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下面是一些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有用。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思想,我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始终在我设计的具体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验上下空间位置关系。
引入课题
通过摸一摸自己身体的上下器官,让学生充分体会自身的上下,以便揭示课题。
新授课
我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很快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动物们为大树爷爷过生日,让学生说出:从上到下的顺序。以培养学生的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当学生说到谁在上面,谁在下面时,我给与纠正: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谁在下,应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紧接着通过抓住孩子的个性,也在掌握上下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帮小动物找家这一活动,特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学习劲正浓时,让孩子愿意且乐于动手摆的环节,“我说你摆”这一环节。能勾起孩子的思维,也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以便提高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随之以游戏的形式来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我说 “上”,学生在下面拍,我说“下”,学生在上面拍。这一环扣一环的情节,让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感性信息,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由于以上环节扣得比较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为了不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的对上下有所掌握,让学生欣赏南京长江大桥,先让小组之间互相说说大桥上下物体的位置关系,以便学生更好地对上下的掌握。以上几个环节我认为条理比较清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有声有色的教学中,抓住学生平时爱画画的特点,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拿出笔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的环节。这幅画且能表示上下位置关系,然后拿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说说自己的构思。整节课接近尾声时,给孩子布置作业:下课后观察我们的教室,看看教室里哪些东西也可以用上下位置关系表示。这一环节更好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我认为还比较成功,但是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以创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102页练习二十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并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2、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顾。
1、根据下面的情景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结合情景说说怎样解方程,每一步算出什么。
8×5+3x=70
2、把下列解方程和检验过程补充完整。
5x-3.7=8.5
解:5x=8.5○()
()=12.2
x=()○()
x=2.44
检验:把x=2.55代入原方程,
左边=5×()-3.7=()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x=2.55是原方程的解。
8x-4×14=0
解:8x-()=0
()=56
()=56÷8
x=()
检验:把x=()代入原方程,
左边=()×()-4×14=()
右边=0
左边○右边
所以x=()是原方程的解。
3、解下列方程:
⑴6x=42
⑵6x+35=77
⑶6x+5×7=77
比较:这几道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题后有什么体会?
(这几道题方程的解都是一样的,后几道方程都是由第一道方程演变过来的,每一道方程都比前一道要复杂,解题步骤也相应地增多。体会:再复杂的方程只要解题方法正确,都能化成一般简单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可以把5x看作减数的是方程()。
A.5x-6=20B.30+5x=75C.30-5x=5D.5x÷3=20
2、2x在下列方程中可以看作什么部分数?
①2x+2.5=32.5()②2x-30=60()③2x-3×5=45()
④2x×7=42()⑤30×2-2x=12()⑥2x÷12=35()
3、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说说你的方法。
①7x+15=120的解是x=15。()
②5x-3×6=22的解是x=9。()
③6x÷5=12的解是x=15。()
④12×5-3x=30的解是x=10。()
4、解下列方程。(也可以选择第2题的方程其中3题)
4x-7.2=10
0.4(x-5)=16
1.2x+0.16÷0.2=3.2
5、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8与5的积减去一个数的4倍,差是20,这个数是多少?
以上各题4人小组独立完成后,先交流订正,再集体订正。
第4、5题,要求做错的题目,订正在练习纸的右栏。
三、错题分析。
1、出示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学生分析指出错误,并说说理由。(需批改作业时收集)
2、出示常见的错题。
观察下列各题的解方程是否正确,不正确的指出错处。
7x-3.5=17.5
解:x-3.5=17.5÷7
x-3.5=2.5
x=2.5+3.5
x=6
7x-3.5=17.5
解:x=17.5+3.5
x=21
7x-3.5=17.5
解:x=17.5+3.5
7x=21
x=21÷7
x=3
2x+4×3=48
解:2x=4×3
2x=12
2x=48-12
2x=36
x=36÷2
x=18
四、拓展练习。
1、根据方程24×6-x=80创作情景(编题)或把下列情景补充完整。(视学生情况而定)
情景:学校食堂买来6袋大米,每袋()千克,用去了一些,还剩()千克,()多少千克大米?
2、解下列方程(可以只选择其中两道方程,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做完)
①6x+5×7=70+7
②2×3x+5×7=70+7
③(3+2x)×2=30
3、如果2x+4=16,那么4x+8=()
4、⑴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等于12?
⑵x等于什么数时,3x-9的值大于12?
五、复习小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 m 3 cm,1 m 30 cm,1.3 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 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 m 3 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 m 10 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2、例3,,练一练,第47~48页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
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与相应乘法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
板书:=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让学生操作后明确:
(3)出示: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提问: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样计算?
