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应该突出教学重难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什么样的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一册1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掷双色片,学习用“|”和数字来表示所统计的红蓝双色片数目。
2.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 对投掷结果的可能性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可能性的猜测。
教学准备:
红蓝水笔各1支,同桌一个一次性杯子,10个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会表达
1. 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掷双色片”(板书课题)先了解一下游戏的规则:你们的桌上有一些圆片,圆片的一面是红色的,另一面是蓝色的,当你们看到红色的圆片就用红笔记录圆片的个数,当你们看到蓝色的圆片就用蓝笔记录圆片的个数,明白要求了吗?
2. 学习记录
(1)教师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图片,学生记录(边记录边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用“|”也可以用数字来记录,当哪一种颜色的圆片没有时,我们用0来记录。
(2)这些题是什么意思呢?(书16页题1)
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练习并反馈
想不想自己掷、自己记?同桌一人掷一人记,圆片任意拿,每人两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动手动脑,发现新知
活动一:分组活动,感受新知
1. 同桌合作,一人掷一人记(第1、2组掷3个圆片,第3、4组掷4个圆片)
2. 学生汇报各种情况,教师板书于可移动的卡片上。
3. 观察并整理
这么多的情况老师一下子记不住,你们有没有好办法?
学生整理汇报,教师移动卡片。
4. 你们能把这些全都记住吗?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交流方法
(1)左边一列的数字越来越小,右边的一列数字越来越大。
(2)两个好朋友一块记,如:1和3、3和1都组成4。
5. 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6. 对口令:拍拍手,我出3,你出几?(师生、生生)
活动二:独立尝试,整理记录
1. 如果有2个或5个双色片,会有哪些不同的投掷情况呢?你能有规律的记录下来吗?学生独立解决。
2. 反馈板书。
3. 小结。
4. 对口令。
活动三:深入探究,有序思考
1. 小丁丁在掷7个圆片时,总会遗漏几种,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不重复、不遗漏的好办法,你们看:(出示8行同色的双色片,师翻转第二行的第一个圆片;翻转第三行的第二个圆片),接下来他会怎样翻呢?
2. 学生上台翻转圆片。
他翻得对吗?有什么秘密?
3. 请你们为小丁丁记录刚才的结果。
4. 如果没有图,你能记住吗?学生尝试记忆。
三、回顾总结,提出要求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 想知道10个双色片的投掷情况吗?回家后试一试,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四、故事激疑,猜测验证
1. 听故事,想原因
从前有个穷人,他只有10枚硬币,财主十分看不起他。穷人说:“我出10枚硬币,你也出10枚硬币,你掷3次,落地后如果硬币的正反面相同,那我的硬币就送给你,否则你的硬币就送给我”财主答应了,可他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输了很多钱,而穷人却得到了很多钱。小朋友,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 探索原因
小组4人,共20个双色片,每人掷1次,并记录结果。
师生统计各种结果出现的次数。
3. 观察,比较:哪些掷的结果经常出现,哪些掷的结果很少出现?
得出结论:同一色的情况较少出现,中间几种情况出现的较多。
师小结:全部是红色的和全部是蓝色的结果很少出现,所以那个财主总是输。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奥的秘密,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揭开这个秘密。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案示例
摘果子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 =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探究活动
成双配对
游戏目的
1.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将所有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组长任意说一个5以内的数字,其他学生就从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数等于组长所报数字的口算卡片.
