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下面是一些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有用。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1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复习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复习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学生一上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认知基础。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在计算和比较中整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采用不同形式的题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并能体会加减运算中的一些简单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但在练习的准确率和速度还有待提高。通过数学活动,诱发学生整理知识的需要,引导学生对口算进行归类和整理。学生对于不计算比较大小的练习还有一些困难,通过观察比较,逐步体会加减法运算中的一些简单规律,在与同学交流和教师指导下,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加、减法运算的特点,体会加、减法运算中的一些简单规律。
[教学重难点]
复习巩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会加减法运算中的一些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一、梳理口算方法
1、师:通过第四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和小绿娃一起去口算王国,回顾一下口算方法,检验一下我们的口算本领。
2、依次出示:53+2053+2
53-2053-2
横着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竖着观察,上下两题的`异同,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口算方法: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先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将结果与一位数相加;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想用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然后将算出的结果与整十数相加,计算中要仔细审题,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
二、口算练习
1、题组练习: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64+3=76+20=30+59=
64-3=76-20=3+95=
64+30=76+2=59-30=
64-30=76-2=95-3=
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师:口算中要提醒注意什么?(红色圈出第三组算式中的59和9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2、数学游戏:
(1)明确题意:将两个数相加算出和,再相减算出差。(指名示范)
(2)提出活动要求: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求两数和,一人说算式求两数差,然后填写学习单。
(3)同桌同学互相练习,集体交流。
3、圈出正确的答案。
20+17(1937)66-20(4664)88-8(880)
6+22(8228)47-4(743)4+9(4913)
学生独立完成,抽两题说说计算过程。
4、口算小能人
(1)看题心算得数。
(2)开火车读算式说得数。
(3)限时完成口算题,要求做完后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同桌互查互批(要求:逐题检查,判断对错,任选加、减法算式各一题,同桌互说计算过程,过关的画星。)
(5)教师巡视,全班纠错。
5、不计算,比较大小。
(1)抽出口算题中第一、第四组,
师:你能不计算,比较两道算式得数的大小吗?
46+20○46+2
77-60○77-6
55+2○55-2
57-4○75-4
学生比较大小,并说说思考的过程,师随机小结。
(2)学生独立练习:不计算,在○里填上“>”“<”或“=”。
87-30○87-32+26○26+246-3○64-3
52+40○52+43+35○35-2★46-20○56-30
全班检查,指名说说最后两题的比较方法。
(3)这些算式得数都相等吗?判断对错,并说说怎么想的?
4+70=70+4□47-10=57-20□
4+70=7+40□47+10=57+20□
师:通过这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6、拓展提升:花朵后面藏着几?想一想,说一说。
4□+□5=894□-□5=12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口算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在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中,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复习
53+20=7353+2=55
503503
705
53-20=3353-2=51
503503
301
[教学设计意图]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口算复习,笔者在教学中基于教材第63页第1-4题的内容,不拘于教材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适当增补。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复习引入从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口算53+20和53+2,以及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53-20和53-2入手,通过比较、估算、说计算过程,让学生回忆口算方法,诱发学生整理知识的需要,体现了整理和复习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对口算进行归类,再进行纵向比较,梳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感受加减法口算之间的联系。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练习形式进行针对性练习,第一层次:通过游戏形式,进一步练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的口算,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增加了圈出正确的答案一题,让学生在比较和选择中,进一步强化口算方法。第二个层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综合练习,为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增加了开火车说得数的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让学生经历心算、口算到写得数的过程,提升了口算的趣味性,并将评价的权利下放给学生,通过互评、互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第三层次:从口算题中选择出两组有关联的算式,让学生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发现加减法算式的特点,体会加减法算式运算中的一些简单规律,如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越大,和也越大;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大,差越小等等。在学生交流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一组练习加以强化。为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补充了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在相似的算式中发现不同的部分,并在纠错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在完成所有练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跳一跳的机会,补充了一组动脑筋题:4□+□5=89和4□-□5=12,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填写,考查学生对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全课总结环节,通过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收获或说说在口算中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让学生回顾全课内容,并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
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1.出示图片:主题图
2.教师谈话
树林中有一些小树,分两排种植,少先队员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出示图片:说一说1和说一说2)
(二)比较
1.计算对比
9 + 6 = 15
8 + 6 = 14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
如果没有,请你继续总结.