2.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七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七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5
《组织比赛》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统计意识,经历过小组调查统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绘制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在这节课中,我分为三大步进行:第一、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思维倾向直观,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 “组织比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第二、组织学生进行统计,在统计的过程中,我采取全班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有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汇总小组的数据,绘制表示全班数据的统计图。接着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选出比赛项目,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第三、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老师去买饮料,你能给老师什么好的建议?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对统计的实际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比较不足的地方是,对于小组合作之前的要求我没有讲的很清楚,有的孩子不清楚统计表的具体操作,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不知道做标记。所以以后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老师可以事先做一个示范,这样能够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6
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 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 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1年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不仅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还鼓励学生做一做这样的实验。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知识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语言。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逐渐上升到保持平稳,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情况进行。让学生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7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习。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 (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3.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 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 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 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 来表示。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
(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 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按不同标准分。
1.多媒体显示小故事<<它俩谁分得对>>提问:小白兔、小灰兔把采集来的花分成3堆,都说自己的方法对。你说谁分得对呀?
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选一选,分一分。 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 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
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
(三)按不同标准分
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
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
3.玩听口令游戏。 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 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 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
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 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 按不同的标准分
(注:由于学生刚入学,这里的板书教师要加上拼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分类
小朋友们,你们别嫌垃圾脏糊糊、臭烘烘的,里面可大有文章呢!让我们一起翻一翻,看看垃圾袋里究竟有什么?我们也可以将垃圾分一分。我们可以将垃圾分成三成以下三类。
不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果皮、菜叶、需要扔掉的变质食物和脏土等。
☆ 大多携带细菌,或是非常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和繁衍。
☆ 如果存放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危害我们的健康。
☆ 应当及时清除,封闭回收,严格销毁。
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废纸(像旧书报)、废金属(像易拉罐)和废玻璃(像酒瓶)等。
☆ 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好像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 应当科学地分类回收,实现再生利用,使废物不废,再立新功!
有毒垃圾:
☆ 主要是指电池、废灯管等。
☆ 这些东西含有毒物质,非常容易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
☆ 应当投入指定的回收桶,由国家统一回收处理。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处理。
☆ 认真做好分类工作,三类垃圾最好装入不同的垃圾袋。
☆ 对不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坚持每天清除一次;扔之前必须系紧袋口;必须扔进指定的回收箱,严禁乱丢乱扔。
☆ 对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最好分类放置;定期进行处理,卖给由国家经营的废品回收站。
☆ 废电池等有毒垃圾,一定要投到学校、商场特设的回收桶里。
☆ 在公共场所,食品垃圾(像瓜子皮、果核、香蕉皮、冰棍纸、喝空的饮料瓶等)严禁随手乱扔,必须投进垃圾箱里。
☆ 口香糖好吃却不好清除,所以绝对禁止乱吐乱扔,必须用糖纸或废纸包好后,再投进垃圾箱里。
☆ 从楼上向下投掷垃圾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探究活动:
看着眼前的这些垃圾,小婷一时不知该怎样分类才好。请你帮她分一分,然后装进不同的垃圾袋。可口可乐易拉罐、梨核、鸡骨头、啤酒瓶、粘有酱油污渍的废报纸、用过的卫生棉签、脏塑料袋、西瓜皮、用完的作业本、漏底的开水壶
拓展活动:
活动一 :分铅笔
小朋友通过按不同的标准分,可以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头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材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活动二:将大街上的人分一分
如按性别分;按年龄分等。
活动三:整理书包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
评价设计
一、“看谁分得好”,请小朋友们从每一行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类的图形,用笔圈出来。
二、“看谁想得好”请小朋友们看下面的四个图形,你可以怎样分,看看哪个小朋友分类的方法多。
三、“比一比谁最棒!”下面四组图形小朋友们会分吗?可以怎样分?你有几种分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9
购物
教学内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 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 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3、 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交流,发展学生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分析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主题图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买文具”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买文具。看,老师请来了智慧小博士,他听说同学们都很聪明,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智慧小博士出题了:
(智慧小博士: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将通过闯七个关来共同学习许多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你们如果通过一关就像往塔上爬高了一层,到最后看哪些小朋友最聪明能爬上高层。)让我们准备好开始吧!
第一关:我的文具店里有这些文具,学会说说它们的价格?说一说
(老师评价)
第二关: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的面值吗?认一认幻灯演示出不同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老师评价)
第三关:你们想买什么文具,用哪种面额的人民币?拿一拿问一名学生想买什么文具,让学生们一起把需要相应面额的人民币拿出来。
(学生评价)
二、设计情境,学习换算
第四关:说一说,一元可以买哪些文具?说一说
(学生评价)
第五关:你们会兑换人民币吗?换一换(生一起评价)
老师拿了一张一元钱的买了一块橡皮,可是售货员没有零钱,找不开,你们能帮帮老师,换一下零钱吗?你们怎么和老师换呢?