注意:口算卡片不能重复使用.如组长说“4”,第一次可以拿出“3+1”这个卡片;第二次组长再说“4”的时候,可以拿“2+2”“5-1”等等,但是不能再拿“3+1”这个卡片
3.每次第一个拿出卡片的学生获得奖励(小红花,小星星等等),最后获得奖励最多的学生就是优胜者.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3
《认识元角分》是一年级第二册的内容,13种人民币的面值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是浮浅的,而且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小学生又缺乏购物的社会经验。本节课正是从学生这一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做了生活化、活动化两方面的加工,受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并从中渗透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进行了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教育。
1、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核心,是教育的基本形态。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直观情景,引导学生认识13种不同的人民币;创设问题情境,为13种不同的`人民币进行分类,揭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创设活动场境,对人民币的换算、数人民币,揭示不同的付钱方法和元角分的进率。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主体参与、合作交流、发现探索、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体现人民币的社会价值。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购物的场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在此环节中我渗透了爱护人民币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是代表我们国家的货币,要爱护人民币。加强了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其次,让学生体会用多种付钱方法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开放性、趣味性,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最后组织学生模拟购物,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或多种物品、付钱、找钱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知识,提高了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 =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课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其中第一行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是提手旁;第二行的活动以脚为主,动词都带足字旁;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告诉小朋友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足、口、讠、亻”4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翘舌音“真、身”,平舌音“足”,三拼音“跳、响”
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
教学准备:
挂图、词卡、生字卡、小红花、录音机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小朋友,课后你们喜欢玩什么活动呀?在哪儿玩呢?
生回答:(在操场上)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看图,学习词语。
1、师出示挂图,学习整体感知画面。
2、学生观察图画,各抒己见。
3、小组讨论:图上画了什么?
4、学生自由表达内容,教师相机出示词卡:
如:有学生说:“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中有一朵白云”(师赞扬他完整的表达,给予鼓励,但不出示词卡)
有学生说:有些小朋友在踢足球(此时出示词卡)
5、读词语:
a.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词语,划出生字多读几遍。
b.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带着拼音)
c.学生读的较熟的基础上,交换顺序读,去掉拼音读。
d.检查词语,读音。
师随音出示词卡,生抢答或开火车朗读。(读得好,发给小红花)
三、学习词语中的生字。
1、生站起来齐读词语,边读词语边做动作。
2、选派做的好的两名学生上台来,其余学生读词语,他们做动作。
师问:通过你们自己做动作,和两个同学演示动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讨论得出结论:
打球、拔河、拍皮球都是以手为主的活动,都带有“扌”,
跳高、跑步、踢足球都是以脚为主的活动,都带有“足”。
3、认识“足”,师强调足的写法,足作为单个字,最后两笔是撇、捺。而作为偏旁部首时,最后两笔是竖、提。
4、找找生字中带“足”字的字,说说你怎样记住他们。
四、找朋友(游戏)
把六组词语打乱,用找朋友的方法分成两类。(一类是手部运动,一类是足部运动)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师范读,生跟读。
2、指导书写“八”和“入”
a、比较“八”和“入”的异同。
相同点:撇低捺高不同点:“八”两笔分开,“入”两笔连接
b.“入”与“个”字撇捺相接的比较。
c.师范写,生描红练习,师巡视,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卡
2、用“打、拔、拍、跳、跑、足”组词
二、学习儿歌
1、师出示挂图,同时放录音朗诵儿歌,让学生感知一下课后操场上热闹的场面,激发学生学习儿歌的情趣,。
2、师范读
3、学生自读
4、指导学生朗读儿歌。
a.借助拼音读正确,读准后鼻音“铃、声、响、场、上”
b.让学生自由读,教师正读音。
c.要求学生带着欢快而愉悦的心情朗读。
小组读个别读师生评议集体读
5、展示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会读,读的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找个小伙伴一起把儿歌读给全班同学听。
三、学习儿歌中的生字
1、学生圈出儿歌中的生字。
2、学生自学5个生字,各想出适合自己的办法记住生字。
3、检查生字认识情况。
a.师出示5个生字卡片
b.个别读小组读
c.学生认识生字的过程中,随机教学生认识“口、亻、讠”三个偏旁。
响——学习偏旁“口”
课——讠、果,学习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法,学习偏旁“讠”
真——注意“八”与“入”的不同。
身——注意与“真”的上半部比较。
体——亻、本,学习偏旁“亻”
d.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四、指导背诵。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儿歌。
2、小组讨论如何又快又准确的背诵。
3、个人背小组背集体背开火车背
五、读读写写
1、生借助拼音读词语,师生共同订正读音。
2、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活动涂上颜色。
3、如学生喜欢的活动,书上没有就补上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六、学习生字
1、师出示卡片“大”、“天”
2、学生仔细观摩并比较“大”、“天”,说一说。
3、师范写,生在田字格中描一描。
4、给“八”、“入”,“大”、“天”找朋友。(组词)
5、学生练习,师巡视,个别辅导。
七、拓展活动
1、师出示挂图。
2、让学生再次整体画面。
3、师问:图画中的活动你们觉得有趣吗?把你觉得好玩的活动讲给老师听听好吗?
