刚才发言的同学现在知道自己的生日在哪个季节了吧!那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生日的月份在哪个季节了么?

生:知道了。

师:可是老师现在想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我该怎么办呢?快来帮老师想想办法?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生:老师我建议你来数一数。

生:我建议老师去调查调查。

师:你们的主意真不错,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调查一下全班同学生日的季节情况。板书课题:生日

二、调查统计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第一张学具卡片,上面有四个季节,请你把自己生日的季节用圆圈圈出来,然后交给你前面的同学。

生收学具卡片。

师:这是我们调查的结果,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想一想以前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记录符号呢?

生:有圆圈。

生:有三角。

生:有打对号和写正字的方法。

师:那哪种方法最简单、快捷、又清楚呢?

生:用写正字的方法最简单、快捷又清楚。

师:那我们现在就用写正字的方法来记录这些数据。

师:老师和四名记录员分别记录四个季节的数据,再找一名唱票员来唱票,注意语速要慢,还要找两名监票员,一名收集唱票员读完的数据,另一名同学看他读的是否准确。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任务是一样的,就是仔细观察和认真倾听,看四名记录员记录的是否准确无误。下面我们就开始记录:

师:记录完成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记录的结果是否正确。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算一算我们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同学?

生:我们一共调查了52名同学。

师:我们班的同学一共有52名正好和我们调查的结果想吻合,说明同学们在调查的过程中非常认真,没有多余的,也没有遗漏的。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记录的结果,迅速打开书90页,完成中间部分的涂一涂。完成后,同桌认真检查。

生:完成统计图。

三、绘制并分析统计图。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绘制的统计图拿到前面来让大家欣赏欣赏?(找一名同学)

师:对照自己的统计图,看一看这名同学绘制的准确吗?涂得怎么样?

生:他涂得很准确,而且很美观。

师:那同学们把自己的数学书合上,一同来看前面的统计图。看了统计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开始老师提出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多的问题呢?

生:老师我能解决,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师:谢谢你,帮老师解决了问题,那你们还能通过统计图发现其他的问题么?

(此环节主要是鼓励求异思维,大胆创新精神,培养人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根据统计图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能通过统计图发现这么多问题,那么假如我们班新来一名同学你能猜到他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吗?

生1:我猜他可能在夏季过生日。

生2:我猜他可能在冬季过生日。

生3:我猜他可能在春季过生日。

师:新来的同学加入到我们的集体当中,也是咱们大家庭中的一员,那你能不能根据我们统计的数据猜一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吗?

(此环节教学进行可能性的渗透,培养学生数学猜测意识)

生:我猜新来的同学最有可能在春季过生日。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猜他最有可能在夏季过生日。

师:有没有同学和他的想法一样?没有人举手,看起来你现在是势单力薄了。

师:现在有两个不同观点,那请猜新来同学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生:我猜他在夏季过生日,没有什么理由,只是觉得夏季很美!

师:猜新来同学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你能用你的理由说服刚才的这名同学么?

生:我猜新来同学春季过生日是因为他也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根据我们班调查的结果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所以我猜他过生日的季节最有可能在春季。

师:他说得有道理吗?(有)他由人数最多这个信息,做出了合理的推测,看来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小小的数学家。请注意他说的时候有个词用得非常科学,你发现了吗?

生:“可能”

师:你很善于抓住学习的重点,“可能”这个词很值得研究。在哪个季节过生日都有可能,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所以在这个季节过生日的可能性就较大,可能性较大并不意味着一定在这个季节,刚才有位同学说人少的季节过也是有可能的。看来数学真的值得我们去专研。

四、体验调查方法的多样化。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写纸条的方法调查了全班同学过生日的季节,那除了写纸条的方法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生:老师我们可以用举手的办法。

生:我们可以用站排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案篇15

教学内容:

7,6 加几

教学目标:

1、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根据一幅图中两个已知数写出两道加法式子,初步理解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3、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预习学案:

9 + ( ) = 108 + ( ) = 107 + ( ) = 106 + ( ) = 105 + ( ) =104 + ( ) =108 + 18 + 28 + 35 + 58 + 58 + 68 + 87 + 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多媒体演示:通过信息图提出问题:

问题1: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问题2:2好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学生甲:……

学生乙:……

教师: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这道题,值得表扬。这节课我们来研究7,6加几。(板书课题:7,6加几)。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9,8加几,帮助学生找准原有认知起点,便于学生有效地利用旧知识主动学习新知识。

二、探索新知

教学7加几的.进位加法。

(1)创设情景列算式。课件演示(小试身手)

(2)出示问题探究 6+5

6+5的演示图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想法。

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在6+5中,将5分成4和1,6和4加起来得10,10+1=11。

学生乙:6+5,将6分成1和5,5+5=10,10+1=11。

学生丙:6+5可以先数6个再数5个,合起来为11。

教师:同学们说的想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

7+4=□ 7+7=□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集体订正。

教师:该怎样计算呢?请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的想法。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后,派代表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6加几和刚才学习的7加几有相似的地方吗?哪些地方相似?

学生:7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6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4和几,都是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得10后,再加余下的数。

教师: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规律,真不错。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6+6= 6+8= 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集体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找6加几、7加几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检测案

教师:我们学习了7,6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能不能说出所有7,6加几的式子呢?学生先自己写算式,再把写好的算式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视频展示学生排列好的式子:

7加几的式子有:

7+07+17+27+37+47+57+67+77+87+9

6加几的式子有:

6+06+16+26+36+46+56+66+76+86+9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

学生:这样从0排到9,很好记。

教师:请同学计算出每道式子的得数。学生回答。(略)教师动态演示各式得数。

教师:请同学们自制7,6加几的口算卡片,并且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教学意图:用学生自制口算卡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算式的掌握水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3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