2.口算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
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5.反馈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8+3·
8+5 2+8 4+8
8+7 9+8 8+9
3+8 6+8 8+2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
(二)出示图片:蝴蝶
(三)出示图片:蜻蜓
(四)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如: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课外研究.
7+( ) 6+( )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教学点评:
本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多种算法,并知道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探究活动
数学转盘
活动目的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8加几的计算.
活动准备
一个形如下图的转盘(黑色圆圈及箭头可转动).
活动过程
1.教师将转盘悬挂在黑板(墙壁)上.
2.学生依次转动箭头,计算8与箭头停住时所指数字的和.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3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五、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滑滑的平平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平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平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
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
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平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平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书平,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平平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
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说一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平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平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平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七、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拼、摆、画,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比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摸一摸”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动口、动眼、动手,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教学用具——积木的兴趣极大,在后续的教学时间中很多学生管不住自己,经常会去摆弄积木,因而导致后续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此,以后在教学中如果出现新鲜的教学工具,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事先进行摸索,避免在课堂中因为过于新奇而忽略了课堂教学。
2、在对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计不足。这直接导致在讲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时,学生无法对,平面图形的特征从边、角等方面进行描述。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课堂的表扬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反映,但是表扬的语言过于匮乏,对学生的表扬没有真真让学生从心里深深的感觉欣喜。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表扬机制。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经历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比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9》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能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三、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小棒
五、教学过程:
十几减9教案
(一)热身赛
8+9=15-9=17-9=6+7=13-9=
7+9=18-9=9+5=14-9=11-9=
(1)集体订正
(2)评讲:请你说说17-9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几减九的几种方法,那么老师希望大家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十几减九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十几减九的练习课)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喜洋洋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们好
师:今天一大早懒羊羊村长把大家召集了起来,交给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灰太狼趁大家没注意,把羊村的宝藏偷走了,现在任务就是要小羊们找回宝藏。当然这一路上困难重重,大家有信心帮他们夺回宝藏吗?
生:有!
师:好,下面就进入我们的闯关活动。
1、速度大作战
师:我们来和喜羊羊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吧
12-9=16-9=14-9=18-9=
17-9=11-9=16-9=13-9=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算算18-9=()
2.看图写算式
师:跑那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学们,我们来到了草莓地。
3、力气大作战
师:同学们吃饱了,大力士泰哥要和我们比力气呢(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于号)
4+3〇17-915-9〇5+97+8〇9+6
4-9〇15-516-9〇13-912-9〇9+4
4、地雷大作战(想加算减)
师:同学们要小心了,可不要踩到地雷哦
9+()=129+()=189+()=159+()=11
12-9=()18-9=()15-9=()11-9=()
5.看图讲故事
师:我们安全的走过了雷区,现在休息一下来讲故事吧
(三)活动
师:同学们,在你们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喜羊羊他们顺利的夺回了宝藏,看,他们来向我们表示感谢了呢!为了庆祝一下,他们邀请我们一起跳舞,大家准备好了吗?(音乐:找朋友)
(四)
师:喜羊羊他们完成了任务,要回羊村去复命了,他们想买一些礼品带给大家,现在请大家一起去自选商场帮他们挑选礼物吧!
(1)妈妈给了你16元钱,你最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2)如果可以买两样,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五)
学习了十几减九的几种计算方法,你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说说15-8和13-7怎样计算?
(六)
谈收获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师:大家这节课学会了讲故事,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等很多东西,还利用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推理出了如何计算十几减八和十几减七这些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七)
师:你喜欢灰太狼吗?
生:不喜欢,他老做坏事
师:对,灰太狼总喜欢搞破坏,但是老师觉得灰太狼有一个优点,他虽然每次都失败,但是却从未放弃,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那这节课靠我们大家的智慧,喜羊羊他们一次次战胜灰太狼,灰太狼一次次失败,我们胜利了,我们就是喜羊羊!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屏幕出示)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知
道什么是规律,能从颜色、数量、形状的变化中找出规律,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能力目标:通过涂色、摆物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具:教学课件PPT,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我们的游戏也有数学的知识。现在,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1)师:请仔细看老师做动作……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拍肩拍肩 击掌拍肩拍肩
师:谁能接着来?
生:我可以……(学生纷纷举手。)
师:他接得对吗?