4、学生自由言论,师来回巡视,听听学生的心声。
5、小组集中讨论。
6、抽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讲一讲自己喜欢那种活动及喜欢的原因。
八、布置作业:
1、回家把新学的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把你喜欢的活动告诉爸爸妈妈,没玩过的叫爸爸妈妈带你和其他小朋友玩玩。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围绕新课标的这一具体要求,力图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过程中,为此创设了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氛围,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注意在课中引导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从小到现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谁能说说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积极发言,“长高了、长胖了、……。”
看,大头儿子也来参与咱们的发言了,(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唱着歌向同学们走来,最后,露出两颗掉了的门牙笑着问候大家),谁发现大头儿子的变化了?(换牙了)
有换牙经历的孩子说说自己换了几颗牙?
生:汇报自己的换牙数量
师:面对全班换牙的情况,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换几颗牙的人最多?换2颗牙的有几人……
【评析:身体的变化是儿童每天都在亲身经历的事情,其中换牙又是本阶段的孩子必经的一件事,这样从学生最切身的体验入手,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并讲述自己的成长变化,兴趣盎然!为了把学生发展的思维暂时收拢,并且保证兴趣不减,课中引入了大头儿子,这样不到1分钟的情境创设,给孩子们带来的却是思维的融合贯通!于是把焦点集中在了对换牙的讨论上,同时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存在。】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授新课
1、活动一:整理房间
(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3)整理后的房间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们在家整理过房间吗?请大家回去后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
2、活动二:到动物园
(1)导入。大家帮亮亮整理了房间,亮亮非常感谢大家,现在他和妈妈一起来动物园。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你能给这些小动物分类吗?
这些小动物可以分为两类,会飞的。分为一类,另一类是不会飞的。
请大家给会飞的动物穿上漂亮的衣裳。看哪位同学涂得又快又好,教师就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学生作品。
问:他涂的对吗?你有没有不同意见?你知道会飞的小动物还有哪些?
3、活动三:到农贸市场
(1)导入:参观完动物园,亮亮哏妈妈来到农贸市场,课件出示,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亮亮的妈妈要考一考大家: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汇报。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水果有哪些?你平时还喜欢吃哪些水果?蔬菜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水果和蔬菜非常有营养,大家要我吃水果和蔬菜。)
4、活动四:百货商店
(1)导入:最近亮亮的妈妈开了一家商店,让我们去看看她进了哪些货?课件出示。
(2)这些货物就这样摆放好吗?
你们能帮阿姨整理一下吗?怎么整理?指名汇报
(3)如果把这些货按玩具、文具、服装鞋帽三类来分,该怎么分?(同桌讨论)
指名汇报,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5、活动五:把同学分类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音乐伴奏,学生表演:有的看书、有的拍球、有的唱歌、有的跳舞……
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把同学进行分类。
三、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开心吗?请你说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类的?(如我校的垃圾分类、书店的书等)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都要分类,请大家回家后说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8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对整理生活、学习用品产生一定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2.初步感知分类方法的`多样性。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重点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演示法实践活动法合作教学法
教学用具: 一些学习用品、扫帚、脸盆、抹布;体育用品、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学生分成5-6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并在教室里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物品,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 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ù)产生于数(shǔ)。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
(2) 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
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这是因为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1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时候,要渗透这样的关系。
(3) 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
(4) 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导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安排了写数的练习。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有三个特点: 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三是适度地开放。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通过自己填写和相互交流,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
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
(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5)直观看出相差数。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些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6.培养数感。
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课本第56页~第68页,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将认数范围从10以内扩大到20以内,10以内的数及认数的方法都将成为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同时,20以内的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11~20各数;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中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初步知道“十位”“个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3.能认、读、写11〜20各数,会用11〜20表示物体的个数与顺序。
4.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2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6.在与同伴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中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位置值。让学生爱上学数学。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11~20各数。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11〜20各数,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要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数。
3.强化学生对数的位置值的理解,突出位置值在单元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学习难点,也是掌握20以内数的关键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直观地理解位置值。
4.沟通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认数和计算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注意在数的组成中渗透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等内容,在加减计算中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从而实现认数与计算的有机结合。
5.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法、教具导入、等。
谈话法: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指名答,回答得好的给予鼓励或表扬。从这节课起我们来学习较大一些的数。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教具导入法: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设计意图】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1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两根两根地数、5根5根地数、把10根放在一起数等”多种摆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
生回答。
师:对,把铅笔数10支捆起来,1捆就是10支,这样好数多了。
师: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个十),再数数旁边有几个一(板书: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比如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1~19各数。
2、教学例题2.