板书:
1元=____角,1角=_____分。
再换:
五元能换( )张一元。
二角能换( )张一角。
五角能换( )张二角和( )一角。
三、拓展运用,巩固练习
第六关:学会数钱,练一练。课后填一填的第二,三题,做在书上,一生到幻灯处演示并说说怎么数的。
(生一起评价)
第七关:欢迎你们到我的文具店来购物。买一买
请听购物要求:购物时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选好商品后,排好队结帐。待会小售货员有权力评选出你们小组的文明小顾客。(购物开始)
现场采访小顾客买文具,算帐,找钱的情况。
到班里反馈买卖情况,让售货员评出文明小顾客。
评价:请智慧小博士评一评你们能不能过得了关?
智慧小博士:同学们,你们很喜欢动脑筋,都好学的好学生,智慧小博士恭喜你们闯过了七关爬到了最高层,未来还有许多科学高峰等着你们征服,你们有没有信心征服科学的高峰呢?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于人民币的这些知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人民币接触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多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做个生活的小主人。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 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 教学例1
谈话: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 “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 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 )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
汇报:黄花有(5)个 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倍
反思:
(出示两幅图)
同样都是2朵蓝花,刚才我们得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现在怎么又变成5倍了?
黄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
(2)改变一倍数,凸显本质,强化概念
(蓝花又开了一朵)
谈话:还是黄花和蓝花比,小兔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小猪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到底是3倍、还是2倍呢?你同意谁的说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继续设疑,和例题比较,引导学生辨析。
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一份的朵数来圈。
(二)“摆一摆”提升“倍”的认识。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个红圆片),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几倍?
猜测:蓝圆片可能摆几个,红圆片能正好是蓝圆片的几倍?
思考:(出示2个蓝圆片)如何调整红圆片,使我们一眼就看出是几倍?(课件演示)
操作:蓝圆片还有可能摆几个?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摆法。
展示并介绍不同的摆法:
蓝圆片摆4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2倍;
蓝圆片摆1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8倍;
蓝圆片摆8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1倍
对比辨析:红圆片始终没变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蓝圆片的倍数关系发生变化了呢?你发现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数在变化,倍数也在变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1. (出示情境图)红花12朵,蓝花3朵。
谈话: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追问:4倍?你们都认为是4倍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里圈图的方法,问:你们是怎么圈的,红花圈出了几个3朵?
课件演示:把花排整齐,验证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板书算式:12÷3=4(倍)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呢?
结合图进行引导: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其实就是想12里面有几个3(出示:12里面有几个3)。
动画介绍:“倍”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2. 变式练习,体现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师:如果有更多的红花和蓝花,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红花45朵,蓝花9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便。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 连一连、填一填(数学书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追问:红萝卜为什么要4个一连?
2. 考眼力
(1)出示3根不同颜色的带子。
提问:你能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吗?
抢答:( )带子的长是( )带子的( )倍。
(2)变式:红带子剪成和绿带子一样长。
提问:你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倍数关系?
揭示:当两个数量一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互为1倍的关系。
五、回顾总结、知识延伸
比较:出示蓝花、黄花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比较图,全课总结。
延伸:结合班级人数,用“倍”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12÷3=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角的一些奥秘。
2.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等活动方式赏玩三角板,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
3.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文化魅力,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风筝,利用角度问题引出三角板,介绍一副三角板,揭示课题。
二、画一画,探索三角板画出确定度数角的规律。
1.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
学生画角并汇报,交流画角的不同方法。
2. 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
三、拼一拼,发现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1. 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 两人合作,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相同的边重合拼图形。
A. 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拼图形。(六种拼法)
B. 用两个含45°角的三角板拼图形。(三种拼法)
比较思考:同样是两块三角板,为什么拼出的种数不同呢?
3. 欣赏资料,了解三角板的产生。
4. 再拼一拼,揭开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5. 四人合作,用四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图形或图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学生拼图。
(2)展示学生作品。
A. 拼出熟悉的图形有哪些?
B. 点评有创意的图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转一转,想象三角板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1)让学生把三角板转着玩,想象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2)交流汇报不同的旋转方法,课件演示。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根据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关知识,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用的学习工具——三角板进行挖掘和开发的教学内容。通过赏玩三角板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回顾过去学习中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了解三角板的产生及自身有关特点,还力图挖掘有关数学思考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根据2011版数学新课标的精神,着力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体会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12
教学目标:
1. 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 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 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用上下描述一下汽车,火车,轮船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课件)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 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13
教学内容: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力目标: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课件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练习:课件出示冰箱图,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课件出示小树图,学生填空。
2、前、后。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说一说各位同学的前后
完成“做一做”。
三、综合练习。
1、看图说一说。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2、说一说,指一指。
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关系。
3、摆一摆。
4、看图说一说,回答小动物们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14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范文篇15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 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 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