生:对!
师:好,再来一组动作。(再请另一位学生做动作。)
(2)同学们的眼睛观察得真仔细,下面再看看你们的耳朵灵不灵咯!请听……
口念: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师:谁来接?(学生举手接着念。)
师:一起接一次吧? (全班学生一起接着念。)
2、师:我们都会玩这个游戏啊?
生:是啊!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动作的?
生:老师做的动作和念的词都是重复的……有规律的。
师:你真棒!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吧——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游乐园图片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游乐园的叔叔阿姨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各项庆祝活动。请看!(例1主题图)
师:游乐园里热闹吗?
生:热闹……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生:我看到了彩旗、彩花、灯笼和很多小朋友。
师:观察一下彩旗是怎么挂的?彩花是怎么串的?你还发现了什
么?
师:这些物体都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他们都有规律。
(引出课题——课件出示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图案 )
师:我们先来看看彩旗的规律?你知道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下一面彩旗是黄色的。
师:哪位同学能够完整地回答?
生: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面彩旗是黄色的。彩旗是按红、黄,红、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面彩旗是黄色的。
师:回答得太好了,表扬这位同学!
生:棒……棒……棒……你真棒!
师:彩花呢?能像刚才的同学那样完整地回答吗?
生: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朵彩花是绿色的。彩花是按绿、紫,绿、紫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彩花是绿色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那……游乐园里还有什么?
生:还有灯笼和小朋友。
师:我们再来看看灯笼是怎么挂的?
生: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灯笼是按紫、红,紫、红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的。
师:同学们啊,你们知道吗?到游乐园玩的小朋友都是守纪律、讲文明的孩子。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吧?
生:这些小朋友是按女生、男生,女生、男生这样的规律排列的,下一位应该是女生。
2、师:同学们可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彩旗、彩花、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师:今天,老师在摆放物品的时候啊,摆了一半突然忘记了接下去该怎么摆,你们能帮我吗?
生:能!
——例2 摆一摆
师:这一排物体有什么规律?下一个物体是什么?
生:这些物体是按正方体、圆柱,正方体、圆柱的排列顺序一直排下去的,下一个物体是圆柱。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好吗?
生:好!
师:对,她说得很完整。那下一题又该怎么填呢?
生:这一排图形是三个三个一组的,按紫色三角形、橙色圆形、绿色正方形,紫色三角形、橙色圆形、绿色正方形的顺序一直排列下去的,接下来应该是橙色圆形和绿色正方形。
3、师:装修师傅在粉刷房子,想请你们做小帮手,愿意吗?
生:愿意……
师:好,那请你们看吧。
——例3 涂一涂
师:这一排方格有什么规律?接下来涂的是什么颜色呢?
生:这些方格的颜色是有规律的,按照绿色、黄色,绿色、黄色的顺序排列,黄色后面是绿色,再接着是黄色。
师:那这一组三角形呢?
生:这些三角形的颜色规律是由蓝、黄、红三种颜色一组轮着出现的,蓝色后面是黄色,黄色后面就是红色。
三、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师: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课件出示图片:斑马、衣服、长城、桥、地砖、楼房等。
生:哗……好漂亮啊!
2、师:欣赏了规律的美,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谁来说一说?
生1:我们教室的地转是有规律的。
生2:教室的窗帘也有规律。
生3:我们学校的围墙设计是有规律的。
生4:我们教室的日光灯是按照规律来安装的。
生5:我的衣服上有一些有规律的图案。
……
(教室的天花板、地板、校园围墙、自己的衣服。)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四、实践操作,创造规律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脑袋都非常灵活、眼睛观察得十分仔细。现在,我想看看谁的小手是最灵巧的?请同学们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涂一涂,在练习纸上设计出更好看的图形。
师:请同桌的两个同学先商量好,然后再动手操作,设计图案。(师巡回辅导)
展示作品,集体评价。表扬小小设计师。
师:你们觉得这组同学设计的图形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他们的颜色涂得很均匀。
生:图形的颜色很清晰,他们的规律很漂亮。
……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希望同学们以后多留一个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相信你们会有特别的收获。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6
数据的代表
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学生活动经验 基础:学生在本 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
内容: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知识网络结构图:
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出网络结构图,形成知识系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以上知识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
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网络结构图,把重点知识内容再回顾一下:
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 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 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及举例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 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及举例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权未必相同,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差异。
5. 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并会结合实例说明,从而夯实“双基”。
注意事项:在重点知识的回顾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举例,关注学生所举例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并据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
内容:1. 从一批零件毛坯中抽取1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克):
400.0 400.3 401.2 398.9 399.8
399.8 400.0 400.5 399.7 399.8
利用计算器求出这10个零件的平均质量。
2.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3. 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 销售量,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w 120
人 数 1 1 3 5 3 2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量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量,并说明理由。
4.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班学生的体育成绩。
(1)不用计算,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判断哪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
(2)你能从图中观察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
(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分、65分、75分、85分、95分,分别估计一下,甲、乙两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你的估计结果怎么样?
