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
教案是指每节课教师所写的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好的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会利用“>”“<”和“=”来描述长度和个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纸条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观引入“>”“<”和“=”这三种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开学至今大家都长高了不少,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身高。谁愿意来比?(请两个小朋友)
大家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下面请小朋友三人一组,自由组合,两人比身高,另一人说说比的结果,互相轮流进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题
图上有谁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强和小胖)(小亚和小巧)
谁来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说一说比的结果
(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强和小胖一样高。
(3)小亚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亚矮。
二、新授
1.出示P18第2题第一张图
请小朋友说一说图意。
师并介绍小于号画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一起书空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三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3。
念作1小于3。
用心爱心专心
谁来说?(多请几个)
练一练
摆计算条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先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写一写。
左边放1个,右边放4个,(独立完成,写一写)
2.左边放2个,右边放2个,问:现在是什么情况?
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等号两边开口一样,表示相等。一起书空等号,然后在书上写等号。
3.猜想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哪个符号?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A:形状,上黑板画一画
B:名称
C:解释形状
D:说图意
师:大家讲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确实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大于号,谁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大于号?
一起书空大于号。
4.请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大于小于看左边,尖头小小是小于,开口大大是大于。
5.练一练:同桌合作摆学具,并写一写。
编一编,说一说
出示学具:○○●●●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巧克力,你能编个故事吗?
(左边有2块巧克力,右边有3块巧克力)
2个单位的计算条比3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所以2小于3。
三、巩固练习
1.P18的第三题
2.P18的第四题的左边3列(要求独立完成)
3.比一比,赛一赛P18的第四题的右边3列
4.在()里填数。
用心爱心专心
5>()3<()0=()2>()()<4()=1()<3()>3
5.发散思维练习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四、总结
用大于,小于和等于号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比较高矮,比较多少等。
作业设计:练习册P11习题集《比一比(2)》
板书设计:
小与等于大于
<=>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2
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标准》提出了要加强估算的要求,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备课时我发现课本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场景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认为以例4引入新课有些太唐突,对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和估算的过程没有做足铺垫。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先以猜价格的游戏导入,游戏时给出提示:转笔刀接近10元、书包接近30元。同学都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说出接接近10和30的数。至此我便抓住同学对“接近”的理解,渗透什么是大约,从而会说()大约()这样的句式,再通过练习会找各数的最接近的整十数。
接着再教学例4,帮助学生理解在买东西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进行大约的计算,学生很快能找到三种物品的价格最接近的整十数分别是多少。再结合之前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让估算的策略变得多样化,同样也可以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有些超之过急,有些学生不理解加减法的估算,仍有学生不进行估算,还是用精确计算的方法。
在练习部分,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为学生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对此我会朝这个方向一步步努力。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1及练习七1、2、3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引入
[教师:这是小明的家(比较凌乱),你看,小明正在找自己的帽子,可怎么也找不到,你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我们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吧。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利用课间帮助小明逐一归类、整理成整洁的房间。
教师:小明再找帽子能很快找到吗?怎么找?
教师:为什么这次很快找到了?]
小结:刚才我们所做的就是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整洁、方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类与整理。师板题分类与整理。
2、感知分类
出示例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朋友们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师问: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3、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讨论汇报
[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板演分法。
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当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动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那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成像方式的特点。]
①边数边画;②先分,再数一数;③图和数相结合。
(2)还可以怎么分?
[按颜色分类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结果。
学生分组活动后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讨论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小结
[教师:通过给气球分类,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分类,学会了怎样分类。下面我们就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在汇报第2题时,可让学生回答:从图上你分别知道了什么?同样的一组图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在对比中继续推在同一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与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4
教学内容:西师版--年级上(下)册--页
执教者:---
教学课时: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方法,体验----------。情感态度:通过感受--------,培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
生2:我认为------------------。
生3:我是这样想的---------------。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方法,了解到------------,那老师觉得----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5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能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听说小朋友的歌唱得可好听了,给老师们唱一首歌吧。学生唱《左手和右手》。
提问: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左手和右手》)小朋友,哪只手是你的左手,哪只手是你的右手?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提问:咱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们可是一对好朋友,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呢?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能)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帮动作”的游戏。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4.各种方位介绍同座位。
谈话: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他们很想认识你们,谁能用前后左右来介绍介绍你周围的同学?(先请两个生说一说,再同位互相说。)
提问:在这些同学中有你的好朋友吗?你的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左边还是右边,让我们猜一猜好吗?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课室的摆设。
[评析:用学过的各种方位来介绍自己的同座位,对“左右”这一方位进行延伸。学习“左右”,并将这部分知识用到生活中,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5.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1)介绍文具的位置。
新学期开学,蓝猫商店进了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吗?有哪些学习用品呢?它们是怎样摆放的?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评析:设计目的有三年:一是通过“蓝猫商店的文具是怎样摆放的,你能介绍吗?”,这一开放式的提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介绍文具的位置。二是铅笔对于不同的文具来说,它的位置也就不同。体现左右的相对性之一。三是“第二个文具是什么”的设计,引发学生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结果不同的色论,进一步明确物体的位置,认识学习左右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三、练习
1.提问:瞧,你们看见图上有什么?“上下楼梯请靠右行”是什么意思,你知吗?