摆一摆、拨一拨、读数。
师:请同学们拿出计数器,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师出示1捆加5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出示1捆加7根,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学生操作后,朗读数字两边。
师介绍:在计数器上不管是1个十还是1个一,都用1颗算珠表示。左边的算珠表示1个十,右边的算珠表示1个一。
师出示2捆,问:“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怎么写怎么读?”
师小结: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不同的数值。
3、教学例题3.写11~20各数字。
(1)让学生自由读出11~20各数。(读数时,只要求学生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
(2)教师在田字格中作书写示范,重点突出每一个数中各个数字的书写位置。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3)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教师不必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例题4,学习计算10加几。
教师课件出示例题4:请你拿出和屏幕上同样多的小棒。学生拿出16根小棒。
教师:你能看着1捆小棒和6根小棒,根据“1个十和6个一组成16”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吗?学生试写,并抽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6=16或者6+10=16。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组你喜欢的小棒图,写出加法算式。屏幕上展示小棒图,分别为:1个十和9个一、1个十和3个一、1个十和7个一。
学生写算式。
教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写的加法算式?你是怎么想的?分别抽几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教师:观察今天大家所写出来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这些都是10加几的算式,结果都得十几。
教师:是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10加几得十几,根据这个发现,我们能快速地口算10加几的算式。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并集体订正。
5、教学例题5,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读,可从0读到20,再从20读到0。这样能完善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图上的数,由数与数之间的距离远近,得出“20比18大一些”和“20比1大得多”的结论。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右边11~20的数都比10大。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8页课堂活动第1~4题。
课堂活动第58页第1题通过“拨”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可安排2人1组,我数你拨,然后交换角色。注意超过10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1个算珠表示1个十。
课堂活动第58页第2题找书页、第3题打电话。
师介绍题目意思,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
课堂活动第58页第4题结合数位说数、写数。先让学生说出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再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后才书写。写完后师选择优秀作业展示,并给与鼓励(表扬、奖励)。对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要学生说说问题在哪里。
四、达标反馈
(可选)课本第59页课堂活动内容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3
《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能正确计算9和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思想,并能迁移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渗透转换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和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关键: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学准备:打印的口算纸、“萝卜”,“王”,小兔、小猴的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客人,大家看,他是谁呀?”(拿出小兔的`头饰带在头上) “一(2)班的小朋友,你们好!待会儿我要带既守纪律,又爱动脑的小朋友去参观我们的动物王国,在出发之前让我先来考考你们。”
10+1=
10+2=
嗯,算得可真不错,不过“10+几”(板书)10+3= 的加法太简单了,我也会算,我这里还有几道10+4= “9+几”(板书)的加法不会算,你能帮我算算10+5= 吗?
10+6=
10+7=
10+8=
10+9=
二、 尝试探索,研讨交流
1.试着说说想法。
9+5=?
“14,同意吗?可是我还是有点不怎么明白,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吗?”
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几中情况: (1)9和5和起来是14。
(2)14可以分成9和5。
(3)14-9=5。
(4)把5分成1和4,9加1是10,10加4是14。
你也是这么想的举手。这个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哦,我明白了,你是想把我们没学过的9加几变成我们学过的10加几来算,对吗?(板书,把这种想法用箭头和10加几连起来)那你是怎么变的?
5还有其他的分发,这里为什么要把它分成1和4?
(5)把9分成4和5,5加5是10,10加4是14。
“既然把5分开来后可以和9凑成10,那我能否把9分开来和5去重新组成10呢?怎么分?”