(4)甲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写出几组数据也适合这一规律吗?
目的:以上四道题目呈阶梯状,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第1、2题分别考查学生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和计算器的掌握情况;第3题通过表格信息,让学生计算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这三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区别,并能根据数据信息作出评判和决策;第4题综合了课本复习题的最后两题,旨在巩固学生对统计图信息的识别和判断能力,运用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和众数说明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对称”关系,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注意事项:依据题目的层次,第1、2题和第3题的(1)问可让学生先独立笔答完成后,教师再讲评;第3题的(2)问和第4题具有开放性,特 别是第4题内涵丰富,要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教师对此要作出及时的评价。
对本章知识技能的 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数据的代表在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算的熟练程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 本章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
2.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方法、能力 、习惯全方位的小结,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意事项:课堂小结可由教师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地完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 课本本章复习题。
2. 在数学成长本上进行本章的小结与反思。
四、教学反思
1. 华罗庚教授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复习重在从厚到薄。每一章的复习要把全章的知识分成块,整理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并加以综合运用,其中采用树图、表格、习题组等技术措施复习是有效的,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2. 一般复习课的容量比较大,一方面要让充分学生思考和交流,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主次分明,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3. 复习课 不仅仅是知识的小结及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有益的。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7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2、渗透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2+542+784-475-3
75+264+372-238-345-()=4296-()=91
39-()=3149-()=42
二、新授:
1、准备挂图。
2、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3、小组活动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4、引导学生提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据题意列式计算
5、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a)学生小组内用计数器探索计算的方法。
(b)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算出得数的
6生说出算法。
7练习。
26+1086-2037-2026+2074-2034+40
三、小结。
板书:青蛙吃害虫
56+30=8656-30=26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9
教学内容:
信息窗3
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教学重难点: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25+10=16+8=27+7=
15+6=35-25=
2.20-8=?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退位加十”。
二、新授
(一)观察情境图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回收了许多的废旧物,咱们一起来看看统计的结果。
(二)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口算)
1.“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
(1)根据这个问题,你能找出哪些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2)你认为可以怎样列算式?(24-8=)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4-8不够减,怎么办?
(3)你能用学具摆出来吗?同位俩互相合作,在全班进行交流。
(4)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说说理由。
2.分解法:摆小棒法:
24-8=16先摆出24根小棒,把其中的一捆先拆成10根,用14根去减8根,体会退位加十的过程。
1014
6
(三)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二班收的'易拉罐比三班少几个?”
(1)根据问题能找到哪些有关的信息?
(2)怎样列算式?自己解答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练习
13-6=33-6=53-6=
83-6=93-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1—5、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聪明小屋是本课难点。
教具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拿出一组练习:45-3=45-7=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其他练习自己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又快又正确的?
2.自主练习2:大减价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你能列出算式吗?说一说你列出的算式各部分含义。
3.自主练习3:踩气球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3)全班汇报交流。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指导学生编数学故事,进行交流。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列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5.自主练习5
(1)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明确图意。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能解决吗?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4)全班交流。
二、聪明小屋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填数。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十几减9、十几减8,找出计算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初步学会解答用图画形式出现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应用题.认识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数量关系,为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
重点难点重点:
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被减数和差,找出计算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
学会求另一个加数的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一、复习十几减9和十几减8,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规律
1、教师在黑板上竖着依次书写:11,12,13,…,18,出示可以移动的练习卡片,依次从上到下移动,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减去9的得数,并写出来.
师:观察被减数和差,说出十几减9在计算上有什么规律?(十几减9的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因为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先用10减9剩1,1再加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所以十几减9的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师: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怎样想比较快?(给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1.)