小结: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上下楼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和走路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在校园里同样,马路中咱们也该遵守交通规则。
2.游戏:猜一猜。
小朋友们,你们在课间喜欢做些什么游戏呀?这些小动物想和你们做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欢迎吗?
蓝猫的右面是小兔 米奇在蓝猫的上面
孙悟空在蓝猫的左面晓熊在米奇的左面
哈利在米奇的右面
师生共同活动。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也可以说说你自己。老师表现得怎样?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6
教案示例
操场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
(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情境图
(一)理解主题图
1.出示图片:操场上
2.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男生有( )人;
(2)女生有( )人;
(3)男生与女生共有( )人;
(4)男生比女生多( )人;
(5)女生比男生少( )人;
……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出示图片:学生与椅子
2.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1)学生列式:10-9 = 1 10-8 = 2
(2)教师提问:“1”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老师和同学的人数多1或者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1.
(3)教师提问:“2”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同学的人数多2或者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2.
3.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一)摆一摆,填一填.
1.出示图片:摆一摆1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图片:摆一摆2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图片:摆一摆3
(1)______比______多______个,______比______少______个,
(2)怎样列式?
4.出示图片:鸭子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一)出示图片: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汇报.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列出一个比较单子同学明天互相交流.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6-98页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带动学习心理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报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师:9加几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请一名学生操作,教师引一年级 导语 言:盒子里的&39;9盒再加上几盒式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
四、课外作业 :把你算9加几的方法讲给爸爸妈妈听。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8
一、活动目标 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其表示时间的关系。
3、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1、实物钟表4块,幼儿人手一个钟表模具。
2、录音机、磁带。
3、太阳娃娃头饰、一教师扮太阳娃娃
4、彩笔、长布、小篮子。
三、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天线宝宝乐园”去做客,你们高兴吗?(在《天线宝宝》音乐伴奏下幼儿做活动前的热身运动,激发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一教师戴太阳娃娃头饰,扮太阳娃娃)说: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好多礼物,看看他们都是什么?引出课题并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师: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师: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的?(长短、粗细)短短粗粗的这根针我们叫它时针,长长细细的这根针我们叫它分针。(加深巩固)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让
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观察时间为12点钟表)师: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师:请小朋友上来把分针拨1圈,看一看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一格)
师总结:
当分针走1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对比时间为12点、1点钟表)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师总结:
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对比时间为12点半、1点半钟表)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6)
师总结:
当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就是半点。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总结出:分针指6,时针后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
3、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玩游戏“我说你拨”
① 、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相互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②、每组推举1位代表进行比赛,看谁拨的又对又快。
五、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1、师: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表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
2、教师归纳: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朋友认识了钟,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了。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你们记住了吗?
六、延伸活动:尝试设计钟表。
师:让我们来当小小设计师,自己尝试设计各种形状、不同时间的钟表。(幼儿在轻音乐伴奏下自由在布上设计钟表,画玩后展示给客人老师)
师:今天太阳娃娃送给我们的礼物帮助我们学习认识了钟表,那我们把设计的钟表回赠给太阳娃娃好吗?
太阳娃娃:谢谢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把它贴到外面的走廊里让其他的小朋友也来学习认识钟表好吗?跟我走吧!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方法:
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我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__。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出示第2页主题图。
(1)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小组内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小组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10
第三册“倍”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63页至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弄清“几份”和“几倍”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分析、迁移的能力和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图片、小棒
教学方式: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1)
(2) △△△ △△△ △△△ △△△
2、口答:苹果: ○○○
梨 : ●●● ●●●
苹果有3只,梨有( )个3只。
设计意图: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师生探讨。
(1)出示情境图(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分别指蓝花、黄花和红花)
(2)引导学生摆花片:摆2朵蓝花片
我们还知道黄花3个2朵,怎样摆黄花呢?(学生讨论后试摆)
(3) 指名上黑板摆黄花。
问:“他摆的是几朵花?他是怎样摆的?”
问:“比较一下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
可能有学生说:“我发现黄花比蓝花多4朵。”
也可能有学生说:“蓝花比黄花少4朵。”
“我还发现蓝花和黄花一共8朵。”
师指图问:“你还能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如果有学生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那我会惊讶地说:“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懂呢?”当学生再说一遍后,我会说:“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你能教教我吗?”
[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摆花片、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时我通过“你能教教我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揭示课题。
问:“你是怎样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黄花有3个2朵,就是2朵2朵地摆黄花,要摆3次,黄花有3个2朵,就是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教师指出: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这里黄花的朵数与蓝花的朵数之间存在着“倍”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倍”的初步认识。
3、逐层认识。
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说。
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4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4、练习反馈。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边看图边说出两种书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动手操作。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你能摆出来吗?