“这里其实也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板书,把这种想法和10+几连起来。)
(6)把9看成是10,10加5是15,15再减多看的1是14。
“你也是想把9加几变成10+几来算对吗?那为什么还要减1呢?”(板书,把这种想法和10+几连起来)
2.得出最佳方法。
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帮我想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1)、(2)、(3)这三种方法也很好,不过5和9和起来是多少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4
复习内容:
P122页综合练习5——11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算。
复习难点:
进行简算。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
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7/8—3/8 7/13+7/13 1-2/7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算P122页的第5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应注意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体讲评。
3、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分,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法则计算。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退1化成假分数再减。
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再计算下面的练习:
1/15+4/15+7/15 1-2/9-5/9 5/6-(1/2-1/3)
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8+5/12+1/8 11/12-(1/12+1/6)
2、师生共同小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提高计算技巧,做到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独
立练习后指名反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能简便计算的。
3、解方程:X+1/6=3/4 X-7/15=2/5
四、教师小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8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5
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知识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算,从而提高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难点之一。教材先通过例1教学连加,然后呈现例2教学连减,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逐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巩固对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作为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学生要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知识并不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理解其含义及运算顺序,学会计算方法,使学生全面领会掌握连加连减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进团结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学会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计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因此,计算教学总是与单调、枯燥连在一起。新课标的实施,给计算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设计了现实、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评互评等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算式卡片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口算。(课件出示口算题)
〔设计意图:连加连减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因此对10以内加减法做适当的口算练习是有必要的。通过以开火车的口算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如:师:“小火车呀,开呀开起来,开到哪里去?”生:“开到我这来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连加
(1)课件演示P72页主题图;
(2)学生观察情景图,完整说图意,并提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交流:草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又跑来了1只,这时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鸡?
(4)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列式,再指名口答。
(5)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出示:5+2+1=
(6)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数相加,今天的算式是三个数相加,这样的算式我们称为连加。板书:连加。
(7)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①学生同桌摆小棒研究连加计算方法,老师巡视指导。
②学生代表演示摆法和算法。
③提问:想一想5+2+1先算( )加( )得( ),再用( )加( )等于( )。教师相应板书计算步骤。
④小结:三个数连加,先用前面的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加第三个数。
(8)读算式:5+2+1=8读作:5加2再加1等于8。
2.教学连减
(1)课件演示P72主题图;
(2)学生仔细观察图,完整说图意,并提数学问题。
(3)学生尝试练习后再汇报结果,老师板书:8-2-2=
(4)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算式我们称为连减。板书:连减。
(5)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连减的计算方法。
①学生同桌摆小棒研究连减的计算方法,老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代表汇报摆法和算法;
③出示想一想:8-2-2先算( )减( )得( ),再用( )减( )等于( )。教师相应板书计算步骤。
④小结:三个数连减,先用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再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
(6)读算式:8-2-2=4 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3.巩固练习
①学生编2道连加、2道连减算式,学生分组练习。
②教科书P72“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评互评等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并得到全面发展。〕
三、游戏:
请同学上台表演,引导学生注意台上同学人数的变化。
1.先请5个同学站在台上,接着走了2个,又走了1个,最后剩下多少个?(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2.先请4个同学,再请2个同学,再请3个同学,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游戏活动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充满欢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拓展提高
1.猜一猜:我们学校的电话号码。学生计算7道题,每一题的计算结果连起来就是我们学校的电话号码。
(7532754)4+1+2= 9-1-3= 7-3-1= 9-3-4= 2+4+1= 8-2-1= 10-2-4=
2.开放题。笔记本每本3元,橡皮擦每块1元,圆珠笔每支3元,套尺每副2元。如果你买了其中的三种物品,算一算,要用多少钱?小红有10元钱,买了其中两样物品,还剩多少钱?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同时,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1.学生谈谈这一节课学会了什么?
2.拓展延伸:学生说一说有关连加、连减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如:妈妈买了10个苹果,我们家星期一吃了2个苹果,星期二吃了3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说一说有关连加、连减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总结。
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5 + 2 + 1 = 8 8 – 2 - 2 =4
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