教师出示十几减9的式题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口算.
2、教师在黑板上竖着依次书写:11,12,13,…,17,出示可以移动的练习卡片,依次从上到下移动,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减去8的得数,并写出来.
师:观察被减数和差,说出十几减8在计算上有什么规律?(十几减8的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2)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因为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先用10减8剩2,2再加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所以十几减8的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2)
教师出示十几减8的式题卡片(打乱顺序),让学生口算.
二、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混合练习
1、出示小黑板,写好以下三组题:
指定三名学生到前面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用线连起来,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出示口算卡片,请两名同学起立进行抢答,谁先答对给谁加1分,最后看哪位同学累计分高.
8+311-910-89+614-815-88+518-9
9+717-914-98+89+29+812-816-9
三、教学补充题。
1、教师出示图文应用题1。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筐里的苹果和筐外面的苹果一共有10个,筐外面有3个苹果,筐里面有几个苹果)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生答略)
师:要求筐里有多少个苹果,该怎样想?(想:几加3是10,7加3是10.从10个里去掉3个,也就是筐里有几个苹果)
师: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3=7.
2、教师出示图文应用题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盒里的小棒和盒外的一共有14支,盒外有4支,盒里面的有几支)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生答略)
师:要求盒里面有多少支小棒,该怎样想?(想:几加4是14,10加4是14.从14支里去掉4支,就是盒里面有几支)
师: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4-4=10
4、猜一猜.师:今天老师带来了10张口算卡片,现在我们做几道:16-810-611-915-8
谁知道我手里还剩几张口算卡片?(老师手里还剩6张口算卡片)
师:你是怎样想的?(想:几加4是10,6加4是10,从10张里去掉4张,就是老师手里还剩几张卡片)
四、课终评价、小结。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11
教学目标:
1、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和用数学进行一番回顾与,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发展个性,概括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归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和复习。
板书:和复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1、口算:
我们先进行口算练习,开火车回答。哪列火车来开呢?(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第一行和第一列共15道算式)。
提问:这道题(15-9)你是怎么口算的?谁有不同的想法?
2、初步感知规律:
⑴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口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把这15道口算算式卡片排成两行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可以按什么规律来给这些算式排排队呢?(先独立思考,后小组组织讨论)
⑵第一行算式的被减数都一样,可以按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第二行算式的减数都一样,可以按被减数的大小顺序进行排队。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给15个算式排排队。请小组长拿出黑色的袋子放在桌上,里面装的就是这15个算式。各个小组的同学要听从组长的安排,有的找算式,有的贴,分工合作,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最好,排得又对又快。
⑶学生动手操作。
⑷小组展示,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⑸:同学们真厉害,经过你们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了这么多种排法,真了不起。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有21道算式,为了排列起来比较直观,我们先按照这种排法(③)来排
学生排法中:
①排成两行的;
②差相等的;
③排成倒“7”字型的。你们能按照这种方法很快地排列出来吗?好,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整齐。是这种排法的小组,就讨论一下,接下去怎么排?
3、运用规律,完成表格:
⑴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排的这一行一列有什么规律呢?
⑵接下来该排哪个算式呢?(师指11-8下面那一格)。请小组长拿出第二个袋子,里面装的是其余的21道算式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规律继续排下去。看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快又整齐。
⑶学生动手操作。
4、,引导学生说出“20以内减法表”的规律。
⑴竖着看,算式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⑵横着看,又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知道差是从小到大的?
⑶除了这些,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怎么知道斜着看,差都一样?
⑷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计算的时候做到又对又快。
三、应用规律,完成练习。
1、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相同的所有算式。
2、学生自由选择,想写差是几的算式就写差是几的算式(要求:差是相同的所有算式)。
3、课件出示游戏:摘苹果
开放性计算练习:13-()=613-()=11-214-()=()-()13-()〈616-()〈7
四、布置作业:练习五1——3题。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12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性质和联系。”作为一个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线教师,非常接受这个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做数学”,而且是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做数学,使他们的课堂生动、有趣起来呢?我在学校开展的新教材研讨课中,就《桌子有多长》一课,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从中获得了点滴启发。
教学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学校要给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买新桌子,你们高兴吗?不过想问问同学们,咱们现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体验思考
1、估计和测量
师: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或工具来量一量呢?想好后,请你动手量一量。(学生很快相出办法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量的,桌子有多长?