指名上去摆红花。
问:“他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
问:“怎样说出红花与蓝花的关系?”
指名回答,然后一起说。
如果再添2朵蓝花,现在是几朵蓝花?那么蓝花有4朵,红花有几个4朵呢?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2、练习深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如果添1棵白菜,青菜的棵数又是白菜的几倍呢?
如果再添2棵白菜,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设计意图:上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份”就是“几倍”的联系,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在情境的创设和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明理,从而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更加理性。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自读理解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画一画,教师注意巡视检查
4、游戏:教师拍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5、发展练习:(显示情境画面)
看,妈妈买回来的水果真多呀!
2个苹果 3支香蕉 4个桃 6个梨 12个草莓
看着这幅图,用今天学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拍手游戏既可以检查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
2。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3。在学习数学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1—20这些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例6插图,提问: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表扬学生观察的非常仔细,看看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组织学生讨论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办法给予肯定
三、模拟训练,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教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5题和第6题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高矮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3:00、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一年级数学集合教案上册篇15
一、查字知道除字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除(chú)法的初步认识”,“除”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多少?先讨论如何在字典上找到“除”字?
生:我们小组认为应在标有“c”的那几页中找,可以找到“除”字。
生:我们小组讨论也认为在标有“c”的那几页中找,不过我们不是直接找“除”字,而是先找到“chú”,再找“除”字。
生:我认为--同学的方法方便一些,我刚才翻字典时发现每页的最上面都标有拼音,未找到拼音就不用看下面的字了,方便一些!
师:查查字典,“除”字有几种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我们小组查字典知道“除”有五种意思,一是“去掉”,如除四害;二是不计算在内,如除此而外;三是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如2除6等于3;四是台阶,如庭除;五是任命,授职。刚才,我们讨论除与加、减、乘一样,是一种计算方法,所以我们认为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除”是第三种意思。
生:我查到“除”字在65页,有四种意思:一是去掉;二是不计算在内;三是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四是台阶:庭除。以前,曾称数学为算术,所以我认为是第三种意思。
师:用一个字概括“除”是什么意思?
(众生齐答:分。)
二、动手理解平均分。
师:请你拿出6――10个小圆片来分一分,要求分成两份,把结果填入表格。
圆片总数 个
第一份
第二份
师:通过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要拿出一个便成两份,一份增加,另一份会减少。
生:我用8个小圆片来分的,只有分成4与4时,两份同样多,其它不行。
生:我也只有分成5与5时,两份同样多。
生:我的没有出现同样多的!
生:你用了几个?
生:7个。
生:我用了9个,也没有出现同样多的。
生:我用6个,3与3同样多。
师:噢!也就是说用7、9个小圆片时,不管你怎样分都不会出现每份同样多,用6、8、10个小圆片时,可以出现每份同样多的现象。这种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显得比较(众生齐答:公平),它叫平均分。平均分时不管分几份,要求每份同样多。请你四人一小组,用12个小圆片平均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学生操作,反馈:2个6,3个4,4个3,6个2,12个1等几种情况)
三、动口表达小操作。
师:我们来用一用平均分好吗?老师在这里有一些梨和几个盘子,请一位小朋友来选用这些材料,用平均分来分一下,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其他同学看这位小朋友怎么分,注意动作、表情、神态等,来一个“看操作说话”如何?
(师指一位学生上台,望着9个梨子和5个盘犹豫不决。豁然回首,向朋友招招手,朋友在他耳边片语,他微笑着拿出8个梨子和4个盘子,开始操作)
四、动脑创造除符号。
师:同学发挥创造想象力,“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用符号表示出来。同时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设计?如何使同学接受自己的设计。
生:我们学习过加、减、乘法,我发现加号“+”旋转一下成为乘号“×”,于是我想把减号“-”旋转一下得到“/”来表示除号。写出的算式是8/4=2。
师(惊讶地)问:你们觉得………
(众生用掌声打断老师的话,为该同学的创意由衷地鼓掌!)
生:我爸爸告诉过我除号,“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可以写成算式8÷4=2。我认为除号能体现平均分的意思,你们看横线上一点,横线下一点,多公平!
生:刚才,我是画一把小刀来表示除法:8 4=2,不过我现在觉得他们的好一些!
师:你也很好!能在交流中欣赏他人优点,反思自己,作出明理的决择。也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两种表示方法都比较常见,你在哪里见过呢?
生:计算机上是用“/”来表示除的!
生:数学书上,用“÷”表示除!
……
师:会读吗?看看书上规定它怎么读?
师:它读作(众生接:“8除以4等于2” )。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写几个算式,让同桌读一读,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五、动手应用新知识
选取生活中平均分的场景图,让学生写算式、读算式、说算式的意义等