生1:我是用拃量的,桌子有7拃长。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桌子有6个半长。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个长。(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数据)
师:你们看这些数据,发现了什么?
生:大家测的结果都不一样。
师;为什么你们测量的数据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为有的同学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书量,用的东西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也不同。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们的长短不同,所以测的结果就不同。
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
生:用同一个东西量。
师:你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生:(异口同声)地说,用尺子。
2、认识尺子、感知1厘米
师:(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统一的测量单位,它是人们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说一说,你都见过哪些尺子?
师:观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汇报:尺子上有0、1、2、3、等数字。
尺子上有小格,每个小格都一样。(学生汇报时,并幕上显示相应的部分)
师说明:尺子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第一条线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对着的稍长的线表示1刻度;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厘米。
师:请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在我们身边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生:大拇指的宽。
生:图钉的长。
师: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手指缝之间就是1厘米。
生;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那么,0刻度到3是几厘米?1——2又是几厘米呢?请再观察尺子,说一说。
生:0——3是3厘米。
师:你们桌子上有一张黄色的纸条,猜一猜它是几厘米?
生:13厘米、20厘米、5厘米……
3、正确测量
师;我们认识了尺子,怎样用尺子测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动手测量纸条。谁愿意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对准纸条的一端,看是15,纸条长就是15厘米。
生:不对,得把尺子的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到几,我量的纸条长16厘米。
师:到底谁对呢?看看笑笑是怎样量的。(出示投影,配话外音:我们测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了。)
师:那些同学的方法和笑笑一样?(生举手)现在,再用正确的方法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好吗?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现在我要考考你们。桌子上有一张绿色的纸条,谁能准确的剪下10厘米长的纸条,看谁又对又快。
师:请把剪好的纸条举起来,说说你是怎样剪的?(请学生到前面示范)
三、解释应用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纸条)(学生活动后汇报)
2、蚂蚁搬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已竞赛形式出现,激发兴趣。
3、聪明屋;(看图上的线段)师: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8厘米?为什么?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年组评价:
改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做数学”的教育理念。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的抽出图钉。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有多长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
3、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让学生自己试着量纸条的长度,结果学生通过努力量出了纸条是15cm,然后用电脑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订正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田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自我反思: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意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努力努力寻找做数学的内容,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新课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买新桌子入手,探讨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这整个教学过程,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便于操作,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先让学生猜测黄纸条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进行猜测活动,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学生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总之,“做数学”是以学生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它需要老师引导、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机会、材料、时间和空间。我们还要对自己说“要成为点火者”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点燃的火把”。我们可可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要点燃每一支火把,并使其越烧越旺,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13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7、8题,课堂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九的内容。熟练掌握十几减九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生能根据第8题提出多个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想一想,填一填。
9+()=129+()=189+()=15
9+()=119+()=139+()=16
9+()=149+()=179+()=19
二、课堂巩固练习:快速写出得数,比一比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好(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9+4=12-9=13-10=
14-9=18-9=15-9=
17-9=11-9=16-9=
三、练习二7、8题。
1、第7题。
(1)明确要求:快速写出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自己练习。
(3)全班一起订正。
2、第8题。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3)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39;数学问题列算式解答(口头)。
(4)学生在书上填写。
(5)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四、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九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2、12-9=36、16-9=7(个)
15-9=6
课后小记: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14
第一课时:
买铅笔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3页。
学习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
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
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凑十”儿歌。
2、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填一填
9+()=13()+9=1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文具吗?小兔妹妹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看看它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师:在袋鼠妈妈开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买铅笔(板书课题:买铅笔)。
师:谁能说说小兔妹妹说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几枝铅笔?卖给小兔妹妹几枝铅笔?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来试试看?(可多抽两个孩子)(师板书:有15枝铅笔,我买9枝铅笔,还剩几枝铅笔?)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师:解决“还剩多少枝?”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3、根据学生回答,
师:
板书:15
一年级下册免费教案数学篇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七、活动六: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案点评:
通过给学生准备的奖品的数如何表示这一悬念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捆小棒来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以及边拨边说等环节来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并通过对口令和快速拨数等活动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通过填写和读尺子上的数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1~20各数这一环节,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